《精彩观念的诞生》读书笔.docx
《《精彩观念的诞生》读书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彩观念的诞生》读书笔.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彩观念的诞生》读书笔
《精彩观念的诞生》读书笔
第一篇:
记
这本书是美国知名学者、教育家埃莉诺·达克沃思的倾心之作,作为认知学派大师级学者皮亚杰和英海尔德的助手与学生,作者曾经参与了认知学派的很多实验研究,应该说她的思想,受到认知学派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但是,在这本书里,作者所提倡的,看上去与我们以往所接触的认知学派的基本观点又存在着许多不同。
作为美国教学理论经典著作之一,这本书从科学、数学和语言,到思维、教学、学习、评价和教师教育,所有主题都建基于作者始终坚持的信念——智力发展的本质是精彩观念的诞生;教育就是为学习者——不论教师,还是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教学即研究;不论课程开发还是教学,都应保持学科和世界的复杂性。
这些观念,对于我们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是非常有益的。
尤其是对数学学科来说,由于这本书中采用的事实很多都是基于科学与数学方面的学习进程,所以就显得尤为贴近。
达克沃思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课程研究专家。
她的教学观可以概括成这样几个方面
一.智力发展的本质是精彩观念的诞生。
教学过程是学生智力获得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本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精彩观念”的诞生。
她用这样的例子说明这种观念的诞生,新生的婴儿在学习抓握动作时,总是首先在不断的重复自己的手的抓握动作,但是,当婴儿发现在某个位置可以抓握到某个令他愉快的物体时,他会形成这个一个观点,在某个位置,让手进行抓握可以带来愉快的体验,他会努力使自己的手移动到这个位置去体验这种感觉。
这种努力实际上是基于他的一种观念,对手的位置和愉快体验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精彩观念”。
二.教学即研究。
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研究过程,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产生与研究过程相关的各种体验,并在体验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获得自己的知识。
她用这样的例子说明学习过程的个性化特点,每个孩子在学习数学和形体时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借助不同的材料与情景,使用不同的语言的,而他们都能获得正确的知识,因此,知识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充满个性的研究过程。
三.课程开发。
即在尊重学习者的观念的特性的基础上,创造条件,使学习者投入学习并产生精彩观念。
四.教师教育的关键是帮助教师对他们自己的观念充满信心。
达克沃思对她的学生的要求是:
“每周大家要做的工作有四项:
第一,观察月亮的运动,并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在笔记本上,别忘了每周上课时把笔记本带到课堂上来,因为我们要分享你的观念;第二、阅读指定的文献,这些文献将会在课堂上讨论,尽管并非每次课都讨论它们;第三,具体研究某人的学习,并写成研究报告;第四,写日记,记下你关于这门课的感觉和想法。
”她的这种观察月亮的课程成为她教学的一大特色:
从中,她的学生们不仅理解自己如何学习,而且理解小组中同伴如何学习。
因此,她所教授的“教与学”课程又被称为“月亮课”。
与我们倡导的新课程对照,我认为这本书中关于智力本质和教学本质的描述是非常合适的。
特别是作为教师,我们往往比较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但是常常忽视了自己的学习过程。
其实,我们自己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最好的样板,我们也常常忽视了真正意义上的儿童的学习过程,其实,在婴儿的学习过程中,蕴涵了人类学习过程的共同特点。
达克沃思从教师自身学习过程和婴儿学习过程出发,对于学习过程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我想这样的探索是很值得教师来学习的。
第二篇:
记
记这本书是美国知名学者、教育家埃莉诺·达克沃思的倾心之作,作为认知学派大师级学者皮亚杰和英海尔德的助手与学生,作者曾经参与了认知学派的很多实验研究,应该说她的思想,受到认知学派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但是,在这本书里,作者所提倡的,看上去与我们以往所接触的认知学派的基本观点又存在着许多不同。
