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亩良田建设工程规划方案毕业设计方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79269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万亩良田建设工程规划方案毕业设计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万亩良田建设工程规划方案毕业设计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万亩良田建设工程规划方案毕业设计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万亩良田建设工程规划方案毕业设计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万亩良田建设工程规划方案毕业设计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万亩良田建设工程规划方案毕业设计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万亩良田建设工程规划方案毕业设计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万亩良田建设工程规划方案毕业设计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万亩良田建设工程规划方案毕业设计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万亩良田建设工程规划方案毕业设计方案.docx

《万亩良田建设工程规划方案毕业设计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万亩良田建设工程规划方案毕业设计方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万亩良田建设工程规划方案毕业设计方案.docx

万亩良田建设工程规划方案毕业设计方案

万亩良田建设工程

(送审稿)

东台市沿海经济区

二〇一二年十月二十七日

东台市二养公司万亩良田建设工程规划方案

第一章前言

二养公司万亩良田建设工程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规划,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载体,以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抓手,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将农村居民迁移到城镇,节约利用建设用地;建成大面积、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优化区域土地利用布局,实现农地集中、居住集聚、用地集约、效益集显目标的一项系统工程。

1.1项目立项的目的和意义

实施万亩良田建设工程,有利于解决耕地经营分散、生产方式落后、布局凌乱、户均占地过大、保障水平较低等问题和矛盾,是促进农业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具体举措;是破解保护资源、保障发展难题,实现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的有力手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1.2项目指导思想

万亩良田建设工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护资源、保障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出发点,通过大规模的农地整理,推进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现代化;通过建设用地空间整合,优化用地结构,节约集约用地;通过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和享受社会保障,促进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变,加快城市化进程;最终实现耕地资源、建设用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市场需求与公共服务资源的有效集聚。

1.3项目规划的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万亩良田建设工程,至2013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2万亩以上,新增耕地面积600亩以上。

形成一批集中连片、基础设施配套的高标准农田,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有效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1.4项目规划基本原则

开展万亩良田建设工程坚持在“耕地面积不减少、建设用地不增加、农民利益不受损、国土规章不违背”的前提下,遵循以下具体原则:

1、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万亩良田建设工程土地整理规划、集中居住区规划等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城镇规划等相衔接,通过科学规划,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2、突出重点,以农为主。

以建成大面积连片高标准农田为重点,确保建设工程实施后,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实行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

3、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城乡城乡协调发展格局;

4、与相关规划相协调的原则,本规划方案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交通规划、水利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和协调;

5、切实保障农民利益的原则,本规划方案实施后确保工程区域内农民生活水平和住房水平不降低,并争取有所提高和改善,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1.5项目规划依据

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相关规划、标准等。

第二章项目区概况

2.1项目区基本情况

项目区位于东台市港镇东南方向,地理位置:

东经1190北纬320

总面积为9000亩,项目区内目前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低,需要对现有土地资源进行整合;工程区田块分散,灌排长基础设施缺失,田间道路布局凌乱,造成了土地单位面积产量低,同时也制约了规模化、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实施“万亩良田建设工程”,通过平整土地,疏沟填塘、铺设道路、修闸建涵、改造泵站、架设桥梁、建设防护林、整理弯沟曲河、,达到田成方,林成网,田、林、路配套,沟、渠、田衔接,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建成大面积、连片的高标准农田,改善田间小气候,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提高土地质量和土地利用率,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搬迁、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优化区域土地利用布局,从而促进农业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实现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

2.2工程区规模及范围

本项目总建设规模约9000亩,该工程北、东至一线海堤,西至渔舍中心河,南至跃进河。

2.3工程区土地利用现状和权属状况

工程区土地利用现状结构详见表。

总面积9000亩,其中农业用地亩(耕地亩,园地亩,林地亩,其他农业用地亩),建设用地亩;其中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亩,占总面积的﹪,未利用地亩。

权属清晰无争议。

第三章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分析

3.1项目工程区总面积为9000亩,预计可新增耕地600亩

1、通过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拆迁整增加农业用地亩;

