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密度试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60425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8.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密度试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5密度试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5密度试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5密度试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5密度试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5密度试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5密度试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5密度试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5密度试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5密度试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5密度试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5密度试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5密度试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5密度试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5密度试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密度试验.docx

《5密度试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密度试验.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5密度试验.docx

5密度试验

5密度试验

5.1一般规定

5.1.1土的密度是土的单位体积质量。

5.1.2本试验的目的是测定土的密度,用于计算土的干密度,孔隙比、孔隙度、饱和度等指标。

5.1.3本试验应根据土的类别采用下列方法:

1环刀法适用于粉土和黏性土。

2蜡封法:

适用于环刀难以切削并易碎裂的土。

3灌砂法、气囊法适用于现场测定最大粒径小于20mm的土的密度。

4灌水法适用于现场测定最大粒径小于60mm的土的密度。

5核子射线法:

适用于现场测定填料为细粒土、砂类土的压实密度。

5.2环刀法

5.2.1本试验应采用下列仪器设备:

1环刀:

内径61.8mm或79.8mm,高20mm。

2天平:

称量500g,分度值0.1g;称量200g,分度值0.01g。

3其他:

切土刀、钢丝锯、直尺、凡士林等。

5.2.2试验操作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本试验应按工程需要取原状土或扰动土制备击实试样,试样切削和称量按本规程第3.2.3条第2~3款规定进行。

称量试样时,可在天平放法码一端放一等质量环刀,,直接称出湿土质量,准确至0.1g。

(5.2.3-1)

5.2.3试验结果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5.2.3-2)

 

式中ρ——试样的湿密度(g/cm3),计算至0.01g/cm3;

ρd——试样的干密度(g/cm3);

m0——湿试样质量(g);

V——环刀容积(cm3);

w——试样含水率(%)。

5.2.4本试验应进行平行测定,平行测定的差值不得大于0.03g/cm3,取算术平均值。

5.2.5记录格式应符合表5.2.5的要求。

表5.2.5环刀法密度试验记录

试样

编号

环刀号

湿土质量(g)

环刀

体积(cm3)

湿密度

(g/cm3)

含水率

(%)

干密度

(g/cm3)

平均干密度

(g/cm3)

(1)

(2)

(4)

(6)

复核年月日试验年月日

5.3蜡封法

5.3.1本试验应采用下列仪器设备:

1天平:

称量500g,分度值0.1g。

2其他:

切土刀、石蜡、烧杯、温度计、细线、针及熔蜡加热器等。

5.3.2试验操作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切取约30cm3的代表性试样,削去表面浮松土及尖锐棱角,系于细线上称其质量,准确至0.1g;并取切削余土测定含水率。

2持线将试样缓缓浸入刚过熔点的蜡液中,待全部浸没后立即提出。

仔细检查试样四周的蜡膜上有无气泡存在。

若有气泡应用热针刺破,并涂平孔口。

待冷却后,称蜡封试样在空气中的质量,准确至0.1g。

3持线将蜡封试样吊在天平一端,浸没于烧杯中的水中(如图5.3.2),且勿与杯壁接触,称蜡封试样在水中的质量,准确至0.1g。

并测记水的温度,准确至1℃。

图5.3.2蜡封法密度测定示意

1-盛水杯;2-蜡封试样;3-细线;4-砝码。

4取出试样,擦干表面水分后再称一次质量,与第一次所称质量相比较,若质量增加,则证明试样中有水浸入,应另取试样重作试验。

5当用电子天平或电子秤测定时,先将盛水的烧杯放在称盘上,当显示稳定后,按清零键。

再将蜡封试样吊在固定支架上浸没于水中,勿与杯壁接触,称量,准确至0.1g。

该质量即为蜡封试样排开液体的质量。

5.3.3试验结果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

(5.3.3-1)

采用吊盘天平测定时

式中mn——蜡封试样质量(g);

mnw——蜡封试样在水中的质量(g);

