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3周周测卷及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80661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3.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3周周测卷及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浙江省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3周周测卷及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浙江省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3周周测卷及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浙江省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3周周测卷及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浙江省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3周周测卷及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浙江省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3周周测卷及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浙江省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3周周测卷及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浙江省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3周周测卷及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浙江省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3周周测卷及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浙江省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3周周测卷及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浙江省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3周周测卷及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浙江省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3周周测卷及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浙江省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3周周测卷及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浙江省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3周周测卷及参考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浙江省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3周周测卷及参考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浙江省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3周周测卷及参考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3周周测卷及参考答案.docx

《浙江省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3周周测卷及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3周周测卷及参考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3周周测卷及参考答案.docx

浙江省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3周周测卷及参考答案

浙江省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3周周测卷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代进士科考试,在唐玄宗时代,是先考贴经,再考诗赋,最后考策问,这三场考试每一场考完后都要淘汰一些考生,古人称之为“黜(chū)落”。

B.偶尔在山里或僻乡留宿,却翻来复去睡不着,那份静太陌生、太异常了,习惯受虐的耳朵不适应这犒赏,就像一个饿者乍食荤(hūn)腥会滑肠。

C.就像修葺(rónɡ)古旧建筑那样,参照老舍原著的语汇以及行文风格,把译文中所有的专有名词以及非老舍语言习惯表达尽可能全部替换下来。

D.这两年翡翠市场再一次火爆,老陈也难免心动眼热,正好又有亲戚在旁边撺掇(duo),想着带侄孙子赚点钱,这才重新出了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5分)

清点故宫艺术珍藏工作起动后,封存的奇珍拱璧终于得以重见天日。

[甲]其中有足以乱真的玉琢西瓜,有“雨过天青”色的瓷器,有经历三千年沧桑的铜器,还有皇帝御用的玉玺。

[乙]唐宋元明清历代名画,更是美不胜收。

有些山水画,描写大自然的朝暾夕阴,气象万千;有些名家画的马惟妙惟肖,跃然纸上;鱼儿遨游水中,栩栩如生;鹅鸣鸡唱,如闻其声;竹影扶疏,迎风摇曳;荷塘新叶,晨露欲滴;兰蕙飘香,清芬可挹。

[丙]中国的名画,不仅力求形似,而且要表现动态、声音、色泽等特征,希望启发想象、甚至激发情感。

换一句话说,就是要摹写事物的神韵。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起动B.美不胜收

C.清芬可挹D.甚至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甲B.乙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现行体育中考的弊端已非常明显——在应试化的体育教学中,学生倾向于短期突击为主,学校也专攻考试项目,兴奋剂也容易大行其道。

B.中国正经历从“吃饱”向“吃健康”的转变,在这一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C.“营改增”是我国近年来推出的一项重大税制改革措施,对解决营业税重复征收问题、完善我国税制体系、优化产业结构和扩大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D.无论在哪个城市,共享单车均面临着停车难、停车乱,如果没有合理的疏导,很可能“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变成了“阻挡最后五十米交通”。

5.请根据以下内容,概括出“二维码”的三个特点,不超过20个字。

(3分)

二维码是近几年来在移动设备上流行的一种编码方式,它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相比于普通条码有明显的优势。

二维码可容纳多达1850个大写字母或2710个数字或1108个字节,或500多个汉字,比普通条码信息容量高几十倍;二维码可以把图片、声音、文字、签字、指纹等可以数字化的信息进行编码,可以用多种语言文字表示出来;二维码比普通条码译码错误率百万分之二要低得多,误码率不超过千万分之一。

答: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6分)

浙江安吉余村村民胡加兴,十多年来风雨无阻,坚持每天绕小山村两圈,捡拾游客丢弃的各类垃圾,被人们称为绿水青山的“最美使者”。

某电视台得知此事,要对胡加兴进行采访,并拍摄专题片,请为记者拟写一段采访前的开场白。

要求:

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方法,不超过120字。

答: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0分)

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内涵,特别是感情的内涵,主要是通过它的艺术旋律表达出来的。

