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进冲压工艺与模具.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206575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级进冲压工艺与模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级进冲压工艺与模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级进冲压工艺与模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级进冲压工艺与模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级进冲压工艺与模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级进冲压工艺与模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级进冲压工艺与模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级进冲压工艺与模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级进冲压工艺与模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级进冲压工艺与模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级进冲压工艺与模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级进冲压工艺与模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级进冲压工艺与模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级进冲压工艺与模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级进冲压工艺与模具.docx

《级进冲压工艺与模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级进冲压工艺与模具.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级进冲压工艺与模具.docx

级进冲压工艺与模具

多工位级进模的设计

多工位级进模是在普通级进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精度、高效率、长寿命的模具,是技术密集型模具的重要代表,是冲模发展方向之一。

这种模具除进行冲孔落料工作外,还可根据零件结构的特点和成形性质,完成压筋、冲窝、弯曲、拉深等成形工序,甚至还可以在模具中完成装配工序。

冲压时,将带料或条料由模具入口端送进后,在严格控制步距精度的条件下,按照成形工艺安排的顺序,通过各工位的连续冲压,在最后工位经冲裁或切断后,便可冲制出符合产品要求的冲压件。

为保证多工位级进模的正常工作,模具必须具有高精度的导向和准确的定距系统,配备有自动送料、自动出件、安全检测等装置。

多工位级进模比普通冲模复杂,具有如下特点:

1、在一副模具中,可以完成多道冲压工序;减少了使用多副模具的周转和重复定位过程,显著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设备利用率。

2、由于在级进模中工序可以分散在不同的工位上,故不存在复合模“最小壁厚”问

题,设计时还可根据模具强度和模具的装配需要留出空工位,从而保证模具的强度和装配空间。

3、多工位级进模通常具有高精度内、外导向(除模架导向精度要求高外,还必须对细小凸模实施内导向保护)和准确定距系统,以保证产品零件精度和模具寿命。

4、多工位级进模常采用高速冲床生产冲压件,模具采用了自动送料、自动出件、安全检测等自动化装置,操作安全,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

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多工位级进模工位数多达50多个,冲压速度达1000次/分以上。

5、多工位级进模结构复杂,镶块较多,模具制造精度要求很高,给模具的制造、调试及维修带来一定的难度。

同时要求模具零件具有互换性,在模具零件磨损或损坏后要求更换迅速,方便,可靠。

所以模具工作零件选材必须好(常采用高强度的高合金工具钢、高速钢或硬质合金等材料),必须应用慢走丝线切割加工、成型磨削、坐标镗、坐标磨等先进加工方法制造模具。

6、多工位级进模主要用于冲制厚度较薄(一般不超过2mm)、产量大,形状复杂、精度要求较高的中、小型零件。

用这种模具冲制的零件,精度可达IT10级。

一、多工位级进模的排样设计

排样图的优化与否,不仅关系到材料的利用率,工件的精度,模具制造的难易程度和使用寿命等,而且关系到模具各工位的协调与稳定。

  冲压件在带料上的排样必须保证完成各冲压工序,准确送进,实现级进冲压;同时还应便于模具的加工、装配和维修。

排样设计是在零件冲压工艺分析的基础之上进行的。

确定排样图时,首先要根据冲压件图纸计算出展开尺寸,然后进行各种方式的排样。

在确定排样方式时,还必须对工件的冲压方向、变形次数、变形工艺类型、相应的变形程度及模具结构的可能性、模具加工工艺性、企业实际加工能力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同时全面考虑工件精度和能否顺利进行级进冲压生产后,从几种排样方式中选择一种最佳方案。

完整的排样图应给出工位的布置、载体结构形式和相关尺寸等。

  当带料排样图设计完成后,模具的工位数及各工位的内容;被冲制工件各工序的安排及先后顺序,工件的排列方式;模具的送料步距、条料的宽度和材料的利用率;导料方式,弹顶器的设置和导正销的安排;模具的基本结构等就基本确定

(一)排样设计的原则

1、先制作冲压件展开毛坯样板(3~5个),在图面上反复试排,待初步方案确定后,在排样图的开始端安排冲孔、切口、切废料等分离工位,再向另一端依次安排成形工位,最后安排工件和载体分离。