ρwT——纯水在T℃时的密度(g/cm3),查表7.3.4-3;

ρn——蜡的密度(≈0.92g/cm3)。

2采用用电子天平测定时

 

(5.3.3-2)

式中mnf——蜡封试样排开水的质量(g)。

3试样的干密度按本规程公式(5.2.3-2)计算。

5.3.4本试验应进行平行测定,平行测定的差值不得大于0.03g/cm3,取算术平均值。

5.3.5记录格式应符合表5.3.5的要求。

表5.3.5蜡封法密度试验记录蜡密度ρn=0.92g/cm3

试样编号

试样

质量

(g)

蜡封试样质量

(g)

蜡封试样在水中的质量

(g)

水温

(℃)

水的

密度(g/cm3)

蜡封试

样体积

(cm3)

蜡体积

(cm3)

试样

体积

(cm3)

湿密度

(g/cm3)

含水率

(%)

干密度

(g/cm3)

平均干

密度

(g/cm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3)

(4)

(2)-

(1)

ρn

(5)-(6)

(1)

(7)

(8)

1+0.01(9)

复核年月日试验年月日

5.4灌砂法

5.4.1本试验应采用下列仪器设备:

1密度测定器:

由容砂瓶、灌砂漏斗和底盘组成,如图5.4.1所示。

容砂瓶的容积为4L;灌砂漏斗高135mm、直径165mm、颈部有孔径为13mm的圆柱形阀门;容砂瓶和灌砂漏斗之间用螺纹接头联接。

底盘承托灌砂漏斗和容砂瓶。

2天平:

称量10kg,分度值5g;称量500g,分度值0.1g。

3土样筛:

孔径0.25、0.50mm。

4其他:

小铁锹、小铁铲、盛土容器等。

图5.4.1密度测定器

1-容砂瓶;2-螺纹接头;3-阀门;

4-灌砂漏斗;5-底盘。

5.4.2标准砂密度的测定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标准砂宜选用粒径为0.25~0.50mm,密度为1.47~1.61g/cm3的洁净干燥砂。

2将容砂瓶与灌砂漏斗经螺纹接头接紧,并作以标记,以后每次拆卸再衔接时都要接在这一位置。

称组装好的密度测定器的质量(mr1),准确至5g。

3将干燥的密度测定器竖立(灌砂漏斗口向上)在工作台上,打开阀门,往密度测定器内注水,直至水面高出阀门,关闭阀门,倒掉漏斗中多余的水,称注满水的密度测定器总质量(mr2),准确至5g,同时测定水温,准确至0.5℃。

再重复测定两次,三次测值之间的差值不得大于3ml,取三次测定值的平均值。

4将干燥的密度测定器竖立(灌砂漏斗口向上)在工作台上,关阀门,向漏斗中灌满标准砂。

打开阀门使漏斗中的砂漏入容砂瓶内,边漏边继续向漏斗中补充砂,当标准砂停止流动时迅速关闭阀门。

倒掉漏斗内多余的砂,称灌满标准砂的密度测定器总质量(mr3),准确至5g。

测定过程中应避免震动。

5、容砂瓶容积按下式计算:

Vr=(mr2-mr1)/ρwT(5.4.2-1)

式中Vr——容砂瓶容积(cm3);

mr2——注满水的密度测定器的总质量(g);

mr1——密度测定器的质量(g)。

(5.4.2-2)

6标准砂的密度按下式计算:

式中ρsr——标准砂的密度(g/cm3);计算至0.01g/cm3。

mr3——灌满标准砂的密度测定器的总质量(g)。

5.4.3测定灌满灌砂漏斗所需标准砂的质量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按本章第5.4.2条第4款方法将标准砂灌满容砂瓶,并称取灌满标准砂的密度测定器的总质量(mr3)。

