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心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777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育心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教育心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学教育心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育心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教育心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

指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是感知觉的核心和感知觉发展的高级形态。

(2)什么是观察力(又称“思维的知觉”)?

指观察的能力,是有目的、主动的去考察事物并善于观察出客观事物典型的不显著的特征的能力。

(3)观察的品质

1、观察的目的性(最主要的);

2、观察的精确性;

3、观察的敏锐性;

4、观察的系统性。

二、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1、观察的目的性增强;

2、观察更具持久性;

3、观察的精确性提高;

4、观察的系统性和概括性增强。

❈培养高中生的观察力应如何做?

①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提高观察的自觉性;

②教给观察方法;

③培养观察的浓厚兴趣;

④重视多种分析器的协同参与;

⑤加强观察、思维和语言的协同发展。

第二节中学生记忆力的发展

一、什么是记忆

(一)记忆的概念

即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也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心理活动过程。

(二)记忆的种类

1、按内容可分为:

①形象记忆:

以感知过的事情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又称“表象记忆”。

②情景记忆:

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方的事件(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③语义记忆:

又称“逻辑记忆”,以各种有组织的知识为内容的记忆,具有概括性、理解性和逻辑性的特点。

它在人类记忆知识中占主导作用,并是人类所特有的记忆形式。

④情绪记忆:

以个体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如: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情绪记忆。

⑤运动记忆:

以个人操作过的动作作为内容的记忆。

2、根据记忆内容的保持时间长短来分类:

①瞬时记忆:

指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又叫“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的储存时间为0.25秒——2秒。

②短时记忆(记忆容量有限):

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为2秒——5秒。

边听课边做笔记就属于短时记忆。

③长时记忆(记忆容量无限度):

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的记忆。

3、外显记忆(有意识的控制)和内隐记忆(无意识的控制)。

二、中学生记忆力发展的特点

1、高中阶段记忆趋于成熟;

2、有意识记忆日益占主导地位;

3、理解记忆明显占优势;

4、抽象记忆的水平显著提高;

5、中学时期是记忆训练的最佳时期。

※第三节中学生思维力的发展

一、什么是思维

(一)定义:

即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二)思维的特点

1、概括性;

2、间接性。

(三)思维的种类

1、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①直观动作思维(三岁以前的儿童为主):

指通过实际操作解决直观而具体问题的过程,思维在动作中展开。

②形象思维:

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

③逻辑思维:

指人运用抽象思维的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其中,词语是工具,逻辑是方法。

2、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①经验思维:

指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

如,学前儿童都会凭借他们的经验认为:

“果实都是可以吃的植物”“鸟是会飞的动物”等。

②理论思维:

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解决某一问题。

3、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①直觉思维:

指人们在面临新问题、新的事物和现象时,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活动。

②分析思维:

指按照严密的逻辑规则,逐步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结论的过程。

4、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①辐合思维(求同思维):

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熟悉的规则来解决问题,是一种有方向、有条理,按一定规则进行的思维。

如学生在考试时对试题的思考和回答常用的思维。

②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

5、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①常规思维:

指人们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法和程序解决问题。

②创造思维:

指人们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用新的方法和程序去解决问题,并创造出新颖的思维成果。

(四)思维的品质

1、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2、思维的批判性(“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3、思维的灵活性;

4、思维的敏捷性;

5、思维的独创性(是思维品质的最高形式)。

二、中学生思维力发展的特点

(一)抽象思维占优势,并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

(二)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迅速,但明显滞后于形式逻辑思维发展;

(三)对问题情景的思维有质的飞越;

在提问方面,中学生比小学生①提问趋于探究性;

②提问具有开拓性;

③提问具有批判性。

(四)思维品质的矛盾性(初中阶段更突出)

1、思维的深刻性和表面性共存;

2、思维的批判性与片面性共存。

※第四节中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一、什么是想象

(一)表象:

即当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头脑中出现的过去经历的事物的形象。

(二)想象:

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三)想象的种类

1、无意想象:

一种没有预定的目的、在某种刺激物的作用下不自觉的产生的想象。

2、有意想象(包括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根据一定的目的、自觉努力地进行的想象,又叫随意想象。

具有预见性、方向性。

※二、中学生想象力发展的特点

1、有意想象占主导地位;

