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209309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2.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docx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docx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

鲁迅

一、人物形象的典型的意义

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主要有三类:

一类是知识分子;一类是下层劳动者群众;一类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

1.知识分子中又塑造了几种类型的人物:

(1)自觉地对封建思想和封建仁义道德进行反抗的首先觉醒的知识分子,如狂人;

(2)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如孔乙己;

(3)封建思想和封建仁义道德的维护者,如四铭、高而础;

(4)封建思想及制度的压迫下,由反叛而妥协的牺牲者,如子君、涓生、《在酒楼上》的魏连殳、《孤独者》中的吕纬甫等。

2.下层劳动者,大多是封建思想和封建仁义道德在精神和肉体上的全面受害者,如阿Q、祥林嫂、单四嫂子等。

3.地主阶级统治者的形象,多为封建社会及其思想界的真正主人,如赵太爷、鲁四老爷、七大人(《离婚》)等,这些形象的意义都旨在说明:

A、封建思想的罪恶;B、封建思想的腐朽;C、反封建思想革命的重要性及如何进行反封建的思想革命(像狂人一样用新的时代意识反封建;通过启蒙来清除封建意识的毒害等)。

二、阿Q主题有两个:

(1)鲁迅通过刻画阿Q形象,深刻地揭示了精神胜利法的表现和危害。

指出了精神胜利法是落后的民众走向革命的绊脚石,从而形象而又深刻地昭示了进行启蒙、改造国民性的极端重要性。

(2)通过阿Q的悲剧,提出了民众(包括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暗示了只有唤醒民众,才能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作者告诉我们,阿Q虽然落后,但如果有正确的启发和引导,也不会造成悲剧。

但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资产阶级的革命党人,根本没有去注意民众,发动民众,启示他们的觉悟,以致他们始终不懂得革命是什么。

这正是辛亥革命不彻底的地方。

三、《伤逝》

这是一篇为一个时期的文学创作做总结的小说。

《伤逝》人物形象

涓生:

从思想本质来看,他是一个在五四时期具有某种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他和子君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易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等,正说明他在思想上接受了西方的民主主义思想。

因为,他所谈论的这些人,正是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人,他所谈论的问题都是与民主主义有关的问题。

他不仅在思想上具有民主主义的思想,而且在最初还用行动实践这种理想。

他与子君冲破封建势力的阻挠而自由结合,正是民主主义思想作用的结果。

从这一点上看,他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形象。

但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又具有明显的思想弱点和性格缺陷。

他的思想弱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没有明确远大的社会理想,自然也就无法认识婚姻自由的实质及深远意义。

他虽也常提理想,后来也不满子君沉溺于家务琐事,认为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但那仅仅是个人的理想,这个爱情理想,如个人的爱情、婚姻、幸福等,与社会仍隔几层。

二是:

对自己身处的社会缺乏正确的认识。

如遭到失业的打击,还看不清事情的严重性,反而认为人们真是可笑的动物,一点极微丰的小事情,便会受很深的影响。

把丢失赖以生存的职业,看成极微丰的小事情,这说明他对整个社会没有正确的认识。

而他的性格弱点则主要表现在太自信,过于自信。

比如,当他失业后,之所以认为自己失业只是一点极微丰的小事情,除了思想上对社会缺乏认识外,还由于他对自己的能力太自信。

他自觉自己能写文章,也能翻译书和文章,就自有将来的希望。

正是思想和性格的弱点,使他最后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爱人不得不离他而去,他自己也饱尝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打击和冷眼,从曾经奋斗的起点,转了一个圈又回到了起点。

除了悔恨和悲哀,什么也都未能留下。

正是这些弱点,最后导致了他的悲剧。

从个性品质来看,涓生既是一位过于自信的人,也是一位十分看重感情,能反省的人。

他的自信,虽然

(1)独特的手记体裁。

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手法,用手记的体裁描述了一对青年男女从初恋、结婚、知道最后分离的悲剧过程。

手记与日记同属一种文体,它不象日记那样按日子记事,却也有如日记般的优点真实。

采用这种手记的形式,便于作者以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为主线,把各种零碎的材料贯串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如全文二十段,是手记的二十个片段,这些片段既自然地构成了带悲剧气愤地二十个场景,又以涓生和子君的恋爱活动为中心,将在一年的暮春、深秋、严冬、初春中所发生的各种事件串成了一个整体,真实地展示了两个主人公从熟悉、恋爱、同居到感情破裂,最后分离的悲剧过程。

