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亲人传记字.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218805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篇亲人传记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一篇亲人传记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一篇亲人传记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一篇亲人传记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一篇亲人传记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一篇亲人传记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一篇亲人传记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一篇亲人传记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一篇亲人传记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篇亲人传记字.docx

《一篇亲人传记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篇亲人传记字.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篇亲人传记字.docx

一篇亲人传记字

一篇亲人传记2000字

篇一:

如何写人物传记

如何写传记

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应。

人物传记是后人或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人物传记是人物志的主体,是地方志中的重要内容。

人物传记的特征有两个:

其首要特征是真实,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生动。

(即真实性和文学性)

体现真实“志属信史”,志传和史传一样,必须真实可靠,符合历史事实,对人物的记述也必须坚持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一是一,二十二,功是功,过是过,不虚构渲染,不隐恶扬善,不拔高溢美,不贬责降低,据事“直书”,做到认真、事真、言真、形象真,以真取信,以真感人。

只有做到“情真而不诡”,“事信而不诞”,才能有益于人,传之久远。

一、广集资料,反复考证。

要使传记真实可信,首先必须全面搜集、占有丰富详实的资料,使传记所反映的人物生平事迹准确无误,完整无缺。

这些资料一般包括五个基本方面的内容:

1、人物的姓名、性别、籍贯、民族;

2、人物的生卒年月。

3、人物的学历、简历、党派、职务。

4、人物的贡献功绩、科学成果、著作。

5、能反映人物思想风貌本质特征的典型事件。

对于收集大量的资料,又要细心鉴别,严格选材,做一番“弃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研究、考证工作,严格坚持史实的可靠性、准确性。

这样,才能为社会所公认,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如果史实错了,立论也就不正确了,因此编写传记时,一定要占有丰富、详实、真实可靠地资料后,方能动笔,梅林为了写《马克思传》,用了几乎二十年的时间,搜集并深入钻研有关马克思的资料。

司马迁写《史记》,经历了十年,如果加上他搜集的史料,调查研究所花去的时间,可以说一部《史记》抓住了他的毕生精力。

二、抓住人物本质,从环境中说明人。

撰写人物传记,应把所写的人物放到他所处的社会关系中去,从表面现象深入到人物和各种社会关系的内在联系,抓住人物的本质进行记述,马克思指出: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任何人的思想和行动都受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制约,人物传记就是要写出一定的社会关系造就一定的人,而这个人又怎样对当时的社会关系施加一定的影响。

马克思的论点为人物传记的创作提供了最重要的指导思想,也为真实的描述人物的本质特征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一些杰出的思想家和作家也曾经指出过,编写人物传记必须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中来描述,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环境,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德国工人运动领导人罗〃卢森堡,希望梅林在写作《马克思传》时,能做到从环境中说明人,从历史中说明环境。

如果不顾人和社会关系的内在联系,不把人放到当时所处的历史

环境之中,就不能写出具有真实感的人物,甚至歪曲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即使像杰出的法国作家维〃雨果,他的《小拿破仑》由于不理解法国当时的阶级斗争造成一种社会局势,使得一个平庸可笑的人物路易〃波拿巴有可能扮演英雄的角色。

马克思说雨果没有觉察到:

“当他说这个人表现了世界历史上空最强大的个人主动作用时,他就不是把这个人写成小人而是伟人了”。

而这,也就是脱离了历史的真实性。

可见,要写好人物传记,必须了解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与时代背景,把人物臵于一定的历史环境和时代背景之中,论其世知真人,才能写得典型真实。

三、从人物的复杂性中对人物做出公允的评价。

历史是绚丽多彩的万花筒,历史人物有其复杂性。

在错综复杂的历史条件下,大量的历史人物功过参合,斑瑜互见。

有的人功大于过,有的人过大于功。

因此,我们对历史人物要全面研究,具体分析,一分为二地看人物的好与坏,功与过,决不能因为一个人后期不好,就把前期的功劳一笔勾销,也不能因为做过一些错事,就把其他方面的贡献全部抹熬,而是要尊重事实,尊重历史。

