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由看待发展导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189565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自由看待发展导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以自由看待发展导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以自由看待发展导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以自由看待发展导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以自由看待发展导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以自由看待发展导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以自由看待发展导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以自由看待发展导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以自由看待发展导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以自由看待发展导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以自由看待发展导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以自由看待发展导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以自由看待发展导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以自由看待发展导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以自由看待发展导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以自由看待发展导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以自由看待发展导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以自由看待发展导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以自由看待发展导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以自由看待发展导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以自由看待发展导读.docx

《以自由看待发展导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自由看待发展导读.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以自由看待发展导读.docx

以自由看待发展导读

《以自由看待发展》导读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姚洋

2006年11月17日

《以自由看待发展》导读

对于经济学家来说,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不外乎三个:

人均收入的提高、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虽然这些指标频频遭到非经济学家的批评,但一般经济学家对这些批评并不采取认真对待的态度.一九九八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是经济学家中的另类,他是为数不多的既在主流经济学界中享有很高声望,同时又能超乎经济学之外与其他社会科学家及人文学者对话的经济学家.在其一九九九年发表的著作《以自由看待发展》

然而,当森沉湎于对发展的哲学思考的时候,他对其理论在实施层面的意义考虑极少;同时,在以自由这一个概念统一他的发展观的时候,他也不可避免地要遇到一些理论难题,出现一些逻辑上的矛盾.本导读将首先回顾森的主要学术成就,然后对《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进行评介.p1EanqFDPw

一、森的主要学术成就

森于一九三三年出手于印度西孟加拉邦一个教师家庭.由于外祖父的关系,他们家和印度文豪泰戈尔过往从密,森出生时还是泰戈尔施的洗礼.幼年时期,森在泰戈尔开办的、也是他的外祖父执教的学校学习.一九五三年,森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师从于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在读博士期间,森利用剑桥大学的一个奖学金,回到印度四年,攻读哲学.这段求学过程对他后来的学术成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九五九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森在三一学院继续停留四年,然后回到印度,在德里经济学院和德里大学任教,直至一九七一年再次赴英,在牛津大学任教十七年.自一九八八年起,森在哈佛大学担任经济学和哲学教授,期间短暂地回到他的母校,担任三一学院的院长.DXDiTa9E3d

森的学术研究和他早期在家乡的经历关系很大.在幼年时代,他目睹了一九四三至一九四四年的大饥荒.在这次大饥荒中,大约一百五十万人死于食物短缺.同时,他也经历了种族冲突对下层民众生命的威胁.他多次提到童年的一次亲身经历.一名穆斯林男子为了生计不得不到森所在的印度教聚集区找工作,被一伙印度教流氓扎伤.森的父亲将这名男子送到医院,但他还是不治身亡.这些痛苦经历让他在日后的学术研究中关注平等、贫困、饥荒以及社会福利这样一些根本的问题.RTCrpUDGiT

森对经济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属于现今为数不多的几个横跨多学科的经济学家.不仅如此,由于对社会底层人民以及道德的关切,他被誉为“经济学良心的肩负者”.概括地说,森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是对社会选择理论的深入研究及拓展.在森之前,社会选择理论由于阿罗不可能定理而几乎被逼入了死胡同.森在多方面提出了走出阿罗不可能定理的可能途径,并由此为社会选择理论开辟了新的天地.因此,森的名字几乎成为七十年代后社会选择理论的代名词.他的第二个贡献是揭示了帕累托最优与个人自由之间的冲突.帕累托最优一向被经济学家奉为圭皋,被认为是在容纳个人自由的前提下对社会最优的最佳描述.森反其道而行之,证明在满足少数几个公理的前提下,帕累托最优和个人自由是不相容的.和阿罗不可能定理一样,此结论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得到政治学、哲学和社会学方面广泛的反响.森的第三个贡献是提出了全新的福利和贫困指数.以往衡量一国福利的指数仅仅是人均国民收入一项.森指出,国民收入不是衡量一国福利的终极指标,只有创造这些收入的能力的集合才是这样的指标.他不仅在理论上澄清了这个问题,而且积极参与了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的编制,使其成为多个国际组织衡量各国发展水平的指导性文件.同时,他由为数不多的公理出发,推导出一个反映一国贫困水平的合理指数.他在这方面的研究开创了发展经济学的一个新领域.第四,森的突出贡献还反映在他对饥荒的研究上.前面的几项研究奠定了森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但是,如果不是因为对饥荒的研究,森的名字可能永远不会被传播到学术的象牙塔之外.森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权利假说.根据这个假说,饥荒可能不是因为食物的总体短缺造成的,而是因为获取食物的权利的不平等分配造成的.处于社会底层的贫民由于相对收入的急剧下降而失去换取食物的权利,从而成为饥荒的主要受害者.他的这一假说对世界范围内的反饥荒努力提出了挑战,其影响广泛而深远.最后,森还非常关注道德问题,对主流经济学对道德作用的忽视提出了强烈的批评.这一点虽然没有被诺贝尔奖所提及,但却是森本人的终极关怀之一.5PCzVD7HxA

