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课内知识重难点逐课梳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73714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9.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上册课内知识重难点逐课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初一上册课内知识重难点逐课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初一上册课内知识重难点逐课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初一上册课内知识重难点逐课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初一上册课内知识重难点逐课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初一上册课内知识重难点逐课梳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初一上册课内知识重难点逐课梳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初一上册课内知识重难点逐课梳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初一上册课内知识重难点逐课梳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初一上册课内知识重难点逐课梳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初一上册课内知识重难点逐课梳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初一上册课内知识重难点逐课梳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初一上册课内知识重难点逐课梳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初一上册课内知识重难点逐课梳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初一上册课内知识重难点逐课梳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初一上册课内知识重难点逐课梳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初一上册课内知识重难点逐课梳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初一上册课内知识重难点逐课梳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初一上册课内知识重难点逐课梳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初一上册课内知识重难点逐课梳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一上册课内知识重难点逐课梳理.docx

《初一上册课内知识重难点逐课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上册课内知识重难点逐课梳理.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一上册课内知识重难点逐课梳理.docx

初一上册课内知识重难点逐课梳理

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成长纪事

第一课《表哥驾到》

一、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反映家庭教育问题的小说,通过“我”、表哥、妈妈和大姨四个人物之间的矛盾纠葛,反映当前家庭教育中的一种倾向:

家长往往以肯定别人的孩子来刺激自己的孩子,以求孩子进入自己设置的“模式”,进而达到完美无缺的境地。

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反而强化了孩子的心理压力,约束了孩子自主发展的空间,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二、文学常识

秦文君,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有《男生贾里新传》《女生贾梅新传》《小鬼鲁智胜》等。

三、内容理解

1、体味“驾到”的含义。

这个词语一般用在什么语言环境中?

为什么在这里要用这个词语?

“驾到”一词一般用在达官贵人身上,特别是皇帝身上;这里用“驾到”表现了“我”对妈妈隆重接待表哥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有调侃、有反感,有对表哥的好奇与羡慕。

2、文章多次运用了对比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文中的四个人物构成了多种对比关系:

“我”和表哥的对比,妈妈与大姨的对比,“我”与妈妈的对比等。

这些对比不断地引发读者思考一些具体而深刻的问题,从而突出了人物各自的地位、思想和性格;而且这些对比也构成了种种矛盾冲突,使小说的情节更为生动。

3、本文刻画人物夸张的、个性化的语言在表现人物时有什么作用?

刻画心理活动,突出人物性格。

四、词语积累

咒语、反差、嫌弃、校正、悲怆、抬举、捋平

呼风唤雨、如数家珍、提心吊胆、相貌堂堂、滔滔不绝、恨铁不成钢、不屑一顾、称兄道弟、平易近人、饶有兴致、一如既往、勾肩搭背、彬彬有礼、不负众望、

难兄难弟、相见恨晚

第二课《顶碗少年》

一、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叙述一位表演顶碗的少年在接连两次失误的情况下,努力拼搏,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赞扬了少年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同时也表明:

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他人的鼓励和支持。

二、文学常识

赵丽宏,当过《萌芽》杂志编辑。

三、内容理解

1、课文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用简单的议论引出下面的故事。

第二部分(第2-7段)写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和最后成功的杂技表演。

第三部分(第8段)写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2、课文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表现人物。

如少年两次失误和最后成功,既有对少年神情变化的正面细致描写,又有观众的表情、神态的侧面烘托,给读者以强烈的现场感和丰富的审美体验。

3、作者在文中花三次写到“金边红花白瓷碗”,为何要这样写?

运用了反复的表达方法(修辞手法),

四、词语积累

萦绕、惊羡、歉疚、屏住气、不知所措、相仿

第三课《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课文。

作者运用质朴的语言,描述了一个自己年少时经历的扣人心弦的故事——他与好友杰里等五个男孩爬悬崖的故事。

作者是通过回忆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

这篇课文记叙的虽然只是一次历险,但通过一个生活细节表达了我成长过程中的生命体验。

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战胜了自我,悟到坚忍不拔、战胜自我才能战胜困难的人生哲理。

二、词语积累

训诫、嶙峋、小心翼翼、头晕目眩、啜泣

第四课《伤仲永》

一、中心思想

本文借事说理,通过方仲永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辩证关系。

二、文学常识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三、内容理解

1、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做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揭露了仲永父亲的贪财和无知。

第五课《周处》

1、中心思想

本文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周初年少时,粗暴强悍,被同乡人认为是本地三害之首,当他知道后有了悔改之意,并且找到陆机陆云,陆云的一番话使他痛改前非,自勉自励,“终为忠臣”。

文章皆陆云的话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

二、文学常识

刘义庆,南北朝人,文学家,《世说新语》。

三、内容理解

1、作者是怎样写周处在乡里为害之大的?

