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185428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无机及分析化学B》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

无机及分析化学B

课程名称(英文):

InorganicandAnalyticalChemistry

课程编码:

1103108

开课学期:

第1学期

学时数、学分数:

48学时,3.0学分

适用专业:

农业科技类(中药学、生物科学)、动物科学、园艺、植保、旅游管理、木工、生物技术、梁希班

先修课程:

后续课程:

有机化学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阐述化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农科类、理科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及生物类等各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程。

本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基础,同时训练学生掌握分析测量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以提高人才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密切联系现代科技前沿和农业科技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化学科学的发展历程,了解化学与工农业及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化学学科的前沿知识,了解某些重要生命元素的性质,了解某些现代测试手段;重点掌握平衡的原理、溶液中的各种化学平衡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使学生建立准确的“量”的概念和掌握各种化学分析方法;掌握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速率、物质结构、分散体系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会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解释化学现象,会运用基本分析方法和测试手段进行一般的化学分析,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将化学知识与专业实际相结合。

(一)理论知识方面

Ⅰ.结构化学部分

一、微观粒子的运动特性

1.了解电子等微观粒子运动特性:

物理量量子化、波粒二象性

2.了解测不准原理,了解量子力学的基本假设

二、波函数

1.了解波函数的物理意义和量子数的物理意义

2.掌握量子数的取值规则

3.了解原子轨道轮廓图、等值线图和电子云图

三、原子的核外电子结构

1.单电子原子:

了解单电子原子内轨道能级

2.多电子原子:

了解屏蔽作用对轨道能级的影响,了解有效核电荷概念,了解能级组的划分,了解能量最低原理、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掌握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四、元素周期律

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结构周期性变化规律与周期表结构的关系

2.了解主、副族元素原子的结构特点

3.了解电子结构、原子半径、有效核电荷与主、副族元素性质(电离能、电子亲合能、电负性)变化基本规律的关系

五、化学键

1.了解离子键理论要点

2.了解离子晶体晶格能概念及其对离子晶体重要物理性质的影响

3.了解共价键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要点,σ键和π键

4.了解轨道杂化理论、了解杂化轨道与分子空间构型及分子极性的关系

5.了解分子间力、氢键及其对物质重要性质的影响

6.了解配合物结构的价键理论

Ⅱ.化学基础理论部分

预备知识:

1.掌握“物质的量”概念

2.掌握“化学计量数”概念

3.掌握“化学反应进度”概念

一、化学热力学

1.热力学第一定律:

理解状态函数、功、热、热力学能、焓等概念,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数学表达式,理解定压热与焓变、定容热与热力学能变有关系,掌握热容概念

2.热化学:

理解并掌握化学反应热概念,掌握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焓概念,理解并熟练应用盖斯定律,掌握并熟练应用标准摩尔生成焓概念,能应用基尔霍夫公式

3.了解自发过程的特点,了解可逆过程

4.了解熵增原理,了解熵的统计意义

5.了解吉布斯自由能和吉布斯自由能判据

6.掌握热力学基本公式

7.理解化学势概念,理解化学反应摩尔吉布斯自由能概念和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自由能概念

8.了解理解气体和非电解质理想溶液中各组分的化学势,了解非理想气体和非想溶液中各组分的化学势,了解逸度、活度概念

9.掌握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和化学反应等温式的应用

二、化学平衡

1.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热力学意义:

化学势与化学平衡

2.掌握标准平衡常数概念和化学平衡计算及多重平衡原理

3.掌握各种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4.了解经验平衡常数

三、化学动力学

1.掌握化学动力学基本概念:

基元反应、简单反应、复杂反应、反应分子数、化学反应速率、反应级数、速率方程、速率常数,掌握简单级数反应的特点和有关计算

2.掌握浓度、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阿累尼乌斯公式及其应用

3.了解复合反应及其近似处理

4.了解反应速率理论,了解活化能概念

5.了解催化作用和催化剂

四、电解质溶液

1.掌握离子电迁移、电导、是导率等概念及其简装应用

2.掌握离子的化学势、活度和活度系数等概念,了解强电解质溶液理论

Ⅲ.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一、酸碱反应

1.掌握质子酸碱概念、了解路易斯酸碱概念

2.理解酸碱强度与结构的关系

3.掌握弱酸碱的离解平衡、酸碱水溶液酸度和有关离子浓度的近似计算

4.掌握影响酸碱离解平衡移动的各种因素,掌握介质酸度对弱酸碱存在形体的影响

5.掌握缓冲溶液的性质、组成、酸度的近似计算及缓冲溶液的配置

二、沉淀——溶解反应

1.掌握溶度积原理

2.掌握分步沉淀作用

3.掌握同离子效应、酸度、配位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对沉淀——溶解反应的影响、沉淀转化

