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集合与函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61101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docx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集合与函数.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docx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课时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关于集合的几组实例,并通过自己举出各种集合的例子,初步感受集合语言在描述客观现实和数学对象中的意义。

通过实例,初步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正确地理解集合。

通过集合学习,体会类比思想的运用。

3、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运用集合语言的过程中,增强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扎实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课时预习导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5页有关内容,然后完成下列问题

1、结合在小学和初中所接触的一些集合,观察第2页例子1-8,尝试概括8个例子的共同特征: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________,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______。

思考题:

"给定的集合,它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你是如何理解的?

【例1】:

下列各组对象能构成一个集合吗?

请判断并说明理由。

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2、方程在实数范围内的解。

3、所有很大的实数。

4、好心的人。

5、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所有的参展项目。

【例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这些数组成的集合有5个元素。

2、由a.b.c组成的集合与b.a.c组成的集合是同一个集合。

【自我感悟】

⑴、集合中的元素应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通常集合用_________表示。

集合中元素用________表示。

元素a与集合A的关系有________或________;用符号_______表示a属于集合A;用符号_______表示a不属于集合A;

 做教材P5练习1

⑶、特定集合的表示:

 数集名称

表示符号

包含元素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

正整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2、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描述一个集合,除此之外,还可以用_______和_____表示集合。

表示方法定义表达形式

适用对象

表现重点

练习:

教材P5第2题

【梳理整合】

三、课内学习巩固:

1、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

⑴、有1.2.2.4.2.1构成一个集合时,这个集合共有6个元素。

⑵、所有的等腰三角形构成一个集合。

⑶、世界著名的艺术家们构成一个集合。

⑷、倒数等于他自身的实数构成一个集合。

⑸、质数的全体构成一个集合。

 2、下列关系正确的个数是

①、,②、,③、,④、,⑤、

A、1个B、2个C、3个D、4个

 3、用另一种方法表示下列集合

⑴、{绝对值不大于2的整数}

⑵、{能被3整除且小于10的正数}⑶、⑷、

⑸、{-3.-1.1.3.5}

 4、作业P11习题1-4

四、课后拓展延伸

1、由实数构成三元素集合,求实数X的值。

2.、下面三个集合:

A=

1.它们是不是相同的集合?

2.它们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1.1.2集合的基本关系

一、课时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

⑵、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⑶、能用Venn图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

⑷、理解真子集,空集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对照实数的相等与不相等的关系,类比出集合之间的包含和相等的关系。

⑵、体验集合语言使用,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了解集合的包含,相等关系的含义,感受集合语言在描述客观现实和数学问题中的意义。

⑵、探索直观图示(Venn图)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⑶、通过某类事物已有的性质,类比、联想另一类相似事物的性质,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课时预习导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7页内容,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以下问题:

1、实数之间存在着相等与不等,元素与集合之间存在属于与不属于的关系,请同学们观察教材第6页的例子1-3,自主探索两个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

⑴、集合A为集合B的子集的定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作:

读作:

用Venn图表示为:

⑵、集合A与集合B相等的定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作:

⑶、真子集的定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作:

⑷、空集的定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规定:

空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主探究:

⑴、如何正确使用符号:

;练习:

P7练习1

⑵、任何一个集合是_________________的子集,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空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子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真子集。

⑷、空集有无子集?

有无真子集?

若有,分别是什么?

⑸、对于集合A、B、C,如果且,那么__________________

⑹、认真分析解答例3,做P7的练习1,从中感悟,如何快速写出一个集合的所有子集,真子集,及非空真子集。

三、课内学习巩固:

 1、练习:

教材P7练习3

 2、下列命题:

⑴、空集没有子集;⑵、任何集合至少有两个子集;⑶、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⑷、若,则;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有

 A.0个B.1个C.2个D.3个

【梳理整合】

作业:

P125

四、课后拓展延伸:

 已知:

A={}B={},且,求实数a的集合C。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第一课时)

一、课时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集、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实例分析和阅读自学探究集合间的关系与运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3、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使用符号表示、集合表示、图形表示集合间的关系与运算,让学生感受集合语言在描述客观现实和数学问题的意义,学习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转换能力。

二、课时预习导学: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8-10内容完成下类问题:

1、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_____,记作_____,读作_____即A∪B={x︱}

思考:

设,求

提示:

⑴、在求解并集时应注意什么?