使读者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这便是手记体裁的特色和独有魅力。

(2)叙事与抒情的有机结合。

全篇的基本故事情节是两个主人公从爱到毁灭的一段人生历程。

其间分二十个片段,叙写了五件重要的在那样的黑暗社会并无助于改写他的命运,但毕竟反映出他有这么一种宝贵的个性品质,在他的个性品质中,重情,可说是十分鲜明的。

他对子君的爱,是真诚,而对子君曾经给予过他的爱,他是十分珍惜和看重的。

这种对爱的珍惜和看重,在他的两个时期表现得最为鲜明。

一是两人恋爱时,涓生自述已经记不清那时怎样地将我的纯真热烈的爱表示给她。

二是在子君离他而去且自知子君已死后,涓生又自述:

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

正是这种重情的个性品质,使涓生最后没有伦为一个负心汉。

涓生能反省的个性品质,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人生的反省;一是对自己的剖析。

在对人生的反省中,涓生能从自己的人生遭遇中领悟人生的某种真谛,如,当他失业后,终于未能凭写文章、读书的本领改变自己的困境时,他悟到,以前的生活只未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

第一便是生活。

人必生活着,爱才能有所附丽。

这实际是从形而下的遭遇种,的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结论。

这也反映出涓生是有清醒理智的人。

在对自己的剖析中,涓生不仅剖析了自己的卑怯,更从对自己的剖析中,表露了深深的悔恨,这些悔恨,既是对自己灵魂的忏悔和剖白,也是对自己爱的历程的反省。

正式这种勇于反省的个性品质,给人一种希望,也能得到人们的谅解。

也正是这种个性品质,体现了一个经受过五四新思潮熏陶的知识分子的特征。

《伤逝》艺术特色事情:

熟悉、恋爱、同居、遭受失业的打击、分离。

在叙写这五件事中,又记载了许多生动的小故事,如涓生向子君求爱等,这些叙事清晰地展示了两个人地感情、生活的轨迹。

同时作者不是让人物在那里冷静地叙事,而是将强烈的抒情夹于其中,使文章更为感人。

如小说的起首一段:

如果我能狗,我要写下我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既是在叙事要写下我悔恨和悲哀,又是在表达心曲抒情。

又如第十八、十九、二十段,也常常将叙事和抒情有机结合。

(3)塑造人物用画眼睛的方法。

抓住最主要的特征写,如写子君时,有时抓住她的心理活动的几个瞬息写;有时又抓住几个细节或者神情的变化等,写出心理活动。

如当涓生向子君表达了我已经不爱你了的真实情感后,子君的脸色陡然变成灰黄,死了似的;瞬间便又苏生,眼里也发出了稚气的闪闪的光泽。

这眼光射向四处,正如小孩在饥渴中寻求慈爱的母亲,但只是在空中寻求,恐怖地回避我的眼。

这里作者既出色地描写了子君眼神的变化,又通过这些变化生动地展示了子君心灵深处的痛苦、绝望地寻求活动,将子君的那种温柔的性格揭示出来了。

(完)

子君:

一个痴心的为爱而奋斗,而牺牲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

爱,是支配她所有行动的内在因素,而且是最重要的因素。

为了爱她能冲破封建门第观念,与地位低微,生活并不富裕的涓生走到了一起;为了爱,她不顾封建家庭的压迫,不顾社会的嘲笑和诽谤,在别人的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中昂然而行,与并不富裕的涓生同居,并响亮地喊出了这样的心声: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她这种为了爱而进行奋斗让人赞赏。

她这些行为,体现了新时代女性强烈的个性意识,具有了可贵的价值。

但她也有明显的思想缺点和性格缺点。

这些缺点也无一不与爱相联系着,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缺点都是爱的牺牲品。

她的思想缺点也只要有两方面:

第一,她只看到爱情,把爱情的重要结果婚姻的取得,看成是自己人生奋斗的全部内容,也当作是自己人生奋斗的终点。

所以,在与涓生同居以后,她就不再前进了,也没有什么新的理想、信念了,一心一意只想当好家庭主妇的角色,做家务,成了她对人生应尽的唯一义务,并沉醉于其中而不自觉。

此时,她已从昔日所反叛的封建家庭中走出来,又自己将自己束缚在了一个新的牢笼里。

从过去做封建家长的奴隶角色,变成了做自己新家的家庭奴隶的角色。

更让人感到可悲的是,她不仅做了这种家庭奴隶,而且无半点不满,反而沾沾自喜,完全满足了,所以作品写到,她竟胖了起来,脸也红活了,和过去苍白的圆脸,苍白的瘦胳膊相比,几乎判若两人。

正因为她停止了生活的追求,她生命的意义也就在这种做家庭奴隶中被消蚀掉了。

这正是她的想弱点带来的必然结果,而这个结果不仅预示了以后她的悲剧命运,而且,这种结果本身就是她的一种人生悲剧,一种几乎无疑的悲剧,一种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悲剧。

第二,子君在婚姻自由方面挣脱了封建专制的某些束缚,但并未挣脱它的所有束缚,并没有从旧传统、旧习惯、旧思想中彻底解放出来,而且也没有争取彻底解放,特别是思想解放。

鲁迅说子君未脱尽旧思想束缚,这正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子君的又一个思想弱点。

正因为她未脱尽旧思想束缚,她的思想感情,甚至行为,也就不可避免地要流露出旧思想的庸俗气。

如,子君把自己喂的小狗取名叫阿随,为什么,随者,追随、跟随之谓也。

这表明,此时的子君在小狗面前已经以主子自居了,把狗看成是子君可以随时使唤的奴才,这反映了她对目前地位的满足和骄傲之感,以及她滋长起来的庸俗的虚荣心。

又如,为了小油鸡的事,子君经常和邻居官太太明争暗斗,这和旧时代的村妇之间的吵架、斗法,使小心眼,完全一样,这说明她的思想境界、胸怀、品格等并没有高出一个庸俗无耻的官太太的地方,同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旧式家庭妇女并无多大区别。

子君的性格缺陷主要是缺乏独立意识,依附性太强。

子君缺乏在社会上独立谋生的能力,没有和男子平等的经济权利,也不知道取争取这种权利。

在子君的心中,似乎在家靠父母养活,出嫁靠丈夫养活,这是妇女天经地义的命运。

所以,在她与涓生结合后,她没有表现出一丝一毫争取自食其力,不依靠任何人的平等经济自由的理想和信念。

这和她后来的悲剧结局也又密切的关系。

(为什么?

无经济地位,无独立性,一旦依附的对象不可靠,依附也就失去了一切。

从以上两个人物的性格刻画来看,鲁迅写这两个人物性格的重点是放在剖析他们的弱点方面,由此,我们也可发现作品的主题是批判批判其思想与性格的弱点,并由此看出反省的主题。

《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

(1)刻画人物重点在画眼睛这是鲁迅一贯的艺术主张。

所谓画眼睛,就是突出人物性格的住要特征。

小说的第一章第三章,就是通过具体描写阿Q的所作所为以及所思所想表现,从各个角度突出地刻画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

以后各章,进而刻画了阿Q性格的主要侧面及其发展,然而对精神胜利法的描写,显然仍反复出现,贯穿全篇。

阿Q临死时画圆圈前后的心理,更是画龙点睛地突出了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2)小说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特征,把章回小说同传记文学结合起来,摒弃了旧小说中一些陈规陋习,灌注了现代西方小说写传记注重人物心理刻画的特点,从而使小说既具有中国的民族特色,又避免了旧小说的一些弊端,如慢节奏等等,同时,又具有了现代小说的气息。

(3)故事情节的展开与人物性格的描绘紧密结合,真正体现了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这一小说的美学原则。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同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而展现的。

随着情节的发展,阿Q的性格也愈加鲜明,愈富有个性,愈典型。

(4)鲁迅把阿Q的行为描写同他的内心世界的刻画结合起来。

阿Q因头上长了不体面的癞疮疤而忌讳说光亮灯烛,个性地揭示了阿Q既爱面子又不服气的内心世界。

真正做到了形神兼备,使人读了对阿Q的描写,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5)深广的社会历史背景与阿Q的悲剧命运相结合,从而将《阿Q正传》的社会意义,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使阿Q这个典型,具有了更广泛的意义。

如阿Q在辛亥革命胜利时,不仅没有参加革命,反而成了牺牲品,从而形象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6)悲喜交融的艺术风格。

