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易错题专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200839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82 大小:82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8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易错题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8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易错题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8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易错题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8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易错题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8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易错题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8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易错题专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2页
8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易错题专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2页
8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易错题专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2页
8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易错题专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2页
8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易错题专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2页
8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易错题专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2页
8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易错题专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2页
8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易错题专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2页
8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易错题专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2页
8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易错题专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2页
8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易错题专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2页
8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易错题专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2页
8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易错题专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2页
8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易错题专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2页
8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易错题专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2页
亲,该文档总共8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8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易错题专题.docx

《8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易错题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易错题专题.docx(8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8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易错题专题.docx

8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易错题专题

8年级下科学期末考试复习易错题专题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0.为了验证人体呼出气体中含有的CO2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代谢作用产生的.某学校学生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你认为该装置应选用的表中的试剂是(  

A.AB.BC.CD.D

瓶I

瓶Ⅱ

A

Ca(OH)2

NaOH

B

NaOH

Ca(OH)2

C

稀HCl

Ca(OH)2

D

NaOH

BaCl2

1.(2013•武威)为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实验发现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都没燃烧,铜片上的白磷着火燃烧(已知白磷的着火点40℃,红磷着火点240℃.)对此实验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B.物质燃烧温度必须要达到着火点

 C.铜片上的红磷没燃烧,因为红磷不是可燃物D.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既供热又使白磷Ⅱ与氧气隔绝

2.(2010•湛江)下面有关气体的制取、收集和检验方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室可用甲装置来制取氧气

B.乙装置可用来制取、检验二氧化碳

C.收集氢气可用丙装置D.丁装置可用来收集氧气

3.如图所示的改装被誉为“万能瓶”,当收集的气体从“a”口进,空气从“b”口排出,相当于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若将被收集的气体从“b”口进入,则可收集的气体为①H2②O2③CH4④CO2(  )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4.ag白磷在bg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  )

 A.一定等于(a+b)gB.一定小于(a+b)gC.一定大于(a+b)gD.小于等于(a+b)g

 5.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阳离子、阴离子等微粒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中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B.所有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C.带正电荷的微粒有质子和阳离子 D.只有分子能直接构成物质

 6.下列有关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B.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主要是因为物体中的粒子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C.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 D.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分子大,原子小

7.下列有关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氧分子 B.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D.分子间有一定间隔,原子间没有间隔

 8.科学家发现了新的氢微粒,它是由3个氢原子核(只含质子)和2个电子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微粒不显电性 B.该微粒的组成可用H3表示

 C.该微粒比一个普通H2分子多一个氢原子核 D.该微粒的相对质量比一个普通H2分子多3

 9.(2013•江西模拟)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其中“

”和“

”表示质子数不同的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所涉及物质均属化合物B.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不变

C.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D.该反应一共涉及5种分子

10.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HxROy,则R的化合价为(  )

 A.x﹣2yB.x+2yC.2y﹣xD.﹣x﹣2y

11.(2013•衡阳二模)下列反应中,既有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又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CaO+H2O=Ca(OH)2B.C+CO2

2CO

 C.CuO+H2SO4=CuSO4+H2OD.2H2O

2H2↑+O2↑

12.10gCaCO3样品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CO24.3g,则样品中含有的杂质是(  )

 

A.

BaCO3

B.

NaHCO3

C.

MgCO3

D.

上述都有可能

 

二.填空题(共4小题)

13.如图是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试管1中收集到的气体是 _________ ,试管2中收集到的气体是 _________ ,导线的A端应该连接电源的 _________ 极,B端应该连接电源的 _________ 极.实验结束后,若试管2中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为5mL,试管1中收集的气体体积为 _________ mL.

14.用如图所示的装置也能收集气体.若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则气体应从 _________ (a或b)端进入;若瓶内无水,用排空气法收集密度大于空气的气体,则气体应从 _________ (a或b)端进入;若用排空气法收集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则气体应 _________ (a或b)端进入.

