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音乐二年级上册《快乐的游戏》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184494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音乐二年级上册《快乐的游戏》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人教版音乐二年级上册《快乐的游戏》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人教版音乐二年级上册《快乐的游戏》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人教版音乐二年级上册《快乐的游戏》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人教版音乐二年级上册《快乐的游戏》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人教版音乐二年级上册《快乐的游戏》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人教版音乐二年级上册《快乐的游戏》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人教版音乐二年级上册《快乐的游戏》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人教版音乐二年级上册《快乐的游戏》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人教版音乐二年级上册《快乐的游戏》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人教版音乐二年级上册《快乐的游戏》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人教版音乐二年级上册《快乐的游戏》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人教版音乐二年级上册《快乐的游戏》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人教版音乐二年级上册《快乐的游戏》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人教版音乐二年级上册《快乐的游戏》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人教版音乐二年级上册《快乐的游戏》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人教版音乐二年级上册《快乐的游戏》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人教版音乐二年级上册《快乐的游戏》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人教版音乐二年级上册《快乐的游戏》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人教版音乐二年级上册《快乐的游戏》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音乐二年级上册《快乐的游戏》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音乐二年级上册《快乐的游戏》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音乐二年级上册《快乐的游戏》教学设计.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音乐二年级上册《快乐的游戏》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音乐二年级上册《快乐的游戏》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快乐的游戏

2019-2020年人教版音乐二年级上册《快乐的游戏》教学设计

    ①唱歌《阿西里西》

②堂鼓、小钹、木鱼的基本演奏方法堂鼓、小钹、木鱼的其他演奏方法彝族风土人情

第二课时

欣赏《转圆圈》①随着欣赏曲《转圆圈》哼唱部分词句

②有表情地演唱《阿西里西》①随着《转圆圈》的音乐,即兴表演动作

②用堂鼓等为《阿西里西》作伴奏 

第三课时

欣赏《踢踺子》唱歌《拔河》

①用人声、打击乐器为《拔河》制造气氛

②合着音乐表演踢踺子的动作①歌表演《拔河》

②用人声、打击乐器为《拔河》设计伴奏 

第四课时

①欣赏《布老虎》

②活动《士兵进行曲》用拍手、拍腿、踏脚等动作表现《士兵进行曲》的节律另行设计动作表现《士兵进行曲》的节律布老虎的民俗

教学要求

(一)单元总要求

1.继续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鼓励学生对所听的音乐作出评价。

2.继续引导学生经常注意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并用自己的声音或打击乐器进行模仿。

3.随音乐做动作时能与音乐协调一致。

4.继续培养学生表现音乐时的自信心。

(二)具体要求

1.学会歌曲《阿西里西》《拔河》,并能随歌声作表演。

2.认识堂鼓、小钹、木鱼,掌握基本的演奏方法并为歌曲作伴奏。

3.听赏《转圆圈》、《踢踺子》和《布老虎》,能随音乐作出相应的反应。

4.用人声和打击乐器为《拔河》制造气氛,为《士兵进行曲》设计动作。

教学准备

(一)教具

1.录音机、录音带《阿西里西》、《转圆圈》、《拔河》、《踢踺子》、《布老虎》、士兵进行曲》。

2.投影仪。

3.堂鼓、小钹、木鱼等打击乐器。

(二)文字图片材料

1.图片、各种布老虎、彝族山寨的图片。

2.节奏卡片。

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

1.进一步引导学生勇于参加各项音乐活动,继续培养活泼、开朗、乐观的性格和与同学们友好相处,相互合作的能力。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和表演能力。

3.在各项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本单元的难点:

1.《拔河》中领唱与齐唱的相互衔接与配合。

2.同时学习堂鼓、小钹和木鱼三种打击乐器,少数学生会感到困难。

3.《士兵进行曲》的动作变化较多,且要合拍,容易发生手忙脚乱的情况。

4.《踢踺子》和《布老虎》这两首管弦乐小品虽然都比较形象,但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欣赏时仍然有一定困难,主要是他们对音乐的表现要素尚没有较多的感性积累。

