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避险设计 100人.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75149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90 大小:54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紧急避险设计 100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紧急避险设计 100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紧急避险设计 100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紧急避险设计 100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紧急避险设计 100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紧急避险设计 100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0页
紧急避险设计 100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0页
紧急避险设计 100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0页
紧急避险设计 100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0页
紧急避险设计 100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0页
紧急避险设计 100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0页
紧急避险设计 100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0页
紧急避险设计 100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0页
紧急避险设计 100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0页
紧急避险设计 100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0页
紧急避险设计 100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0页
紧急避险设计 100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0页
紧急避险设计 100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0页
紧急避险设计 100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0页
紧急避险设计 100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0页
亲,该文档总共9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紧急避险设计 100人.docx

《紧急避险设计 100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紧急避险设计 100人.docx(9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紧急避险设计 100人.docx

紧急避险设计100人

盘县红果镇000煤矿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方案设计

资料目录

《盘县红果镇000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方案设计》说明书

1份

工程设计委托书

1份

采矿许可证

1份

附图

1套

序号

图名

图幅

比例

张数

No01

采掘工程平面图(采用)

A1+

1:

2000

1

No02

避灾线路示意图

A1

示意

1

No03

永久避难硐室施工设计图

A1

1:

50

1

No04

永久避难硐室设备布置图

A1

示意

1

No05

永久避难硐室密闭门门墙配筋及预埋件施工设计图

A2

示意

1

No06

监测监控、人员定位、通讯系统图

A2

示意

1

No07

压风、供水、供电系统图

A2

示意

1

No08

临时避难硐室平、断面图

A3

1:

50

1

 

贵州大学勘察设计研究院

二○一二年十月

盘县红果镇000煤矿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方案设计

 

贵州大学勘察设计研究院

二○一二年十月

盘县红果镇000煤矿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方案设计

 

审核:

项目负责:

技术负责:

 

贵州大学勘察设计研究院

二○一二年十月

目  录

附件:

1、工程设计委托书;

2、采矿许可证

附图:

序号

图名

图幅

比例

张数

No01

采掘工程平面图(采用)

A1+

1:

2000

1

No02

避灾线路示意图

A1

示意

1

No03

永久避难硐室施工设计图

A1

1:

50

1

No04

永久避难硐室设备布置图

A1

示意

1

No05

永久避难硐室密闭门门墙配筋及预埋件施工设计图

A2

示意

1

No06

监测监控、人员定位、通讯系统图

A2

示意

1

No07

压风、供水、供电系统图

A2

示意

1

No08

临时避难硐室平、断面图

A3

1:

50

1

 

前言

一、企业简况

盘县煤炭资源丰富,贵州省煤矿设计研究院在1991年、2001年、2005年三次对盘县地方煤炭资源进行规划或修编,地方煤炭规划能力均超过千万吨,地方小煤矿150家,另外还规划有部分选煤厂。

在盘县境内分布有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六对生产煤矿,设计生产能力855万t/a,其中:

土城煤矿设计生产能力240万t/a,火铺煤矿设计生产能力240万t/a,金佳煤矿设计生产能力180万t/a,老屋基煤矿设计生产能力90万t/a,月亮田煤矿设计生产能力75万t/a,山脚树煤矿设计生产能力45万t/a,集团公司还有大、中型选煤厂5座,总规模为855万t/a。

在建的松河煤矿(240万t/a),2009年投产的响水煤矿(一期400万t/a)。

目前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六对生产矿井正在进行改扩建设计,改扩建后总能力1540万t/a。

000煤矿位于规划的地方煤炭资源范围内的松山井田内,与盘江煤电集团公司下属的大矿没有矿界重叠关系。

为充分发挥煤炭资源优势,促进盘县煤炭开发的健康、持续、合理、有序发展,在2006年8月贵州省煤矿设计研究院受盘县人民政府、煤炭局委托编制完成了《贵州省盘县煤矿整合规划》,并经过省煤炭局、省国土厅等六单位的联合审查,同年,贵州省人民政府下发黔府函[2006]205号文件“省人民政府关于六盘水六枝特区等四县(区)煤矿整合和调整布局方案的批复”;在合理开发煤炭资源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情况,引导整合现有矿井,使之逐步形成规模建设;同时遵循科学发展观,使煤炭工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000煤矿为原000、柳树田和二发沟三煤矿整合矿井,矿井整合后生产能力45万t/a,符合整合规划的要求。

