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专题总复习练习必考热点3中国传统文化与西学东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217666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专题总复习练习必考热点3中国传统文化与西学东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专题总复习练习必考热点3中国传统文化与西学东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专题总复习练习必考热点3中国传统文化与西学东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专题总复习练习必考热点3中国传统文化与西学东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专题总复习练习必考热点3中国传统文化与西学东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专题总复习练习必考热点3中国传统文化与西学东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专题总复习练习必考热点3中国传统文化与西学东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专题总复习练习必考热点3中国传统文化与西学东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专题总复习练习必考热点3中国传统文化与西学东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专题总复习练习必考热点3中国传统文化与西学东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专题总复习练习必考热点3中国传统文化与西学东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专题总复习练习必考热点3中国传统文化与西学东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专题总复习练习必考热点3中国传统文化与西学东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专题总复习练习必考热点3中国传统文化与西学东渐.docx

《高考历史专题总复习练习必考热点3中国传统文化与西学东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专题总复习练习必考热点3中国传统文化与西学东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专题总复习练习必考热点3中国传统文化与西学东渐.docx

高考历史专题总复习练习必考热点3中国传统文化与西学东渐

必考热点三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学东渐”

——从异彩纷呈到碰撞交融

弘扬传统文化,加强中西思想文化交流,建设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举措之一。

每年一度的曲阜孔子文化节的举办,时下兴起的国学研究热,全球创办孔子学院热,充分证明了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的魅力;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潮流在鸦片战争后重新出现。

西方文化包括“器物技艺”的物质文化、“议院”和“立宪”等制度文化以及各家思想学说、学术观点的“学理”,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大量流入中国,并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广泛碰撞交流,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高考命题从思想解放这一角度,既重视儒学思想演变历程、人文精神的特点以及与经济发展、政治文明、社会进步关系的考查,也特别重视从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与交融的角度,考查东西方思想文化交流的特点、影响及差异,同时认识思想碰撞与交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第135页)

1.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

(1)春秋时期——创立

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是当时最重要的学派之一。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主张“克己复礼”。

(2)战国时期——蔚然大宗

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秦朝时期——进入低潮

为加强思想统治,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

这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

(4)西汉时期——确立正统

汉武帝统治时期,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的一些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

(5)宋明时期——理学新阶段

儒学演进到宋代之时,程颢、程颐、朱熹等思想家把儒学发展为理学,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

到明代之时,以王守仁(王阳明)为代表的思想家又将理学发展到了新阶段。

宋明理学成为儒学第二期发展的象征。

(6)明清之际——儒学新活跃

随着时代的变迁,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为代表的思想家,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又对其中不少陈腐之处进行改造,使得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古代科技:

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和发现,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2)古代书画:

古代中国书画一体,其艺术独具东方神韵,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一席,并对周边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3)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的文学也辉煌灿烂。

从春秋的《诗经》、战国的楚辞,直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断得到发展,并呈现平民化的趋势。

(4)古代戏曲:

以京剧为代表的古代中国戏曲独树一帜,雅俗共赏。

[预测押题]

23.以历史解释创新考查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

A.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

D.都主张“礼”“法”并用

C [儒家更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道家更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故B项错误;儒家和墨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法家强调人和法和谐,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杂家强调人和国家的和谐,故C项正确;主张“礼”、“法”并用的是儒家,故D项错误。

]

24.以唯物史观引领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

这说明(  )

A.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

B.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

C.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

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A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思想领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明末一些儒家学者”,仅是部分先进儒学者的主张,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主张“天理”在人身上体现为人性,故C项错误;材料表述的是明末儒学,不属于市民文学的范畴,故D项错误。

]

25.以“家国情怀”隐性考查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唐代有很多描绘商人生活的诗篇,如元稹的《估客乐》和刘禹锡的《贾客词》等,大多极力渲染商人和农民的苦乐之别。

而到了宋代,文学作品更多宣传的是商人和儒生的苦乐之别。

由此可见,宋代(  )

