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总结14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79926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学总结14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微生物学总结14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微生物学总结14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微生物学总结14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微生物学总结14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微生物学总结14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微生物学总结14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微生物学总结14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微生物学总结14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微生物学总结14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微生物学总结14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微生物学总结14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微生物学总结14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微生物学总结14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微生物学总结14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微生物学总结14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微生物学总结14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微生物学总结14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微生物学总结14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微生物学总结14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生物学总结14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docx

《微生物学总结14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学总结14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微生物学总结14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docx

微生物学总结14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一、课标掌握内容:

1、微生物的分类与特点(p1)

Ø非细胞型微生物:

特点:

最小的微生物;无典型细胞结构;仅含有DNA或RNA一种核酸;专性活细胞寄生,以自我复制方式增殖,对抗生素不敏感。

如病毒

Ø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特点:

原始细胞核,无核膜、核仁,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细胞器不完善,仅含有核糖体;以二分裂方式繁殖,有细胞壁,对抗生素敏感。

包括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放线菌6大类微生物。

Ø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特点:

细胞核高度分化,有核仁、核膜;细胞器完整;行有性或无性繁殖。

如真菌

2、郭霍法则(p4)

主要内容

①特殊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存在,在健康人中不存在;

②从患者体内分离出的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获得纯种;

③该纯培养物接种易感动物,能引起同样的疾病;

④从人工感染实验动物体内能再度分离培养出该病原菌纯培养

特殊情况:

①有些带菌者并不表现症状;

②临床症状相同的可能不是一种病原感染;

③有些病原体至今不能体外培养,有些尚未发现易感动物;

补充手段:

①血清学技术查抗原抗体;

②分子生物学技术查DNA物质。

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课标掌握内容:

1.细菌特殊结构及其功能意义(p17-22)

Ø荚膜(Capsule):

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粘性物质,具有抗吞噬、抗干燥、粘附、抗有害物质损伤等功能,是细菌致病的物质基础之一,也可用于细菌的鉴定.

Ø芽胞(spore):

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于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也称为内芽胞(endospore)。

芽胞对理化因素有强大抵抗力,是细菌在恶劣环境条件下维持生存的休眠状态;同时是否杀死芽胞也是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而芽孢的有无、芽孢的形态及位置也常常作为细菌鉴别的指标。

Ø鞭毛(flagellum,复flagella):

某些细菌细胞表面附着生长的一至数百条细长弯曲的丝状物,具有推动细菌运动的功能,为细菌的“运动器官”,可用作细菌鉴定指标

Ø菌毛(pilusorfimbriae):

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数量较多的丝状物,在电镜下方可看到。

根据功能不同,菌毛可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两大类。

其中,普通菌毛主要行使粘附功能,帮助细菌牢固粘附于敏感细胞表面,与病原菌致病性密切相关;而性菌毛可通过接合在不同细菌间传递遗传物质,参与细菌间毒力、耐药性等性状的传递。

2.革兰染色法(p22)

由丹麦细菌学家H.C.Gram于1884年创建的一种简单、有效、经典的细菌复染方法。

操作步骤:

结晶紫初染(1min)→碘液媒染(1min)→95%乙醇脱色(30sec)→稀释复红复染(30sec)

结果判定:

革兰阳性菌(呈紫色)、革兰阴性菌(呈红色)

生物学意义:

1)细菌鉴定:

分为G+、G-两大类

2)指导临床抗菌药物选择

3)辅助细菌致病性研究

二、重要名词

peptidoglycan(肽聚糖);mucopeptide(粘肽);murein(胞壁质);teichoicacid(胞壁酸);

lipoposccharide(LPS脂多糖);endotoxin(内毒素);periplasmicspace(周浆间隙);

bacterialLform(L型细菌);protoplast(原生质体);spheroplast(原生质球)

mesosome(中介体);plasmid(质粒);nuclearmaterial(核质);nucleoid(拟核)

metachromaticgranule(异染颗粒);polarbody(极体);volutin(迂回体)

capsule(荚膜);spore(芽孢);flagellum(鞭毛);pilus(菌毛);fimbriae(菌毛);

sexpilus(性菌毛);fertilityfactor(致育因子,F因子);

Gramstain(革兰染色)