2、通过农业用地及未利用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600亩;新增耕地比例10.9﹪,

第四章土地开发整理方案

万亩良田建设工程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载体,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解决耕地分散、生产方式落后等问题,促进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和集约利用,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方案对于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实现用地集约、效益集显的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4.1土地开发整理原则

1、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结合工程区土地利用特点,统筹安排沟、渠、田、林、路,达到田块方整化,农田林网化、作业机械化、灌溉技术科学化、主要道路硬质化的标准。

2、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通过土地平整、灌排布局和田间配套工程,提高土地产出率,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达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多方论证,技术可行,经济合理。

通过对工程区翔实的调查研究,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意见,提出规划的主要思路,进行多方案比选论证,提高方案的经济性和可操作性。

4、科学规划、提高效益。

以农业规模化、现代化为目标,兼顾改善生态环境,发挥工程区的最佳综合功能和综合效益,达到工程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

4.2土地开发整理目标

1、增加耕地面积,优化用地结构。

项目工程区开发整理总面积为9000亩,新增耕地600亩,新增耕地比例10.9﹪,通过用地方式的转变,优化用地结构。

2、合理配置基础设施,提高耕地质量。

通过增加灌排长系统,增强农田水利设施的挡、排、降、蓄功能,防止水土流失,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使农业生产稳定持续发展。

加强林网建设,合理布局,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为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完善田间道路系统,提高农作物种植的规模化程度,为工程区机械化生产创造条件,降低耕作生产成本,实现工程区最佳的综合效益。

3、实现耕地规模经营,提高土地效益。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解决耕地经营分散、生产方式落后,土地利用效益低下等影响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的问题,,达到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联、灌排畅通,促进农地集中、用地集约、效益集显目标的实现,保证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及工程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3土地开发整理区概况

4.3.1规模及范围

本项目总建设规模约9000亩,该工程北、东至一线海堤,西至渔舍中心河,南至跃进河。

1、农田水利设施

⑴该工程区南、西侧有灌、排水河,水源、水位比较稳定;

⑵工程区北、东侧需开挖排水河;

⑶工程区中心区开挖中心河一条,增加排水行洪能力;

⑷工程区灌溉方式为通过泵站从河道提水灌溉;

2、道路工程系统

工程区外围北、东侧为海堤公路和临海高等级公路,对外交通条件优越。

工程区腹部沿中心河东侧、三处深中沟两侧分别建5m宽砼交通道路。

3、其他设施

项目区内沟、渠、路两侧植树,形成林网,保证林木覆盖率达10﹪;

4.4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方案

4.4.1规划标准

1、土地平整工程标准土地平整对合理灌排、节约用水、改良土壤、保水保肥、科学种田以及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机械作业效率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⑴田面平整

在不影响沟、渠布局和灌排的条件下应以一块条田或条田内部的格田、畦田为单元。

灌溉水田区,土地平整应符合水稻或小麦等精耕细作的要求,每块格田内部高差不超过±3cm,沟畦灌溉的旱作物,畦田内部田面高差应在±3cm之内。

⑵灌溉水田区,格田不应用纵向和横向坡度。

2、农田水利工程标准

工程区土地开发整理后,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等作物,结合工程建设目标,依据《江苏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工程区灌溉保证率设计标准为85﹪,工程区斗渠、农渠采用混凝土衬砌断面,斗沟采用素土夯实断面。

排涝设计标准:

采用一日暴雨180mm两天设计排出的设计标准。

降渍标准:

地下水控制在地面以下1.0米。

3、道路工程标准

为方便农业生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发挥农田水利工程效益,工程区内应有完善的道路系统,本工程规划的一级田间道,为方便工程区开发整理后行人下田以及实行机械化生产,布设生产路。

一级田间道:

路面宽5.0米,两侧路肩1米,高出地面0.8米,路面为混凝土路面。

生产路:

路面宽2.0米,沿沟或渠一侧布置,路面为素土夯实路面。

4、防护林工程标准

为改善农田生态系统,防止水土流失,本规划结合农田水利与田间道路的建设,布置农田防护林,根据气候、土壤条件,当地的种植经验,并考虑经济效益,树种选用适宜当地立地条件的树种,沿一级田间道,农沟两侧单排布置,斗沟、河流两侧采用3-5行布置,株距3米。

