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 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64342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16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 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 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 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 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 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 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 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 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 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 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 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 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 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 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 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 1.docx

《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 1.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 1.docx

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古诗词鉴赏1

第4讲 题型研究——古诗歌语言鉴赏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要求考生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通过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

分析诗歌语言的妙处,除了理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好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

从历年的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

品味关键词(炼字)、赏析诗眼、赏析关键句(炼句)和赏析语言风格。

其中品味关键词(炼字)和赏析关键句(炼句)是热考题型。

品味关键词(炼字)

炼字,多指诗歌中那些经过推敲,用得准确、生动,能传神地表现事物和情感等鲜明特征的字词。

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有时是副词或数量词、叠词。

1.(2017·山东高考)“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2.(2016·天津高考)“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

请说明理由。

3.(2015·山东高考)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4.(2015·湖北高考)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5.(2014·湖北高考)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

6.(2014·大纲卷)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解题方略] 品味关键词(炼字)“3步骤”

[注意] 赏析字(词)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要注意根据题目要求,把该字(词)放到具体的诗(词)句之中,并结合全诗(词)的结构、意境、情感,特别是主旨来分析该字(词)的语法特点或表达技巧。

动词是表现人(物)的动作的词语,分析时可从人(物)的动作特点的角度进行,同时,要注意挖掘动词在语境中的“动态之美”。

  

[应用体验]

1.(2017·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早上五盘岭①

岑 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 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

五盘岭:

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

②出五盘:

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4分)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解题方略],分条答题)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一般遵循以下步骤:

体悟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思考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①“斗”,相斗。

(析本义)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描情景)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

(“描物”角度说效果)

②“攒”,积攒,聚集。

(析本义)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描情景)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描物”角度说效果)

说明:

高考所给参考答案没有对本义进行解释。

[白话诗歌]

天刚放亮便已驱车出发,登上盘绕的五盘岭。

两岸怪石耸峙,犹如两兽相斗,群峰相连,仿佛聚在一起,太阳尚隐于群峰中。

苍翠的烟景被日光晕染,高处的树木浸透着寒气。

松林疏朗露出孤单的驿馆,花草密处隐藏着急流险滩。

栈道因为夜雨光润打滑,畬田里杂草已干。

此行是为了知己,没有感觉到蜀道行路艰难。

[诗歌鉴赏]

大历元年,杜鸿渐入蜀平乱,并举荐岑参为职方郎中,兼侍御史,列入幕府。

本诗即写于诗人入蜀途中。

本诗前四句,天尚曚曚,诗人驱车赶路,登上盘绕的五盘岭,见青山葱茏,天高地远,风清气爽,境象开阔,心中为之一荡。

远处江水汹涌澎湃,波涛起伏,撞击着巉岩峭壁,一个“斗”字形象地写出了两岸崖石耸峙,犹如两兽相斗的形态。

“攒”字形容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

太阳尚隐于群峰中。

中间六句写景。

日之初出,光晕染着天空,晴明高远,彩翠分明,风烟俱净,阴郁色调的树木还沉浸在夜雾的森冷之中。

松林疏朗,露出了那条孤独盘旋的栈道,草木繁茂、花团锦簇之处隐藏着急流险滩。

栈道经夜雨洗濯,光润打滑,田间杂草已干。

最后两句抒情。

此行乃因知己杜鸿渐的推荐提拔,既报了杜的知遇之恩,又能实现平乱安国的高志,蜀道虽有上青天之难,也如履平地。

诗人登上峰顶后,心旷神怡,面对奇险又富有情趣的所观之景,更不觉蜀道艰险。

形容词是表现人物的特点、性质、状态等的词语,起修饰作用。

所以形容词作为“炼字”的对象时,要注意其修饰的生动传神和语意双关,同时注意所用的修辞和形容词活用情况。

, 

[特别关注] 色彩形容词

色彩词,即表示颜色的词。

诗词中使用色彩词,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表现心情。

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作者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着色的思绪”。

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作者的浓情,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中。

[应用体验]

2.(2015·湖北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劳停驿[注]

欧阳修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 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

劳停驿,驿站名。

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4分)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解题方略],分条答题)

 

 

 

参考答案(以下两个答案均为满分答案,提供2个参考答案,供考生观摩领悟)

参考答案

(一):

按[解题方略]组织的答案

①“荒”是荒凉、冷落,“瘦”指瘦瘠。

(析本义)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

②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描情景)③“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艺术”角度说效果)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抒情”角度说效果)

