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历史 通史岳麓版阶段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阶段四 课时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210981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9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历史 通史岳麓版阶段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阶段四 课时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版历史 通史岳麓版阶段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阶段四 课时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版历史 通史岳麓版阶段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阶段四 课时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版历史 通史岳麓版阶段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阶段四 课时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版历史 通史岳麓版阶段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阶段四 课时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版历史 通史岳麓版阶段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阶段四 课时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版历史 通史岳麓版阶段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阶段四 课时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版历史 通史岳麓版阶段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阶段四 课时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版历史 通史岳麓版阶段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阶段四 课时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版历史 通史岳麓版阶段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阶段四 课时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版历史 通史岳麓版阶段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阶段四 课时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版历史 通史岳麓版阶段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阶段四 课时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版历史 通史岳麓版阶段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阶段四 课时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版历史 通史岳麓版阶段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阶段四 课时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版历史 通史岳麓版阶段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阶段四 课时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版历史 通史岳麓版阶段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阶段四 课时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版历史 通史岳麓版阶段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阶段四 课时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版历史 通史岳麓版阶段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阶段四 课时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版历史 通史岳麓版阶段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阶段四 课时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版历史 通史岳麓版阶段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阶段四 课时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历史 通史岳麓版阶段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阶段四 课时2.docx

《版历史 通史岳麓版阶段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阶段四 课时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历史 通史岳麓版阶段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阶段四 课时2.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历史 通史岳麓版阶段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阶段四 课时2.docx

版历史通史岳麓版阶段四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阶段四课时2

课时2 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

考纲考点

宋元时期的社会经济

(1)农耕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的繁荣。

(2)手工业的进步。

(3)商业发展与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4)“重农抑商”政策。

素养解读

时空观念

梳理宋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及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认识农耕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及对外贸易的表现、特点及影响。

历史解释

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繁盛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史料实证

运用图文史料,实证宋代农业、手工业及商业发展的表现、特点及影响。

唯物史观

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客观辩证地认识宋元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政治、科技思想文化的影响。

考点一 农业的发展

1.生产技术:

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

占城稻的引种,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2.土地制度:

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经营方式。

3.灌溉工具:

宋代出现利用水力为动力的水转翻车。

4.重心南移:

南宋时期完成,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中国古代区域经济发展演变特点

(1)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自战国到中唐时期的经济重心所在。

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已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2)随着中华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日益突出。

两宋之际,经济重心南移至长江流域。

    

考点二 手工业的进步

1.纺织业

(1)宋代:

棉花种植普及,棉纺织业成为新的手工业部门。

(2)元代:

黄道婆全面革新内地落后的棉纺织技术,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松江在元代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

2.冶金业

(1)北宋时期以煤作为燃料冶铁已相当普遍,钢铁的硬度和质量大大提高。

(2)南宋末,开始用焦炭冶铁。

3.陶瓷业

(1)宋代制瓷业兴盛,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地方特色的五大名窑。

(2)宋代,瓷器成为中国经海路外销的重要商品,“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路”。

(3)元代开始生产彩瓷。

考点三 商业的繁荣

1.表现

(1)集镇、夜市兴盛。

(2)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元代更广泛流通纸币。

商业发展步入新的高峰期。

(3)海外商运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大港口,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2.“市”的发展

(1)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2)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控,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3)“草市”已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3.“重农抑商”:

宋代抑商政策松动,允许商人应试科举入仕,商人的地位提高。

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1)打破严格的坊市制,商业活动不再受时空限制。

(2)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

(3)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史料史论]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朝廷在古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

语曰:

“苏湖熟,天下足。

——《陆游集》

核心论点:

表明南宋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依赖江南地区,说明南宋时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

[知识链接]唐宋元“匠户”政策的演变

(1)唐代:

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作“匠户”,唐代出现工匠定期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内服役的制度。

中唐以后,役匠逐渐减少,雇匠增多。

(2)宋代:

雇匠居多,实行薪酬制。

(3)元代:

实行“匠籍制”,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由专门机构直接管理,不得脱籍改业;工匠世代相袭,承担官方的工役。

[史学新论]宋代商业革命

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美国学者费正清和赖肖尔的《中国:

传统与变革》都认为宋代出现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商业革命”,其理由主要是:

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首次出现了商业大都市;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等。

[史论观点]宋朝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

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

……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核心史论:

宋代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放开对城市的商业管理,促进了城市商业的繁荣。

探究1 唐宋经济制度变迁的特点及影响

『考题例证』

【典例1】(2018·课标全国Ⅰ,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

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  )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答案 A

