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研究性学习论文从古镇建设浅谈城市开发建设中文化与历史建设的使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73743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1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设计研究性学习论文从古镇建设浅谈城市开发建设中文化与历史建设的使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毕业设计研究性学习论文从古镇建设浅谈城市开发建设中文化与历史建设的使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毕业设计研究性学习论文从古镇建设浅谈城市开发建设中文化与历史建设的使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毕业设计研究性学习论文从古镇建设浅谈城市开发建设中文化与历史建设的使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毕业设计研究性学习论文从古镇建设浅谈城市开发建设中文化与历史建设的使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毕业设计研究性学习论文从古镇建设浅谈城市开发建设中文化与历史建设的使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毕业设计研究性学习论文从古镇建设浅谈城市开发建设中文化与历史建设的使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毕业设计研究性学习论文从古镇建设浅谈城市开发建设中文化与历史建设的使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毕业设计研究性学习论文从古镇建设浅谈城市开发建设中文化与历史建设的使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毕业设计研究性学习论文从古镇建设浅谈城市开发建设中文化与历史建设的使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毕业设计研究性学习论文从古镇建设浅谈城市开发建设中文化与历史建设的使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毕业设计研究性学习论文从古镇建设浅谈城市开发建设中文化与历史建设的使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毕业设计研究性学习论文从古镇建设浅谈城市开发建设中文化与历史建设的使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毕业设计研究性学习论文从古镇建设浅谈城市开发建设中文化与历史建设的使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毕业设计研究性学习论文从古镇建设浅谈城市开发建设中文化与历史建设的使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毕业设计研究性学习论文从古镇建设浅谈城市开发建设中文化与历史建设的使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毕业设计研究性学习论文从古镇建设浅谈城市开发建设中文化与历史建设的使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毕业设计研究性学习论文从古镇建设浅谈城市开发建设中文化与历史建设的使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毕业设计研究性学习论文从古镇建设浅谈城市开发建设中文化与历史建设的使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毕业设计研究性学习论文从古镇建设浅谈城市开发建设中文化与历史建设的使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毕业设计研究性学习论文从古镇建设浅谈城市开发建设中文化与历史建设的使命.docx

《毕业设计研究性学习论文从古镇建设浅谈城市开发建设中文化与历史建设的使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研究性学习论文从古镇建设浅谈城市开发建设中文化与历史建设的使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毕业设计研究性学习论文从古镇建设浅谈城市开发建设中文化与历史建设的使命.docx

毕业设计研究性学习论文从古镇建设浅谈城市开发建设中文化与历史建设的使命

金陵中学

研究性学习论文

论文题目:

从古镇建设浅谈城市开发建设中文化与历史建设的使命

 

姓名

赵雅雯

班级

高二五班

学号

1050552

指导教师

李刚

 

2013年05月30日

从古镇建设浅谈城市开发建设中文化与历史建设的使命

摘要:

通过问卷调查法、资料整理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古镇建设现状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现阶段古镇建设主要以旅游开发为主,商业文化重于历史文化,存在许多问题,在文化与历史建设的确实尤为明显,而当今社会对此的关注度也不够,政府与市民也未能担起应付的责任,谨以此研究性学习从古镇建设浅议城市开发建设中文化与历史建设的使命何在?

希望能为唤醒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贡献微薄之力。

关键词:

古镇建设,城市开发,文化与历史建设,责任、使命。

1.前言

古镇,一般指有着百年以上历史的,供集中居住的建筑群。

中国历史悠久,广阔土地上有着很多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

其中有部分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古镇承载了一份传承历史文化的使命。

现阶段古镇建设主要以旅游开发为主,商业文化重于历史文化,存在许多问题,在文化与历史建设的确实尤为明显,而当今社会对此的关注度也不够,政府与市民也未能担起应付的责任,谨以此研究性学习从古镇建设浅议城市开发建设中文化与历史建设的使命何在?