作者写周处在乡里为害之大,首先是用概括的语言直接叙述: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接着,又将周处与蛟、虎并称,“义兴人谓为三横”,而特别点明周处“尤剧”,这就充分说明了周处在乡里为害之大的情况。

2、如何评价周处?

A、周处在乡里为害之大甚于蛟与虎。

B、周处杀虎斩蛟表现出无比的勇猛。

C、当周处意识到自己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D、周处走访名士,遵从指点,终为忠臣。

3、“朝闻夕死”

语出《论语*里仁》:

朝闻道,夕可死矣。

意思是早晨听闻了圣贤之道,即使晚上死了也不算虚度此生了。

第二单元故乡情思

《社戏》

作者鲁迅简介

鲁迅(原名:

周树人),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是浙江绍兴人。

“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从此成为世人崇敬的笔名。

1词语读音与意思:

归省行辈惮撺掇凫水撮棹楫

2景物描写的作用(借助嗅觉、视觉、听觉)

展示清新优美的乡村图景;

借景写情(舒畅、兴奋之情)

抒发热爱农村的情感

烘托行船之快

3人物性格特征

双喜阿发迅哥儿

4课文思想内容

描写了农村的自然景色,歌颂了农民孩子的纯真品格。

5知识卡片

戏剧四种角色:

生旦净丑

《滹沱河与我》

1作者牛汉:

当代作家、诗人。

2词语意思

光景密密匝匝吞噬拽瞅

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正面描写:

深褐色的土地在整个蠕动;千千万万匹野兽;飞奔;密密匝匝;空悬

淹没一切;狂吼等写出了滹沱河惊心动魄的气势。

侧面烘托:

写狗的情态;人们的呼喊声;祖母拦阻我;姐姐寻找我等,侧面烘托滹沱河来势汹涌。

4思想内容

叙述了作者幼年时对家乡的河----滹沱河产生的一段不解情结,抒发了热爱家乡的深挚情感。

第三单元唐诗精华(下)

杜甫诗-----《石壕吏》

1、文学常识:

选自《杜工部集》,杜甫字子美,又称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

唐代诗人。

著有《三吏》《三别》。

2、内容理解:

老妇致词分三层:

第一层(前六句)写老妇诉说三个儿子全都赴邺城作战,已有两人战死沙场。

说明这一家已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的牺牲。

第三层:

(中间四句)写老妇诉说家中的现状。

第三层:

(最后四句)写老妇自请应役去河阳。

※首句“暮投石壕村”,“暮”字、“投”字、“村”, 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

※差吏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独与老翁别”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

※本文赞扬了老妇自情应役的精神,对统治阶级的爪牙的残暴给予了含蓄的揭露。

※它以“耳闻”为线索,按时间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注音:

  壕(háo)  吏(lì)  邺(yè)  逾(yú)  戍(shù)  妪(yù)

  役(yì)  炊(chuī)  咽(yè)

杜甫诗---《又呈吴郎》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尾联由近及远,由老妇人联想到整个社会,揭出她的贫穷是由于“征求”,由于战乱。

表现出作者对平民的同情和关爱。

杜甫诗---《登岳阳楼》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秀丽。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人在尾联中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意境深远,余韵无穷。

白居易诗----《放言五首》

文学常识:

选自《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唐代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著有《赋得古原草送别》、《琵琶行》、《卖炭翁》等。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正是阐明:

对人或事物要得到全面的本质的认识,就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检验或考验,要以历史的眼光去衡量、去判断,决不能根据一时一事就轻率地下结论。

白居易诗----《卖炭翁》

 白居易:

 