点评

本题以宋代四川井盐业的发展为载体考查北宋时期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审题

解答关键是要紧扣题干手工业者自由流动的特点及反映的现象的根源。

解题

材料“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说明手工业者的自主性较强,但并不能说明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排除B项;只依据四川一地史实不足以说明雇佣劳动已经普及,故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盐业专卖制度,故排除D项;四川一县就有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可以说明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

『史论链接』

角度1 唐宋经济制度变迁的总体特点

经济制度变迁是唐宋变革最直接的表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发展趋势,也带有不同时代的鲜明烙印。

具体特点如下:

(1)私有制的发展:

唐初实行均田制,唐中期均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宋代手工业中官营不断缩小,民营日渐扩大趋势。

(2)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宋代租佃制成为最基本的生产关系,地主与佃农是租佃契约关系;手工业中唐代官营手工业出现了劳役制向雇募制过渡的趋势;宋代雇募制更成为了普遍的方式。

(3)国家干预逐渐减少:

唐宋时期,国家越来越多地退出经济的直接经营,把更多的经济空间让渡给民间;在政府物资调配、专卖等领域中国家开始更多地吸纳商人的力量。

(4)国家更多地使用经济手段管理:

唐宋时期,在专卖、对外贸易等制度的活动中,都体现了政府对经济手段和经济效益的重视。

角度2 宋代土地政策变革的影响

(1)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兼并直接导致的是农民身份的变化和职业的流动,或者因职业需要和地区发展不平衡而导致地区流动。

(2)客观上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宋代商品经济活跃,城乡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为失去土地的农民再就业或者到其他地区再就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农民转而从事手工业、商业或被迫租种地主的土地成为佃农。

『即时体验』

1.(2019·湖北麻城模拟)南宋学者袁毂感叹:

“昔之农者,今转而为工;昔之商者,今流而为隶。

贫者富而贵者贱,皆交相为盛衰矣。

”这说明当时(  )

A.抑商政策的取消推动了经济发展

B.农业与工商业处于平等的地位

C.社会流动冲击了原有的等级秩序

D.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农业的衰败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工与商、富与贫的关系在这一时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实质上说明了社会流动对原有社会秩序的冲击,故选C项。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始终,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有关农业与工商业关系的对比,B项错误;在古代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从未造成过农业的衰败,D项错误。

答案 C

2.(2019·湖南长郡中学模拟)在宋代,设镇的标准是:

“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

”“州县官凡有所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由此可知,宋代(  )

A.承认了私营商业的合法性

B.严重阻碍了市镇的设置

C.放弃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D.影响了小农经济的地位

解析 根据材料中“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州县官凡有所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说明当时设镇是为了增加政府的商业税收,即对私营工商业给予一定的承认,故选A项。

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市镇的发展,B项错误;宋代仅仅是放松了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放弃,C项错误;据材料信息可知未影响小农经济的地位,D项错误。

答案 A

探究2 唐宋元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考题例证』

【典例2】(2015·课标全国Ⅰ,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  )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答案 C

点评

本题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宋代区域经济发展对政治统治理念的影响,主要考查解读材料信息获取历史结论的能力。

审题

解题关键是理解东南沿海地区崇拜现象得到朝廷认可蕴含的本质根源。

解题

据题干情境可知,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了政府认可,反映出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其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故选C项。

中国古代实行防御性的海洋政策,A项错误;受理学影响,宋代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对女性神话人物的民间崇拜,并不意味着女性地位的提高,B项错误;朝廷认可东南沿海地区民间崇拜,是维护统治的需要,D项错误。

『史论链接』

角度1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

牛耕在南方地区得到推广。

(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东晋),加快了南方的开发。

南方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4)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

角度2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城市交通贸易

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

人口分布

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北方人口的南迁

人才教育

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生态环境

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即时体验』

1.(2018·湖南雅礼中学模拟)下表为北宋时期被列入正史列传的人数统计表。

该表说明(  )

北宋

北方人数(个)

北方所占比例

南方人数(个)

南方所占比例

前期

278

84.5%

51

15.5%

中期

274

63.9%

155

36.1%

后期

121

40.3%

179

59.7%

A.地域是官员选拔的决定性因素

B.政治中心转移影响人才培养

C.经济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D.正史列传作者偏袒南方士人

解析 根据材料中可知北方和南方的比例不断变化。

北宋时期,我国南方经济发展,因此导致列入正史列传的人数的增多,说明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故选C项。