2、想象趋于抽象化、现实化;

3、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增加。

(P53页)

第三章中学生的情感发展及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的情感发展

一、什么是情感

指人脑对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或者说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适合或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伴随明显的生理变化、行为反应与认识的自我体验。

❈情绪和情感统称感情,情绪指感情的过程,具有较大的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

二、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

1、情感丰富多彩、富有朝气;

2、情感两极性明显;

3、情感不断深刻;

4、情感逐步稳定;

①对情感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逐步提高;

②逐步带有文饰性、内隐性、曲折性的性质;

③情绪的倾向性正在定型化。

5、情绪的外露和表达已趋于理性化。

第二节中学会的早恋问题

1、何为早恋?

就是过早的谈恋爱,在不适宜谈恋爱的时候来谈恋爱。

所谓过早,就是指远远低于法定结婚年龄。

一、中学生早恋的原因

1、性生理发育的提前;

2、性信息的广泛转播;

3、性教育的忽视;

4、学生的个人原因。

二、中学生的早恋特点

1、普遍、低龄化的特点;

2、大胆的特点;

3、成人化的特点;

4、舆论宽容的特点;

5、行为隐蔽,内心矛盾;

6、发展迅速、变化快;

7、相互感染;

8、自我显示。

三、对中学生早恋的教育

1、早恋弊多于利;

2、引导男女间正常交往;

3、加强性教育。

※第四章中学生意志发展及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的意志发展

一、什么是意志

指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是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形式。

※二、中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

1、意志行动的目的性不断提高;

2、克服困难的毅力不断增强;

3、喜欢模仿、善于模仿;

4、意志行动的动机水平不断提高;

5、意志品质进一步发展。

❈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①自觉性提高;

②坚持性方面有了发展;

③果断性方面有所发展;

④在自制力方面,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逐渐加强。

※第二节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一)加强目的动机教育,培养正确的观念;

1、采取适合学生特点的教育形式,把学习目的和生活理想教育结合,逐步培养学生主导的学习动机;

2、引导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以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和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

3、要利用正确舆论的评价适当表扬与鼓励以及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帮助学生克服利己主义动机,把学习动机引向立志为祖国建设的高度。

(二)以英雄为榜样,从文艺作品中吸收营养;

(三)改造学生不良的气质特征;

(四)严格管理教育,使学生能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五)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第五章中学生个性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个性的发展

一、什么是个性

(一)个性的定义

指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个性的特点

1、个性的倾向性;

2、个性的复杂性;

3、个性的独特性和共性;

4、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5、个性的完整性;

6、个性的积极性。

(三)个性的结构

1、个性倾向性;

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

2、个性心理特征。

❈什么是个性心理特征:

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二、中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

(一)初中生个性发展的特点

❈初中生个性的特点:

①不平衡性;

②极端性和偏执性。

1、自我意识高涨;

2、反抗心理;

(外显性)①独立意识受到阻碍;

②自主性受到忽视或妨碍;

③当个性伸展受到阻碍时,也将引起极度反感;

④有对抗性倾向。

(内显性)①态度强硬,举止粗暴;

②漠不关心,冷淡相对;

③反抗的迁移性。

3、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

①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

②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

③内向性和表现型共存。

4、人际交往上的新特点;

①逐渐克服了团伙的交往方式;

②朋友的关系在初中生的生活中日益重要;

③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

④与父母关系的变化;

⑤与教师关系的变化。

5、初中生的消极心境。

①烦恼突然增多;

②孤独;

③压抑。

(二)高中生个性发展的特点

1、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

①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

②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

③强烈的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

④自我评价的成熟;

⑤有较强的自尊心;

⑥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

2、高中生的自我概念相对稳定;

3、高中生自我评价的深化。

第二节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

指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1、从形式上看: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

2、从内容上看: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三)自我意识的特点

1、自我意识的意识性;

2、自我意识的社会性;

3、自我意识的能动性;

4、自我意识的同一性(言行一致);

5、自我意识的独特性。

二、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一)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1、成人感;

2、自我评价能力;

3、重视对自制力等品质的培养;

(二)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不平衡性;

2、动荡性;

3、自主性;

4、前瞻性;