总结起来,森的研究以对社会公正及道德的关怀为主线,从社会选择的纯理论到发展经济学的经验研究,在一系列重大的经济问题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当之无愧的.下面我就森的上述主要贡献做进一步的介绍.jLBHrnAILg

逃脱不可能性

现代社会选择理论肇始于肯尼斯∙阿罗<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于一九五一年发表的《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一书.在这本薄薄的小书里,阿罗用严谨的数学语言向人们证明,在满足四个合理的公理的条件下,社会选择不可能产生理性的社会排序.这就是所谓的阿罗不可能定理.对这个定理的最直观的诠释是孔多塞悖论.这个命题说的是,在一定的个人偏好下,由多数原则产生的排序不符合传递性原则.比如,假设社会中有甲、乙、丙三个人和A、B、C三个选择.按照由好到坏将选择排列起来,三个人的偏好依次是ABC、BCA和CAB.根据多数原则,社会应该认为A比B好,因为有两个人这么认为,而只有一个人持相反的意见.同样地,B比C好,C比A好.这样,便出现了一个逻辑循环.因此,个体的理性导致集体选择的非理性.xHAQX74J0X

森的贡献在于和他人合作找到了使得多数原则得以运作的充分和必要条件.与前人的最大不同在于,森认识到,对于多数原则来说,重要的不是对所有可能的社会结果进行完备的排序,而是找到一个多数人认为最好的结果.换言之,我们不要求社会排序的传递性,而只要求社会选择结果的合理性.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森找到了使多数原则运作的充分和必要条件.LDAYtRyKfE

森对阿罗不可能定理的四个公理、特别是无限制偏好公理提出了批评,并由此提出了“情景理性”的概念.他用布吕丹的驴子故事来说明情景理性.驴子面对两堆一模一样的草,无法确定该吃哪一堆,因此就饿死了.但是,这头驴子是完全理性的,因为两堆草的确是一模一样的,它对它们的偏好必须是“无差异的”.情景理性意味着,驴子可以根据它所处的情景——如太阳的位置、两堆草的方位、或它一时的兴致等等——来做出决定.换言之,情景理性意味着,个人选择必定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做出的,这些背景将个人的选择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因此,无限制偏好是不成立的.Zzz6ZB2Ltk

森的贡献还对阿罗、乃至三十年代之后经济学界对个人间效用比较的排斥进行了彻底的反思.如果不允许个人间效用的比较,社会选择在多大程度上还具有现实意义呢?

