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功能及其结构体系特征的研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96927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功能及其结构体系特征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功能及其结构体系特征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功能及其结构体系特征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功能及其结构体系特征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功能及其结构体系特征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功能及其结构体系特征的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功能及其结构体系特征的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功能及其结构体系特征的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功能及其结构体系特征的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功能及其结构体系特征的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功能及其结构体系特征的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功能及其结构体系特征的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功能及其结构体系特征的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功能及其结构体系特征的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功能及其结构体系特征的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功能及其结构体系特征的研究.docx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功能及其结构体系特征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功能及其结构体系特征的研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功能及其结构体系特征的研究.docx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功能及其结构体系特征的研究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功能

及其结构体系特征的研究

鲍威

2005年4月7日,日本东京大学教育学院的鲍威女士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学研究基地以讲座的形式,为师生介绍了她的博士论文研究,题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功能及其结构体系特征的研究”。

鲍威女士是日本东京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她师从于著名的教育经济学家,参加了许多学术机构,包括教育社会学、比较教育学、高等教育学,发表了许多教育方面的论著。

以下是根据阎女士讲座整理的简报。

讲座内容提要:

Ⅰ问题的提出——研究课题与分析框架

Ⅱ分析1:

民办高等教育的扩大机制及地区间成长模式

Ⅲ分析2:

民办高等教育升学机会市场的供求对应结构的解析

Ⅳ分析3:

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教育特色及其存在问题

Ⅴ分析4:

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求对应结构的解析

Ⅵ结论与政策性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研究课题与分析框架。

首先对研究背景做出一个概括。

大家知道二战之后欧美等先进国家高教的急速扩大,纵观这个扩大的历程,我们能发现一个普遍的特征,那就是在传统高等教育机构中间出现了许多非传统高等教育机构。

这种非传统型教育机构又以两种形式出现:

(1)非大学部门(Non-UniversitySector),比如美国的社区学院和法国的附属技术学院等;

(2)非公立部门(Non-PublicSector),也就是说通过创建和扩大私立高等教育机构来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

我们看一下我们中国的高等教育扩大。

(1)80年代:

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代表的成人高校在高等教育机会的供给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意味着“非大学部门”的扩大;

(2)90年代中期之后:

形式多样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不断涌现,成为扩大高等教育机会供给的又一重要渠道,这不仅意味着“非大学部门”的扩大,也意味着“非公立部门”的扩大。

民办高教的扩大对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结构性变化带来深远的影响:

(1)民办高教的扩大=“非大学部门”的扩大+“非公立部门”的扩大;

(2)民办高教的扩大在推动中国高等教育部门间职能分化的同时,存在着引发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分化的可能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的研究课题可以分为以下的方向。

第一,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多元化的背景之下,民办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定位及其功能;第二,由形式多样的教育机构组成的民办高等教育体系自身的结构特征;第三,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的独特性。

接下来介绍以往的相关研究。

由于时间关系,这里对以往相关研究的特征概括及其局限性做一个概括。

首先,对引发高等教育结构性变化的「外部压力」的忽视;其次,单纯利用“公-私”二分法来界定公立与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的研究方式已无法适应当前高等教育机构设置形态多样化趋势;同时,在高等教育结构分化的相关研究中,分析视角局限于一种「垂直」性分化的剖析,无法适应高等教育结构性分化多元化的现实;第四,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着重于民办高校的组织机构及运营管理机制的探讨,而采用实证研究手法,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考察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及其所发挥的职能的研究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欠缺。

针对这些研究的局限性,我的研究的定位和特征可以归纳为三点:

第一,在“公-私”的基础上,追加“大学部门-非大学部门”新维度,将研究考察范围从被列入普通高校行列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扩大到实施非学历教育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

力求完整而系统地研究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整体结构;第二,在关注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组织内部特性的同时,本研究将研究焦点对准民办高等教育的需求方。

