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学科教学工作计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208850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45.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数学学科教学工作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学科教学工作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学科教学工作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学科教学工作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学科教学工作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学科教学工作计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学科教学工作计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学科教学工作计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学科教学工作计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学科教学工作计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学科教学工作计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学科教学工作计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学科教学工作计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学科教学工作计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学科教学工作计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学科教学工作计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学科教学工作计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学科教学工作计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学科教学工作计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学科教学工作计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册数学学科教学工作计划.docx

《三年级上册数学学科教学工作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册数学学科教学工作计划.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上册数学学科教学工作计划.docx

三年级上册数学学科教学工作计划

数学学科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及改进提高措施:

 

学生们经过两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简单的抽象概括能力,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了独立思考和与人沟通、协商、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了探究问题,并能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合理的问题,还能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

无论是理解问题的能力,还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有所提高,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打得也比较扎实,对数学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对一些动手操作,合作学习,实践活动等学习内容尤为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多设计一些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积累参加数学学习活动的经验。

 

在数学知识上已经掌握了两步计算式题和有余数的除法,还有统计知识,并学会了辨认八个方位;掌握了万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加、减法;还掌握了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的实际长度和简单的换算以及实际测量,并能用以上这些相应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总之,这些技能和知识点都为本学期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爱学数学的热情,以及对数学的感悟能力会在本学期进一步得到发扬光大,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会沿着良性轨道螺旋式上升。

 

具体提高措施是: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用情境活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两班学生都能根据教师给出的情境获取相关的数学信息,并能根据有效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能积极投入到探索问题的活动中去,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主动的研究问题,获取知识。

 2.在课堂教学中,多增添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联系到实际,便于对问题的理解。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取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素材。

 

3.课后练习注重增添以学习内容为主的相关实践练习,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少一些呆板的练习,提高练习的实践性和趣味性。

在上学期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比较喜欢做不同科目之间有联系的综合性作业,例如我把数学与科学课相结合,让他们种豆子,了解植物的生长,并做记录,再将每天的记录制作成统计图,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特别高。

我为了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让他们从成语词典上收集有关长度单位的成语,通过对词语的理解把握其表示的长度。

 

 4.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与学生家长多沟通交流。

 

二、本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以学生的数学活动实践为学习内容,教材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体验。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乘法;

(2)除法;(3)观察物体;(4)千克、克、吨;(5)、周长;(6)年、月、日;(7)可能性;(8)共有五个社会实践活动,还有两个整理复习,一个总复习。

具体特点是:

 

1.在数与代数的学习中,重视动手操作与抽象概括相结合,体验乘、除法意义,发展了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2.在空间和图形学习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通过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3.教材为教师留下了创造空间,可结合自身教学要求,生发新的教学设想,内化自己的教学设计。

 

三、总体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单元学习中,学生通过“数一数”、“分一分”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乘法除法算式,体会乘法与除法的意  2.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会进行周长的计算。

 

(二)、实践能力培养 

1.观察物体,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所看到的物体可能是不一样的。

 

2.结合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

 

3.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能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判断其结果。

 

(三)、情感与态度 

1、让学生在观察和操作的学习活动中,能够感受到思考的条理性和合理性。

2、教师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让他们在感受到乐趣之外,应具备必要的学习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重点和难点

重点:

两位数乘(除)一位数的计算;重量及时间单位的认识;长(正)方形的周长。

难点:

长(正)方形的周长;重量单位的认识;时间的计算。

 

数学学科学习计划进度表

周次   

日期

内容

课时

9月2日—6日

小树有多高

需要你多少钱

练习一

1

1

2

9月9日—13日

参观科技馆

植树

练习二

1

1

2

9月16日—22日

搭一搭

练习三

2

2

9月23日—27日

有多重

1吨有多重

练习四

2

2

2

9月29日—30日

搭配中的学问

2

10月8日—12日

购物

去游乐场

乘火车

1

2

2

10月14日—18日

买矿泉水

练习五

整理与复习

2

2

1

10月21日—25日

整理与复习

什么是周长

游园

2

2

1

10月28日—11月1日

花边有多长

地砖的周长

练习六

2

2

1

11月4日—8日

练习六

交通和数学

3

2

十一

11月11日—15日

分桃子

淘气的猴子

节约

1

2

2

十二

11月18日—22日

练习七

送温暖

买新书

2

2

1

十三

11月25日—29日

买新书

练习八

年月日

1

2

2

十四

12月2日—6日

看日历

一天的时间

时间与数学

(一)