书法艺术旋律是一篇书法整体的抑扬顿挫、起承转合,整体的跌宕起伏、大起大落、大开大阖。

这里重要的是整体,其次才是局部。

在整体旋律中,每一个字的用笔与结体,又以其大小、粗细、斜正、枯湿、长阔、轻重、快慢、断续,作出了与旋律相协调的变化,从而增加了整体旋律的艺术魅力。

《孙子兵法》: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书法旋律也是如此。

行气,有助于加强整体旋律的艺术感染力,但代替不了整体的旋律,它不是旋律的同义语。

行气,是书写字句时气势的连贯与呼应,它的产生也是由于书法家对于诗文感情的感受或由于形式的需要。

但是,它的产生是源于字句的各行各句,于是所表达出来的艺术魅力也便局限于本行的范围,而缺乏宏观的视野与整体的安排。

旋律,是从整体布局出发,用包括行气在内的多样的艺术手段,以托出诗文的感情或是以景色为目的所安排的大开大阖的艺术节奏。

有时,由于内涵的需要,甚至暂时把诗句的书写运行在中途停断一段时间,留下一段空白,也是艺术旋律的表达手段之一,这就更不是仅仅着眼于局部的行气所能包括的了。

没有整体的艺术旋律,便没有深沉的艺术。

千百年来,书法作品把诗词文赋所描写的人世间如此复杂的事物、如此不同的感情,都放置于一个同样平齐方正的算盘式的固定框架中,把本来看起来、读起来节奏长短、错落有致的诗句文辞,一律写成了难以断句、千篇一律的字群,这将如何去感动读者感情的心弦?

中国历代书法,在用笔、结体上,创造并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在局部行气上,有许多有益的探索,但长期忽略了对整体艺术旋律的研究和运用,这大大埋没了书法艺术震撼读者感情的力量。

宋陆放翁诗曰: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书法亦然。

如向音乐借鉴,安排书法的整体旋律,其实和为歌词谱一支曲相仿,是诗文感情的波澜起伏决定了书法旋律的跌宕起伏。

再读一遍白居易的《琵琶行》当是有益的,其中关于乐声的描写,其实也是一篇对书法旋律的描写。

向绘画借鉴。

绘画中疏密、粗细、断续、曲直的对比,中锋、侧锋、顺锋、逆锋的运用,布局和变形的画理,都能使书法艺术得到借鉴。

书法中画意的布局,不仅能使诗文中画意的描写得到加强,更能使诗文的感情得到充分的抒发。

历代一些有创意的书法家中,同时也是画家的甚多。

还可向武术借鉴,向大自然借鉴,从文学中研究,从社会生活中学习。

在艺术旋律这片辽阔的天地里,中国书法必将会产生千万朵撼人心魄的艺术花朵。

(有删改)

7.下列对“书法艺术旋律”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对书法艺术旋律的分析,应着眼于书法艺术整体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起落开阖,而局部的变化是可以忽略的。

B.每个字的用笔与结体,要有整体的考虑,应根据作品的旋律,作出与之协调的变化,才能增加书法的艺术魅力。

C.《孙子兵法》说: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这与书法艺术旋律的道理相通,可见孙子对书法也有独到的理解。

D.书法作品的内涵,主要是通过它的艺术旋律表达出来的;而通过作品的内涵,也可加强整体旋律的艺术感染力。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旋律关注的是作品的整篇布局,出于内涵的需要,有些诗句在书写时停断一段时间,留下了空白,但旋律仍在。

B.行气代替不了书法作品整体的旋律,它是字句运行中气势的连贯与呼应,只能展示作品局部的艺术魅力。

C.千百年来,书法将诗文放置于固定框架中,写成难以断句、千篇一律的字群,因而难以感动读者感情的心弦。

D.我国历代书法注重了在用笔、结体这些局部行气上的探索,而长期忽略对整体艺术旋律进行研究和运用。

9.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书法艺术与诗歌、音乐的相似之处。

(4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20分)

横八字巷的人们

黄蓓佳

①奈保尔在《米格尔街》中写道:

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都兴高采烈地活着。

横八字巷里的人们也是。

他们生活在那个荒凉又贫瘠的年代,随波逐流地游荡在这个世界上,生命中从来没有“希望”这个奢华的词语,却也竭尽所能把自己的日子过出了动静。

②横八字巷长仅有50米,窄到至多二人并行,还得是两个瘦子。

巷子阴暗潮湿,青苔漫地,碎砖嵯峨。

外婆家就在横八字巷里。

③外婆家曾是小城里的富裕家族,可惜好景不长,外公50岁时染病离世,儿女们一个接一个夭折,亲戚们觊觎外公的遗产,之后是日本人来了……可怜我的孤寡外婆,半个世纪风雨飘摇,拐着一双半大的“解放脚”,养大了我母亲,顺带养大了小叔子遗下的孤女,还为她寡苦的妯娌和小叔子送了终。

外婆最后落下横八字巷里一套宽敞院落,以为能终老在此,谁料“文革”中被扫地出门,带着我和弟弟蜗居在曾是门房的两间小屋。

④家中斑驳潮湿的墙壁,墙缝里手一抠便簌簌掉落的石灰,梅雨天满天井的积水,睡一觉起来鞋子里的粘粘虫,冬天屋顶瓦楞上瑟瑟抖缩的草,屋檐下细溜溜的晶莹剔透的冰凌,满脚满手的冻疮……

⑤即便如此,春节时父母回家,家里必定要晒腊肉灌香肠,做馒头蒸米糕,自制花生糖芝麻糖。

清明摊一锅杨柳叶子油香饼。

端午包粽子,熏艾草。

中秋吃月饼。

重阳买一块枣泥糕。

立冬要吃汤圆。

腊八肯定煮腊八粥。

此外,春天要吃杨梅,夏天用井水冰西瓜,秋天菱角上市,冬天萝卜赛梨。

一个季节有一个季节的新鲜,一样下市了,另一样再上桌,有板有眼,纹丝不乱。

那些日子虽然清贫寒酸,我们却过得一丝不苟,庄严排场。

⑥我有个四叔公,膝下无子,以摆小人书摊为生。

“文革”开始,书摊不让摆了,靠一点微薄积蓄过日子;母亲隔三岔五给他们十块八块钱。

叔公家也住横八字巷,春节去拜年,两位老人穿戴得格格正正,裤缝都用搪瓷缸子盛了热水熨得笔挺。

桌上一碟糕一碟糖是再也少不了的,甭管是不是做个样子。

⑦邻居的一个姐姐会踩缝纫机,买块花布就能裁剪出各种合体衣服。

有一回她用立体裁剪法帮我做了两条花短裤,我左看右看,惊叹世界上有这等聪明之人!

我恨自己不及她十分之一的心灵手巧。

⑧横八字巷头上,高门楼儿里,黑漆大门偶尔打开,走出来一位斜眼的退休私塾老先生。

他年轻时教过我母亲,因为这层关系,他在巷子里唯一走动的就是我们家。

他是头一个欣赏我的人,大概在那个年代,我是个比较少见的喜欢看书写字的女孩子吧。

他总是在有太阳的日子里出门,拄着拐杖,踱进我家小院,靠壁坐下,跟外婆聊几句,再询问我几句。

他有一张十分自负的沧桑的脸,还有斜视的眼睛——看起来望向别处,实际上却是紧盯住我,这让我觉得像是被别人偷窥,心里一阵阵发紧。

⑨还有位麻脸老太太,是外婆的好朋友,她有一双粽子大的小脚,真正的三寸金莲。

老太太和外婆有一桩共同爱好:

看戏。

像什么越剧、锡剧、扬剧、沪剧、京剧,不挑不拣,来者不拒。

《珍珠塔》《打金枝》《西厢记》《白蛇传》这些传统剧目,她俩讲起来头头是道,余味悠长。

⑩六七十年代横八字巷的往事,没有多少让人兴奋的瞬间,是我那些兴高采烈的长辈和伙伴们,他们嬉笑怒骂皆成趣味的家常琐事,让我的童年记忆五彩缤纷。

成年后,走过很多国家,结识过很多人,能够让我刻骨铭心的,深夜想起来心里发紧发疼的,真是没有,实实在在都是过眼云烟。

(选自《新华日报》,有删改)

10.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分)

答:

11.请赏析第④段的表达特色。

(5分)

答:

12.请分析第⑤段中“庄严排场”的含义。

(4分)

答:

13.联系全文,探究横八字巷的往事让“我”“刻骨铭心”的原因。

(6分)

答: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20分)

答乔适书

[宋]穆修

盖古道息绝,不行于时已久,今世士子,习尚浅近,非章句声偶之辞,不置耳目。

浮轨滥辙,相迹而奔,靡有异途焉。

其间独取以古文语者,则与语怪者同也。

众又排诟之,罪毁之,不目以为迂,则指以为惑,谓之背时远名,阔于富贵。

先进则莫有誉之者,同侪则莫有附之者。

其人苟无自知之明,守之不以固,持之不以坚,则莫不惧而疑,悔而思,忽焉且复去此而即彼矣。

噫!