借用「市场」的分析概念,通过对民办高等教育供求双方的对应结构的解析,来勾画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与外部环境诸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第三,在以往以垂直型视角分析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分化的基础上,加入新的视角,力求展示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分化的多元化格局。

接下来介绍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

本研究我借鉴Craig.J(1982)的相互作用模型和金子的市场分析概念(1996),结合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如下的分析框架。

在这个框架中,将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定位为教育供给方的行为主体,它的发展,一方面制约于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的取向,社会经济的结构以及公立高等教育等外部环境因素;另一方面取决于在民办高校与外部环境间存在的两个市场,即“升学机会市场”与“高校毕业生劳动力就业市场”中各个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与需求方行为个体(学生,就业单位)的需求是否达成一致,两者间是否形成一种对应关系。

在这样的研究分析框架中,我分析的课题是这么设定的。

首先,作为民办高等教育的需求方学生是具有何种社会属性的群体(who)?

他(她)们选择升入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动机是什么(why)?

与此相对应,不同类型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教育特征是什么?

在升学机会市场,供给方(民办高校)与需求方(学生)间的对应关系如何?

第二块在于,民办高校毕业生与雇用部门的特征如何?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供给方(民办高校)与需求方(雇用部门)间的对应关系如何?

以此来验证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出现,扩大,导致了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结构性分化,促使了高等教育体系新格局的形成。

这里对考察的概念作一个定义。

“高等教育体系的分化”该如何来定义?

按照系统论,世界任何事物都自成系统,并在一个系统处于运作的状态。

一个体系的结构分化指的是构成这个体系的各个要素的质发生变化的同时,要素之间的对应关系也发生变化。

在我的研究中,把“高等教育体系的分化”定义为“供求双方间对应结构的重构”,也就是说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数量规模的扩大,无论是供给方的高等教育机构,还是需求方的学生(或雇用部门)均涌现出新的组成要素,这种同时呈现在供求双方的多元化倾向导致了高等教育需求双方间对应结构的重新构筑。

为了分析这个体系分化,在本研究中,将“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的分化”的复杂现象理解为从“一元性需求对应结构”向“多元性需求对应结构”的转化。

将利用实证分析的手法对该现象展开探讨。

在高等教育的精英时代,无论是高等教育的供给方还是需求方,他们的个性都是非常单一的,两者很容易达成一致,形成一元性需求对应结构;但是随着高教数量的扩大,尤其是需求方出现了许多新的要素,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以往单一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就很难适应这种需求,必须增设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于是就出现了多元性需求对应关系。

由此,我们在考察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分化的时候,需要有两个视角:

一个是垂直性分化视角——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中出现的纵向分化;一个是水平性分化视角——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中出现的横向分化。

前者是指,在供求双方纵向分化的过程中,一部分新建院校无论是教育特色方面,还是在升学机会市场和就业市场所面临的需求方方面,均与传统高校持同型化倾向,其结果,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处在从属性地位,发挥着替代性功能。

后者是指,一部分新建院校凭借自己特有的教育特色,在升学机会市场和就业市场,与新的需求者之间形成对应关系。

从而摆脱从属性地位,逐渐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生存空间。

我的研究的考察层面和考察指标分为几个层面,分别关注垂直性和水平性两个视角。

在教育机会市场层面,我主要关注学生的属性和他们的消费需求,垂直性指的他们和高等教育机构有一些类似化的倾向,水平性指的是他们和传统的高等教育相比出现了一些不同;在教育过程层面,我们主要关注教育的内容特质,垂直性指的和传统高等教育相似的理论培养体系,水平性指的是摆脱了传统教育模式,而以实践技能为导向;在劳动力就业市场层面,观测的对象是劳动力市场,以及和民办教育机构的对应关系,垂直性指的是学生进入了选择性高、社会威信高的用人单位,水平性指的是学生进入了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用人单位,在两者之间形成的对应关系。

下面对研究方法及调查数据进行说明。

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地理人文社会经济复杂,地区间存在显著差异的国家,更适合作为一个多“地域”的集合体进行考察。