在安排工位时,要尽量避免冲小半孔,以防凸模受力不均而折断。

2、第一工位一般安排冲孔和冲工艺导正孔。

第二工位设置导正销对带料导正,在以后的工位中,视其工位数和易发生窜动的的工位设置导正销,也可在以后的工位中每隔2~3个工位设置导正销。

第三工位可根据冲压条料的定位精度,设置送料步距的误差检测装置。

3、冲压件上孔的数量较多,且孔的位置太近时,可分布在不同工位上冲出孔,但孔不能因后续成形工序的影响而变形。

对有相对位置精度要求的多孔,应考虑同步冲出。

因模具强度的限制不能同步冲出时,应有措施保证它们的相对位置精度。

复杂的型孔可分解为若干简单形孔分步冲出。

4、成形方向选择(向上或向下)要有利于模具的设计和制造,有利于送料的顺畅。

若成形方向与冲压方向不同,可采用斜滑块、杠杆和摆块等机构来转换成形方向。

    5、为提高凹模镶块,卸料板和固定板的强度,保证各成形零件安装位置不发生干涉,可在排样中设置空工位,空工位的数量根据模具结构的要求而定。

6、对弯曲和拉深成形件,每一工位的变形程度不宜过大,变形程度较大的冲压件可分几次成形。

这样既有利于质量的保证,又有利于模具的调试修整。

对精度要求较高的成形件,应设置整形工位。

为避免U形弯曲件变形区材料的拉伸,应考虑先弯曲45度,再弯成90°。

7、在级进拉深排样中,可应用拉深前切口,切槽等技术,以便材料流动。

8、当局部有压筋时,一般应安排在冲孔前,防止由于压筋造成孔的变形。

突包时,若突包的中央有孔,为有利于材料的流动,可先冲一小孔,压突后再冲到要求的孔径。

9、当级进成形工位数不是很多,工件的精度要求较高时,可采用“复位”技术,即在成形工位前,先将工件毛坯沿其规定的轮廓进行冲切,但不与带料分离,当凸模切入材料的20%~35%后,模具中的复位机构将作用反向力使被切工件压回条料内,再送到后续加工工位进行成形。

(二)载体和搭口的设计

搭边在多工位级进模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它是将坯件传递到各工位进行冲裁和成形加工,并且使坯件在动态送料过程中保持稳定准确的定位。

因此,在多工位级进模的设计中把搭边称为载体。

载体是运送坯件的物体,载体与坯件或坯件和坯件的连接部分称为搭口。

1.载体形式

(1)边料载体(图 边料载体是利用材料搭边或余料冲出导正孔而形成的载体,此种载体送料刚性较好,省料,简单。

使用该载体时,在弯曲或成形部位,往往先切出展开形状,再进行成形,后工位落料以整体落料为主。

可采用多件排列,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

(2)双边载体(图 双边载体实质是一种增大了条料两侧搭边的宽度,以供冲导正工艺孔需要的载体,一般可分为等宽双边载体(图,图,这种载体主要用于薄料(t≤0.2mm),工件精度较高的场合,但材料的利用率有所降低,往往是单件排列。

(3)单边载体(图 

单边载体主要用于弯曲件。

此方法在不参与成形的合适位置留出载体的搭口,采用切废料工艺将搭口留在载体上,最后切断搭口得到制件,它适用于t≤0.4mm的弯曲件的排样。

在图,图a和图b在裁切工序分解形状和数量上不一样,图a第一工位的形状比图b复杂,并且细颈处模具镶块易开裂,分解为图b后的镶块便于加工,且寿命得到提高。

图c是一种加了辅助载体的单边载体。

(4)中间载体 

中间载体常用于一些对称弯曲成形件,利用材料不变形的区域与载体连接,成形结束后切除载体。

中载体可分为单中载体和双中载体。

中载体在成形过程中平衡性较好。

图,图

图,选用单中载体难以保证成形件成形后的精度要求,而选用可延伸连接的双中载体既可保证成形件的质量。

此方法缺点是载体宽度较大,会降低材料的利用率。

中载体常用于材料厚度大于0.2mm的对称弯曲成形件。

(5)载体的其他形式 

①加强载体

  加强载体是载体的一种加强形式,在料厚t≤0.1mm薄料冲压中,载体因刚性较差而变形造成送料失稳,使冲压件几何形状产生误差,为保证冲压精度,对载体局部采取的压筋、翻边等提高载体刚度的加强措施,而形成的载体形式,如图