5、闭锁性;

6、社会性。

第三节中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一、什么是价值观

指个人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有的内容尺度。

(二)价值观的构成

1、价值目标;

2、价值手段;

3、价值评价。

(三)价值观的特点

1、稳定性和发展性;

2、独特性和社会历史性;

3、主观性和选择性;

4、系统性;

5、导向性。

二、我国当代中学生的价值观

1、金钱虽重要,但在中学生心中并没有占据最重要的位置,最重要的是健康和友谊;

2、中学生同意收入高低取决于个人工作能力和效率,同时对收入差距拉大有忧虑;

3、在观念上普遍认为需要爱国精神,但实际行为与观念有些差距;

4、民主、平等、自由的观念和意识在中学生身上明显有表现;

5、中学生很看重生命权、隐私权、自由权,但对选举权表现一般;

6、中学生喜欢外国电影的比例远高于国产电影,原因主要是摄影技术和故事情节吸引人;

7、半数中学生表示不愿从政,对社会上编织关系网表现很无奈;

8、当代中学生更强调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兼顾,但实际行为与观念略有差距;

9、中学生竞争与合作的意识都比较强,而在相应的能力方面不够理想;

10、在顺从与独立、统一于个性上,中学生独立自主的愿望非常强烈;

11、现在的中学生非常认同开放和创新,对自己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有一定的自信心。

❈四个基本特点:

①价值主体的转变——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兼顾;

②价值选择的矛盾——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并存;

③价值取向的转型——由人伦关系走向功利、效率关系;

④人格价值的冲突——观念意识与行为的不一致。

三、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一)增强爱国意识,提高振兴民族的责任感;

(二)正确认识“金钱、地位和价值”“学历、知识和价值”的关系;

(三)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潜在创造力。

第四节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一、什么是创造力

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二)创造力的构成

1、作为基础因素的知识,包括吸收知识的能力、记忆知识的能力和理解知识的能力;

2、以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智能;

3、创造个性品质,包括意志、情操等方面的内容。

❈知识、智能和优良个性品质是创造力构成的基本要素,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决定创造力的水平。

(三)创造力的特征:

1、变通性;

2、流畅性;

3、独特性。

二、中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主要障碍

1、应付考试、片面最求升学率的培养目标;

2、古板、单一的教学形式与方法;

3、“知识化”“笔试化”倾向的考核内容和方式;

4、“高分即优”的评价激励标准。

三、培养中学生的创作力

1、教育现代化,转变观念,打破常规,培养创造力;

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

3、创设合适的环境;

(应满足三个以下条件)

①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

②鼓励学生的参与欲;

③对学生进行肯定性的评价。

4、让学生在学习中插上想象的翅膀;

①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引导想象;

②利用文字途径,引导想象;

③在实践活动中鼓励想象。

5、创设有助于提高创造力的问题情境;

6、设计发散思维教学类型;

7、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8、开展“第二渠道”教学;

9、教会学生创造性的思考方法和学习方法;

10、考试模拟综合化;

11、评价激励标准科学化。

第五节中学生智能的培养

一、什么是智能

(一)智能的定义:

就是知识和智力的总和。

二、中学生智能发展的一般特征

1、可以通过假设进行思维;

2、思维有了预计性;

3、思维的形式化倾向;

4、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或监控能力明显增强;

5、思维能够跳出旧的模式。

三、中学生智能的培养

(一)家庭教育对中学生智能的培养;

1、家庭结构;

2、家庭中的危险因素;

3、家长教育方式。

(二)学校教育对中学生智能的培养;

1、以思想品质来培养学生智能;

2、用结构——定向教学理论来培养、发展学生的智能;

3、以“动脑筋练习”来发展学生的智能;

4、以工具性强化训练法来发展学生智能。

第六节中学生品德的发展与培养

一、什么是品德

(一)品德的定义:

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

❈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个人之间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基础);

2、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

4、道德行为(手段)

二、中学生品德的形成

(一)初中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1、在道德认识水平上,比小学时有了较大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

(道德意识)

2、开始形成道德理想、道德观念,世界观开始萌芽;

3、初中生的品德情感日益丰富而且易于激动;

(道德情感)

4、初中生的道德意志迅速发展,行为的自主性、坚持性、独特性增强;