希望能为唤醒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贡献微薄之力。

2.调查设计

2.1.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资料整理法为辅。

使用的工具是由笔者独立设计完成的“古镇建设与城市开发建设中文化与历史建设使命调查问卷”和从图书馆、互联网获取的资料。

主要涉及对古镇这一概念的了解程度,现阶段古镇开发现状,古镇应当统一规划还是自行发展,城市开发建设中文化与历史的使命何在等方面的内容。

调查问卷的设计力求简介明了,题目设置有针对性。

2.2.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是我校高二年级学生以及南京市民,查阅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书籍和互联网。

2.3.数据收集与处理情况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6份,收回106份,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达94.3%。

随后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了分类汇总以及数据统计处理,并对所查阅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统计处理。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市民对古镇的了解程度

1很了解2了解一些3不是很了解,但愿意了解

4不了解,也不想了解

1同里2柯桥3周庄4西塘

由调查问卷得出3%的人认为自己很了解古镇,34%的人认为自己对古镇有一些了解,52%认为不是很了解,但愿意了解,11%觉得不了解,也不想了解。

69%的人不知道江南四大古镇是哪四个古镇。

 

3.2.现阶段古镇开发现状

1商业文化2历史文化3都有,但偏重于商业

4都有,但偏重于历史

由调查问卷得出73%的人认为现在的古镇兼有商业文化和历史文化,但更偏向商业文化

人们心目中的古镇可用这些四字词语来形容:

小桥流水、古色古香、青砖雨巷、意蕴深远、宁静悠远……

3.3.统一规划还是自行发展

1支持开发2支持自行发展3没有意见

1有很大影响2有一定影响3基本没有影响

由调查问卷可得47%的人支持统一规划开发,33%的人支持自行发展,20%的人没有意见

35%的人认为地域文化对人有很大影响,65%的人认为地域文化对人有一定影响,被调查者中没有人认为地域文化对人基本没有影响。

3.4.城市开发建设中文化与历史建设的责任与使命

3.4.1.花重金保护非物质文化是否值得

1值得2不值得3没有意见

72%的人认为花重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值得的,7%的人认为不知道,21%的人认为无所谓。

 

3.4.2.文化与历史建设的责任

1政府2开发商3市民

50%的人认为城市建设中历史与文化建设的责任应当在政府,48%认为责任在市民,2%的人认为责任在开发商

4.资料整理与问题分析

4.1.古镇的概念

古镇,一般指有着百年以上历史的,供集中居住的建筑群。

中国历史悠久,广阔土地上有着很多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

其中有部分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各个地区主要代表性古镇有:

四川古镇

洛带

黄龙溪

街子

孝泉

平乐

上里

龙隐

老观

仙市

李庄

罗泉

佛宝

尧坝

江口

铁佛

三道堰

西来

夕佳山

郪江

龙华

恩阳

罗城

磨西

悦来

桃坪

昭化

柳江

安徽古镇

店集镇

宏村

卢村

南屏

关麓

屏山

唐模

呈坎

潜口

潜口

陈村

三河

棠樾

屯溪

坑口

湖村

上庄

陈村

西递

临涣

浙江古镇

西塘

乌镇

南浔

龙门

郭洞

俞源

诸葛村

新叶村

三门源

廿八都

溪口

前童

楠溪江

岩头村

芙蓉村

苍坡村

蓬溪村

林坑

皤滩

临海

石塘

安昌

碗窑

泰顺

大济

新市

高迁

章安

江苏古镇

同里

周庄

锦溪

甪直

枫桥

木渎

盛泽

沙溪

窑湾

车桥

千灯

江西古镇

景德镇

樟树镇

河口镇

吴城镇

鄱阳

婺源

李坑

理坑

汪口

晓起

延村

思溪

清华

乐平

安义

流坑

石邮

卢家洲

钓源

湵陂

白鹭

龙南

山西古镇

平遥

张壁村

乔家大院

常家大院

曹家大院

王家大院

渠家大院

郭峪

后沟古村

皇城相府

娘子关村

碛口

孟门古镇

师家沟

润城镇

西文兴村

广西古镇

阳朔

黄姚

兴安

三江

扬美

兴坪

江头洲

迪塘村

水源头

大圩

龙胜

峦城镇

编辑本段云南古镇

丽江

大理

束河

和顺

香格里拉

泸沽湖

虎跳峡

新华村

沙溪

剑川

巍山

喜洲

宝山

黑井

建水

坝美

诺邓

石屏

贵州古镇

镇远

镇山

岜沙

肇兴

加去

隆里

大同

香纸沟

石头寨

大屯

青岩

西江

雷山

施洞

屯堡

编辑本段福建古镇

永定

长汀

泰宁

和平

芷溪

培田

南靖

崇武

连城

四堡

漳州

崇武

赵家堡

华安二宜楼

洪坑

城村

下梅

永定

坂东

杨源

田螺坑

广东古镇

石湾

开平

赤坎

大江埔

百合

桥溪村

苏家围

大旗头

沙湾

从化

南社

塘口

桥乡村

樟林

黄埔

逢简

钱岗

蚬冈

梅州

石头村

中山

重庆古镇

磁器口

偏岩

双江

涞滩

路孔

松溉

塘河

中山

宁厂

龙潭

龚滩

湖南古镇

凤凰

德夯

芙蓉镇

张谷英村

阳山

滩头

洪江

大坨

靖港古镇

里耶古镇

边城古镇

乾州古镇

编辑本段山东古镇

台儿庄

周村

其他地区

陕西古镇党家村米脂榆林吴堡古城

上海古镇

朱家角,金泽镇,七宝古镇,泗泾古镇,新场古镇,枫泾古镇,

河北古镇

于家村,正定鸡鸣驿

北京古镇川底下

湖北古镇鱼木寨

——摘自XX百科·古镇

由调查问卷得出3%的人认为自己很了解古镇,34%的人认为自己对古镇有一些了解,52%认为不是很了解,但愿意了解,11%觉得不了解,也不想了解。

69%的人不知道江南四大古镇是哪四个古镇。

古镇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一种形式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了解古镇也是了解中国文化,尤其对于生长在江南水乡的我们,四大古镇具体是哪四个应当作为一种常识知晓。

可是在当今这个大谈“人文主义”,复兴历史文化的社会,我们却缺乏最基本的常识。

陈丹青在《常识与记忆》中写道:

“‘人文’这样的大话题,我当不起:

没有足够的知识,‘人文’从何谈起?

而我竟被邀请到我所不知道的大学讲‘人文’,说明我连‘常识’也不够,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化常识’与‘历史记忆’,很早就被切断了。

”可见,当下,首先要做的是恢复记忆,了解常识。

从调查研究的数据可看出,大部分人对古镇不是很了解,但愿意了解,有了解的意愿是了解的前提,是好的开始。

但是,仍有不少人根本就不想了解,说明人们了解历史文化的意识淡薄,有待加强。

除了个人的意愿外,社会环境对人也有影响,中国建国之后经历过积贫积弱的年代,经历过六七十年代文化的浩劫,再到改革开放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不断涌入中国,中国还没有将自己的“文化准备”做好,就要迎接新的事物,更无暇分辨它们的好坏。

当下社会,人们忙于生活,也许自己的住处在居高不下的房价中还没有着落,哪有时间顾及古人居住的建筑。

因而近年来,古镇以旅游业进行开发宣传,才逐渐进入人们视野。

4.2.现阶段古镇发展现状

古镇的旅游业快速地发展着,但在这良好发展态势的背后,古镇面临的旅游压力亦逐渐显露出来,旅游开发为古镇保护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旅游发展

很多古镇面临的最大的压力便是游客流量增加迅速,超过了古镇旅游容量允许的限度。

尤其在旅游旺季,古镇内经常处于拥挤混乱的场面:

幽静闲适的生活氛围被破坏,这不仅使游客无法正常游览,甚至对古迹、建筑等造成了破坏,即所谓“旅游公害问题”。

其中,垃圾污染和水污染是两个比较严峻的问题。

商业发展

随着双休日和“黄金周”带来的旅游热,不少地方把开发旅游资源作为经济的增长点,遗产旅游更成为热中之热。

旅游业的发展直接造成了商业网点的大幅增加,特别是在主要游线上各类商店的开设及现代装修材料的采用,导致了建筑用途的改变和传统风貌的消退。

同时,不断膨胀的旅游业正在排挤着大量的有地方特色的小本生意,致使受保护街区的风貌日趋千篇一律,旅游设施的充斥、无特色旅游商品的泛滥以及“人人皆商”的浓重的商业气息都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古镇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氛围。

开发与保护虽然是一对矛盾,但并非不可调和。

经济效益

旅游业为古镇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经济利益驱动下的旅游开发并未使得古镇的到有效保护,也并未使得原著居民的生活质量的到积极改善。

反观古镇现状:

建筑老化,基础设施不全,具有水灾隐患,已不符合现代人的居住要求,许多年轻人也因此不愿住在老镇区而纷纷迁往新区或大中城市。

同时,居民自发的建筑整修开始使用新的建筑材料与工艺,影响了原来传统风貌的延续。

有鉴于此,古镇纷纷着手解决此事。

而对于居民建筑的整修,需成立专门的修缮队,采用原结构、原材料和原工艺,以保证恢复其原有风貌。

——摘自XX百科·古镇

由调查问卷得出73%的人认为现在的古镇兼有商业文化和历史文化,但更偏向商业文化

人们心目中的古镇可用这些四字词语来形容:

小桥流水、古色古香、青砖雨巷、意蕴深远、宁静悠远

当今的古镇一旅游业为主进行商业开发,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

◆同构效应

古镇游不能只是停留在简单的观光层面上,但乌镇西塘等江南六镇除了坐游船、逛老街外,就鲜有其它吸引人之处。

对于不研究历史、建筑、文化的普通游客来说,大多走马观花,游后感受大同小异,回游率不高。

因而江南六镇之间与其说是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不如说是貌合神离、同床异梦,相互之间的竞争难以避免。

只要有利益冲突,矛盾必然存在,因为江南六镇是同构性或同质性的。

◆空心化

所谓“空心化”就是把原先生活在古镇的居民迁出,再对古镇、古宅、古街进行修缮,派出管理人员、讲解人员进驻。

与此相对,“非空心化”则是尽最大能力保留古镇现有的当地环境,不仅不把当地居民迁出,而且利用这一部分居民,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生活环境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对所居住古镇的开发利用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两种途径在江南古镇的旅游开发过程中都得到了深刻的实践。

如西塘、同里古镇,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一直坚持着“非空心化”的资源利用途径,当地居民没有被强行迁徙,依然保留着他们原有的生活状态。

而乌镇则是“空心化”开发的先行者。

随着古镇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受到城市文化生活方式的影响,古镇居民大量迁出,使古镇失去原有的人情味;同时,古镇传统手工艺人无人继承,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乌镇西栅景区基本空心化,商业气息浓重。

东栅景区虽仍有居民居住,但生产生活受到了严格的限制,规定不得在家中从事任何商业活动,严格限制店铺的发泛滥,让乌镇缺少了生活的气息。

◆旅游污染严重

古镇旅游的主要污染源是垃圾。

据统计,乌镇游客人均垃圾为0.2千克,黄金周期间更是垃圾满地,污水横流,不仅对古生态环境,古迹古建筑造成严重破坏,也孙回来古镇的形象,影响旅游质量。

江南水乡古镇的魅力从未离开过水,水质的下降对水乡古镇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安全存在隐患

景区内建筑密度较高,且为土木结构,年代久远,又多木制家具,具有较大的火灾隐患。

而且景区街道多为小弄堂,石子路,导致施救困难。

◆过度商业化与游客周期性超载

面对五一黄金周,十一国庆小长假等旅游旺季,似乎对于每个旅游景点,游客超载是不可避免问题。

但是商家非但没有采取措施缓解这一问题,反而盲目地扩大客源,严重影响了旅游效果。

使得江南古镇不像人们心中所期待的那般宁静悠闲,而是嘈杂拥挤不堪。

 

陈丹青在《古镇:

衰败与沦亡》中写道:

“我不觉得今天还有‘江南水乡’这回事,剩下的只是碎片、残骸,像动物园一样保护起来的空间。

”“没有文化立场,没有历史意识,小概念没有归宿的。

小小的朱家角,小小的乌镇、小小的周庄,就是江南文化的盆栽。

”对比人们心目中对古镇的描述,反观当下古镇的现状,以浙江一个号称“小威尼斯”的古镇“柯桥”为例,《古镇:

衰败与沦亡》中写道:

“大家去看看,惨不忍睹。

河山跟墨汁柏油一样。

柯桥是江南水乡的炼狱版。

”此处问题应出在如果开发古镇上,这关系到设计者对江南文化的理解与运用,可是,有些设计者对江南水乡只有项目概念,根本没有感情。

这不仅催生了千篇一律的“盆栽”古镇,更让有些古镇“惨不忍睹”。

以上是已经被开发的古镇,无论以何种形式,或者承受了多大的破坏,至少它们被留下来了。

2002年3月35日,三峡库区归州镇,拆除爆破,2003年,三峡水库下闸蓄水到海拔135米高程,千年古镇沉入江底。

而归州镇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乡,有1700多年的历史,我又一次为文化无可挽回地流逝而感到深深的痛心。

其实,无论是被埋没的,还是有幸被保留下来的,如今的古镇早已面目全非,而有些东西,失去了就再也法挽回了,所以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再无古镇。

 