同时思考以下关系:

⑵、生活用语中的"或""或此""或彼"只取其一,并不兼存,而并集中的"或"则是"或此""或彼""或彼此"可兼用""包含三种情形:

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用Venn图表示集合A∪B。

3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______,记作_____,读作______,即A∩B={X|________}

思考1、:

设平面内直线1上点的集合为L1,直线2上的点的集合为L2,试用集合的运算表示1.2的位置关系;

提示:

A∩B实际上是由集合A与集合B的公共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并不是任何两个集合都有公共元素,当集合A与B没有公共元素时,不能说A与B没有交集,而应该是A∩B=______

思考2:

设A={4.5.6.8.9},B={4.6.7.10},C={1.2.6}求A∩B,B∩C

并回答以下问题:

A∩B______B∩A,(A∩B)∩C____A∩(B∩C),

4如何用Vnne图表示集合A∩B。

三、课内学习巩固:

1、完成教材P8-9,例5、例6;

2、设集合A={-3,0,1},B={t2-t+1},若A∪B=A则t=____

3、设集合A={},B={},若A∩B={-3}求a的值。

四、课后拓展延伸

1、通过以上学习思考一下问题

⑴、A∩A=_____A∩=_______

⑵、若则A∪B=___ A∩B=___

 2、习题1.1A组5-8,

B组1-33、已知

 ⑴、若A∩B=A∪B, 求a的值;⑵、若,求a的值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第二课时)

一、课时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在给定的集合中一个集合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集合的补集;

2、过程与方法:

能使用Venn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3、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使用符号表示、集合表示、图形表示集合间的关系及运算,让学生感受集合语言在描述客观现实和数学问题中的意义,学习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转换能力。

二、课时预习导学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0-11内容完成下类问题

1、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__________通常记作____________

对于一个集合A,由全集U中不属于集合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相对于全集U的_______简称为集合A的______记作________即:

2、预习思考:

⑴、已知全集U={x|x≤4},集合A={x|-2x3},集合B={x|-3x≤3}

⑵如何用venn图表示A在U中的补集。

【温馨提示】1、通常也把给定的集合作为全集;2、符号有三层意思:

⑴、A是U的一个子集,即AU;⑵、表示一个集合且U;⑶、是由U中不属于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

三、课内学习巩固:

1、完成课本P11,例8、例9;思考一下关系:

2、已知集合,求

四、课后拓展延伸

1、已知全集,求

由此题思考下列关系:

2、设集合:

 3、已知集合{不大于20的质数},M、N是U的两个子集,且满足

,求M、N

 作业:

P12习题1.1A组9,B组4

集合小结

考试内容及要求

(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①了解集合的含义、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②能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

(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①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②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3)集合的基本运算

 ①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②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③能使用韦恩(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

知识网络

高考真题自测:

(2010高考)

1、(全国卷Ⅱ文1)设全集,集合A={1,3},B={3,5}则

(A){1,4}(B){1,5}(C){2,4}(D){2,5}

2、(陕西文1)集合A={x-1≤x≤2},B={xx<1},则A∩B=

(A){xx<1}(B){x-1≤x≤2}(C){x-1≤x≤1}(D){x-1≤x<1}

3、(辽宁文1)已知集合,,则

(A)(B)(C)(D)

4、(辽宁理1)已知A,B均为集合U={1,3,5,7,9}的子集,且A∩B={3},B∩A={9},则A=

(A){1,3}(B){3,7,9}(C){3,5,9}(D){3,9}

5、(安徽文1)若A=,B=,则=

(A)(-1,+∞)(B)(-∞,3)(C)(-1,3)(D)(1,3)

6、(广东理1)若集合A={-2<<1},B={0<<2}则集合A∩B=()

A.{-1<<1}B.{-2<<1}C.{-2<<2}D.{0<<1}

7、(广东文1)若集合,则集合

A.B.C.D.

