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辛亥革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168692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26.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9课 辛亥革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19课 辛亥革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19课 辛亥革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19课 辛亥革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19课 辛亥革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19课 辛亥革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19课 辛亥革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19课 辛亥革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第19课 辛亥革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第19课 辛亥革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第19课 辛亥革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第19课 辛亥革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第19课 辛亥革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第19课 辛亥革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第19课 辛亥革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第19课 辛亥革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第19课 辛亥革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第19课 辛亥革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第19课 辛亥革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第19课 辛亥革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9课 辛亥革命.docx

《第19课 辛亥革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9课 辛亥革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9课 辛亥革命.docx

第19课辛亥革命

[时空观念]

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课标导航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1.搜集有关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影响。

2.结合辛亥革命前后的变化,从“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角度认识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

3.结合民国成立后的社会现象,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末“新政”

(1)背景: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遭受重挫,试图通过实行“新政”进行“自救”。

(2)内容:

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虽然是清政府的自救举措,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3)认识:

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2.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兴起

(2)发展:

孙中山除继续宣传革命的理论和主张外,还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其中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影响巨大。

3.预备立宪

(1)背景:

革命运动高涨。

(2)历程

(3)结果:

清政府无诚意推行立宪,资产阶级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武昌起义

(1)背景:

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后,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引发保路运动。

  武昌首义

(2)爆发:

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

(3)结果:

起义军控制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

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省和上海纷纷独立。

2.中华民国的建立

(1)建立共和政体: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直接目的:

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

①时间:

1912年3月11日。

根本目的:

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②制定机构:

参议院。

③内容: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等自由和权利;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④地位: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3.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

(1)原因

(2)结果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意义:

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1)政治: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注意:

结束的是君主专制制度,不是封建制度。

(2)经济: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思想:

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4)风俗文化:

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2.历史局限

(1)表现:

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从这一点上说,辛亥革命是一次失败的革命。

(2)原因:

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的体现,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导致。

阅读教材·想一想

1.阅读教材P109“史料阅读”:

林觉民的《与妻书》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示:

林觉民作为一个矢志拯救国家民族的革命者,畅叙了儿女情必须服从革命事业的至理,将一己之爱扩展到普天下人之爱,表达了牺牲个人幸福,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崇高情怀。

2.阅读教材P110“历史纵横”:

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的爆发有何关系?

提示:

(1)清政府派兵屠杀保路人士,使全国人民充分看清了其卖国求荣的本质,导致辛亥革命的总爆发。

(2)为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清政府将湖北新军西调,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给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

3.阅读教材P112“问题探究”: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孙中山是怎样走上推翻清政府的革命之路的。

提示:

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近代仁人志士试图在王朝体制下变法维新以图强之举屡遭挫折后,孙中山选择了一条以政治革命的方式来推翻腐朽的清政府,以达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革命之路。

发掘教材·读一读

1.阅读“《奏定学堂章程》”(见教材P108)

信息解读:

《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它根据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阶段的划分,对学校教育课程设置、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等作了明确规定。

它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2.阅读“《民报》创刊号”(见教材P109)

信息解读: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

1905年11月创刊于东京,是一个大型月刊,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海外的主要宣传阵地。

3.阅读“孙中山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得票票数”图

信息解读:

得票票数是人们对孙中山长期以来不屈不挠领导反对清王朝斗争的肯定,说明孙中山已成为当时众望所归的领袖。

4.阅读“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与北洋将领合影”图(见教材P111)

信息解读:

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进一步培植党羽,扩大势力,形成控制中央和地方政权的军事集团,是为北洋军阀。

探究一 辛亥革命的爆发

史论要点

1.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1)历史教训:

维新运动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走不通。

(2)物质和阶级基础:

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提供了民主革命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

(3)思想基础:

清末民权意识增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为辛亥革命爆发作了舆论准备。

(4)组织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和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形成,为辛亥革命爆发作了组织准备。