A.社会价值观取向发生变化

B.财富多寡决定人的社会地位

C.儒家的义利观遭到颠覆

D.政府政策变化提升商人地位

A [材料信息涉及的是文学作品,其内容的变化与社会价值观直接相关,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突出财富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儒家的义利观遭到颠覆,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政府政策的内容,故D项错误。

]

(第135页)

1.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

(1)起源:

西方人文精神最初来自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先哲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当时的智者学派以及苏格拉底等先哲以人为本,探索人生,强调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2)复兴:

西方中世纪时期,天主教神学统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神本主义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文艺复兴时期,重新打出人文主义的旗号,恢复了人的尊严。

(3)发展:

宗教改革运动中,马丁·路德等人冲破天主教的神学统治,发展了基督教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4)成熟:

启蒙运动时期,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有了较大发展,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以及德国思想家康德等人宣扬理性,反对神性,认为人之理性是衡量万物的标准,人之理性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这些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同,人文精神从此在西方占据了主导地位。

2.人文主义在不同时期的含义

(1)古希腊时期:

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2)文艺复兴:

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追求现世的幸福,反对禁欲主义,倡导个性解放,反对盲从盲信。

(3)宗教改革:

反对教皇的权威,主张信仰得救。

(4)启蒙运动:

提倡理性,即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公开反对封建专制及宗教思想,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

[预测押题]

26.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智者学派兴起的社会条件

智者高尔吉亚声称,雄辩者能够说服“议事会”采用他的政策,能够使“顾问委员会”采纳他的财政计划,能够在“审判官法庭”前面成功地非难他的对手。

这说明智者学派兴起的社会条件是(  )

A.民主政治高度发展  B.人文精神出现

C.社会生活丰富多彩D.智者能言善辩

A [智者高尔吉亚能够说服“议事会”、“顾问委员会”、“审判官法庭”的社会条件是民主政治的发展,故A项正确;人文精神是思想根源,故B项错误;社会生活的丰富与政治无关,故C项错误;智者能言善辩是个人因素,不是社会条件,故D项错误。

]

27.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文艺复兴在历史上的作用

“他们关心的是今世而不是来世;是非宗教的古典文化而不是基督教的神学。

他们是自身命运的塑造者,而不是超自然力量的玩物。

”材料中“他们”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  )

A.否定一切权威崇尚理性

B.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

C.促进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D.否定了宗教神学观念

B [据材料“他们关心的是今世而不是来世;是非宗教的古典文化而不是基督教的神学。

他们是自身命运的塑造者,而不是超自然力量的玩物”可知材料中“他们”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家。

否定一切权威崇尚理性是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们所倡导的,故A项错误;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家们所倡导的,故B项正确;促进世界连成一个整体是殖民扩张的后果,故C项错误;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家并没有否定宗教神学观念,故D项错误。

]

28.以唯物史观引领考查启蒙运动

孟德斯鸠在《波斯人信札》中讲述了一个“穴居人”的故事:

在那里,人们“以正义待人”,财产“永远混在一起”,人们相亲相爱,过着幸福的田园生活。

这说明孟德斯鸠(  )

A.主张回归自然    B.反对教会特权

C.追求社会平等D.倡导权力制约

C [材料强调的是平等,并不是强调回归自然,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教会,故B项错误;材料“人们‘以正义待人’,财产‘永远混在一起’”说明强调的是社会平等,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权力制约,故D项错误。

]

(第136页)

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新思想”萌发:

鸦片战争惊醒了先进的中国人,他们抛弃陈腐观念,放眼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林则徐、魏源等是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洋务派将“师夷长技”思想付诸实践,迈出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第一步。

(3)维新变法思想: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民族危机面前,提出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并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新文化运动:

1915年,面对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以陈独秀为首的资产阶级激进派发动了新文化运动,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5)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爆发后,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2.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三民主义:

作为20世纪最早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在推翻清王朝和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三民主义发展了旧三民主义,反帝反封建思想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2)毛泽东思想: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毛泽东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逐渐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它仍是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3)邓小平理论:

1978年以来,中国走上改革开放之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这一伟大事业中,邓小平理论以其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既高瞻远瞩又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与特色,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成为指导思想。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在20世纪和21世纪交替之际,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预测押题]

29.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有学者认为:

“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

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此处的“原始动力”指(  )

A.实业救国  B.救亡图存

C.学习西方D.民主共和

B [实业救国仅是以张謇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的主张与动力,不符合其他政治派别,故A项错误;1840年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及无产阶级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但其根本目的和原始动力均是挽救民族危亡,救亡图存,故B项正确;学习西方仅是近代中国各派别救亡图存的途径与方式,非原始动力,故C项错误;仅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故D项错误。

]

30.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维新思想

梁启超说:

“新民云者,非欲吾民尽弃其旧以从人也。

新之义有二:

一曰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

二者缺一,时乃无功。

”这说明培育“新民”的关键是(  )

A.全面学习西方思想

B.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C.彻底否定儒家学说

D.兼采中西文化精髓

D [根据材料“新民云者,非欲吾民尽弃其旧以从人也”可知,梁启超并非是完全照抄照搬西方思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可知,梁启超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有所损益而非直接继承的,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新民云者,非欲吾民尽弃其旧以从人也”可知,梁启超的“新民”并非是彻底否定儒家传统,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新之义有二:

一曰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

二者缺一,时乃无功”可知,梁启超认为其“新民论”的特点和关键是兼采中西文化精髓,故D项正确。

]

31.以历史解释创新考查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认为:

“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府,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

”据此,陈独秀认为真正实现立宪关键在于(  )

A.民众思想得到解放

B.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C.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D.传播西方民主思想

A [“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可得出陈独秀主张解放民众思想,使其民主觉悟真正提高,故A项正确;材料着重强调民主思想的重要性,没有强调制度建设,故B项错误;材料“真正实现立宪”无法体现推翻君主专制的要求,故C项错误;材料重点强调民众觉悟的提高而非西方民主思想,故D项错误。

]

32.以“家国情怀”隐性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孙中山根据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中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仁”加以糅合、陶铸。

他认为,“博爱和我们的民生主义是相通的”;是“人类宝筏,政治极则”;是“吾人无穷之希望、最伟大之思想”。

这反映出孙中山心中的“博爱”(  )

A.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矫正

B.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C.目的是赢取更多革命同情

D.是对大同社会美好设想

D [根据材料“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仁’加以糅合、陶铸”可知,孙中山把西方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相融合,故A项错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故B项错误;材料阐述了孙中山用传统儒家思想来解释西方政治学说,未涉及寻求对革命的同情与支持,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人类宝筏,政治极则”“无穷之希望、最伟大之思想”可知,孙中山用儒家思想解释博爱,是对大同社会的美好设想,故D项正确。

]

33.以唯物史观引领考查中共两次走向成熟的关键

邓小平说:

“从我们党的历史来看,我们全党成熟的标志是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是在1945年。

我们从1921年建党,经过了24年,才成为一个成熟的党。

当然,这是从全党来说。

作为中央领导,可以说在1935年一月遵义会议……就成熟了,这也用了13年半的时间。

”中共两次走向成熟的关键在于(  )

A.坚持革命实践与反思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选择中国式革命道路

D.接受共产国际指导

A [坚持革命反思与实践是促使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的关键,故A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仅存在于国民革命时期,这与材料给定的两个时间点显然是不相符的,故B项错误;中共在1935年的时候就选择和确立了中国式的革命发展道路,故C项错误;共产国际虽然对中共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绝不是中共走向成熟的关键,尤其是遵义会议是在没有共产国际的参与和指导下完成的,故D项错误。

]

(第137页)

1.近代以来的世界科学技术

(1)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体系,不仅奠定了近代物理学的基础,而且为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进步提供了理论基础。

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引发了一场物理学革命以及科学思维革命,从而开辟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局面。

(2)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论,在科学理论上的贡献是划时代的。

这一突破性成就使人类对生命的起源和演化作出了理论上的说明,并得到了实践的验证。

(3)近代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

两次工业革命分别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工业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化,促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迅猛的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带来了一场科技革命,导致后工业时代的到来,成为全球化时代的技术表征。