参考答案

(二):

命题人给出的参考答案

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

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

“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②从情感寄寓来看:

“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白话诗歌]

(我)乘着一只小船,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走,忽然见到了开阔的平原。

收起与树梢平齐的船帆,看到山头上一轮明亮的圆月。

一片荒烟,望见几家村落;贫瘠的旷野,只有平整的一小片农田。

我正愁着明天还要出发,突然惊起了一滩飞鸟。

[诗歌鉴赏]

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

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

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化。

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置巧妙。

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用得传神:

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

从情感寄寓来看:

“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全诗写的孤静寂寥,忧然恻然,充满旅途的忧虑和烦闷。

然而“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却勾勒出了一幅奇特的峡江晚泊图。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形象地描绘出了山区农村的苦瘠贫寒,表达了诗人对民生凋敝、百姓困苦的忧虑。

副词是对动词和形容词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

副词运用恰到好处,能体现动作的情态和人物心理的变化,也能表现某种状态的程度。

  

[应用体验]

3.(2014·四川高考)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 “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

(3分)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解题方略],分条答题)

 

 

 

参考答案(以下两个答案均为满分答案,提供2个参考答案,供考生观摩领悟)

参考答案

(一):

按[解题方略]组织的答案

①“常”强调时间频度,“偏”突出情态;(析本义)②“常”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着落日之色,“偏”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描情景)③“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

(“艺术”角度说效果)

参考答案

(二):

命题人给出的参考答案

“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着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

“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

[白话诗歌]

高高地在小阁居住,自甘终老山林,闲时吟诗作赋也丝毫不为秋天到来而悲怆。

远眺寒山已被夕阳染上昏黄黯淡的颜色,而昏黄的上弦月偏偏照临在疏林之上。

湖上月夜景色浩渺无边笼罩着一层烟雾,有孤鸿掠空投影水中,菊花都被卷地而来的霜风所凋残全无姿态。

深夜还坐对短烛无法入睡,在喝闷酒,已是快天亮的时候了,北斗七星已经低落打横,却连看都懒得看。

[诗歌鉴赏]

此诗内容时令是秋季,时间是暮色夕阳。

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

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闲淡,实则是对现状不可改变的无奈之叹;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在烛光下饮酒的场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

后面三联以斜阳、落叶、孤鸿、残菊、短烛、低横北斗等低沉意象为主,缀词成章,惆怅失意之情溢于言外。

经过诗人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往往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值得注意的是,古诗歌中用的数量词,虚指、泛指的多,实指的少;并且与数量词的使用相关联的是,这些数量词常常采用夸张、对比和比拟等修辞手法。

夸张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运用夸张修辞,表现出了忧愁之深。

对比

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将杨贵妃的风姿、得到的宠爱都融入对比的数字中。

比拟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句,运用拟人修辞,巧用数量词将冷清的画面写活了。

 

[应用体验]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别舍弟宗一[注]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 元和十一年(816)春,柳宗元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柳宗元写诗送别。

此时柳宗元已被贬为柳州刺史。

赏析本诗颔联中数量词运用的妙处。

(5分)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解题方略],分条答题)

 

 

参考答案:

①“一身”“六千里”“万死”“十二年”是颔联中诗人所用的数量词。

②“一身”指孤身一人,(析本义)概括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状;(描情景)“万死”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诗人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描情景)“六千里”与“十二年”从空间、时间上(析本义)高度概括了诗人被贬距离遥远和时间之长。

(“艺术”角度说效果)③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

(“艺术”角度说效果)

[白话诗歌]

生离死别人间事,残魂孤影倍伤神;柳江河畔双垂泪,兄弟涕泣依依情。

奸党弄权离京都,六千里外暂栖身;投荒百越十二载,面容憔悴穷余生。

桂岭瘴气山林起,乌云低垂百疫行;欣闻洞庭春色好,水天浩淼伴前程。

聚会惟赖南柯梦,相思愿眠不醒枕;神游依稀荆门现,云烟缭绕恍若真。

[诗歌鉴赏]

首联写在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

颔联集中地表现他长期郁结于心的愤懑与愁苦。

在“万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这些词语里,就已经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

颈联用比兴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

先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

再说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预示宗一有一个美好的前程。

尾联说,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远在他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在梦中经常梦见“郢”一带的烟树。

叠词具有强调作用,能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使感情更加绵密曲折,在形式上形成节奏感与韵律感,富有音乐美。

