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战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95436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04.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战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战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战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战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战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战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战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战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战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战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战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战争.docx

《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战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战争.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战争.docx

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战争

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战争之间的关系浅析

摘要中国五千年悠悠岁月中,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迈进,而伴随着历史前进步伐的是王朝的更替,王朝更替必然有战争引发。

然而气候是决定政治发展的因素之一。

五千年岁月中共经历了四次温暖期和四次寒冷期。

气候变迁,尤其是气候的突然转冷给农业社会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甚至会成为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通过对气候变迁和中国古代战争的研究,发现中国古代战争的爆发与气候变迁有着重大关联。

关键字气候变迁战争寒暖交替游牧民族农耕民族

前言

中国从传说中的夏朝直到被外国列强打开国门的清朝,共历经十二个朝代,这只是统一了中原地区的朝代,与这些朝代所共存的少数民族政权没有计算在内。

这些朝代都曾兴盛过,但都没有逃脱灭亡的命运,而这些王朝灭亡的原因不外乎帝王昏庸、朝政腐败、结党营私、等等,且一个王朝灭亡的直接因素必然是王朝更替时期的战争。

但是,在评价历史时也不可避免的要考虑环境因素,特别是气候变化的影响。

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低下,对环境气候因素依赖性较强,因此,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具有决定性作用。

气候变迁致使环境恶劣,往往会给农业社会的国家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大大增加了战争发生的频率。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战争与气候变迁的研究,来探索中国古代战争与气候变迁之间的关联。

一、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概述

历史上的自然气候不是一成不变的,既有温暖时期又有寒冷时期。

就此,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利用考古资料和历史记载,系统的研究了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并绘制了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图(如:

图.1),划分出了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竺可桢在文中指出,第一个温暖期发生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1000年,当时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大约2℃左右,之后的气温有一系列的上下波动,波动范围为1~2℃。

而竺可桢认为最低温度发生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公元1200年和公元1700年。

 

竺可桢近五千年气候变迁图.1

二、寒暖期交替对农业及游牧业的影响

(一)寒暖期交替对农业的影响

中国古代社会是以农为本的农业国家,因此,农业是统治阶级统治的基础,在封建社会等同于国家的命脉。

然而农业与气候的变化紧密相连,尤其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面对自然灾害的来临应对能力弱,以致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尤为重要。

“气候变化直接影响到土地的产量,从而对人类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带来影响。

这种影响在古代高人口密度的农业社会当土地产量减少时会带来饥荒、移民和国家力量的减弱,从而引起战争、动乱和朝代更替的严重后果”①。

农业发展的繁盛于衰败直接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否。

气候的变冷引起农作物收成量的减少,这种减少在持续一段时间后,会产生饥荒、税收减少和国家力量减弱的现象,这些现象必然会引起社会矛盾激化,此时社会表现为战争和动乱,最后通过改朝换代来缓解矛盾。

因此,王朝的建立和灭亡一般是通过社会动乱和北方民族的侵略来实现的。

(二)寒暖期交替对游牧业的影响

我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生活地区环境恶劣,从而导致他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不同于中原农耕地区。

如匈奴人生活的地区是“少草木,多大沙”,这就决定了他们的经济方式是“随畜牧而转移”、“鞍马为居,射猎为业”②;羌族地区也是“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所居无常,依随水草”。

③游牧民族的主要生产活动是发展畜牧业,畜牧业对气候的依赖比农业还要大得多。

在气候温暖、水草丰美的时期,游牧部落畜养的马、牛、羊快速繁殖,牧民们随季节的变化而迁移到优良的牧场,牧民们完全可以生活得非常富足。

然而一旦风云突变,一场暴雪或者是干旱,就可以让数以万计的牲畜死亡,牧民们的财富瞬间化为乌有,生存条件急剧恶化。

所以,当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遭到气候的破坏,无法进行正常有规律的迁徙,在自然灾害面前,游牧民族为了生存,他们便不得不通过各种方式向生态环境较为优越的内地迁徙。

