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形状与结构.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205654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 形状与结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 形状与结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 形状与结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 形状与结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 形状与结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 形状与结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 形状与结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 形状与结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 形状与结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 形状与结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 形状与结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 形状与结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 形状与结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 形状与结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 形状与结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 形状与结构.docx

《第二单元 形状与结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 形状与结构.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单元 形状与结构.docx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单元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有:

●        科学探究

1、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3、知道猜想或推测与经探究证实的结论是不同的。

4、知道在探究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5、会根据需要,从各个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6、能倾听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并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探究。

●        科学知识

1、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

2、能根据特征对问题进行简单分类或排序。

3、能将材料的特性与用途相联系。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想知道,爱提问。

2、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3、愿意合作与交流。

4、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5、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6、乐于试用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本单元的内容:

1、折形状

2、搭支架 

3、建桥梁 

4、造房子 

单元教学概念图:

本单元试验

科学内容

试验内容

材料

备注

1

折形状

1、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

1、大小差不多的纸、胶水

蛋壳

2

搭支架 

1、研究不同支架的稳固性

2、搭建稳固、承受力大的高塔

1、吸管、大头针

2、吸管、大头针、剪刀、透明胶、细线等

3

建桥梁 

1、比较三座桥的承受力

2、建瓜皮桥

1、硬纸板、粗绳、筷子、书、透明胶、

2、西瓜皮、水果刀、重物

4

造房子

1、造一座房子

1、旧报纸、胶带、剪刀、彩笔

 

1、折形状

课程标准:

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

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教学目的:

●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

2、能够将自然界的生物形状与人使用的物品进行形状比较。

3、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        科学知识

1、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2、知道改变物体形状,承受力大小也会改变。

3、了解一些不易变形物体的承受力。

4、知道改变形状,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2、体验与人合作完成任务的乐趣。

3、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中的作用。

学习成果:

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知道改变物体形状,承受力大小也会改变。

知道改变形状,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

不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层次2:

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层次3:

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知道改变物体形状,承受力大小也会改变。

探究能力:

层次1:

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

层次2:

能够将自然界的生物形状与人使用的物品进行形状比较。

层次3:

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教学材料:

大小差不多的纸、胶水、蛋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学效果

一、集中话题

1、(教师出示各种图片)谈话:

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

你能说出下列物体是有哪些形状构成的吗?

2、讲述:

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板、球体5种形状构成的,请大家试一试,由这些形状你还能变出哪些形状?

3、活动:

学生探究用小刀切割橡皮泥。

4、交流:

汇报自己切割出的形状,并尝试说一说这些形状像什么物体?

二、探索和调查

1、谈话:

纸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你能想办法给纸改变一下形状吗?

比比谁的方法多。

2、活动:

学生折纸,交流各自折的形状。

3、谈话:

那么我们刚才折的这些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最大呢?

你能预测一下吗?

6、学生讨论,记录好预测结果。

教师提醒:

它们能放在一起比较吗?

为什么?

比较的时候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的呢?

7、谈话:

我们怎么来比较这不同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大呢?

8、学生讲述方法。

教师提醒:

比较的时候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的呢?

如何比较结果呢?

9、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

10、交流各种形状的承受力。

13、提问:

通过刚才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14、教师演示:

(出示蛋壳)薄薄的鸡蛋壳好像弱不禁风,猜猜多少本本子能将它压塌呢?

先学生预测,老师演示蛋壳的承受力。

15、提问:

看了刚才的实验,你有什么想法呢?

三、回顾和解释

1、出示书上的图画

提问:

下面物体是根据什么原理做成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2、讨论:

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也具有牢固的形状?

3、提问: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留心观察身边各式各样的物体,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改进它们的缺点?

教学反思:

 

2、搭支架 

课程标准:

知道猜想或推测与经探究证实的结论是不同的。

知道在探究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教学目的:

●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分析稳固性结构的特点。

2、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

3、能够设计并制作立体支架。

●        科学知识

1、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2、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

2、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学习成果:

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

能够设计并制作立体支架。

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

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

层次2:

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层次3:

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并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探究能力:

层次1:

不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

层次2:

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

层次3:

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并能够设计并制作立体支架。

教学材料:

吸管、大头针、剪刀、透明胶、细线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学效果

一、集中话题

1、出示书上的图片

提问:

这些物品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

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2、分组讨论,汇报想法,相互评议。

3、揭题:

(板书课题)

二、探索和调查

1、谈话:

下面我们就用桌上的塑料管来搭支架,各组同学相互合作搭出各种不同形状的支架,比较哪种形状的支架最稳固。

用塑料管搭支架时我们可以用哪些连接方法呢?

2、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介绍连接方法。

3、学生动手搭支架。

4、汇报研究成果。

5、提问:

你能使这些容易变形的支架也稳固吗?

6、学生活动。

7、小结:

三角形的稳定性比较好。

8、谈话:

同学们,艾菲尔铁塔高耸直立、非常壮观,引来各国游客前去参观,你们也想搭一座这样的高塔吗?

9、提问:

搭高塔前首先要做什么工作呢?

10、学生设计、并全班展示。

11、分组进行搭建工作,师巡视帮助。

12、谈话:

同学们,你们的高塔搭建完成了吗?

怎么测试高塔的强度和稳定性呢?

13、学生讨论、回答。

14、学生分组实验。

15、汇报实验结果,比较各组高塔的综合性能。

16、提问:

为什么有些组的高塔的坚固、稳定性好?