(5)群众基础: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使得清朝统治危机步步加深,各地人民的抗捐抗税斗争、收回利权运动等,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群众基础。

2.辛亥革命发生的偶然性

(1)四川爆发保路运动。

(2)革命党人不慎点燃炸弹,革命不得不提前爆发。

对点训练

1.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

这说明中国同盟会(  )

A.推动了各个革命团体的“百家争鸣”

B.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形势的日益高涨

C.使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D.使工农运动风起云涌

解析 据题干材料“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可知,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推动了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故选B项。

答案 B

2.1907年,浙江巡抚张曾扬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

张声名狼藉,后虽调离浙江仍难平民愤。

张忧惧成疾,辞官回籍。

材料说明(  )

A.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

B.清政府重视民众舆论

C.巡抚张曾扬徇私枉法

D.西方国家同情革命党

解析 材料中,张曾扬受到舆论指责不是因为捕杀革命党人,而是因为他的捕杀无供无证,欲杀则杀,没有“按律”,侵犯了人权,这体现了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A项正确。

答案 A

探究二 三民主义的内容及评价

史论要点

1.三民主义的内容

纲领

含义

地位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前提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核心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补充和

发展

2.从“唯物史观”角度评价三民主义

(1)进步性

①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②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2)局限性:

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

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民权主义没有将整个封建主义作为斗争对象;民生主义是不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对点训练

                   

1.

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民报》创刊号上刊登了黄帝像。

其主要目的是(  )

A.提倡民主自由

B.宣传排满革命

C.倡导个人崇拜

D.反对帝国主义

解析 黄帝被公认为华夏族的祖先,中华民族的象征,把他画像印在《民报》创刊号,蕴涵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意,是孙中山民族主义的体现。

故选B符合题意。

答案 B

2.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一书中认为,民权应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四个方面。

这一解释的本质意义在于(  )

A.建立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B.实践美国林肯民有、民治和民享思想

C.在中国境内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

D.真正实现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答案 D

探究三 (核心素养)辛亥革命的评价

素养解读

1.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工人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壮大起来。

(3)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的一个里程碑,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2.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帝国主义扶持的封建军阀袁世凯所窃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对点训练

1.毛泽东指出:

“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统的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这是因为孙中山(  )

A.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第一个提出了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C.领导辛亥革命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最先发动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武装起义

解析 A项并不能完全体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内涵,排除;B项是《资政新篇》的意义,与孙中山无关;D项只体现了孙中山反封建的一面,排除。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符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内容,故选C项。

答案 C

2.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

老农“忽作惊壮,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

“我非革命党人,我非中华民国人。

”这表明(  )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解析 材料信息表明,当辛亥革命已经发生、中华民国成立一年有余的时候,国内的农民尚不知中华民国为何物,这说明辛亥革命脱离群众,对农村的影响有限,故应选C。

A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从材料中的“1913年”可判断此时的革命党人已处于合法状态,因此B项有误;材料中的“老农茫然惶然”只能说明老农对辛亥革命缺乏了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因此D项有误。

答案 C

具有突出性

【典例1】同盟会会员在国内宣传革命时,只强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而对“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多不提及。

这表明他们(  )

A.突出民族革命目标B.重点反对列强侵略

推翻满洲贵族清政府的统治    未明确反帝

C.缺乏动员民众意识D.弱化宪政民主任务

 没有广泛的发动群众指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明立意 以同盟会会员的革命策略为切入点,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

抓关键 材料“只强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属于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

排干扰 “驱除鞑虏”指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这说明三民主义的矛头不直接指向帝国主义,反帝思想不明确。

“缺乏动员民众意识”与“弱化宪政民主任务”在材料中未体现。

 A

【典例2】回顾、检讨对辛亥革命性质的研究以求改进,进而揭开辛亥革命的“庐山真面目”。

材料 吕明灼学者认为,不能因为当时孙中山主张中国实行社会主义,主张由分权制向集权制、多党制向一党制、地方自治向中央集权转变,主张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而否定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