作为美国教学理论经典著作之一,这本书从科学、数学和语言,到思维、教学、学习、评价和教师教育,所有主题都建基于作者始终坚持的信念——智力发展的本质是精彩观念的诞生;教育就是为学习者——不论教师,还是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教学即研究;不论课程开发还是教学,都应保持学科和世界的复杂性。
这些观念,对于我们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是非常有益的。
尤其是对数学学科来说,由于这本书中采用的事实很多都是基于科学与数学方面的学习进程,所以就显得尤为贴近。
达克沃思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课程研究专家。
她的教学观可以概括成这样几个方面一.智力发展的本质是精彩观念的诞生。
教学过程是学生智力获得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本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精彩观念”的诞生。
她用这样的例子说明这种观念的诞生,新生的婴儿在学习抓握动作时,总是首先在不断的重复自己的手的抓握动作,但是,当婴儿发现在某个位置可以抓握到某个令他愉快的物体时,他会形成这个一个观点,在某个位置,让手进行抓握可以带来愉快的体验,他会努力使自己的手移动到这个位置去体验这种感觉。
这种努力实际上是基于他的一种观念,对手的位置和愉快体验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精彩观念”。
二.教学即研究。
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研究过程,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产生与研究过程相关的各种体验,并在体验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获得自己的知识。
她用这样的例子说明学习过程的个性化特点,每个孩子在学习数学和形体时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借助不同的材料与情景,使用不同的语言的,而他们都能获得正确的知识,因此,知识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充满个性的研究过程。
三.课程开发。
即在尊重学习者的观念的特性的基础上,创造条件,使学习者投入学习并产生精彩观念。
四.教师教育的关键是帮助教师对他们自己的观念充满信心。
达克沃思对她的学生的要求是:
“每周大家要做的工作有四项:
第一,观察月亮的运动,并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在笔记本上,别忘了每周上课时把笔记本带到课堂上来,因为我们要分享你的观念;第二、阅读指定的文献,这些文献将会在课堂上讨论,尽管并非每次课都讨论它们;第三,具体研究某人的学习,并写成研究报告;第四,写日记,记下你关于这门课的感觉和想法。
”她的这种观察月亮的课程成为她教学的一大特色:
从中,她的学生们不仅理解自己如何学习,而且理解小组中同伴如何学习。
因此,她所教授的“教与学”课程又被称为“月亮课”。
与我们倡导的新课程对照,我认为这本书中关于智力本质和教学本质的描述是非常合适的。
特别是作为教师,我们往往比较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但是常常忽视了自己的学习过程。
其实,我们自己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最好的样板,我们也常常忽视了真正意义上的儿童的学习过程,其实,在婴儿的学习过程中,蕴涵了人类学习过程的共同特点。
达克沃思从教师自身学习过程和婴儿学习过程出发,对于学习过程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我想这样的探索是很值得教师来学习的。
记的——读书笔记的写作方法读书笔记是人们在读书时为帮助记忆而写的一种应用文体。
自古以来,我国的文人、学者都很重视做读书笔记。
做读书笔记既是消化书本知识的有效手段,又可以积累有用的材料,训练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前人写的读书笔记,想谈三种写法。
一种叫“提要钩玄”,一种叫“采花酿蜜”,一种叫“开山铸铜”。
记之外的更多信息,请访问:
读书笔记xx
好记之外的,请访问:
xx校›读书笔记大全
第三篇:
如何让课堂诞生精彩观念
如何让课堂诞生精彩观念
目前,中国中小学课堂里单纯传递知识、技能的味道仍然很重,基本上是“传递性教学”,有的课堂甚至是试题的堆砌。
一些课堂教学活动要么是无序的表演,要么是简单对对答案,与教学改革的方向有相当大的距离。
没错,有些知识是需要传授的,如何传授也是需要我们深入探讨的,但总体上来说我们的课堂模式、课堂文化还没有实现较好转型。
在这样的困境下忽然听到“精彩观念的诞生”,我受到很大启发。
教师通过倾听学生的观念,并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产生“精彩观念”,进而把知识的客观价值、知识的探究过程、探究过程中产生的积极思考和个体的深入钻研,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主观价值。
“精彩观念”本质上是学生个体对问题深刻、独立、创造性的思考。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持续产生“精彩观念”,并发展这些观念?