8、(福建文1)若集合,,则等于()

A.B.C.D.

9、(全国卷1文2)设全集,集合,,则

A.B.C.D.

10、(四川文1)设集合A={3,5,6,8},集合B={4,5,7,8},则A∩B等于

(A){3,4,5,6,7,8}(B){3,6}(C){4,7}(D){5,8}

11、(湖北文1)设集合M={1,2,4,8},N={x|x是2的倍数},则M∩N=

A.{2,4}B.{1,2,4}C.{2,4,8}D{1,2,8}

12、(湖南理1)已知集合M={1,2,3},N={2,3,4},则

A.B.C.D.

13、(上海文1)已知集合,,则。

14、(湖南文9)已知集合A={1,2,3,},B={2,m,4},A∩B={2,3},则m=

15、(重庆文11)设,则=____________.

16、(江苏卷1)设集合A={-1,1,3},B={a+2,a2+4},A∩B={3},则实数a=_____

 

 

 

 

 

 1.2.1函数的概念

一、课时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函数的定义;能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掌握区间表示;理解与函数概念相关的定义域、函数值、值域的概念;掌握两个函数是同一函数的条件;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的概念中的作用;通过对函数概念的学习,初步探索客观世界中各种运动与数量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掌握求函数式的值的方法,明确f(a)与f(x)的区别与联系;逐步培养并提高批判思维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

3、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力,感知并体会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懂得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会全面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

二、课时预习导学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5-19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设A、B是__________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______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_______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_________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_________,与X值相对应的Y叫做________,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_______

思考:

⑴、判断下列对应是否从集合A到集合B的函数。

①、

②、

③、

⑵、判断一个对应关系是否是函数应注意什么?

⑶、如图,可表示函数y=f(x)的图像的只可能是()

注意:

⑴正确理解函数的概念,要紧紧抓住函数定义中的关键字词:

非空数集A、B,A中的任意一个数X,,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

⑵函数符号"y=f(x)"是数学中抽象符号之一,"y=f(x)"仅为Y是X的函数的数字表示,不表示Y等于f与x的乘积,f(x)也不一定是解析式,还可以是图表或图象。

2区间与无穷大:

设a.b是两个实数,而且ab,规定:

(1)满足不等式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________区间,表示为________.

(2)满足不等式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________区间,表示为_________.

(3)满足不等式或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_________区间,分别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数集R用区间可表示为__________,"∞"读作"______________","-∞"读作"_________","+∞"读作"___________",不等式的实数X的集合分别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

⑴已知区间[-2a,3a+5],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

⑵用区间表示集合为_____________.

注意:

无穷大∞是一个符号,而不是一个数,因而它不具备数的一些性质和运算法则,用"∞"作为区间的端点时,要用开区间的符号。

3函数的定义域及函数求值

例:

已知函数:

1、求函数的定义域;

2、求的值;

3、当a0时,求f(a)、f(a-1)的值.

通过以上的练习回答以下问题"

⑴函数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求函数定义域的一般原则为:

A若f(x)是整式,其定义域为__________

B若f(x)是分式其定义域为___________

C若f(x)是偶次方根,其定义域为______

D若f(x)是以上几个部份的数学式子构成的,其定义域为_________________

Ef(x)=x0的定义域为__________

F若是实际问题,除应考虑解析式本身有的意义外,还应考虑_____________

4函数相等

如果两个函数定义域___________,并且对应法则________,我们就称这两个函数相等。

练习:

⑴下列函数中哪个与函数y=x相等

⑵下列各组中的两个函数是同一函数的是()

A、与B、与

C、与D、与

三、课后拓展延伸

1、已知函数,求⑴、f(3);⑵、g[f(3)]⑶、f[g(x)]

2、求函数的值域

⑴、⑵、

3、若函数f(x)的定义域为[1,4],求函数f(x+2)的定义域;

若函数的定义域为[0,3],求函数f(x)的定义域;

【梳理整合】

作业:

课本P24A组1-65

 

 

 1.2.2函数的表示法(第一课时)

一、课时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列表法,图像法,解析法,体会三种表示方法的特点,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

