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第1讲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73518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2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第1讲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第1讲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第1讲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第1讲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第1讲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第1讲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第1讲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第1讲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第1讲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第1讲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第1讲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第1讲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第1讲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第1讲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第1讲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第1讲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第1讲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第1讲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第1讲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第1讲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第1讲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第1讲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第1讲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第1讲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第1讲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学案鲁教版必修3

第1讲 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

最新考纲

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思维导图

考纲解读

1.理解区域的概念、特点和区域间的差异性、区域内部的相对一致性。

2.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方法。

3.理解区域内地理环境在不同时期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微专题一 区域的特征

1.概念

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

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范围、形状或界线;区域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区域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划分目的

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4.区域的特征

区域特征

含义

实践意义

整体性

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整体

区域开发要正确处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差异性

不同区域之间存在普遍差异,区域内部也有差异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促进区域发展

开放性

区域之间有各种各样的联系,使地理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1.区域的整体性:

以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为例

2.区域的开放性:

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区际联系

区域之间经济要素流动示意图

发达地区

欠发达地区

相对优势

交通便利、科技发达、产业结构成熟

劳动力、自然资源丰富

经济要素流动

资金、信息、产品流向落后地区

资源、劳动力流向发达地区

区际联系方式

人口流动(我国的民工流)、资源跨区域调配(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产业转移

实例

珠三角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上海与新疆的对口支援等

考向一 区域的整体性特征

青藏高原地区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一大自然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该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同样独具特色。

据此回答1~2题。

1.青藏高寒区的农作物分布在河谷中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河谷地区土壤肥沃

B.河谷地区气温较高,热量条件较好

C.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多

D.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源

2.下列地理现象中,与青藏高原“高”、“寒”无关的是(  )

A.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B.日照强,太阳能丰富

C.地热资源丰富

D.城镇多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两岸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高”、“寒”是青藏高寒区的自然特征,由于地势高、气温低,不利于农业生产,而河谷地区地势低、气温较高、热量条件好,成为青藏高寒区主要的农业区。

第2题,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城镇分布在河谷地带是海拔高、气温低所造成的;日照强,太阳能丰富也是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而地热资源丰富是因地处板块交界处。

读图技巧

 区域地图的判读

区域地图判读的基本思路:

空间定位→要素提取→逻辑推理→综合应用。

(1)空间定位:

区域位置决定了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进而影响区域的人文活动。

区域定位是区域特征分析的前提与基础。

区域定位要利用经纬度、海陆轮廓、参照性地理事物等确认区域位置,描述区域位置特点。

(2)要素提取:

在这个区域当中,有哪些地理事物和现象?

这些地理事象有何突出特征?

要根据图名锁定主题,结合图例找出图中的地理事象及其空间组合。

(3)逻辑推理:

区域内的地理要素有何联系?

如何解释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成因?

如某一区域根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及其特征,进而结合地形可以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以及植被类型、土壤等。

根据人地相关原理推断该区域自然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由地形、气候条件可确定区域农业类型;综合考虑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自然因素,可以推断人口、城市、交通线的分布及工业布局,如下图所示:

(4)综合运用:

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

①区域开发利用方向:

对某区域发展条件的评价既要分析优势条件,又要找出制约因素。

在综合分析区域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确定区域发展方向:

区域特征、资源优势→开发方向(发挥地区优势、趋利避害)。

②区域发展的问题及措施:

区域发展问题主要有两类:

区域特征→限制性因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人地关系矛盾。

区域发展问题的解决措施遵循“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针对不同问题对症下药。

考向二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2012·海南地理)苗族服饰及其着装习惯深受所生活区域的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下图为我国苗族聚居区之一。

