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94597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7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楼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红楼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红楼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红楼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红楼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红楼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红楼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红楼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红楼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红楼梦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红楼梦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红楼梦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红楼梦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红楼梦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红楼梦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红楼梦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红楼梦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红楼梦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红楼梦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红楼梦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红楼梦教案.docx

《红楼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楼梦教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红楼梦教案.docx

红楼梦教案

《红楼梦》专题

第一节、红学概说

一、“新红学”和“旧红学”:

“红学”和“甲骨学”、“敦煌学”称为“三大显学”,研究一部书能称为“学”的,还有“选学”(《昭明文选》)和“龙学”(《文心雕龙》)。

“红学”里面还有专门研究作者家世的“曹学”,研究版本的“版本学”,研究脂砚斋评语的“脂学”,还有研究原著结尾的“探佚学”。

《红楼梦》的问世是在乾隆年间,而红学大约产生于光绪年间。

史料记载:

“光绪初,京朝士大夫尤喜读之,自相矜为红学云。

”“都人喜谈《石头记》,谓之红学。

新政风行,谈红学者改谈经济;康梁事败,谈经济者,又改谈红学。

戊戌报章述之,以为笑噱。

”还有一则解释红学之名的故实:

“华亭朱子美先生昌鼎,喜读小说。

自言生平所见说部有八百余种,而尤以红楼梦最为笃嗜。

精理名言,所谈极有心得。

时风尚好讲经学,为欺饰世俗计,或问:

‘先生现治何经?

’先生曰:

‘吾之经学,系少一横三曲者(經)。

’或不解所谓,先生曰:

‘无他,吾所专攻者,盖红学也。

’”可见,当时人们所说的红学,带有戏谑性,是与经学、政治相对立、对举的一种称呼。

(邓之诚《古董琐记全编》一书记载:

闻孝钦颇好读说部,略能背诵,尤熟于《红楼》,时引贾太君自比。

陈其元的《庸闲斋笔记》一书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余弱冠时读书杭州,闻有贾人女明艳工诗,以酷嗜《红楼梦》致成瘵疾。

当绵惙时,父母以是书贻祸,取投诸火。

女在床,乃大哭曰:

"奈何烧杀我宝玉!

"遂死。

杭州人传以为笑。

“红学”真正成为一种学术研究,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新红学”创建之时,它以胡适的《红楼梦考证》一文的发表和俞平伯的《红楼梦辩》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顾颉刚为《红楼梦辩》所作的序中首次提出了“新红学”、“旧红学”的概念:

“我希望大家看着这旧红学的打倒,新红学的成立,从此悟得一个研究学问的方法。

“旧红学”主要指索隐派,其代表人物有:

①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认为宝黛分别是顺治与董鄂妃,是写二人的爱情故事;②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俞樾《小浮梅闲话》、钱静芳《红楼梦考》认为是写纳兰性德情事的;③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认为是写康熙朝政治:

“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

”书中以“红”隐“朱”,以“贾”斥伪朝,以金陵十二钗拟清初江南名士。

与此类似的还有邓狂言的《红楼梦释真》,认为《红楼梦》处处隐种族思想。

索隐派以蔡元培的影响最大,《石头记索隐》自从1917年初版后不到十年就出版十次。

此外还有悟真道人的《红楼梦索隐》、邓狂言《红楼梦释真》等。

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发表于1921年,廓清了索隐派的种种迷雾,对于《石头记索隐》更从实例到方法进行了批驳,指出其主观随意性之大,拐弯抹角之多;使索隐派真正退出历史舞台主要还应归功于胡适考证出了《红楼梦》的作者及其家世,这是《红楼梦考证》最见功力的地方。

胡适将考证的结果概括为:

①作者是曹雪芹,②曹雪芹是汉军正白旗人,祖父是曹寅,父亲是曹頫(“俯”的异体字),生于极其富贵之家,经历过极其华贵的生活,精通诗歌绘画,但后来生活贫苦,加上不得志,故纵酒放浪;③曹寅死于康熙51年(1712),曹雪芹大约生于此时,或稍后;④曹家极盛时,曾经接驾四次,但后来家境衰败,大概因为亏空得罪被抄没;⑤《红楼梦》是在曹雪芹破产之后的贫困之作,具体年代大概在乾隆初年到乾隆30年左右,未完而曹雪芹就死了。

