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找准切入点再下笔.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205786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0.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作文找准切入点再下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考作文找准切入点再下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考作文找准切入点再下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考作文找准切入点再下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考作文找准切入点再下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高考作文找准切入点再下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高考作文找准切入点再下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高考作文找准切入点再下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高考作文找准切入点再下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高考作文找准切入点再下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高考作文找准切入点再下笔.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高考作文找准切入点再下笔.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高考作文找准切入点再下笔.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高考作文找准切入点再下笔.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高考作文找准切入点再下笔.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高考作文找准切入点再下笔.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高考作文找准切入点再下笔.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高考作文找准切入点再下笔.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高考作文找准切入点再下笔.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高考作文找准切入点再下笔.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作文找准切入点再下笔.docx

《高考作文找准切入点再下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找准切入点再下笔.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作文找准切入点再下笔.docx

高考作文找准切入点再下笔

高考作文找准切入点再下笔

高考在即,高三复习已接近尾声。

现在,考生多侧重提高应考和答题技巧。

相关教师提醒考生,写考场作文一定要审清题目,找准切入点再下笔,避免文不对题、偏离题意。

  语文是高考的第一科,其中作文占60分,写好作文对语文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记者从一些中学了解到,现在有些考生在模拟考试时仍然有审题不清,偏离题意的问题。

  一六六中学教师史海燕认为,作文命题严谨,题目中的每个字和标点符号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和反复琢磨的。

考生看到作文题目后,首先应该用几分钟时间来审题,给题目准确定位。

考生审题时要认真思考题目所给的材料有哪些切入点,而不要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要集中精力对题目中的字句反复琢磨、推敲,弄清提示、要求和限制,以及题目材料的范围和性质,文章体裁等。

  审清题目后,考生要调动生活积累,搜寻材料,选择素材,并对材料立意进行比较,做出取舍。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田福春认为,考生应深入理解作文题目及所给出的材料,选择最佳写作角度,不一定非要出奇出新,以免弄巧成拙。

能有创新固然好,但多数考生更适合写规范作文,按照诸如“点、正、反、深、联、总”或“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去写。

只要作文不偏离题意,观点正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得分就不至于太低。

 

高考作文新技巧“亮”出你的高分作文

每一年的高考语文科目结束之后,对于作文题的评论和争议总是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作文,向来是高考语文部分的重中之重,甚至不仅仅是对于语文科目而言,在整个高考,语文作文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为没有其他任何一道题有它这样大的分值,也没有一道题需要这么长的时间来完成。

所以,写好这篇可能决定你命运的考场作文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算是一篇好的考场作文呢?

怎样才能让它在众多考卷中发出独特的光芒,让阅卷者眼前一亮,一见钟情?

下面就针对如何写好一篇考场作文从而拿到高分甚至满分,赢得这个重中之重,总结如下几个“亮”点:

亮出一件漂亮的外衣——文面

  阅读一篇考场作文犹如第一次看一个人。

如果把考场作文的内容,即正确的观点和典型的材料等比作一个人的内涵,那么其外面的形式——整洁的文面,则好比是一个人漂亮整洁的外衣。

衣体互衬,相得益彰,定会使人眼前一亮。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文面”,是应试作文给阅卷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如果第一印象很好,干净整齐流畅的行文,会令阅卷者心头怦然一动,那种清爽的感觉不亚于六月天的冰茶,一扫机械式阅卷的疲倦和燥热,使阅卷者心情舒畅地看下去,带着这样的心情审阅,阅后的分数能低吗?

尤其是在一摞混乱不堪、“龙飞凤舞”的考卷中,出现一份字体隽秀,行文如流水般的篇作,可想而知,高分舍我其谁!

即便在阅卷时偶或发现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也会手下留情,一俊遮百丑嘛!