2、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实际问题情境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一个函数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2)初步体会运用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在理解函数概念中的重要作用,在图形的变化中感受数学的直观美。

3、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重视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与分类讨论思想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与分类讨论思想,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课时预习导学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9-21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初中学习的函数的表示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独立完成P19例3,探讨下列问题

⑴、比较函数的三种表示法的优缺点,完成下列表格名称优点

缺点解析法列表法图像法⑵、解析法表示函数是否一定要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⑶、总结画函数图像的一般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函数图像既可以是连续的__________,也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那么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函数图像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学习巩固:

1、直线x=1与函数y=f(x)的交点个数是

A、1B、2C、0D、0或1

2、某班连续进行了5次数学测试,其中,王明的数学成绩如下表所示:

次数12345分数7684918890

从这张表中看出这个函数的定义域是_________,值域是________;

3、已知函数f(x)=的图像如图所示,则f(-1),f

(1),f(3)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

4、作出下列函数的图像⑴、⑵、⑶、四、课后拓展延伸

1、函数的图像是32、设A={x∣0≤x≤2},B={y∣1≤x≤2}在下图中能表示从集合A到集合B的函数的是y21012x

ABCD

 

 

 1.2.2函数的表示法(第二课时)

 

一、课时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提高应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⑵会用描点法画一些简单函数的图像,培养学生应用函数的图像解决问题的能力;⑶了解映射的概念及表示方法,会利用映射的概念来判断"对应关系"是否是映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总结体会分段函数的概念,并了解分段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形成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意识或观念。

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辩证地看待事物的观念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认识到事物间是有联系的,了解对应、映射是事物间的一种联系。

二、课时预习导学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9-23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函数与函数的解析式有什么区别?

2、在函数的定义域内,对于自变量x的不同取值范围,有着不同的___________,这样的函数通常叫做__________,其定义域是各段定义域的__________,其值域是各段值域的_____。

3、当x1时f(x)=x+1;当x≤1时,f(x)=-x,请写出函数的解析式__________.

4、完成课本P21例5,例6

练习:

已知函数

⑴、求f(-1)、f(3)⑵、若f(x)=3,求x的值;

 ⑶、求函数的定义域、值域;⑷、画出函数的图像;

规律总结:

⑴、求分段函数的有关函数值,关键是"分段归类",即自变量的取值属于哪一段就用哪一段的解析式;

⑵、画分段函数的图像时注意:

①、在同一坐标系中,分别作出各段的图像;

②、在作每一段图像时,先不管定义域的限制,做出其图像再保留定义域内一段图像即可;③、作图像时要特别注意接点处点的虚实,若端点包含在内,则用实点"."表示,若端点不包含在内,则用虚点"。

"表示,保证不充不漏。

④、要把一些关键点标出来,如最高点、最低点与坐标轴的交点等。

4、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________,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_______确定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

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

思考:

映射与函数有何关系?

三、课内学习巩固:

1、判断下列对应是否是从A到B的映射。

想一想:

⑴、哪类对应可构成映射?

⑵、请你说明"映射是有方向的"这句话的理解。

2、课本P23练习4

四、课后拓展延伸

1、设f:

A→B是A到B的一个映射,其中A=B=,求:

⑴、A中元素(-1,2)的对应元素⑵、B中元素(-1,2)的对应元素

2、设集合,试问从A到B的映射共有多少个?

作业:

P24,第10题;

 

 

 1.3.1函数的单调性

一、课时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初中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图像的观察,分析逐步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及其几何意义;能给局图像的升降特征,划分函数的单调区间;理解增(减)函数的定义,会证明函数在指定区间上的单调性.

2、过程与方法:

从观察具体函数的图像特征入手,结合相应问题,引导用数学语言形式化的建立增(减)函数的概念.

3、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运用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自然语言到符号语言,提升数学思维能力,学会科学地思考问题,科学地解决问题,加强判断能力,推理能力和划归转化能力.

二、课时预习导学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7-29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观察下列四个图形

回答下列问题:

①、上述这四个图像是怎样变化的,它们有怎样的升降规律?

②、怎样用x与f(x)数值的变化来一一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