答案 C

2.(2019·海南海口模拟)《析津志》所载,元大都城内外商业行市即达30余种。

其中,米市、面市、缎子市、皮帽市、穷汉市、鹅鸭市、珠子市、沙剌市(即珍宝市)、柴炭市、铁器市,皆在今北京积水潭北的钟、鼓楼一带,这是因为南方来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潭上的缘故。

这一商业布局体现出(  )

A.南北方物资交流频繁

B.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C.北京水资源非常丰富

D.元朝对外贸易十分广泛

解析 解读图文,从材料“皆在今北京积水潭北的钟、鼓楼一带,这是因为南方来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上的缘故”,可知元大都的商业布局体现出南北经济交流的繁荣,故选A项。

答案 A

探究3 宋元商业发展与城市经济的繁荣

『史论链接』

角度1 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也就是交子。

(2)城市商品经济兴盛,与唐代相比,打破了地域限制、市坊不分;不受时间限制;官府对商业活动也不再严格监控,这使得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

(3)随着私营手工业规模的扩大,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也大大提高,商品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4)中唐以来,传统的商业政策——重农抑商也有所松动。

(5)海外贸易发达,南宋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即是对外贸易税收。

角度2 宋代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

(1)唐朝中晚期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北方多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社会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

(3)大量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推动南方经济较快发展。

(4)宋王朝统治者执行了比较开明的经济政策。

(5)宋代科技、思想、文化高度繁荣,促进经济的发展。

(6)若干民族政权的并立,整个中国的不统一给各国贸易创造了空间。

角度3 宋元时期城市发展的特征

(1)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时间、地域限制;农村的“草市”发展。

(2)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3)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史料实证』

史料一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摘自《唐六典》

史料二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

……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史料三 北宋东京城

(1)史料一解读主要从时间、空间两个角度认识说明唐代对商业的管理特点。

(2)史料二解读注意宋代城市商业的布局及变化所蕴含的本质特征。

(3)解读史料三注意从城市布局图说明宋代“市”打破了时空限制的特点及影响。

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的“市”与唐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

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政府对商业的控制有所放松;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2.根据史料二、三回答,“这种变化”是否说明宋代已经放弃了“抑商”政策?

提示:

宋代商业经济发展、商业活动区域及城市布局有了很大变化,如打破市坊界限、放宽经营区域等,只是政府增加税收的需要,并不表明政府放弃了“抑商”政策。

3.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

根据史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

提示:

(1)城市商业布局:

打破市坊界限;

(2)思想:

出现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3)文学:

出现一种更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生活的新体裁(宋词)。

『即时体验』

1.(2018·河北唐山模拟)宋代早市批售或零售“果子”竞争激烈,商贩用其特有的声韵叫卖,在勾栏瓦舍中的艺人听了相关的叫卖声而产生了“文八娘叫果子”的节目。

这反映出宋代(  )

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文化创造

B.商贩叫卖之语符合宋词韵律

C.商业活动发展打破时空界限

D.勾栏瓦舍成为主要休闲场所

解析 据题干中“宋代早市批售或零售‘果子’竞争激烈”“相关的叫卖声而产生了‘文八娘叫果子’的节目”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创造和发展,故选A项。

商贩叫卖之语与宋词韵律不能等同,B项排除;“在勾栏瓦舍中的艺人……”反映不出商业活动打破“时空界限”,C项排除;D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答案 A

2.(2019·四川成都诊断)对下表中税收信息的解读较为合理的是(  )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至道末年(997年)

2408.1

1567.3

天禧末年(1021年)

2641.2

3874.0

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A.重农抑商政策因工商业发展而走向终结

B.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农业经济逐渐衰退

C.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D.对外贸易税收逐渐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

解析 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政府的商业环境相对宽松,表格显示的是北宋时期农业税收和非农业税的比较,非农业税逐渐呈现上升趋势,农业税是逐渐下降,正是这一原因的体现,故C正确;古代封建社会一直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错误;农业税收的减少不能说明农业发展衰退,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是对外贸易的税收,故D错误。

答案 C

[命题素材]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两宋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

两宋时期,传统农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新发展,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精耕细作的集约化经营……宋初从越南引进早稻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普遍种植。

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农村中开始出现专门种植经济作物(蚕桑,蔬菜,漆树,花卉,果树,甘蔗)的专业户,从事个体小商品生产,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樊树志教授: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系学术委员会主任,专攻土地关系史、江南地区史,尤以江南市镇研究蜚声史坛。

材料主要从种植面积、耕作特点及新作物的引进等角度阐述了两宋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

