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73962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docx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docx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上传:

姚淇更新时间:

2012-5-919:

29:

56

 

开学的第一天就学习了面的旋转,学生的表现出乎意料,能很快快适应到学习中,没有了以往的浮躁,学习热情高涨。

 

面的旋转的教学内容实际就是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北师大版教材的重点不仅限于认识圆柱和

圆锥的特征,为了能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通过观察情境图1和图2,感受“点动成线”,

通过学生用笔代替线段在桌面上平移,感受“线动成面”,通过转动竖立的数学书(代替一

个长方形的面),感受“面动成体”。

利用课件教学,非常形象直观,学生接收效果好

第一单元《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学生已经理解了表面的含义,为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打下

了基础。

圆柱的底面积计算对于学生来说不是新知识,因此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计算侧面积。

课前布置学生如何把圆柱的侧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转化后的图形与圆柱有什么联系,

学生预习效果很好,很快推导出了侧面积计算公式,突破了难点。

本节课还存在的问题:

1、

 

计算出错多。

本单元的计算都牵扯到圆周率,计算比较麻烦,出错率高,因此让学生背诵从

1×3.14到10×3.14,提高学生计算效率。

2、底面积忘记乘2,或者多算。

应该让学生在

做题时,审好题,弄清题意。

第一单元《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圆柱的体积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有了圆柱、

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本

节课提示课题后,我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要解决圆柱的体积问题,

可以怎么办?

学生通过思

考很快确定打算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

那么怎样来切割呢?

此时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

同爱们有了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经验,

经过讨论得出:

把圆柱的底面沿直径分成若干等份。

在此基础上,小组拿出学具进行了动手操作,

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同学们在操作、比

较中,围绕圆柱体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

抽象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这个过程,学生从形象

具体的知识形成过程(想象、操作、演示)中,认识得以升华(较抽象的认识——公式)。

不足之处是:

由于学生自由讨论、实践和思考的时间较多,练习的时间较少。

 

为了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计算圆柱的体积,在设计练习时要多动脑,花心思去考虑怎样才能

 

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不同类型的题目。

通过反思,我概括出五种类型:

 

1.已知圆柱底面积(s)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

v=sh。

 

2.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

v=πr2h。

 

3.已知圆柱底面直径(d)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

v=π(d/2)2h。

 

4.已知圆柱底面周长(c)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

v=π(c

÷π÷2)2h。

 

5.已知圆柱侧面积(s侧)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

v=π(s

侧÷h÷π÷2)2h。

第一单元《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圆锥的体积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圆锥的特征,又以学过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

基础上学习的。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难点是体验圆锥与圆柱体积

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育心理研究表明:

数学知识不是学生听出来的,

而是做出来的。

动手操作更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的有效手段。

因此在教学圆锥体积的

计算公式时,我首先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深刻体会到:

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明确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即v=1/3sh。

从中也体会到1/3的意义。

这样

在愉快的气氛中,在师生共同参与和评价中,学生可以随时质疑,教师也可以设问挑疑,

达到了循序渐进、优化思维,推陈出新的效果,使学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第二单元变化的量

 

“数学源于生活”,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导入的:

直接出示一个表格说这是我们班某某的体重变化情况,学生比较感兴趣,然后问这个表中哪些量在变化?

他十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然后让学生把答案写下来。

(让学生写的目的是让学生全体参与)出结论:

通过看图表能够看出量的变化。

然后出示骆驼图片让学生说一说看到骆驼会想到哪些变化的量?