司马迁写《淮阴侯列传》对韩信的军事才能使满怀激情的描写,但对韩信早年的“无行”、“不能治生商贾”、“食从人寄食饮”、“俯出胯下”却并没掩盖而是真书,读者读后反觉真实可信,所以我们写人物传记,一定要从当时社会历史的客观条件出发,事实求是地记载和评价历史人物,真实地反映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

叙述生动

所谓生动,就是要把人物写活。

写成既有鲜明的个性,又能体现时代特征和阶级特征,栩栩如生的血肉之躯,而不是干巴枯燥的偶像或只有动作没有思想的机器人。

司马迁的《史记》雄视百代,卓然独立于千古,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于他刻划了许许多多个性鲜明的人物。

马克思也曾为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上半叶的军事活动家政治家写作小传,他写的《贝尔蒂埃》、《贝尔纳多特》、《布律恩》、《布里昂》,生动记述了拿破仑一世时期法国军事活动家和政治家的群像,其中有贪得无厌、追名逐利之徒;有苛求官职、封号和王位的野心家,有愿为任何制度效劳的不择手段的钻营者。

这些小传,即描述人物的特有个性,又提供了拿破仑一世帝国资产阶段上层人物的本质特征,成为传记文章的典范。

恩格斯也写过不少人物小传,恩格斯写人物传的杰出之处和马克思一样,在于紧紧抓住人物的个性,同时突出人物所代表的阶级特征。

所以,在他笔下,马克思、燕妮〃马克思等人物形象,被活生生的再现出来。

所以一部成功的人物传记,既要体现人物的阶段、职业、文化素质、信仰、经历、遭遇及其产生影响等方面的不同,又要体现同阶段、同职业、同素质、同信仰、同遭遇、同影响而在性格上的差异。

要突出人物个性,体现人物个性形成发展的必然性。

只有这样,写出人物才能鲜明生动。

要达到上述要求,一要选材典型。

编写人物传要在概括人物全貌的同事,选择重大的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人物特征的事件详细记述,把不能表现人物特征的事件摒弃或一笔带过。

从各种素材中加工、提

炼,选择最能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件来写。

这些典型事件,往往是人物一生的关键所在,写好这些关键之处,不仅可以表现人物一生的主要功罪,而且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特点。

司马迁的《史记》在这方面有不少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和蔺相如都是赵国封建统治集团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司马迁为了表现廉颇、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不是给他们各开一张履历表,而是选择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件事来写,这三件事反映了两种矛盾,一是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一是廉蔺两人之间的矛盾,前一个矛盾发展的后果,是构成后一个矛盾的原因。

通过这两对矛盾冲突,廉颇、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同时秦赵争夺和氏璧以及渑池之会两件事,实质上是秦赵两国统治阶段两次实力较量,是秦国大举进攻赵国的前奏,所以选择这件事情,也显示了历史发展进程的特点。

写大事固然重要,但对细节描写也不可忽视,有时人物的性格特点往往在一些细节中表现出来,茅盾税:

“善于描写典型的作家,不但用大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而写不放松任何细节的描写”。

恰当的记述小事,能见微知著、增强传记的可信性和感染力,甚至预示着人物日后的发展。

如《史记〃陈涉世家》,开头写了这样一个细节:

陈涉为人佣耕时,曾对同伴说:

“苟富贵、勿相忘”,并十分自负的说: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这个细节,看来或许并非必要,其实对描写人物来说,却有助于展示人物思想脉络,写出人物前后一贯的性格史,写陈涉少时就有鸿鹄之志,所以后来才发展到大泽乡起义。

写陈涉少

篇二:

人物传记试卷

人物传记阅读

限时综合训练(一课时)