比如,在收入分配过程中,利益的大小则至关重要.一个穷人可能认为每月多一百元钱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帮助,而一个富人则可能对一百元钱视而不见.因此,个人之间效用的比较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是必要的.但是,当允许个人间的效用比较时,阿罗不可能定理就不再成立了.用森自己的话来说:

“如果允许个人间的效用比较,阿罗不可能定理不再成立;如果不允许个人间的效用比较,阿罗不可能定理就变得空洞无物.”dvzfvkwMI1

个人自由与帕累托原则的冲突

帕累托原则指的是,如果在社会分配X下,社会中的所有人的福利都不低于社会分配Y下的福利,则社会选择应该认为X比Y好.这是经济学家评价社会改进的唯一原则,也是一个在任何道德体系中都无法拒绝的原则.所谓个人自由,就是自由至上主义者的最基本要求,即对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存在一对选择x和y,使得当他认为x比y好时,社会也认为x比y好,反之亦反;也就是说,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至少在某一选择上有被社会认同的自由.森证明

显然,这本身就是一个社会选择问题.另外一个批评可能更有效.我们通常所说的个人自由指的是在一定范围内个人有选择自己思想或行动而不受社会阻挠的自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一定要赞同个人的思想或行动,而只要求社会对这些思想和行动保持沉默.用社会选择的语言来说,就是,对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存在至少一对x和y,当他认为x比y好或y比x好时,社会对x和y没有排序.如果采用这一定义,则个人自由与帕累托原则之间不会再有冲突.rqyn14ZNXI

贫困、福利与公平的度量

与一般的理论经济学家不同的是,森非常关心经济学的经验研究.他每年都要回一次西孟加拉邦,除参加由泰戈尔发起的一个节日而外,还与当地的长期合作者一起到印度农村实地考察农民的生活,由此可见他对社会底层民众的关怀.在学术上,这体现在他对贫困指数、福利指数以及福利比较的研究上.他的研究导致了现今被成为“森指数系列”的新的贫困度量指标,同时,他对国与国之间福利比较的研究导致了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的编制.EmxvxOtOco

以往对各国的福利比较主要建立在单纯的人均收入比较上,而忽视一国收入的分配状况.森指出,形成一国福利的不是收入本身,而是创造这些收入的活动.收入之所以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只是因为它代表了存在于一国的活动机会或能力的多少.但是,能力的分布与大小与其它一些指标有关,如健康、教育等等.这些指标应在衡量一国福利时予以考虑.SixE2yXPq5

与福利度量相关的是平等的问题.森指出,任何完整的道德体系都包含着平等原则.他分析了三种平等原则,认为它们各有缺陷,并提出了他自己认为合理的平等原则.他分析的第一个原则是功利主义原则.根据这个原则,社会的目标是使个人效用的总和最大化.此时,每个人在边际效用——即从最后一单位收入所获得的效用——上是平等的.因此,功利主义的平等是基于效用单位的比较之上的.但是,这种平等会得出非常不道德的推论.比如,一个瘸子从每一单位的额外收入中所获得的效用就比一个花花公子所能得到的低得多,因为前者即使有了钱也不可能尽情享受,而后者则可以在每个铜板中玩出新花样.这样的话,根据功利主义原则,花花公子应该得到比瘸子多得多的收入.这显然是不公平的.6ewMyirQFL

既然基于单位的比较不是一个好办法,那么,基于个人效用值的比较又如何呢?

森着重考察了词典式最小原则.这个方法比较社会中效用最低的成员在不同分配下的效用水平.如果该成员在第一种分配下得到的效用比第二种分配下得到的高,则我们说第一种分配比第二种更公平;如果该成员在两种分配下所得到的效用相同,则我们接下来比较具有次低效用水平的成员,依次类推.从表面上看,这个原则是一个充分照顾穷人的原则;但是,由于忽略了效用高低的程度,它不是一个敏感的原则.kavU42VRUs

针对以上问题,罗尔斯提出了差异原则<罗尔斯,1991;中译本).根据这个原则,社会福利的比较可以基于一组基本的权利和物品之上,考察社会最差成员对这组权利和物品的拥有量.这个原则的好处是摆脱了效用这个无法衡量的东西;但是,与效用函数一样,它需要一套将不同权利和物品加总的办法.问题在于,加总所需要的权重由谁、根据什么原则来确定?

这里同样涉及一个效用判断问题,只不过这个判断可以由社会来做.另一个问题是,怎样定义基本的权利和物品的范围?