这个问题,需要循序渐进逐渐解决,首先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教师应通过认真倾听的手段,而不是表演性、伪装性的假性倾听,发现课堂交流中学生显露出的积极的、深刻的、可资全班同学借鉴并进一步思考的思维生长点与思维火花,引导学生产生一个“奇怪”的念头,倾听学生一种不合常规的思路……教师应该有能力去拓展、提升学生的想法,在教学现场思考“该学生为什么会这样想”,倾听学生对自己观念的深度解释。
教师要用自己的观念,对学生表达的观念做出积极的、充满智慧的回应,通过有效追问、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等方法,把学生个人的思考转变为全班同学的分享。
二、教师要培养自己创设情境的能力,要使该情境能够孕育“精彩观念”,为学生提供发展“精彩观念”的机会。
特别是教师应该具有识别“精彩观念”的能力,如果教师的知识领域比较狭窄,学科知识结构不合理,并且思路不开阔,就有可能错过学生的“精彩观念”,从而导致课程教学的不断僵化,还有可能导致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力的不断枯萎,最终又回到知识传授的单一轨道上来。
由此看来,发展教师学科教学的知识及其教学技能尤为迫切。
包括:
如何使用教学手段,使得学科的学术内容能够转化为学生所接受的技能和思想方法;依靠学生群体之间认识事物的思维路径,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建构和自我扩展。
三、学校的教研和管理制度要积极鼓励教师从事促进诞生“精彩观念”的教学设计,鼓励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也能诞生“精彩观念”。
学校教研考核人员要有清晰的专业判断力,应能区分“伪精彩”和“真精彩”,进而能帮助教师区分“真精彩”、“奇思妙想”与“奇谈怪论”、“无稽之谈”之间的差别。
我个人认为,只要教师积极去探索和尝试,就有可能在课堂教学的微观层面上促进“精彩观念”的诞生。
但我不赞成相关的课堂教学流程设计,因为从本质上看,“精彩观念”是师生在倾听、对话、探究的相互交流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是一种智慧的言说方式和思维路径,而不是程式化的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
第四篇:
悲剧的诞生读书报告
关于尼采《悲剧的诞生》的读书报告和读书思考
读完《悲剧的诞生》,我是围绕以下三个步骤来对本文进行理解的,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悲剧的诞生》的主旨在于说明古希腊悲剧乃至整个古希腊艺术是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悲剧这一审美范畴以及古希腊人用怎样的手段和方式去克服悲观主义。
下面我将对文章展开理解与分析:
第一篇主要讲了悲剧的起源与本质——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和解,并用梦与醉来比拟两种不同的艺术境界。
尼采首先考察古希腊悲剧产生的内在机制。
他认为古希腊悲剧产生于阿波罗精神和狄奥尼索斯精神的结合。
阿波罗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太阳和光明之神,是希望与理想的象征。
阿波罗作为艺术象征,掌握着人们心中幻象世界的假象,慰藉着漫漫人生远程中人们的疲惫心灵。
而狄奥尼索斯是农业之神和酒神,是享乐、放纵的象征,具有酒神精神的人求助于投身太一而得到形而上的慰藉。
第二篇主要讲的是日神式的造型艺术与酒神式的非造型艺术的形成——日神之梦与酒神之醉相互对立。
这两种艺术力量来自于自然本身,在自然中找到立足点。
我认为梦境作为一种幻象,他与创造者的智力水平、艺术修养无关。
而醉境作为一种实象从人的性灵深处发泄出来,是一种自我抒发、自我解放与超脱。
