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中江县龙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188718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中江县龙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四川省中江县龙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四川省中江县龙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四川省中江县龙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四川省中江县龙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四川省中江县龙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四川省中江县龙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四川省中江县龙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四川省中江县龙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四川省中江县龙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四川省中江县龙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四川省中江县龙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四川省中江县龙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四川省中江县龙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中江县龙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四川省中江县龙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中江县龙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中江县龙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四川省中江县龙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龙台中学高2015级2016年下期中期考试语文学科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77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写文章时,我们通常会运用以小见大,虚实相生,抑扬结合,主次相成等写作手法,而这些章法,在建筑组合之中同样可以被灵活应用。

大小、曲直、繁简、抑扬、奇偶、虚实等手法在传统建筑中相辅相成、相互渗透。

建筑中的“钩心斗角”结构便是很好的例证。

心是指宫室的中心,角是指檐角,诸角向心,叫“钩心”;诸角彼此相向,像戈相斗,叫做“斗角”。

在曲阜的孔庙,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的建筑结构。

“勾心斗角”原是建筑师为了节省空间及建筑结构的美观,而创造出的一门以巧补拙的建筑美学。

其实就整个中国古代建筑,如故宫、雍和宫等的建筑结构,都是纵横交错、榫榫相咬,相互关联又互相制约,针锋相对。

原本难以共存的拥挤的建筑,在建筑师的设计下反而和谐共生。

作为祭祀祖先神灵之用的天坛,其主要设计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辽阔高远,以表现“天”的至高无上。

全部宫殿、坛基都朝南成圆形,以象征天,两重坛墙的南侧转角皆为直角,北侧转角皆为圆弧形,象征着“天圆地方”。

而内坛位于外坛的南北中轴线以东,圜丘坛和祈年坛又位于内坛中轴线的东面,这些都是为了增加西侧的空旷程度,使人们从西边的正门进入天坛后,就能获得开阔的视野,以感受到上天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

而全部宫殿、坛基都朝南成圆形,以象征天,两重坛墙的南侧转角皆为直角,北侧转角皆为圆弧形,象征着“天圆地方”,则体现了古人的宇宙观。

就单体建筑,祈年殿和皇穹宇都使用了圆形攒尖顶,镶着象征天空的蓝色的琉璃瓦,它们外部的台基和屋檐层层收缩上举,也体现出一种与天接近的奇异感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丹陛桥,它连接圜丘坛、皇穹宇、祈谷坛三座主建筑,贯通南北,由南向北逐渐升至3米,象征着此道与天宫相接,皇帝由南至北步步升天。

因此,当跨出祈年殿的大门,在笔直的甬道不停回望,但见成贞门又与祈年殿相融为一,边走边回看,仿佛祈年殿越变越高,如升入云天。

可见,无论是大到整体布局还是小到一砖一瓦,天坛在几乎处处传递着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它在建筑中融入中国这一传统的宇宙观,让孤立分散的建筑,通过巧妙地布局,仿佛也具有了灵魂。

不同的民族之间总是有很多的文化隔膜,建筑尤其需要适应本民族的文化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非但没有一味排外,反而博采众长。

一方面传统建筑尊重本民族历史,但另一方面又力求创新,对于外来的建筑样式,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而是巧妙地将其改造、融合,赋予新意。

因此,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中外文化的兼容并蓄,反而让传统建筑更多了几分异域的光彩,如圆明园中的西洋楼、“观水法”。

在宗教建筑中,这个特点体现得尤为明显。

在北海公园湖面上傲然挺立的白塔,就是中外文化的完美结合的典型代表。

塔是一种佛教建筑,相传白塔是尼泊尔人阿哥尼的杰作。

北海白塔,在这幅传统中国山水画中,非但无突兀之感,反而与蓝天、白云、碧水、青山相映成趣,在阳光照耀下,放佛浑然天成,让人心生无限开阔之感。

从最初西汉传入佛教、唐代传入伊斯兰教、明清传入基督教,这些宗教在中国本土落地生根,不断开枝散叶,与中国传统建筑相融合,逐渐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宗教建筑形式。

“和而不同”在其间大放异彩。

(节选自《从传统建筑看中国文化的“和而不同”》)

 

1.下列关于建筑组合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建筑组合与写文章一样,也会灵活运用以小见大、虚实相声、抑扬结婚、主次相成等技巧,而且一般都不会单独使用某一技巧。