15.根据表中五种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和溶解性,回答下列问题:

空气

NH3

CH4

HCl

O2

密度/g•L﹣1

1.293

0.77l

0.717

1.629

1.43

溶解性

﹣﹣

极易溶

难溶

极易溶

难溶

(1)既能用排水法,又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是 _________ .

(2)用如图所示盛满水的集气瓶收集CH4,气体应从 _________ 端进入.将收集到的气体点燃,生成物中一定含有 _________ 元素,你判断的理由是 _________ .(3)指出O2的一种用途 _________ .

16.超氧化钾(KO2)是一种黄色固体,它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它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KO2+2CO2=2K2CO3+3O2.某学生为了验证这一实验,以大理石、足量的盐酸和超氧化钾为原料制取O2,设计出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

(1)A是制取CO2的装置,应从乙图中图1、图2、图3中选择 _________ ,写出装置制取CO2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 .B装置的作用是吸收A装置中产生的盐酸酸雾.为了检验E中收集到的气体,可以在取出集气瓶后,用 _________ .

(2)表明D中的超氧化钾样品接近反应完毕时的现象是 _________ .

 三.解答题(共8小题)

17.(2011•柳州)某课外活动小组为研究由锌和铜组成的黄铜样品中各成分含量,做了以下实验.取黄铜样品粉末20g于烧杯中,将100g19.6%的稀硫酸分2次加入烧杯中(假设每次均充分反应),得到以下数据:

加入稀硫酸的次数

第1次

第2次

加入稀硫酸质量/g

50

50

生成气体的质量/g

0.20

0.10

已知:

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计算:

(1)生成气体的总质量为 _________ g.

(2)样品中铜(Cu)的质量为多少?

(请写出计算过程)

(3)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总质量为 _________ .

 

18.(2013•惠州二模)小苏打(主要成分为NaHCO3)中常含有少量氯化钠.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测定某品牌小苏打中NaHCO3的质量分数.进行了以下实验:

称量样品置于烧杯中,向其中慢慢滴加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测得的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物质

样品

消耗稀盐酸质量

反应后溶液质量

质量(g)

9

75.4

80

试计算:

(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1)生成气体(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_________ g.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19.在研究某大理石样品(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的活动中,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求该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20.(2012•贺州)大理石是我市重要的矿产资源,其主要成分为碳酸钙,某化学小组为测定其中碳酸钙的含量,称取大理石样品50g,分成五等份至于5只烧杯中进行实验.实验数据见下表(假设大理石中其它成分均不参加反应,也不溶于水)

烧杯①

烧杯②

烧杯③

烧杯④

烧杯⑤

加入大理石样品的质量/g

10

10

10

10

10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20

40

60

80

100

烧杯中剩余固体的质量/g

8

6

4

2

2

求:

(1)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2)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21.(2014•藤县一模)为测定混有少量氯化钠的碳酸钠(Na2CO3)固体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向盛有12g该混合物的烧杯中加入过量稀盐酸至碳酸钠完全反应.反应过程用精密仪器测得烧杯和药品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数据记录如下:

反应时间

t0

t1

t2

t3

t4

t5

烧杯和药品质量/g

210.0

206.7

205.9

205.6

205.6

205.6

(1)Na2CO3的相对分子质量= _________ ;

(2)请计算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

 

22.已知某氯化钠样品中含有少量的碳酸钠固体.氯化钠与稀盐酸不发生化学反应,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甲、乙、丙三同学分别对其成分进行测定,有关实验数据如下表(烧杯的质量为35.00g).

(烧杯+稀盐酸)的质量

75.00g

85.00g

75.00g

加入氯化钠样品的质量

4.00g

4.00g

6.00g

充分反应后(烧杯+剩余物)的质量

78.56g

88.56g

80.56g

(1)分析数据得知:

样品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发生反应的是 _________ (用“甲”“乙”“丙”填空).