②自动送料载体

  有时为了自动送料的需要,可在载体的导正孔之间冲出与钩式自动送料装置匹配的长方孔,送料钩钩住该孔,拉动载体送进的。

(三)排样图中各冲压工位的设计要点

1.级进模冲裁工位的设计要点

(1)在级进冲压中,冲裁工序常安排在前工序和最后工序,前工序主要完成切边(切出制件外形)和冲孔。

最后工序安排切断或落料,将载体与工件分离。

(2)对复杂形状的凸模和凹模,为了使凸模、凹模形状简化,便于凸模,凹模的制造和保证凸模、凹模的强度,可将复杂的制件分解成为一些简单的几何形状多增加一些冲裁工位。

(3)对于孔边距很小的工件,为防止落料时引起离工件边缘很近的孔产生变形,可将孔旁的外缘以冲孔方式先于内孔冲出,即冲外缘工位在前,冲内孔工位在后。

对有严格相对位置要求的局部内,外形,应考虑尽可能在同一工位上冲出,以保证工件的位置精度。

 

 2.多工位级进弯曲工位的设计要点

 

(1)冲压弯曲方向在多工位级进模中,如果工件要求向不同方向弯曲,则会给级进加工造成困难。

弯曲方向是向上,还是向下,模具结构设计是不同的。

(2)分解弯曲成形零件在作弯曲和卷边成形时,可以按工件的形状和精度要求将一个复杂和难以一次弯曲成形的形状分解为几个简单形状的弯曲,最终加工出零件形状。

图,被加工材料的一个表面必须和凹模表面保持平行,且被加工零件由顶料板和卸料板在凹模面上保持静止,只有成形的部分材料可以活动。

图a为先向下预弯后再在下一工位向上进行直角弯曲。

其目的是减少材料的回弹和防止因材料厚度不同而出现的偏差。

图b是将卷边成形分为3次弯曲的情况。

图c是将接触线夹的接合面从两侧水平弯曲加工的示例,冲裁在圆角带在内侧,分3次弯曲。

图d是带有弯曲,卷边的工件示例,分4次弯曲成形。

 

(3)弯曲时坯料的滑移如果对坯料进行弯曲和卷边,应防止成形过程中材料的移位造成零件误差。

采取的措施是先对加工材料进行导正定位,当卸料板、材料与凹模三者接触并压紧后,再作弯曲动作。

3.多工位级进拉深成形工位的设计要点

  在进行多工位级进拉深成形时,不像单工序拉深那样以散件形式单个送进坯料,它是通过带料以载体、搭边和坯件连在一起组件形式连续送进,级进拉深成形。

如图但由于级进拉深时不能进行中间退火,故要求材料应具有较高的塑性。

又由于级进拉深过程中工件间的相互制约,因此,每一工位拉深的变形程度不能太大。

由于零件间留有较多的工艺废料,材料的利用率有所降低。

  要保证级进拉深工位的布置满足成形的要求,应根据制件的尺寸及拉深所需要的次数等工艺参数,用简易临时模具试拉深,根据试拉深的工艺情况和成形过程的稳定性,来进行工位数量和工艺参数的修正,插入中间工位或增加空工位等,反复试制到加工稳定为止。

在结构设计上,还可根据成形过程的要求,工位的数量,模具的制造组成单元式模具。

  级进拉深按材料变形区与条料分离情况,可分为无工艺切口和有工艺切口两种工艺方法。

  无切口的级进拉深,即是在整体带料上拉深。

由于相邻两个拉深工序件之间相互约束,材料在纵向流动较困难,变形程度大时就容易拉裂。

所以每道工序的变形程度不可能大,因而工位数较多。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节省材料。

