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187910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0.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

                                 第一章

1.怎样理解意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不是物质本身。

它是一种精神现象,而这种精神现象又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物质基础。

人脑就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但光有人脑还不能产生意识。

从内容上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制作的过程。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对此,马克思指出: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所以说意识活动是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简述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1)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2)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特点

3.为什么说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经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不可避免。

(2)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

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3)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4.怎样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属性、

(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互相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3)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对立面的转化创造条件。

2密码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4)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2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但在不同条件下,二者随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

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可能处于主要方面,而另外的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又可能处在主要的方面。

5.简述归纳于演绎二者之间的关。

(1)归纳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是一种由个别性前提过渡到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形式。

演绎是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是由一般性原则推到个别结论的推理形式。

(2)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统一性表现在;辩证思维认为,归纳当然是认识的基础,但归纳也离不开演绎,没有演绎就没有归纳,归纳从收集经验材料开始,而无论是收集经验材料还是整理经验材料,都必须要有某种理论原则的指导,这里就有演绎的作用它规定这归纳活的的目的和方法。

同时,归纳所得出的结论还不是充分可靠的,还必须靠演绎来做出进一步的补充和修正。

另一方面,演绎也离不开归纳,归纳是演绎的基础,作为演绎出发点的公理、定律、假设等,都是从归纳法或其他方法所取得的。

同时,演绎法从共性推到个性,并不能揭示个别事物多方面的丰富多彩的属性,而且演绎推理的结论还必须经过归纳来证实和丰富,如果新发现的个别事实与演绎导出的结论不相符合,就要修改演绎法所得出的结论。

                                 论述题

1.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1)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的,它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和能力。

(2)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够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人们能够创造历史,但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

正如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样,也不能自由选择一种或哪一种社会形态,只有遵循历史的规律和过程,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契机,才能真正成为历史的主人。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动能性。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通过自己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自觉动能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人们正是在其对象性活动中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和关系,而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

所以,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动能性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动能性的基础。

(3)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动能性结合起来,既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盲目,又要大胆创新,反对不求进取。

否认人的主观动能性。

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认,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唯心主义历史观把人们的思想动机看作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显然是错误的。

2.试用否定之否规律的原理,分析说明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

(1)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

容。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实质是对立面的统一,体现了事物自己运动的深刻内容、它包括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____否定____否定之否定。

从内容上看,这是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是‘扬弃’的结果。

从表现形态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即曲折前进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是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和上升的,社会主要最终必将战胜资本主义,事物发展的道理总是曲折的,社会主义现在化建设也不例外,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于特殊的国情和特殊的历史背景,更是曲折和艰难的,我们必须有冷静的头脑,敢于走曲折的路,善于走曲折的路,防止盲目乐观。

因此,我们应该用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观点来看待我国社会主要现在化建设的事业,既要反对只见曲折不见前进这个大趋势的盲目悲观的循环论,又要反对只见前进不见不见曲折性的盲目乐观的直线论。

                              第二章

1.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人类实践活动提出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不断地发展。

(3)实践使认识得以生产和发展,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的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个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也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的同对象接触,才能使得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直接经验,并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人的一切认识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而直接经验则是人们亲身实践的产物,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实践经验,并加以总结提高,推动认识不断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自己认识的真理性。

2.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是说明?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2)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飞跃,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理论对实践的依赖,除了只有在实践才能产生正确理论之外,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二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作为认识的总过程,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

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正是认识运动中实践和认识的这种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体现了认识的本质和一般发展规律。

3.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1)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条件性、有限性。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由区别的,但它们又是互相包含、互相渗透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它们之间的界限也是相对的。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互相包含和渗透。

相对真理中有绝对真理,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任何相对真理里面,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成分或颗粒。

另一方面,就绝对真理中也有相对真理,相对真理是绝对真理的一个部分,绝对真理只有通过相对真理才能不行出来,无数相对真理汇成绝对真理的长河,而每一相对真理都是其中的点滴。