三、重要知识点

1.G+菌、G-菌细胞壁肽聚糖的组成(p11-12)

2.LPS的组成(p13)

3.细胞壁的功能(p13)

4.细胞膜的生理功能(p15)

5.细菌特殊结构的定义、组成及功能(见一.1或p17-22)

第2章细菌的生理

一、课标掌握内容:

1.细菌的生长繁殖与生长曲线(p27-28)

单个的细菌个体行而分裂繁殖,但由于细菌生长速度很快,故对细菌繁殖规律的研究以细菌群体为对象,用生长曲线进行描述。

生长曲线:

将一定量的细菌接种到适宜的液体培养基中,定时取样测定活菌数量,以培养时间为横座标,以活菌数的对数值为纵座标作图,得到的一条反映细菌在整个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

细菌的群体生长曲线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Ø迟缓期(Lagphase):

将细菌接种到培养基中后的开始一段时间,此时细菌处于适应期,菌体增大、代谢活跃,但细菌的数量维持恒定或增量很小。

此期一般约1~4h。

Ø对数生长期(Logarithmicphase):

也叫指数生长期(exponentialphase),此期细菌进入高速生长繁殖阶段,细菌总数呈指数级增加,此期生物学特性典型,对环境影响敏感,约维持8~18h。

Ø稳定期(Stationaryphase):

又称恒定期,此期细菌的繁殖速率降低,细菌死亡数量增加,细菌的繁殖数与死亡数大致平衡,总菌数虽有增加,但活菌数保持相对稳定,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常有改变。

细菌代谢产物的产生多在此期。

Ø衰亡期(Declinephase):

营养物质耗尽和有毒代谢产物的大量积累,使得细菌死亡速率超过新生速率,活菌数呈现出负增长,形态显著改变,甚至自溶、破裂,难以辩认,生命活动趋于停滞。

2.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医学意义(p30)

(1)热原质(pyrogen):

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机体可致发热反应的物质。

产生热原质多为G-菌,而热原质为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热原质耐热,用高压蒸汽灭菌法不能灭活,必须经干烤处理

(2)毒素和侵袭性酶

毒素分内毒素和外毒素

侵袭性酶:

能损伤机体组织,促使细菌扩散,增强病原菌的侵袭力的酶类物质,如透明质酸酶、卵磷脂酶、链激酶等。

(3)色素:

细菌合成的色素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种,有助于细菌的鉴别,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

(4)抗生素:

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可产生一种能抑制或杀灭其它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称抗生素,多由放线菌和真菌产生。

(5)细菌素(bacteriocin):

某些细菌产生的仅对有亲缘关系的细菌具抗菌作用的物质。

(6)维生素:

合成维生素B族和K,人体也可利用。

二、重要名词

autogroph(自养菌);chemotroph(化能自养菌);phototroph(光能自养菌);

heterotoph(异养菌);saprophyte(腐生菌);parasite(寄生菌);

growthfactor(生长因子);

obligateaerobe(专性需氧菌);microaerophilicbacterium(微需氧菌);

facultativeanaerobe(兼性需氧菌);obligateanaerobe(专性厌氧菌);

growthcurve(生长曲线);lagphase(迟缓期);logarithmicphase(对数生长期);

stationaryphase(稳定期);declinephase(衰亡期);

pyrogen(热原质);exotoxin(外毒素);endotoxin(内毒素);antibiotic(抗生素)

generationtime(代时);

culturemedium(培养基);basicmedium;differentialmedium(鉴别培养基);selectivemedium(选择培养基);

colony(菌落);pureculture(纯培养)

三、重要知识点

1.细菌群体生长繁殖的规律及分期(见一.1或p27-28)

2.人工培养细菌的用途(p33)

3.影响细菌生长的环境因素(p26-27)

第3章消毒与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一、课标掌握内容:

1.消毒、灭菌、无菌、防腐以及无菌操作的概念(p37)

v消毒(disinfection):

杀灭物体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但不一定杀死非病原菌和芽胞。

v灭菌(sterilization):

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孢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及非病原微生物。

v防腐(antisepsis):

防止或抑制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但不一定杀死细菌。

v清洁(cleaning):

去除尘埃、污秽,减少微生物数量。

v无菌(asepsis):

在指定环境中无活菌的意思。

2.高压蒸汽灭菌法、紫外线杀菌法(p39)