  由于材料纵向流动比较困难,它只适用于拉深有较大的相对厚度[(t/D)×100>1],凸缘相对直径较小(dt/d=1.1~1.5)和相对高度h/d较低的拉深件。

有切口的级进拉深是在零件的相邻处切开一切口或切缝(图

相邻两工序件相互影响和约束较小,此时的拉深与单个毛坯的拉深相似。

因此,每道工序的拉深系数可小些,即拉深次数可以少些,且模具较简单。

但毛坯材料消耗较多。

这种拉深一般用于拉深较困难,即零件的相对厚度较小,凸缘相对直径较大和相对高度较大的拉深件。

关于级进拉深的工序计算可详细参考有关冲压设计手册

4.条料的定位精度

条料的定位精度直接影响到工件的加工精度,特别是对工位数比较多的排样,应特别注意条料的定位精度。

排样时,一般应在第一工位冲导正工艺孔,紧接着第二工位设置导正销导正,以该导正销矫正自动送料的步距误差。

在模具加工设备精度一定的条件下,可通过设计不同型式的载体和不同数量的导正销,达到条料所要求的定位精度。

条料定位精度可按下列经验公式计算:

条料的定位精度是确定凹模、固定板和卸料板等零件型孔位置精度的依据。

为了减少多工位级进模各工位之间步距的积累误差,在标注凹模、固定板和卸料板等零件与步距有关的孔位尺寸时,均以第一工位为尺寸基准向后标注,不论距离多大,均以对称偏差标注型孔位置公差,以保证孔位制造精度。

5. 排样设计后的检查

排样设计后必须认真检查,以改进设计,纠正错误。

不同工件的排样其检查重点和内容也不相同,一般的检查项目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材料利用率检查是否为最佳利用率方案。

2.模具结构的适应性级进模结构多为整体式,分段式或子模组拼式等,模具结构型式确定后应检查排样是否适应其要求。

3.有无不必要空位在满足凹模强度和装配位置要求的条件下,应尽量减少空工位。

4.工件尺寸精度能否保证。

由于条料送料精度,定位精度和模具精度都会影响到制件关联尺寸的偏差,对于工件精度高的关联尺寸,应在同一工位上成形,否则应考虑保证工件精度的其它措施。

如对工件平整度和垂直度有要求时,除在模具结构上要注意外,还应增加必要的工序(如整形,校平等)来保证。

5.弯曲、拉深等成形工序成形时,由于材料的流动,会引起材料流动区的孔和外形产生变形,因此材料流动区的孔和外形的加工应安排在成形工序之后。

6.此外,还应从载体强度是否可靠,工件已成形部位对送料有无影响,毛刺方向是否有利于弯曲变形,弯曲件的弯曲线与材料纤维方向是否合理等方面进行分析检查。

  排样设计经检查无误后,应正式绘制排样图,并标注必要的尺寸和工位序号,进行必要的说明。

①—冲导正销孔②—冲2个Ф1.8mm圆孔③—空工位④—冲切两端局部余料⑤—冲两工件之间的分断槽余料⑥—弯曲⑦冲中部长方孔⑧—载体切断,零件与条料分离

二、多工位级进模典型结构

多工位级进模一般是按其主要冲压加工工序进行分类,有冲孔落料多工位级进模、冲裁弯曲多工位级进模、冲裁拉深多工位级进模三种基本类型。

冲孔落料多工位级进模与第2章介绍的普通级进模类似,相对较简单。

下面主要介绍冲裁弯曲多工位级进模和冲裁拉深多工位级进模。

1. 丝架级进弯曲模

丝架制件如图,材料为不锈钢。

其工序排样如图

①冲导正孔;②压筋;③冲外形;④L形弯曲;⑤切外形;⑥U形弯曲;⑦弯曲整形;⑧切断分离

丝架制件模具结构如图

  

(1)各工序凹模做成整体或拼块式,嵌入凹模固定板内。

这种结构型式适用于较大的嵌块凹模。

凹模固定板嵌块的固定孔可用座标磨床磨削加工,保证嵌块装配后的位置精度。

  

(2)工序④为L形弯曲加工,其弯曲高度尺寸如图,直边高度仅有0.2mm,还不到料厚的一倍,为保证弯曲精度,凸模和凹模间隙小于料厚,采用负间隙弯曲成形。

(3)工序⑥为U形弯曲,下模如图6.3.5所示。

它的特点是U形弯曲时,通过件2将件1向下的运动转换成件4向上的加工运动,以保证制件的的形状要求。

工序⑥的上模如图,凹模向上运动的高度不能接触到制件的凸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