2.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辩证转化。

在绝对真理好相对真理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真理是一个过程。

作为过程自身推移的真理,它处在由相对到绝对的不断转化和发展中,正是由于这种不断的推移,即相对真理不断转化成绝对真理的一部分,完善相对真理之和才能构成绝对真理。

4.简述价值评价的特点。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

它的特点是;

 

(1)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价值评价与认识不同,知识性的认识的对象是客体,是以客体本身的状态为反映内容,以获得关于客体的真的认识为目的的,而价值则以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以获得关于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即‘善’‘美’的认识为目的的。

 

 

(2)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

联系,是以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知识性的认识是

人的主观反映客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的状

态、需要与认识结果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认识

是不依主体的具体特点为转移的;而评价性的认识

则不同,由于评价是对客体与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

的认识,因而主体的客观存在状态,包括主体的需

要、特点以及其他的规定性等,作为价值关系的构

成要素也就必然会对评价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使

评价结果依主体的具体特点而转移。

 

(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

性认识。

评价是关于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认识,

是对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的判断。

人们能否

正确地作出这种判断,取决于人们所具有的相关

的知识性认识,包括对客体的属性、本质和规律,

也包括对主体的规定性、需要和发展规律等的认

识。

只有当人们对主体和客体都有了正确的知识

性认识之后,人们才能依据这种认识作出关于主

客体间价值关系的正确评价。

5.简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是辩证统一的。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

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认识世

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促进的,对世界的认识越是

深刻、正确,改造世界就越能取得成功;而改造

世界的成果越大,就越能加深和扩大人们对客观

世界的认识。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

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

体实际相结合,是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

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五、论述题

1.用认识反复性的原理,说明我们对社会主

义建设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1)认识的反复性是由以下原因决定的。

人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要受事物发展过程和事物本

质暴露过程的限制。

客观事物始终处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中,其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只有发展到一

定阶段上才会完整地暴露出来。

人们只有在反复

实践的基础上反复认识,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运动

变化的完整了解,才能够最终反映出事物本质和

规律来。

②人对事物的认识要受人所处的社会历

史条件的限制。

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发

展的历史状况必然地制约着人的认识。

人们生活

于其中的社会关系、生产力状况和科学技术水平

等,都直接制约着人认识事物的深度和广度。

人对事物的认识还要受自身的实践范围、知识水

平、认识能力、情感意志,甚至生理状况等主观

条件的限制。

人总是在自身活动的范围内和在

定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按照自身的认识能力认识事

物的,不同的人由于自身条件上的差异,对同一

对象往往有不同角度和不同程度的认识。

(2)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认识也经历

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

步摆脱了计划经济观念影响,认识到计划和市场

都是手段,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我们对社会主义

建设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2.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

并说明中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真理的

本性上看,真理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而要检

验主观是否符合客观,就必须把主观和客观连接起

来加以比较、对照。

凡是正确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

规律的认识就符合事物的客观存在,就是真理;反

之,就是谬误。

由此可见,真理的本性从根本上决

定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必须具有连接主客观的功

能。

认识本身属于主观范畴,它反映客观存在

却不能在其本身范围内判定这种反映是否同客观相

符合,因而不能成为检验反映正确与否的标准;而

事物的客观存在只是认识的对象,它不能对认识是

否正确地反映了自身的本质规律做出回答,也不能

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从实践的特点上看,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

的一种感性现实的物质活动,具有连接主客观的

特点。

一方面,实践是在人的内在需求和主观认

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带有认识主观性的普遍性特点

;另一方面,实践的手段、过程以及实践的结

果又是客观的,具有直接现实性。

通过实践,人

们把对客观对象的认识用到改造对象的实践活动

中去,使之转化为现实的客观存在。

一般来说,

在一定认识指导下的实践达到了预期目的,就证

明这个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正确反映了客观对象的

本质和规律,就是一个真理性的认识;反之,则

证明这个认识不正确、或者至少没有完全正确反

映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就还不是真理。

只有

实践才具有这种连接主客观并使主客观相互比较

的功能,所以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实质是要不

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问题。

只有坚持实

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冲破教条主义的

束缚,坚持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放弃被实

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如果

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不可能做到实事求

是,就会亡党亡国。

          第三章

1.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

力量?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赖以生存和

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结构

性质和面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都是建立在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基础上。