一、(河南省三市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钱穆:

一生为故国招魂的史学大师

钱穆(1895-1990),江苏无锡人,一代国学大师。

钱穆读书治学始终充满一种理想和激情,一种民族情怀。

钱穆的学生、著名学者余英时曾说:

“他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个子不高,但神定气足,尤其是双目炯炯,好像把你的心都照亮了。

”当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认为史学就是史料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作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

这种思想在历史学界有很大影响,并得到政府支持。

但是钱穆却坚持自己的理想,做贯通的历史。

他在北京大学争取到一人把一门通史课讲完,其目的就是要说明历史应该是能融会贯通的,而不仅仅是考证史料,更重要的是他要说明中国历史是有其独特的规律和模式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它并对它保持信念。

通过多次备课和讲授,钱穆终于将上自太古,下至清末贯通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钱穆的民族情怀也贯穿在平时的生活中,在他初入北平,进燕京大学讲课时,就对校方用英文字母给教学楼命名表示不满。

在他的提议下,燕京大学把外国名字均改为中国名字,也有了以钱穆名字命名的穆楼。

据说,今天北京大学校园内的未名湖,也是钱穆命名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钱穆随学校南迁。

学校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西南联合大学。

生活一度非常艰苦,钱穆曾和吴宓、闻一多、沈有鼎四人合住一屋。

在西南联合大学,钱穆继续讲授中国通史课程,局面更胜以前。

著名历史学家、后来曾师从钱穆的严耕望讲述当时盛况:

“校外旁听者争坐满室,先生上讲坛,须登学生课桌,踏桌而过。

”也是在这里,钱穆开始手不停挥地编写《国史大纲》,因为正值抗战期间,钱穆笔间感情更加充沛。

《国史大纲》跨越了几千年的风雨,不断重演着外族人入侵与被同化的历史、中国人在面对外来挑战时所表现出的气节与智能?

?

在一个西方世界占据优势,中国正在跌落自信的谷底时,钱穆希望中国人对于自己的历史保持着“温情与敬意”,该书一经出版发行,就成为全国大学的教科书,风行至今。

抗战胜利,北大复校,傅斯年主持校务,钱穆没有得到聘书,就闭门著书立说。

1949年,钱穆经由广州去了香港,离开大陆,此后再也没有机会回归故土。

当时的香港成了一个大的流亡场,各色人物从大陆逃亡香港,其中也有无数流亡学生。

这些流亡学生,就像在大海上四处飘泊,前途渺茫,失去了精神依托。

在这种情况下,钱穆放弃了较为闲适的教书生活,在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创建新亚书院,为内地流亡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工作的场所。

严耕望后来感叹,钱穆此时正是学养成熟而精力未衰的阶段,正当更有高度发挥,却因时局动荡,被迫到香港办学,十余年间耗尽心力,对于学术界是一项不可弥补的损失。

但是,对于当时的学生,却有了精神的依归,更是为中华传统的存亡续绝。

钱穆回忆新亚书院初创办时,“彼辈皆不能交学费,更有在学校天台上露宿,及蜷卧三、四楼之楼梯上者。

予于晚间八九点返校,楼梯上早已不通行,需多次脚踏铺被而过”。

在这时代巨变的无可奈何中,钱穆是要努力去培养传递文化的薪火。

新亚书院是当时香港唯一不牟利的学校,许多老师来此授课,纯粹都是尽义务。

学校还在每周末设公开学术讲座,吸引校外人士来听讲。

新亚书院位于香港著名的贫民区,条件十分艰苦。

钱穆只有两间小屋,一间居住,一间办公。

办公室给余英时的印象是“一张长桌子已占满了全部空间”。

支撑着他的,是中国传统精神。

余英时回忆,在一个炎热、潮湿的夏天,他发现钱穆正躺在地板上,病了。

1

钱穆叫余英时去买二十四史给他读,仿佛这足以驱逐其所有的痛苦。

钱穆亲自给新亚书院写了校歌:

“?