这几点是根据《雪桥诗话》、《八旗文经》、《熙朝雅颂集》等书考证得出的,比较符合曹雪芹的实际情况。

但有一个疑点:

《红楼梦》是一部隐去真事的自叙,里面的甄贾两宝玉,即曹雪芹自己的化身;甄贾两府即是当日曹家的影子。

这就是所谓“自传说”。

如果说胡适的《红楼梦考证》主要是历史的考证,那么俞平伯的《红楼梦辩》则是文学的考证,重在辨析小说本身的内容。

大体说来,其内容一是对后四十回续书的批评和八十回后故事的推考,一是对曹雪芹创作风格和小说本身的评论。

俞平伯受到了胡适的影响,如中卷六篇里面的《红楼梦的年表》就明显有“自传说”的印记,但是俞平伯是用文学的眼光去看《红楼梦》的,而且1925年他在《〈红楼梦辩〉的修正》中对“自传说”发表过很深刻的见解:

“本来说《红楼梦》是自叙传的文学或小说即可,说就是作者的自叙传或小史则不可。

”“贾氏的富贵或即取材于贾家;写贾宝玉的性格身世,或即取材于作者自己;写大观园之十二钗或者即取材于作者所遭逢喜爱的诸女……这些话是可以讲得通的,若说贾即是曹,宝玉即是雪芹,黛为某,钗为某……这何以异于影射?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在1950年将书修订为《红楼梦研究》重新出版时,把“年表”一篇删除了。

《红楼梦辩》中的一个重要见解是把小说的风格概括为“怨而不怒”。

他认为《红楼梦》“不是刻薄谩骂的文字”,“刻薄谩骂的文字极易落笔,极易博一般读者底欢迎,但终究不能感动透过人底内心”,“缠绵悱恻的文风恰与之相反,初看时觉似淡淡的,没有什么绝伦超群的地方,再看几遍渐渐有些意思了。

越看得熟,便所得的趣味也愈深永。

所谓百读不厌的文章,大都有真挚的情感,深隐地含蓄着,非与作者有同心的人不能知其妙处所在”。

他以自身的艺术感受和文学眼光提出的真知灼见,在长时间里被误解和忽视,知道近年才又得到人们的推重。

考证派红学的另一位代表是周汝昌,他的《红楼梦新证》可以说是这方面集大成的著作,该书出版于1953年,76年重订再版,由初版的40万字扩充到80万字,几乎涉及到了有关《红楼梦》的全部问题,成为此前红学研究的总结。

它有“人物考”、“籍贯出身”、“地点问题”、“雪芹生卒”、“红楼纪历”、“史事稽年”、“脂砚斋批”等章节,具有完整的构思。

特别是“史事稽年”一章,引用书籍达100多种,三十五万字,排列了自明万历二十年(1592)直到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整整二百年的历史,提供了有关曹雪芹与《红楼梦》的丰富而详实的背景材料。

周汝昌以其系统独到的见解,构成了自己的红学体系。

二、曹学——曹雪芹的家世

1、关于其家世。

其先世本为汉人始祖曹世远籍贯襄平,后到沈阳作官,1621年与清兵作战被俘,沦为包衣(家奴);1632年,其高祖曹振彦“因有功,加半个前程”,后随清兵入关归内务府正白旗;曾祖曹玺因战功提拔为内廷侍卫,曹玺妻被选为幼年康熙的保姆,曹玺升为内务府工部郎中,康熙二年,任江宁织造,赐“敬慎”匾额,任职达22年;祖父曹寅先是内务府郎中,协理江宁织造,康熙29年(1690)任苏州织造,后改任江宁织造,直到康熙51年病逝;曹寅与康熙关系非常特别,六岁作伴读,13岁作御前侍卫,后来还与妻舅李旭轮番兼任两淮盐政,康熙六次南巡,他接驾四次,康熙还曾接见寅母孙氏,呼为“此吾家老人也”,书赐“瑞萱堂”匾额,曹寅的二个女儿都是康熙亲自指婚,长女嫁平郡王;曹寅子曹颙继任江宁织造,颙病故后,康熙又令曹宣第四子曹頫承嗣袭职。