比如,对正常人来说,台阶足以使他们方便地上下楼;但对一个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来说,台阶对他毫无用处.y6v3ALoS89

森指出,基于效用的比较只注意到人们对物品消费的感觉,而罗尔斯的差异原则只考虑物品本身.如果社会中的个人是相近的话,这两种方法都不失是好的方法,因为此时人们的效用函数相近,对物品权重的判断也比较一致.但是,社会中的个人千差万别,偏好各异,使得以上两种方法都失去了意义.由此,森提出了自己对平等的看法,这就是基于基本能力的平等.所谓基本能力,指的是一个人赖以进行某些基本活动的能力.再举瘸子的例子.对于他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能够象常人一样自由移动.基于效用单位的公平可以完全忽视他的这种要求,因为他从每一个新单位收入中获得的效用都可能比别人低<因为他无法自由移动).基于总效用的比较也可能忽略他的要求,因为,也许是因为对其它目标的追求或者信念,他可能拥有很高的效用水平.最后,基于基本物品的比较也会忽略他的需求,因为四处走动是常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不必包括在基本物品中.一个好的平等原则应该关注能否赋予不同的人起码的从事某些活动的能力.M2ub6vSTnP

饥荒的成因

也许是因为对童年时代西孟加拉邦大饥荒的记忆,森在七十年代后期开始转向对饥荒的研究,并于一九八一年出版《贫困与饥荒》一书<森,2001;中译本),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权利假说.一般的认识是,饥荒是由于食品的短缺造成的.森的权利假说却认为,饥荒更可能是由于权利分配不均造成的.森这里所指的权利是一个人可以用以换取食品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来自四个基本方面.第一是以交换为基础的权利.一个人可以将自己所拥有的物品与他人交换以换取食品.第二是以生产为基础的权利.一个人可以将自己或雇佣来的资源用于生产,以取得换取食品的能力.第三是以自身劳动能力为基础的权利.一个人可以将自己的劳动能力用于自己组织的生产,或把它出卖给别人以换得报酬.最后是以继承或转让为基础的权利.一个人可以继承去世的人的财产,也可接受他人,包括政府的赠予.0YujCfmUCw

森在分析饥荒的成因时,强调交换性权利的变化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打击.他具体分析了近现代的几次大饥荒,以证明他的假说的正确性.以他对自己家乡西孟加拉邦的大饥荒为例.关于这次大饥荒的触发原因,众说不一.但是,数据表明,随着战争的迫近,西孟加拉邦地区的粮食价格开始上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粮食供应的短缺.森发现,西孟加拉邦在饥荒开始的一九四三年的粮食总产比一九四一年实际上高11%,即使是扣除人口增长因素,人均粮食占有量也增加了9%.因此,粮食供应下降不可能是解释西孟加拉邦大饥荒的原因.森认为,此次大饥荒产生的原因是社会底层人民,特别是无地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所拥有的能够换取食物的权利相对于粮食价格的上涨而急剧下降.假设1940年100百卢布可以换取100公斤粮食,则到了1943年,100卢布只能换取32公斤的粮食.这种对比意味着以出卖劳动力为生,且生活本来就处于饥饿边缘的穷人将无法维持生计.事实上,西孟加拉邦大饥荒基本上是个农村现象,西孟加拉邦的首府加尔加达基本上没有受到影响,因为那里的居民可以得到受政府补贴的低价粮食.eUts8ZQVRd

森对饥荒的研究使他的名字传播到学术的高墙之外.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非洲的大批难民正处于生死线上时,少数富有的农业大国却在极力压制粮食产量,以防国际粮价下跌.而过高的粮价降低了不发达国家的相对购买力,或用森的语言来说,使得这些国家换取食物的权利相对缩小了.这正是导致许多不发达国家存在慢性饥荒的原因之一.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凭借其军事实力大规模地移民美洲和澳洲.当一批新兴国家建立之后,它们转而对新移民,特别是亚洲移民采取严格的限制措施,从而使它们的人口密度保持在远低于亚洲的水平,而其人均资源丰度又远远超过非洲.这正是产生当今世界上不平等的资源占有格局的根本原因.但是,地球是全人类共有的家园;少数国家对资源的垄断以及对世界市场的操纵是不公平的.打破这种不公平的格局需要世界各国、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源大国拿出勇气来,从地球村的高度考虑问题.只有这样,象饥荒这样具有世界影响的灾难才能被尽快地消灭掉.sQsAEJkW5T