仁义忠正之士,岂独多出于古,而鲜出于今哉?

亦由时风众势,使不得从乎道也。

观足下十篇之文,信有志于古矣,来书问曰:

“将学于今,则虑成浅陋;将学于古,则惧不得取名于世,学宜何旨?

”引韩先生《师说》之说以求解惑。

足下当少秀之年怀进取之心又学古于仁义不胜之时与之者寡非之者众不得无惑于中焉是以枉书见问。

某不才而弃于时者也,何足为人质其是非?

徒以退拙无所用心,因得从事于不急之学,或谓之为好古焉。

故足下厚相期待,盖感其声而求其类乎!

试为足下言之:

夫学乎古者,所以为道;学乎今者,所以为名,道者,仁义之谓也;名者,爵禄之谓也。

然则行道者兼乎名,守名者无以兼乎道,何者?

行夫道者,虽国有穷达耳,然达于上也,则为贤公卿;穷于下也,则为君子,其在上,则礼成乎君,而治加乎人;其在下,则顺悦乎亲,修乎身。

穷也达也,皆本于善焉。

守夫名者,亦固有穷达耳,而皆反于是也。

达于上也,何贤公卿乎?

穷于下也,何君子乎?

其在上,则无所成乎君而加乎人;其在下,则无所顺悦乎亲而修乎身。

穷也达也,皆离于善焉。

故曰行道者,兼乎名;守名者,无以兼乎道。

足下有志乎道而未忘乎名,乐闻于古,而喜求于今,二者之心苟交存而无择,将惧纯明之性浸微,浮躁之气骤胜矣。

足下心叨仁义,又学识渊博,应固守而弗离,坚持而弗夺,力行而弗止,则必立乎名之大者矣。

学之正伪有分,文之指用自得,何惑?

不宜,某白。

(有删改)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谓之背时远名,阔于富贵   阔:

空泛,不切实际

B.信有志于古矣信:

确实,的确

C.穷也达也穷:

困顿,不得志

D.坚持而弗夺夺:

争夺,夺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文不被当时接受,古文学习也被大家抵触。

学习古文者被大家认为是奇谈怪论的人,被大家嘲笑,怪罪,诋毁。

B.乔适想学习当下文章又担心浅薄鄙陋,想从事古文学习又担心功名难以获取,所以向作者写信来寻求该怎么办。

C.作者告诉乔适,学习古文可以兼顾道与名,学习当下文章只可以追求到名声,所以学习古文可成为贤能的公卿,学习当下文章就成为小人。

D.本文用对比的说理方式,解决了乔适心中的困惑,最后指出乔适应坚持学习古文,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足下当少秀之年怀进取之心又学古于仁义不胜之时与之者寡非之者众不得无惑于中焉是以枉书见问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某不才而弃于时者也,何足为人质其是非?

(4分)

译文:

(2)二者之心苟交存而无择,将惧纯明之性浸微,浮躁之气骤胜矣。

(4分)

译文: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9~20题。

(8分)

八声甘州·灵岩①陪庾幕诸公游

[南宋]吴文英②

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

幻苍厓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

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

时靸双鸳响,廊叶秋声。

宫里吴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独钓醒醒。

问苍波无语,华发奈山青。

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

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

 ①灵岩:

灵岩山,在苏州西南,此有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遗址。

②吴文英:

四明(今宁波)人,处南宋时代,身为幕僚门客。

19.词的上片“腻水染花腥”一句,写吴宫脂粉流至溪流成为“腻水”,语意出自杜牧《阿房宫赋》“,”。

(2分)

20.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

(6分)

答: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

(6分)

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论语·学而》)

(曾点)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论语·先进》)