这样,曹家祖孙三代四人连任江宁织造达65年。

但为了接驾,造成了巨大的亏空,尤其是康熙的死,使曹家失去了政治靠山,雍正五年(1727),曹家家产被查封,革职、枷号,从此衰败。

乾隆八年彻底败落。

2、关于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沾”的繁体字),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

其生有1715年、1716年,1724年、1725年等说法。

其卒年也有几种说法。

一说乾隆27年壬午年除夕(1763),依据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的批语:

“壬午年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一说乾隆28年癸(gui)未除夕(1764年),依据是其友人敦敏的诗中所述年代。

一说在甲申(1765)春天,依据是他的朋友张宜泉、敦敏、敦诚的挽诗。

他的生年没有记载,是根据相关资料推算出来的,张宜泉《伤芹溪居士》诗题下有“年未五旬而卒”的小注;敦诚的《挽曹雪芹》“四十年华付杳冥”,“四十萧条太瘦生”,可知曹雪芹大约活了40多岁。

从曹雪芹友人及一些零散的记载中可知曹雪芹是一个愤世嫉俗、狂放、好酒善谈、诙谐风趣的人。

他的诗歌仅仅留下二句:

“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

另外有小说中的“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

当地传说曹雪芹生于羊年,死于羊年,儿子死在中秋节,自己是迹,直接的文献记载几乎没有,我们只能从张宜泉、敦敏、敦诚、脂砚斋等人的诗文、记述中,推知一个大略。

他的少年时代是在江南度过的,那时曹家全盛时期虽过,但流风余韵还在,他过的是温柔富贵的繁华生活。

从雍正六年(1728)回到北京到乾隆八年彻底败落,青年时期的曹雪芹在遭逢变故中萌发的创作动机。

具体生活经历已经难以确知。

大约自1744年起开始了他“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创作,在此期间曾在右翼宗学作过小官,与敦诚兄弟结下了友谊。

晚年贫居西山,穷困到“举家食粥酒长赊”、“日望西山餐暮霞”的地步。

从敦诚兄弟的挽诗中可知曹雪芹有一幼子,夭折于壬午秋(1763)中秋,曹雪芹感伤成疾,贫病交迫而卒于除夕。

  (北京香山正白旗村39号,有一对联据传为曹雪芹所作:

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有

疏亲慢友因财绝义世间多

有一遗腹子,死在除夕,死因是为酒所伤。

芳卿有诗:

“不怨糟糠怨杜康,乩诼玄羊重克伤”。

三、版本和脂评

《红楼梦》本名《石头记》,作者只整理了八十回,最初以抄本形式流传,到乾隆中后期,“好事者每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可谓不胫而走矣。

”(程伟元《红楼梦》序)这种抄本,大都带有脂砚斋、畸笏叟等人的评语,习惯上称为“脂评本”或“脂本”。

《红楼梦》的版本有两个系统,一为“脂本”,二为程高本。

“脂本”今存11种:

①甲戌本,题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此本存16回(1-8回,13-16回,25-28回);②己卯本,题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存41个整回又两个半回(1-20回,31-40回,61-70回);③庚辰本,题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存1-80回,中缺64、67回,实际存78回,这是年代较早且最完整的本子;④戚序本,为乾隆34年进士戚廖生所藏,其最大特点是经过了加工整理;此外有王府本、南图本、杨藏本、列藏本、舒序本、郑藏本、甲辰本。

早期脂本均题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且保存了大量脂评,比较接近曹雪芹的原貌,其后仅题《石头记》,再后改题为《红楼梦》,脂评也被删除。

1790年前,已经有120回的题为《红楼梦》的抄本出现,1791年程伟元和高鹗用木活字排印120回《红楼梦》,称程甲本;第二年又修订重印,称程乙本。

但甲乙二本,相隔仅仅70天,改订重版,难以解释。

故有人认为可能两个本子是同时排印,各自并行修改,先后交错刊行,因为它们各自都有改本。

属于程高本系统的本子,不下百余种。

对程高本的评价:

有人认为是狗尾续貂,应该彻底否定;有人认为前后一贯,堪称完璧,优于脂本;多数人的看法是有得有失:

它有完整的故事,首尾照应;大体保持了悲剧的结局,优于以后所有“大团圆”的续书。

其缺陷也十分明显:

“福善祸淫”、“家道复初”的安排有违于“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立意;许多人物性格与前80回不相符;情节发展不自然,近乎交帐;语言水平不高,语言风格与前80回不一致。

总之其思想艺术价值都大大逊于前80回。

但使80回得以保存,120回得以流传,这是功不可抹的。

张爱玲平生有“三恨”:

其中之一就有红楼未完。

她在《红楼梦魇》中谈到后四十回时说它是“天日无光,百般无味”、“庸俗化”、高鹗“死有余辜”。

脂评的意义:

“脂评”辨析:

在现存脂本中,保存的批语有三千多条。

“脂评”是指以脂砚斋为代表的曹雪芹周围圈子中人的评语,主要有脂砚斋、畸笏叟、常村、梅溪、松斋。

其余不属于脂评的有玉蓝坡、立松轩、绮园、鉴堂、左绵痴道人等。

由于他们都是曹雪芹的至亲好友,了解作者的家世和生平遭遇,熟知《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和素材来源,脂砚斋、畸笏叟还长期参与小说的抄写整理,因此他们的批语具有宝贵的文献价值,它不仅能帮助读者鉴赏小说的独特艺术,还为人们了解作者家世、探究创作思想、考察成书过程提供了资料和线索。

如对推考成书过程的作用:

有的批语直接留下了删改的记录和原因;如第十三回秦可卿的死因,脂评颇多:

“此回只十页,因删去天香楼一节,少却四五页矣。

”“通回将可卿死故隐去,是大发慈悲也,叹叹。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其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故赦之,因命芹溪删去。

”有的透露了八十回后的情节线索,有的预告了人物的命运和结局,如黛玉“泪尽”夭亡,宝玉“对景悼颦儿”,元春“命入黄泉”,探春“远适”不归,“花袭人有始有终”,凤姐“短命”身死,宝玉“悬崖撒手”“弃而为僧”。

  再者如对小说人物的研究:

脂评有“黛玉情情,宝玉情不情。

”黛玉把情都用在自己心爱的人身上,宝玉不管爱否、也不管能不能爱都一样用情,包括戏子(芳官、药官、菂官)、村姑、小丫头他都用情;对香菱、平儿他也付出过感情。

但他的情很纯,不带任何邪念,如“意绵绵静日玉生香”写二人躺着说故事,这是过去小说里从来没有达到过的纯情境界。

所以在第五回警幻称宝玉是“古今第一淫人”,是“意淫”;不过她是相对皮肤烂淫之徒而言的。

脂评说,“意淫”是一种体贴的功夫,是一种博爱,是纯情率真的爱。

对乡村丫头得如醉如痴:

一时凤姐进入茅堂,因命宝玉等先出去顽顽。

宝玉等会意,因同秦钟出来,带着小厮们各处游顽。

凡庄农动用之物,皆不曾见过。

宝玉一见了锹、镢、锄、犁等物,皆以为奇,不知何项所使,其名为何。

小厮在旁一一的告诉了名色,说明原委。

宝玉听了,因点头叹道:

“怪道古人诗上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正为此也。

”一面说,一面又至一间房前,只见炕上有个纺车,宝玉又问小厮们:

“这又是什么?

”小厮们又告诉他原委。

宝玉听说,便上来拧转作耍,自为有趣。

只见一个约有十七八岁的村庄丫头跑了来乱嚷:

“别动坏了!

”众小厮忙断喝拦阻。

宝玉忙丢开手,陪笑说道:

“我因为没见过这个,所以试他一试。

”那丫头道:

“你们那里会弄这个,站开了,我纺与你瞧。

”秦钟暗拉宝玉笑道:

“此卿大有意趣。

”宝玉一把推开,笑道:

“该死的!

再胡说,我就打了。

”说着,只见那丫头纺起线来。

宝玉正要说话时,只听那边老婆子叫道:

“二丫头,快过来!