(2)求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3)求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23.(2004•济宁)某同学在对3g混有碳酸钠的氯化钠固体样品进行分析时,发现滴加盐酸的质量与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恰好符合右图所示的质量关系.若反应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全部逸出无损失且质量测定准确,试计算:

当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01%)

 

24.(2012•黔西南州)现有含碳酸钠的食盐样品,为测定样品中氯化钠的含量,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称取10g食盐样品于烧杯中,并将40g稀盐酸平均分成四次加入烧杯中,实验数据见下表:

实验序号

加入稀盐

酸的质量/g

反应后烧杯中

剩余物质的质量/g

第一次

10

19.56

第二次

10

29.12

第三次

10

38.9

第四次

10

48.9

(1)求产生CO2气体的总质量.

(2)求样品中氯化钠的纯度.

(3)求使用的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1.选择题(共6小题)

1.蒸腾作用的意义是(  )

A.降低植物体表面的温度,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B.提高植物体表面的温度,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

C.提高植物体表面的温度,加速有机物的分解 D.降低植物体表面的温度,加速有机物的合成

2.有关蒸腾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蒸腾作用只在白天进行 B.当外界空气湿度大时,蒸腾作用也随之增大

 C.蒸腾作用可以提高大气的湿度,增加降水 D.蒸腾作用将植物体内的水分全部散失掉

3.蚯蚓在土壤里活动,使土壤疏松,这有利于农作物的(  )

 A.光合作用B.蒸腾作用C.呼吸作用D.吸收作用

4.壤土类土壤的土壤质地是()A.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颗粒较粗 B.黏粒、粉砂多,土壤颗粒较细

 C.砂粒少,黏粒少,土壤颗粒较粗 D.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等量,土壤质地较均匀

5.根从土壤中吸水,土壤里的水分通过根向上输送到茎的途径是(  )

 A.土壤水分→导管→根毛→根毛区表皮细胞以内的各层细胞→茎

 B.导管→土壤水分→根毛→根毛区表皮细胞以内的各层细胞→导管→茎

 C.根毛→土壤水分→根毛区表皮细胞以内的各层细胞→导管→茎

 D.土壤水分→根毛→根毛区表皮细胞以内的各层细胞→导管→茎

 6.土壤里的水会渗入到根毛细胞里,是由于(  )

 A.根毛位于土壤颗粒之间 B.根毛细胞内溶液的浓度小于土壤溶液的浓度

 C.根毛细胞内溶液的浓度大于土壤溶液的浓度D.根毛细胞内溶液的浓度等于土壤溶液的浓度

二.填空题(共1小题)

7.如图所示,枝条上有甲、乙两个大小相同的果实,将乙果实的枝条上、下两端环割一圈.过一段时间,观察两个果实的生长情况.

(1)甲果实 _________ ,原因是 _________ .

(2)乙果实 _________ ,原因是 _________ .

(3)这个实验说明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是通过 _________ 里的 _________ 向 _________ 运输的.

三.解答题(共6小题)

8.观察“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操作环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你在此实验中的操作过程,将图中操作环节正确排序 _________ .

(2)将叶片部分遮光的目的是为了与不遮光部分进行 _________ .(3)叶片脱色后再向叶片上滴加碘酒,为检验叶片中是否产生 _________ .

(4)绿叶在光下能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证明了 _________ .A.光合作用需要光才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B.光合作用条件之一是光照,制造的产物是淀粉

C.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和氧气D.光合作用在有光和无光的条件下都能进行

(5)在我们的实验室里,利用这盆植物不适合完成下列哪项实验 _________ .

A.观察叶片结构B.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C.探究光合作用产生氧气D.探究叶片正面和背面的气孔数目.

9.(2014•三模)如图

(一)与

(二)两装置分别表示种子的呼吸作用和幼苗的光合作用,由漏斗向种子瓶内加入少量水后,测定的种子呼吸作用和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变化曲线如图(三)所示.请据图分析回答:

(1)曲线ab上升的原因是 _________ ;曲线cd上升的原因是 _________ .

(2)如果将

(一)和

(二)中的漏斗和导管全堵塞,种子的呼吸作用和幼苗的光合作用均将 _________ (填“加强”或“减弱”),其原因是 _________ .