我认为,盲目地扩大研究空间,将忽略现实的多样性,无法从深层对问题进行深入而细致的挖掘。

本研究的调查地区定位在中国沿海地区,包括浙江,福建,上海,辽宁。

研究方法方面,以定量研究为主,以定性研究为辅。

定性研究主要是访谈调查。

调查对象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的负责人、公办高校负责人、民办高校负责人、民办高校在校生,毕业生、人才市场中的人才招聘单位与求职学生。

定量调查的核心数据来源是学生问卷调查,情况概要如下:

●问卷调查A(2001年6月)

调查对象:

民办高校新生

调查学校:

二级学院,民办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学历考试试点学校

(专修学院),自学考试辅助学校

问卷发放数:

530人

问卷回收数:

430人(回收率:

81.1%)

●问卷调查B(2003年6-7月)

调查对象:

公办,民办高校毕业生为主

调查学校:

公办重点大学,公办一般大学,二级学院,民办学院,职

业技术学院,学历考试试点学校(专修学院),自学考试

辅助学校

问卷发放数:

1970人

问卷回收数:

1624人(回收率:

82.4%)

(二),民办高等教育的扩大机制及地区间成长模式

从已有研究可以得出,制约民办高等教育扩大的四要因,第一是政府的政策取向,第二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准,第三是可以利用的公立教育资源,第四是过量需求。

如何把这些要素量化呢?

首先,因变量设置为各省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在校生人数;自变量设置方面,社会经济发展水准用人均GDP衡量;可利用的公立教育资源用公立高校的专职教师人数表达,过量需求用大学报考人数减去公办高校的招生数来量化。

数据来源主要为《中国民办教育绿皮书2002》、《中国统计2002》《中国教育统计2002》。

关于民办高等教育规模制约要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对民办高等教育教育规模有显著性影响的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准和可以利用的公立教育资源;过量需求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但是考虑到地区间经济发展状况的多样化和差距的日趋加大,有必要将分析视角深化到各个“地区”的层面,分析地区间存在的不同的民办高等教育成长模式。

通过对比各个地区公立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和民办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可以发现,民办高等教育和公立高等教育并不是处于一个完全一致的水平,也就是说,民办高等教育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

根据多元线性回归结论的提示,我们利用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准和可以利用的公立教育资源两个有显著影响的指标,按照高、中、低的划分,构建起地区间民办高等教育成长模式的模型。

在众多的成长模式中,有三个典型的模式。

一是市场资源特化型——以浙江省为事例。

这个类型既有的公办高等教育资源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当地家庭有较高收入,人才需求不断扩大。

二是教育资源特化型——以湖北省为事例。

这个类型公办高等教育资源丰富;民办高校从办校初期阶段就与公办高校间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

三是政策主导型——以陕西省为事例。

这个类型除了有力的投资环境,人文环境之外,当地政府的政策性扶持是促使该地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三),民办高等教育升学机会市场的供求对应结构的解析

首先看一下学生群体的属性。

通过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学生特性的比较,可以发现,在地域方面,与主要在都市提供高等教育的公立高等教育机构不同,民办高校主要在县、镇和农村地区提供高等教育;第二,教育水准比较低的个体的子弟很多进入了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成为机构中的主体;第三,在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中出现了大量的非传统型学生,即是说,他们很多人是在21岁以上,在升学前有过一些职业经历等。

当分析视角深化到各类型民办高校学生特性的比较中,就会发现,民办高校随着类型的变化,并不是所有类型的民办学生的属性都具有以上所说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特性,尤其是二级学院,学生的类型更接近公立高校学生的属性。

下面从升学动机考察供求的对应关系。

这个部分我设立了9个提问项目,调查发现升学动机排列靠前的是:

1,为了获得大学学历;2,掌握实践性技能;3,高中毕业就业难;4,对所学专业有浓厚兴趣;5,不想马上进入社会。

可以看出,学生做出升学决定的时候,一方面有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不想马上就业等消极的动机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因子分析,抽取出三个因子:

第一个是环境顺应志向,第二个是资格技能志向,第三个是就业志向。

由此将学生划分为三个主要类型:

1,“目标不明型”学生,这类学生的升学行为带有一定的消极色彩,并不抱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因此,可以推想这类学生对民办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是没有得到一定的明确化,或者是还处在形成摸索阶段。

2,“目标模糊型”学生,促成这类学生作出升学决定的不仅有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压力,同时也有其本人内心的主动意愿的作用,从这个角度而言,这类学生对民办高等教育所寄予的期望中包含了复杂多样的要素,需要从多元角度来考察。

3,“目标明确型”学生,这类学生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抱有就业志向,资格技能志向等明确目标,由此可以推想这类学生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所寄予的期待将不仅仅局限于简便的教育形态、短缩的就学周期、更重要的是在于具有实践性、应用性的教育内容,乃至与获取大学学历资格的密切相关性。

考察这三种类型的学生在各高等教育机构间的分布情况,可以发现,二级学院,民办学院的需求层主要是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丧失了进入公立高校的机会,或是迫于外部劳动市场、升学市场的变化和压力,被动地选择进入民办高校的学生构成;民办职业技术学院,专修学院,自学考试辅助学校的需求层主要是由对掌握实践性、应用性职业技能和资格抱有强烈学习欲望的学生构成。

接下来看看学生为什么选择进入民办高校。

通过二分逻辑回归分析手法,发现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父亲文化程度低家庭收入高的学生容易选择选择升入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同时学生的类型对此也有显著影响,职业技能志向高的学生更容易选择进入民办高校。

同样是民办高校,为什么选择升入民办职业技术学院/专修学院,其中很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学生的毕业高中,同时学生的升学动机也是重要的因素,环境顺应志向低,就业志向高的学生容易选择进入这些类型民办高等教育机构。

(四),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教育特色及其存在问题

通过访谈,发现民办高校提供教育服务具有两种行为模式。

一种是以二级学院,民办学院为代表的A模式,这类机构教育环境与公办高校差距小,教学内容与公办高校相仿,学费水准高,招生策略依赖于固有的消费层。

另一种是以民办职业技术学院,专修学院,自学考试辅助学校为代表的B模式,这类机构教育环境与公办高校差距大,教学内容重视实践技能、与公立高校不同,学费水准低,招生策略开始寻找新市场。

从学生的视点考察高等教育机构的特色,我设计了12个项目。

通过因子分析,抽出两个因子:

体系志向和实践志向。

依据这两个因子考察各类高等教育机构教育特色的分布,第一类是二级学院,和公办高校比较接近,体系志向较强,第二类是民办学院,无论是体系志向还是实践志向都比较薄弱,第三类是职业类学校,他们的实践志向比较强。

教学活动是否成功到底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

研究表明,一方面取决于高等教育的制度性因素,比如是否开设本科课程,是否拥有学历授予权等等,同时升学者的属性甚至他们的家庭背景、升学动机,都在学生对教育的满意度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五),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求对应结构的解析

我们知道,99年之后高校连续扩招,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出现。

观察近年大学生就业率的变动,可以发现,从整个趋势来说就业率一直徘徊在70%-73%的低谷里,但是有趣的是,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出现了频繁的波动,并且出现小范围的回升。

同时,本科和专科的就业率的差距在缩小。

给我们的启示是,和本科生相比明显处于劣势的专科生的就业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可能他们已经在传统的就业市场周边寻找了新的市场,这也意味着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出现了结构性的变化。

在雇用主体方面,出现了公有部门的衰退与非公有部门的急速扩大,在雇用制度的变化方面,出现了政府介入与市场行为的交错的倾向,在雇用渠道方面,政府以外中介机构,如网络、媒体等在学生的求职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此外,雇用部门与大学生签约出现了两种形式。

第一类是制度性协约。

毕业生在与用人单位达成意向之后,双方签订一份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印制的《就业协议书》。

上面有一条规定:

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签订协议后,任何一方不得毁约,否则要承担违约责任。

《协议书》是学校进行就业派遣的依据。

毕业生只能与一个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如违反规定,同时与多个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学校将取消其就业派遣资格。

第二类是自由协约。

毕业生在与用人单位达成意向之后,双方不签订就业协议书而是仅由求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两方签订的《意向书》甚至是口头协约。

与前者不同,签订这类协约的用人单位将不会对毕业生户口迁移等问题的解决作出保障。

再来看看雇用部门的人才聘用基准,这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进行归类分析的。

本科毕业生体会到就业部门重视的,首先是所在高校的社会知名度,第二是所在的专业,第三是工作积极性。

再看看专科和民办课程,排在最前面是工作积极性,第二是工作经验,第三是所学专业。

也就是说,用人单位根据学生毕业学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标准。

对于民办学校学生,用人单位更注重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不是毕业学校的社会地位。

学生就业意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观察到,学生在就业地区的选择上,以往对都市、沿海的执着已经出现溶解的倾向。

学生对就业单位性质的期望,与公立学生相比,民办高校学生的期望中已经出现了私营企业,但是二级学院的学生还是没有出现私营企业的影子,这与公立学校学生是一致的。

关于民办学生的能力结构,为了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在研究时主要注重排序的状况。

结果发现,民办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排序已经处于比较前列了,而公立学校学生靠前的能力主要是广阔的视野等。

民办高等教育学生的就业流向可以归纳为四个特点。

就业单位类型:

民营企业就业学生的增加;就业单位行业:

第三产业就业学生的增加;就业单位的签约形式:

“自由协约”的增加;就业单位的地域分布:

“非都市”的增加。

中国企业在选拔人才时非常关注学生的专业,可以说他们不仅把学校作为一个人才选拔机构,还非常注重学校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因此在考察中国就业市场时,应当在选拔性的基础上加入一个实践性的维度。

在这个模型下,我们来考察一下中国学生在劳动力市场的行为。

我们发现,二级学院的学生和公办学校学生很相似,主要是在都市,以签订制度性协约的方式就业;民办学院很多学生在都市以自由协约的形式就业;而职业技术学院、专修学院等的学生则在地方板块就业的幅度扩增。

我们建立一个民办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模型,学生在选择不同就业模式的时候,有以下一些主要尺度和因素。

1,垂直尺度,包括毕业的学校、所学的课程等;水平尺度,主要是实践的知识与技能;个人尺度,包括学生的性别、出生地、家庭背景等等。

这里采用了多项logistic分析。

分析的参照项是第一板块“Ⅰ都市部・制度性协约”。

我们来看看,为什么选择“Ⅱ都市部・自由协约”就业?

1,机构的制度特性:

与“Ⅰ都市部・制度性协约”相比,本科院校的概率低;2,就业者的社会个性:

家庭收入低的毕业生选择可能性大;3,就业者的能力:

实践性职业知识和技能较高的学生选择可能性大。

为什么选择“Ⅲ非都市部”就业?

1,机构的制度特性:

与“Ⅰ都市部・制度性协约”相比,专科院校和无学历证书授予权院校选择可能性大;2,就业者的社会个性:

非都市户籍和父亲受教育程度低的毕业生的选择可能性大;3,就业者的能力:

实践性职业知识和技能较高的毕业生选择可能性大;4,就业者的就业意识:

「都市志向」低的毕业生的选择可能性大。

(六),结论与政策性建议

那接下来我们进入最后一部分。

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提出,本文的研究分为三个课题,第一个课题是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定位及其功能。

那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高等教育肩负着三个重要的使命:

第一,为促进经济成长的人才培养;第二,满足民众的高等教育需求;第三缓减就业压力,保障社会稳定。

但是在现实中实现这些使命可能存在着很多障碍,其中一个最大的障碍就是现有的高等教育资源的不足,第二点是公共财政的困境状态,政府经费投入短缺。

这样,民办高等教育出现并有了一定程度的扩大。

由此可见,民办高等教育在增加社会高等教育资源总量扩大高等教育机会供给方面发挥了一个替代性功能。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它是在垂直性高等教育分层结构中处于依附性地位。