5、初中阶段是孩子良好道德习惯形成的时期。

(二)高中生品德发展的特点(知、情、行)

1、高中生道德认识表现出较高发展水平;

2、高中生道德情感表现出相应年龄特征;

3、高中生道德行为表现出特有的稳定性。

三、中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

(一)不良品德的含义:

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二)不良道德行为的心理因素

1、不健康的个人因素;

2、消极的情绪体验;

3、人际关系的不正常;

4、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

5、不良行为习惯;

6、道德意志薄弱;

7、心理发展的特点。

(三)对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的矫正

1、激发学生改变不良品德行为的强烈动机;

2、促进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化;

3、引起内心震动,转化思想认识;

4、运用集体力量,改善人际关系;

5、考虑学生的差异,运用教育机智;

6、合理运用惩罚。

第六章中学生的学习心理

第一节中学生学习动机培养

一、什么是学习动机?

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即引起、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

❈动机指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特定目的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二、影响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

(一)兴趣

1、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

2、要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3、善于利用学生的间接兴趣。

(二)成就动机

阿特金森(美国)的成就动机模式:

T=M▪P▪I,T指人的行为趋势,M指行动者的主观愿望,P指行动者对成功的期望值,I指成功的可能性。

(三)归因

由威纳于1972年提出,所谓“归因”即指从行为的结果来推究原因的方式。

(四)“交往”动机

三、激发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1、坚持以内部动机作用为主,外部动机作用为辅;

2、实施启发式教育,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4、正确运用竞赛、考试与评比;

5.、注意内外动机的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6、注意个别差异。

第二节中学生学习迁移的培养

一、什么是学习迁移

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

二、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一)个体因素

1、学生的年龄、智力水平;

2.、学生的认知结构;

3、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定势。

(二)客观因素

1、学习材料的特征;

2、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3、教师的有效指导。

三、为迁移而教

(一)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迁移;

(二)优化教学程序促进迁移;

(三)教授有效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第三节中学生知识的掌握

一、影响中学生知识理解的因素

(一)内因:

1、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2、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3、有理解学习的心理准备;

(二)外因:

1,学习材料本身的性质;

2、教师的教学方法。

①丰富有关的经验和感性材料;

②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③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

④扩大关键特征。

二、促进中学生知识理解的教育途径

(一)有效运用直观教学,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二)合理运用变式教育,帮助学生理解;

(三)充分利用比较的方法,揭示事物间的联系和区别,强化学生对知识结构的理解;

(四)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区别教育。

三、中学生知识巩固的基本途径

(一)及时复习;

(二)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三)反复阅读与尝试重现相结合;

(四)复习方式多样化。

四、影响中学生知识应用的因素

(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程度;

(二)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

(三)课题的性质。

第五节中学生的学习策略问题

一、什么是学习策略

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的外显行为和内隐的心智活动。

二、通用的典型学习策略

(一)认知策略

1、复述策略;

2、精加工策略;

3、组织策略。

(二)元认知策略

1、计划策略;

2、监控策略;

3、调节策略。

(三)资源管理策略

1、学习时间管理;

2、学习环境管理;

3、学习努力的管理;

4、他人支持的利用。

第六节中学生的考试焦虑

一、什么是考试焦虑

指一种比较复杂的情绪现象,在一定的应试情况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一定程度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

二、影响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因素

(一)内源性因素

1、遗传素质;

2、认知评价能力;

3、知识准备;

4、应试技能。

(二)外源性因素

1、期望;

2、教师的评估;

3、考试情境的知觉。

三、中学生如何克服考试焦虑

1、经常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2、往最好处做,不计较最后的结果;

3、考前要注意调节情绪。

第七章中学生班集体心理

※第二节建立良好中学生班集体的心理学要素

一、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班集体的奋斗目标包括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

1、建立班集体目标时,应注意:

①目标结构要有层次感;

②目标的制定要体现民主性,要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进来;

③班级目标既要适度,又要有激励作用;

④班级目标要体现针对性,要抓主要矛盾,解决班集体形成和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以使班集体尽快步入正轨。

二、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一)班干部的选拔;

1、有为集体服务的思想和热情;

2、是非界限比较明确;

3、能够以身作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