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寻觅觅”写词人内心空虚,若有所失;“冷冷清清”写处境的孤独,形单影只,无人相伴;“凄凄惨惨戚戚”则极言心情之悲怆。

  

[应用体验]

5.(2007·天津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 芜:

丛生的草。

“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2分)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解题方略],分条答题)

 

 

参考答案(以下两个答案均为满分答案,提供2个参考答案,供考生观摩领悟)

参考答案

(一):

按[解题方略]组织的答案

①“葱葱”指“郁郁葱葱”,形容树木苍翠茂盛,充满生机;“靡靡”写江边丛草的繁密。

(析本义)“葱葱”“靡靡”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茂盛之貌。

(描情景)②通过写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表达了诗人看到浓重春色后的欣喜之情。

(“抒情”角度说效果)③妙用叠音词,富有音律美,增强表达效果。

(“艺术”角度说效果)

参考答案

(二):

命题人给出的参考答案

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白话诗歌]

溪边的树木葱茏茂盛,树色深深,江边丛生的草在微风细雨的吹拂下摇曳起伏。

下雨过后打开帘,满野春色一齐涌进房中来。

[诗歌鉴赏]

一开篇用两个叠音词写景抒情,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葱葱”,状写出溪边树木的葱茏茂盛的特点;一个“暗”字,写出了“溪树”的色调质感。

由于受溪水的滋润,树木显得格外枝繁叶茂,与前面的“葱葱”相呼应。

第二句的“靡靡”写“江芜”在微风吹拂下摇曳起伏的情态。

这里的“靡靡”,指风吹草伏的样子。

而“湿”字为下句写“雨过”时的情景做了铺垫。

诗的最后两句,想象新奇:

下雨过后打开帘,满野春色一齐涌进房中来。

这是我们都感受过却不易写出的情景。

“入”字把春光的浓郁蓬勃而不可阻遏之势,十分形象地表达了出来。

诗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赏析诗眼

赏析“诗眼”类题型在近几年高考中没有考查,属于冷考点,从归类上看,从属于“题型一 品味关键词(炼字)”,但因“赏析诗眼”题的方法与“题型一”有区别,故单列题型讲解。

所谓“诗眼”,是以人眼为喻,指在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作用的高度概括的词句。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请作简要分析。

2.指出“××”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3.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

请简要分析。

4.本诗是怎样以“××”统摄全篇或贯串全篇的?

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赏析。

5.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某句中的某个字的妙用。

  

[解题方略]

1.确定“诗眼”5角度

(1)内容上:

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这类字是直接揭示)和“凉”“冷”“孤”(这类字常常语意双关,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指诗人或主人公的心理感受)。

(2)修辞上:

常常出现在描写句中,且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词性上:

这类字(词)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其中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

(4)结构上:

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都是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只是各有侧重,此类字(词)以形容词或动词为主。

(5)位置上:

五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五个字。

2.赏析“诗眼”4意识

(1)要有多要素意识

①最生动,最具活力。

②最能营造意境。

③最易统摄全篇。

④最能表现作者感情和主旨。

抓住这些要素分析“诗眼”(关键词),是最有效的。

(2)要有多层级意识

“诗眼”与重点字(词)在句子中、上下片中、全篇中乃至诗人情感中,分别有着不同的特点、意义或作用。

固然,诗人的情感与句子、上下片、全篇密不可分,但是,这不妨碍我们分析“诗眼”与重点字(词)在这些层级中的不同表现。

从局部角度,看“诗眼”对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精确性所起到的作用,或者看它是如何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精确性的。

从整体(全诗)角度,看“诗眼”对揭示主旨所起到的作用或是如何揭示出主旨的。

(3)要有多角度意识

鉴赏“诗眼”与重点字(词),不宜笼统解说,也不宜从一个角度分析,应该有多角度意识。

主要角度有两个:

一是内容角度,二是艺术角度。

内容角度,主要是从句子意思、描写情境、上下文意、诗作标题、全诗意境与诗人感情等方面来理解“诗眼”与重点字(词)。

艺术角度又分为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方法等方面。

(4)要有规范答题意识

①指出该字(词)对主旨的表达所起的作用。

②结合全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词)写了哪些内容。

③从该字(词)在全诗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应用体验]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河北城楼作

王 维

井邑①傅岩②上,客亭③云雾间。

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

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

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④闲。

[注] ①井邑:

市井。

②傅岩:

地名,相传为商朝傅说隐居之地。

③客亭:

旅客休息之所。

④广川:

古县名,治所在今河北景县西南广川镇。

如果诗眼是一首诗思想感情的凝聚点,那么此诗的诗眼是哪一个词?