把辛亥革命定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点也没有贬低其伟大意义的意思,相反,这是很崇高、伟大、光彩的。

肯定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

杨天石学者则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这个看法

对辛亥革命的性质存有疑义

未必准确。

因为辛亥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最要紧的任务是救亡,而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

同时,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后会马上和工人阶级产生矛盾冲突,而孙中山特别讲到,要让中国的工人阶级避免受剥削的痛苦。

评析材料中关于辛亥革命性质的观点。

(要求:

围绕材料中关于辛亥革命性质的一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革命目标等角度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第一步 审设问·定方向

审读关键

审读通则

引导词

“围绕材料”说明答案部分来自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答案部分来源于教材基础知识

提示词

评析——辨析与评价

限制词

辛亥革命性质;从政治、经济、思想、革命目标等角度

核心词

评析观点

第二步 读材料·提信息

(1)问,材料中“把辛亥革命定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表明了吕明灼学者的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近代化角度分析。

(2)问,材料中“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这个看法未必准确”表明了杨天石学者的观点,结合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来回答。

第三步 列要点·组答案

观点一:

辛亥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经济上,资本主义有了很大发展;阶级上,领导辛亥革命的是代表新生产方式的资产阶级;政治上,是反封建的暴力斗争;思想上,革命领导者提出了明确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以西方资产阶级的革命学说为根据,反对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目标上,是扫除资本主义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最终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

观点二:

辛亥革命的性质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经济上,辛亥革命时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远未达到资本主义革命水平;政治上,辛亥革命后中国仍是封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思想上,“三民主义”只是革命的理论纲领,并没有深入人心;目标上,仅仅完成了一次有限度的王朝更替,没有彻底摧毁封建王朝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又走上了军阀割据的道路。

(任选一种观点即可)

『基础过关』

1.有不少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均为清政府的自救运动。

上述历史事件的共同点是(  )

A.均主张“中体西用”    B.自救未成却促进社会进步

C.未能触及政治制度    D.以政治制度的改革为核心

解析 “戊戌变法”没有涉及到“中体西用”,但是触及到了政治制度,故A、C两项错误;洋务运动不是以政治制度的改革为核心,D项错误;清政府的这些自救运动没有成功,却促进社会进步,故选B项。

答案 B

2.“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为改变这种现象,革命党人采取的最主要行动是(  )

A.成立中国同盟会B.发动武昌起义

C.发动黄花岗起义D.成立南京临时政府

解析 由材料中“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等信息可知,革命党人要建立一个全国性领导机构,即成立全国性的政党,故选A。

答案 A

3.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纲领阐发为“民族主义”。

这一思想(  )

A.完全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

B.与维新派的政治目标一致

C.延续了民主共和国的精神

D.推动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答案 D

4.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其“民权主义”的内涵是(  )

A.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B.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进行社会革命,实行“耕者有其田”

D.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解析 民权主义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答案 A

5.1911年出笼的“皇族内阁”,激怒了所有被动员起来的政治力量。

用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的话叫做“参与爆炸”。

士绅们痛恨满人王朝,但绝对排斥革命。

忽然间,只要有人放火,他们是乐于煽风。

可见,“立宪”骗局与辛亥革命之间的关系是(  )

A.立宪派与革命派合流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B.辛亥革命的发生纯系立宪失败后的历史偶然

C.社会各界的失望与觉悟使革命时机日趋成熟

D.清政府的自救运动没有防止辛亥革命的发生

解析 材料中“激怒了所有被动员起来的政治力量”和“只要有人放火,他们是乐于煽风”反映了社会各界的失望与觉悟使革命时机日趋成熟,故选C项。

答案 C

6.孙中山总结黄花岗起义时说:

“事虽不成……已震动全球。

”这主要是因为它(  )

A.扩大了武装起义的规模

B.导致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C.体现了革命党人的斗志

D.推动了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

解析 题干说明黄花岗起义的意义重大。

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已震动全球”。

答案 D

7.下图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它表明(  )