?

乱离中,流浪里,饿我体肤劳我精。

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

千斤担子两肩挑,趁青春,结队向前行。

珍重珍重,这是我新亚精神。

”新亚书院最终成为20世纪后半叶中国教育的奇迹之一。

而钱穆从香港到了台北,他再未回到大陆。

1990年8月30日,钱穆在台北寓所辞世,享年96岁,身后留下一千四百万言的著作。

1992年,家人将钱穆骨灰撒入茫茫太湖,以示其魂兮归来。

2022年8月8日,国学大师钱穆、傅斯年墨宝在香港拍卖。

其中钱穆的信札,用行书写就,字体飘逸、秀雅,信中钱穆写道,“今日之国运,吾侪从事学术教育工作者皆不得辞其咎”。

短短一句话,可见一代国学大师“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

(摘编自任士英主编《20世纪国学大师档案》)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20世纪三十年代,钱穆著书立说,主张国人要对国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就是希望国人能够对自己祖先的历史有一种深厚的情感,尊重自己的传统。

B.文章引用钱穆的学生、著名学者余英时的话“好像把你的心都照亮了”,说明钱穆先生是一位善于理解学生、把学生作为知己的好老师。

C.北大复校后,在傅斯年主持校务的情况下,钱穆没有得到聘书,所以他在1949年离开大陆由广州去香港,这也是钱、傅二人观点不同所致。

D.在严耕望看来,钱穆创建新亚书院时正是学养成熟阶段,如果把精力用在学术上,会收效更大,但终因创业耗尽心力而十余年无学术成果。

E.作为一代国学大师,钱穆有着非比寻常的治学精神和民族情怀,他秉承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经世救国的抱负,一生为国学复兴鞠躬尽瘁。

2.第二段中,作者引用严耕望对钱穆在西南联大讲课盛况的描述,具有怎样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

3.钱穆在香港创建新亚书院,新亚书院的创立具有怎样的意义?

请简要分析。

答:

4.文章题目为“一生为故国招魂”,老一代知识分子钱穆先生的故国情怀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

二、(云南师大附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赵紫宸:

工楷写耶稣

徐百柯

那一年的平安夜,并不平安。

狱中的赵紫宸忆起每年燕京大学庆祝圣诞的盛况,不禁凄然,不知夫人孤独在家,情何以堪,又不知天上人间,何等的远隔,于是吟诗曰“圣母有余哀”。

圣诞清晨,他听得钟声传响,不由谨肃起来,复吟诗曰“在劫一心宁”。

北平沙滩红楼日本宪兵队,1941年的圣诞节,燕京大学宗教学院院长赵紫宸在囚禁中度过。

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封闭燕京大学,将十余位教授投入监狱,其中赵紫宸被羁达193天。

他在狱中坚守了中国人的气节和基督徒的信仰。

教友本担忧“他的修养才识,拿来应付日虏,是绰有余裕的,但他的身体,并不强健,一旦困身囹圄,横遭暴虐,是否担当得住”,却欣喜发现“紫宸兄没有被痛苦所屈服,肉体的煎熬,精神的窘迫,反而使他更坚强地站立起来?

?

在6个多月的虏狱生活中,他的信仰是更深刻,更超越,更纯化了”。

赵紫宸是耶稣的信徒。

全世界曾有那么多人用那么多种文字描述过那么多耶稣的形象,其中一个人,用了我们最熟悉的语言,赞他为“独举的明月,高映的孤霞”。

这是纯粹的汉语的意境,出于中国神学家笔下。

这位中国神学家很清楚,作《耶稣传》《基督传》的人,这两千年来,已是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生平,比耶稣的还要多受人们的研究、解释与宣传;也没有一个人的生平,比耶稣的还要难懂、难解释。