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5分)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解题方略],分条答题)

 

 

参考答案:

“闲”字。

表达了诗人一种自由快乐(或平和轻松)、逍遥闲静的情感。

诗人登楼眺望,从傅岩自然想到傅说的隐居,然后看到了阔远的山水之图和渔舟与飞鸟归家的情景,感受到了生活在大自然中的自由快乐;暮色降临,大地一片寂静和寥廓,诗人的心也是一片闲适与安宁。

[白话诗歌]

傅岩上有一些住户的院落,那驿亭就坐落在云雾之间。

站在高高的城池上观赏落日的景象,遥远的水面上映着苍山的倒影。

岸上有零星的火光,有几只小船孤零零地停在水面上,一些渔家与夕鸟相伴而归。

在这寂静又广阔的天地之间,心绪也跟那宽广的河水一般闲适。

[诗歌鉴赏]

首联“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描述的是诗人登上城楼所见到的景色。

诗人把全诗的布景放到云雾之间,不但有辽阔与沧桑的感觉,而且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如梦如幻的迷离之感。

这样设景,既拉大了人与景的距离,使之不至于太过清晰切近而失去朦胧美感,又给之后要展现的实在的物体布置了一个较为虚空的背景。

“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

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两联,前面两句从大处着笔,显示出高、远、壮、阔之感,后面两句则从细节上加以点缀。

正如绘画中“先从大处定局,开合分明,中间细碎处,点缀而已”的章法,颔联结构的布置也具有绘画般的技艺:

高处的城楼、略低的夕阳、遥远的水边及更远一些的苍山倒影,错落参差,具有画面的美感。

颈联两句,诗人将视角从辽阔的大背景中拉回,关注于眼前的小景与细景,“宿”是静,“还”是动,动静结合,展现了水面的遥远与闲静。

而“岸火”则消解了“孤舟”的寂寞之感,给有些寂寞清冷的画面染上了一层温暖的色调,让全诗的写景不显得呆板与死寂。

尾联两句,抒发了诗人内心自由快乐的情感,表现了诗人以山水为乐的情怀。

这首诗中,诗人将村镇、客亭作一层远景,落日、苍山作一层中景,孤舟、渔家作一层近景,由远到近,由点到面再到点,构成了一幅层次错落、虚实结合、点面清晰的山川风景图。

赏析关键句(炼句)

赏析之要,赏句为妙。

因此“赏句”是一种层次比较高的鉴赏。

赏析诗句这种题型综合性很强,自由度很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也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1.(2017·全国卷Ⅰ)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2.(2016·全国卷Ⅱ)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

曹霸是怎样做到的?

请简要分析。

3.(2015·全国卷Ⅱ)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4.(2015·四川高考)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5.(2014·广东高考)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

请结合全词分析。

6.(2013·辽宁高考)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解题方略] 赏析关键句(炼句)2步骤

赏析关键句(炼句)重在赏句中“意”、句中“技”,也就是说一般从艺术特色和情感内容两大方面进行赏析。

具体分析时可从以下2步骤入手:

[应用体验]

7.(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解题方略],分条答题)

 

 

解析:

首先观察诗句,有特殊表现手法的要指出,并进行分析。

本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将考生们写字的声音比作春蚕嚼桑叶的声音;再表述这样写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即生动地写出考生们应考的情形,以声音衬托考场的寂静、庄严;最后,点出这样写所表现出的诗人的情感——看到才华横溢的考生们内心流露出的喜悦之情。

参考答案:

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表现手法)生动贴切;(作用)②动中见静,(表现手法)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作用)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作用)

[白话诗歌]

贡院里摆放着紫案,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广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

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

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分等授官叙爵,依赖着执政大臣。

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弱多病心神已耗尽,超群的英才全靠诸位来识别辨明。

[诗歌鉴赏]

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的考场环境。

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焚起了香,增添了肃静的气氛。

颔联重点描绘举子们答题的情况。

举子们入场后,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下发后,举子们奋笔疾书,一片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

颈联表明考试意义。

作者面对此景象不禁生发感慨:

济济贤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的栋梁。

尾联作者自谦年老多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

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家选出真正的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8.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