这种时候,一贫如洗的游牧部落无法向南方的农耕民族购买粮食,为了免于饥荒,于是纵马扬鞭,箭指中原,用劫掠的方式来摆脱自己的困境。

这就会引发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矛盾,进而产生战乱。

在中国北部,人民生活大部分来源于畜牧业,而畜牧业对气候的变迁十分敏感,气温下降不仅能够使牲畜产量减少,与此同时也会引起环境的变化,会使优良草场退化,甚至逐渐沙漠化这对以游牧为生的牧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

而且,由于畜牧生产品不能储藏太久,所以寒冷期到来时,游牧民族所遭受的灾难时不可避免的,所以这时游牧民族为了生存必然会向中原富饶地区进军侵略。

三、中国古代战争概述

五千年的悠悠岁月中中国古代发生的战争数不胜数,据统计从先秦到现在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大小战争共计12800余次。

这12800余次战争,大的、有记载的共3791次,不均匀地分布于近五千年历史长河中。

各个年代发生的战争频率是不同的,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

根据战争次数,把它绘成各年代的战争数与年平均作战次数图(如图.2)④

各年代的战争数与年平均作战次数图.2

从图.2可以看出战争高峰时期分别发生在西周末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宋元时期、明末时期、十九世纪中叶。

四、气候寒冷期与战争

根据“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图”与“各年代的战争数与年平均作战次数图”的比较与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每当战争高峰的出现刚好是历史时期上寒冷期来临,寒冷期的到来就仿佛是战争的催化剂,这不仅仅只是个巧合而已。

气候变冷,导致生存环境恶化,对北方以游牧为生的少数民族来说无疑是个致命打击。

生活资料的短缺只是生活不能维持下去,北方游牧民族必然南下寻找适宜的生存空间。

“中国的自然环境,自古以黄河中下游及长江中下游这一带的平原最为优良”⑤,这里会成为游牧民族的首选。

在这时,一批又一批的北民南迁过程中,势必会产生民族纠纷,从最初的寻找适宜生存空间转变为了武力侵略。

竺可桢认为最低温度发生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公元1200年和公元1700年。

这些年份放到中国古代历史上,可发现这些年份往往是战争加剧王朝更替时期,西周初期、魏晋南北朝时期、辽宋金对峙时期、清入关时期。

(一)西周寒冷期

第一个寒冷期大约从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即西周冷期。

周夷王时期气候开始变冷,据《古竹书纪年》记载,公元前903年和公元前897年周孝王时,汉水流域曾两次结冰;公元前888年周夷王七年“冬雨雹,大如磨”,实为历史上罕见⑥。

今本《竹书纪年》记载,孝王七年冬“大雨雪,牛马死,江汉俱动(冻)”⑦。

下表(表.1)列出的是西周于少数民族的战争,可以看出,西周早期除了为巩固统治铲除商朝残余势力的战争外,其余的战争无一不是与北方少数民族进行生存空间的争夺战争。

其中战争最为频繁的时期为周幽王、宣王、厉王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寒冷和干燥,导致游牧区环境恶化,少数民族南下,造成了战争频发的局面,最终导致了西周的灭亡。

表.1 西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

公元前/年

王朝纪年

战争名称

 

1100-841

周成王十一年

周康王元年

周穆王元年

周懿王元年

周孝王七年

周夷王二年

周厉王二年

周成王攻淮夷之战

周康王攻鬼方之战

周穆王攻犬戎之战

周懿王攻犬戎之战

周攻西戎

周攻太原之戎

周抗淮夷之战

840

周共和二年

俨戎、荆蛮共周之战

825

周宣王三年

周宣王对外族之战

805

周宣王二十三年

晋穆侯攻戎之战

797

周宣王三十一年

周攻太原之戎

792

周宣王三十六年

周攻条戎、奔戎

790

周宣王三十八年

晋攻北戎

790

周宣王三十八年

戎攻姜

789

周宣王三十九年

周攻姜戎

781

周幽王元年

周攻六济南之戎

(二)魏晋南北朝冷期

公元200年到公元600年前后出现了第二次寒冷期。

这一时期我国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全国人口从公元156年的5007万,经过黄巾起义和三国混战,到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后的140万,公元221年人口下降到90万,损失了98.3%⑧。