内容理解: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花白,十个指头就如乌炭一样黑。

诗人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人物外貌,抓住三个部位(脸、鬓、手)、三种颜色(脸是焦黄色,鬓发是灰白,十指是乌黑),形象地描绘出卖炭翁的生存状态:

一是劳动的艰辛,一是年岁已老。

后一句中,“苍苍”与“黑”形成鲜明对照。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

“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然而却“愿天寒”,只因为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

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

“可怜”二字,倾注着诗人深深的同情,不平之感,自在不言之中。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他们走到卖炭翁前,手持文书凭证,装模做样,自称是奉旨办货。

说着,就让车子掉转方向,吆喝着牛,往北边皇宫方向赶去。

“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出色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

这是一首讽谕诗。

作者以个别表现一般,目的是要揭露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字梦得。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诗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哲理,至今常被人引用。

反映出诗人乐观向上的精神。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唐代诗人。

《题破山寺后禅院》吟咏的是佛家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隐含的是空门禅悦奥妙的顿悟: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抓住了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的描绘了山寺的幽深、清寂的景色,成为历代读者赞赏的名句。

“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

”以动显静,以钟磬音轻轻回荡,映衬山寺的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无题》

李商隐:

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诗人。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联最为人称道,它采用了比喻与双关的表现手法,丝,即是思,蜡烛之泪与相思之泪,蜡烛有心“替人垂泪到天明“,此处烛泪却是把自己燃烧至死的决心。

一种缠绵至死的执著,一种无怨无悔的钟情,将人带入一种人生境界,这心声几乎就是誓言,至死不愉的表白。

这种彻底的感伤,深情至无以复加的地步,爱情升华到以一种彻底地牺牲精神来代替。

第四单元山水清韵

第十五课《壶口瀑布》

1、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梁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通过写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品格,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忍刚强的民族精神。

二、文学常识

梁衡,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壶口瀑布,位于黄河中游,是我国仅次于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

三、内容理解

第一次(1-2段)看到雨季中的壶口瀑布。

第二次(3-5段)看到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

最后一段作者再次抓住了壶口瀑布的博大宽容、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欲强则抗,死地必生的特点,表达了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由衷赞美。

四、写作特色

1、抓住壶口瀑布的特征写景寄情

2、全文语言优美,意境雄浑,感情真挚,极具感染力

A写景细腻,形象可感

文章主要借助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景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以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B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一是将赞美之情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中;二是结尾的巧妙联想。

借助议论、抒情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中华民族历经艰难、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赞美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

C详略得当,句式错落

文章写一到壶口瀑布,雨季观瀑,采用了略笔处理。

写二到户口,春天观瀑,则详写,写大水由高到低,流泻而去。

结尾一段长句与短句参差错落,很有韵味,引发出诗意的联想。

五、词语积累

推推搡搡、前呼后拥、寒噤、驰骋、漩涡、怒不可遏

第十六课《小石潭记》

1、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运用移步换景和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描摹了小石潭优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但也由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2、文学常识

柳宗元,字子厚。

河东人,世称柳河东。

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写下《永州八记》,《小石潭记》选自其中。

这些山水游记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和思想感情,倾注了他怨愤抑郁的心情。

三、写作特色

1、移步换景

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作者先闻其声,后见其形,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读者看到不同的景物,像一部山水风景片,很有动态的美感。

2、动静结合

写游鱼时,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

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佁然不动”,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这是静止的画面;“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忽然,一些鱼儿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

第十七课《白洋潮》

1、中心思想

本文运用形象的比喻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在白洋上看到涨潮时浩浩荡荡、气势宏伟的景观。

二、文学常识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散文家、史学家。

选自《陶庵梦忆》。

三、写作特色

1、篇幅短小,但结构严谨

采用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写得次第井然。

立塘上—稍近—渐近—再近—潮到塘。

2、匠心独运,使用侧面烘托,使文章变化多姿,富有韵味。

正衬观赏者的情态、心理

反衬开篇的旧俗欲扬先抑、欲擒故纵

3、语言生动逼真,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气势。

比喻、夸张、拟人,写出涌潮瞬息万变的特征,充分显示了他非凡的想象力。

精炼准确、富于表现力的动词来加强潮水的气势。

四、需掌握的虚词

之:

看之惊眩(代词,指代涌起的潮水)

岁岁如之(代词,指代暗涨潮的现象)

怒雷鞭之(代词,指代涌起的潮水)

则飓风逼之(同上)

古人的名、字、号:

古人从一出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

据《礼记*檀弓上》记载:

“幼名,冠字,周道也。

”古人“名”“字”的作用不同,“名以正体,字以表德”。

“名”用来区分彼此,“字”则表示人的德性。

此外,“名”“字”的使用也不同,自称用“名”,称人以“字”。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的补充。

如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

古人除了“名”“字”外,还有“号”。

据《周礼》记载:

“号为尊其名更为美称焉。

”“号”是对人的一种尊称或美称,是一种固定的别名,所以又称“别号”。

早期只有圣贤雅士才有号,如老子号广成子,隋唐以后取号的人才多起来,如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张岱号陶庵居士。

第十八课《天目》

1、中心思想

本文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天目山的“七绝”,表达了作者对天目山的喜爱之情。

二、文学常识

选自《袁宏道集笺校》,袁宏道,明代著名诗人和散文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是“公安派”领袖,与袁中道、袁宗道合称“三袁”。

三、内容理解

一绝沟壑飞泉山谷的幽深、泉水的晶莹。

二绝石色苍润雄伟、幽静、奇妙。

三绝庵庙掩映座落在悬崖之上,精巧绝伦。

四绝雷声嘤嘤描写声音的细小,比喻生动。

五绝云浮山动云之洁白,山漂浮在白云之上。

动态美。

六绝山树华盖树高大,形如盖,价值高。

七绝茶笋香鲜茶叶醇香,笋干鲜美。

第五单元敢为天下先

第十九课《老山界》

1、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充满革命英雄主义色彩的散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文学常识

1、陆定一,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

2、长征,1934年至1936年之间。

3、内容理解

1、全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半内所发生的事情,从结构上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点题,概括介绍老山界。

第二部分(第2-33段)叙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按时间顺序和地点变化,可分为:

第一层(2-11)从当天下午到天黑从山沟到山脚记叙“我们”同瑶民的攀谈交往

第二层(12-22)从天黑以后到黎明之前从山脚下到半山腰描写了峭壁的高、险和红军在雷公岩前露宿的情形

第三层(23-30)从次日黎明到下午两点多从雷公岩到山顶描述了山路的崎岖

第四层(31-33)从山顶休息以后从山顶到山下记述了红军下山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33段)指出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2、本文着重突出“山”之“难”

走路难:

悬崖峭壁、山高路险打趣鼓劲、奋勇登山

睡觉难:

路窄石硬、寒气逼人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吃饭难:

粮食奇缺、肚子饥饿鼓足勇气、继续前进

处境难:

敌人追击、枪声密集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4、字词积累

酣然入梦、蜷、缀

第二十课《梅岭三章》

1、中心思想

这组诗写于生死危难的关头,陈毅在诗中表现出崇高的思想、炽热的情怀和从容不迫的气度,诗歌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寻求民族的解放、为了理想和自由而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革命精神。

2、文学常识

陈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字仲弘。

第二十一课《永远执著的美丽》

1、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人物通讯,文章以“美丽”为线索,为我们展现了袁隆平的人生历程和高尚人格,字里行间充溢着科学家执著追求、无私奉献的精神。

2、文学常识

曲志红,新华社记者。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3、内容理解

1、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8)概括介绍袁隆平的贡献和荣誉,揭示“永远执著的美丽”在于袁隆平萌生于儿时而用一生执著追求的美好理想。

第二部分(9-15)以确凿的数据,记叙袁隆平百折不挠研究杂交水稻,终于取得巨大成就,作出杰出贡献的事迹。

第三部分(16-21)写成功后的袁隆平淡泊名利,继续执著追求自己的美好理想。

2、课题中的“美丽”是指一种为追求理想执著不懈、无怨无悔、无私奉献的人生境界。

从文中看,袁隆平的理想是“所有人不再挨饿”,是解决“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是为了“造福全人类”,这样的理想、这样的境界才是光彩托姆的,是高尚的,也是美丽的。