000煤矿位于六盘水市盘县红果镇挪湾村境内,属红果镇管辖。

地理坐标为东经104°26′07″~104°27′35″,北纬25°46′41″~25°47′07″。

矿井开采盘关向斜西翼中段松山井田块段,井田范围西起松山勘探区11号勘探线,东至8号勘探线,浅部为24号煤层露头,深部以+1400m标高为界。

井田走向平均长1.85km,倾斜宽0.94km,面积1.7297km2。

矿井工业场地所在地交通便利,东北有S217省道通过,在两河接G320国道。

矿井工业场地至S217省道14km,经S217省道至红果镇44km,至盘县电厂29km,工业场地往西南经火铺镇接G320国道25km,至盘南电厂57km,另外业主正在修建工业场地至沙坡的四级公路,沿该公路至沙坡13km,至红果镇23km。

工业场地南面有镇(宁)胜(境关)高速公路通过,并在附近设有沙坡出口。

盘西支线铁路从井田东部穿过,经水柏铁路接株六复线、威红支线接南昆铁路以最短的距离连接贵阳、昆明、南宁、广州等地。

矿井工业场地距盘西支线的红果站21km。

因此,本矿井交通运输条件较好。

2006年8月和2007年7月,受矿方委托,贵州省煤矿设计研究院先后编制完成了《盘县红果镇000煤矿(整合)开采方案设计(变更)》和《盘县红果镇000煤矿(整合)安全专篇(修改)》,并得到主管部门批复。

目前该矿已进入生产阶段。

随着采掘工作面的推进,井下正在建设完善压风、供水施救、通信联络、监测监控系统及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盘县红果镇000煤矿(整合)安全专篇(修改)》中按《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设计了避难硐室,并未提及永久避难硐室等紧急避险系统相关内容。

二、设计概况

本次设计依据《盘县红果镇000煤矿(整合)安全专篇(修改)》及矿方提供的采掘工程平面图等相关资料进行设计。

设计推荐矿井紧急避险设施类型为:

永久避难硐室。

设计紧急避险设施布置情况:

由于矿井设计为联合布置,主斜井、副斜井为整个矿井服务,基本位于矿井中央,主斜井一侧安设皮带输送机运输煤炭、一侧安设架空乘人装置运送人员,副斜井铺设轨道作为辅助运输;矿井采区间通过1520运输大巷和1620轨道大巷,采区两组石门间相距仅700余米,采区各区段均设有避灾硐室,采掘工作面巷道长度超过500m时按规定设临时。

设计在+1520m运输大巷和区段石门,主斜井与副斜井之间布置永久避难硐室,为整个矿井服务;

区段避难硐室布置:

矿井按照《安全专篇》设计要求,在采区各区段石门进风侧设置一个避灾硐室。

目前矿井在一采区+1620北翼轨道大巷靠近11机轨合一石门布置有避灾硐室,可作为一采区该区段避难硐室;矿井在二采区+1620南翼轨道大巷靠近21机轨合一石门布置有避灾硐室,可作为二采区该区段避难硐室;在+1520运输大巷南翼靠近22运输石门处布置有避灾硐室,可作为该区段避难硐室,在11瓦斯抽采进风巷靠近11运输石门布置有避难硐室,可作为该区段的避难硐室。

根据目前井下采掘工作面布置情况,井下现有的临时避难硐室能满足要求,本次设计增设的主要为永久避难硐室如下:

现有的临时避难硐室:

一水平:

南翼轨道大巷+1620避难硐室,北翼轨道大巷+1620避难硐室

二水平:

南翼轨道大巷+1520避难硐室,北翼轨道大巷+1520避难硐室。

设计永久避难硐室:

位于1520运输大巷,主斜井与副斜井之间。

各避难硐室具体位置详见《采掘工程平面图》。

注:

临时避难硐室设置随采掘工程布置按规定增加或减少。

根据以上布置,可保证井下所有采、掘面500m范围内均有避难硐室为其服务,在后期实际生产过程中,必须根据井下采掘工作面的推进及时增设采掘面临时避难硐室,设置地点为距采掘面500m范围内,建议矿方在后期生产过程中,采煤工作面运输及回风巷掘进面在掘至距其最近的避难硐室距离为450m时在运输及回风巷中增设临时避难硐室,这样可保证后期采煤工作面500m范围内始终有避难硐室为其服务。

三、设计依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

2、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

3、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1〕15号);

4、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1〕33号);

5、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2〕15号);

6、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3〕10号

7、贵州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贵州煤矿安全监察局文件《关于加强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黔安监规划[2012]111号);

8、《煤矿安全规程》(2011版);

9、《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2009版);

10、《矿山救护规程》;

11、业主提供的《盘县红果镇000煤矿(整合)安全专篇(修改)》及采掘工程平面图等资料。

12、矿山提供的其它资料。

1.矿井概况

1.1.矿井基本情况

1.1.1.交通位置

矿井工业场地所在地交通便利,东北有S217省道通过,在两河接G320国道。

矿井工业场地至S217省道14km,经S217省道至红果镇44km,至盘县电厂29km,工业场地往西南经火铺镇接G320国道25km,至盘南电厂57km,另外业主正在修建工业场地至沙坡的四级公路,沿该公路至沙坡13km,至红果镇23km。

工业场地南面有镇(宁)胜(境关)高速公路通过,并在附近设有沙坡出口。

盘西支线铁路从井田东部穿过,经水柏铁路接株六复线、威红支线接南昆铁路以最短的距离连接贵阳、昆明、南宁、广州等地。

矿井工业场地距盘西支线的红果站21km。

因此,本矿井交通运输条件较好。

(见交通位置图1-1-1)。

盘县红果镇000煤矿

 

1.1.2.地形地貌及河流

一、地形地貌

区内属构造剥蚀低中山山地地貌,单面山地形。

地势总体西高东低,夜朗组地层分布地段地形较陡,煤系地层分布地段地形较缓,村寨居民主要分布于这一带。

海拔最高标高为+1833.3m,最低标高+1598.5m,相对高差约234.8m。

近南西——北东向的冲沟发育,山脊与沟谷呈带状展布,植被不发育,岩石风化程度高。

井田内的松山河最低海拔标高+1598.5m,为井田最低侵蚀基准面。

二、河流

松山河属于珠江流域的北盘江上游拖长江支流,松山河从井田内通过经马家寺注入拖长江。

松山河为山区雨源型河流,流量变化幅度大,雨季暴涨,枯季流量较小,河水主要受大气降水控制。

1.1.3.地质构造及煤层

一、地质构造

矿区位于盘关向斜西翼中段松山井田内。

地层走向一般北东40~50°,倾向南东,倾角35°左右。

褶曲不发育,断裂以小型为主,构造简单。

矿界内七条断层:

F11-2:

为一逆断层,走向110°,倾向20°,倾角55°~59°,断距10m左右。

F11-5:

为一正断层,走向55°左右,倾向145°左右,倾角60°左右,断距15;

F11-7为逆断层,走向60°左右,倾向150°左右,倾角60°左右,断距15~20m。

另有四条隐伏断层:

F11-83:

为一正断层,走向35°,倾向125°,倾角70°,断距16-28m;

F11-84:

为一逆断层,走向35°,倾向125°,倾角70°,断距25-30m;

F11-17:

为一逆断层,走向50°,倾向150°,倾角73°,断距9-17m;

F11-26:

为一正断层,走向41°,倾向131°,倾角66°,断距6-10m。

矿区构造复杂程度中等复杂类型。

二、煤层

井田内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宣威组(P2xn)。

煤组总厚232.19m,上部以灰~灰绿色粉砂岩为主,次为灰绿色细砂岩及灰黑灰泥岩,该组内含煤层30层左右。

中部以灰~浅灰色泥岩及粉砂岩为主,层状及鲕状菱铁矿较发育,含可采煤层14层左右。

下部以黑灰~黑色泥岩为主,次为粉砂岩含黄铁矿结核,含可采煤层0~2层。

区内主要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为2号、3-1号、3号、4号、6号、8号、12号、14号、15号、15-1号、16-2号、17号、18号、20号、22号、23号和24号煤层,上煤组可采煤层均属稳定或较稳定煤层,中煤组15~17号煤层厚度、层间距都有相当变化,下煤组煤层又趋于稳定。