所以,字体一致,大小适中,墨迹统一,考生务必给你的作文披上漂亮整洁的外衣。

整洁美观的文面令人爱不释手,令人平心静气,切忌字迹潦草,涂涂改改,段落不明,这样的作文只能让人头昏眼花,令人烦躁不堪一读。

亮出一双智慧的眼睛——标题

  正所谓题“目”题“目”,一篇文章的标题,就好比一个人的眼睛,“题”为文之“目”。

有了衣着的第一印象,人与人接下来的交流,首先感触到的就是人的眼睛。

一对智慧的双眼总会让人觉得和蔼可亲,难以忘怀。

近些年,时髦的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等,多半要考生自拟题目。

如果一味以话题为标题,会造成千篇一律,令阅卷者望而却步。

可是,如果能创意求新,使之生动形象,便可点睛传神,让人心中为之一震。

综观语文教材及报刊杂志上的文章,不难发现好的标题犹如一面鲜艳的旗帜,吸引人的注意力,引领人们步人胜境,让人迫不及待的想去品味这是怎样的一道佳肴。

  好的标题首先应做到“准确精炼”。

标题不能有歧义,更不能脱离文章本身使文不对题,也不能写成一大长句,嗦嗦让人生厌。

其次好的标题要“新鲜生动”,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有时巧妙引用诗文或歌曲等,往往能使标题生动形象。

郑板桥说过:

“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

这是诗人兼画家郑板桥的现身说法,揭示了标题与诗境的辩证关系,诗文同理,所以不仅“不可不慎”,而且要慎之又慎。

亮出一张迷人的笑脸——开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写文章亦是如此。

这就意味着对于一片文章,其开头是相当重要的。

开好一篇文章的“头”,就好比书法绘画的落笔、吹拉弹唱的定调一样,影响之后的走势和旋律。

所以,我们应该反复斟酌,仔细推敲,力求恰到好处。

  换个方式来想,文章的开头,就好比一个人以什么样的面孔和你打招呼。

是友好的还是狰狞的,是笑容满面的还是眉头紧皱的……不一样的表情会给人不一样的感受。

所以,一定要像化妆师或造型设计师一样,认真打扮,精心“包装”,把文章开头这张“脸”扮得靓丽无比,力争让阅卷者“一见钟情”,感觉“相见恨晚”。

阅卷者眼前为之一亮,心情为之一振,然后……“好运”可就来啦!

  作文开篇的方法很多,比如可以设疑悬问,吊胃口;单刀直入,步正题;运用修辞,入佳境;抒情直攻,扣心弦……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正因为“难”,我们就更应刻去克服,去攻打,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化难为易。

亮出一颗富于内涵的心灵——主体

  主体是文章的核心,文心如人心。

要真正的了解一个人,不仅要知面,更要知心。

这里所说的主体,是指文章除开头、结尾以外的部分,我们应不惜笔墨,精心勾勒。

那么,什么样的主体,才能赢得阅卷者的青睐呢?

什么样的内心表达,才能打动阅卷者,才能引起共鸣,才能得到高分?

  首先,讲究形式,有层次,有结构美。

黑格尔说:

“美的要素可分两种:

一种是内在的,即内容;另一种是外在的,即形式”。

“任何具有审美价值的东西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

无论是没有内容的形式,还是没用恰当地表现内容的形式,都是不可取的。

”虽然作品的内容决定着形式,但是形式对内容也有反作用。

好的内容要有好的形式。

结构属于形式范畴,它作为文章构造的外部形态,是一篇文章大骨架,所以是十分重要的。

文章的内容再好,如果外部形态有缺陷,会让人感觉很不舒服。

所以,写文章的人总要在布局、谋篇上面先推敲一番,务求有自己的构思。

文章结构是外在形式的一种,是为“心灵”服务,为了更好地表达文章的思想内容。

因此要巧妙地安排结构,使之完整、严谨、匀称,写出结构美。

  基于此,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就要做到这样几个方面:

段落具有完整性;各个段落之间要有联系或过渡;分段要匀称得当,长短相宜。

总之,主体部分的段落安排要根据内容和形式的表达需要,该长则长,该短则短。

无特殊需要,主体部分的段落一般不要太长。

特别指出的是下面这几种段落构建就是主体部分的败笔,有人把它们总结的很形象,在这里引用来给大家以提醒:

一是全文三大段,各段平均使用笔墨,主次不分,单调乏味;二是“蝌蚪式”,开头几页,结尾一两行,头重脚轻根底浅;三是“松鼠式”,与前面相反,主体部分开头草率,后面拖泥带水,前紧后松,让人眼花缭乱看不清楚。

总之,好文章的主体部分应层次清楚,匀称和谐。

  其次,要重试写作规则,毕竟这是考场作文,不要一味在形式上翻新,出现怪异文体。

话题作文虽不限文体,但仍应遵循写作规律。

比如写议论文,一定要有明确集中正确的观点,要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行文的主要内容,围绕观点选择典型新颖而充分的论据,善于运用论证方法,避免在文中一味堆砌材料而不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论证等等;还有些同学另辟蹊径写戏剧,写诗歌,对这样的选择本无可厚非,但是任何时候只追求形式创新而忽略本质内容都无异于舍本逐末,为了芝麻丢了西瓜。