B.使檐角向心,将诸个檐角彼此相向如同兵戈相斗,这种传统建筑中的“钩心斗角”结构很好地体现了建筑组合的章法特点。

C.传统建筑中以巧补拙的“钩心斗角”结构,本只是建筑师为了节省空间而设计,客观上却使建筑结构和谐美观,显出组合之妙。

D.故宫、雍和宫等的建筑结构,纵横交错、榫榫相咬,相互关联又互相制约,它们之所以显得和谐,与运用了组合的章法有关系。

2.下列对天坛设计理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天坛的设计注意体现古人的宇宙观,全部宫殿、坛基都朝南成圆形,以象征天,两重坛墙的南侧转角皆为直角,北侧转角皆为圆弧形。

B.无论是整体布局还是外观形式,天坛的全部设计都是为了突出天空的辽阔高远,表现“天”的至高无上,以供祭祀天地之用。

C.内坛、外坛、圜丘坛的布局设计,增加了天坛西侧的空旷程度,从而有利于人们感受到上天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

D.天坛建筑几乎处处体现出了“天人合一”这一传统的思想,让一些孤立分散的建筑,通过巧妙的布局,仿佛也具有了灵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同民族因为众多的文化隔膜,其传统建筑总是固执而鲜明地体现着各自的文化特征,努力保护自身不受异域文化的影响。

B.一种外来的建筑样式,如果能与本民族本国家的建筑相融合,一定不是机械的照搬照抄,而是经过一定改造、融合,赋予了新意。

C.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带来的建筑样式,之所以能够和中国传统建筑相融合,与中国传统文化包容性有很大的关系。

D.中国传统建筑不仅重视建筑组合,还注意空间布局,善于博采众长,从而既满足使用上的要求,又能取得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

及进士第。

知州夏竦以为有宰相器。

预修《天圣编敕》,擢群牧判官,因转封言:

“旧制不以国马假臣下,重武备也。

今日圣断乃异于昔,臣窃惑焉。

若是,则清强者沮矣”。

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遗诰:

章惠太后议军国事;籍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

又奏:

“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孔道辅谓人曰:

“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

”为开封府判官,尚美人遣内侍称教旨免工人市租。

籍言:

“祖宗以来,未有美人称教旨下府者,当杖内侍。

”诏有司:

“自今宫中传命,毋得辄受。

”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以祠部员外郎罢为广南东路转运使。

又言范讽事有不尽如奏,讽坐贬,籍亦降太常博士。

寻复官,徙福建转运使。

自元昊陷金明、承平,破五龙川,边民焚掠殆尽,籍至,稍葺治之。

戍兵十万无壁垒,皆散处城中,畏籍,莫敢犯法。

元昊遣李文贵赍野利旺荣书来送款,籍曰:

“此诈也。

”乃屯兵青涧城。

后数月,果大寇定川,籍召文贵开谕之,遣去。

既而元昊又以旺荣书来,会帝厌兵,因招怀之,遣籍报书,使呼旺荣为太尉。

籍曰:

“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

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

”朝廷从之。

仁宗不豫,籍尝密疏,请择宗室之贤者为皇子,其言甚切。

徙定州,召还京师,上章告老,寻以太子太保致仕,封颍国公。

薨,年七十六。

时仁宗不豫,废朝、临奠皆不果,第遣使吊赙其家。

赠司空,加侍中,谥庄敏。

(节选自《宋史·庞籍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组是()(3分)

A.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B.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C.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D.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5.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判官”,古代设置的一种属官,宋代于各州府沿置,选派京官充任称签书判官厅公事。

B.“致仕”,指的是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C.“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D.文中的“不豫”是指不事先预备。

例如《礼记·中庸》: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庞籍不畏权贵。

庞新升任开封府判官时,力阻章惠太后垂帘听政,烧掉垂帘礼仪制度,面对后宫干政,要求杖打内侍,拒绝听从命令。

B.庞籍长于吏事。

仁宗执政初期,庞挤劝谏仁宗使用人才应当辨明奸邪和正直,防止朋党,提拔亲近大臣,要听取众大臣的意见,不要只听信于执政大臣。

C.庞籍治军有方。

庞籍为解决数万士兵军月物资问题,招募百姓就地耕种,以供军粮,戍兵纪律严明,虽分散驻扎在城中,却无一人犯法违禁。

D.庞籍足智多谋。

庞籍识破了元昊的外交手段,断定李文贵带野利旺荣的书信是投诚欺骗,并在青涧城驻扎军队,抵挡敌人大举进犯。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l)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

(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隋宫

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8、上面两首诗的题材与内容都较相近,说说这两首诗都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5分)、

 

9、分析两首诗在写法上的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0.