2将灌满标准砂的密度测定器倒置(即灌砂漏斗口向下)在一洁净的平面上,打开阀们,直至砂停止流动。

3迅速关闭阀们,称取剩余标准砂和密度测定器的总质量,计算流失的标准砂的质量,该流失量即为灌满漏斗所需标准砂的质量(mr4)。

4重复上述步骤三次,取其平均值。

5.4.4试验操作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按土的最大粒径不大于20mm的要求选定试坑位置,将试坑位置的地面铲平,其面积略大于试坑直径150mm,按试坑直径划出坑口轮廓线,在轮廓线内下挖至要求深度200mm处,边挖边将挖出的土放入盛土容器内,称土的质量,准确至10g,然后取代表性土样测定含水率。

2向容砂瓶内灌满标准砂,关阀门,称灌满标准砂的密度测定器的总质量,准确至5g。

3将密度测定器倒置(灌砂漏斗口向下)于挖好的坑口上,打开阀门,使密度测定器内的标准砂流入坑内,当密度测定器内标准砂停止流动时关闭阀门。

4称密度测定器和剩余标准砂的质量mr5,准确至5g。

并计算灌满试坑所用标准砂的质量(msr=mr3-mr4-mr5)。

(5.4.5-1)

5.4.5试验结果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5.4.5-2)

式中msr——灌满试坑所用标准砂的质量(g);

mp----取自试坑内土的质量(g)。

5.4.6记录格式应符合表5.4.6的要求。

表5.4.6灌砂法密度试验记录

试坑编号

测定

灌满标准砂的密度测定器总质量(g)

(1)

灌砂漏斗所需标准砂的质量(g)

(2)

密度测定器和剩余标准砂的质量(g)

(3)

灌满试坑所用标准砂的质量(g)

(4)

(4)=

(1)-

(2)-(3)

标准砂密度(g/cm3)

(5)

试坑体积(cm3)

(6)

土和容器质量(g)

(7)

容器质量(g)

(8)

土的质量(g)

(9)

(9)=(7)-(8)

土的密度(g/cm3)

(10)

土的含水率(%)

(11)

土的干密度(g/cm3)

(12)

复核年月日试验年月日

5.5灌水法

5.5.1本试验应采用下列仪器设备:

1储水筒:

直径应均匀,并附有刻度及出水管。

2台秤:

称量50kg,分度值10g。

3塑料薄膜袋:

由聚氯乙烯塑料薄膜制成。

4其它:

盛土容器、水准尺、钢卷尺、挖土工具等。

5.5.2试验操作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在选定的试坑位置处铲平略大于试坑直径的地面,并根据土的最大粒径,按表5.5.2确定试坑尺寸。

2按确定的试坑直径划出坑口轮廓线,在轮廓线内下挖至要求深度。

边挖边将坑内的试样装入盛土容器内,称土的质量,准确至10g。

并取代表性土样测定含水率。

表5.5.2试坑尺寸

试样最大粒径

(mm)

试坑尺寸(mm)

直径

深度

5~20

150

200

40

200

250

60

250

300

3试坑挖好后,将略大于试坑容积的塑料薄膜袋沿坑底、坑壁紧密相贴,到地面后翻开袋口,袋口周围用重物压牢固定。

4记录储水筒内初始水位高度,打开储水筒的注水管,让水缓缓流入坑内塑料薄膜袋内。

当袋内水面上升到接近坑口地面时将水流调小,待水面与坑口地面齐平时立即关闭注水管,持续3~5min,记录储水筒内水位的高度。

如袋内出现水面下降时,应另取塑料薄膜袋重做试验。

(5.5.3-1)

5.5.3试验结果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VP=(H1-H2)·Aw(5.5.3-2)

式中VP——试坑体积(cm3);

H1——储水筒内初始水位高度(cm);

H2—储水筒内注水终止时水位高度(cm);

Aw——储水筒断面积(cm2)。

5.5.4记录格式应符合表5.5.4的要求。

 

表5.5.4灌水法密度试验记录

试样编号

试坑编号

储水筒

水位

(cm)

储水筒断面积(cm2)