根据材料概括两宋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变化及影响。

解析 “变化”依据材料、提取关键信息进行归纳;“影响”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产业之间联系的角度回答。

答案 

(1)发展变化:

水稻种植面积扩大,讲究精耕细作集约化经营;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迅速推广,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村出现了专门从事小商品生产及经济作物的种植专业户。

(2)影响:

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品;推动了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高考题组』

1.(2018·海南单科,4)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

这表明当时(  )

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C.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解析 材料表明当时杭州餐饮业的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反映,与奢靡之风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宋高宗的召见,体现出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不是政治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宋高宗的召见,是对该鱼羹店味道的肯定,与政府强化市场管理无关,故C项错误;据材料“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可得出餐饮业的发展,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故D项正确。

答案 D

2.(2015·课标全国Ⅱ,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

解析 农业技术进步会推动农业发展,也会使更多的农产品投入市场,带来商品经济发展,是推动全国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选C项;坊市制度瓦解只体现出商品交换场所的变化,A项错误;土地集中导致自耕农数量减少,国内购买力下降,不利于农业和商业发展,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多为官府控制的朝贡贸易,不是促进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D项错误。

答案 C

3.(2014·课标全国Ⅱ,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 据题干“富民十六户主之”“以便贸易”信息,可知交子可以作为民间贸易凭证,故选A项;交子产生之后由于富者“不能偿所负”才出现商业纠纷,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富商地位的提高,故C项错误;交子产生于蜀,题干没有体现出交子在全国的流通,也没有涉及经济重心的南移,故D项错误。

答案 A

『模拟题组』

1.(2018·河北衡水中学联考)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

这一趋势(  )

A.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B.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

C.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D.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

解析 据题干材料“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可知农民以副业的方式从事小规模经济活动有利于农业的自给自足,故选B项。

答案 B

2.(2019·河南洛阳模拟)北宋大文豪苏轼说:

“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佃农)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即佃农)散而田荒,日后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上述言论反映北宋(  )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有所减轻

C.租佃关系开始出现

D.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解析 据题干材料中“放免(佃农)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即佃农)散而田荒”意思说明地主对农民人身控制减弱,故选D项。

答案 D

3.(2018·四川广安、遂宁、内江、眉山四市诊断二)图1、图2为洛阳地区货币使用所占比重示意图。

其变化(  )

图1 唐代中期    图2 北宋中期

A.表明金银开采数量增加

B.表明政府铸币量迅速提高

C.说明纸币使用范围有限

D.受商业贸易发展状况影响

解析 据题干图文“洛阳地区货币使用所占比重”信息,可见货币的使用比例与商业贸易直接相关,故选D项。

“洛阳地区货币使用所占比重”无法判断金银的总量,A项错误;“洛阳地区货币使用所占比重”中制钱的比重在上升,但不能肯定其总量一定在上升,B项错误;“纸币”宋代才开始出现,其比例不能体现其使用范围,C项错误。

答案 D

4.(2018·山东济宁模拟)南宋时,明州(今宁波)港呈现出“城外千帆海舶风”、“船舶往来,物货丰衍”的繁荣景象,当时有人称“贩海之商,无非豪富之民,江淮闽浙处处有之”。

这说明当时(  )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重农抑商政策弱化

C.海上丝路贸易兴盛D.民间长途贩运发达

解析 根据题干中“贩海之商”体现的是海外贸易,反映了海上丝路贸易兴盛,故选C项;题干并未牵涉重农抑商政策,B项错误;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开始”说法错误,A项错误;据前面的分析,D项表述与题目中“贩海之商”、“船舶往来”不相符,排除。

答案 C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8·河南六市联考一)1027年,宋仁宗下诏:

“自今后客户(佃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

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

如果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这表明宋仁宗时期(  )

A.地主与佃户的关系依然紧张

B.佃户隶属于地主需要官府保护

C.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相对较轻

D.缓和了地主对农民土地的兼并

解析 据题干材料“客户(佃户),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如果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可知政府规范租佃关系,抵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产正常进行,这反映出北宋由于“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租佃关系盛行,地主与佃户关系紧张,故选A项。

答案 A

2.(2018·安徽合肥质检二)以下是唐宋时期我国南北主要地区公共水利工程项目统计表,它主要反映了(  )

北方

陕西

河南

山西

32

11

32

北宋

12

7

25

金及同时的南宋

4

2

14

南方

江苏

浙江

江西

福建

18

44

20

29

北宋

43

86

18

45

南宋

73

185

36

6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