(1)《寡人之于国也》中用对比手法写出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3)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演奏暂歇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乐音又变得激越、雄壮。

(4)、《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商隐在《锦瑟》中以“沧海”、“蓝田”表现人生的恍惚、迷惘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23分)

落花枝头

谢大光

  ①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

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清晨推窗望去,雨却停了。

天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空中还飘浮着若有若无的雨丝;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

院子中,一丝绿树被染得浓荫如墨。

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宛如一阕厚重、平和的弦乐声中,跳出一管清脆、欢跃的笛音,给这雨后空朗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生气。

  ②咦,已是春花红褪的初夏,为什么花开得这般热烈?

  ③循着被雨中润白的碎石小路走去,我猛地记起了杨万里的初夏即事诗:

“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

”近前一看,果然是石榴花。

这是四株石榴树,分列在窄窄的甬道两侧,枝丫交错,搭起了一座花红叶绿的天然门楼。

树只有一人高,花却开得十分繁茂。

低头钻进树丛,真像是上元之夜徜徉于灯市之中,前后左右,俯仰四顾,都是火苗一样燃烧着的石榴花。

  ④早就听说石榴树是边开花边结果,花与子并生枝头,十分壮观。

如今看去,果真如此。

这满树密密层层的花果,真像是一个姊妹比肩的大家庭,在从花到果的生长过程中,呈现出变化微妙的千姿百态--有的蓓蕾婷立,含苞待放;有的半开半合,微露金蕊;有的翩然怒放,喷红流彩;有的花瓣已落,子实新萌;也有花萼圆鼓鼓地胀起,果实已初具规模,挺在枝头随风摇曳。

  ⑤啊,这些正在开放的花朵、正在成熟的果实,多像一群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孩子。

可是,一阵微风吹过,我感到点点水珠洒落下来。

这是花儿果儿们的泪水吗?

水珠洒落地上,地上是一片落花的世界。

是了,花果洒泪是在向落花依依惜别,是在感激花落的深情。

落花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那么坦然,那么安宁,火红的花瓣在雨水中浸得发胀,将黑黑的泥土染成一片绯色。

我第一次注意到落花景象是这般壮丽,一种内在的美好情操震颤着我的心。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定庵的心和落花可谓相通。

人常说:

开花结果。

殊不知,花落了,果实才能成熟。

据说有一种火石榴树,开起花来复瓣繁英,十分好看,却是从来不结果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落花正是新生的标志,实在值得大书特书。

  ⑥然而,千百年来,关于落花的诗却多是伤感的,哀婉的。

黑暗的时代,狂暴的风雨常令未果之花备受挫磨而夭谢,于是,“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就成了千古名句。

它们的作者,或是伤春怨女,红颜薄命,或是落魄文人,怀才不遇,只好将花喻已,抒解愁肠。

君不见,《红楼梦》中“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黛玉小姐的一首葬花词,哭痴了多少人的心。

对于摧残人才、践踏新生的社会,这是一个曲折的控诉和抗争。

今天,这样的时代应该是过去了。

  ⑦细微的簌簌声打断了我的遐想,又是几片飞红飘落下来。

“落花辞树虽无语,别倩黄鹂告诉春”。

多情的落花委托黄鹂向春天嘱咐什么呢?

请明年再向枝头上看吧,那满树的繁花硕果就是答案。

11.文中加点的“未果之花”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

在本段中应如何理解?

(4分)

答:

12.第①段中加有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收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5分)

答:

13.文章的第⑤自然段是作者对“落花”的礼赞,“落花”究竟有哪些品格值得作者礼赞的呢?

请分条概括。

(6分)

答:

14.文章的③④两个自然段,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石榴花果满枝的景象,而文章的标题却是“落花枝头”,这样写是否矛盾?