4.了解沉淀反应在离子分离和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三、配位反应

1.掌握配离子稳定常数概念和配位平衡的近似计算

2.理解酸碱反应、沉淀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对配位平衡的影响,并能做简单近似计算

3.了解配位反应的重要应用

四、氧化还原反应

1.掌握有关基本概念,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式的配平方法

2.掌握原电池、电极、电池电动势、电极电势等重要概念

3.掌握可逆电池热力学,掌握Nernst方程及其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

4.了解pH——电势图

Ⅳ.分析化学部分

一、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

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准确度与精密度、提高测定准确度的措施

二、初步掌握有效数据的统计处理:

t—检验、F—检验

三、掌握滴定分析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反应完全程度对终点误差的影响,掌握各类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和选择

四、各类滴定分析方法

酸碱滴定:

掌握强酸(碱)、弱酸(碱)及简单的混合酸碱的滴定分析方法及重要应用;

沉淀滴定:

掌握莫尔法、佛尔哈德法原理和重要应用

配位滴定:

理解条件稳定常数概念、酸效应对条件稳定常数的影响,单一离子的滴定条件,掌握配位滴定的重要应用

氧化还原滴定:

理解条件电极电势、氧化还原反应的条件平衡常数,掌握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和碘量法原理及重要应用

三、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第1章溶液(2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质量摩尔浓度、物质的量分数、质量分数的计算及相互间的换算。

2.掌握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其应用。

3.了解强电解质溶液依数性的偏差,了解活度,活度系数、离子强度基本概念。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

分散系的概念、稀溶液依数性及计算公式。

难点:

引起稀溶液依数性的原因。

1.1分散体系(了解)

1.1.1分散体系1.1.2分散体系的类型1.1.3分散体系的特点

1.2溶液(掌握、运用)

1.2.1溶液1.2.2物质的量浓度1.2.3质量摩尔浓度1.2.4物质的量分数1.2.5质量分数

1.3稀溶液的依数性(掌握、运用)

1.3.1溶液的蒸气压下降1.3.2溶液的沸点升高1.3.3溶液的凝固点下降

1.3.4溶液的渗透压

1.4电解质溶液(了解、理解、运用)

1.4.1电解质溶液1.4.2离解度1.4.3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

1.4.4强电解质理论简介1.4.5活度1.4.6离子强度

 

第2章化学热力学基础(1学时)简单介绍(了解内容)

本章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热力学能、焓、熵、自由能等状态函数的物理意义

2.了解热力学基本概念

3.掌握△G与温度的关系式,及温度对反应自发性的影响

本章重点和难点:

重点:

状态函数的性质;焓和焓变;自由能和自由能变;反应热和自由能变的含义及其计算;自发性判据。

难点:

焓、熵、自由能的概念;利用吉布斯自由能判断过程的自发性。

2.1基本概念(理解、掌握)

2.1.1体系与环境2.1.2状态和状态函数2.1.3广度性质和强度性质

2.1.4过程和途径2.1.5热和功2.1.6热力学第一定律

2.2自由能(了解、掌握、运用)

2.2.1自由能2.2.2标准摩尔生成自由能2.2.3Gibbs-Helmholtz方程

*2.2.4生化标准状态

 

第3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4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标准平衡常数(Kθ)的意义及书写

2.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3.了解化学反应等温方程的意义,掌握ΔrGmθ与Kθ的关系式。

4.掌握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5.掌握化学反应速率方程式,质量作用定律及其适用范围

6.了解反应速率理论

7.掌握温度与反应速率常数的关系式,掌握活化能的概念

本章重点和难点:

重点:

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质量作用定律;阿累尼乌斯公式;标准平衡常数;

ΔrGmθ与Kθ的关系;化学平衡的计算。

难点:

质量作用定律和阿累尼乌斯公式的应用;化学反应等温方程的应用。

3.1化学反应速率(理解、掌握)

3.1.1化学反应速率3.1.2反应机理3.1.3速率方程和速率常数

3.1.4反应级数

3.2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理解、掌握)