2

2

1

十五

12月9日—13日

时间与数学

(二)

整理与复习

(二)

2

3

十六

12月16日—20日

可能性

生活中的推理

2

2

十七

12月23日—27日

总复习

十八

12月30日—1月5日

总复习

十九

1月6日—1月10日

总复习

二十

1月13日—1月17

总复习

第一单元乘除法

小树有多少棵

(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一、教学内容:

P2-3

二、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 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进一步培养合作、交流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四、教具准备:

课件、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先观察主题图:

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你能

提出哪些问题?

(让学生理解图意并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二)、探索方法。

1、小组讨论算法:

让学生结合提出的问题,说一说自己列出的算式的含义,

再说计算方法。

2、全班交流:

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将学生的算法写在黑板上。

对正确的方

法均给予肯定。

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2×3=6与20×3=60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得出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3、尝试口算:

P2第1、2、3题

(1)、学生独立完成第一题,全班交流。

(2)、开火车:

口算第2题

(3)、抢答:

第3题

(4)、小结口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P3上的第1、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2、P3上的第3题:

先让学生看懂图,再理解题目中每一问的意思。

让学

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方法。

最后,引导学生从不

同的角度提出问题。

        

  3、数学游戏:

通过P3的游戏巩固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小树有多少棵

20+20+20=60(棵)

2×3=6

20×2+20=40(棵)

20×3=60(棵)

答:

小树有60棵。

六、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节课创设情境,情境贯穿课堂始终,能充分地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能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新知,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

 

需要多少钱

(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P4-5

二、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多种算法的交流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3、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四、教具准备:

课件、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先观察P3这幅图:

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信息反馈

(二)、探索口算方法。

1、解决问题:

买3个泳圈需要多少钱?

⑴列式计算,小组交流。

学生独立列式:

12×3=

然后,学生尝试计算,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

⑵全班交流算法。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计算方法,可能会出现以下口算法:

生1:

12×3就是3个12相加:

12+12+12=36(元)

生2:

12×3就是3个10再加上3个2,10×3=30,2×3=6,30+6=36(元)

生3:

如果每个球是10元,3个泳圈是30元,我每个球少算了2元,3个球还要6元,一共要36元。

生4:

可把12看成4×3,这样12×3就变成了4×9=36(元)

生5:

12×3=6×2×3=6×(2×3)=6×6=36(元)

……

以上每种计算方法都是正确的,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

2、解决问题:

买3个泳圈需要多少钱?

 每一个学生先独立列出乘法算式,尝试解决,再交流、汇报。

3、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口算练习

(2)、解决问题:

学生先独立解决,反馈交流

六、板书设计:

需要多少钱

12×3 =36(元)

方法一:

12+12+12=36 

方法二:

10×3=302×3=630+6=36

答:

买3个泳圈要36元。

              

 课后反思:

节课让学生充分感受了多种计算方法,能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让学生自己分析讨论。

练习一(2课时)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P6-7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结合具体情境,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提高口算速度。

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准备:

课件、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

1、学生听算,集体订正,并与同伴交流计算的方法。

2、开火车口算

3、说说口算的方法

二、练习

1完成练习一的第1-6题。

教师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说说计算是要注意什么。

2. 组织学生看图,思考,列式,计算,写答语第2题

(1)、学生自己提问题并解答,

(2)、组织小组进行交流。

先观察图片从中获取数学信息,然后思考问题,列出算式最后解答。

学生提出问题后自己解答,并在小组内交流。

3.比一比 

(1)、先出示题目,问学生应该先做什么。

(2)、比较,还有其他方法吗?