还有就是,绝不能抄袭套用。

一些同学将考前背下的佳作生搬硬套,往往造成张冠李戴或偏离题意的现象。

当然,要是背诵一些漂亮或有哲理的语句,或是套用一些好的构架模式,这都是可以的。

但是千万不能把作文当作赌博,不能把成败寄托在弄虚作假上,此关前途大事,劝君还是不要冒险的好。

  还有的同学在作文中编写的故事情节不合生活常理和生活逻辑,显得幼稚可笑。

高考作文虽然允许编故事,但反对脱离生活、不合情理的胡编乱造。

有的考生编故事一味追求情节曲折离奇,这样容易误入歧途,而且编造的情节都有悖于生活实际,也很容易被阅卷老师识破。

所以一定要注意,故事要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样才会有一定的内涵和感染力。

要解决“用材不当、不合情理”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

积累材料主要包括名人故事、成语典故、寓言、童话,名人名言等内容。

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去读去记,久而久之就会积少成多,写作材料就会丰富起来。

把丰富的写作材料应用到文章中,就会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文章就会因丰富而美丽,因美丽而打动人心。

  再次,要讲究语言的雕琢,力求语言优美,富有表现力。

我们说一篇文章有文采,包括语言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或联想,文句有意蕴等等。

例如,要写出议论文中的形象美,可以采用形象化说理的方法,即将抽象而深奥的道理寓于生动具体的形象之中,把不易讲清楚的问题讲得具体、生动、可感。

选择那些生动具体的形象还需要广泛联想。

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心理机制。

联想能引导作者更好地进行分析和综合,促进推理更充分地展开,将论证引向深入。

比如凭借时间和空间上接近的事物所形成的相近联想;由具备相似特点的事物形成的相似联想;由存在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的对比联想;由存在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的因果联想等等。

 所以,即便考生的行文内容略有偏离题意,优美的语言仍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你。

我们所写的文章虽然是以散句为主,但散句中要尽可能地夹杂以对偶、对仗、排比句等这些庄重有力、匀称谐调的整句。

这样整散结合,参差错落,读起来抑扬顿挫,才会有流畅的旋律和铿锵的节奏。

不会使语言显得单薄空泛,而是给人一种形象美。

这样的遣词造句之功若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考场作文,定能成为文章一大亮点,夺人眼目。

  最后,要深入思考,予情予理。

思考,即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

思考能充实文章的思想内容,加强立意的深度,挖掘材料的内蕴,表达深邃的思想。

这里所说的“予情予理”是指赋予文章兼具感性和理性的思考。

有思想,写出哲理美;有情感,写出人性美。

  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要观形思神、观物思理,要思出一般的规律,更要思出所蕴含的哲理。

要想思考得深入,首先,要运用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思维方法对客观事物进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

对写作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发现材料所蕴含的意义、社会价值和人生哲理。

其次,要学会辩证思考。

在对立统一的思维规律前提下,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实事求是地分析对象本身的各个方面、层次间的关系和基本矛盾,掌握对象的对立和统一性。

更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能孤立、静止、片面地看待事物。

  思想是语言的前提,是行文的根基,是一篇文章的生命力!

通常,判断一篇文章价值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作者能否表达出独具匠心的思想,能否用自己的理性思维给人带来深刻有益的启示。

因此,培养这种敏锐超卓的思考能力也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好方法。

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广积累,勤动脑,对任何事物都要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这样才能培养成熟的思维习惯,并能自然而然地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之中,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然而,感人心者,情也。

情感是审美的动力,正是有了情感这股凝聚力,审美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才会产生契合的“共振”效应。

所谓情感,是指人对于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

因此,我们要积极地观察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那么这样的情操又该如何来培养呢?