2.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19世纪,文学成就非常突出,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不同文学流派并存。

进入20世纪后,文学创作仍然活跃,新的文学流派不断涌现,现代主义作品越来越多。

(2)19世纪以来,美术创作异彩纷呈,成果极为丰硕。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印象派等创作流派不断涌现。

(3)19世纪欧洲兴起的各种音乐流派,反映了资本主义的时代精神和日益增强的民族性。

20世纪,现代主义音乐兴起,日益通俗化、大众化,轻松活泼,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4)19世纪末,电影在西方首先被发明出来,随着它的不断改进与完善,这种新颖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得到大众的欢迎,逐渐成为最具时代特色的艺术。

对电影艺术冲击最大的是电视的发明。

20世纪上半叶,电视出现,电视以其节目的丰富以及运作上的特有优势,与电影争夺观众,最终形成影视并立的局面。

[预测押题]

34.以历史解释创新考查近代世界科技

引力波是一种以光速传播的时空波动,是时空曲率的扰动以行进波的形式向外传递的一种方式。

美国科研人员于2016年2月11日宣布,他们利用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于2015年9月首次探测到引力波。

据此判断,引力波的被探测填补了什么理论的缺失(  )

A.哥白尼日心说

B.法拉第的电磁感应

C.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D.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D [根据材料“引力波是一种以光速传播的时空波动,是时空曲率的扰动以行进波的形式向外传递的一种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理论与日心说无关,故A项错误;该理论没有涉及电磁感应,故B项错误;牛顿经典力学反映的是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与材料”以光速传播”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时空曲率”并结合前面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该理论是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发展,故D项正确。

]

35.以“家国情怀”隐性考查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

世界博览会的主题反映了人类对全球问题的关注,从下表中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关注的主题主要是(  )

1982年

能源:

世界的原动力

1984年

河流的世界:

水乃生命之源

1985年

居住与环境:

人类家居科技

1990年

人类与自然

1998年

海洋:

未来的财富

2000年

人类——自然——科技——发展

2005年

超越发展:

大自然智慧的再发现

2010年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2015年

给养地球:

生命的能源

A.关注科技与工业的发展  B.关注人类和平、和谐

C.人与自然的关系D.科技作用的两重性

C [据材料,1982—2015年人类关注的主题涉及科技的发展,但对工业的发展则无反映,故A项错误;B项不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关注的主题,故B项错误;据材料1982-2015年的主题归纳可知,人类关注的主题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故C项正确;D项在材料中无反映,故D项错误。

]

36.以唯物史观引领考查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

“运用不断翻新的各种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从各个角度和各个侧面,表现出一种更高意义的真实,从而反映出世界的荒诞、人生的虚无和生存的荒谬。

”具有这一创作风格的是(  )

A.浪漫主义文学    B.古典主义文学

C.现实主义文学D.现代主义文学

D [浪漫主义文学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古典主义文学往往以古代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为题材,突出理性,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现实主义文学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由材料关键信息“世界的荒诞、人生的虚无和生存的荒谬”可知,这一创作风格属于现代主义流派,故D项正确。

]

37.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世界美术流派的代表作

“主张根据太阳光谱所呈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相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间印象,一反过去宗教神话等主题内容和陈陈相因的灰褐色,使欧洲绘画加强表现力的新方法,对绘画技法的革新有很大影响。

”下列绘画体现这一风格的是(  )

A.《格尔尼卡》B.《日出·印象》

C.《伏尔加河上的纤夫》D.《自由引导人民》

B [《格尔尼卡》是现代主义美术,与材料中“七种色相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间印象”不符,故A项错误;印象派借助当时光学领域的新成就,醉心于光和色的研究,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反抗保守陈腐的主题思想,与材料中“七种色相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间印象”相符,故B项正确;《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现实主义美术,与材料中“七种色相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间印象”不符,故C项错误;《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美术,与材料中“七种色相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间印象”不符,故D项错误。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