17、学生讨论、回答。

18、提问:

有办法增强高塔的强度和稳定性吗?

19、学生讨论、回答。

20、学生动手活动。

21、汇报、小结。

三、回顾和解释

1、  提问: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用吗?

2、出示书上的图片

提问:

留心观察身边各式各样的建筑物支架,它们有什么特点吗?

教学反思:

 

3、建桥梁 

课程标准:

能将材料的特性与用途相联系。

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

教学目的:

●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搭建几种桥梁。

2、能够收集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资料。

●        科学知识

1、知道桥梁是由桥面、桥墩等组成。

2、知道拱形桥、吊桥是承受力大而结实的桥梁。

3、了解常见的桥的特点。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建桥梁的过程,体验造桥的艰辛和快乐。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桥梁建设中的作用。

学习成果:

预计学生能够:

初步学会搭建几种桥梁。

能够收集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资料。

知道拱形桥、吊桥是承受力大而结实的桥梁。

了解常见的桥的特点。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

不了解常见的桥的特点。

层次2:

了解常见的桥的特点。

层次3:

了解常见的桥的特点,并知道拱形桥、吊桥是承受力大而结实的桥梁。

探究能力:

层次1:

能够收集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资料。

层次2:

能够收集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资料。

初步学会搭建几种桥梁。

层次3:

能够收集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资料。

并能够自主设计打搭建桥梁。

教学材料:

硬纸板、粗绳、筷子、书、透明胶、西瓜皮、水果刀、重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学效果

一、集中话题

1、出示一组有关桥的图片

谈话:

它们都是什么桥?

用什么材料建造的?

2、提问:

桥梁的结构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

3、讨论、汇报,教师适时板书。

4、出示桥梁卡片

提问:

这么多形态各异的桥梁,你们按不同标准给它们分类吗?

5、学生讨论并分类。

6、学生汇报分类结果及分类标准。

二、探索和调查

1、出示书上的三种桥梁图

谈话:

请同学们猜测一下,你认为哪种形状的桥梁承重力最大,为什么这么认为?

2、学生讨论、猜测。

3、提问:

实验时要注意写什么?

组织学生分组建造桥梁,并比较其承受力。

4、学生汇报结果。

5、提问:

你觉得桥梁的承重力跟什么因素有关?

6、学生汇报。

7、组织学生分组使用瓜皮,建造承受力大的桥梁。

8、分组展示结果,比较、发现其中的秘密。

三、回顾和解释

1、提问: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用吗?

今天的桥梁比古代的桥梁如何?

说明什么呢?

2、回家后继续研究桥梁的秘密。

有兴趣的可以使用其他材料搭建承受力大的桥梁。

初步学会搭建几种桥梁。

知道拱形桥、吊桥是承受力大而结实的桥梁。

意识到科学技术在桥梁建设中的作用。

教学反思:

 

4、造房子 

课程标准:

会根据需要,从各个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

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教学目的:

●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与小组同学一起,参与设计房子,会计算房子的用料。

2、能够与组内同学密切合作,建设房子。

3、能够搜集有关著名建筑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        科学知识

1、了解古代房子和现代房子的特点。

2、知道设计在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3、知道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建筑。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参加创造发明活动。

2、体会造房子的艰辛和快乐。

3、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

学习成果:

预计学生能够:

能够与小组同学一起,参与设计房子,会计算房子的用料。

能够与组内同学密切合作,建设房子。

能够搜集有关著名建筑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了解古代房子和现代房子的特点。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

知道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建筑。

层次2:

知道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建筑。

了解古代房子和现代房子的特点。

层次3:

知道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建筑,了解古代房子和现代房子的特点以及设计在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探究能力:

层次1:

能够与组内同学密切合作,建设房子。

层次2:

能够与组内同学密切合作,参与设计房子,建设房子。

层次3:

能够与组内同学密切合作,参与设计房子,建设房子,会计算房子的用料。

教学材料:

旧报纸、胶带、剪刀、彩笔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学效果

一、集中话题

1、谈话: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坐火箭穿越时光隧道去古代玩一趟好吗?

2、课件演示:

古代人类居住的房子。

3、提问:

你知道这些房子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吗?

这些房子有什么特点?

4、课件演示:

现代的各种房屋。

5、提问:

你知道这些房子是怎么建造的吗?

(让学生回忆见过的建造房子的所见所闻,了解建房子的大致程序。

5、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也要来当个小小设计师,动手建造一座房子。

你们有信心吗?

二、探索和调查

1、提问:

建造一所房子之前首先要干什么?

2、各组讨论,画出本组要建造的房子的简图。

3、各组推选一名代表到前面介绍本组的设计思路和制作方法。

4、各组取长补短,修改自己的设计图。

5、教师启发学生计算盖房子需要多少用料。

6、各组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7、教师演示制作纸棒的方法。

8、各组分散开来,按照自己设计的图纸建造房子。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遇到困难时应及时给予帮助。

9、房子建好后还可以用彩笔或彩纸装饰,每组给自己的房子起一个好听的名字。

10、把各组的房子放在一起,评出最结实的、最漂亮的等等。

11、让学生谈谈建房子的体会。

三、回顾和解释

1、组织学生搜集古今中外房子的图片。

2、提问:

建筑师用哪些方法来解决房子的承受力和稳固性的问题呢?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用吗?

4、作业:

写一篇建房子的小作文。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