  一方面,我们可以在感受生活的过程中积累情感体验。

正所谓“登山者情满于山,观海者情溢于海”。

面对美好的事物,动人的场景,一个无动于衷的人不可能写出妙文佳作。

所以,请开启你的各个感官,带着一颗敏锐之心、一颗善感的心来看待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捕捉自己内心细腻、微妙的感情波动,将对事物的观察化为自己思想情感上的体验。

同时,还要学会对情感进行组织、梳理,把激烈、混乱的梳理成稳定、有序的情感;把肤浅、荒谬的进化为深刻、有意义的思想。

这样,才会产生灵感和美感,才会使文章中的感情,丰富、成型、稳定、深刻。

另方面,我们也可以在赏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积累情感体验。

许多优秀的作品都以其进步的思想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弘扬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手法和表达感情的方式,结合自己的体验,将其挥洒在行文之中。

  人之所以高级,就在于我们有思想有感情。

其实,我们的身边时时刻刻都有许多值得去深思、去体味的人和事物。

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有一双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的慧眼,是不是具有敏锐、细致的洞察力,是否愿意去捕捉、去记录我们周围的这些点点滴滴。

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生活就会给你人生的鼓励和启示!

亮出一个完美的你——结尾

  俗话说: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

古人所说的“豹尾”,就是指结尾应华美而有力。

作文进入尾声,更不可掉以轻心,以免功亏一篑。

我们应善始善终地给文章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让阅卷者看到一个既注重外表,又富有内涵,内外兼修的一个完美的你!

所以,应充分认识到文章的结句和开第一样,是极其重要的。

为此,必须设法用你的三寸不烂之舌言出一个能达到文已完而意无穷的结尾,让阅卷者回味不绝,翻过试卷后心情仍久久不能平静。

当然,文无定式,文章结尾不可一概而论。

但无论如何,结尾是为了锦上添花,不可画蛇添足;只能首尾呼应,不可信口开河。

更不可在文末写上什么“完”、“本文到此结”等字样,或文章尚未完篇,字数不足,于是在最后写上一串省略号,使文章成了“断了尾巴的蜻蜓”。

所以,请同学们一定要运足底气,在结尾亮出一个完美的你,给你的文章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更让阅卷者激动不已地给你的考场作文打上一个满意的分数!

  最后,概括的说,一篇好的考场作文要切合题意、结构合理、内容充实、表达生动。

作文要得高分,说难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说不难,也有它的规律可循。

审题立意是前提,语言优美是关键,材料丰富是保证。

现在就开始行动吧,从一点一滴练起,待到迎战高考时,勇敢自信的“亮”出你的考场作文,亮出一个完美的你!

满分,你的必然!

高考作文技巧:

审题准确是得高分的前提

高考作文,其实就是应试作文,其基本原则是:

有能力,更要合要求。

  考场上,审题、拟题目、谋篇布局等都有不成文的要求。

省实验中学老师张胜,总结了几条应试作文的得分要点,以供考生参考。

  审题准确是得高分的前提。

历年高考,除去年因直接考查社会热点(汶川地震)而造成审题难度几乎为零外,绝大部分都有较强的审题难度,动笔前审清题至关重要。

  作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好的作文题要简明生动,即扣命题意图又体现文章主题。

题目过于含蓄,会让人一头雾水,而过于直白,又缺乏味道。

有同学常先写文章,再拟标题,甚至有时因时间紧忘写,这都是极不应当的。

虽说无标题扣2分,但实际扣的分数要远远大于2分。

  结构混乱是通病。

开头繁琐,入题缓慢;段落冗长,不讲分段;材料堆砌,不知过渡;首尾脱离,不知呼应。

应试文的结构一定要条理性强,层次分明,主体结构提倡用最简单的结构形式:

并列结构或对比结构。

  首尾段的成败对得分影响特别大,尤其是材料作文。

开头要尽量体现“三绝对”:

引述材料绝对精简,语言表达绝对简洁,观点提出绝对鲜明。

结尾要呼应开头与标题,体现主题,使文章浑然一体。

这些都须“设计”。

  最后一段时间,考生可不整篇练,提倡提纲式训练。

一周练二至三次,每次20分钟,制定出应试作文不同文体不同题型的提纲训练模板,从标题、立意、开头、主体和结尾五部分进行提供训练,既省时又能抓到要点。

2009年高考作文素材——2008中国文化悲欣交集

没有哪个年份,比2008更让我们急于向它告别。

也没有哪个年份,比2008更能清晰铭刻于中国人的记忆之中。

站在新年边上,试图向过去挥手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此刻,喜悦不是那么明显,悲痛也不再那么强烈。

2008年,可以用悲欣交集来形容。

是的,甚至连“悲喜交加”这个词用在今年也不恰当。

因为,在这年,悲伤大过喜悦,痛苦多于幸福。

盘点一年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事件,可以感到,喧哗的众声已经渐渐远去,迷乱的图景已经写进更为繁复的历史……