(1)高压蒸汽灭菌法(autoclaving)

高压蒸汽灭菌法是湿热灭菌法的一种,经103kPa(121.3℃)灭菌15~20min,能杀死包括细菌芽胞在内一切微生物,是目前灭菌效果最好的方法

Ø在同样温度下湿热灭菌较干热灭菌效果好的原因:

1)湿热中细菌菌体蛋白较易凝固;

2)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

3)水蒸汽在凝华为水时释放出的潜热可迅速提高物体温度

Ø高压蒸汽灭菌法注意事项:

1)物品放置不可过多;

2)灭菌前排尽冷空气;

3)灭菌毕,缓慢减压,待压力归零,方可打开灭菌锅

(2)紫外线杀菌法

Ø原理:

波长200-300nm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其中以265-266nm最强。

此时紫外线波长与DNA的吸收光谱范围一致,作用于DNA后可使一条DNA链上相邻的两个胸腺嘧啶共价结合而形成二聚体,干扰DNA的复制与转录,导致细菌的死亡或变异。

Ø注意事项:

1)紫外线穿透力弱,只能用于病房、手术室、实验室的空气、地面消毒或不耐热物体表面的消毒。

2)有效距离在2米左右(紫外灯的安装)

3)紫外线对人的眼睛、皮肤有损害作用。

二、重要名词

disinfection(消毒);sterilization(灭菌);antisepsis(防腐);cleaning(清洁);asepsis(无菌);

pasteurization(巴氏消毒法);fractionalsterilization(间歇蒸汽灭菌法);

sterilizationbypressuredsteam(高压蒸汽灭菌法);filtration(滤过除菌法)

D值(decimalreductiontime)p44

三、重要知识点

1.化学消毒剂的杀菌原理(p40)

2.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p44)

3.紫外线灭菌的原理及注意事项(见一.2)

第4章噬菌体

一、课标掌握内容

1.噬菌体,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等概念(p49)

Ø噬菌体(bacteriophage):

一种能感染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和真菌等微生物的病毒,根据其与宿主菌的相互关系可分为毒性噬菌体和温和性噬菌体。

Ø前噬菌体(prophage):

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温和噬菌体基因组。

Ø溶原性细菌(lysogenicbacterium):

带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

2.毒性噬菌体与温和噬菌体(p48-49)

Ø毒性噬菌体(virulentphage):

感染宿主菌后,能在宿主菌细胞内独立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宿主菌的噬菌体。

Ø温和噬菌体(temperatephage):

噬菌体基因组整合于宿主菌基因组中,随细菌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并通过细菌分裂而传代,但不引起细菌裂解,也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也称之为溶原性噬菌体。

温和型噬菌体具有溶原性与溶菌性两个周期。

二、重要名词

bacteriophage(噬菌体);virulentphage(毒性噬菌体);

temperatephage(温和噬菌体);lysogenicphage(溶原性噬菌体);

prophage(前噬菌体);

lysogenicbacterium(溶原性细菌);lysogeny(溶原性);

三、重要知识点

1.噬菌体的复制增殖周期(p49)

2.温和噬菌体的两个生活周期(p49)

第5章细菌的遗传变异

一、课标掌握内容

1.基因的转移和重组(p55-58)

基因转移(genetransfer):

外源性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转入受体菌细胞内的过程。

重组(recombination):

转移的基因与受体菌DNA整合在一起。

基因的转移与重组将导致受体菌遗传信息的改变,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生物学性状,是细菌发生遗传性变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细菌间基因转移重组的方式包括:

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与原生质体融合等。

Ø转化(transformation):

供体菌裂解后游离的DNA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并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受体菌因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Ø接合(conjugation):

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供体菌将遗传物质传递给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基因转移过程。

Ø转导(transduction):

以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去,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可分为局限性转导和普遍性转导。

Ø溶原性转换(lysogenicconversion):

温和噬菌体感染宿主菌,以前噬菌体形式与细菌基因组整合,导致宿主菌基因型发生改变,获得了由噬菌体基因组编码的新的生物学性状,称为溶原性转换。

Ø原生质体融合(protoplastfusion):