该区域苗族男子日常多穿着对襟短衣和裤筒较宽大的长裤,外出时打“绑腿”。

根据图文资料,分析图示区域地形和气候条件对该区域苗族男子着装习惯的影响。

答案 图示区域以山地为主,地形起伏较大;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植被茂密);穿着短衣和宽松长裤便于散热(可减轻酷暑高温带来的不适);打“绑腿”利于在山间及林中行走;防蚊虫、蛇等叮咬;冬季防寒等。

解析 此题注意题干的提示“苗族服饰及其着装习惯深受所生活区域的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从经纬度和城市可判断,图示区域为湖南的湘西地区,以山地为主,地形起伏较大,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植被茂密,穿着短衣和宽松长裤便于散热,打“绑腿”利于在山间及林中行走,防蚊虫、蛇等叮咬,冬季防寒。

微专题二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1.区域差异的形成:

地理位置不同→气候差异+地形的影响→自然环境差异→社会经济差异。

2.区域差异比较——以日本和英国为例

日本

英国

自然环境

相似性

岛国,面积相差不大;地处中纬度,气候温暖湿润

位置

亚欧大陆东侧

亚欧大陆西侧

地形

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多火山、地震

高原、低山、丘陵与平原、山谷交错分布

气候

季风气候,海洋性显著,南北差异大

温带海洋性气候

植被

森林覆盖率高

以草地为主

水文

河流短急,多峡谷,水力资源丰富

河网较密集,流量平稳,各河之间多有运河连通

矿产

贫乏

煤、铁、石油

经济发展

相似性

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充分发挥岛国的优势

经济特点

经济大国,工业化起步较晚

工业化最早的国家

工业及其布局

临海型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上占突出地位

传统工业曾在世界上地位突出,有“世界工厂”之称。

“资源型”布局为主

农业

以种植业为主

畜牧业发达

人口与城市

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

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曾向海外大量移民

3.我国的区域差异

(1)成因: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气温:

由南向北递减;降水:

受夏季风影响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2)划分指标:

地形和气候。

(3)具体划分(如下图)

①三大自然区:

a东部季风区,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c青藏高寒区。

②界线:

Ⅰ大致与400mm年等降水量线吻合;Ⅱ大致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Ⅲ大致与3_000米等高线一致。

不同区域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的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也存在较大差异。

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要运用合适的方法,如图表分析、要素分析和综合分析等。

1.区域差异分析的线索

(1)依据区域的整体性特点,执因索果层层推理自然环境差异:

位置→气候(结合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

(2)按照“遵地之规、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分析自然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从产业活动(农业、工业等)、交通运输、城市化水平、人口状况等方面比较人类活动差异。

2.区域差异比较的内容

自然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是影响区域差异的两大因素。

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要素差异

要素

比较内容

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温度带、气候等光热条件的差异;海陆位置(沿海、内陆、岛国等)→气候的大陆性与海洋性的差异;板块位置→地壳稳定性的差异

气候

气候类型及分布、特征、成因、光照、气象灾害等

地形

地形类型组成、分布及地势起伏等

水文

河湖类型、河流径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流域面积、长度、流速等

地质

地质构造、地貌形态、地层稳定性等

植被

植被类型、覆盖率等

土壤

土壤类型、肥力状况等

矿产

矿产资源的种类、数量、组合状况等

(2)人文要素差异

要素

主要内容

人口

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及人口变化

城市

城市数量、规模、布局及城市化状况

农业

农业发展水平、农业结构、农业类型、农产品种类、农业发展的条件评价

工业

工业发展水平、工业部门、工业地域、工业布局及工业结构调整方向等

交通

交通和通讯的通达度

科技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考向一 区域差异及成因分析

读下面两幅区域图,完成1~3题。

1.对两图所示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地均是世界上重要的小麦产区

B.两地农业人口比重大,劳动生产率高

C.甲地水热充足,适宜发展热带种植园农业

D.乙地草原广布,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为乳畜业

2.乙图中①②两地的自然带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①地:

热带雨林带,纬度

B.①地:

热带草原带,地形

C.②地:

热带雨林带,地形

D.②地:

热带草原带,洋流

3.图中M、N是世界著名河流,两河共同的特征是(  )

A.上游多峡谷,落差大

B.下游补给量大

C.水量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

D.支流少,含沙量大

答案 1.C 2.B 3.A

解析 第1题,甲图区域为东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乙图区域为非洲赤道附近热带草原气候区,两地经济较落后,农业人口比重大,劳动生产率较低;甲地纬度低,水热充足,适宜发展水稻种植和热带种植园农业;乙地草原地带因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业地域类型为游牧业。

第2题,乙图中①地位于赤道附近,地势较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形成植被稀疏的热带草原带,②地索马里沿岸地区夏季盛行西南风—离岸风,水汽少,促使离岸流的形成,离岸流又促使了上升寒流的形成,对沿岸有降温减湿作用;冬季盛行东北风,从大陆内部吹来,比较干燥,雨水也少,使得沿海地区形成热带荒漠带。

第3题,图中M河为湄公河,上游峡谷多,落差大,出境后流经东南亚各国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支流众多,使得下游补给水量大;N河为尼罗河,发源于东非高原湖区,上游地势崎岖多峡谷,落差大,流出东非高原后进入热带沙漠地区,支流少,含沙量较大;两河水源区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使其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也较大。

考向二 区域差异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2014·北京文综)中国工业布局受政治、资源、市场等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

读图,回答问题。

“十二五”期间,依据国家区域发展新棋局,要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

与长三角地区相比,概述川渝地区发展的地理优势。

答案 川渝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土地广阔(面积大),价格较低;矿产、能源、水力等资源丰富;政策支持;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经济发展潜力较大。

解析 对比两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从中分析该地区的优势条件。

从土地面积对比,川渝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土地广阔,地价较低;从资源条件分析,矿产、能源、水力等资源比长江三角洲地区丰富;有国家区域发展新格局政策的支持;从劳动力分析,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廉价。

考向三 区域图的定位

读图,完成5~7题。

5.甲、乙两地所在国家的农业区分别是(  )

A.两河流域 恒河沿岸及三角洲

B.印度河平原 顿河流域

C.密西西比平原 亚马孙平原

D.尼罗河沿岸 墨累—达令盆地

6.甲、乙两地所在国家,在自然地理特征方面相似的是(  )

A.都是所在大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B.都位于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航运要道上

C.境内热带荒漠面积都比较大

D.边境都有一条纵贯南北、流量丰富的大河

7.关于甲、乙两地所在国家经济特征共同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有矿产资源

B.旅游业都发达

C.本国最长河沿岸都有主要农业区

D.都是发达国家

答案 5.D 6.C 7.D

解析 根据经纬度判断甲为埃及,为发展中国家,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控制,境内有广阔的热带荒漠,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尼罗河两岸。

根据经纬度判断乙为澳大利亚,为发达国家,澳大利亚农业主要分布在墨累—达令盆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沿岸寒流影响,澳大利亚西部有广阔的热带荒漠。

方法技巧

 化解经纬网定位的难题

地球上任何一个地区的区域位置都可以通过一组具体的经纬度来确定。

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是区域定位中最常见、最准确的方法。

通常可以借助“十”字法或“井”字法进行识记。

例如:

例如,“双30”,指的是30°E、30°N的交点,记忆为尼罗河河口或者开罗附近,以此作为参考点,向不同方位再按图索骥,思考相对位置。

澳大利亚由120°E和150°E两条经线控制东西范围,四川盆地由100°E和110°E控制东西范围等。

微专题三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一、初期阶段(“钢都”)

1.发展条件:

煤铁资源丰富,水运便利。

2.特点

区域内往往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微弱。

3.人地关系:

基本协调。

二、成长阶段(“芝匹带”)

1.特点

资源开发规模扩大,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

2.主要问题

资源面临枯竭,发展空间受到制约,环境受到明显破坏。

3.人地关系:

明显不协调。

三、转型阶段(“冰雪带、锈蚀带”)

1.特点

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重,地价上涨,区域优势逐渐丧失,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衰败、萎缩状态,失业率增高,人口减少。

2.人地关系:

全面不协调。

四、再生阶段(“知识城”)

1.特点

“对症下药”,以促使区域经济复苏。

2.对策:

(1)调整产业结构:

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2)治理污染,改善地区投资环境。

3.人地关系:

由紧张走向协调。

1.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

2.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变化

区域发展前期农业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上升,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步超过第二产业,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在区域经济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之后,先进科技就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具体变化如下表:

区域发展水平

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三大产业的产值比重格局

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

农业经济比重相当大,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一、二、三或一、三、二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

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二、一、三或二、三、一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第二产业。

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三、二、一

考向一 区域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

1.(2013·江苏地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底特律始建于1701年,1830年后工业稳步成长,1903年世界第一家汽车公司建立,此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汽车城”。

20世纪70年代受到石油危机重创,加上日本、德国等国汽车生产的冲击,开始走向衰落。

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了赌场等第三产业,但未能扭转经济衰退趋势。

2007年房地产市场崩溃,2013年2月19日底特律市宣布已经陷入财政危机。

材料二 图1是“北美五大湖地区主要工业城市分布图”,图2是“底特律人口数量变化图”。

(1)18世纪五大湖区许多工业城市迅速发展的主要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底特律人口迅速增长时期的主导产业是________,该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世纪中期以来,底特律日趋衰落,直至陷入财政危机的具体原因有_______________。

(4)简述底特律的兴衰给我国城市经济活动的启示。

答案 

(1)丰富的煤铁资源;水运便利;市场需求量大

(2)汽车工业 先进的科学技术 新兴的市场需求 丰富的原材料(任答两点)

(3)石油危机;日本、德国等国家汽车工业的冲击;房地产崩溃;产业结构单一;新技术革命冲击(任答三点)

(4)要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发展科技,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增强竞争力。

解析 

(1)由图1可看出,五大湖区工业城市迅速发展的优势条件有:

丰富的煤铁资源;廉价便利的水运;众多的城市,工业产品市场需求量大。

(2)结合材料与图2知,底特律人口迅速增长时期的主导产业是汽车工业,其发展依赖于市场需求、钢铁工业提供丰富的原材料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等。

(3)由题干“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汽车城’”“20世纪70年代受到石油危机重创,加上日本、德国等国汽车生产的冲击,开始走向衰落”、“2007年房地产市场崩溃”很容易分析出20世纪中期以来,底特律日趋衰落,直至陷入财政危机的具体原因。

(4)该题开放性较强,主要从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发展科技,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增强竞争力等方面分析。

反思归纳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分析方法

分析区域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关系,需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进行。

(1)横向即区域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从空间的角度进行分析,如下图所示:

(2)纵向即对同一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纵向比较,要建立图式分析同一事物间的差别、联系,把握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线索脉络,如鲁尔区形成、发展、衰落、整治阶段的比较。

考向二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变化

2.产业比重与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搭配正确的是(  )

A.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但仍以第二产业为主——再生阶段

B.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成长阶段

C.高技术产业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再生阶段

D.第一产业占有较大比重,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初期阶段

答案 C

解析 区域发展中的再生阶段,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是推动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方法技巧

 图示法记忆区域经济复苏的措施

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

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结合图完成3~4题。

3.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B.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C.工业化的起步源于本阶段科技的创新

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

4.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

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是(  )

A.A-B-CB.B-C-A

C.C-A-BD.B-A-C

答案 3.B 4.C

解析 第3题,设问是“初期阶段”,从图中找到初期阶段,观察三条曲线变化,运用排除法即可判断,第三产业下降,排除A项;工业化起步多为资源型产业,科技含量不高,排除C项;初期阶段,环境问题及人地矛盾不突出,排除D项。