音乐材料分析

1.《阿西里西》

《阿西里西》是一首贵州的彝族儿童游戏歌曲,“阿西里西”为“我们是好朋友”的意思,“丘都拉迪嗡啊”是表示欢乐情绪的衬词。

这首歌曲从结束音上来看是宫调式,但从第1、3乐句来看,显然具有微调式的特点,因此,这首歌曲具有调式交替的特点。

2.《转圆圈》

这是云南少数民族撒尼人(彝族的支系)的童谣,表现了撒尼儿童在皎洁的月光下,欢歌跳舞转圆圈时的生动情景。

全曲只用了do、mi、sol三个音,(只有两处用了la音),但结构完整,表现力丰富,表达了热烈、质朴、欢快的情绪,而且曲调的进行又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有别于外国大调歌曲中主和弦的分解进行。

歌曲开始的领唱犹如一位先出来的儿童在召唤小伙伴们出来玩,接着是大伙的呼应“月亮出来了,月亮出来了。

”然后,欢乐的舞蹈开始了,速度越来越快,力度越来越强,表现了歌声越唱越欢,舞步越跳越快的情景。

3.《踢踺子》

这是一首通俗易懂的管弦乐曲,是老一辈作曲家王义平于1979年为联合国国际儿童年而作,全曲取名《中国儿童玩具》,由《踢踺子》、《抖空竹》、《放风筝》、《布老虎》四首短小的管弦乐曲组成。

《踢踺子》是其中的第一乐章。

由大军鼓、三角铁、铃鼓、木梆子、马锣组成的节奏音型更增添了活泼欢乐的气氛,小提琴用跳弓、顿弓,在不同的音区重复这一主题,既统一又富于变化,接着主题由木管乐器演奏,并加以变化,表现了热烈欢快、相互据戏的场面。

最后,在弦乐的长音和弦上,结束了这一乐章。

4.《布老虎》

这是管弦乐曲《中国儿童玩具》的第四乐章,描绘了民间玩具布老虎的生动形象,布老虎既有威严的一面,也有温柔动人的一面,音乐很好地描绘了布老虎的双重形象。

乐曲开始时由大管奏出威严的老虎主题:

随后出现的打击乐声,描写布老虎在孩子们的摆布下做出种种勇猛威严的动作。

接着就出现了一段由双簧管奏出的温和的曲调,表现了布老虎被驯服后的温柔:

一声吊钹声过后,又出现了布老虎威严的主题,随着提琴的拨弦声,布老虎迈着稳健的步伐越走越欢。

全曲在一声大锣声后结束。

5.《拔河》

这是一首富有民族风格的儿童游戏歌曲,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犹如民歌中的号子,数板“一二三、一二三”和“加油加油加油!

”的运用更增添了身临其境的生活气息。

除了第一乐句外,其它各句都是领唱与齐唱各唱两小节,既方整又富有规律,并符合拔河的节奏,但领唱的最后一个音与齐唱的第一个音都不是同一个音,这可能会形成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6.《士兵进行曲》

这是德国作曲家舒曼的名作,选自《儿童曲集》。

表现了一群木偶兵神气地操练的情景。

全曲的旋律进行几乎都是级进,加上八分休止符的多次使用,塑造了既神气可爱又小心翼翼地前进的木偶兵的生动形象。

这首乐曲虽然不长,但与作者的《快乐农夫》一样,是享誉世界的钢琴小曲,成为钢琴初学者的必弹曲目。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唱歌《阿西里西》。

2.打击乐器:

堂鼓、小钹、木鱼。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歌曲《阿西里西》。

2.学会堂鼓、小钹、木鱼的基本演奏方法。

3.能积极探索堂鼓等乐器的其它演奏方法。

教学过程

1.从第三单元的欣赏曲《阿细跳月》引入《阿西里西》,这两者都是彝族的音乐,前者是表现青年们的舞蹈,后者是表现儿童们的游戏。

2.听《阿西里西》的录音数遍,学生跟着录音轻声哼唱。

3.教师解释“阿西里西”(我们是好朋友)和“丘都拉迪嗡啊”(表现欢乐的衬词)的含义。

并与学生一起回忆彝族的一些风土人情(这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介绍过)。

4.学生跟着伴奏带演唱《阿西里西》。

5.展示堂鼓、小钹、木鱼等打击乐器,请学生说出名字,学生可能将堂鼓说成小鼓,将小钹说成是小镲,这也无妨。

教师分别介绍并示范这三种打击乐器的基本演奏方法。

堂鼓用单槌击和双槌同时击都是基本的演奏方法;小钹上下相击,左右相击也都是基本的演奏方法。

6.学生分三组,分别学习堂鼓、小钹和木鱼的基本演奏方法。

堂鼓可奏“×××××”的节奏,小钹奏“×××××”的节奏,木鱼奏“××××”和“××××××××××”的节奏。

然后三组齐奏,形成一种热烈欢快的气氛。

7.各组分别探索堂鼓、小钹、木鱼的其它演奏方法,如堂鼓击鼓边、或用手按住鼓皮敲击、小钹磨擦发音、用鼓槌击木鱼等,总之,要求学生在同一件乐器身上探索发出几种不同音色的声音,这一练习是很有意义的。

8.用堂鼓、小钹和木鱼为歌曲《阿西里西》伴奏,请学生在课外作好设计,下一节课大家共同来实践。

9.复习一遍歌曲《阿西里西》,再用刚才试敲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教学评价

1.学唱《阿西里西》的效率。

2.学生掌握堂鼓、小钹、木鱼基本演奏方法的普遍程度。

3.探索堂鼓等乐器其它演奏方法的积极性与参与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歌曲《阿西里西》。

2.欣赏歌曲《转圆圈》。

教学目标

1.能较为熟练地、有表情地演唱《阿西里西》。

2.感受《转圆圈》所描绘的儿童月下欢乐歌舞的情景,跟着录音哼唱部分词句并随音乐即兴表演动作。

3.能用堂鼓等打击乐器为《阿西里西》作伴奏。

教学过程

1.复习歌曲《阿西里西》。

2.随教师学唱《阿西里西》的歌谱。

3.出示“×××”与“×××”两张卡片,让学生能清楚地区别两者的不同,再请学生找一找在《阿西里西》的歌谱中“×××”和“×××”各使用了几次,“××××”用了几次。

4.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如何能更有表情地唱好《阿西里西》。

在教师的指挥下,随着伴奏带全体学生富有表情地演唱《阿西里西》。

5.请学生分组设计如何用堂鼓、下钹、木鱼为《阿西里西》伴奏(为每种打击乐器设计两小节节奏型),师生共同比较、归纳、综合,作出几套方案。

例如:

6.部分学生歌唱,部分学生用堂鼓等伴奏,掀起本节课的第一个高潮。

7.教师介绍合唱歌曲《转圆圈》的相关资料,并与已欣赏过的《阿细跳月》作比较,两者相同的是都是彝族的音乐,且都是在月光下的歌舞,不同的是《阿细跳月》是青年人的舞蹈,《转圆圈》是儿童们的游戏歌曲。

8.出示《转圆圈》的歌词,听赏《转圆圈》。

9.听赏几遍后,引导学生跟看录音哼唱以下两个片断:

10.部分学生用已学会的彝族舞蹈动作随音乐即兴表演,不求动作统一,只求与音乐合拍,表演自信大方,教师应启发、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表演,掀起本节课的第二个高潮。

教学评价

1.学生演唱《阿西里西》时的表情与投入程度。

2.学生设计打击乐器伴奏时的合作精神与创造能力。

3.学生听赏音乐时的专注程度。

4.学生即兴表演时的参与率及动作与音乐的协调程度。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唱歌《拔河》。

2.欣赏管弦乐曲《踢毯子》

教学目标

1.能用富有力度和弹性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拔河》。

2.能用人声和打击乐器表现拔河的情景,并用打击乐器为歌曲《拔河》伴奏。

3.能随着乐曲《踢踺子》的韵律,即兴表演踢踺子的动作。

教学过程

1.用拔河的图片或提问的方式引入歌曲《拔河》的教学,请学生用语言描绘拔河时欢快、热烈的气氛。

2.提问“拔河的音乐应当是怎样的?