21.请揣摩孔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所包含的感情。

(2分)

答:

22.根据以上内容,请你说说儒家的最高价值标准和孔子的政治理想。

(4分)

答:

(四)古诗文默写。

(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6分)

(1)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论语》)

(2)鹤汀凫渚,;桂殿兰宫,。

(王勃《滕王阁序并诗》)

(3),。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遥想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

”。

(5)成语“剪烛西窗”源自唐代诗人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人有思想,源于精神的追求;人有欲望,来自本能的驱动。

思想从前面引导人直行,欲望从后面推动人行走。

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不会思索,他将一无所获。

——摘自网络

思考是行为的种子。

——[美]爱默生

伟大的思想,只有付诸行动,才能成为壮举。

——[英]威·赫兹里特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感所思,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精析

1.D [A项贴—帖,“黜”读chù。

B项复—覆。

C项“葺”读qì。

]

2.A [A项起动:

(机器、仪表、电气设备等)开始工作。

用于“清点故宫艺术珍藏工作”不恰当,应用“启动”。

B项美不胜收:

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文段中用来指“唐宋元明清历代名画”,使用正确。

C项清芬可挹:

可以学习别人高洁的德行。

“清芬”是清香,多喻指高洁的德行;“挹”,指可以采取采撷,这里指学习。

这里使用的是词语的本义,正确。

D项甚至:

强调突出的事例(有更进一层的意思)。

使用正确。

]

3.C [“希望启发想象、甚至激发情感”,顿号前后是句子,不是词语,且两个分句之间是递进关系,不是并列关系,所以顿号应改为逗号。

]

4.B [A项“学生倾向于短期突击为主”句式杂糅,去掉“为主”。

C项“扩大经济发展”搭配不当,应改为“促进经济发展”。

D项“均面临着停车难、停车乱”成分残缺,应在其后加“的问题”。

]

5.①信息容量大。

②编码范围广。

③译码可靠性高(或译码错误率低)。

6.(示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这么一个人,他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着家乡的一山一水,像呵护自己的子女一样呵护着家乡的一草一木。

十多年来,他风雨无阻,用脚步丈量山村,义务捡拾各类垃圾。

他就是绿水青山的“最美使者”胡加兴。

7.B [A项“局部的变化是可以忽略的”错,原文中是说“其次才是局部”,并非可以忽略。

C项“孙子对书法也有独到的理解”缺乏根据,原文中只是作类比。

D项原文中是“行气”可“加强整体旋律的艺术感染力”。

]

8.C [原文是说把“复杂的事物”“不同的感情”置于“固定框架”中;原文用设问引人思索,并非结论。

]

9.①书法艺术与诗歌、音乐一样,都是作者情感的表达形式;②它们都注意整体布局与局部变化之间的联系;③它们都注重从自身之外汲取灵感与养分。

10.

(1)内容上,指出那个时代横八字巷里人们生活贫穷却努力把日子过出动静的特点;

(2)结构上,领起下文对横八字巷往事的叙写。

11.选取典型景物,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方法,注重细节描写,写出了横八字巷阴冷潮湿、萧条破败的特点,表现了横八字巷人们生活的贫困艰难;运用叠词,富有音韵美。

12.

(1)生活态度:

不苟且,不绝望。

(2)生活方式:

有板有眼,恪守传统。

13.

(1)那些充满趣味的家常琐事,使“我”童年的记忆色彩缤纷;

(2)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让“我”感受到了人情的温暖;(3)人们在清贫中一丝不苟的生活态度,让“我”体悟到了生命的尊严;(4)人们在艰难中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答出三点即可)

14.D [夺:

丧失。

]

15.A [A项均为用在并列复句中表示并列对举,可不译。

B项介词,在/介词,向。

C项介词,用来……的(办法)/介词,凭……身份。

D项连词,并且/连词,却。

]

16.C [“学习古文可成为贤能的公卿,学习当下文章就成为小人”错,应为“行道者能成为贤能的公卿,而只追求名声者会成为小人”。

学习古文是行道的一种途径。

]

17.足下当少秀之年/怀进取之心/又学古于仁义不胜之时/与之者寡/非之者众/不得无惑于中焉/是以枉书见问

18.