《阿Q正传》是悲剧,但不是单纯的悲剧,是将泪与笑、热与冷、严肃与幽默交织在一起的悲喜剧。

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作者无疑是出之于喜剧的讽刺,与含笑的幽默。

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但精神胜利法使阿Q成为苟活于一个吃人世界的做活的工具与供人玩笑的玩物,这无疑是使人灵魂颤抖的悲剧,因而那喜剧的笑比之于悲剧的泪更使人感到沉痛。

当阿Q以荒唐方式向吴妈求爱而演出了一场恋爱的悲剧以及后来糊里糊涂地在自己的死亡判决书上画圆圈,因发抖没有画圆而惋惜时,这种喜剧式的描写的背后所隐含的悲剧是难以言说的!

这种泪与笑互为表里的悲喜剧比之于单纯的悲剧更具有震撼人的艺术效果。

二《狂人日记》深刻的主题和划时代的意义

(1)深刻的主题

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即鲁迅所自述的“意在暴露家族制度与礼教的弊害”。

这个弊害何在?

几千来,中国人都生活在一个以儒家文化为意识主体,以封建家族制(宗法制)为政权形式,以“专制”为特色的封建社会中。

在这种社会中生活了几千年的中国人,从来没有认清过这一制度及这一制度的产物与精神支柱礼教的实质,而鲁迅却天才地在《狂人日记》中给予了揭露。

他认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是“吃人”的历史,而这种吃人,不仅在于封建统治者以专制的形式直接杀戮人民、毁灭人民的肉体,而且在于封建统治者以“礼教”的软刀子残害人们健全的精神,毁灭人们的良知良能,使人们变成行尸走肉,任凭驱使。

同时,封建统治者还通过“礼教”构造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使人们变成群氓,并相互隔膜如一盘散沙。

《狂人日记》中所揭示的狂人周围一些人的思想意识,以及他们对狂人的态度,正是礼教弊害之所在,也是礼教的杰作。

揭示了封建礼教和制度“吃人”的本质,这《狂人日记》的主题,之所以说这一主题是深刻的,是因为,这个主题是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从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中,天才地提炼出了伟大的结论。

这个结论刺中了封建主义的本质,彻底剥去了其“温柔敦厚”的面纱,将其血淋淋的面目展示在了世人面前,为人们认清封建主义的真面目,提供了新的角度。

(2)划时代的意义

在五四运动以前,在《狂人日记》问世之前,还没有一个思想家如此深刻地将批判的锋芒对准以理学为特征的中国封建文化及其封建制度对人们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摧残,而《狂人日记》第一个这样做了,因此,它深刻的主题,标志着它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作。

狂人日记》作为有别于以往中国文学的作品,无论从其深邃的内容,还是从其新颖的形式来看,它都以其令人耳目一新而标志着中国新文学的现实主义文学的开端。

在中国文学史上,反封建的文学作品并不鲜见,有反封建倾向的作品就更多,但这些作品在反封建方面有两个致命的弱点:

一是反封建不彻底,如《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

二是缺乏深层的人性内涵。

即反封建,往往只着眼于制度的弊端(如杜甫的诗《三吏三别》、〈西游记〉也只反叛政治经济的压迫),而忽视了封建礼教对人的精神的毒害与束缚。

而《狂人日记》却恰恰克服了中国传统文学反封建的这两大缺憾。

从这意义上讲,《狂人日记》作为开创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作品,是当之无愧的。

3.主要人物形象——狂人

狂人是中国新文学中一个独特的形象,也是中外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人物形象。

因此,我们分析这一形象,就应抓住其独特性,否则就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此类例子随手拈来即是。

过去中国大陆学术界,对狂人是一个什么形象就有争论,一种认为,狂人是思想界(精神界)反封建的战士;另一种认为,狂人是一个真实的狂人(疯子),一个精神病患者。

两种观念都在这部作品中找到了很多事实根据。

两种观点都有道理,也能在自己认定的范围内自圆其说,但又都是不全面的。

原因就在没有抓住狂人的独特性。

狂人这一形象的独特性什么呢?