然后出示统计图,让学生回答问题还是写下来,然后进行交流。

得出结论:

 

 

过看统计图也能看出变化的量。

再出示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写一写关系式。

得出结论:

看关系式也能看出变化的量。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变化的量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然后提出什么是相关联的量。

直接告诉学生什么叫相关联的量。

出示练习让学生判断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对练习的出示本着从身边的例子出发。

最后送给同学们一句话:

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动脑,我们的眼界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得开阔,就会有更多的发现尽收眼底。

 

上周讲了《正比例》一课。

课前学生自主确定了专家小组,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并进行辅导。

我班的小组人数较多,而且学生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对专家小组又进行了详细分工。

专家小组中的四位水平较好的学生负责辅导,其他四位水平稍弱的负责课上统分,正好解决了教师计分的问题。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

 

1、由于对专家小组的指导不到位,以及对小组策略的理解不够,整节课下来专家

小组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课堂上基本上还是以教师为主,不敢完全把学习放给学生。

小组的合作学习主

要体现在课下预习上了。

 

3、课上教师引导不到位,学生语言表达不准确。

画一画这节课实际上是对正比例图像的教学,对于本课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提出:

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的一个量的值估

计另一个量的值。

针对课标要求和前一节课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掌握,本节课进一步引

导学生从表格-关系式-图像来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与掌握。

 

对正比例图像的学习,把它看做是理解正比例意义的一种途径,通过分析图像,更好的理解成正比例的两个量之间的变化规律,进行函数思想的渗透。

所以在教学时,我没有简单地停留在描点、连线和机械叙述等技能训练上,而是引导学生观察图像、分析图像,加深了对

正比例意义的理解,减少学生枯燥的学习,节省了时间。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习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习正比例的基础,

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思维上与

 

前面学习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

 

首先复习,为新知做铺垫。

复习环节出示了:

两个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和一个用正比例方

法解答的应用题的练习,让学生判断题中有怎样的比例关系,说出为什么,列出数量关系等式、并解答。

复习的效果是不错的,接着为引出新知,出示了表格,学生借用上节课学习的方法,探索反比例的规律。

 

新知探究后,共设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第一个层次是基本练习,考虑到解答反比例应用题的关键是根据题目中相关联量间的变化关系,找出等量关系,让学生独立进行练习,了解学生掌握基本解法的程度,效果是好的。

第二个层次的练习,是在题目条件上有了变化,这样做是为了考查学生在找反比例关系对已知条件的正确使用。

学生练习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第三层次是设了一道有难度的练习,练习效果不好。

 

这一节反比例应用题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学生掌握了基本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

方法,但是还存在着不足,一是第三个层次的练习效果不好,这里反映出老师在教学中对学

生知识灵活的运用上,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上培养不够。

二是教学节奏比较慢,造成第三个层

次的练习时间少,学生之间缺少相互探讨的时间。

《比例尺》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内容,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比例

尺的意义,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

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

难点是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在教学时,首先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

“今天早上老师从

a地坐了一个多小时的

车才到b地,可是有一只蚂蚁只用

5分钟就从a爬到b了,这是为什么?

”,创设情境,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地形图,从地图中找出

a、b。

第二步,着力于引导学生采用

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自学,让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自学:

1、什么

叫比例尺?

2、怎样求比例尺?

3、求比例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这样,

培养学生尝试学习和

独立思考的能力。

只要学生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解决了。

第三步,提出“为

什么同一段路程,在不同的地图上大小却不一样?

安排这个环节,使学生产生探究知识的

欲望。

第四步,安排了“学习比例尺,对我们有什么用处?

通过这一系列的设计,学生

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探究,对本课的问题掌握较好,对比例尺也进行了多角度的认识,对其应用价值也进一步得到体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这几天学习了正比例反比例,从学生掌握情况来看,对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

内容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

题。

 

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正反比例是来源于生活的。

因此,在处理教材时,没用教材的

例子,而是举的学生熟悉的生活例子找规律,再由规律回归生活。

教学中,提供一个具有综

合性、开放性的题目:

“你能举出一个正比例或反比例的例子吗?

为什么?

”学生说出理由。

 

在教学了正比例了知识后,大部分学生都明白了如何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正比例,在做相关的

题目时,学生出错的可能性不大,主要在于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上。

可是一旦教授了反比例的知识之后,学生开始混淆两者了!