天灾人祸——让人民的文化心理趋向成熟

  2008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灾难年。

南方雪灾、汶川大地震、胶济铁路火车相撞、瓮安事件、陇南事件、三聚氰胺毒奶、经济危机……这还远不是2008“中国灾难群”的全部内容。

矿难、火灾、骚乱、疫情……接踵而来的坏消息,隔三差五出现在媒体上,让人们悲伤、流泪、愤怒、无助。

“80后”的年轻人说,经过这一年他们成熟了,而对所有中国人而言,经过了这一年,他们的情感深处,何尝不是增加了一份悲天悯人的情怀。

  1月的南方雪灾让人们记住了一个地方:

湖南郴州。

5月12日,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地震又将人们的视线聚到了“四川汶川”。

改革开放以来平稳运转已经30年的中国社会,已经习惯了接受好消息,没人愿意相信,一场灾难之后,会有一场更大的灾难接踵而至。

电视里不断播出的画面,让所有中国人都无可避免地处在焦急和忧虑中。

但是,在灾难中,人性的光辉也得以充分彰显和释放,民众因为注意力集中于经济发展而松散的团结精神,也借此得以凝聚。

经历过悲恸打击的中国人,开始真正具备了大国国民心态。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妈妈怕你碰了头/快抓紧妈妈的手/让妈妈陪你走。

”这是那首流传于网络和手机上的《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

语句朴实易懂,以它为代表,诗歌,这一远离时代现场良久的文学题材重新回到大众生活中。

在雪灾和地震期间,民众一共创作了多少首诗歌?

无从统计,但通过神州处处涌动的诗情,却让人真切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最原始的情感———同情与怜悯。

山寨文化——撞了一下主流文化的腰

  2008年已经过去,但山寨文化的“精彩”还在继续。

随着媒体对山寨春晚的持续关注,对山寨文化该往何处去的讨论,也呈现白热化状态。

山寨文化会和主流文化形成对峙关系,还是会在热闹之后被招安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现在没人能给出准确答案。

但无论怎样,2008年山寨文化狠狠撞了一下主流文化的腰,却是不争的事实。

  山寨文化由出现到火暴有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

今年六七月份,各大网站纷纷设立专题对山寨手机进行报道,“山寨”一词由此进入大众视线。

而被概括成“狼性与创新”的山寨精神,很快衍生成为野火燎原般的山寨文化。

在山寨产品进入制造业各个领域的时候,山寨文化也渗透到文化的每一个角落。

10月份,在山寨周杰伦等山寨明星的推波助澜下,山寨影视剧、山寨话剧、山寨百家讲坛、山寨红楼梦、山寨春晚层出不穷。

12月前后,中央电视台包括《新闻联播》在内的多档节目对山寨文化进行了持续报道,更让山寨文化由一种互联网文化衍变成影响范围更广的大众文化。

山寨文化的意义在于,它给为精英思维所充斥的主流文化提了一个醒,在追求文艺精品的同时,也要学会放下身段,去聆听人民的精神吁求,寻找自变的方式和渠道,不要走上背离群众的自毁之路。

传统文化保护——有多少利益假汝之名

  如果不是坏消息太多乃至被称为“灾难元年”,那么2008年很有可能成为“传统文化保护年”。

300亿元建中华文化标志城,浙江横店重建圆明园,清明节作为传统节日首次成为法定假日,500家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甘肃省永靖、华亭、临洮三县分别修建孔子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秦皇祭天广场和老子文化园,福建土楼、江西三清山进入世界遗产名录,麻将申遗……这些事件,有的是货真价实为传统文化保护做了一些实事,有些却被公众怀疑借着保护传统文化的名义博取地方利益,甚至是糟蹋传统文化。

  3月,中华文化标志城成为两会期间曝出的一件大新闻,也成了年度最受关注的文化事件。

一边倒的批评声音,让这个“城”究竟该不该建失去了讨论价值。

山东省济宁市市长张振川的一句“允许有争议,但标志城肯定要建”,在直接将政府决策和民间舆论推到了对立面的同时,也暴露了国内对传统文化保护缺乏清醒认识和长远规划的现状。

作家冯骥才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必须有它的顶峰”,但反对“争着把钱贴到‘塔尖’上”。

而2008年各地如火如荼进行中的复古和仿制建筑的建设行为,便是争相往“塔尖”上堆钱的行为,一同被堆起来的,还有相互攀比、追求奢华的虚荣心,而这一切,和传统文化有多大干系?