2号煤层:

位于煤系顶部,煤层厚度0.66~0.97m,平均0.82m,含夹石1~2层,厚0.02~0.20m,顶板岩性多为泥岩、粉砂质泥岩,底板为褐色泥岩。

结构较复杂,对比可靠,为稳定可采煤层。

3号煤层:

上距2号煤层9.09~23.87m,平均14.16m,煤层厚度1.41~2.11m,平均1.76m,含夹石1层,厚0.02~0.05m,顶板岩性多为细砂岩、粉砂岩,底板为灰色泥岩。

结构较复杂,对比可靠,为稳定可采煤层。

3-1号煤层:

上距3号煤层1.6~10.0m,平均3.52m,煤层厚度0~1.39m,平均0.7m,含夹石1层,厚0.03~0.1m,顶板岩性多为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底板为泥岩。

结构较复杂,对比可靠,为局部稳定煤层。

4号煤层:

上距3-1号煤层0.2~9.0m,平均5.21m,煤层厚度0.52~2.38m,平均1.45m,含夹石1~3层,厚0.02~0.45m,顶板岩性多为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底板为泥岩。

结构较复杂,对比可靠,为局部稳定可采煤层。

6号煤层:

上距4号煤层7.33~20.64m,平均10.16m,煤层厚度0.6~1.99m,平均1.30m,含夹石1~3层,厚0.02~0.45m,顶板岩性多为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底板为泥岩。

结构较简单,对比可靠,为局部稳定可采煤层。

8号煤层:

上距6号煤层2.45~14.50m,平均9.67m,煤层厚度0.58~0.92m,平均0.75m,含夹石1层,厚0.02~0.10m,顶板岩性多为泥岩、泥质粉砂岩,底板为泥岩。

结构较简单,对比可靠,为局部较稳定可采煤层。

12号煤层:

上距8号煤层9.40~42.20m,平均22.14m,煤层厚度0.22~3.31m,平均1.76m,含夹石1~2层,厚0.02~0.15m,顶板岩性多为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底板为泥岩。

结构较简单,对比可靠,为稳定可采煤层。

14号煤层:

上距12号煤层4.10~14.40m,平均9.76m,煤层厚度0.85~1.96m,平均1.40m,含夹石1层,厚0.1~0.5m,顶板岩性多为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底板为泥岩。

结构较复杂,对比可靠,为稳定可采煤层。

15号煤层:

上距14号煤层2.0~14.00m,平均9.62m,煤层厚度0~1.42m,平均0.71m,含夹石1~2层,顶板岩性多为细砂岩、粉砂岩,底板为泥岩。

结构较复杂,对比可靠,为较稳定煤层。

15-1号煤层:

上距15号煤层0.65~10.30m,平均5.91m,煤层厚度0.20~4.11m,平均2.16m,含夹石1~2层,厚0.03~0.1m,顶板岩性多为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底板为泥岩。

结构较复杂,对比可靠,为较稳定煤层。

16-2号煤层:

上距15-1号煤层4.0~21.41m,平均10.0m,煤层厚度0~1.6m,平均0.80m,顶板岩性多为粉砂质泥岩,底板为泥岩。

结构较复杂,对比可靠,为局部可采煤层。

17号煤层:

上距16-2号煤层0.6~3.5m,平均1.04m,煤层厚度0.0~3.27m,平均1.64m,含夹石层,顶板岩性多为泥质粉砂岩,底板为泥岩。

结构复杂,对比可靠,为局部稳定煤层。

18号煤层:

上距17号煤层2.50~15.70m,平均6.69m,煤层厚度0.81~2.01m,平均1.41m,含夹石1~3层,厚0.03~0.2m,顶板岩性多为泥岩,底板为泥岩。

结构较复杂,对比可靠,为较稳定可采煤层。

20号煤层:

上距18号煤层7.50~36.73m,平均18.41m,煤层厚度0.72~3.66m,平均2.19m,含夹石1~2层,厚0.05~0.15m,顶板岩性多为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底板为泥岩。