概括起来说:

狂人既是一般的狂人,又不是一般的狂人。

(1)从形态看:

在生理上,狂人是有一般精神不正常的人所具有的特点:

强烈的幻觉、混乱的逻辑、变态的心理等等。

所以,狂人是有一般狂人所具有的生理特征,它是一个狂人。

(2)从内涵看:

在精神上,狂人又具有一般精神不正常的人所没有的特点:

A、怀疑精神与研究精神;B、抗争与呐喊的勇气与正气;C、对于后代特有的关心——救救孩子等。

狂人的这种精神特征就告诉我们,狂人,的确不是一般的狂人。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如果将学术界的两种相对立的观点综合起来,就是对狂人这个典型形象的判断:

狂人既是一个被封建制度、封建礼教迫害致狂的精神病患者,又是一个精神界反封建的战士。

他的典型性包括生理特征与精神特征两个方面。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个形象,在中外文学史上的确是独一无二的。

4.创作方法与艺术特色

《狂人日记》创作方法是直接受到人物形象质的规定性所制约的。

而鲁迅在小说中所采用的创作方法,又恰到好处地满足了塑造人物的需要。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这篇小说的优秀之处:

内容与形式的完好配合,而创作方法的成功运用又构成了这篇小说最主要的艺术特点。

作者在小说中既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方法,又采用、吸取了象征主义的方法和象征、暗示、双关等手法。

之所以采用两结合的方法,是由狂人这一形象的特点所决定的。

正因为狂人是一个真狂人,既有一般真狂人(精神病患者)所具有的多种特点:

(1)病态的敏感;

(2)病态的精神亢奋;(3)迷离的错觉、幻象等。

所以为了真实地写出狂人的生理特点,鲁迅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方法。

现实主义对对象“真实描写”的特点,恰好满足了狂人这种“真狂”的特征。

又由于狂人是一个思想界的先驱,他的精神状态和反封建的个性特征又不是一个真狂人所具有的,表现狂人的这种个性特征,鲁迅采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

狂人本身就是一种象征,是反封建时代先驱的象征,是一切敢于向封建传统宣战,并深刻地反省封建传统揭示其吃人本质的思想界战士的象征;是所有具有现代意识的先进知识分子的象征。

如此,就是作者在作品中所描述的狂人“半夜查历史”等行为有了可信性和艺术的依托性;也使作者顺利地揭示了狂人的精神内容:

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反抗精神、理性精神。

狂人这一形象也就在两结合艺术方法的作用下被成功地塑造出来了。

狂人形象塑造的成功,又在艺术上保证了小说主题的顺利呈现,从而使整部小说浑然一体:

思想内容凭借艺术之功而得以完善,艺术手法也因思想内容的充分表现而获得了应有的价值。

这正是这篇小说最主要的优秀之处。

除此之外,小说所采用的特别的格式:

日记体形式,对人物心理的细致刻画,以及它简洁峭拔的语体文,在当时都是别开生面,具有开拓意义的,也有效而具体地显示了这篇小说的“优秀”之处。

孤寂的巨人

1.从个人生活来看:

由于种种原因,纵观鲁迅的一生,在他的社交圈子里,尤其是在文化人圈子里,与他心心相印的朋友说不出几个。

交友不广,一方面说明鲁迅很孤独,缺少交流很寂寞,另一方面说明他个性太突出。

有突出的个性,正是“巨人”的品质之一。

鲁迅的家庭生活也是不幸的。

这种“不幸”既加重了他的孤寂,又构成了孤寂的内容。

2.从情感世界看:

鲁迅的情感丰富而鲜明:

爱如阳光温暖人心;憎如冬寒砭人身心。

但又爱憎分明。

敏感而忧郁:

对一切关己不关己的人和事都会引发一种感情倾向;对社会、自身常怀忧郁之情。

鲁迅的情感世界由两部分组成:

A.民族、大众情感。

对民族,鲁迅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对大众,他“哀其不幸”(同情),又“怒其争”(恨铁不成钢)。

B.个人情感。

他渴望爱,重情。

正如他所说的“无情未必真豪杰”。

鲁迅有这样崇高的情感:

“爱国”,“忧国忧民”,可是没人理解他,正如他青年时代写的一首诗一样“寄意寒星荃不察”;鲁迅对民众如此倾注同情,盼他们觉醒,不仅民众“不察”,连文化同人也“不察”。

