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娱乐化成因和发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212658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新闻娱乐化成因和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新闻娱乐化成因和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新闻娱乐化成因和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新闻娱乐化成因和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新闻娱乐化成因和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新闻娱乐化成因和发展.docx

《论新闻娱乐化成因和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新闻娱乐化成因和发展.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新闻娱乐化成因和发展.docx

论新闻娱乐化成因和发展

论新闻娱乐化成因和发展

论新闻娱乐化成因和发展

摘要:

随着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进入市场经济,市场竞争的压力和注意力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我国的媒体在操作方法、运营模式、编辑方针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商业化趋势,也催生了我国的新闻娱乐化现象。

本文将从宏观理论分析、微观受众(技术)分析、未来趋势分析这三个方向来对新闻娱乐化产生原因进行阐释。

关键词:

新闻娱乐化现象原因分析发展趋势

正文:

一.前言1.新闻娱乐化现象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一批在政治上、经济上独立的廉价报纸的出现,其内容主要是简短、通俗,政治色彩弱,人情味、趣味性浓的社会生活内容,其中不少新闻还带有故事情节。

到了19世纪末,这种伴随大众化报纸的煽情之风达到了最高点,随后是黄色新闻的泛滥。

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美国传媒狂炒辛普森杀妻案、前英国王妃戴安娜之死、前美国总统克林顿的绯闻案,是新闻娱乐化的三大标志性作品。

而我国新闻娱乐化现象始于1981年1月1日,《中国青年报》首创星期刊,将“软手法”引入“硬新闻”中,此后,周末版、星期刊盛行,随后90年代中后期的以社会新闻为主的都市报热潮的出现将我国的新闻娱乐化推向了高潮,并不断蔓延到各媒体,包括迅速发展的网络。

2.新闻娱乐化定义:

.“新闻娱乐化”概念在国内最早提出要追溯到2000年,在《娱乐化本土化——美国新传媒的两大潮流》里,李良荣第一次提出了“新闻娱乐化是指犯罪新闻、名人的风流轶事、两性纠葛”。

  

.在《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中,林晖把新闻娱乐化定义为:

“最突出的表现是软新闻的流行,即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以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其次是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新闻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并在表现技巧上强调故事性和情节性,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2.原因

1.宏观理论分析:

(1).新闻娱乐化本质上是一场以需求和技术为导向的社会信息传播的过程,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看,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即满足社会精神生活需求或信息需求的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时人类所特有的两种生产活动之一,它建立在物资生产的基础之上,并与物资生产保持着活动关系。

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就不难理解新闻娱乐化的产生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相伴而来,并不是突然而有之,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那么也会如同生产力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会出现分配和消费关系。

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和高度信息化过度之中,信息呈现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

理解了信息的商品属性,新闻作为一种商品也必然符合市场化的需求,何总产品需求多,生产商(即大众传媒)必然会增加产量。

(2).现代大众传播与经济制度机密结合,传播媒介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与市场融合,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大众传播新闻报道的闹剧化和娱乐内容的大量提供,是由于大众传播本身的特性所决定,拉扎斯菲尔德关于大众媒介对社会的影响中就提到:

大众传播具有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会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之中,人们每天在接触媒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积极掺与社会实践的热情(特别在自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

2.微观受众(技术)分析:

(1).新闻娱乐化现象与受众的选择密不可分,当今的大众媒介任然将“受众即市场”作为其基本观点,这种观点很容易把“商品销售量”,即收视率或点击量作为判断传媒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而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放在次要的位置。

大众传媒作为盈利经营组织,必须把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进行出售,满足消费者(受众)的需求,传媒机构之间必然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目标当然就是广大受众。

(2).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传播技术也层出不穷,传播的信息也呈现指数型增长,各种讯息充斥而来,信息爆炸是当下媒体信息传播的标志。

这一阶段的受众是盲目的,因为受众并不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信息来满足自己,过量的信息就像一颗子弹冲击着受众的眼球、大脑以及独立思考能力。

而此时的媒介代替了受众的思考,大众传播媒介也处于盲然阶段,既要最大限度的满足受众,又要为受众提供一个正确的方向,作为信息的提供商,他们以一种简化甚至娱乐化的方式去帮助受众理解,在双向的互动反馈过程中,受众也想信息生产商提供自己的需求建议,分享自己的需求。