4.4.2主要工程规划布置

1、土地平整工程

根据项目区的地形地势情况和规划后的耕地面积、道路、水利总体布局及《江苏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的有关规定,确定规划后项目区的土地平整方案。

平整后田块地面方向与自然坡度一致,与道路相衔接,田块设计基本为长方形。

2、农田水利工程

项目区内水源充足,沟河凌乱,充分考虑现有水系的特点,对现有的灌排体系重新规划布置。

工程区水源来自于渔舍中心河,农田灌溉通过新建灌溉泵站提水灌溉,共新建灌溉泵站2座,新建混凝土梯形防渗渠道长19km,以保证农田灌溉。

项目工程区内规划进行6km海堤河疏浚清淤,开挖南北向中心河1条长2.2km,东西向浅中沟7条,南北向条田沟70条。

项目区内条田方向主要为南北方向,沟渠配套建筑物设置灌溉泵站2座,涵洞2座,农桥7座,渡槽175座,

3、道路工程

科学规划田间道路系统,提高农作物种植规模化程度,为工程区机械化生产创造良好的条件,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综合工程区灌排长体系的规划布置田间道路。

整个项目区共新建田间道路12条,田间道一般沿斗沟或斗渠布置,以“斗沟.斗渠.田间道”的布置形式,并与工程区内外现有可利用道路相通,形成完善的田间耕作道路系统,满足机械化操作的需要。

田间道规划为一级田间道,路面宽5.0米,两侧路肩1米,高出地面0.8米,路面为混凝土路面;规划生产路8条,沿农渠一侧布置,路面宽4-5米,高出地面0.3米,路面为混凝土路面;生产路沿沟或渠一侧布置,路面为素土夯实路面。

5、农田防护林工程

土地开发整理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区域开发活动,土地开发整理应重视农田生态环境的保护,以保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防护林建设是提高工程区观价值,保护农田生态的一项有利措施。

本工程防护林建设沿工程区田间道、农沟两侧单排布置,斗沟、河流两侧,河流两侧采用3-5行布置,株距3米,选用适宜当地立地条件的树种。

6、拆迁工程

4.5土地利用结结构构调整

根据工程规划目标和建设标准以及田、渠、沟、林、路综合治理的原则,工程区内结构调整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为方向,将区内坑塘、围堤等用地以及部分河流整洁理成耕地,同时兼顾其它种类用地形成合理的用地布局。

第五章土地开发整理方案

5.1规划原则

5.规划实施模式

第六章拆迁补偿和拆迁方案

本工程通过

6.1原则及依据

6.1.1拆迁补偿和拆迁工作原则

6.1.2拆迁补偿安置依据

6.2拆迁安置对象及规模

第七章拆迁补偿和拆迁方案

农业人口安置方案

第八章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案

 

五、工程规划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1、工程区规模与范围,土地利用现状与权属状况,涉及的人口等基本情况;

2、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分析;

3、土地开发整理方案;

规划项目区内地面平均高程▽4.7~5.0m,条田方向主要为南北向,条田长约200m,条田宽约60m。

一、新开南北向中心河1条:

底高程▽0.0m,底宽8m,两坡1:

3;

二、东西向浅中沟3条,间距500m;底高程▽2.0m,底宽5m,两坡1:

3;

三、南北向条田沟间距60m;底高程▽3.8m,底宽8m,两坡1:

2;

四、砼路面宽5m,两侧路肩1m,高出地面0.8m;

五、1#和3#浅中沟两侧分别设置机耕道,路面宽5m,高出地面0.5m;

六、生产路:

路面宽3m,高出地面0.3m,沿沟或渠道一侧布置,路面为素土夯实路面。

七、海堤河疏浚清淤后作为该万亩良田建设工程的排水河道;

 

8、资金预算与筹措;

9、工程实施计划安排;工程实施计划2013-2014年,

10、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案;

11、综合效益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