当内涌的酒神冲动与虚幻的梦神发生激烈碰撞时,自然灵性得到艺术性解放,达到“同一”。
第三篇主要讲的是在创造艺术冲动下,古希腊人利用艺术境界的美化作用创造了日神式奥林匹斯神界,借此找到对抗痛苦的法宝。
当古希腊人认识而且感觉到生存的可怕与恐怖时,他们构想一种幻境,凭一种强有力的幻象去战胜静观世界中阴森可怕的深渊和人类悲天悯人的脆弱天性,让原本悲凉的人生不觉转为快乐的音符。
第四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梦的意义;第二部分讲了梦与醉的对立,导致了古希腊伟大艺术—悲剧的诞生。
古希腊人通过梦境脱离苦海,完成自我的救赎。
但梦神式的古希腊人尽管超脱,却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脱,他必然离不开酒神的存在。
酒神和梦神的对立,便因新陈代谢而相得益彰,这两种艺术冲动最终到了顶峰即古希腊悲剧的诞生。
第五篇主要讲述抒情诗人和音乐家的结合创造出音乐的华章,而音乐作为永
恒太一的速写发挥重大作用。
在艺术上,狄奥尼索斯精神最强烈地表现在音乐及某些抒情诗歌上,而抒情诗人又是醉神式的艺术家,当他进入醉境时展现出来的就是他自己与世界心灵合一张狂的音乐之力。
那么一切原始的矛盾、原始的痛苦和欢乐都得到释放。
这是音乐所发挥的作用就是把矛盾和痛苦融为一体,让世界组合,再现一个新世界。
第六篇主要讲述的是以狄奥尼索斯和阿婆罗相互交融的产物——民歌
虽然尼采把悲剧看做是阿婆罗精神和狄奥尼索斯精神的合成物,但实质上尼采更欣赏的是音乐精神,音乐表现为什么呢?
用叔本华的话来说,就是—音乐表现为意志,也就是那种客观审美的,仅仅用来观望的脆弱情绪的对立面。
所以音乐是意志的表现,而意志乃是世界的本性,古希腊人的意志就是用美感来对抗痛苦。
因此,尼采进一步提炼说:
悲剧诞生于音乐精神。
第七篇主要探讨的是古希腊悲剧的起源问题。
对于这一个问题,从古希腊传说给出的答案是古希腊悲剧乃从悲剧歌队的产生。
这一章中分别批判了两种对歌队的解释,第一种认为合唱队是理想的观众;第二种认为合唱队代表平民。
而论及悲剧起源时,席勒给出了一种正确的观点,他曾说:
古希腊合唱队是一堵充满生命的垣墙,是艺术为了防止现实入侵而构建的城防。
对于席勒的话我是这样理解的:
合唱队即是一种醉神式的音乐精神,而垣墙正是一种梦神式幻觉,两种情感的结合就可以对抗恐惧、不幸与痛苦。
第八篇主要讲述的是酒神合唱队与古希腊悲剧之间的关系。
作者认为古希腊悲剧是酒神合唱队在醉境幻象中的不断突变。
这幻象首先是完全的梦境,其次是醉境世界的客观化,随后是个体消失和瓦解。
我是这样理解的:
合唱队固然离不开观众和舞台,当合唱队成为观众的一种幻象,而舞台又成为合唱队的幻象,幻象的纷扰复杂就使整体处于一种醉境的状态中,即梦与醉再一次统一,那么合唱队与悲剧的关系又回到与醉与梦的关系上来。
第九篇通过普罗米修斯和俄狄浦斯两个悲剧形象来讨论怎样在悲剧痛苦中获得解脱。
俄狄浦斯用被动屈从的超凡坚定行为在绝对被动中体现了生命的最高主动。
而普罗米修斯的实质是一个奋发有为的个体,当他犯下亵渎之醉处于痛苦时就通过狄奥尼索斯精神找到慰藉。
第十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写狄奥尼索斯的痛苦及怎样化解痛苦。
第二部分写古希腊文化经历了从低级的酒神文化到荷马神话式的日神神话再到音乐式的酒神精神。
从狄奥尼索斯的痛苦分析出悲剧神秘学说即个性化是一切灾祸的根源。
而艺术是快乐的希望,那么我认为这个艺术可以狭义的看成是音乐艺术。
正如作者所说音乐那非凡之力,使得悲剧达到完美的顶峰,并赋予它以崭新而深邃的诠释。
第十一篇主要讲的是古希腊悲剧的灭亡和新喜剧的产生。
尼采认为欧里庇德斯是造成悲剧消亡的罪魁祸首。
因为他对悲剧的改革把酒神因素从悲剧中排除出去,最终退化成阿里斯托芬式的喜剧。
这一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
新喜剧的诞生似乎真的应验了那句箴言:
“人到了晚年居然像孩子一样顽皮。
”通过这句话,我似乎听到了作者对于古希腊悲剧灭亡的沉重叹息!