3.2.1van’tHoff规则3.2.2Arrhenius公式3.2.3活化能

3.3反应速率理论简介(了解)

3.3.1碰撞理论3.3.2过渡态理论

3.4催化剂(了解、掌握)

3.4.1催化剂和催化作用3.4.2催化剂的特点3.4.3均相催化和多相催化

3.4.4酶催化反应

3.5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理解、掌握)

3.5.1可逆反应(对峙反应)3.5.2分压定律3.5.3标准平衡常数

3.5.4书写标准平衡常数表示式应注意的事项3.5.5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3.6标准平衡常数和标准摩尔自由能变化的关系(理解、掌握)

3.7化学平衡的移动(理解、掌握)

3.7.1浓度对化学反应的影响3.7.2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7.3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3.7.4其他平衡的影响

*3.8生物化学标准平衡常数(自学、了解)

 

第4章物质结构(7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性——波粒二象性、量子化、波函数ψ与原子轨道,几率与几率密度及其表示法,原子轨道和电子云角度分布图

2.掌握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相互关系及合理组合

3.掌握单电子原子、多电子原子能级,了解钻穿效应、屏蔽效应对能级高低的影响;掌握核外电子排布的原理,能熟练写出一般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

4.掌握原子结构与同期系的关系及元素基本性质(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合能、电负性)的变化规律

*5.掌握离子键理论要点,决定离子化合物性质的因素与离子晶体的晶格能

6.掌握共价键理论(VB法)和杂化轨道理论要点及共价健特征

7.掌握偶极矩、分子的极化和分子间力、氢键及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了解各类晶体的特点

本章重点和难点:

重点:

四个量子数;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性质变化的周期性;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及其应用;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难点: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电子排布的特例;杂化轨道理论和分子空间构型。

4.1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了解、理解)

4.1.1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4.1.2测不准原理4.1.3Schrondinger方程

4.1.4波函数

4.2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理解、掌握)

4.2.1四个量子数4.2.2核外电子排布规律4.2.3多电子原子轨道近似能级图

4.3原子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系(理解、掌握)

4.3.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4.3.2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周期表4.3.3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4.4离子化合物(自学、了解)

4.4.1离子键4.4.2晶格能

4.5共价化合物(掌握、理解)

4.5.1价键理论4.5.2共价键的特点4.5.3共价键的类型4.5.4键参数

4.6杂化轨道理论(掌握、理解)

4.6.1杂化轨道理论要点4.6.2杂化类型与分子空间构型

4.7分子间力和氢键(掌握、理解)

4.7.1分子间力4.7.2氢键4.7.3氢键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4.8晶体结构(自学、了解)

4.8.1离子晶体4.8.2原子晶体4.8.3分子晶体

 

第5章化学分析(4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分析化学的目的、任务、作用,分析方法的分类,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

2.掌握误差的分类、来源、减免方法,准确度、精密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3.了解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方法,可疑值的取舍方式

4.掌握有效数学的概念及运算规则

5.掌握滴定分析中的基本概念,标准溶液、化学计量点、指示剂、滴定终点、滴定误差

6.掌握滴定分析法的分类、滴定方式、滴定分析对滴定反应的要求

7.掌握标准溶液浓度表示方法,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方法8.掌握滴定分析计算方法

本章重点和难点:

重点:

误差的基本概念、计算及减免方法;有效数字在分析实践中的运用;标准溶液的表示方法及配制、标定方法;滴定分析计算。

难点:

分析数据的处理和有效数字的计算;滴定度的计算。

5.1分析化学概述(了解、理解)

5.1.1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5.1.2分析方法的分类5.1.3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

5.2定量分析中的误差(理解、掌握)

5.2.1误差的分类5.2.2误差和偏差的表示方法5.2.3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5.2.4分析数据的处理

5.3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理解、掌握)

5.3.1有效数字5.3.2有效数字的修约5.3.3有效数字的运算

5.4滴定分析法概论(了解、理解、掌握、运用)

5.4.1滴定分析法概述5.4.2滴定分析法的分类与滴定方式5.4.3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5.4.4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第6章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8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强电解质溶液的特点,活度、活度系数及离子强度的概念

2.掌握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影响电离平衡常数和电离度的因素,稀释定律;运用最简式计算弱酸、弱碱水溶液的pH值及有关离子平衡浓度

3.了解同离子效应,盐效应

4.掌握酸碱质子理论:

质子酸碱定义,共轭酸碱对,酸碱反应的实质,共轭酸碱Kaθ和与Kbθ的关系

*5.了解酸度对弱酸(碱)存在形态分布状况的影响

6.掌握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指示剂的变色点、变色范围

7.掌握强碱(酸)滴定一元酸(碱)的原理,滴定曲线的概念,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化学计量点pH值及突跃范围的计算,指示剂的选择,掌握直接准确滴定一元酸(碱)的判居其应用

8.掌握多元酸(碱)分步滴定的判据及滴定终点的pH计算,指示剂的选择,了解混合酸(碱)准确滴定的判据

9.掌握酸碱滴定法的应用,了解CO2对酸碱滴定的影响,掌握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掌握混合碱的分析方法及铵盐中含氮量的测定方法

本章重点和难点:

重点:

电离平衡原理;酸碱质子理论;质子条件;各类溶液体系pH值的计算;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和选择;一元强酸碱的滴定和多元酸(碱)分步滴定。

难点:

质子条件;各类溶液体系pH值的计算;多元酸碱及混合碱的滴定。

6.1酸碱质子理论(理解、掌握)

6.1.1酸碱的定义6.1.2酸碱反应6.1.3水的质子自递反应6.1.4酸碱的强度

6.1.5共轭酸碱对Kaө和Kbө的关系

6.2酸碱平衡的移动(理解、掌握)

6.2.1浓度对质子转移平衡的影响6.2.2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

6.3酸碱平衡中有关浓度的计算(掌握、运用)

6.3.1水溶液的pH值6.3.2质子条件式6.3.3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

6.3.4酸度对弱酸、弱碱各组分浓度的影响

6.4缓冲溶液(掌握、运用)

6.4.1缓冲溶液的缓冲原理6.4.2缓冲溶液的pH值6.4.3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

6.4.4缓冲溶液的选择与配制6.4.5缓冲溶液的应用

6.5酸碱指示剂(掌握、理解)

6.5.1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6.5.2指示剂变色范围6.5.3混合指示剂

6.6酸碱滴定的基本原理(掌握、运用)

6.6.1强碱(酸)滴定强酸(碱)6.6.2强碱(酸)滴定一元弱酸(碱)

6.6.3多元酸(碱)和混合酸(碱)的滴定6.6.4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6.6.5CO2对酸碱滴定的影响

6.7酸碱滴定法的应用(掌握、运用)

6.7.1直接滴定法6.7.2其他滴定方式

 

第7章沉淀溶解平衡(3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难溶强电解质的溶度积原理

2.掌握溶度积Kspθ和溶解度S的定量关系

3.了解同离子效应和介质酸度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

4.掌握溶度积规则,沉淀生成和溶解的方法及应用,了解分步沉淀和沉淀转化

本章重点和难点:

重点:

溶度积常数的意义;溶度积规则。

难点:

溶度积规则的应用;多重平衡。

7.1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理解、掌握)

7.1.1溶度积7.1.2溶度积与溶解度的关系7.1.3溶度积规则

7.2沉淀的生成和溶解(掌握、运用)

7.2.1沉淀的生成7.2.2分步沉淀7.2.3沉淀的溶解7.2.4沉淀的转化

 

第8章配位平衡与配位滴定法(4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及命名,了解决定配位数的因素

2.掌握配位化合物键价理论要点,了解内轨型及外轨型配合物,了解配合物的磁性

3.掌握配位平衡及有关计算;掌握沉淀反应对配位平衡的影响并作有关计算,掌握酸碱反应对配位平衡的影响;了解多重平衡常数及其应用

4.掌握螯合物的结构特点及稳定性,了解螯合剂的应用

5.了解配位化合物的应用及生物无机化学

6.掌握影响EDTA配合物稳定性的外部因素,重点掌握酸效应和酸效应系数

7.了解EDTA滴定法的基本原理,重点掌握单一金属离子准确滴定的界限及配位滴定中酸度的控制

8.了解金属离子指标剂,了解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与途径

本章重点和难点:

重点:

配合物的命名和基本特点;配位平衡及其计算,酸效应、酸效应系数和酸效应曲线;条件稳定常数;EDTA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难点:

配合物的命名;价键理论中内、外轨及高、低自旋等概念;配位平衡中的有关计算;酸效应曲线及其应用;配位滴定曲线。

8.1配位化合物的组成与命名(理解、掌握)