(1)我是一个没有什么才学又被时俗抛弃的人,哪里值得给人指出那是对的还是错的呢?

(2)如果这两种心理交织并存而不加选择,那么(我)担心(你)纯洁的本性会逐渐衰退,浮躁的意气就会迅速占据上风。

参考译文

古代为文之道中断而不被推行,在时间上已经很久了,当今的读书人,文风习惯崇尚浅薄鄙陋,如果不是句式整齐、声韵对偶的文章,他们就不会听不会读。

浮夸、粗制滥造的写作方法,相互追随且四处流行,没有其他不同的方式。

在这之间,(如果有人)只拿古文交谈的话,那么(别人就把他)与奇谈怪论者一样看待。

大家又排斥、辱骂他,怪罪、诋毁他,不是把他看作迂腐,就是指责为糊涂,说他背离时代、远离名声,在追求富贵方面迂阔、不切实际。

前辈中没有赞誉他的人,同辈中也没有附和他的人。

他如果没有自知之明,不用坚决的精神来坚守(古文之道),不用坚韧的意志来坚持(古文之道),那么没有人不害怕和怀疑的,后悔并且想(改变)的,突然之间就会又离开这条道路而走向那条道路了。

唉!

仁义、忠正的君子,难道单单多出现在古代,却在当今很少出现吗?

这也是由于世俗的风气,众人形成的势头,使(读书人)不能够崇尚古文之道罢了。

阅读你的十篇文章,(你)的确在古文方面有追求。

(你)来信询问我说:

“想要向当今的文章学习,却担心变得浅薄鄙陋;想要向古文学习,却害怕在世上不能够取得功名,学习应该以什么为要旨?

”(我)引用韩愈先生的《师说》的观点来为你解惑。

你正值青春年华,怀着进取的志向,在仁义不兴盛的时候学习古文,赞同学古文的人少,批评学古文的人多,(你)在心中能没有困惑吗?

因此写信问我。

我是一个没有什么才学又被时俗抛弃的人,哪里值得给人指出那是对的还是错的呢?

(我)只是因为退隐、无能,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干,因此能够从事于不急功近利的古文,有人称我是喜欢古文。

所以你对我充满了深深的期待,大概是被我的言论感动,于是寻求自己的同类吧!

(于是我)试着为你说说:

向古文学习,是用来追求大道的方法;向今文学习,是用来追求名声的方法,大道,说的就是仁义;名声,说的就是官位俸禄。

既然这样,那么追求大道的人能兼顾到名声,追求名声的人就没有兼顾大道的办法,为什么呢?

践行大道的人,虽然确实有困顿与通达的境遇,然而(当他)在上层做官时,就成为贤能的公卿;(当他)困顿处在下层时,就成为品格高尚的人。

当他处于上层时,给君王建成礼制,给人民带来安定;当他处于下层时,就孝顺和愉悦亲人,修养身心。

无论是困顿还是通达,都源于善。

守望名声的人,确实也有困顿通达的境遇,然而和上面的情况都相反。

在上层做官,哪有什么贤能公卿呢?

在下层困顿的时候,哪有什么君子呢?

他在上为官时,对君王和人民没有什么帮助;在下层时,不能孝顺愉悦亲人,也不能修养身心。

无论是困顿还是通达,都离开了善。

所以说践行大道的人,对名声能兼顾;守望名声的人,没有对大道兼顾的办法。

你有志于大道又对名声不忘怀,对古文喜欢学习,对当下的文章也喜欢学习。

如果这两种心理交织并存而不加选择,那么(我)担心(你)纯洁的本性会逐渐衰退,浮躁的意气就会迅速占据上风。

你心里明白仁义大道,又学识渊博,应该坚守,不要离开(大道),坚持住,不要丧失(大道);尽力而为,不要停止,那么必将会得到大的名声了。

学习的真假有别,文章的意图和功用自有收获,有什么好困惑的呢?

说得不恰当,但这正是我想说的。

19.渭流涨腻 弃脂水也

20.

(1)对吴王沉溺于声色而失国的感慨之情;

(2)对古今兴亡的感叹之情;(3)联想北宋失国的历史,对南宋朝廷不能振作,恐重蹈覆辙的忧虑之情;(4)对自己华发无成的无奈之情;

(5)以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