10.如图中A与B两装置分别表示种子的呼吸作用和幼苗的光合作用,请据图回答:

(1)向A中加适量的水,一段时间后,A处种子的呼吸作用 _________ (填增强或减弱);B处幼苗的光合作用 _________ (填增强或减弱).

(2)种子中被称为新植株幼体的结构是 _________ .

(3)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是 _________ .(4)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互依存,共同维持了生物圈中 _________ 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11.用如图的实验装置研究蒸腾作用的环境因素.

(1)水的顶部加一层油的目的是什么?

(2)将此装置放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测量失水速度,如下表

①解释在A和B两种条件下失水速度为何不同?

②参考上表结果,推断出光对于失水速度有何效应,解释这种效应是如何产生的?

 

12.某同学为验证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设计了如下探究活动,请你帮他完成这个探究活动:

(1)该同学准备了三个花盆,如图所示,应选择的一组实验装置是 _________ ,其中 _________ 装置设置不合理,原因是 _________ .

(2)将选好的装置放置一段时间,会发现 _________ 塑料袋上出现了较多的水珠.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 .

 

13.(2012•宁波)一天,小科偶然发现月季茎折断一半后仍能成活(如图甲).小科想探究月季茎折断后什么情况下还能成活.通过查资料知道,月季茎有韧皮部和木质部,水和无机盐能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向上输送,有机物能通过韧皮部中的筛管向下输送.木质部和韧皮部的位置如图乙所示.经思考,小科提出如下猜想:

月季茎折断后还能成活可能与折断的位置有关.

为了验证小科的猜想,可将生理状况相似的20株月季分成五组,设计了下表所示的实验:

(处理方法和位置如图乙、图丙所示.云母片能阻断物质的运输.)

组别

笫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处理

方法

A处韧皮部环割

B处韧皮部环割

A处木质部切断并插入云母片(不影响韧皮部功能)

B处木质部切断并插人云母片(不影响韧皮部功能)

不作

处理

(1)月季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 _________ ,当细胞液的浓度 _________ 周围土壤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

(2)若按以上信息判断,一段时间后月季植株一定死亡的实验组有 _________ (填组别).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现象,属电磁感应现象的是(  )

 

A.

B.

C.

D.

 2.如图所示,反映图所示的动圈式话筒工作原理是(  )

 

A.

B.

C.

D.

3.(2004•兰州)如图所示,弹簧秤下挂一铁球,将弹簧秤自左向右逐渐移动时,弹簧秤的示数(  )

 

A.

不变

B.

逐渐减少

C.

先减小再增大

D.

先增大再减小

 

4.如图所示,利用电磁继电器控制电动机工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开关S断开时,电动机A、B都不工作

B.

开关S闭合时,电动机A、B都工作

 

C.

开关S闭合时,只有电动机B工作

D.

开关S闭合时,只有电动机A工作

 

5.如图所示,条形磁体ab与电磁铁靠近,闭合开关后,二者将(  )

 

A.

若互相吸引,条形磁铁的b端是S极

B.

若互相吸引,条形磁铁的a端是S极

 

C.

若互相排斥,条形磁铁的b端是S极

D.

若互相排斥,条形磁铁的a端是S极

 

二.解答题(共3小题)

6.如图所示,是家庭电路的一部分.请把三孔插座、白炽灯和开关连入家庭电路.

 

7.请在图中用笔画线代替导线,画出利用电磁继电器控制高压电路工作的原理图,要求开关闭合时,电动机工作,电灯熄灭;开关断开时,电动机不工作,电灯亮.

 

8.小强利用压力传感器、电磁继电器、阻值可调的电阻R等元件,设计了一个汽车超载自动报警电路,如图甲所示.他了解到这种压力传感器所受压力越大时,输出的电压U就越大,二者的关系如图乙所示.闭合开关S,当继电器线圈中电流大于或等于20mA时,衔铁被吸合.已知传感器的输出电压U即为继电器控制电路的电源电压,线圈的电阻为20Ω.