”那丫头听见,丢下纺车,一径去了。

宝玉怅然无趣.只见凤姐儿打发人来叫他两个进去.凤姐洗了手,换衣服抖灰,问他们换不换.宝玉不换,只得罢了.家下仆妇们将带着行路的茶壶茶杯,十锦屉盒,各样小食端来,凤姐等吃过茶,待他们收拾完毕,便起身上车.外面旺儿预备下赏封,赏了本村主人.庄妇等来叩赏.凤姐并不在意,宝玉却留心看时,内中并无二丫头.一时上了车,出来走不多远,只见迎头二丫头怀里抱着他小兄弟,同着几个小女孩子说笑而来.宝玉恨不得下车跟了他去,料是众人不依的,少不得以目相送,争奈车轻马快,一时展眼无踪.。

(15回)

和林黛玉的关系:

彼时黛玉自在床上歇午,丫鬟们皆出去自便,满屋内静悄悄的,宝玉揭起绣线软帘,进入里间,只见黛玉睡在那里,忙走上来推他道:

"好妹妹,才吃了饭,又睡觉."将黛玉唤醒.黛玉见是宝玉,因说道:

"你且出去逛逛.我前儿闹了一夜,今儿还没有歇过来,浑身酸疼."宝玉道:

"酸疼事小,睡出来的病大.我替你解闷儿,混过困去就好了."黛玉只合着眼,说道:

"我不困,只略歇歇儿,你且别处去闹会子再来."宝玉推他道:

"我往那去呢,见了别人就怪腻的."

黛玉听了,嗤的一声笑道:

"你既要在这里,那边去老老实实的坐着,咱们说话儿."宝玉道:

"我也歪着."黛玉道:

"你就歪着."宝玉道:

"没有枕头,咱们在一个枕头上."黛玉道:

"放屁!

外头不是枕头?

拿一个来枕着."宝玉出至外间,看了一看,回来笑道:

"那个我不要,也不知是那个脏婆子的."黛玉听了,睁开眼,起身笑道:

"真真你就是我命中的`天魔星'!

请枕这一个."说着,将自己枕的推与宝玉,又起身将自己的再拿了一个来,自己枕了,二人对面倒下.

黛玉因看见宝玉左边腮上有钮扣大小的一块血渍,便欠身凑近前来,以手抚之细看,又道:

"这又是谁的指甲刮破了?

"宝玉侧身,一面躲,一面笑道:

"不是刮的,只怕是才刚替他们淘漉胭脂膏子,蹭上了一点儿."说着,便找手帕子要揩拭.黛玉便用自己的帕子替他揩拭了,口内说道:

"你又干这些事了.干也罢了,必定还要带出幌子来.便是舅舅看不见,别人看见了,又当奇事新鲜话儿去学舌讨好儿,吹到舅舅耳朵里,又该大家不干净惹气."

宝玉总未听见这些话,只闻得一股幽香,却是从黛玉袖中发出,闻之令人醉魂酥骨.宝玉一把便将黛玉的袖子拉住,要瞧笼着何物.黛玉笑道:

"冬寒十月,谁带什么香呢."宝玉笑道:

"既然如此,这香是那里来的?

"黛玉道:

"连我也不知道.想必是柜子里头的香气,衣服上熏染的也未可知."宝玉摇头道:

"未必,这香的气味奇怪,不是那些香饼子,香锞子,香袋子的香."黛玉冷笑道:

"难道我也有什么`罗汉'`真人'给我些香不成?

便是得了奇香,也没有亲哥哥亲兄弟弄了花儿,朵儿,霜儿,雪儿替我炮制.我有的是那些俗香罢了."

宝玉笑道:

"凡我说一句,你就拉上这么些,不给你个利害,也不知道,从今儿可不饶你了.说着翻身起来,将两只手呵了两口,便伸手向黛玉膈肢窝内两肋下乱挠.黛玉素性触痒不禁,宝玉两手伸来乱挠,便笑的喘不过气来,口里说:

"宝玉,你再闹,我就恼了."宝玉方住了手,笑问道:

"你还说这些不说了?