A.清朝统治面临崩溃B.保路风潮已被镇压

C.武昌起义即将爆发D.革命派的实力强大

解析 漫画瓢上有一个“鄂”字,标题《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表明清政府统治危机四伏,已经顾此失彼,B项不能体现“顾此失彼”;C项无法体现漫画所表达的形势,武昌起义只是其中一个“瓢”;漫画中没有体现革命派力量的强大,排除D项。

答案 A

8.观察下图。

图中所示起义的重大历史意义是(  )

A.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农民政权

B.使腐朽的清王朝逐步走向灭亡

C.北洋军阀统治建立

D.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解析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因此,答案为B。

答案 B

9.下图是《清帝退位诏书》,这一实物资料充分佐证了辛亥革命推翻了(  )

《清帝退位诏书》

A.资本主义B.封建制度

C.封建帝制D.帝国主义

解析 依据《清帝退位诏书》的“宣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2月12日,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颁布退位诏书,这一实物资料充分佐证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

故C符合题意。

答案 C

10.“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中国人的思想也由此而获得了一次巨大的解放。

”材料中的“一次巨大的解放”主要是指(  )

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C.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D.宣传了维新变法的思想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因此,材料中的“一次巨大的解放”主要是指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能力提升』

11.为了苟延残喘,“满族朝廷”作了一些三心二意、肤浅的宪政改革;很多汉人目睹了“满族政权”毫无希望的领导能力后,转向了革命,革命成了国家的唯一希望。

据此可知(  )

A.戊戌变法失败使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

B.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辛亥革命获得了社会各阶层支持

D.宪政改革加速了清朝灭亡进程

解析 根据题目中“‘满族朝廷’作了一些三心二意、肤浅的宪政改革;很多汉人目睹了‘满族政权’毫无希望的领导能力后,转向了革命,革命成了国家的唯一希望”,故D项正确。

答案 D

12.观察下边20世纪初期的一幅画,下列各项符合该画主题的是(  )

A.《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大门

B.甲午战争使清朝统治崩溃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武昌起义使清朝统治崩溃

答案 D

13.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

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指(  )

A.辛亥革命爆发B.清朝统治被推翻

C.中华民国成立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答案 C

14.辛亥革命“完成了国家政权由封建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实现了从“朝代国家”向“共和国家”的转变。

这说明辛亥革命(  )

A.完成中国民主政治的任务

B.促成了社会性质的转变

C.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D.完成了民族革命的任务

解析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中国民主政治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建立了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向法制化和民主化发展,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族革命反帝的任务,故D项错误。

答案 C

15.林伯渠说:

“对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意义是常被低估的……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

”这段话旨在强调(  )

A.辛亥革命意义重大B.广大民众尚未觉悟

C.革命时机不够成熟D.革命缺乏社会基础

解析 根据材料关键词“政治意义”“被低估”“不容易的一件事”可以看出,辛亥革命意义重大。

故答案为A。

答案 A

16.多角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角度一:

史料研习

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几则:

《乱首被获》《拿获华兴会匪要电》等。

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位置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

其中一条是:

“中华民囻万岁”。

……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

“共和造端,一人首揭。

毂我蒸民,振兴实业……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角度二:

理论指导

近代化(现代化)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大众化进程;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即城市化。

(1)根据角度一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申报》把“国”字改为“囻”的用意是什么?

(2)根据角度二中近代化的研究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对辛亥革命进行评价。

解析 第

(1)问依据“囻”字的构成,即民在其间分析其含义。

(2)问依据材料,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评价辛亥革命。

答案 

(1)用意:

表示国家由专制走向民主。

(2)评价:

政治上: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经济上:

辛亥革命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思想上: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人们民族、民主意识提高,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

社会生活:

辛亥革命还推动了服饰、饮食、交通、礼仪等变革,推动了社会风俗的近代化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