(1)车辆不超载时,工作电路中绿灯亮;当传感器所受压力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红灯亮,说明汽车超载.请你判断灯 _________ (选填“L1”或“L2”)是红灯.

(2)某水平公路桥禁止质量大于或等于20t的车辆通行,要用小强设计的装置为此桥报警,R的阻值应调节为多少?

(g取10N/kg)

(3)在水平路面上,要使该装置报警,通过车辆的最小重力为多少?

9.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就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实验探究,请你参与.

【设计实验】第一小组同学共同设计了如下图的A、B两套装置.

(1)你认为合理的是(填编号) _________ .

(2)该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 .

【改进实验】第二小组同学设计了C实验,优点是:

 _________ .

(1)实验后发现测定出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低于

,这可能是由哪几种原因引起的?

 _________ .

(2)从实验现象分析可知:

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氮气约为

.能够得到该结论主要是运用了氮气的有关性质是:

 _________ .(3)若将红磷换成碳粉实验不能成功,如果要想实验成功,你打算事先在集气瓶里装上 _________ .

故答案为:

(设计实验)

(1)A

(2)红磷在装置内燃烧,发出大量白烟,同时释放出大量的热.在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水进入容器容积的

;【改进实验】环保(

(1)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

(2)不溶于水,不和水反应;不助燃,不燃烧(3)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2013•武威)为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实验发现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都没燃烧,铜片上的白磷着火燃烧(已知白磷的着火点40℃,红磷着火点240℃.)对此实验的认识错误的是(  )

 

A.

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B.

物质燃烧温度必须要达到着火点

 

C.

铜片上的红磷没燃烧,因为红磷不是可燃物

 

D.

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既供热又使白磷Ⅱ与氧气隔绝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

课本知识同类信息.

分析:

A、根据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来考虑本题;

B、根据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来考虑;

C、根据燃烧的条件考虑;

D、根据水的作用考虑.

解答:

解:

A、燃烧的条件是具有可燃物、温度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因为水中没有氧气,故A正确;

B、因为燃烧的条件是具有可燃物、温度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原因是红磷的着火点高,所以物质燃烧温度必须要达到着火点,故B正确;

C、铜片上的红磷没燃烧,因为红磷没有达到着火点,故C错误;

D、烧杯中热水的作用一是提供热量使白磷达到着火点,二是隔绝空气,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

要掌握燃烧的条件,具有可燃物、温度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知道控制变量的实验的设计方法,只允许有一个变量.

 

2.(2010•湛江)下面有关气体的制取、收集和检验方法不正确的是(  )

 

A.

实验室可用甲装置来制取氧气

B.

乙装置可用来制取、检验二氧化碳

 

C.

收集氢气可用丙装置

D.

丁装置可用来收集氧气

考点:

氧气的制取装置;氧气的收集方法;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氢气的制取和检验.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

甲装置属于固体和固体需要加热制取气体的反应,乙装置属于固体和液体或者液体和液体不需要加热制取气体的反应,此气体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应该是二氧化碳,丙为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丁为排水法收集气体的装置.

解答:

答:

①氧气的制取是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气体的方法,属于“固体和固体加热”的类型,所以A中的装置可以.氧气不溶于水,所以氧气的收集用排水法,所以丁中的装置可以.

②二氧化碳的制取用碳酸盐和酸反应,属于“固体和液体不用加热”的类型,二氧化碳的检验是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看是否变浑浊,所以乙中的装置可以.

③氢气的制取是用酸和活泼金属反应,属于“固体和液体不用加热”的类型,氢气不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所以氢气的收集是用排水法或者向下排空气法,丙中用向上排空气法是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的,不合适.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基本的实验装置.关键是找准“点”,如是否需要加热,是固体和固体的反应还是有液体参加的反应,是排空气法还是排水法,向上排空气还是向下排空气法等.

 

3.如图所示的改装被誉为“万能瓶”,当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