试坑

体积

(cm3)

土的质量(g)

土的含水率(%)

土的湿

密度(g/cm3)

平均值

(g/cm3)

平均

干密度(g/cm3)

初始终了

(1)

(2)

(3)

(4)=[

(2)-

(1)]×(3)

(5)

(6)

(8)

复核年月日试验年月日.7

5.6气囊法

5.6.1本试验应采用下列仪器设备:

1气囊式容积测定仪:

仪器主要由气囊、缸筒、活塞、空心活塞杆、球囊、水位管、数显测尺、护坑环组成,如图5.6.1所示。

仪器各部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气囊应有弹性,壁厚不大于0.3mm,直径和容积不小于试坑直径和体积。

2)缸筒容积不小于5L。

3)水位管长度不小于650mm。

4)50%的氯化锌水溶液,密度不小于1.5g/cm3。

5)数显测尺最小分度值0.01mm。

2台秤:

称量10kg,分度值5g。

3挖土工具:

凿子、锤子、勺子、半圆土铲、毛刷等。

4其他;盛土容器、钢卷尺等。

图5.6.1气囊式容积测定仪

1—水位标线;2—排气阀;3—封盖及手柄;

4—活塞杆;5-水位管;6—导向盘;7—缸筒;

8—球囊;9—水溶液;10—活塞;11—隔栅;

12—压盘;13—护坑环;14—踏板;15—气囊;

16—压缩空气;17—数显测尺

5.6.2试验操作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清扫场地,护坑环置于试坑位置。

2仪器置于护坑环上,并用压块固定。

3打开排气阀,将测尺游标推至缸筒顶面,活塞提到缸筒顶端。

4关上排气阀,慢慢向下推动活塞,直到水位管中溶液水柱升至水位标线。

读取数显测尺初始数显数值(L1)并做记录。

5提起活塞,使水柱退回零位,松开固定压块,移走仪器。

6试坑开挖和试样称量按本章第5.5.2条第1~2款的规定进行。

7仪器重新置于护坑环上并固定,将测尺游标重新推至缸筒顶面,慢慢地向下推动活塞,直到溶液水柱升至水位标线,读取数显测尺终止数显数值(L2)并做记录。

8当坑壁与大气温差较大时,气囊在坑内停留时间不宜超过3min。

5.6.3试验结果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5.6.3-1)

(5.6.3-2)

式中Ag——容积仪常数(cm3/mm);

L1——数显测尺初始读数(mm);

L2——数显测尺终止读数(mm)。

5.6.4记录格式应符合表5.5.4的要求。

表5.6.4气囊法密度试验记录

容积仪常数Ag=cm3/mm

试坑编号

试样编号

数显测尺读数(mm)

试坑

体积(cm3)

试样

质量

(g)

试样湿

密度

(g/cm3)

含水

率(%)

试样干

密度

(g/cm3)

平均

干密度

(g/cm3)

终止

读数

(1)

(2)

(3)=

(2)-

(1)

(4)=

Ag·(3)

(5)

(6)=

(5)/(4)

(7)

复核年月日试验年月日

5.7核子射线法

5.7.1本试验采用的仪器设备应符合本规程第4.5.1条的要求。

5.7.2试验操作应按本规程第4.5.2条规定进行。

5.7.3试验结果应按下式计算:

ρd=ρ-

(5.7.3)

ρd------干密度(g/cm3),计算至0.01g/cm3;

ρ---湿密度(g/cm3);

---含水量(g/cm3)。

5.7.4试验允许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本试验在同一测点,仪器在初始位置进行第一次读数,然后将仪器绕测孔旋转180°进行第二次读数,当密度的平行差值不大于0.03g/cm3时,试验结果取两次读数的平均值。

如果两次测定的平行差值超过允许差值,则应将仪器再绕测孔旋转到90°和270°的位置进行两次读数,取其四次读数的算术平均值。

5.7.5记录格式应符合本规程表4.5.5的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