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牡丹画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168911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67.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笔牡丹画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工笔牡丹画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工笔牡丹画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工笔牡丹画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工笔牡丹画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工笔牡丹画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工笔牡丹画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工笔牡丹画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工笔牡丹画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工笔牡丹画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工笔牡丹画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工笔牡丹画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工笔牡丹画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工笔牡丹画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工笔牡丹画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工笔牡丹画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工笔牡丹画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工笔牡丹画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工笔牡丹画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工笔牡丹画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笔牡丹画法.docx

《工笔牡丹画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笔牡丹画法.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工笔牡丹画法.docx

工笔牡丹画法

工笔牡丹画法

第一步:

   淡墨勾花头,中墨勾花萼、托叶、反叶。

浓墨勾正叶及枝梗。

   用五寸底纹笔蘸大量淡淡的檀香色(藤黄+朱膘+墨+三绿)平涂底色。

   淡白色平涂花头。

白色浓度不可太浓,以免设色时底色“吃色”。

浓白色平涂花房中间的花籽的顶部柱状体。

   矾水平涂花头,固定一下底色,以后渲染时候可免底色上翻。

   藤黄+花青+朱膘调和成偏黄的芽绿平涂托叶、花房及花萼的反面。

芽绿中再加点花青调和成偏绿的芽绿平涂反叶。

第二步:

   墨青(墨+花青)统染叶子:

首先是淡淡的墨青统染,第一遍大约从叶子的根部向尖部分染到三分之二处渲染开去,随后再次统染,本次只需统染至二分之一处即可。

第三次统染时颜色可调重一些,主要集中在叶子三根筋交织的地方,也就是叶子的根部。

   然后还是用墨青分染叶子,主要依据叶筋的走向来定,一般都是集中染色在叶子远过去的那一面。

有一个比较机械的理解方法就是:

叶筋向哪边鼓起来,色彩就染在哪边。

譬如:

叶筋往右上鼓起,那么色彩就染在叶筋的右上边。

水线正好和叶筋相反,留在其对面。

需要注意的是:

反叶的渲染和正叶恰恰相反。

因为正叶鼓起的地方正是反叶凹进来的地方。

水线不可太现眼,能表现明暗的分别就可以了,除非是纯粹的重彩,否则不要用石绿等重色来勾勒水线。

   淡墨绿分染花房、花籽、花萼反面以及托叶根部,淡墨绿整体的统染一下反叶。

  花头:

淡曙红统染花瓣,第一次需染至整个花瓣的五分之四左右。

颜色需极淡,不可浓。

反瓣正瓣都是从根部统染,这一步无需留水线。

第三步:

   花头:

反面用淡曙红继续分染,此时可再根部留水线以区分正反面。

正面稍浓曙红再次统染2次,统染的时候记得逐次将染色面积缩小。

同时要注意花瓣之间的掩映关系,通常的被盖在下面的花瓣总要比上面的黯淡一些,交界处要少许的用淡曙红分染一下,就如西画中的投影一般。

统染结束后用胭脂调和曙红再次分染,这次分染主要是集中在根部,致力于表现花瓣之间的空间关系以及一个花瓣本身的结构变化。

染色时正面花瓣的染法同反叶,反面花瓣的染法同正叶,因为花瓣基本上都是向内卷,而叶子因为下垂基本上都是外翻的,所以二者的明暗关系处理上正好不同。

   叶子:

草绿再次分染花房、反叶,然后用中等浓度的三绿从反叶尖部往根部回染。

胭脂从上往下倒染花房。

淡胭脂统染花萼和托叶。

   梗:

反面平涂芽绿,正面平涂草绿。

第一步:

   淡墨勾花头,中墨勾花萼、托叶、反叶。

浓墨勾正叶及枝梗。

   用五寸底纹笔蘸大量淡淡的檀香色(藤黄+朱膘+墨+三绿)平涂底色。

   淡白色平涂花头。

白色浓度不可太浓,以免设色时底色“吃色”。

浓白色平涂花房中间的花籽的顶部柱状体。

   矾水平涂花头,固定一下底色,以后渲染时候可免底色上翻。

   藤黄+花青+朱膘调和成偏黄的芽绿平涂托叶、花房及花萼的反面。

芽绿中再加点花青调和成偏绿的芽绿平涂反叶。

第二步:

   墨青(墨+花青)统染叶子:

首先是淡淡的墨青统染,第一遍大约从叶子的根部向尖部分染到三分之二处渲染开去,随后再次统染,本次只需统染至二分之一处即可。

第三次统染时颜色可调重一些,主要集中在叶子三根筋交织的地方,也就是叶子的根部。

   然后还是用墨青分染叶子,主要依据叶筋的走向来定,一般都是集中染色在叶子远过去的那一面。

有一个比较机械的理解方法就是:

叶筋向哪边鼓起来,色彩就染在哪边。

譬如:

叶筋往右上鼓起,那么色彩就染在叶筋的右上边。

水线正好和叶筋相反,留在其对面。

需要注意的是:

反叶的渲染和正叶恰恰相反。

因为正叶鼓起的地方正是反叶凹进来的地方。

水线不可太现眼,能表现明暗的分别就可以了,除非是纯粹的重彩,否则不要用石绿等重色来勾勒水线。

   淡墨绿分染花房、花籽、花萼反面以及托叶根部,淡墨绿整体的统染一下反叶。

  花头:

淡曙红统染花瓣,第一次需染至整个花瓣的五分之四左右。

颜色需极淡,不可浓。

反瓣正瓣都是从根部统染,这一步无需留水线。

第三步:

   花头:

反面用淡曙红继续分染,此时可再根部留水线以区分正反面。

正面稍浓曙红再次统染2次,统染的时候记得逐次将染色面积缩小。

同时要注意花瓣之间的掩映关系,通常的被盖在下面的花瓣总要比上面的黯淡一些,交界处要少许的用淡曙红分染一下,就如西画中的投影一般。

统染结束后用胭脂调和曙红再次分染,这次分染主要是集中在根部,致力于表现花瓣之间的空间关系以及一个花瓣本身的结构变化。

染色时正面花瓣的染法同反叶,反面花瓣的染法同正叶,因为花瓣基本上都是向内卷,而叶子因为下垂基本上都是外翻的,所以二者的明暗关系处理上正好不同。

   叶子:

草绿再次分染花房、反叶,然后用中等浓度的三绿从反叶尖部往根部回染。

胭脂从上往下倒染花房。

淡胭脂统染花萼和托叶。

   梗:

反面平涂芽绿,正面平涂草绿。

工笔牡丹设色技法解析

(2011-06-1201:

01:

11)

转载

标签:

文化

分类:

艺术沙龙

工笔牡丹设色技法

    在中国绘画史上,工笔画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她典型的艺术特征逾越于其他绘画艺术,像一枝绚丽的花朵盛开在中国画坛之上。

工笔花鸟则是工笔画的一个重要科属,起源于盛唐、成熟于五代、兴盛于宋元时期。

而这本书中则介绍了工笔花鸟画所包含的一个重要分支——工笔牡丹。

    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而且品种繁多,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

牡丹1990年被定为中国的国花,是我国最具有民族特色的观赏性花卉。

    笔者从事工笔牡丹的绘制20多年,曾多次赴洛阳、菏泽、亳州等地为花写照,勤观古今工笔牡丹名作,笔耕不缀,对工笔牡丹的绘制略有心得。

特编辑此册工笔牡丹设色技法,供喜爱工笔牡丹的朋友们研习借鉴

                            基础技巧篇

一、关于用线

    工笔画中,线是画面的灵魂。

    我们在评论到某个画家的工笔作品的时候,经常会说:

“这个画家的笔力不错。

”那么,究竟什么是“笔力”呢?

所谓的“力透纸背”又该如何理解?

