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归纳.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67074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咏史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咏史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咏史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咏史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咏史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咏史归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咏史归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咏史归纳.docx

《咏史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咏史归纳.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咏史归纳.docx

咏史归纳

内容分类及各类特征

1.伤己

“伤己”指借叙写某一历史人物,感慨自身的不幸遭遇,抒发愤懑不平,怀古伤情。

借咏古人抒发自己的襟怀,即“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抓住历史人物和诗人自我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共通之处。

(1)正比(同病相怜):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

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如《贾生》《长沙过贾谊宅》《蜀相》等

(2)反比(对比失落):

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古今对比,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如,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伤己”类思想内容总结:

感慨怀才不遇、感慨壮志难酬

2.感时

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思古之幽情。

抒发对事物由盛而衰、古盛今衰、盛衰无常的感伤,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兴衰变迁、世态沧桑变化的悲哀之情。

此类诗多写于社会动乱、民族危亡之时,长于情景交融。

如《扬州慢》、《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只有鹧鸪飞。

)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写出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

再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过去的繁华随风远去,只留下一片荒芜,这让人顿生物换星移、世事沧桑之感。

“感时”类总结:

此类诗歌常常运用古今对比,以自然界不变的事物(意象:

古迹、野草、花鸟、树木、流水、明月),联想人事变迁,感时伤今。

思想内容多是表达物换星移、物是人非、兴衰变迁、世态沧桑变化、盛衰无常的感伤。

3.刺世

现实不合理想模式的时候就是怀古最有理由的时候。

当他们对社会政治有所不满时,便借剖析史实来抨击封建统治者。

此类诗长于精辟议论,或借古讽今、借古警今,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或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如杜牧的《过华清宫》(2003年上海春招卷)通过写唐玄宗命人给杨贵妃送荔枝的事,鞭鞑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淫逸误国,警告封建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

“刺世”类思想内容总结:

或借古讽今、借古警今;或忧国伤时

▲伤己、感时、刺世融合:

既有古人与今人对接,也有古事与今事对接;既有古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叹,也有借古讽今的批判与警示。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引用孙仲谋、寄奴、廉颇,是为了怀人伤己,抒发作者壮志难酬的感伤;引用佛狸祠、元嘉草草、封狼居胥的典故,是为了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对当朝统治者的讽刺,希望他们引以为戒;同时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收复失地、为国效力的决心和建功立业的抱负。

前三类怀古诗思想内容总结:

或通过古人与自己的对比,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或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抒发物是人非、盛衰无常、国运衰微的感慨;或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抒发爱国情怀

4.论史:

前面“伤己”、“感时”、“刺世”三类诗歌,都是古今对接,触发点在古,落脚点在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作者都身置其中,抒发一己之感慨。

而“论史”类则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在概括史实基础上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褒贬评论,是作者对历史所作的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

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而是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以诗论史,理性反思,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对同一古人古事,不同诗作由于作者的历史观和人生观不同,因而会表现出不同的看法。

如同题诗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的《乌江亭》、李清照的《乌江》分别就项羽乌江自刎这一历史史实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其表达的观点和情感态度迥异,杜牧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为项羽自刎而惋惜,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项羽失败是历史必然。

李清照则表达了对项羽鬼雄精神的敬仰与肯定。

如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艺术手法

1.对比

在诗歌中,对比也相当普遍。

在怀古诗中,最常用今昔对比。

这大概是因为人的心理活动更常用一种基本方式——联想,相关联想、相似联想、因果联想、对比联想等。

古迹多是残砖断瓦、余柳遗桥,一派寂寞荒凉景象。

今昔对比就很明显,很强烈。

于是,怀古诗就自然而然地采用对比,尤其是今昔对比,即虚实对比的手法,它可以使形象更加鲜明突出,结构更紧凑。

2.联想

咏诗怀古诗既然是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因怀古人古事古迹而抒发感情,触发点在古,就必然会运用到联想。