伦理与经济学

除了上述几方面的贡献之外,森还在伦理与经济学的关系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事实上,道德关怀是贯穿森学术生涯的主线,并成为他八十年代之后学术活动的主要内容.他对伦理与经济学的看法集中体现在他于1987年出版的《伦理与经济学》一书中<森,2000;中译本).GMsIasNXkA

除了进一步说明他在过去学术活动中强调的平等问题之外,森在这本书中还对经济学对伦理问题的忽视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的这种批判在主流经济学家中是极为罕见的.他的中心思想是,任何人的行为都是在一定的伦理背景中进行的,离开了伦理而单纯地强调人的经济理性只会减弱经济学的预测能力.森指出,即使是倡导自由经济的鼻祖亚当·斯密也没有忽视伦理的作用.在《道德情操论》一书中,亚当·斯密不但指出了人利己的一面,更强调了人的同情心和利他精神对一个健全的社会的重要性.森注意到,伦理对福利经济学中的价值判断尤为重要,对伦理的排斥是导致福利经济学贫困的主要原因.这一论点显然体现在他对阿罗体系的批评和对个人之间效用比较的重新发现和拓展上.然而,要进行个人间的效用比较,就必须确定一个比较的标准,这就需要伦理对我们的指导.TIrRGchYzg

森以著名的囚徒困境博弈为例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囚徒困境讲的是这样一种情形,两个人共同犯下了一桩罪行,如果双方均拒不认罪,则因证据不足,每人只被判一年的徒刑;如果一方坦白,另一方不坦白,则坦白者不判刑,不坦白者被判十年刑;但是,如果双方都坦白,则各被判七年刑<以上刑罚带有一定的随意性,但满足达到下面所说的均衡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则无论另一个人坦白或不坦白,坦白总是两个人最好的选择<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计算一下);或用博弈论的语言来说,坦白是两个人的优势策略.但是,两人都坦白的结果却是每个人各判七年徒刑,比两个人都不坦白差得多得多!

其症结在于,两个人都怕另一个人首先坦白,因为那样可以减轻惩罚.虽然经济学家通过诉助于无限重复博弈找到了在囚徒博弈中产生合作的条件,森却指出了一个更直接的条件,即博弈双方产生双向的信任.他把这个新的博弈叫做信任博弈.在这个博弈中,两人之间有很好的默契,都相信对方不会坦白,则两人就真的不会坦白.在现实中,道德就是建立这种信任的基础,它让我们解决了许多合作难题.7EqZcWLZNX

二、发展与自由

森的《以自由看待发展》是他的一本集大成的著作,总结了他对自由、理性、平等诸问题的研究,其核心思想是基本能力这个概念.森利用这个概念重新阐释了自由,并把发展看作是对个人基本能力的构建.正如我们在第一节所看到的,基本能力是森在寻找新的平等理论的过程中提出来的概念;在《以自由看待发展》这本书里,他进一步阐释了这个概念,用它重塑自由,并把它提升到发展的终极目的的高度.因此,下面将首先讨论基本能力这个概念.lzq7IGf02E

森开篇就指出,发展不仅仅是人均收入的提高.他举预期寿命的例子以说明之.1990年代中期,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为815美元,预期寿命为71岁<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斯里兰卡的人均收入与中国相当,预期寿命为73岁;巴西的人均收入为2800美元,预期寿命却只有65岁;南非的人均收入高达3000美元,预期寿命也只有65岁.再者,美国黑人的收入虽然在美国相对较低,但肯定超过大部分中国人和印度人的收入,但是,美国黑人男性在各个年龄组的死亡概率都超过中国和印度克拉拉