    绘画或书法归根到底还是一种“视觉艺术”,所谓的“力度”其实就是画面上的线条带给人们的一种视觉联想。

譬如:

铁线描就比游丝描感觉凝重、斧劈皴就比披麻皴感觉有力、苍涩的线条就比光洁的线条感觉粗糙。

传统绘画中,各种笔力的运用来源于持之以恒的训练,来源于画家对纸张颜料性能的掌握,来源于对手中画笔的控制能力。

而当代画坛肌理盛行,也就是将创造这种视觉效果的技巧步骤化、技术化了而已。

这种带有制作意味的技巧难度,显然要低于传统的笔墨技巧难度。

所以,作为一个工笔画家,锻炼好自己的线条能力是必须要过的一关。

    用线,首先要考虑中锋,只有中锋行笔,笔锋才会始终在笔划的中央行进,所以中锋画出的线条两边都是光洁的,线的顺滑和力量感觉都较好。

侧锋的线则如图谱所示,一边光洁一边毛涩,其力度感觉较之中锋线条相比要单薄许多。

只有在一些需要皴擦的部位或者是特殊的场合才会用到侧锋线条。

    古人有对线条有“十八描”之说。

如铁线、游丝、橄榄、撅头钉、乱柴、混描等等。

我们画工笔牡丹主要能用到的描法有游丝描、铁线描、钉头鼠尾描、兰叶描、撅头钉描这几类。

具体的描法应用和解释请参阅线描图谱。

    工笔画的线,首先是起到勾勒出物象轮廓的作用,但最为重要的还是体现在线条的笔意上。

写书法在解决了点画写法和结体等基础技巧以后,首先讲究运笔变化,因为只有有了各种运笔变化,那一横一竖才不是简单的黑线,而有了一种动态的美感。

工笔画的用线也是如此,解决了粗细均匀、直曲如意的基本功以后,线条的各种行笔变化是我们需要重点解决的,和书法用线的要求并无二样。

另外,单纯的工笔线条的线条枯燥训练可能有些乏味,所以,大家也可以通过学习书法如“瘦金书”等来强化自己的线条。

二、关于用色

    对于初学者来说,色彩的调配是比较头疼的一个问题。

    其实色彩的主要问题就是调配比例,不外乎三原色以及黑白色的搭配,大家平时闲暇的时候多练习练习,做到看到一种彩色立刻脑海中就能分析出色彩的组成成分,到了这个地步,调配出自己想要的颜色就不是那么困难了。

色彩基础知识,色彩学的基本原理大家还是要去研究一下。

市面上西画方面的色彩书籍很多,虽然西画的色彩命名和国画不同,但是色彩的调配原理还是一样的。

初学的朋友可以购买此类书籍阅读借鉴。

    下面给出了工笔花鸟中经常会用到的一些色彩的调配方法。

有的色彩如粉色类:

粉紫、粉黄、粉红等没有列出,因为这些色彩的调配很简单也很直观,这里就不再列出了。

希望这个色谱能给初学的朋友一点帮助。

    最后需要提醒初学的朋友们,色谱只是初期入门阶段的一个辅助课而已,大自然的色彩是千变万化的,最有用、最好的色彩还是要来源于我们的主观认识、来源于我们的自身感悟。

三、关于用具

    绘制工笔牡丹之前,我们首先要准备好作画工具。

下面列出了绘制过程中会用到的各种画具。

因为考虑到初学者的因素,所以列出的都是市面上常见的画具,在各地美术用品商店里都可以很方便的购买到。

    1、笔:

主要分底色笔、染色笔、勾线笔三部分。

笔者常用的底色笔有五寸、二寸、寸半底纹笔,底纹笔要求全为羊毫所制,笔锋柔软蓄水能力强,主要用来平涂底色。

染色笔方面我一般都是采用大白云,其中填色的大白云要求狼毫成分略少一些(纯羊毫也可),色易填润。

染色的大白云则选择稍硬一些的,色易拖开。

在勾线笔的选择上,勾勒花头和叶子我一般采用定制的长锋兔尖美工描笔,勾线时既可婉转自如又不失轻盈灵动。

勾花用新笔,勾叶可用稍旧一点的笔,因笔中含胶渐多,笔锋较之新笔硬朗不少,很适合表现叶子的质感。

绘制牡丹还要准备一根小号的狼毫笔,主要用来勾勒山石、枝干,局部填色之用。

一支短锋的狼毫红圭也是不可少的,像花房、花蕊、芽孢这些细微处的设色都需要用小笔绘制才方便。

需要注意的是,设色用的大白云要多配几支,白色、冷色、暖色、暗色最好都有相对应的笔。

(见附录图1)

    2、墨:

工笔画的绘制中主要用有光泽的油烟墨。

乌黑而无光泽的松烟墨染色易脏,慎用。

市场上出售的各类瓶装书画用墨汁因携带和使用都比较方便,用来绘制工笔也挺不错。

我常用一得阁墨汁,颗粒比较细腻,色彩上也能满足墨分五彩的要求,推荐初学的朋友使用。

    3、颜料:

工笔画绘制所采用的颜料主要是传统的国画颜色。

其中属水色的有藤黄、花青、曙红、胭脂等,属石色的有赭石、朱磦、石青、石绿、朱砂等,还有近年来新开发的化学合成国画颜料酞青蓝、玫瑰红、翡翠绿、桔黄、焦茶也都可和传统国画颜料结合使用。

水彩颜料因色泽鲜艳,在国画绘制中也可使用,但是要注意使用优质的才好,劣质的水彩颜料很容易褪色,不利于作品的长期保存。

水粉颜料因为含胶较少,装裱时候很容易跑色,不推荐使用。

    4、胶矾:

胶、矾在工笔绘制中也是经常用到的。

胶和矾主要用来固定画面的色彩,尤其是在打了石色为底的画面上,胶矾更是必不可少。

即使是用水色来染色的部分,一般染过4、5遍以后,也要用胶矾水来固定一下,这样继续染的时候底色才不会上翻。

胶一般常能买到的就是明胶,日本的鹿胶虽然透明度较高较好用,但是一是不好买,再有就是稍贵。

矾则就是通常用来净化水的明矾,和胶一样,在一般的化工用品商店都可购得。

需要注意的是,胶矾水配置的时候不可过浓,过浓的胶矾水刷过的宣纸很脆,很不吃色,后面的渲染就不好进行了,而且刷在颜色上也会起一层白霜,影响画面效果。

    5、纸:

工笔绘制一般都是采用不渗水的熟宣。

熟宣宜采用厚薄适宜的为上。

过厚的纸张容易吃色,也不容易过稿。

过薄的熟宣大面积渲染背景的时候容易漏矾,而且设色以后纸张很容易变形起皱,不利于后期的设色和复勾,含有云母的熟宣勾线和上色都比较顺滑,很好用。

有条件和耐心的话最好能将纸张打湿以后裱在画板上来绘制,勾线、设色都会顺利许多。

    6、调色碟:

工笔和写意不一样,随用随调的情况较少遇到,都是预先在小碟子中调和好将要用到的色彩。

市面上出售的5个一套的瓷色碟很合用。

大的白色瓷碟也要准备几个,大面积设色时会用到。

    7、笔洗:

国画专用的笔洗一大一小各买一个。

大的专门用来洗笔,小的专门用来染色。

普通的广口玻璃瓶也可。

    8、镇纸:

普通硬木质、石质镇纸都可以。

    9、垫手:

一块洁净能吸水的白布,天热的时候用来垫在身体接触纸面的部分,免得汗水弄脏画面。

    10、电吹风:

商店出售的普通吹风,可加快画面色彩干燥的速度。

四、关于技巧

    在着手绘制之前,我们很有必要明白工笔画的一些基础知识,尤其是工笔画的用线和基本染法。

    工笔画中,线条是骨架,也是灵魂,更是中国画中笔情墨趣的重要体现。

线条的提高几乎没有什么捷径,主要是靠多加练习。

对初学者来说,最起码要能做到:

粗细均匀、线条流畅、转折自如、八方行笔无碍。

到了后期,线条还要讲究弹性、力度、节奏、空间、虚实、质感等方面的变化,这里限于篇幅就不再多谈了。

下面我们主要是来谈谈工笔画的基本染法和相关的几条重要技法。

    1、双钩:

工笔画中,尤其是工笔重彩画,双勾设色是最为明显的画种特征。

“双勾”就是物体的体现是靠“线条勾勒”而出的意思(原为书法术语:

法书上石,沿其笔面的两侧外沿以细线钩出,称为“双钩”)。

    如本图所示竹叶即为双钩描绘。

不管是竹叶还是竹竿,都是沿着外缘勾线塑造形体而成。

      2、平涂:

在一定范围内均匀填涂某一种没有浓度变化的色彩,称为平涂。

工笔画的基础技巧之一。

    如本图所示竹子的正叶即为平涂淡翠绿色,反叶是平涂淡汁绿色。

基本没有任何浓淡变化,色彩也不能超出物体的轮廓墨线以外。

色块要求匀净整齐。

      3、统染:

在绘制工笔的过程中,根据画面明暗处理的需要,往往需要几片叶子、几片花瓣统一渲染,强调整体的明暗与色彩关系,称为统染。

    如本图所示竹叶目前就是用淡花青进行了统染,主要就是根部往尖部大面积统染,根部的主筋附近没有留水线,统染其实就是一种大范围色调的渲染。

      4、分染:

工笔画绘制中最重要的染色技巧。

一支笔蘸色,另一支笔蘸清水,色笔在纸上着色以后,再用水笔将色彩洗染开去,形成色彩由浓到淡的渐变效果。

为了和统染有所区别,我们通常将小面积、局部的、较为细致刻划的渲染称为分染。

    如本图所示竹叶部分进行了分染,这一步已经留出左右的水线,每片竹叶的色彩都互相不混淆,画面慢慢的就细致起来了。

 

 

    5、提染:

分染接近完工时用某种色小面积、局部提亮或者加深画面称为提染。

    如本图所示,竹叶的根部局部加深,底层竹叶用墨青色小面积浓色加重,就是提染的画法。

    6、罩染:

在已经着色的画面上重新罩上一层色彩并局部渲染。

    如本图所示竹叶最后表层的翠绿大面积平涂,到达叶尖部分以后,淡淡染开,就是罩染的处理手法。

    7、醒染:

在罩色过后色彩略显发闷的画面上用淡淡的深色重新分染,以引出底色部分,重新使画面醒目。

    如本图所示竹叶在罩染翠绿以后,底层叶面暗处略微发闷,此时可用中墨略略提染最暗处,引出底层的墨青色,此步骤就是醒染。

    8、烘染:

在所描绘的物体周围淡淡的渲染底色用来衬托或掩映物体。

    如本图所示竹叶的周围用淡绿色大面积烘染,让物体不会显得过于孤立,增强物体和背景的联系。

也可称之为“衬染”或者“托染”。

    9、复勒:

设色完成以后,用墨线或色线顺着物体的边缘重新勾勒一次。

    如本图所示竹叶的反叶和枝梗部分用淡胭脂再次勾勒,透出淡淡的红晕,线条部分也会显得滋润许多,即为复勒的功效。

而正叶中间短主筋的浓胭脂提勒,则起到提神的作用。

    10、水线:

工笔画常用手法之一。

工笔设色中遇到物体的边缘或者线条的时候,经常会采用留一道亮边的手法来区分局部色彩或用来保留线条或用来体现物体的厚薄程度,这条亮边就称之为水线。

同时,保留水线也能较好的体现出工笔国画所独有的装饰趣味。

    如本图所示牡丹叶片上紧贴主筋的那条亮的色带就是水线,描绘适宜能带来很好的装饰美感并能增加叶片的厚重感。

    11、渍染:

一种见笔触的湿染法,色笔较干,略带皴擦,然后用水笔趁湿点染,破开原有的色彩,常见于破碎叶片边缘的处理。

      如本图所示临宋画《枯树八哥图》的叶片边缘因为破碎,采用渍染法的手法来处理就较为合适。

    12、斡染:

水笔在色块的四周旋转,将一块色彩向四周染开。

画仕女脸颊的红晕时即是采用此法,工笔牡丹的绘制中尤其是反瓣根部的着色也时常会采用此法。

    如本图所示最上层的几片牡丹反瓣的曙红色就是集中在花瓣中间,由中间往四周逐渐淡去,就是采用了斡染的笔法。

    13、点染:

用接近写意的笔法,一笔蘸上深浅不同的色彩在画面上连点带染,取灵动之意。

处理背景或小型花卉的时候时常用到此法。

    如本图所示的坡地和杂草即为点染法所绘。

此法妙在生动自然,带有一定的写意笔法在其内,能让画面显得活泼不呆板。

    14、接染:

用两支或两支以上的笔蘸不同的颜色画出物体不同的深浅色相,然后用水笔或者另外的色笔趁湿润的时候将颜色接染融合在一起。

常见于没骨画法或者背景上比较虚一些物体的处理。

      如本图所示的远景荷叶即用淡褐色和花青以及墨绿色接染而成。

此法如运用适宜,画面湿润自然,气韵生动。

    15、立粉法:

点花蕊的重要手法之一。

长锋笔饱蘸粉黄(藤黄加白色),也可略调一点胶进去,色彩的浓度要非常大(将滴欲滴的感觉最合适),同时竖立笔锋,缓慢点出蕊的形状,湿润时色彩会高出纸面1毫米左右,等干了就会形成两边高中间凹的视觉效果,很有立体感。

    如本图所示梅花的花蕊即为立粉法为之,花蕊的体积感和视觉效果都很好。

而仅仅单纯用普通粉黄色平平的点一下是无法显示这种效果的。

    16、冲彩法:

现代工笔常用肌理手法。

在熟宣上先涂上某种颜色,在底色还没有干的时候趁湿润冲入别的色彩或清水或胶矾等。

利用水和色的交融,产生一种斑驳无序的自然肌理美感。

绘制老干、坡石等处常用。

“撞粉法”、“洒盐法”所运用的原理皆和冲彩法类似。

    如本图所示老干部分,就是先平涂赭石,在色彩未干时冲入四绿、重墨、头青等色,再滴入清水,这种色彩斑斓的效果就是冲彩手法所致。

    17、丝毛法:

工笔禽鸟羽毛处理常用手法。

用长锋勾线蘸墨或色或白粉等依照鸟类的羽毛走向逐根一笔一笔的画出。

此法严谨细腻,真实自然,是工笔鸟类画法的基础技巧之一。

    如本图所示麻雀的羽毛部分即为丝毛法为之,也称“单笔丝毛法”。

    18、批毛法:

工笔禽鸟羽毛处理常用手法。

将硬毫毛笔笔锋捏扁,呈扁平刷子形状,笔尖蘸水分适合的墨色,依照鸟的羽毛生长结构走向一组组画出,此法适合绘制中等体型禽鸟。

    如本图所示八哥的头背部及腰部、胸腹等都是批毛法为之,也称“劈毛法”。

 

 

                                   局部篇

1、牡丹叶子的线描:

    牡丹叶子有三根比较显著的主筋,叶子的翻转侧俯皆围绕这三根主筋进行。

    所以,描绘牡丹叶子首先要描绘主筋,而中间那根主筋是我们首先要勾勒的。

叶筋的根部要稍粗壮,往叶子尖部去的时候略略细一点,收尖也不要直接撇出,要略略回锋,线条才能凝重有力不轻浮。

 

 

2、牡丹叶子的造型:

    牡丹叶子的造型并没有什么固定规律,既可以偏肥硕一些表达雍容之意,也可以偏瘦弱一些,表达野逸之意。

大组的叶子组合要注意“三叉九顶”这个生长规律。

    一张工笔牡丹画作中叶子的造型要避免多处重复的现象出现,也不要让叶子四面生长,要避免零乱。

在整体有序的基础上多注意局部的灵活多变,这样画出来的叶子才可能生动耐看。

    这里给出了十数种牡丹叶子的造型,只要多加练习,熟练掌握了每一片叶子的造型变化法则,再通过举一反三,根据画面构图需要和牡丹叶子的穿插规则进行组织,我们很快就可以掌握大组叶子的组合规律。

 

 

1、牡丹花头线描:

  牡丹花的种类繁多,有单瓣的有重瓣的还有楼状的。

  牡丹的造型要注意“球、碗、碟”这三个要点。

一朵刚刚盛开的牡丹,中间靠近花房附近的花瓣是卷曲的,呈球状。

而到了接近外层的地方,因为花瓣逐渐绽开,这一圈就好像一个碗一样呈半倾斜的状态。

到了最外层的花瓣,则因为花瓣水分较少已无力支撑,所以最外层的通常都会呈平躺一样的“碟”状。

  还有就是要注意牡丹的花瓣每个瓣根都要指向花房,也就是要做到“瓣瓣归根”。

另外,牡丹的造型角度我们大多会选择“四分之三”侧面来描绘,因为这种角度的牡丹花结构最清晰,造型变化最丰富,画出来最为美观。

当然,为了避免完全的雷同化现象,一张画尤其是大幅作品中,我们也可以考虑加入一些正面的或者背面的花头作为整张作品造型上的变化调节。

  最后就是牡丹花头的造型要以圆形为主,但是又不是那种过于平滑的圆球状,要注意边缘大花瓣的缺齿变化,要注意局部高低起伏、大小疏密的变化。

要做到“圆中带方,方中含圆”为上。

 

 

 

 

 

 

 

 

 

 

 

 

 

 

 

 

 

 

 

 

 

 

 

 

 

 

 

 

 

 

 

 

                             第一节  整株牡丹结构图解

    牡丹为芍药科,在我国栽培历史修久,现在栽培区域遍及全国各地。

牡丹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生长缓慢,株型小,株高多在0.5~2米之间;根肉质,粗而长,中心木质化,长度一般在0.5~0.8米,极少数根长度可达2米;老茎灰褐色,当年生枝黄褐色。

二回三出羽状复叶,互生。

花单生茎顶,花萼有5片。

花径15-30cm,花色有白、黄、粉、红、紫及复色,有单瓣、复瓣、重瓣和台阁形花。

    下面是一张牡丹的基本结构组成图,初学的朋友们请仔细阅读,熟记牡丹各部位的基本组成结构,对于我们以后的重新组合绘制,包括大篇幅的工笔牡丹创作都是非常有益的。

                            第二节  牡丹叶子、枝梗设色图解

  牡丹的叶子最主要的特征是一叶三筋,中间主筋所在叶片较大较长,主叶片末梢附近会有缺齿并伴有较为清晰的细叶脉,两边副筋所在叶片略短略瘦,无缺齿现象。

牡丹叶子的颜色通常为草绿色,但是有时候为了配合画面的整体色彩变化,翠绿色以及蓝色的牡丹叶子在工笔牡丹画作中也比较常见。

牡丹的局部细叶脉根据画面情况可勾可不勾。

通常情况下,需要精细的小品,可以考虑勾勒细脉并用胭脂复勒主筋。

但是大幅面的作品不勾勒也可,勾多了反而可能会破坏画面的整体效果。

枝梗在牡丹画面中主要起到分割画面空间的作用,所以要描绘的挺拔有力,枝梗的交叉部分通常呈“十字形”,此处描绘要多注重体现“骨点”的感觉。

下图分别绘制了上述三种颜色牡丹叶子的绘制步骤,供大家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