第4题,结合三角坐标图,区域发展初期阶段第一产业比重最大(图中C点),成长阶段第二产业比重最大(图中A点),衰落阶段第三产业比重最大(图中B点)。

考向三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空关着的残破房屋、人烟稀少的马路、几无船只的冷清码头……一派萧条的景象,2013年3月以来,这座苟延残喘的城市——底特律已经走到破产的边缘。

底特律兴起的18世纪,内河水运是美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底特律和其所在的密歇根州,由亨利·福特首创的流水线作业,不仅带动了汽车产业的蓬勃兴盛,更使底特律因为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总部齐聚于此而成为世界上最有名的“汽车之城”。

但是,随着本土普通轿车市场渐趋饱和,日、德车系国际竞争力日趋增强,雪上加霜的金融危机……下图示意美国部分地区。

(1)简述18世纪底特律成为重工业中心的区位优势。

(2)说出除交通和市场因素外,底特律20世纪成为“汽车城”的主要原因。

(3)分析目前底特律城市衰落的主要原因。

答案 

(1)地形平坦(或:

水源充足);丰富的煤炭、铁矿;廉价水运;广阔市场。

(2)接近原料产地(或:

接近钢铁基地);先进的生产技术(或先进的生产方式);工业集聚。

(3)以汽车产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国外新生汽车产业的发展壮大,使汽车产业空间产生转移,国际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导致底特律汽车市场萎缩(或金融危机);交通方式和布局的改变。

解析 第

(1)题,读图分析,底特律位于五大湖沿岸平原,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根据图例可知,该地有丰富的煤炭、铁矿资源,靠近原料、燃料产地。

当时的运输以内河航运为主,这里有廉价水运、广阔市场,促使工业中心的形成和发展。

(2)题,除交通和市场因素外,底特律20世纪成为“汽车城”主要是接近原料产地,首创流水线作业,有先进的生产技术,三大汽车公司总部集聚,取得了工业集聚的效应。

第(3)题,底特律是传统工业区,产业以汽车产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日、德等国外新生汽车产业的发展壮大,使汽车产业空间产生转移,国际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导致底特律汽车市场萎缩;现代工业发展,交通方式和工业布局的改变,加速了底特律的衰落。

答题模板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个发展成熟的区域,一般都经历了完整的发展阶段,早期一般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因为丰富的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因此以第一产业的农业为主,人地关系是低水平的协调的;随着资源的大规模开发,经济结构转向第二、三产业为主,经济水平迅速提高,曾经没有得到开发的资源现在成了有利条件,随着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便利、市场广阔、技术水平提高,工业集聚成了工业地域;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越来越少了,环境越来越差,伴随着资源的枯竭、环境的污染、交通的拥堵等问题的出现,过于单一的经济结构,使得失业人数大增、产业的向外转移,如果该区域没有及时调整经济结构,就会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转型阶段到来。

只有经过经济结构的大幅度调整,治理污染了的环境,才能使衰落的区域重新获得新生,重新走向人地关系协调的再生阶段。

练出高分

[基础落实练]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差异显著。

下图是“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图”和“部分典型动物、传统民居的分布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典型动物、传统民居的分布从侧面反映出形成我国三大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是(  )

A.土壤和植被B.气候和地形

C.水文和土壤D.植被和水文

2.关于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个经济地带的范围与三大自然区完全重合

B.中部经济地带面积最大

C.西部经济地带人口最稠密

D.东部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最高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我国三大自然区域是指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由于气候(降水、气温)和地形差异,典型动物、传统民居都有所不同。

第2题,从图示三个经济地带的范围可以判断西部经济地带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小;三个经济地带的范围与三大自然区不是完全重合;我国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经济地带。

区域差异是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基础。

读图回答3~4题。

3.甲、乙两地发展种植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是(  )

A.土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