8.1.1配合物的组成8.1.2配合物命名简介

8.2配合物的价键理论(理解、掌握)

8.2.1价键理论8.2.2内轨型和外轨型配离子的某些性质差异

8.3配位平衡(理解、掌握、运用)

8.3.1配位平衡常数8.3.2配位平衡的计算8.3.3配位平衡的移动

8.4螯合物(理解、掌握)

8.4.1螯合物的形成8.4.2螯合物的稳定性

8.5EDTA的性质及其配合物的特点(了解、理解)

8.5.1EDTA的性质8.5.2EDTA配合物的特点

8.6影响金属EDTA配合物稳定性的因素(了解)

8.6.1主反应和副反应8.6.2EDTA的酸效应及酸效应系数

8.6.3金属离子的配位效应及配位效应系数

8.6.4EDTA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

8.7配位滴定的基本原理(单一金属离子的滴定)(了解)

8.7.1配位滴定曲线8.7.2准确滴定的条件8.7.3酸效应曲线和配位滴定中酸度的控制

8.8金属离子指示剂(了解)

8.8.1金属指示剂的变色原理8.8.2金属指示剂应具备的条件

8.8.3常用金属离子指示剂简介

8.9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了解)

8.9.1控制酸度8.9.2掩蔽和解蔽8.9.3预先分离8.9.4其他配位剂

8.10配位滴定的方式和应用(了解)

8.10.1配位滴定的方式8.10.2配位滴定法应用

 

第9章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滴定法(10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氧化数的概念及氧化数规则

2.掌握原电池的组成,电极反应,电池符号;掌握电极电势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掌握标准电极电势的概念

3.熟练掌握Nernst方程,掌握浓度、压力、酸度、沉淀反应、配位反应对电极电势的影响,并能熟练的运用Nernst方程式进行计算

4.掌握原电池电动势Eθ与电池反应△rGθm的关系,掌握标准电动势与氧化还原反应标准平衡常数Kθ的关系

5.掌握电极电势的应用:

①表示水溶液中物质氧化、还原有力的强弱;②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③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④测定水溶液中离子的浓度(活度)

6.掌握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7.了解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基本特点,了解条件电极电势的概念,了解条件平衡常数的概念,掌握氧化还原滴定对条件电极电势差值的要求

8.了解氧化还原滴定曲线的计算方法,了解氧化还原滴定法所用的指示剂

9.掌握高锰酸钾溶液的配制与标定,了解高锰酸钾法、碘量法和重铬酸钾法的应用

10.掌握氧化还原平衡和氧化还原滴定法的计算

本章重点和难点:

重点:

氧化数的概念和原电池;Nernst方程的应用;电极电势及其应用;高锰酸钾法、碘量法和重铬酸钾法。

难点:

Nernst方程的应用;电势图及其应用;氧化还原滴定曲线;碘量法。

9.1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理解、掌握)

9.1.1.氧化数9.1.2.氧化与还原9.1.3.氧化还原半反应与氧化还原电对

*9.2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自学、了解)

9.2.1氧化数法9.2.2离子-电子法

9.3原电池与电极电势(理解、掌握)

9.3.1原电池9.3.2电极电势9.3.3电极电势的理论计算(电动势与ΔrGm关系)

9.4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及电极电势的应用(理解、掌握、运用)

9.4.1Nernst方程及其应用9.4.2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9.4.3电极电势的应用

9.5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理解、掌握、运用)

9.5.1元素电势图9.5.2元素电势图的应用

9.6条件电极电势(理解、运用)

9.7氧化还原滴定法(理解、掌握、运用)

9.7.1氧化还原反应的条件平衡常数9.7.2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9.7.3氧化还原滴定曲线的影响因素9.7.4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9.7.5滴定前预处理

9.8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方法(理解、掌握、运用)

9.8.1高锰酸钾法9.8.2重铬酸钾法9.8.3碘量法

第10章吸光光度法(5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吸光光度法的基本概念及其方法特点,掌握吸收曲线的概念,了解其应用

2.掌握光的吸收定律,掌握吸光系数和摩尔吸光系数,了解比尔定律的偏离情况,掌握朗伯比尔定律的应用原理

3.掌握显色反应的概念,了解显色条件的选择原理

4.了解吸光光度法应用

本章重点和难点:

重点:

朗伯比尔定律;吸光系数;单一组分的分析。

难点:

吸光光度分析的测量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