4.3.统一规划还是自行发展

国内著名古镇的开发模式

乌镇发展模式——政府授权特许经营(被联合国冠予古镇保护的“乌镇模式”)政府对古镇实行保护的同时,对经营性活动实行政府授权下的特许经营。

乌镇经过“开门寻历史、闭门搞保护”,使古镇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并与中信实业银行签约投入2.5亿元用于乌镇的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

乌镇还在保护的基础上,融入了实中的历史遗产群。

在古镇风貌方面:

乌镇采用以线带面、逐步修复的手段,一条街,一条河,线路合理、连贯、封闭,一进其门就使游人远离现代都市气息,眼中所见的全是久违了的明清小镇民居。

另外它在旅游线路的设计安排与市场营销的推广和包装以及古镇情景氛围的营造方面也值得称道。

被联合国冠予古镇保护的“乌镇模式”

国外著名古镇的开发模式

意大利丽晖谷意大利丽晖谷位于阿尔卑斯山中段,有2000多年的历史。

居民约5000人,这里气候干燥,空气清爽,容易使人融入大自然。

丽晖谷的举世闻名主要是:

丽晖谷是世界自由式滑雪的发源地。

是世界高山滑雪锦标赛的比赛场地。

可以进行各种冬季滑雪运动,位于阿尔卑斯山上的拉达米罗滑雪场是最受国内外滑雪受好者喜爱的著名滑雪场。

另有115公里滑雪道,6所滑雪学校。

除了各种滑雪运动外,还有越野自行车游3国(意大利、瑞士和奥地利)、100公里自行车道、600公里越野自行车道以及建筑风格独特的天主教堂。

周边有许多村庄、牧场以及土拨鼠、小羚羊、鹿、皇家鹰、长须秃鹰和松鸡等动物的踪影。

也可以在丽晖谷湖垂钓。

一派户外运动的天堂景象。

丽晖谷以户外运动为主的旅游主题小镇。

法国枫丹白露

法国枫丹白露位于巴黎南边60公里处。

早在1137年,枫丹白露就建有城堡。

它举世闻名我们认为主要有三大核心吸引物:

①著名的宫廷建筑。

12世纪初,法王大路易六世最初在林中建造了行宫,后经弗朗索瓦一世、亨利二世、亨利四世和路易十四、十五和十六的改建、续建和调整,原行宫成为壮观的城堡式的枫丹白露宫,被称为“世纪之宫”。

②这里有2万5千公顷的枫丹白露森林。

包括阔叶林和针叶林以及冰川时代遗留下来的巨石阵。

很有气势。

③巴比松(BARBIZON)画家村。

它是枫丹白露森林边上的一个小村。

自1835年到19世纪末,法国先后有一批著名画家在小村定居并投身于大自然作画,从而形成了“巴比松画派”。

其中有柯罗、罗梭和米勒等大师。

因此,枫丹白露是具有浓郁艺术气息的旅游主题小镇。

——摘自XX文库·《国内外古城(镇)旅游开发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珍贵的文化内涵,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

旅游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文化行为,旅游者靠文化去与自然景观交流,与人文景观对话,没有文化的旅游是苍白乏味的旅游。

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不但能更好地促进旅游者与旅游资源的交流,也能更好地提升旅游者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民间传说、口头传统、民间歌舞、地方戏曲、民俗节庆还有传统手工艺品等各个方面,内容丰富多样,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是一定地域内人们智慧的结晶,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价值高。

这为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奠定了基础,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可以促进人们更加深入地体验地方传统文化的精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传承与发展。

(二)旅游开发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渠道

民族民间文化是旅游产业开发的关键生长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某种程度上说比物质类遗产更为珍贵,因而受到旅游者普遍欢迎,能够为旅游经营者、为社会带来巨大的旅游效应和经济效益。

为了发展旅游,为了拉动经济,或多或少都会促使各级政府以及旅游经营者们自觉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都将促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存得到宣传、交流、创新,能够扩大其在民众中的影响力,增强他们的保护意识。

(三)旅游可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

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将这些文化遗产引入到旅游开发中,不仅成了弘扬和传播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而且还培育和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众群体。

如南京夫子庙秦淮观光带,把绮丽的秦淮风光和独特的秦淮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大批的海内外游客慕名而来,而且众多的专家学者也纷纷加入研究行列。

(四)旅游开发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挖掘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能够充分体现其文化、经济与社会价值。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旅游开发而成为旅游产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便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

其次,通过产品交换,实现经济价值的转化,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旅游开发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被人们认可和接受,被社会所了解和欣赏,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名度提升,最终实现其社会价值。