结构较复杂,对比可靠,为较稳定可采煤层。

22号煤层:

上距20号煤层6.40~29.0m,平均18.36m,煤层厚度0.29~2.06m,平均1.18m,含夹石1~2层,厚0.03~0.3m,顶板岩性多为泥质粉砂岩泥岩,底板为泥岩。

结构较复杂,对比可靠,为稳定可采煤层。

23号煤层:

上距22号煤层2.0~8.0m,平均3.50m,煤层厚度0.25~0.95m,平均0.60m,顶板岩性多为泥质粉砂岩,底板为泥岩、粉砂质泥岩。

结构较简单,对比可靠,为较稳定局部可采煤层。

24号煤层:

上距23号煤层2.10~12.30m,平均6.16m,煤层厚度0.42~2.32m,平均1.37m,顶板岩性多为粉砂质泥岩、泥岩,底板为泥岩。

结构较复杂,对比可靠,为较稳定煤层。

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特征见表1-1-3。

 

表1-1-3可采煤层

1.1.4.其它开采技术条件

(1)瓦斯

根据松山井田精查地质报告,松山井田煤层瓦斯含量为0.96~23.50ml/g·y,根据000煤矿2012年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为16.79m3/t,通过松山井田可利用的瓦斯测试数据计算结果和000煤矿瓦斯等级鉴定报告并结合同一构造单元邻近矿井实际瓦斯情况,本矿井为高瓦斯矿井,按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进行设计。

另外,根据贵州省煤炭管理局《对六盘水市煤矿2006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批复》【黔煤行管字[2007]67号】,整合前原000、柳树田和二发沟三煤矿整合矿井均为高瓦斯矿井。

在建设和生产中应加强矿井通风管理和瓦斯预测预报工作,保证通风系统的安全可靠、有效,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

安全专篇中对矿井瓦斯涌出量进行了预测,得出:

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为16.79m3/t,应属高瓦斯矿井。

本矿属煤与瓦斯突出区域,故本设计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设计。

根据该矿井煤层的赋存情况,结合我省瓦斯梯度情况,预计本矿瓦斯梯度为垂深每增加100m,煤层瓦斯含量增加4~5m3/t。

(2)煤尘爆炸性

根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提供的《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区内各可采煤层均具有煤尘爆炸危险性。

(3)煤的自燃倾向性

根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提供的《煤炭自燃倾向等级鉴定报告》,区内各可采煤层的自燃倾向性均为三类。

(4)地温

该矿井属地温正常区,无热害。

(5)煤层顶、底板

顶板:

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的顶板岩性为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泥岩,含粉砂质泥岩等松软岩石的顶板,其抗压强度差,易垮塌,为砂岩等较坚硬岩石的顶板,其抗压强度较好,较为稳定。

底板:

多为泥岩,遇水易膨胀,应加强管理。

(6)水文地质

1.地层含、隔水性

矿区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其次为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

①第四系(Q):

主要为坡积、残积、冲积物,岩性以砂质粘土、粘土、亚粘土为主,厚度变化不大,0~10米,一般厚2.00m左右。

为孔隙水。

该带透水性好,地下水易于排泄,动态变化大,大部分是季节性泉水,富水性弱。

②永宁镇组(T1yn):

本组岩性以灰岩为主,厚约260m。

含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

③夜郎组(应为“飞仙关组”,以下同):

本组岩性以泥岩、灰岩、泥质灰岩为主,厚约550m。

含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和基岩裂隙水。

灰岩地段含水性强,泥岩含水性弱,其泥岩与灰岩交替沉积,使各含水层之间无水力联系。

④上二叠统宣威组(应为“龙潭组”,以下同):

岩性为砂岩、粉砂岩、泥岩、粉砂质泥岩,厚约230m左右,含基岩裂隙水,为相对隔水层,含水性弱。

峨嵋山玄武岩(P3β):