这一时期是我国的一个灾变期,在《三国演义》以及《三国志》中均描写: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⑨,可见战争的频繁与惨烈。

这最终导致了东汉末年三国割据、群雄纷争的局面。

在三国鼎立的短短45年时间里,竟然发生了71次战争,这也是东汉末年气候恶化、各种气候灾难频发造成的。

自然灾害和严重的饥荒频繁发生,以汉族为主的农业人口大量南逃;于此同时,北方的匈奴、鲜卑、羌等游牧民族相继进入宁夏南北,至魏晋时,男下活动不仅频繁而且种族繁多。

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鲜卑五族,旧史称为“五胡”,所谓的“五胡乱华”即是指这五个少数民族频繁的南下战争。

这些少数民族再南迁中与中原政权发生了一系列的战争,据《中国军事史》附卷历代战争年表统计在这四个世纪里(公元220-580年),前后共发生战争595次,年平均1.65次,显示出战乱之频繁,尤其从西晋开始与少数民族的战争加剧。

由图.2可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频率最高发的时代,战争的频率远远超出历史平均水平。

(三)第三个寒冷期

从图.3可看出,第三寒冷期与其他三次寒冷期相比有所不同,从唐末到南宋气温虽然比现在高,到与同一时期相比气温呈现下降趋势,降温波动幅度为0.5摄氏度。

唐末以后的气温变化图.3

这一时期虽然也是寒冷期,但是温度比现在要偏高一些,但是这一时期的温度还是呈现下降的趋势的,所以这一时期也是战争频发、王朝更替的时期。

唐代中期开始气候逐渐变冷,此时适逢安史之乱,使唐朝逐渐转衰,被少数民族尊为天可汗的盛唐已不复存在。

此后,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经过十几年的战争,起义被平息下去,但却使统一的大唐帝国趋于瓦解,各地藩镇割据,宛如一个个独立的小朝廷,统一的中央政府名存实亡。

随后更进入五代十国的乱世,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纷纷建立,中原地区五十几年间竟五次改朝换代,皇帝也换了十几个,而其间的反目厮杀,简直更是无日不有。

北宋政权虽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却一直与辽、西夏南北对峙。

在这一时期,契丹与女真族崛起并挥军南下,占据中原,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文化产生激烈冲突,战事不断。

通过和议,契丹人占据了白沟河以北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亦即他们入主中原已经不再是南侵,而是“合理合法”的事情;西北党项族贵族也建立的西夏政权与北宋政权对峙,虽西夏政权比辽朝势力弱小,但对北宋一朝,它仍给北宋带来了边患压力。

在12世纪以后,中国的气温明显比以前要低很多,而且暖湿期越来越短,寒冷期却越来越短,寒冷程度越来越强。

在这种环境下,北方游牧民族的南迁运动也以比以前更激烈方式进行。

12世纪初的气候急剧变冷,使东北的女真族生存条件恶化,生存压力骤然剧增,完颜阿骨打率部反抗辽朝的残暴统治,并在灭辽后大举攻宋,向南争夺更加适合生存的生态区域。

(四)明清冷期

我国历史时期的第四次寒冷期大致发生在1300年以后,其最冷时期大致在1640-1700年,即明清时代以来。

竺可桢教授认为,中国小冰期有3个寒冷阶段:

1470-1520年(50年),1620-1720年(100年),1840-1890年(50年)

如:

图.4

1640年-1700年是这次寒冷期中最冷的时期,而这一时期与清军南下入关、建立政权、明朝灭亡的时间是一致的。

明朝灭亡的原因是复杂的,这一时期气候寒冷又连年干旱,导致内忧外患,农民起义不断发展壮大,战乱连年,内外交困最终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清朝建立后,统治者实行了各种灵活机动的政策,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了有效控制和管理,因而清朝初期没有出现大的政治分裂,国家基本上保持了政治统一。