"黛玉笑道:

"再不敢了."一面理鬓笑道:

"我有奇香,你有`暖香'没有?

"

对平儿:

宝玉因自来从未在平儿前尽过心,且平儿又是个极聪明极清俊的上等女孩儿,比不得那起俗蠢拙物,深为恨怨.今日是金钏儿的生日,故一日不乐.不想落后闹出这件事来,竟得在平儿前稍尽片心,亦今生意中不想之乐也.因歪在床上,心内怡然自得.忽又思及贾琏惟知以淫乐悦己,并不知作养脂粉.又思平儿并无父母兄弟姊妹,独自一人,供应贾琏夫妇二人.贾琏之俗,凤姐之威,他竟能周全妥贴,今儿还遭荼毒,想来此人薄命,比黛玉犹甚.想到此间,便又伤感起来,不觉洒然泪下.因见袭人等不在房内,尽力落了几点痛泪.复起身,又见方才的衣裳上喷的酒已半干,便拿熨斗熨了叠好,见他的手帕子忘去,上面犹有泪渍,又拿至脸盆中洗了晾上.又喜又悲,闷了一回,也往稻香村来,说一回闲话,掌灯后方散.(44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喜出望外平儿理妆)

对香菱:

(64回)香菱起身低头一瞧,那裙上犹滴滴点点流下绿水来。

正恨骂不绝,可巧宝玉见他们斗草,也寻了些花草来凑戏,忽见众人跑了,只剩了香菱一个低头弄裙,因问:

“怎么散了?

”香菱便说:

“我有一枝夫妻蕙,他们不知道,反说我诌,因此闹起来,把我的新裙子也脏了。

”宝玉笑道:

“你有夫妻蕙,我这里倒有一枝并蒂菱。

”口内说,手内却真个拈着一枝并蒂菱花,又拈了那枝夫妻蕙在手内。

香菱道:

“什么夫妻不夫妻,并蒂不并蒂,你瞧瞧这裙子。

”宝玉方低头一瞧,便嗳呀了一声,说:

“怎么就拖在泥里了?

可惜这石榴红绫最不经染。

”香菱道:

“这是前儿琴姑娘带了来的。

姑娘做了一条,我做了一条,今儿才上身。

”宝玉跌脚叹道:

“若你们家,一日遭踏这一百件也不值什么。

只是头一件既系琴姑娘带来的,你和宝姐姐每人才一件,他的尚好,你的先脏了,岂不辜负他的心。

二则姨妈老人家嘴碎,饶这么样,我还听见常说你们不知过日子,只会遭踏东西,不知惜福呢。

这叫姨妈看见了,又说一个不清。

”香菱听了这话,却碰在心坎儿上,反倒喜欢起来了,因笑道:

“就是这话了。

我虽有几条新裙子,都不和这一样的,若有一样的,赶着换了,也就好了。

过后再说。

”宝玉道:

“你快休动,只站着方好,不然连小衣儿膝裤鞋面都要拖脏。

我有个主意:

袭人上月做了一条和这个一模一样的,他因有孝,如今也不穿。

竟送了你换下这个来,如何?

”香菱笑着摇头说:

“不好,他们倘或听见了倒不好。

”宝玉道:

“这怕什么。

等他们孝满了,他爱什么难道不许你送他别的不成。

你若这样,不是你素日为人了!

况且不是瞒人的事,只管告诉宝姐姐也可,只不过怕姨妈老人家生气罢了。

”香菱想了一想有理,便点头笑道:

“就是这样罢了,别辜负了你的心。

我等着你,千万叫他亲自送来才好。

”宝玉听了,喜欢非常,答应了忙忙的回来。

一壁里低头心下暗算:

“可惜这么一个人,没父母,连自己本姓都忘了,被人拐出来,偏又卖与了这个霸王。

”因又想起上日平儿也是意外想不到的,今日更是意外之意外的事了。

一壁胡思乱想,来至房中,拉了袭人,细细告诉了他原故。

香菱之为人,无人不怜爱的。

袭人又本是个手中撒漫的,况与香菱素相交好,一闻此信,忙就开箱取了出来折好,随了宝玉来寻着香菱,他还站在那里等呢。

袭人笑道:

“我说你太淘气了,足的淘出个故事来才罢。

”香菱红了脸,笑道:

“多谢姐姐了,谁知那起促狭鬼使黑心。

”说着,接了裙子,展开一看,果然同自己的一样。

又命宝玉背过脸去,自己叉手向内解下来,将这条系上。

袭人道:

“把这脏了的交与我拿回去,收拾了再给你送来。

你若拿回去,看见了也是要问的。

”香菱道:

“好姐姐,你拿去不拘给那个妹妹罢。

我有了这个,不要他了。

”袭人道:

“你倒大方的好。

”香菱忙又万福道谢,袭人拿了脏裙便走。

 

第二节《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

时代的悲剧、文化的悲剧、人生的悲剧融为一炉,显示出小说内容的博大精深和主题思想的多元意蕴。

具体说来,《红楼梦》的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爱情悲剧和婚姻悲剧。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及宝玉和宝钗的婚姻悲剧,是《红楼梦》的情节主线,也是作品的灵魂,以至作者称小说为“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宝黛爱情是一种经过长期共同生活的相互了解,建立在叛逆思想一致的基础上的新型爱情,正包含了强烈的反对封建礼教和习俗,追求个性解放和平等自由的民主性精华,因此木石前盟的悲剧是双重的悲剧,是腐朽的传统礼法所不能容许的爱情的悲剧和专横的封建势力所不能容许的叛逆者的悲剧。

相比而言,金玉良缘更合乎贾府的家族利益,更合乎封建家长改造宝玉的意愿,“德言工容”俱佳的宝钗理所当然地成为宝二奶奶的理想人选,象征着知己知心的木石前盟被象征着富贵结合的金玉良缘所取代。

但宝玉的悬崖撒手,使得宝钗在得到有名分而无实质的婚姻之后不久就变为弃妇,她同样不是胜利者却反而成了封建婚姻制度的殉葬品,无疑也是一场悲剧。

二、女子悲剧。

作者在书中虚构了一个与污浊现实有所隔离的大观园,它实际上是与“须眉浊物”相对立的众女儿的精神乐园与理想世界,但发生绣春囊事件之后,大观园也迅速走向毁灭。

生活于此的女儿们尽管出身地位各有差异,性格品德和思想意识也不一致,但她们都充溢着青春之美和生命之光。

作品形象地展示出这些“异样女子”在各自不同的遭际中被摧残、被扭曲、被蹂躏、被吞噬的悲剧命运,以及殊途同归于“薄命司”的苦难历程,无论贵者贱者强者弱者叛逆者卫道者,她们处于封建末世的男权社会,都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最后都无可挽回地一起走向“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终极归宿。

大观园的女儿悲剧是青春、美、爱和一切有价值的生命被毁灭的悲剧,这表明这个社会的腐烂和不合理已经到了被整体否定的程度了。

三、家族悲剧和社会悲剧。

《红楼梦》以贾府的衰落过程作为一条重要的副线,贯穿起史、王、薛等各大家族的没落,描绘了上至皇宫、下至乡村的广阔历史画面,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末世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从而客观上显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没落的历史趋势。

荣宁二府功名奕世、赫赫扬扬历经百年,却由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走向“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之衰,表演了一出“树倒猢狲散”的家族悲剧。

小说揭示出这一家族必然崩溃的深刻原因:

物质生活上穷奢极侈,导致坐吃山空;精神生活上腐化堕落,导致后继无人;家族内部矛盾重重,勾心斗角;再加上安富尊荣者多,运筹谋划者少,即使没有抄家之类的外来冲击,它也难以维持下去。

贾府的由盛而衰具有高度的典型概括意义,实际上就是它所寄生的封建社会的缩影,因此《红楼梦》又是一出巨大的社会悲剧。

生于康乾盛世的曹雪芹,能透过表面的繁荣,看到封建末世不可逆转的衰亡之势,反映了他对时代脉搏的深切感受。

四、人生悲剧。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核心人物,最引人注目之处是他突出的叛逆性格,以及他身上透露出来的追求民主和个性解放的反封建意识和人道主义思想。

他生长在富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