主要为灰绿、暗绿色玄武岩及拉斑玄武岩,中夹玄武质凝灰岩及砂页岩,厚度大于200m(老屋基井田内厚度约350m)。

节理和风化裂隙较发育。

峨眉山玄武岩组是裂隙型弱含水层,透水性不良,为茅口组灰岩与龙潭组之间的相对隔水层。

据有关资料,盘西铁路支线火铺平关燧道穿过本组时,最大垂深150m,燧道内干燥无水。

含煤地层上覆含水层为永宁镇组岩溶水,富水性强、水量较大,但距煤层远,其间有飞仙关组相对隔水层阻隔;含煤地层下伏岩溶强含水层为栖霞、茅口组灰岩,岩溶水富水性强、水量大,其间有峨嵋山玄武岩相对隔水层阻隔。

故煤系地层的上覆、下伏岩溶强含水层对煤层的开采均无影响。

煤系地层中的直接含水层以细砂岩层为主,一般厚度较薄,含裂隙水,其富水性弱,水量小,对煤层的开采影响不大。

2.矿井充水因素分析及水文地质类型

矿井充水因素既决定于水文地质条件,又决定于开拓方式。

充水强度受充水水源和通道的影响。

1)地表水

井田北东边界有松山小河自南西~北东流入拖长江,汇入北盘江。

松山小河为山区雨源型河流,流量变化幅度大,雨季暴涨,枯季流量较小,河水主要受大气降水控制。

井田内剩余可采区域距松山河较远,且松山河位于煤系露头附近,本设计已留有煤柱(与煤层露头共用),煤系地层隔水能力较好,因此松山河对矿井开采影响较小。

工业场地处有一溪沟,其汇水面积18.1129km2,按《煤炭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手册》推荐的交通科研院小流域径流简化公式(P602)计算,频率为1/100的设计洪峰流量100.75m3/s。

根据《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规定的防洪标准,本矿井口和工业场地防洪设计按百年一遇计算,井口按三百年一遇校核。

经计算洪水对井口和工业场地均无威胁。

2)地下水

井田内无大的断层,地层相对完整,不会造成含水层与含煤地层拉近或对接。

煤系地层隔水性较好,不会将地表水导入井下,为相对隔水层。

因此地下水对矿井开采影响较小。

3)水文地质类型

本井田属以大气降水为主的裂隙充水矿床,水文地质条件中等,水文地质类型属二类二型。

3.矿井涌水量

本矿井属以大气降水为主的裂隙充水矿床,主要为顶板中所含裂隙水向巷道内渗漏,其次为老窑积水及采空区积水等。

根据原地质报告及矿山多年开采收集资料,整合前原000煤矿井下最大涌水量为40m3/h,正常涌水量为20m3/h。

随着矿井开采范围的增大和开采深度的增加,矿井用水量将增大。

地质报告推荐采用“比拟法”计算矿井涌水量,但报告中对生产矿井的正常及最大涌水量取值过小。

设计根据相邻生产矿井火铺矿,截至2002年底实际涌水量资料进行采用“比拟法”计算矿井涌水量,根据分区划分及开采面积计算矿井涌水量。

(1)预算公式

正常涌水量计算公式:

Q=Q1·F·S/F1·S1

最大涌水量计算公式:

Qmax=Q·n

式中:

Q──计算涌水量(m3/h)

F──计算面积(m2)

S──计算开采深度(m)

Q1──火铺矿正常涌水量(m3/h)

F1──火铺矿开采面积(m2)

S1──火铺矿开采深度(m)

n──涌水量变化系数

采用计算指标和计算结果详下表:

预计矿井涌水量计算表

参数

分区

Q1

(m3/h)

F1

(km2)

F

(km2)

S1

(m)

S

(m)

Q

(m3/h)

n

Qmax

(m3/h)

一水平

384.4

4.9

1.15

392

320

73.6

3

221.8

根据上述计算,在+1400.0m标高正常涌水量为80m3/h,最大涌水量为240m3/h。

由于采掘后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今后生产中应积累水文地质资料,修正其涌水量,合理地选择排水设施及设备。

开采+1400m标高以下资源时,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排水设备。

1.1.5.矿山救护

根据提供的《安全专篇》可知:

由于本矿与红果煤矿属于同一业主,两矿设计生产能力之和为90万t/a,且两矿井相邻,所以设计考虑在本矿井与000煤矿之间设置矿山救护中队,负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