但由于寒冷导致的生产衰退,一些地区民不聊生。

1840-1890年又是一个多事之秋,农民起义和各种暴动接连不断发生,其中以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演变成漫延十几省、持续十几年,使清政府半壁江山落入农民起义军手中。

虽然农民起义最后都因为各种原因失败了,但带给清政府的打击是沉重的。

(五)例外

凡事无绝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些我们意料不断的例外发生。

在1230-1260年的气候又一次突然转冷过程中,蒙古地区生态环境再度急剧恶化,在灭金以后,迅速向距离较近而又相对暖湿的南宋所属地区大举进攻,争夺更好的生存空间。

经过四十余年的战争,最终建立大一统的蒙元帝国,这更属前所未有的现象。

按照气候变迁的规律推测,元朝应该在寒冷期灭亡,然而由于各路农民起义军之间的内耗,致使元朝可以持续到暖期,直到朱元璋统一各路起义军,才推翻了元朝统治。

寒冷期而没有出现朝代更替的也发生过,那就是在明朝中叶的时候(约1500年前后)出现过一次。

虽没有发生朝代更替,但在寒冷期期间,北方民族还是对中原地区频繁入侵,战乱较多,尤其是与鞑靼之间爆发过多次战争。

瓦剌入侵造成的“土木堡之变”中,少数民族军队甚至打到了城门之下,明英宗被俘。

只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存在,少数民族入侵才以失败告终。

结论

通过对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战争的研究,发现中国古代战争的爆发与气候变迁有着重大关联:

绝大多数的战争爆发斗争寒冷期内,当时气温比现在要低,持续低温就像被触碰的骨牌一样造成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寒冷期到来使环境变得恶劣,人民生活资源短缺造成生态压力这使社会矛盾加深,促进了战争爆发、社会大乱和改朝换代的进行。

而且,只要温度相当于当时有下降趋势,并达到一定程度,也会促使战争的大规模爆发。

气候变迁是影响中国古代战争高峰期、社会大动乱和改朝换代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说历史时期气候变冷与中国的内部分裂期重合并不是偶然的。

气候变化是一个循环,战争及其朝代更替也是一个循环。

注释

①章典、詹志勇、林初升、何元庆、李峰:

《气候变化与中国的战争、社会动乱与朝代更替》[J],《科学通报》,2004年12月第49卷第23期

②范烨.《后汉书》(卷89).《南匈奴列传》[M].

③范烨.《后汉书》(卷87).《西羌传》[M].

④王荆俊、叶玮、朱丽东、李凤全等:

《气候变迁与中国战争史之间的关系综述》[J],《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31卷第1期

⑤周谷城.《中国通史(上册)》[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⑥李喜峰.《论周平王的东迁》[J].安康师专学报,2005.

⑦张利.《气候变迁与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南下》[J].许昌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7.

⑧于希贤.近四千年来中国地理环境几次突发变异及其后果的初步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

⑨北京大学中文系.曹操诗文选读[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4.

竺可桢.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人民日报,1973.

 

参考文献

[1]竺可桢.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人民日报,1973.

[2]周谷城.《中国通史(上册)》[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3]周谷城.《中国通史(下册)》[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4]王荆俊、叶玮、朱丽东、李凤全等:

《气候变迁与中国战争史之间的关系综述》[J],《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31卷第1期

[5]范烨.《后汉书》

[6]李喜峰.《论周平王的东迁》[J].安康师专学报,2005.

[7]张利.《气候变迁与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南下》[J].许昌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7.

[8]于希贤.近四千年来中国地理环境几次突发变异及其后果的初步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

[9]北京大学中文系.曹操诗文选读[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4.

[10]章典、詹志勇、林初升、何元庆、李峰:

《气候变化与中国的战争、社会动乱与朝代更替》[J],《科学通报》,2004年12月第49卷第23期

致谢

历时将近三个月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

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黄大伟老师,他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的帮助我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

另外,在校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候,图书馆的老师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

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