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规范学习总结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1899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设计规范学习总结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设计规范学习总结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设计规范学习总结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设计规范学习总结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设计规范学习总结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设计规范学习总结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设计规范学习总结Word格式.docx

《设计规范学习总结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设计规范学习总结Word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设计规范学习总结Word格式.docx

如果这都没有,那设计肯定有问题。

有时老师说的,要求的太多了,我们改做重来,那都是很正常。

我总觉得方案的好坏最终决定还是经济,使用者的定位所决定。

——涉及到方案定位价值取向的问题,建筑界也由此引出各种流派。

因此,在学生阶段注重形态还是功能不是争论和评价的核心所在,关键是你追求的东西是不是能够真正的实现,通过什么方法和手段去实现,实现到什么程度,达到你心中最能接受的。

规范为什么是这样的,背后的出发点和理论、方法等方面的支撑。

规范是很重要,但是规范是死的,是很容易获得的知识,我认为大学的培养不能以规范为重头戏,即便是规范要进入教学,也不应是简单的应用层面。

而应深入到更深层次的变动,我喜欢变动的教学和学习奥,所以我在做设计时总会反向思考,个性就是不要来一个很粗糙的老东西,一点新鲜感都没有,那就失去了设计的生命力,那对设计界是很可怕的设计状态。

规范是死的,那你是活的,新规范,新法则那就是人在变化。

把握,观察才是最好的设计法则。

篇二:

建筑设计规范学习感想

建筑设计规范

学习感想

建筑设计规范学习感想

2010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建筑设计规范的课程,对我的触动很大。

单从课表上来看,每周3课时,总共16周,共48课时,也显示出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我们学习这门课程不仅仅是为了几个学分而已,重要的是这门课程能够为我们将来的工作中提供一个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一些标准的步骤做法。

正如我在封面中所描述的那样,一个好的建筑设计是由设计灵感与规范要求相互融合的产物。

要想做出一个好的建筑,单单有一个好的想法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符合一个规范的标准,你的设计才能真正意义上称之为建筑方案。

规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

也就是说,规范是我们在生产生活中必须遵守的一个标准。

现代化的社会生活人们都需要一个既定的规则去遵守,去限制,这样才可以创造出正常的,和谐的社会形态。

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规范,如法律,普通话,简体字等等。

各个行业之中也都有大量的规范来制约着每个人。

但这并不是对自由的限制,制定规范恰恰是为了让人们更加自由,使整个行业,整个社会都处在一个秩序井然,统一有序的环境中,这也是对处在这个环境中的人们的一个保护。

建筑设计规范是从事建筑设计行业的人们所需要遵守的一个标准。

人们常说最基本的四件事就是衣食住行了,而建筑行业就占了其中之一,可见建筑对人们是多么的重要。

而如果这个环节出现一些问题的话,那么造

成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要远比衣,食,行等其他方面严重的多。

近年来,各种关于建筑质量的报道也很多很多,如“楼倒倒”,“楼脆脆”等事件都是人们茶余饭后所热议的话题,汶川大地震后国家对于建筑规范的标准尺度问题也重新重视了起来,可见作为一名建筑行业的从业者,最受相关的建筑规范是多么的重要。

建筑设计规范规定了建筑师在设计中的各个方面所要注意的问题,同时也详细地规定了各种类型的建筑应该符合的标准,如幼儿园,学校,医院,公共建筑等。

各种各样的准则无非就是为了一点——安全。

人们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安全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尤其是涉及到少年儿童,或者人员密集场所时,安全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所以在这些场所的设计中都有很严格的规范,防止出现一切安全的隐患。