第十二篇讲述了古希腊悲剧灭亡的根源是以苏格拉底为典范的理性主义。
尼采认为苏格拉底的出现就出现了两种对立即酒神与苏格拉底倾向的对立,伟大的古希腊艺术也在这种对立中走向衰亡。
由于这本书我只有细读到第十二章,所以对全书的把握不是很全面,那么我就对书中的关于“梦”这个点谈谈我的理解。
书中尼采对于“对抗痛苦”给出的其中一种方法是:
人们在造型艺术中“追求幻象”即梦境。
如汉斯萨克斯在《民歌手》中这样唱到:
我的朋友,请你承担荣耀的责任,用清丽之笔记下易逝之梦,相信我吧,人间最真实的幻影,往往在梦中为他人显现,所有的诗艺所有的诗情,乃是现实之梦的再度阐明。
德国诗人、哲学家歌德也曾说过:
人拥有一种最佳的能力,随时可在失望是获得支持。
在他的一生里有好几次当他痛苦含泪上床后,梦境能用各种引人的方式安慰他,使他从悲伤中超脱出来,而得以换来隔日清晨的轻松愉快。
因此梦虽然是一种虚幻,梦境也是一种幻境,梦给我们呈现的也只是一种幻景而已,但梦可以说是人类永恒的伴侣,它伴随着人走过一生,我们无法摆脱它,那么我们何不去充分地利用这种无形的东西为我们服务呢?
既然人生欢乐、痛苦同在,那么我们应该像古希腊人那样,当人生处于绝望处境时,在梦幻世界中获得生存的力量,从幻象中获得生存乐趣的人生态度。
曾看过弗洛伊德关于《梦的解析》这本书,在书中弗洛伊德提出这样一个著名的论断:
梦的内容在于愿望的最终达成,其动机在于某种愿望。
由此可以看出在《悲剧的诞生》这部书中,阿波罗精神所代表的这种梦幻世界即古希腊神话中的奥林匹斯神山世界,其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悲剧痛苦中得到救赎。
在我看来,梦无疑是拯救心灵的一剂不可或缺的良药。
下面是我对这本书的价值的认识:
尼采在1886年的新版前言中说,《悲剧的诞生》的任务是“用艺术家的眼光考察学术,又用人生的眼光考察艺术”,而这两项任务中后一项更为根本。
我认为这部书就是从人生哲学的角度去探讨悲剧与人生的关系,是以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建立起的一种悲剧的人生观。
《悲剧的诞生》这部书最大的价值就是探讨悲剧、艺术及人生的关系问题。
首先我们以审美的形式来看悲剧与人生的问题。
作者在书中一再强调这样一个观点,即人和世界的存在只有作为审美才是合理的。
而古希腊悲剧把日神形象的幻觉力和酒神形象的陶醉释放力当做一种审美现象,从而让人在这种现象背后获得一种生存的永恒点。
梦神精神和酒神精神作为审美的客体,它让我们知道痛苦是人生的必须,痛苦的人生才具有充实的意义,人只有沉溺于其中才能度过苦海,所以只有审美的人生才是战胜苦难的充实人生。
由此可见真正的悲剧总会留给我们的是一种形而上的慰藉,悲剧在超脱得慰藉中引领我们达到的境域即便现象不断的毁灭,变化无常,生存之本真却永驻。
因此悲剧对人生的意义毋庸置疑。
接着我们来看悲剧、艺术和人生的连贯关系。
尼采把悲剧的起源归于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和解。
用梦和醉来比拟两种不同的艺术境界。
梦境的魅力与奇妙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前提,它从幻象上体会到人生的意义,借梦中的经历来锻炼自己,剖析人生,解释生活的真实意蕴。
而酒神精神的价值又在于它承认人生悲剧的性质,但人又不能沉醉在这种悲剧中无所作为。
当两种精神结合时产生巨大的艺术冲动,而这种创造的艺术冲动,产生出多姿的艺术为俗世增光添彩,让人类去战胜人生的苦难能幸福的生存。
所以我认为艺术就是强盛的生命力去对抗人生悲剧境遇的根本手段,只有在古希腊悲剧里,大自然的天性才会达到艺术的欢呼。
作者以艺术的形式肯定了人生,也肯定了生命的最高艺术即悲剧。
由此可见:
悲剧、艺术、人生在相互关照中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总之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在探讨了悲剧、人生、艺术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反抗悲观主义的人生观。
这种人生观主张用艺术方法,将苦难、病态、荒诞转化为激励人们勇敢面对现实,勇敢地生活下去的强化剂。
尼采的这种悲剧人生观不但对于文学领域产生极大影响,更重要的是成为我们战胜苦难的思想武器。
经典通读第二辑尼采著陈伟功王常柱编译北京出版社出版20XX级汉语言文学2班姓名:
苏娅学号:
20XX0340613
第五篇:
《习惯决定人生》读书笔
《习惯决定人生》读书笔发布日期:
04月16日:
采编:
小程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是肖川博士继《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之后推出的又一本教育随笔集。
肖川博士的文字优美、自然、含蕴丰厚、耐人寻味。
本书虽为随笔集,却并不乏学术专著的深沉与厚重,更有在轻灵与明快之间时时闪耀着思想的火花;无论是性情之下的奔放之作,还是沉静思索后的细腻笔触,读来都耐人寻味。
书中讲到,教育需要理想与信念,包括理想的社会、理想的人生、理想的人格……没有理想,就没有努力的方向,教育就会陷于迷茫和困顿;没有信念,就没有精神支撑,“就没有勇气和毅力不断生发的源泉,我们就无法超越横亘在通往理想之境上的无数险阻和艰难”。
同样,教育也需要智慧与真情。
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与繁杂洞察精深与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
教育?
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
认知结果的堆积?
”;没有真情,我们将囿于冷漠、被动和机械,我们更难以发现和体味到教育世界的多彩与感动;“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
教育?
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我最欣赏“教师的解放”篇里面的《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文中解答了人生、教育教学中的很多疑惑。
读后感触颇深。
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做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乐于接受思想。
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大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
反之,没有博览群书,只能就教材讲教材,就内容讲内容,就试题讲试题,课堂会因此而单调乏味,死气沉沉;没有阅读,就难有深层次的思考,而自身思想的匮乏,展现于学生面前,就只能是面目枯槁,甚至容貌可憎。
所以说,阅读是教师获取思想的源头活水的最佳渠道。
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
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出有效的经验和反面教训,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将经验抽象成理论。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作为教师应当学会反思,注意积累一点一滴的经验,不断地工作,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发展,使自己逐步向创新型教师迈进。
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学会引领学生的心灵和精神。
从对课程内容的发掘,到教学策略的选择,从对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气氛的营造,甚至用什么语言,背后都蕴藏着一种思想底蕴,平时只是不觉得罢了。
教师的思想对学生的熏陶,也是非常关键的,思想可以熏陶学生学习、熏陶学生做人。
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要想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真的很难,这需要自己
不断地去学习和思考。
该书写得豁达、平实与质朴。
字里行间折射出作者对教育、对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散发出作者心里的真情呼唤。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