不知道是把两个量相“乘”还是相“除”!

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由于学生对于“正”和“反”的理解不够到位。

 

总复习整数教学反思

 

在读写大数的教学中,数中有零和数的末尾有零的大数的读写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因为读

写的时候,有时写着的0不读出来,有时又要全部读出来,有时有写0要读,有些0不读;

写数时,所有的0又都要写下来。

写数往往会出现少读、少写或多读、多写的情况。

记得学

生在四年级初学时错误百出,怎样才能较好地复习好这个难点呢?

在复习教学中,我让学生

采用“先分级、再读写”的方法,就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先分级、后读写”,就是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先将一个多位数从右往左,每4个连续数位分为一级,(最后一个数级不一定能满足4个数位),每个数级依次叫做个级、万级和亿级,然后从高位数级起,按级读,按级写。

具体为:

教学实践证明,“先分级,后读写”是提高学生正确读写多位数行之有效的方法。

学生一旦掌握、熟悉了“先分级,后读写”的方法以后,形式可以从简,有关过程可以省略,读写多位数的速度就会随之提高。

 

总复习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教学反思

 

复习完知识点后上了一节数学习题课,处理课本和练习册上的习题,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不管难的还是简单的,我都一一道来,满满的写了一黑板,临近下课,还有几道题没处理完,

 

我布置了课后完成,这时一个学生问我一道较难的数学题,看看黑板已是无从下手,于是我对同学们说:

“大家都来思考一下这道题。

”趁这个时间,我赶紧擦了一下黑板,擦完后,

当我宣布时间到,我正要讲的时候,却有好多同学发出请求:

“老师,先不要公布答案,让我们再想想。

”正说着下课铃响了,我也不便再讲了。

 

总复习常见的量教学反思

 

课上直接引导学生:

“我们学过哪些量?

它们各有哪些计量单位?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它进行整理。

”课下时,学生自己根据所学过的内容简单回忆,整理复习。

由于很长时间不接触

有关量的知识,学生整理起来不很顺利。

然后组织学生对自己的成果小组交流、

补充和完善,

再将小组交流的结果展示。

为了让学生对计量单位的理解更有序、

更准确,我接下来出示了

一个表格,在这个表格中,我把计量单位的意义这一学生自己整理时忘记的但不是重点的知

识点特别揭示给学生,使学生对此有了理论上的认识和科学的表述。

那怎样记住这么多的进

率呢?

在学生边填表格的同时再次引导学生发现进率规律,

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进率。

同时它

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

然后再教学本节课的另一个内容改写。

一节课下来,感到本节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而且估算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因此在备课时觉得很困难,不知道怎样设计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估算的意义和好处,想了想应该是更多的创设真实情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到估算的好处。

可是,由于平时疏忽了对估算教学的重

视,学生并不是很认同估算,潜意识里还是觉得只要是牵扯到计算就一定要求的精确结果,不知是喜是忧。

总复习运算律教学反思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莫过于能加以运用。

今天数学课是一节运算律的复习课。

学生已经基本掌

握了简便算法,具备了进行简算的能力,再进行简算的练习无非是浪费时间或是造就“熟练

工”而已。

于是课的开始,提问学生,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运算律(为了运算简便)。

我请学

生用字母的方式写出简便运算中所用的方法。

时间不长,提问时,学生很快说出已经写好的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的字母公式。

有学生补充a+(b-c)=

a+b-c、a-(b+c)=a-b+c、a-(b-c)=a-b+c以及a÷(b×c)=a÷b÷c、a÷(b÷c)=a÷b×c。

 

然后接着让学生根据运算律举出例子,并进行简算。

难点还是在于分配律。

 

总复习计算与应用教学反思

 

每次做题或考试后,总有一个感觉,为什么学生的计算能力这么差啊,通过这几天的复习总结出了以下问题:

 

1、学生口、笔算能力下降。

 

2、计算出现两极分化,优的更优,差的更差。

 

3、估算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运用于实际。

 

往往学生估算只是为了估算,没有真正联系实际。

 

针对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我觉得可以采用以下策略应对:

 

1、通过直观理解算理,进一步抽象成明确的算法。

 

计算能力的形成可以通过以下过程,先是认识新的计算,初步直观的了解算理;再模仿进

行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加深对算理的理解;最后通过自己的理解,形成抽象的算法。

经历一

个“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过程。

虽然不用像以前一样让学生去死记硬背算理算法,但是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算式去反复讲说算理算法,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

 

2、笔算、估算相结合。

 

估算商的近似值、试商、估计小数乘法的结果、用估算验算,在这些方面加强估算的运用,让估算真正发挥作用和威力,而不仅仅停留于为估算而估算的程度。

并且让学生养成及时估算验算的习惯。

3、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相结合。

 

在继续肯定算法多样化的优点同时,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某些“通法”“通则”的优点所在,

并且确保每个学生理解并且会运用“通法”“通则”去进行计算。

对个别差生可就让他掌握

“通法”“通则”。

4、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形成。

我们可以发现,书写习惯好的学生计算往往就好,

细心认真踏实的学生也往往计算很好。

以,要让学生计算能力提高,在教学之外还要特别注意养成他们良好的计算习惯。

从认真读

题、审题、抄题、做题、验算检查到美观清晰的书写,都要进行培养。

这些非知识因素会大

大影响他们的计算能力或者说是计算能力的发挥。

总复习运算的意义教学反思

今天复习的是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对这一直感到很烦恼:

如果单纯地让孩子回忆意义和

法则,全部到位,一节课的时间也就所剩无几了,

根本没有练习的时间;而更为重要的是学

生会背诵法则是否表示他能正确合理地进行计算了呢?

这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基于这样一种

考虑,今天我并没有强求学生背诵意义法则,

特别是法则,主要是结合具体的习题练习来复

习。

显然,学生也更喜欢更愿意通过习题来复习,而不是枯燥地背诵。

练习分成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整数、小数的四则计算和验算,主要考虑这两者的计算方

法几乎一样,有共通性;

第二层次是分数四则计算,第三层次则是估算,这是我本学期增添

的内容。

在练习中,特别强调了计算中的余数处理问题,如

5400÷2600,我让学生明确计算时可以

写成54÷26,但确定余数时必需回到原式;又如

70.5÷2.5,也通过同样的道理让学生明确

余数应该结合原数确定。

在课后练习中,同样的情况,由于课中进行了练习,错误明显降低,这也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前一定要认真研究习题,做到预先计划,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方程》教学反思

教学中为避免学生的这种厌烦情绪,我对这节课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前布置作业:

1、什么是方程?

什么是等式?

2、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

3、用字母表示数时应该注意点什么?

4、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有哪些?

这些纯粹是概念性的叙述,让学生在课前整理罗列并做简单的记忆,目的在于防止课堂上出现学习障碍。

 

本节课设计之初,我首先把教材,教参认真的翻阅了一遍,然后在网上查阅了很多有关复习

课的授课方法。

于是我觉得首先应在授课形式上应用创新,激发学生课上的学习兴趣,打破

 

以往复习课沉闷的氛围,于是我设计了课前三分钟的“有奖竞答”环节,意图是在这一题组练习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在完成前置性作业的基础上小组内互相交流,

这样根据互补性原则学生

对知识的整理已有了初步掌握,

然后再在全班交流,交流之后用“智闯三关”