——摘自中国学术期刊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究》

由调查问卷可得47%的人支持统一规划开发,33%的人支持自行发展,20%的人没有意见

35%的人认为地域文化对人有很大影响,65%的人认为地域文化对人有一定影响,被调查者中没有人认为地域文化对人基本没有影响。

由上述材料和调查可得如今古镇开发势在必行,这也许是我们现在所能做的能够保护古镇的事,如果再不抢救,那么等待古镇的就是永远地淹没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

那么,应以何种方式开发,又会得到怎样的结果呢。

对比国内外古城(镇)旅游开发模式,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从江南古镇来看,江南镇基本都以商业化开发经营见长,它们对古镇的修复策略与市场推广都颇费工夫。

由于古镇都在江南太湖周围,无论他们如何努力强调各自的差异性,但都离不开江南水乡古镇的基本风格,因此,它们间的竞争和攀比是显然的,而如此众多的江南色调的古镇旅游项目,基本已经使这一市场呈现饱和状态,即使另外再出几个江南古镇,也已经不太可能吸引旅游市场的兴趣。

2、从国外古镇发展来看:

首先国外古镇的发展都具有良好的自然风貌和人文风情。

资源优势比较明显,其次,国外古镇的发展都有一个核心的主题。

比如有自然风光的、音乐、建筑、美术等艺术形态的、或者是户外运动休闲的。

所以,一个古镇的发展必须有清晰的核心主题。

著名作家茅盾的故乡是白墙黑瓦的乌镇,而学者沈从文更是被称为“凤凰之子”,陈丹青在《古镇:

衰败与沦亡》中写道:

“我们读鲁迅茅盾的小说,读胡兰成描写明末清初的浙江,就是读江南持续的衰败与沦亡。

”可见,文化对人的影响之大。

反观今日,钢筋混凝土的城市哪比得上小桥流水的闲适和青砖雨巷的朦胧,中国人缺乏艺术文化的熏陶不仅仅体现在这个方面,《记忆与常识》中写道:

“诸位有一天到罗马、巴黎、伦敦、纽约去看看,美术馆天天人山人海。

”而在中国,不仅美术馆少得可怜,即使有,也是门庭冷落。

飞速的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社会,让人心也飞速起来,变得浮躁,难以沉静,此时,我们呼唤的当是一片净土,一个可以让人安静思考的空间,一个给历史文化积淀的空间。

4.4.城市建设中文化与历史建设的责任与使命

72%的人认为花重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值得的,7%的人认为不知道,21%的人认为无所谓

50%的人认为城市建设中历史与文化建设的责任应当在政府,48%认为责任在市民,2%的人认为责任在开发商

香港设计家施养德认为“要把他们修好比盖新的还贵,不如拆了重建。

人们的文化水平不高,不懂得怎么去保护这些东西,留下来有什么用?

”其实,这也是很多人眼中南京长江大桥的现状,每年投入的高额维修费用,累加起来都可以再造一座新桥,而且作为联系南京市区与江北的交通要道,它常常拥堵不堪,并且因此有着垮桥的危险,但是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拆。

具体有形的事物拆了可以重建,但历史不能重演,文化不能重建。

即使现在人们文化水平不高不懂得怎样保护,那也不要等到将来某一天幡然醒悟才追悔莫及。

且根据调查显示,大多数人认为重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值得的。

既然值得,那么谁来出这份“重金”?

谁来承担这份责任?

一半的人认为责任在政府。

陈丹青在《建筑设计与行政文化》中写道:

“中国的建筑设计绝对受制于经济,而经济等于政治。

”在中国现阶段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形势上,可以说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工程的也应当是国家,而实际生活中,负责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的仍是政府。

因而“建筑文化”的背后便站着“行政文化”。

但是《建筑设计与行政文化》写道:

“奇怪:

在号称自由、民主、私有化、个人主义至上的西方,我处处——看到——仅就建筑为例——普遍的共识、规划、协调、纪律、原件,以及整体文化意识;而在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计划经济的、集体主义的中国,我处处发现——有建筑景观为证——公然的无序、违章、彼此掣肘、故意失控、短见、临时性、小集团利益、自作聪明,以及文化上的集体无意识。

”因此可见政府在这一方面做的并不到位。

48%的人认为责任在市民。

从精神文化的角度来说,这需要广大市民树立保护历史文化的意识,以积少成多的力量推动文化的繁荣,但就社会现实而言,这将会是一个漫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