(3)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

的变革,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运动变化的内在动

力,推动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

当相对稳定的

生产关系不适合不断提高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

必然要变革生产关系,原有的生产方式必然被新

的更高级的生产方式所代替,原来的社会形态也

就为新的社会形态所代替,从而推动社会不断

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所以,社会历史归根到底

物质资料的生产发展史,是生产方式不断更替

历史。

2.如何理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吗?

为什么

(1)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

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

用。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

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

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

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2)经济基础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经济基础并不是社

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经济基础是在生产力基

上形成和发展的,是被生产力决定的。

生产

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决定了经济基

并通过经济基础决定着全部社会生活

3.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

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

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

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

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

量。

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决定

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

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

(2)社会基本矛盾尤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决定并制约着经济基

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变化发展。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并制约经

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同时反过来又受到它的

影响和制约。

(4)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

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

和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会导致代表或

拥护不同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法律制度的阶

级之间的矛盾的尖锐化,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积

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阶级斗争甚至社会革命,

进而促使一定社会形态的变迁、更替。

在同一社

会形态的发展中,社会基本矛盾通常是通过改革

的方式来解决的。

4.简述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

段和决定性环节。

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

力,旧的上层建筑又极力维护旧的经济基础时,

必须通过社会革命这一手段来推毁或扫除历史前

进的障碍。

(2)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由于社会革命代表了广大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能够充分激发他们的

革命热情和聪明才智,而且社会革命还能够极大

地教育和锻炼包括革命阶级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

(3)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

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而创造条件。

5.简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都是以劳动群

众为主体的人民群众在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中创

造出来的。

人民群众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

会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客

观物质力量。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民群众在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出社

会的精神财富。

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存在于人民

群众的生活之中,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不仅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而且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生产关系的根

本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都是通过人民群众推

翻旧的反动统治阶级的社会革命来实现的。

四、论述题

1.为什么说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

我完善?

(1)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

善和发展,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

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社会主义制

度本身虽然存在务盾,但这些矛盾可以通过社会

主义制度本身得到解决,通过社会主义改革使社

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

我国经过30多年的

改革,不断破除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旧观念和旧

体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

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

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

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

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2)社会改革是社会制度的非根本的局部的

更新,是社会形态的部分质变,在总体上是社会

的量变。

没有社会改革,就没有社会形态自身的

发展。

所以说,社会主义改革只是社会主义制度

的自我完善。

2.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

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

矛盾的途径。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这两对矛盾贯

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

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

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

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社会基本矛

盾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

变化和社会的发展。

对抗性的矛盾通常通过阶级

斗争甚至社会革命来解决,非对抗性的矛盾通常

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

(2)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方面,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建立起了以

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政权,从社会基本矛盾的状况看,社会基本矛盾

适合的方面是基本的、主要的,不适合的方面是

非主要的;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

级阶段,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

方面都存在着种种相互联系的矛盾,社会生产力

不发达,生产关系不完善,上层建筑不成熟

别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

产之间的矛盾突出,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但从社

会基本矛盾的性质上说,这些矛盾主要是非对抗性

的矛盾、应当而且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自我

完善发展即改革来解决。

为此,我们党制定了“一

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进一步提出了

科学发展观,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

原则和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社会主义

的伟大实践,坚持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

建筑改革结合起来,使中国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

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

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第四章

三、简答题

1、简述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两者

共处于商品这个统一体之中,相互依赖,互为条

件。

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

缺一不可、首先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虽然花了

劳动、组形不成价值,其产品也不能成为商品。

但仅仅有使用价值而无价值的东西也不是商品

有的物品虽然是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但不用

于交换,其劳动也就不表现为价值,也不成为商品。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矛盾的,指的

是二者相互排斥。

这主要表现在:

商品的使用价

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

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

为了得到商品的价值,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

对于购买者来说,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