(3)、比较大小的方法不唯一,可先算出结果,也可观察乘数的变化。

4. 课件出示第4题

(1)、学生先观察图片,获取信息。

(2)、再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解答。

(3)、巡视辅导

(4)、集体汇报

先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然后再解答,最后订正。

5、混合运算

(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面批

(2)、错例分析,找出错因

6.解决问题

(1)、出示第6、7、8题,学生独立解决

(2)、巡视辅导,面批

(3)、分析讲解

三、课堂评价

你觉得口算乘法掌握得怎样,你能解决那些实际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可与他人交流自己的不足,互相帮助。

板书设计:

练习一

求买4个足球共多少钱就是求4个254×25=100(元)

100元可以买6个足球就是求100里面有几个25100÷25=4(个)

求爸爸的体重就是求23的3倍是多少23×3=69(千克)

求妈妈的体重就是求23的2倍少5千克23×2-5=41(千克)

参观科技馆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P8-9

二、教学目标:

1、探索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

三、教学重难点:

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四、教具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参观科技馆,出示课件“参观科技馆”的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平

均每辆车坐多少人”可以怎样列式。

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二)、思索计算方法。

1、小组讨论:

学生列出式子后,先独立思考计算方法,再组织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各种算法。

对合理的方法都要鼓励,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3、尝试练习

(1)、学生独立计算第1题,再组织比较上下算式,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2)、学生独立计算第2题,然后抽几个一位数除整百数、整千数的题,让学

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最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每一组算式,用自己的话说说发

现了什么?

(3)、教师提问;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想说的?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听算训练第1题。

(2)、解决问题,第2、3题

(3)、信息反馈;错例分析

(2)、夺红旗

五、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还有什么疑问?

六、板书设计:

参观科技馆

          60÷2=30(人)

        方法一:

  2×30=60  

方法二:

6÷2=3表示3个10

方法三:

30+30=6060÷2=30

           答:

平均每辆车坐30人。

 课后反思:

                       

  这节课教师重视激励学生独立思考,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中体会各种算法的不同特点。

 

植树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P10-11

二、教学目标:

1、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三、教学重、难点:

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四、教具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一)、课件出示“植树”的图,让学生尝试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二)、探索计算方法。

1、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让学生拿出小棒通过摆一摆的方法帮助思考

2、与同桌交流方法

3、全班汇报交流,鼓励不同的思考方法。

4、尝试练习

做试一试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抽几题让学生说方法,最后,可以引

导学生观察说说有什么发现?

做试一试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

(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做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做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再让学生尝试解答

(1)

(2)

小题,最后,再引导学生提出其他数学问题。

 3、练一练第3题,这道题一个多信息,综合性、开放性都很强的题目,可以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根据问题正确选择信息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六、板书设计:

 

 植树

 36÷3=12(组)

方法一:

12×3=36;

方法二:

30÷3=10 6÷3=2 10+2=12;

答:

可以分12组。

                   

 七、作业:

第15页4、5题。

课后反思:

  本节课能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画内容,经过加工将它们创设成为故

事情境,学生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能提供足够的空间让他们思考怎

样做。

练习二(2课时)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P12-13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的方法。

(2)、结合具体情境,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教具:

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星期天,妈妈到超市采购了很多物品。

(出示妈妈采购的物品及每样物

品所用的钱数)

1、学生从图上了解妈妈采购的物品及每样物品所用的钱数。

2、根据以上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出示信息提出并解决除法问题。

2、全班交流:

你们学习小组提出了哪些除法问题?

是怎样解决的?

3、交流计算方法:

重点交流你是怎样计算48÷2=24和90÷6=15两道算式。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出示口算训练卡片,教师引导学生做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及两位数的

口算训练,适当抽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2、教材第12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发现了什么。

3、教材第12页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

4、教材第12页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理解题意,解决问题,然后再交流、反馈。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今天我们进一步练习了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及两位数的口算,并

且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作业:

作业本上的作业。

板书设计:

练习二

第6题4个足球用了多少钱?

100-4=96(元)

每个足球多少钱?