同法律一样,在规范中,词语的选用也是特别有讲究的。

关键就是三组,即“必须/严禁”,“应/不应”和“宜/不宜”。

这三组词语分别代表着三个级别,即带有“必须/严禁”字样的条款是绝对要遵守的,不能有半点马虎,因为这些都是关乎人们生命或其财产的重要方面,一定要符合规定。

带有“应/不应”字样的条款是大部分情况下都要遵守的,这些方面不一定关乎生命和财产,但也很重要,一般情况下是应该符合这样的规定的。

而第三个“宜/不宜”就是一个比较低的级别了,是规范推荐的一些标准,可以遵守,也可以不遵守。

这三组词汇即覆盖了整个规范,构成了建筑设计者们需要遵守的一个准则。

但是很多情况下,建筑设计者的设计灵感都是与规范要求是相互抵触

的,这是你就不得不相互妥协了。

有人说,建筑是矛盾的集合体,我很赞同这样的说法,你的建筑设计灵感有时看似很完美,但却不符合规范,你只有不断地修改以符合规范的要求。

只有当双方的矛盾降至最低时,建筑物才算达到了真正的完美。

对课程的建议

通过半个学期的学习,我感觉收获很大,对于各类建筑物需要遵守的规范都基本上了解了。

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感觉书上的知识点有些凌乱,不够统一,毕竟规范书不是真正的规范,重点是在学习,所以层次应该鲜明一些。

老师也应该多讲些不同于书上的内容,以拓展我们的视野。

作为一个建筑系的学生,我们对这个行业了解的还是太少,对各种规范的应用也不是特别清楚,不过我相信,通过大学这五年的学习,一定会为我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的。

篇三:

规范总结

《高规》中有关设计值的调整

3.5.8竖向抗侧力构件连续性不符合3.5.2条(既抗侧力刚度变化较大)的楼层,其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应乘以1.25增大系数。

4.3.13楼层各竖向地震作用可按各构件承担的重力荷载值的比例分配,并宜乘以增大系数1.5

6.2.2抗震设计时,一、二、三级框架结构的底层柱截面的弯矩设计值应分别采用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弯矩值于增大系数1.7、1.5、1.3的乘积,底层框架柱纵向钢筋应按上下端的不利情况布置

6.2.4抗震设计时,框架角柱应按双向偏心受力构件进行正截面承载力设计,各抗震等级角柱调整后的弯矩、剪力设计值应乘以不小于1.1的增大系数。

6.4.4边柱、角柱及剪力墙端柱考虑地震作用组合产生小偏心受拉时,柱内纵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加025%

剪力墙中有关底部加强部位的有关问题

7.1.4抗震设计时,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范围+

1.底部加强部位应从地下室顶板算起

2.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以取底部两层高度和墙体总高度的1/10二者较大值,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底部加强部位应从地下室顶板算起,取至装换层以上两层且不小于房屋高度的1/10

3.当结构计算嵌固端位于地下一层底板或以下时,底部加强部位宜延伸到计算嵌固端。

7.2.2短肢剪力墙底部将强部位按一般剪力墙调整设计值,其它各层1、2、3级时剪力设计值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4、1.2、1.1

7.2.4.抗震设计的双肢剪力墙,其墙肢不宜出现小偏心受拉,当任一墙肢为偏心受拉时,另一墙肢的弯矩设计值以及剪力设计值应乘以1.25增大系数。

7.2.5一级剪力墙的底部加强部位以上部位,墙肢的组合弯矩设计值和组合剪力设计值应乘以增大系数,弯矩增大系数去1.2,剪力增大系数取1.3

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剪力设计值应按7.2.6条调整

7.2.17剪力墙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的配筋率一、二、三级抗震时均不小于0.25%,四级和非抗震时均不应小于0.2%(10.2.19部分框支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墙体的水平以及竖向分布钢筋的最小配筋率,抗震设计时不小于0.3%,非抗震设计时不小于0.25%抗震设计时钢筋间距不小于200mm,直径不小于8mm)(7.2.19房屋顶层剪力墙、长矩形平面房屋的楼梯间和电梯间剪力墙、端开间纵向剪力墙以及端山墙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间距均不下于200mm。