两种因细胞壁缺失而形成的细菌原生质体在聚乙二醇等物质的作用下发生彼此融合的过程,此时两菌的染色体会发生基因的交换和重组,导致重组菌表现出多种不同的新型生物学性状。

二、重要名词

heredity(遗传);variation(变异);

genotypicvariation(基因型变异);phenotypicvariation(表型变异);

Fertilityplasmid(F质粒);Resistanceplasmid(R质粒,抗性质粒);virulenceplasmid(毒力质粒);

transposableelement(转座因子);insertionsequence(IS,插入序列);transposon(Tn,转座子);

integron(In,整合子);

genetransfer(基因转移);generecombination(基因重组);

transformation(转化);conjugation(接合);transduction(转导);

lysogenicconversion(溶原性转换);protoplastfusion(原生质体融合);

generalizedtransduction(普遍性转导);abortivetransduction(流产转导);specializedtransduction(局限性转导);

mutation(突变);spontaneousmutation(自发突变);induciblemutation(诱发突变);

reversemutation(回复突变);

homologousrecombination(同源重组);nonhomologousrecombination(非同源重组)

三、重要知识点

1.细菌染色体的特征(p51)

2.质粒的主要特征(p51)

3.细菌的遗传物质包括哪些?

(p51-53)

4.细菌基因转移重组的方式有哪些?

(见一.1或p55-58)

5.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意义(p61)

第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一、课标掌握内容

1.正常菌群和机会致病菌(p68)

正常菌群(normalflora):

在长期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寄居于人类、动物、植物的体表和体内的生理性微生物群,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正常菌群对宿主无害反而有益。

正常菌群的生理学作用:

1)生物拮抗作用;2)营养作用;3)免疫作用;4)抗肿瘤作用;5)抗衰老作用

2.条件致病菌(conditionedpathogen)或机会致病菌(opportunisticpathogen)(p69)

某些情况下,当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微生态平衡被打破,某些在正常条件下不致病的细菌转变对宿主具有致病性,这样的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

Ø正常菌群转化为条件致病菌的特定条件

(1)寄居部位的改变

(2)局部和全身免疫功能下降

(3)菌群失调

2.细菌的致病作用(p70)

细菌毒素

 

二、重要名词

normalflora(正常菌群);

conditionedpathogen(条件致病菌);opportunisticpathogen(机会致病菌)

dysbacteriosis(菌群失调);superinfection(二重感染,重叠感染);

microeubiosis(微生态平衡);microdysbiosis(微生态失调);

pathogenicity(致病性);pathogenicbacteria(病原菌或致病菌);

virulence(毒力);invasiveness(侵袭力);adhesin(粘附素);

pathogenicityisland(致病岛,PAI);

inapparentinfection(隐性感染);carrierstate(带菌状态);

apparentinfection(显性感染);

bacteremia(菌血症);toxemia(毒血症);septicemia(败血症);

endotoxemia(内毒素血症);pyemia(脓毒血症);

hospitalinfection(医院感染);nosocomialinfection(医院内感染);

hospitalacquiredinfection(医院内获得性感染)

三、重要知识点

1.正常菌群及其生物学意义(p68)

2.机会致病菌及其致病条件(p69)

3.细菌外毒素的特性及分类(p73)

4.细菌内毒素的特性(p75)

5.细菌内、外毒素的区别(p76)

6.医院感染的基本特点(p86)

7.医院内感染微生物的特点(p87)

第8章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一、课标掌握内容

1.病原菌感染标本的采集与运送原则(p91)

Ø早期采集

Ø无菌操作

Ø不同疾病不同时期不同标本

Ø采集病变明显部位

Ø作好标记

Ø迅速送检

2.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p94-96)

(1)人工主动免疫(artificialactiveimmunity):

将疫苗或类毒素等接种于人体,使机体主动产生获得性免疫力的一种防治微生物感染的措施。

作用:

预防

主要生物制品:

类毒素;死疫苗;活疫苗;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疫苗;重组载体疫苗;核酸疫苗

(2)人工被动免疫(artificialpassiveimmunity):

注射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纯化免疫球蛋白抗体,或细胞因子等免疫制剂,使机体即刻获得特异性免疫,作用及时。

作用:

治疗,紧急预防

主要生物制品:

抗毒素;丙种球蛋白(麻疹、甲肝、脊髓灰质炎);细胞免疫制剂(转移因子、干扰素、胸腺素、IL-2、LAK细胞等)

二、重要名词

类毒素(toxoid);

死疫苗(killedvaccine);活疫苗(livingvaccine);亚单位疫苗(subunitvaccine);基因工程疫苗;核酸疫苗(nucleicacidvaccine);裸DNA疫苗(nakedDNAvaccine)

重组载体疫苗;

抗毒素(antitoxin)

三、重要知识点

1.细菌标本的采集及运送原则(见一.1或p91)

第9章球菌

一、课标掌握内容

1.各化脓性球菌的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Ø金黄色葡萄球菌

致病物质:

两酶:

血浆凝固酶、耐热核酸酶

五毒素:

葡萄球菌溶素,杀白细胞素,葡萄球菌肠毒素,表皮剥脱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

所致疾病:

局部或全身的化脓性炎症

毒素性疾病:

(1)食物中毒(肠毒素)

(2)剥脱性皮炎(表皮剥脱毒素)

(3)毒性休克综合征(TSST-1)

ØA群链球菌

致病物质:

粘附因子(脂磷壁酸、F蛋白):

促粘附

肽聚糖:

致热,溶血,提高血管通透性等

M蛋白:

粘附、抗吞噬作用与免疫病理损伤

外毒素:

链球菌溶血素;致热外毒素(PE)

毒性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胶原酶):

促扩散

所致疾病:

化脓性炎症:

具扩散性

毒素性疾病:

猩红热;

变态反应性疾病:

肾小球肾炎、风湿热(抗O试验);

其它: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龋齿等

Ø肺炎链球菌

人体鼻咽部正常寄居菌(20-40%),当机体抵抗力低下引发感染

致病物质:

荚膜是最主要的毒力因子

细菌自溶时释放的磷壁酸和肽聚糖诱导炎症的产生

毒性代谢物质协助侵害,如溶血素O、脂磷壁酸、神经氨酸酶等。

所致疾病:

大叶性肺炎

Ø脑膜炎奈瑟菌

致病物质:

菌毛:

粘附粘膜上皮细胞的作用

荚膜:

抗吞噬

脂寡糖(LOS):

最主要的致病物质

IgA1蛋白酶:

破坏IgA1抗体,促粘附

所致疾病:

流行性脑膜炎

Ø淋病奈瑟菌

致病物质:

菌毛:

粘附作用

外膜蛋白:

粘附、破坏细胞膜、阻抑杀菌抗体

脂寡糖(lipooligosaccharide,LOS):

生物学功能类似LPS

IgA1蛋白酶:

破坏IgA1抗体,促粘附

所致疾病:

淋病

2.葡萄球菌A蛋白(SPA)

定义:

存在于葡萄球菌细胞壁表面的一种单链多肽,与胞壁肽聚糖共价结合。

90%以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有此抗原。

SPA能与IgG抗体的Fc段非特异性结合,竞争性阻断IgG抗体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抑制抗体介导的细胞调理吞噬作用。

IgG抗体Fc段结合SPA后,其Fab段依然可以和相应抗原结合,用含SPA的葡萄球菌作为载体,结合特异性抗体后与相应抗原产生协同凝集试验,广泛应用于多种抗原的检出。

SPA-IgG复合物具有抗吞噬、促细胞分裂、引起超敏反应、损伤血小板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二、重要名词

staphylococcalproteinA(葡萄球菌A蛋白,SPA);coagulase(血浆凝固酶);

streptolysinO(链球菌溶血素O,SLO);pyrogenicextoxin(致热外毒素,PE);

Mprotein(M蛋白);hyaluronidase(透明质酸酶);spreadingfactor(扩散因子);

streptokinase(链激酶,SK);streptococcalfibrinolysase(链球菌溶纤维蛋白酶)

streptodomase(链道酶,SD);streptococcaldeoxyribonuclease(链球菌DNA酶)

antistreptolysinOtest(抗链球菌溶血素O实验,ASOtest);

肺炎链球菌自溶酶;lipooligosaccharide(脂寡糖,LOS)

三、重要知识点

1.葡萄球菌致病性的鉴定指标

2.各类球菌的致病性(见一.1)

3.葡萄球菌与链球菌感染病灶的表现差异性及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