而且此联想必然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

3.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触景生情、融情入景

因为怀古诗多是作者登临古迹,睹物思人,见景生情,多是观后感。

源头上,本来就是触景生情;表达上,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如画的艺术特点。

这两者都合力促成怀古诗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4.用典

使用典故,能用少量文字传递丰富思想,增强诗歌表现力。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连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

5.拟人。

以物作证,这个物都是具有永恒时空意义的,如月亮或长江等,它们已被人化成为见证历史盛衰变迁的见证人。

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这个“旧时月”正是作为石头城六朝盛衰的历史变化的“见证人”出现的。

6.从小的角度写有深广历史意义的思想、认识。

六、鉴赏方法:

1.抓住特征——明类型

先是抓关键语言(标题、注释、诗眼)、抓意象迅速确定诗歌类型;然后抓住特征分清伤己、感时、刺世、论史四种咏诗怀古诗类型。

2.知史论诗——懂背景

抓住“古”,弄清史实,了解古人古事。

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人物和用典。

用典有明用的,也有暗用的,有正面用的,也有反其意而用的。

历史事实、历史人物或用典多是人们熟知的,不可能出生疏的历史事实、陌生的历史人物或教材中没有出现过的典故。

对学生生疏的内容一般给出注释。

3.知人论诗——懂作者

抓住“今”,知人论世,领会创作意图。

揣摩作者写这段历史、这个古人的意图所在。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介。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了解作者的简历,最好还要懂得诗人在创作该篇时的背景,以便感悟诗情,判明其情感时是伤已、感时、讽世还是咏史。

4.知事论诗——懂对接

即古今对接,领悟诗人情感。

在怀古诗中,咏史怀古是动因,言志抒怀才是最终的旨归。

在鉴赏时,必须紧紧扣住诗中“古”“今”对接这一本质,寻找古今相似点,推敲作者对待这段往事、这个古人的态度,从而归结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5.知法论诗——懂技巧

即分析写法,体察作者诗心。

在构思上,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借助典故叙事抒怀的,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李商隐的《贾生》。

在章法上,或作盛衰、古今对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或是侧面烘托,如刘禹锡的《石头城》,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四周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等。

不一而足。

具体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只有鹧鸪飞。

)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写出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

还有一点必须提醒,作为咏史怀古诗,不少篇章在吟咏的主要人和事之外,还会引用一些其它的典故,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共用了六个典故。

总结:

总之,欣赏咏诗怀古诗,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古事(弄清史实),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古事(领会意图),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会情感),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分析技巧)。

七、特点归纳:

(1)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即直接以历史人物、历史地点入题),

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结构/类别:

临古地,怀古事,思古人,以抒己志,叹人事,刺时事、论史实。

即伤己、感时、刺世、论史。

A.前代的都城:

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

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

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D.特定的历史朝代:

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E.常见题材:

勾践灭吴、项羽自刎、昭君出塞、赤壁之战、李杨爱情等

F.常见人物:

屈原、贾谊、王昭君、曹植、诸葛亮、隋炀帝、项羽、唐明皇、杨贵妃、李煜等。

                            

(3)内容:

深重的忧患意识;借题写心,抒发诗人内心的情感。

古人(伤己):

悲叹年华易逝,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古地(感时):

昔盛今衰、盛衰无常、物是人非

古事(刺世):

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昏庸腐朽

古史(论史):

评价历史,启迪后人

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4)意象:

历史人物、乌衣巷、吴钩、淮水、《后庭花》、六朝、华清宫、台城

柳、明月、鹧鸪、烟柳雾堤、山川草木

(5)手法:

对比(古今、正反)、衬托、虚实结合、借景抒情(触情入景、寓情于景)、用典、借古讽今、吊古伤今、抑扬、拟人

(6)语言:

或讽刺,或含蓄

(7)风格:

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习题链接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的之感,让人想起繁荣兴盛的景象,而这里是人却说“无情最是台城柳”,“无情”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08年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

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