但是,2000年尤其是2000年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颁布之后,民办学校主要定位在作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结构,这就是说它开始树立与传统教育模式不同的人才教育模式,从这个意义来说,它是发挥了补充功能,在水平性高等教育分层结构中开拓独特的生存空间。

第二个研究课题是民办高等教育体系自身的结构特征,对于这个课题我们又划分为三个子课题来进行分析。

第一个子课题是升学机会市场中的供求对应关系,首先我们看一下它的分析结果,我们用一张图表来归纳一下。

我们考察的指标一个是学生的社会属性,另外一个是学生的消费需求即他的升学动机。

我们发现,二级学院也就是现在的独立学院基本上还是保持和公立学校同样的特色。

与浙江比,它的学生的消费需求基本上还是与公办学校趋同,但是它的学生的社会属性方面已经开始出现分歧。

第三个群体是职业技术学院,专修学院和独立自学考试学校,这些学校的学生无论是社会属性还是升学动机,都出现了与公立高校完全不同的特色。

子课题1:

升学机会市场中的供求对应关系

第二个子课题是各类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教育特征,分析结果可以总结为这样一张图表,二级学院基本上还是与公立高校趋同;而民办高校的实践志向薄弱,体系志向也薄弱,某种程度上出现了教育内容的空白化;与此相比,职业技术学校,专修学校和独立自学考试学校加强实践志向,加强学生的应用型、实践型知识的培养,实现自己的教育特色。

子课题2:

各类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教育特征

第三个子课题是就业市场中的供求对应关系。

我们用了选拔性,实践、专门性两个尺度来衡量各个学校的分不情况。

结果表明,二级学院基本还是停留在与公立高校同样的传统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工作的选拔性基本上还是比较高,类似于公务员,进入大型企业;民办学院比较特殊,处在中间位置,某种程度上带有公立高校的色彩,但又不完全一样,比如它的学生一般选择在城市工作,但是签约方式已经以自由协议的方式出现了;另外的三类学校的学生主要出现在选拔性较低,但实践、专门性较高的劳动力市场。

子课题3:

就业市场中的供求对应关系

研究课题3主要是考察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的独特性。

通过刚才的分析归纳起来我们会发现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体系已经出现三元性结构。

具体说来,在公立高校与民办部门之间又出现了一个部门,我在研究中把它叫做“虚拟民办部门”,它是以二级学院和民办学院为代表的。

这个部门从广义上来说本来应该划分为民办部门的,但是我们看到无论在升学机会市场还是毕业生就业劳动力市场,它所对应的消费层基本上与公立部门持平,也就是说这类学校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原有的高等教育消费层上。

而与之相反,民办部门已经开始寻找一个新的市场。

这也说明了民办高等教育内部也出现了垂直性的分化和结构性的分化。

究竟是什么导致这种分化的产生呢?

这里面有两种动力。

一种是制度性压力,另一种来源于机构自身的发展动力,因为在同一个市场内,民办部门无法与公立部门形成竞争,它离开主流市场,寻找新的消费群,建立一个新的周边市场。

对民办高校而言,这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同时我们会发现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体系的另一个特征,那就是权利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并存。

作为后发型国家,中国在借鉴,模仿先进国际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以国家权利为杠杆,在政府政策的推动下积极引入市场机制。

这种市场机制与政治机制共存的发展模式导致了一个灰色地带的形成。

二级学院(独立学院)就具有明显的代表性。

在本研究中,将这一灰色地带称为「虚拟民办部门」。

这一部门的存在成为当前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如果和公立部门、民办部门处理协调好关心,虚拟民办部门对中国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的扩大和推进民办高等教育水准的提高应该能发挥相当大的作用。

但是我们有必要指出隐藏在这些虚拟民办部门背后的危机:

第一,与公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