96÷4=24(元)

答:

每个足球24元。

第9题小丽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60÷3=20(页)

答:

小丽平均每天看20页。

一个星期看多少页?

20×7=140(页)

140页〈150页

答:

一星期不能看完。

建议一:

第一天多看10页。

建议二:

每天多看2页。

……

教学反思:

对于算理学生是当时明白,转个身就忘,基本上每节课都说但效果不好。

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 

观察物体

一、教学目标:

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二、教学重难点:

学会从上面、侧面和正面观察并描述物体的形状。

三、教具准备:

课件、小正方体

四、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

听指令搭立体图形:

活动目的:

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并学习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活动步骤:

1、请两位同学到台上来示范,让学生明白操作活动的方法和要求。

2、全班按老师的指令,尝试搭出立体图形。

3、组织学生同桌间开展拼搭立体图形的活动。

(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

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并组织学生交流。

(二)、活动二:

通过提问题再现立体图形

活动目的:

通过提问来判断并搭出同样的立体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

间想象力。

活动步骤:

1、师生示范让学生理解游戏活动的方法和要求。

2、以同桌为单位开展游戏活动,要求通过尽可能少的提问来搭出正确的立体图形。

3、组织学生交流、演示。

4、做练习:

第19页的1、2题。

5、小结。

今天通过观察、操作,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搭一搭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七、作业:

复习第17、18页。

八、课后反思:

    本节课设计通过实物观察、动手操作、想象、描述、联想、模拟、分析、推理等途径,运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多元评价”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教学目标。

 练习三(2课时)

教学目标:

1、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体验: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

形状可能不同;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2、在拼搭和辨认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3、让学生在猜一猜、搭一搭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引发学生对操作活动产生兴趣并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正确画出从立体图形的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来玩搭积木,同学们高兴吗?

今天老师把要求稍微提高了一

点,不仅要考察谁会搭,还要考察谁会看、会画。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教师说明活动要求——猜一猜、搭一搭。

2、教师发出指令:

用4个正方体搭出的立体图形从正面看有3个正方形。

3、学生分小组讨论拼搭方法并拼搭。

4、学生交流自己所拼搭出的形状。

5、教师发出指令:

从上面看有4个正方形。

6、教师发出指令:

从侧面看有2个正方形。

7、再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自己新搭的立体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丛不同

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8、学生分小组做上述拼搭游戏。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第1题:

学生先用正方体学具搭出题中立体图形;分别从正面、上面和侧面

观察后,再做判断和选择;组织交流。

2、第2题:

学生按题目要求独立想一想、搭一搭、看一看,再连一连。

3、第3题:

引导学生明确题意;学生先想一想,再独立搭一搭、看一看、填一

填;组织全班交流。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总结:

通过今天搭立体图形的活动,我们知道,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立体

图形,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

2、拓展:

你们能将自己从不同角度看到的立体图形形状的样子

 

第三单元 千克、克、吨

  有多重(千克和克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二、教学重难、点: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三、教具准备:

课件、大米、台秤

四、教学过程:

  

(一)、设情景,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

教师请三位学生做“背一背”的游戏。

2、实践体验。

教师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称(出示课件)

教师先让学生说说要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

再让学生说说看到过哪些称,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各种称的图片。

2、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1)称一称:

请学生用台秤或弹簧称称一下两袋盐的质量,感知1千克。

(2)掂一掂:

请学生掂一掂两袋盐的质量,感受1千克。

(3)估一估:

请学生拿一个塑料袋装苹果,再掂一掂,估计一下大约几个苹果是1千克,然后再称一称,互相说说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

(4)找一找:

请学生在组内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质量也大约是1千克,并称一称,掂一掂。

(5)猜一猜:

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哪个重。

(6)拎一拎:

让学生拎2千克的大米,感受2千克的质量。

(7)说一说:

让学生说说以千克为单位的生活中熟悉的物品。

(8)小结:

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

3、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参照千克的教学过程,先让学生感受建立比千克要小的质量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通过称一称、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实践活动,感受和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称物体质量时,教师可以用天平帮助学生称,主要应让学生感受到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

并让学生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