4、词语积累

睿智、不懈、贫瘠、浩瀚、翱翔

横空出世、义无反顾、坚忍不拔、梦寐以求、风尘仆仆、古稀之年

通讯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现方法,报道具有新闻意义的事件、经验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文体。

通讯要求报道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事实,因此它具有现实性的特点。

通讯要求对人、对事进行具体形象的描写,所以,他又具有形象性的特点。

通讯还直接揭示事件的思想意义,兼及评说,因而议论色彩较消息为浓。

通讯的种类,按内容分,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会议通讯等。

第二十二课《“我看见了我的骨头”》

一、中心思想

文章主要谈了科学史上一种重要的哲学现象“偶然的遭遇”问题,先叙述伦琴发现X光的事例,从而引出科学史上“偶然的遭遇”这一重要哲学现象,进而引申开去,在与克鲁克斯、古德斯柏德未能抓住这种“偶然的遭遇”的对比中,揭示两者的区别实质上是“看见”与“发现”的区别。

4、重要句子解析

叔本华:

“你看那偶然性,谬误是它的兄弟,愚蠢是它的婶娘,怨恨是它的祖母,而它却统治着这个世界。

这句话连用了几个比喻,形象地表明偶然性的“亲戚”是谬误、愚蠢、怨恨,意在说明偶然性的出现常常会因人固有的弱点而被忽略,要抓住“偶然”的机遇其实并不容易:

世界充满着偶然性,要善于“发现”,只有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揭示出“偶然的遭遇”背后的真相。

第六单元少年诗情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作者:

何其芳,当代诗人。

表现手法:

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

诗人把“快乐或好的思想”想象成声音、微风、阳光;把思维、情感想象成琴弦。

《写给云》

作者:

白冰,当代诗人。

1联想与想象在诗歌中的表现。

2充满童趣的比喻。

云被比喻成多种形象,云还可以想象成“棉花糖”、“洁白的舞裙”等。

3押韵:

为了使声音和谐优美,富有音乐感,诗歌的双句句尾要求押韵。

如:

工,龙,红,弄,农,穷……是押韵的文字。

《一句话》

作者:

闻一多

1理解诗歌强烈的爱国情感

2那一句话是指什么话。

3注意诗歌的节奏与重音

第七单元技艺超群

《卖油翁》

欧阳修:

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

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本文用记叙卖油翁对答陈尧咨的话和通过酌油事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全文分两段。

  第一段,写卖油翁对陈尧咨射技的态度。

  先简要介绍陈尧咨的“善射”和“以此自矜”。

接着就记叙发生的事件,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地点(“家圃”)、人物(“卖油翁”),以及卖油翁对陈尧咨射技的态度(“但微颔之”)。

  第二段,通过写陈尧咨的不服,引出卖油翁酌油的高超技艺,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

  写两次对话,陈尧咨先是质问,“自矜”之状跃然纸上;接着是“忿然”,骄横之态溢于言表。

卖油翁从容对答,先点出“无他,但手熟尔”;再说“以我酌油知之”;接着当场献技,结论是“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再一次肯定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最后,在事实面前陈尧咨无话可说,只好尴尬地笑着让卖油翁走了。

  这则故事篇幅不长,但叙事清楚,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都写到了。

记叙事情时又突出了重点,因为故事要说的道理是熟能生巧,并不是说陈尧咨的如何善射,所以对陈尧咨射箭写得简略,只用了“十中八九”几个字,而且是就卖油翁的亲眼所见来写的。

对卖油翁的酌油则记叙得比较详细。

《核舟记》

1、文学常识:

作者魏学洢。

字子敬,明末人。

选自清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2、内容理解: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

开头是总说:

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中间是分说:

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至第4段)介绍舟的正面,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

又可分为三小层:

第一小层(第2段)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即船舱。

其中,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它不仅可以开关,而且上面刻了对联,共十六个字,可见雕工的精细;“启窗而观”,还可“雕栏相望”,更显出雕刻家构思的巧妙。

第二小层(第3段)介绍船头部分,写舟上游览者——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

第三小层(每4段)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的表情和动作。

第二层(第5段)介绍舟的底部。

这一层是略写。

只介绍了题名和篆章,以“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再次显示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

最后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但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按空间顺序说明物体

本文写核舟整体的只有两句话,一说长度,一说高度,突出了这件雕刻品的体积之小。

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