商业化阴影下的文学——带来风光也失去尊严

  文学的商业化进程在2008年更为加剧。

后缀冠以“公司”名称的盛大文学的出现,搅动着本就商业味浓厚的文学市场。

30个省作协主席上网打擂,被认为是传统文学找到了与网络对接的接口;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集体上网展示,被指离市场越来越近离读者却越来越远;麦家因获茅盾文学奖被杭州文联重金引进,被批为政府花纳税人的钱用来为地方涂脂抹粉;阎崇年无锡签售遭“掌掴”,《百家讲坛》的商业化被追溯成原罪;作家富豪榜再次颁布,中国作家收入整体缩水……商业如同一件华美却单薄的外衣,在给文学还以风光的同时,也让文学在逐渐失去自身应具备的温暖。

  10月5日,学术明星、《百家讲坛》主讲之一阎崇年在无锡签售时遭一年轻男子掌掴,原因据称是打人者不满阎崇年关于清朝历史和人物的一些观点。

也有人认为,这两个耳光是打给《百家讲坛》的。

李敖曾撰写《于丹批判》一文指出:

《百家讲坛》的运作模式“不失为一种成功的商业化转型运作”,但栏目采用“娱乐界包装影视明星的手法来打造‘学术明星’”,却是一种“媚俗行径”。

说到底,商业化成就了《百家讲坛》,同样,商业化也毁掉了《百家讲坛》。

阎崇年遭袭击,与其说持异见者因无法以草根身份与之在同一平台上对话才导致暴力事件发生,不如说过度商业化让文化学术失去了尊严。

  每个人都有追求更好生活的权利,作家和学者也不例外,出售思想和文字获利,同样应获尊重。

我们只是期望这些作家和学者,能够守住良知和作品水准的双重底线,为这个世界贡献出更多美好的精神产品。

民间词语创作活跃——凸现大众文化叛逆心理

  《新华词典》日后再出修订版,一定会从2008年选取诸多新词。

接二连三的灾难让民众的心变得敏感而丰富,万众一心所形成的巨大洞察力,可以将极端复杂的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用简单的一个词语表达出来。

  2008的年民间词语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囧、雷、呆呆”等生僻字、象形字构成网络流行词。

其中“囧”是一个古汉字,本义是“窗口通明、光明”的意思。

但在今年夏天成为网上使用最频繁的字之后,它被添加了“郁闷、悲伤、无奈”之意,使之充满了更为丰沛的表现力。

  “雷”的流行,源自一些网络小说、影视作品、网络红人夸张的描写或者不自然的表现,比如新版《红楼梦》的造型、《赤壁》中的搞笑台词。

与“雷”相关用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被雷得外焦里嫩”。

同样作为网络流行语,“雷”和“囧”有少许不同的是,“雷”在调侃之余,传达出的是一种更为强烈的观点和态度,有批判意识在里面,因此它的生命力会比那些可爱的象形文字更长久一些。

  2008年民间词语的另一大类是以“很黄很暴力、很傻很天真、正龙拍虎、俯卧撑、打酱油、叉腰肌、新陈代谢、娇身冠养、我是北京派来的、你们算个屁”等构成的社会流行词。

  民间词语在2008年爆发出如此大的活力,并非偶然。

有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已达2.53亿。

庞大的网民基数,让网络上的公民社会初具雏形,表达渠道的便利和畅通,让民意在网络上能够迅速沟通汇聚。

而在熟悉网络管理环境和表达技巧之后,网民用精简凝练且不乏智慧色彩的社会流行词,来对社会不公正和不良现象进行批判,无疑成了最具打击效果的一种武器。

细心来看,无论是网络流行词还是社会流行词,都与传统的表达方式迥然不同,这证明中国的正统文化已经失去了它的巨大约束效力,民众的文化叛逆心理所形成的新生力量,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我们生存的空间。

名人公众形象——小问题引发大波折

  6月,余秋雨在博客发表“含泪劝告请愿灾民”博文引起轩然大波,他随即被冠以“余含泪”称谓,和在报纸发表“纵做鬼,也幸福”的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王兆山,成为2008年最为公众所诟病的文化名人。

由此牵出的文化名人的公众形象问题,也成为今年值得注意的一个文化话题。

  现在再看余秋雨的博文和王兆山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