创造社同仁说他是“封建余孽”,“二重反革命”(郭沫若语);太阳社的阿英说他将民众写得如此落后,看不到光明,是落伍者,冷眼旁观者,等等。

他渴望爱,可母亲送给他的“礼物”(婚姻),却使他不知道爱情为何物……

从鲁迅的情感世界看,他的爱国、忧国忧民之情,无疑是伟大的;他个人情感的对爱的渴望对情的看重,是符合人性的。

但却不被人理解,所以,他又是孤寂的。

3、从思想境界看

鲁迅的思想,犀利、睿智、深邃、明达。

他对中国历史、中国现实、中国人的认识既独特又深刻。

他对中国的历史的方方面面,从政治、文化、哲学、宗教、艺术,给予了全面的反省,既首肯了中国历史的伟绩,更发现了它的弊端,如礼教“吃人”,制度的专制等。

他对中国现实中各种革命的性质及问题,洞若观火。

他对辛亥革命的失败教训的总结是无人能比的(没有唤醒民众),对革命文学的真知灼见,今天看来,仍是深刻的。

至于他对中国“国民性”的发掘、批判的深度,至今也是让人惊叹的。

总之,他当时的思想境界,在中国的思想界、文学界的同仁中是最高的。

这无疑直接显示了他的伟大和巨人风范。

但是,事物的辩证法恰恰就在这里:

曲高则和寡。

由于他的思想境界太高了,他同时代人都难以达到,所以引不起共鸣。

他与中国的许多文化名流进行过“论争”。

他论争的目的很清楚:

探索真理,也检验自己对历史、现实、人的看法是否正确,他希望在“论争”中进一步完善自己。

可是,他失望了。

每一次论争,从五四时期的与论争,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论争,与现代评论派的论争;到左联前期与创造社、太阳社的论争,到晚年关于“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论争……,没有一个人真正以理论的力量说服过他,所有的人都不是他的对手。

他似乎“胜利”了,但这是苦涩的胜利。

所以他更感到孤独、寂寞。

既然,在同辈人中找不到思想的共鸣者,所以,孤寂的鲁迅将目光转向了青年。

他一生那么热情地帮助、奖掖青年人,如殷夫、柔石、叶紫、萧军、萧红等,其中的原因之一大概在此。

鲁迅“孤寂”形成的原因,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这涉及:

1.时代、历史的外在原因;

2.个人气质的原因;

3.与所受的影响,特别是尼采、安特莱夫等。

老舍

祥子形象,祥子是个普通车夫,是城市里的最底层劳动者,但是,他和一般城市贫民不同之处在于,他是从农村刚刚进入城市的,还没有完全市民化。

他的身份虽然是市民,但是,性格却是农民性格。

从这点上看,祥子是城市里的农民。

他具有农民式的价值观念,也具有农民式的善良、朴实、勤劳、内向和坚韧。

这个人物写得好,首先是性格丰满。

祥子作为一个朴实的农民,他的生活态度是非常农民化,他没有所谓非分之想,没有对生活的奢侈要求,只希望凭着自己的劳动过着温饱的生活。

他把这种生活理想寄托在车上,在他看来,只要有了自己的车,就可以过上温饱生活。

他对于车的执著,对车的感情,就象农民对土地和耕牛一样。

农民是一母地,两头牛。

他是一个人一台车。

他的车,都有生日。

他以农民的坚韧、勤劳、节俭,去实现一台的车的理想,早出晚归,省吃俭用,用一个闷葫芦,把每天挣来的钱存起来。

作品还写到他的善良,比如给别的车夫买包子吃。

他缺乏商业意识。

他攒钱,不放债。

他和虎妞结婚以后,虎妞不喜欢他拉扯劳动,让他做点小买卖,或者买几台车出租,吃利息。

但是,他坚决不干,非拉扯不可。

这也显示了他农民式的价值观念。

他在道德上高于虎妞,但是在观念上,却不如虎妞。

其次,写出了他性格变化过程,也就是精神历程。

他的性格是有发展过程,有变化的。

这是人物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长篇小说写人,最忌讳人物只是一个点,而不是一个线。

祥子的毁灭就是他的精神的毁灭,他的美好品德的泯灭。

他经历了一个由单纯到复杂到堕落的精神悲剧历程。

一自立自强阶段。

充满朝气,自信,好强,为自己的生活理想而奋斗。

即使被抢劫,被敲诈,也没有完全丧失生活的勇气和信念。

“他确乎有点象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二焦虑阶段。

与虎妞没有爱情的婚姻生活,对他的精神、肉体构成巨大的摧残和伤害,使他丧失了生活的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