”“演唱时在声音上应具有什么特点?

”启发学生想象表现拔河场面歌曲的音调特点一热烈、欢快、紧张。

3.听赏歌曲《拔河》的范唱录音,听几遍后通过提问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这首歌曲的认识,为正确地表现这首歌曲打下基础。

4.录音学唱歌曲。

5.教师领唱、学生齐唱,学生领唱、齐唱。

6.按课本上的要求,用打击乐器(或小喇叭、喊声、跺脚等)表现歌曲《拔河》热烈、紧张。

欢快的气氛,再将这些声音录下来。

7.边演唱歌曲,边放渲染气氛的录音,师生共同评论。

8.欣赏管弦乐曲《踢踺子》,引导学生注意由木琴奏出的主题。

9.教师表演踢踺子动作(也可将踺子带到课堂上来,因有些学生可能没有见过和玩过踢踺子),开始时两拍踢一下,后可变为一拍踢一下,可用右脚踢,也可用左脚踢,可以站着踢,也可以跳着踢,还可以右脚交叉到左脚后面踢等。

10.学生随音乐即兴地做踢踺子的动作,不要要求整齐划一,只要求能合拍,达到“用动作来理解音乐、表演音乐”的目的。

11.复听一遍《踢踺子》以加深印象,并要求学生能在以后播放这段音乐时立即说出曲名。

12.歌表演《拔河》将掀起本节课的高潮,但以徒手表演拔河为好,不要使用真的绳子,以免目标转移。

表演的动作可由学生自己设计,各组表演的动作可以不同,每组约11人(五人一队分列两边,一人当裁判),部分学生可用打击乐器、人声为歌曲伴奏。

教学评价

1.学生演唱《拔河》时的投入程度和是否富有表情。

2.学生在设计《拔河》气氛时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3.学生听赏音乐时的积极性及专注程度。

4.学生在歌表演时表现的纪律性及创造性。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音乐活动《士兵进行曲》。

2.欣赏管弦乐曲《布老虎》。

教学目标

1.能随着《布老虎》的音乐展开想象,初步理解音乐表现的内容,并初步了解布老虎的民俗。

2.在熟悉《士兵进行曲》音乐的基础上,能按节拍敏捷地作出种种动作。

教学过程

1.出示布老虎的图片或实物后,初听管弦乐曲《布老虎》。

2.介绍有关布老虎的民俗。

布老虎是儿童的玩具,在我国很多地方的农村中,人们都喜欢用老虎的造型来打扮小孩,头戴老虎帽,脚穿老虎鞋,手中拿着布老虎,睡觉时还有老虎枕……有一首民谣唱道:

“小猴孩,你别哭,你别闹,给你买个布老虎,白天拿着玩,黑夜吓麻胡”。

“麻胡”是民间传说中专门残害儿童的恶鬼,让孩子穿虎鞋、戴虎帽、玩布老虎是表示驱恶除魔保佑平安的意思。

布老虎身上的图案色彩鲜明,眼睛很大,额头还有一个”王”字,但并没有过于凶猛的样子,相反,它能使孩子们爱不释手。

3.复听《布老虎》,引导学生分辩两个不同的“老虎”主题,一个是貌似凶猛的,一个是比较温和的。

4.初听《士兵进行曲》,感受其进行曲的律动。

5.请学生仔细观赏课本上的图示,知道一共要做拍手、拍腿、踏左脚、打枪、立正、敬礼等六个动作。

同时要念qi、cha、peng、pa、ka等象声词。

6.教师随音乐作示范。

7.这个练习的难点是既要做动作,又要念出声音,两者要密切配合,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因此可带领学生先随音乐学做动作,再同时念出声音。

这段音乐一共有八个乐句,每句四小节,如只做一遍动作,可用第1、2、7、8乐句,即:

如连续做两遍动作,可用整首曲子。

8.可以分组比赛,看哪一组做得最整齐。

9.教师弹琴,部分学生做动作,部分学生列队行进(模仿木偶兵的形象),将掀起本节课的高潮。

10.学生自己设计动作,自由表演。

教学评价

1.欣赏音乐时的专注程度。

2.随音乐做动作时的正确性、协调性和参与率。

3.自己设计动作的积极性、创造性。

附送:

2019-2020年人教版音乐二年级上册《我愿住在童话里》教学设计

歌曲《小红帽》为歌曲编创表演动作了解《小红帽》的童话故事

第二课时

童话音乐故事《龟兔赛跑》分角色表演《龟兔赛跑》了解《龟兔赛跑》的童话故事

第三课时

音乐故事《森林小卫士》听辨讲解音乐故事《森林小卫士》根据图片和音乐编讲故事音乐与画面的密切联系

第四课时

 歌曲《大鹿》进行歌表演 

第五课时

欣赏《永远住在童话里》 即兴扮演歌中出现的主人公了解歌曲中的童话人物、故事

教学要求

(一)单元总要求

1.能够有感情地背唱《小红帽》和《大鹿》这两首歌曲。

2.感受不同音乐情绪所带来的音乐形象的变化,根据不同的音乐故事进行表演。

(二)具体要求

1.学唱并背唱歌曲《小红帽》和《大鹿》,能用简单的动作进行表演。

2.欣赏《龟兔赛跑》,了解它的故事情节并能分角色扮演音乐中的小动物。

3.听辨音乐情绪,找到相应的画面,并能够配乐讲《森林小卫士》的故事。

4.听赏《永远住在童话里》,感受欢快、活泼的情趣,并模仿动画中的主人公进行表演。

教学准备

(一)教具

钢琴、录音机、VCD或录象机、相应的录音带、录像带或光盘。

(二)图片、道具

花草、树木、小路、小溪、终点路标等背景,小动物的头饰、小彩旗、玩具枪、花环等。

教材分析

(一)编写意图

本单元用音乐“讲”了几个小朋友所喜爱的童话故事。

既有富有童话色彩的歌曲,又有童话故事音乐。

这一内容的安排主要是用音乐“讲述”童话故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对不同音乐情绪的感受和听辨能力以及音乐表现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重点:

1.学会并有感情地背唱歌曲《小红帽》、《大鹿》。

2.对不同音乐情绪的感受和听辨能力以及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本单元难点:

体会《小红帽》和《大鹿》所描述的不同音乐故事,指导学生以歌声表现歌曲中的不同音乐形象和故事的发展。

(三)音乐材料分析

1.《小红帽》

这是一首巴西的儿童歌曲。

2/4拍,C大调式,是由六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

歌词以第一人称叙述了孩子们所熟悉的“小红帽”的故事。

乐曲音阶式的级进进行与分解和弦式进行的穿插运用,使旋律流畅、活跃,歌曲的音乐材料相对较简单。

除第五乐句外,歌曲实际是围绕着第一、二乐句的音乐材料展开的。

第一、三乐句基本相同,第二、四乐句基本相同,均以加do、re、mi、fa的级进式旋律开始,而第六乐句则完全重复第四乐句。

歌曲旋律流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音乐形象既统一又有对比。

”这一句的演唱是这首歌曲的难点。

2.《龟兔赛跑》

这是中国福利会上海艺术剧院史真荣为儿童写的一部童话故事音乐。

是一部由大管、单簧管主奏的管弦乐作品,完成于1959年,在1960年第一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首次演出,受到儿童们的喜爱和欢迎,1962年出版了总谱并灌制唱片,多年来一直作为我国少年儿童管弦乐欣赏教材的主要曲目之一。

这部管弦乐作品根据童话《龟兔赛跑》的故事情节,采用模拟和描述性的手法作了音乐性的叙述,以管弦乐器特有的音色和表现力,塑造了小兔子和乌龟的形象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

乐曲发挥管弦乐队丰富的表现力,生动描绘了大树林的清晨,龟兔赛跑的热闹场面以及欢乐愉快的舞会等情节。

音乐通俗易懂,特别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儿童边听故事边听音乐,更能激起他们的想象,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

故事大意:

在一片美丽的大树林里,骄傲的小兔子觉得自己跑得最快,瞧不起爬得很慢的乌龟,并编了歌谣来讽刺乌龟。

乌龟很生气,决定和小兔子赛跑。

听到这个消息,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来观战了。

随着发令枪响,兔子飞似地跑了出去。

骄傲的兔子跑到半路,回头一见乌龟已被远远的抛在后面,就毫不介意地在大树下睡着了。

乌龟呢,则坚持不懈,一步一步不停的向前爬。

等兔子醒来时,乌龟已接近目的地了,兔子急起猛追,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乌龟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3.《森林小卫士》

这是一个配乐讲故事的音乐活动。

故事的基本情节是:

1.清晨,太阳刚刚露出笑脸,森林小卫士一小狗就迈着矫健的步伐开始在森林里巡逻了。

小动物们还在甜蜜的睡梦中,森林里安静极了。

2.美丽的天鹅在湖中时而拍拍翅膀,时而持一持洁白柔顺的羽毛,悠闲的游七。

3.森林小卫士走到森林深处,哟!

小动物们早就到齐了,森林音乐会已经开始了,小动物们又唱又跳玩儿的开心极了。

4.可是小动物们不知道危险正在向他们靠近,一个偷猎者已经向它们举起了猎枪。

5.正在这危急的时刻,森林小卫士发现了偷猎者,立刻向他扑去,偷猎者吓坏了,扔下手里的猎枪落荒而逃。

6.小动物们高兴地把小狗围了起来,一起唱歌跳舞庆祝胜利,并且夸奖小狗真不愧是森林小卫士!

第一幅图:

教师可选择《快乐的一天》中《早早起》一段音乐或《口哨与小狗》的音乐片段;第二幅图:

可选择圣—桑的《天鹅》片段;第三幅图:

可选择《快乐小舞曲》或《快乐的小熊猫》等乐曲;第四幅图:

可选择《彼得与浪》中表现猎人或狼的音乐;第五幅图:

可选择《彼得与狼》中的音乐片段;第六幅图:

可选择《节日舞曲》。

4.《大鹿》

这是一首法国的、具有童话色彩的儿童歌曲。

2/4拍,F大调。

歌词采用拟人化的叙事手法,幽默风趣,深受学生喜爱。

歌曲旋律明快、跳跃,节奏简洁、紧凑。

第一、二乐句旋律明快跳跃,叙述了小白兔从林中来到大鹿家的情景;第三、四乐句,旋律在高音区发展,节奏相对紧凑,表现了小白兔害怕猎人追来的紧张心情和大鹿不怕风险、乐于助人的决心。

”这一句的演唱是这首歌的难点。

5.《永远住在童话里》

这是一首极富情趣的儿童歌曲。

D大调,4/4拍。

歌词以第一人称表达了小朋友对童话世界的向往──如果这人间象童话一样美丽,我宁愿不要长大,永远住在童话里。

歌曲为带再现的两段体,旋律明快、跳跃,每一乐句的弱起以及附点和切分节奏的不断出现,使乐曲活泼而富有情趣。

第一乐段节奏较紧凑,旋律活泼、跳跃;第二乐段,前两个乐句节奏相对舒展,分解的下属和弦使音乐色彩产生变化,表明了小朋友对童话世界的向往;第三乐句又回到主和弦,节奏又趋紧凑,同度进行的“55555555”“33333333”起了一个强调的作用,“不要”和“永远”的重复表达了小朋友宁愿不要长大和永远住在童话里的心情。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小红帽》

教学目标

1.用轻快的声音、有感情地背唱歌曲《小红帽》。

2.学唱歌曲《小红帽》的唱名。

3.引导学生根据歌词即兴创编动作进行歌表演。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和《小动物的歌》。

(二)课题导入

1.以童话故事《小红帽》导入课题:

可采用看录像、听录音或教师讲故事、学生讲故事等形式。

2,教师可边讲故事边创设情境(在黑板上画简笔画或贴图片,亦可用实物投影等)。

(三)学唱歌曲

1.出示课题听范唱(教师范唱或录音、CD范唱等)。

2.学唱歌曲。

①读歌词。

教师有感情的朗读歌词;学生可采用全体读、小组读、个别读等形式。

②学唱歌词。

步骤A.唱准确:

听范唱→跟唱 →全体跟琴唱。

B.以轻巧的声音唱出感情:

先听、看范唱。

师生一起分析歌词:

轻快→害怕 →轻快(渐弱)。

C.有表情的演唱:

个别唱、分组唱师生共同评价,全体唱。

D.全体背唱歌曲。

③完整地演唱歌曲。

3.跟着老师唱唱名。

全体跟老师学唱唱名,老师唱一句学生唱一句(学生手指唱名);

师生接唱:

音程跳度大的、稍难的小节老师唱,相对简单的小节学生唱;分组跟唱或接唱,个别跟唱或接唱等。

4.创编动作进行歌表演。

步骤1:

A.学生根据歌词,小组自编动作。

      B.教师到各组指导。

       C.学生分组表演。

步骤2:

A.教师引导全体学生想动作,个别展示。

       B.教师请学生做动作,当时指导,全体学做。

       C.全体表演。

(四)教师做本课小结

教学评价

1.能否有感情的背唱歌曲《小红帽》。

2.能否跟唱曲谱并找到所唱的曲谱。

3.能否边唱歌曲边进行简单的表演。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乐曲《龟兔赛跑》。

教学目标

1.听辨和感受乌龟和兔子的音乐的不同,并用图式表现出来。

2.了解表现乌龟的音乐是由大管演奏的,兔子的音乐是由单簧管演奏的。

3.跟着音乐分角色进行表演。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听音乐片断谈感受进入课题

请学生听由大管演奏的表现乌龟的音乐和由单簧管演奏的表现兔子的音乐。

①问题:

这两段音乐有什么不同?

如果音乐表现的是两种小动物,他们会是谁?

②介绍演奏乐器及其所表现的动物。

③提出问题:

乌龟和兔子是哪部童话的主人公?

(二)听赏童话故事音乐《龟兔赛跑》

1.点课题并简介

今天就来听一听《龟兔赛跑》的故事。

不同的是这是一部由管弦乐演奏的音乐童话故事《龟兔赛跑》。

大管和单簧管就分别是一种管弦乐器。

2.完整的听赏童话故事音乐《龟兔赛跑》(看书上的图画)问题:

可以用线条、颜色图画等分别表现乌龟和兔子的形象。

为什么爬得很慢的乌龟胜利了,而跑得很快的兔子却输了?

3.分角色边听音乐边表演

教师可准备一些森林的花草、树木小路小溪、终点路标等背景及一些小动物的头饰、小彩旗、玩具枪、花环等创设情境。

①学生模仿乌龟和兔子跑、爬的动作,选择模仿象的同学扮演这两个角色。

②老师和其余的学生一起分别扮演各种小动物:

放枪的、挥旗的、助威的、给乌龟佩带花环的等等。

③师生共同简单串演。

④师生共同边听音乐边表演(根据时间,可以只表演比赛开始至乌龟胜利片断)。

(三)师生一起总结本课

教学评价

l.能否听辨出音乐情绪的变化,并用简单的图式表现。

2.是否知道表现乌龟和兔子的乐器分别是大管和单簧管。

3.跟着音乐分角色进行简单的表演时学生的参与程度。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音乐活动──配乐讲故事《森林小卫士》。

教学目标

根据教科书的插图,听辨音乐情绪,配上相应的画面;配乐讲《森林小卫士》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讲故事。

1.教师贴出书中的六幅图片。

2.请学生给图片排顺序,看图讲故事。

3.为这个故事取名字,将学生取的名字写在黑板上。

(二)为图片选择音乐。

1.听一段音乐,请学生根据乐曲的情绪,为其中的一首选择图片。

问题:

为什么这样选择?

2.再听两段音乐,学生听辨并选择图片。

(为什么?

3.教师再播放几首乐曲,请同学们根据音乐情绪选择图片。

(为什么?

可以边听音乐边用动作模仿图片上发生的事。

3.按故事发展顺序听音乐,学生可以根据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