框架剪力墙有关问题

8.1.4抗震设计时,框架剪力墙结构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各层框架总剪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1、满足式(8.1.4)要求的楼层,其框架总剪力不必调整,不满足式(8.1.4)要求的楼层,其框架总剪力应按0.2V0和1.5Vfmax二者的较小值采用。

Vf(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且未经调整的各层框架承担的地震剪力)≥0.2V0(对于框架柱子数量从下到上基本不变的结构,应取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结构底部总剪力)

2、各层框架所承担的地震总剪力按本条第一款调整后,应按调整前后总剪力的比值调整每根框架柱和与之相连框架梁的剪力及端部弯矩标准值,框架柱轴力标准值可不调整。

8.1.10抗风设计时,板柱剪力墙结构中各层筒体或剪力墙应能承担不小于80%相应方向该层

承担的风荷载作用的剪力:

抗震设计时,应能承担各层全部相应方向该层承担的地震剪力,而各层板柱部分尚应能承担不小于20%相应方向该层承担的地震剪力。

8.2.1板柱剪力墙、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的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的配筋率,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0.25%,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2%,并应至少双排布置,各排分布钢筋之间应设置拉筋,拉筋直径不应小于6mm,间距不应大于600mm。

筒体结构设计

9.1.2对高度不超过60m的框架核心筒可按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

9.1.11抗震设计时,筒体结构的框架部分按侧向刚度分配的楼层地震剪力标准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框架部分分配的楼层地震剪力标准值的最大值不宜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的10%。

2.当框架部分分配的地震剪力标准值的最大值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的10%时,各层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剪力标准值应增大到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的15%,此时。

各层核心筒墙体的地震剪力标准值宜乘以增大系数1.1,墙体的构造措施应按抗震等级提高一级采用。

3.当框架部分分配的地震剪力标准值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的20%,但其最大值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的10%时,应按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的20%和框架部分楼层地震剪力标准值最大值的1.5倍二者的较小值进行调整。

9.2.1抗震设计时,框架核心筒墙体底部加强部位主要墙体的水平与竖向分布钢筋的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3%。

9.2.5对内筒偏置的框架核心筒结构,应控制结构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地震力作用下,最大楼层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和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之比不应大于0.85.

复杂高层建筑

复杂高层建筑一般指带装换层的机构,带加强层的结构,错层结构、连体结构以及竖向提醒收进悬挑结构。

10.2..4特一、一、二级抗震设计时转换构件在水平地震作用的计算内力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9、1.6、1.3,转换构件需考虑地震竖向地震作用。

10.2.6对部分框支剪力墙,当转换层位置设置在三层以及三层以上时,其框支柱、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构造措施)

10.2.11一二级转换柱由地震作用产生的轴力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5、1.2,但是计算轴压比时可不考虑该增大系数,与转换构件相连的一二级转换柱的上端和底层柱下端截面的弯矩组合值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5、1.3.

10.3.3抗震设计时,带加强层的高层建筑应符合下列规定

1.加强层以及其相邻层的框架柱、核心筒剪力墙的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采用,一级应提高至特一级,但是抗震等级为特一级的应允许不提高

2.加强层及相邻层的框架柱,箍筋应延全柱段加密配置,轴压比限值应按其它楼层框架柱的数值减小0.05采用

3.加强层以及其相邻层核心筒剪力墙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墙梁,底部框架抗震墙总结

10.5.4(砌体)框支墙梁的抗震计算可以采用底部剪力法,底层的纵向和横向地震剪力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根据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比值的大小在1.2-1.5之间选用。

10.5.5(砌体)7.2.5(抗规)底部框架抗震墙各构件的有效侧向刚度,框架不折减,混凝土或配筋砌块剪力墙乘以折减系数0.3,普通砌块乘以折减0.2

10.5.6(砌体)抗震考虑时,托梁弯矩系数am、剪力系数Bv应与增大,一级抗震增大1.1,二级抗震增大1.05,三级1.0

10.5.8框支墙梁上部计算高度范围内墙体截面抗震承载力,应按第10.2、10.3条计算,但是公式右边应乘以降低系数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