最保守的自由观是古典主义的自由观,其当代代表人物是冯·哈耶克.在他那里,自由是“一个人不受制于另一个人或另一些人因专断意志而产生的强制的状态.”<哈耶克,1997;中译本;第4页)自由的反面是一种强制,因此是一种恶.自由意味着一个人不受这种恶的强制;没有这种恶的打扰,一个人就是自由的.物理环境——包括人为的物理环境,如市场——所施加的限制不涉及他人的恶意,因此不是对个人自由的限制.所以,一个流浪汉是自由的,一个饥荒中的难民是自由的,出卖女儿以抵债的杨白劳也是自由的,而且,他们的自由和比尔·盖茨的自由并无二致.但是,一个饥民的自由意味着什么?

难道是“自由地去选择死亡”吗?

柏林区分了两种自由,一种是被动自由,一种是主动自由.被动自由即是古典自由,道出了自由使人免于他人侵害的一面.主动自由指的是人的能动性的一面,即一个人能做什么

森对自由的理解和柏林一致,他将被动自由和主动自由分别称为自由的过程方面和自由的能力方面,并特别关注自由的能力方面.如前所述,“能力”这个概念在森的理论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一个人的‘能力’指的是可供一个人获取的不同的功能组合.能力同时是一种自由:

一种达到不同功能组合的重要自由<或用不太正式的语言来说,是追求不同生活方式的自由).”(pp.75,英文原著,下同>森举例说,从表面上看,一个富有的人的自愿节食和一个穷人的被迫挨饿在所达到的功能上是一样的,但是,前者完全有能力选择多吃一些,因此,他比后者拥有一个更大的“能力集”.1nowfTG4KI

森提出能力这个概念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它避免了功利主义者的效用所引起的歧义.效用完全是一种心理状态,如果我们将公正理论建立在效用比较的基础上就会出现问题.比如一个花花公子能够玩出许多花样,他从边际上的一元钱上所得到的效用比一个残疾人高,功利主义因此要求社会把本该给予残疾人的这一元钱给花花公子.能力不是一种愉悦,而是关于一个人选择集的度量,因此避免了效用比较的问题.另一方面,能力也不同于罗尔斯的基本物品.在《正义论》一书中<罗尔斯,1971),罗尔斯试图在最大最小原则的基础上构造一个新的公正理论.但是,正如森所证明的那样,在经典的经济环境中,这个原则的后果是完全平均主义.为了弥补这个不足,罗尔斯提出了基本物品的概念.按照罗尔斯的定义,基本物品包括基本的政治权利和一些物质产品.罗尔斯把最大最小原则的适用范围限定在基本物品的范围之内.基本物品的定义消除了个人间效用的比较,但同时也放弃了对人们利用这些基本物品的能力差异的关注.森试图弱补这一点.他的能力概念不仅包括一个人所拥有的权利和物品,而且包括这个人使用这些权利和物品的能力.比如,一个双腿残疾的人无论多么有钱也无法自如地在没有轮椅坡道的街上移动;他虽然拥有了物品,但却没有拥有使用这些物品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森的能力不一定是仅指个人能力,在上述例子中,他的能力取决于社会所提供的帮助的多寡.fjnFLDa5Zo

森对功利主义、罗尔斯主义以及以诺齐克为代表的古典主义进行了批判.他对功利主义的批判不同于我们一般所见的,他认为,功利主义的问题不在于效用的可比性,而在于它的信息基太窄.功利主义只关注福利一项指标,而忽略了其它指标,如自由、平等和权利等等.对于罗尔斯主义,森对自由优先原则提出了挑战.他的主要问题是,这个原则能否达到个体自由?

面对一个饥肠辘辘的流浪汉,我们能要求他在自愿为奴以得到一餐饱饭和饿死之间选择后者吗?

诺齐克<1974)认为,某些权利以及由此而衍生的“应得之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比如,财产权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收益<包括继承所得到的收益)是不可侵犯的.诺齐克进一步指出,即使对这些权利的保护会造成一定的个人损失,国家也必须这样做.对此,森反驳道:

“我们很难赞同这种不顾后果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