在此之中,受众不自觉的引导了整个新闻信息传播的方向,即向娱乐化方向发展。

(3).当下的媒体发展正处于一个注意力经济时代,眼球改变媒体,同时媒体也覆盖了用户睡眠以外的所有时间。

我们生活被各种各样的新媒体软件占据,时间也不断的被分割,注意力也越来越分散。

随着手机媒体的日益壮大,媒体在内容推送时间上也要与时俱进24现实不间断、不断向受众提供新鲜有趣的信息。

要向抓住受众的眼球,新媒体必须在十几秒之内吸引到用户。

在新媒体时代,点击和分享产生的流量已经成为判断媒体成功与否的标志,娱乐化的解构成为最符合网络传播的方式,甚至为了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产出病毒式传播链条。

这种新闻报道的表现便是关注度高、话题度热、参与性强、往往能够引起一场网络的狂欢。

同时浅阅读和碎片化成为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重要特征,严肃性新闻和调查性报道变得小众化甚至精英化、知识分子化。

(4)当然,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和普及都伴随着与这种媒介相关的异常的社会现象,但并不意味着因为科技的原因而导致了新闻的娱乐化,科技知识对其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其根本还在于人,即受众本身。

无疑新媒体技术确实给受众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受众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来表达出传统媒体所带给其不一样的观点的宣泄。

“人人都是记者”便意味着人人都可以创造新闻,眼球效应便是最重要的目的,如何吸引大众眼球?

娱乐化自然是最好的出路,大众在生活压力和经济压力双重压迫下,释放排解压力自然是娱乐,发一声惊叹总是比来一处眉头紧锁要简单。

似乎大众媒介也自觉的达成了共识、产生这种阶段性的默契,即全民娱乐时代!

让市场左右思想。

3.未来趋势

1.长久存在、但会在未来一段时期下降,并和精英化媒体、知识新闻并存发展。

受众的选择不是一层不变,它是一种动态化的变化之中,在目前这种互联网野蛮增长时期,海量庞杂的信息也让受众在互联网发张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知识。

快餐式内容虽然能够满足受众的一时之快,但长期海量及时的讯息也会使得受众产生麻痹感、疲劳感,甚至产生排斥心理。

事实上随着媒介技术以及受众自身的成长,分众早已不是新鲜事。

分众正是基于一部分受众开始掌握自己的思考力,选择跟适合自己的媒体而产生。

在媒介使用中,许多用户从文盲级别慢慢成长为知识教授,他们对信息的需求除了资讯之外,还希望看到独到和更加透彻的深度分析,以便得到更具见解性的观点,这其实也是基于互联网充斥太多假新闻的被迫和无奈的抉择。

2.深度内容,质量为先的时代即将“死灰复燃”。

当下,很多媒体战略已经从以资讯型内容为主的媒体转向资讯+深度内容的模式。

而这种模式的变化,也是基于市场受众选择的变化,是市场和需求的变化结果。

深度并不意味着看不懂,事实上正是由于过去的媒体在深度新闻的报道中确实让很大一部分受众看不懂,自动选择浅显易懂的新闻或者带有娱乐化性质的新闻。

小众正在成长为大众,需要媒介能够揭露新闻事实对人们生于其中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关系。

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大量事实上面,提供事件的延展性和关联性。

同时这种关联性和事实是可以以最快的方法到达用户。

3.媒介盲目消除,开始引领受众的选择。

在经历了互联网和自媒体发展的盲目以及窘境之后,大众媒体开始对受众的选择进行互动式的调整,不在一味片面的依靠点击率追随用户的喜好来推荐内容。

在知识性用户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受众也开始消除迷茫,开始明白自己想要的讯息是什么,纵使信息多如牛毛,受众人能够找到自己的喜好,即进入内容时代。

同时受众将更加细分,某个领域的内容会出现井喷式发张。

总结:

新闻娱乐化不仅仅只是单一发生在传播方面的现象,我们的社会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经济、社会、文化和人文思想上的共同作用。

既是技术发展的直接结果更是受众自身选择的结果,与其说是新闻娱乐化,不如看成是信息传播的阶段性变现,在这一阶段信息传播突出了受众的参与、突出了娱乐化的潮流,传播的本质是对信息、内容的传播,只有坚持以优质内容为主,媒介才能屹立于变革潮流中不败之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