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8分)

答: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红楼》这部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经曹雪芹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完成了前八十回。

②河西走廊曾是佛教东传的要道,这里还留存着大址的石窟群,大小石窟俯拾即是,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相互激荡,积淀下蔚为壮观的历史文明。

③在对待利比亚局势的态度上,英国又一次紧跟美国顺风吹火,这纯系英美关系的惯性使然,尤其显示了它们当前特别需要相互借重的一面。

④王校长的一席话果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与会的人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⑤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写手逐渐作为一个职业发展起来。

一时间网络平台的文坛泥沙俱下,多数作品难称文学之名。

⑥读古代典籍,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否定古代的一些人士,其实我们没有资格对古人嗤之以鼻,因为我们现在自以为是的观念意识又有多少不属于发昏之列呢?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④⑤⑥

16.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句是(3分)

A.环保事件之所以经常性地频频发生,有专家分析认为,主要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单纯地依靠大规模投入获取经济增长速度,使得资源消耗惊人,环保问题日渐严重。

B.自4月13日“千古传奇·张大千艺术作品展”于山东省美术馆开幕以来,得到了各界群众的广泛关注,参观人数持续增加。

C.城镇建设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理念,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构建生态与文化保护体系,实现城镇与自然和谐发展。

D.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17.填入下面的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中国古典美学讲和谐。

,可高度概括为阴阳统一,刚柔统一。

,而强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感统一。

,所以又称之为“中和”,。

,孔子观东流之水,喟然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①这种和谐由于做到恰到好处

②“中”,恰当之谓也

③和谐不是同一重复,而是众多因素对立的统一

④中华民族十分重视天人合一之美

⑤这种统一不强调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统一

A.③④⑤②①B.④①②③⑤

C.④⑤③②①D.③⑤①②④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9分)

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酒

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首先,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因此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立足点。

而中国的酒,

,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

粮食生产的丰歉是酒业兴衰的晴雨表,各朝代统治者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通过发布酒禁或开禁,

,从而确保民食。

五、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60分)

某人喂养了两只母鸡,一只爱唱,一只喜静。

每天,一听见“咯咯咯”的叫声,主人便从爱唱的那只母鸡旁边拾到一枚鸡蛋,因此主人特别偏爱它,喂它精致的饲料。

一天,主人从鸡笼旁边经过,刚好看见那只喜静的鸡趴在草窝里产蛋,蛋一落地,它便起身不声不响地离开了草窝;而那只爱唱的鸡却大摇大摆地走到蛋旁,伸着脖子“咯咯咯”地叫个不停,主人一直都认为所有的蛋都是爱唱的鸡产的,此时才如梦方醒。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龙台中学高2015级2016年秋季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1、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C(“本只是建筑师为了节省空间而设计”不准确,还为了“建筑结构的美观”。

2.B(“全部设计都是为了”不准确,原文为“主要设计思想就是要突出……”,意味着设计思想不仅仅是这个,下文还说到“体现古人的宇宙观”;“以供祭祀天地之用”也不准确,应是“祭天和祈祷五谷丰收”。

3.A(“固执”“努力保护自身不受异域文化的影响”错误。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分)

4.C【解析】注意语句的语法结构。

(3分)

5.D【解析】不豫,天子有病的讳称。

(3分)

6.A【解析】“力阻章惠太后垂帘听政”应为“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时。

(3分)

7.

(1)多次因犯罪之事弹劾范讽,范讽与李迪要好,都扣留下来没有上报朝廷。

(5分)

(2)太尉三公,不是陪臣所能称呼的(官职),假使旺荣成为太尉,那元昊就不能做臣子了。

(1)句,译出大意给2分,“数”“善”“寝”译对一处给1分,“皆寝不报”前加主语李迪给1分;第

(2)句,译出大意给2分,“称”“使”“当”“臣”译对一处给1分。

(5分)

【参考译文】

庞籍,字醇之,是单州成武人。

考中进士。

知州夏竦认为庞籍有做宰相的才能。

(朝廷)准备编修《天圣编敕》,(庞籍)升为群牧判官,于是请他人代为转达奏章说:

“过去的制度规定臣下不能使用国家所养之马,这是一种重视武备的表现。

如今皇上决断不同于过去,臣私下觉得很迷惑。

如果这样,那么清廉的官吏就会感到丧气。

”很久后,庞籍离开京城任秀州知州,奉召任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颁布遗诏:

章惠太后参议军国大事。

庞籍请求交付阁门,取来垂帘礼仪制度全部烧掉。

又上奏说:

“陛下亲自处理国家事务,使用人才应当辨明奸邪和正直,防止结交朋党,提拔亲近大臣,要听取众大臣的意见,不要使它取决于执政大臣。

”孔道辅对人说:

“言事官大多看宰相的眼色,揣摩宰相的意图,唯有庞醇之是天子的御史。

”任开封府判官时,尚美人派遣内侍声称教旨(上对下的告谕)免除工人市租。

庞籍说:

“宋朝建朝以来,还没有美人声称教旨下达州府的,应当杖打内侍。

”命令有司说:

“从今以后宫中传命,不要马上接受。

”多次因犯罪之事弹劾范讽,范讽与李迪要好,都扣留下来没有上报朝廷,反而说(庞籍上奏)宫禁之事不实,庞籍从祠部员外郎被罢免为广南东路转运使。

又说范讽没有将事情全部上奏,范讽因此而贬官,庞籍也被降为太常博士。

不久又官复原职,调任福建转运使。

自从元昊攻陷金明、承平,攻破五龙川,边境百姓被焚烧掠夺几乎完尽,庞籍到任后,才稍稍修治好。

驻守军队十万人却没有坚壁完垒,都分散驻扎在城中,由于畏惧庞籍,没有一人犯法违禁。

(庞籍)派部将狄青率领万余人,在谷旁边修筑招安砦,多次招募百姓就地耕种,将收获的粮食作为军需之用。

元昊派李文贵带着野利旺荣的书信前来投降,庞籍说:

“这其中有诈。

”于是在青涧城驻扎军队。

数月后,元昊果然大举进犯定川,庞籍召见李文贵进行劝导晓谕,将他遣送走。

不久元昊又让野利旺荣修书一封,正值仁宗厌恶战争,于是对元昊进行招安安抚,派遣庞籍回报书信,叫旺荣做太尉。

庞籍说:

“太尉三公,不是陪臣所能称呼的(官职),假使旺荣成为太尉,那元昊就不能做臣子了。

如今他的来信自称‘宁令’或‘谟宁令’,都是官名,在意义上没有什么疑忌。

”朝廷听从了庞籍的建议。

仁宗身体不适,庞籍曾秘密上疏,请求选择宗室中的贤俊之士为皇太子,言辞十分恳切。

(庞籍)被调往定州,奉诏回到京师,上书朝廷告老还乡,不久以太子太保的职位退休,被封为颍国公。

后去世,终年七十六岁。

这时仁宗身体不适,废朝、临奠都未实现,只派遣使者吊唁并资助其家办理丧事。

追赠司空,加封侍中,谥号“庄敏”。

8.这两首诗都寄寓了作者对隋王朝灭亡的深沉感慨,希望晚唐统治者能从中吸取教训。

(意思对即可)(5分)

9.《隋宫》通过事例表现隋朝奢淫以致亡国的教训;《汴河曲》通过汴水的春色与隋宫的荒凉对比映衬来寄寓昔盛今衰的感慨亦可。

(6分)

10、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3)银瓶乍破水浆迸,铁剂突出刀枪鸣

(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5)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11、字面义:

还没有结出果实的花朵(2分);在本段中喻指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的怀才不遇的落魄之人(2分)。

12.运用了比喻或通感的修辞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石榴花热烈、鲜艳、红火的开放盛况,(2分)表现了作者对石榴花的喜爱和赞美。

(2分)

13.

(1)它曾为花蕊挡风遮雨,孕育新生。

(2分)

(2)它不曾留恋枝头的繁华,不夸耀自己的功绩。

(它让位于新生之果,让其更好地成长)(2分)(3)它落而无憾,又准备滋养明年的花。

(2分)

14、并不矛盾(1分);作者描写花果满枝的景象是为了从侧面写落花(2分),因为正是有了“落花”的无私奉献,才会有如此花果满枝的盛事(3分),从而巧妙地表达了主题(2分)。

15.B【解析】呕心沥血:

用尽心思。

俯拾即是:

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顺风吹火:

比喻乘便行事,并不费力。

抛砖引玉:

敬谦错位,这是谦词,不能用于别人。

“泥沙俱下”指泥土和沙子都跟着流下来,比喻好坏不同的人和事物混杂在一起。

“嗤之以鼻”指用鼻子吭气,表示看不起。

16.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

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A项,“环保事件之所以经常性地频频发生”成分赘余,“经常性地”与“频频”重复,删去其中一个。

B项,因句首有介词让句子缺少主语,应把“千古传奇·张大千艺术作品展”置于句首。

C项,搭配不当,“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中“提高”与“特色”不搭配。

17.D

18.

(1)又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

(2)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3)来调节酒的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