的练习形式进

行巩固训练。

以小组比赛形式,

通过一些填空及判断、选择题的练习,

复习检测学生这部分

内容的掌握程度。

进一步对这些知识进行查漏补缺。

从课堂情况来看学生的参与性广,

积极

性高,而且对这部分内容掌握不错。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蕴涵着观察、

猜想、归纳的思想方法,

是锻炼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一

个好素材,教材中主要是鼓励学生探索数与数之间蕴涵的规律、实际生活中蕴涵的规律等,

对于规律的探索,不仅能加深对所学的数的理解,

而且为数学交流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它的

方法、函数思想以及推理的方法也为数学本身和其他学科发研究提供了基础。

在数学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认知特点,

创设了适合于六年级学生的数学情境,

培养他们一种愿意

甚至喜爱的积极情感。

“每个人想一个数记在自己心里。

然后将它加上

5,再乘2、减去4、

再除以2,最后减去你记在心里的那个数。

你得到的结果是什么数呢?

知道吗?

即使你不告

诉我,我也猜得到!

”让学生带着好奇的疑问去学习数学,自始自终,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

活跃状态,并保持了旺盛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正、反比例》教学反思这一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有些吃力,很多学生

就是通过背诵记忆的。

从学习到现在的复习也已经过了一段时间,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

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乘法、除法之间的关系辅助学生理解,

效果还可以。

但是比例尺

的内容还是难点,学生对公式已经掌握,

但是应用却很吃力,

可能是比例尺更加抽象吧,应

该更多的借助实例帮助生理解。

《线与角》教学反思这节课上下来,发现学生对线段、直线、射线等概念有点模糊了,采用

同学课下自己回忆,整理知识,相互补充,教师补充等方法再现知识。

对于量角,学生量出

的角还是有一定的误差。

接下来复习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等,总的来说,内容

笔较简单,另外及时的补充一些常见的出错点。

学生的复习效果较好。

《平面图形》教学反思课下先让学生自主整理了学过的平面图形的有关知识,

可是我在最后

的整理过程中,代办了知识整理的过程,

复习时零敲碎打,一个个知识点的无序积累,

结果

知识没有得到整合,学生只是把知识回忆一遍,并没有融会贯通,构建出自己的数学体系,复习的过程变成书本知识再过滤的过程。

其实这中间,有多处学生可以展现自己思维过程,进行争论、创新、应用知识的时机,我不应该依然按“套路”引着学生一步一趋地走教案。

 

另外我的时间分配不恰当,所以时间不够,学生的练习不充分,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

老师

认识不够充分。

这堂课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希望在不断的学习中,

使得我的教学和教育手段得到不断

的提高和发展。

《立体图形》教学反思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主要引导学生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

立体图形的认识以及特征,复习观察物体的有关知识。

教材在

“回顾与交流”中提出了两个

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和整理。

第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复习立体图形的特征,

再用一定的

方式验证这些特征。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主要从点、面、棱等角度进行刻画,圆柱和圆锥

的特征主要从面的角度刻画,还可以从“展开图”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复习。

对于特征的验

证可以结合知识梳理过程进行。

第二个问题是通过看一看,

连一连,引导学生复习观察物体

的有关知识,进一步体会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

《图形与测量》教学反思复习的主要内容是长度、

面积和体积的认识,度量单位的认识以及

进率,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等。

通过与学生一起整理、复习,

学生进一步体会巩固了图形测量的知识,

掌握了计算图形周长、面积和体积等方法,

提高运

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书本的“回顾与交流”提出了

9个提示性

的问题,我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这样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知识更加根深蒂固

《图形的变换》教学反思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轴对称、

平移和旋转。

在教学时注重学生的

观察与动手操作,并将其与想向有机进行结合。

另一方面,在教学旋转相关知识时,让学生

在描绘时一定要讲清楚以谁为中心点、

旋转的方向和角度等。

这部分的内容学生的错误率还

是挺低的。

《图形与位置》教学反思通过确定大本营的位置这一情境,

鼓励学生回顾确定位置的正确方

法。

要确定平面上一个物体的位置,

可以用数对来确定,

也可以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

无论

哪种方法,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