他之所以还要“凑热闹再来一本”,是因为“我们中国人中,到如今还没有人自出心裁,用独到的眼光,脱西洋的窠臼,做过这件事”,也因为“我感觉到我们中国人中,尤其是耶稣的中国弟子之中,很少有人认识耶稣的”。

1935年,赵紫宸在一种巨大的热忱中,22天内“睡得甚少,完全不运动,也不作他事”,一气呵成近17万字的《耶稣传》,这是中国人撰写的第一部耶稣传记。

学术研究谓“本书集中反映了赵先生早期的自由主义神学”,然而对于普通信众乃至国人而言,再单纯不过,赵紫宸是以自身的体认和感悟,塑造了一个所有中国人都可以仿效的、为国为民牺牲自我的人格典范。

这是一本基督教的书,也是一本中国的书。

开篇是友人填的《满江红》二阕,题词是赵本人所填《东风第一枝》,书末的跋词则是赵所作的《满江红》。

每章的标题,均为精心辑出的与所述耶稣事迹相对应的中国古籍:

第一章辑文天祥“宇宙方来事会长”,述耶稣时代;第二章辑庄子“而特不得其朕”,述耶稣幼年;第三章辑朱熹“全体大用无不明”,述耶稣的大觉悟?

?

第七章辑杜甫“世上万事无不有”,述耶稣的奇能;第八章辑《论语》“循循然善诱人”,述耶稣的教训?

?

第十二章辑陶渊明“心知去不归”,述耶稣最后一次上耶路撒冷;第十三章辑张载“而浑然中处”,述耶稣赴耶路撒冷途中的人事;第十四章辑李白“”,述耶稣挑战耶路撒冷的领袖?

?

第十七章辑李商隐“上帝深宫闭九阍”,述耶稣受难;第十八章辑佛书“如是我闻”,述耶稣受难后的事情。

赵紫宸毕生致力于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融会贯通。

如今,赵家仍留有他晚年所写的工楷:

诸葛亮《前出师表》、文天祥《正气歌》以及张载《西铭》。

儿女回忆,家中常见的情形是父亲手握一卷诗词,或是陶渊明、杜甫,或是苏东坡、辛弃疾。

《西铭》有言: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赵紫宸喜爱的这位宋代大儒,还有“为天地立心,为

2

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语,冯友兰曾赞此语概括了哲学家的最高境界。

怀着对耶

稣的感念、以工楷抄写《西铭》的那个赵紫宸形象,则立起了中国神学家的境界。

1948年,赵紫宸当选世界基督教协进会六位主席之一,1950年因抗议该会支持朝鲜战争而辞职。

至今尚未有另一位中国基督徒担任过如此崇高的职位,因而教会中人视他为“在近二百年中国基督教历史上,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拥有世界级领袖身份的杰出人物”。

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赵紫宸在监狱中“没有被痛苦所屈服,肉体的煎熬,精神的窘迫,反而使他更坚强地站立起来?

?

”,这种表现说明了他用自己的坚强行动“书写”耶稣。

B.赵紫宸之所以又一次凑热闹写作一部中国人看得懂的《耶稣传》是因为他作为基督徒有责任有使命传播心中的圣神。

C.虽然基督教没有宣传爱国,虽然他是神学家,但他还是儒学继承者,所以他仍保留了一颗强烈的爱国心,还因抗议世界基督教协进会支持朝鲜战争而辞职。

D.作者使用较多笔墨展示赵紫宸所写《耶稣传》的内容、体例,表现了他写作之艰辛,文字功底之深厚,对基督教研究之深刻。

E.文章构思精巧,颇具匠心。

一是采用倒叙手法,先叙述赵紫宸在监狱中的表现,刻画一个典型的基督徒形象,吸引读者;二是围绕文题选择材料,组织有序。

6.从赵紫宸写作《耶稣传》看,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7.“赵紫宸是耶稣的信徒”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

8.宋代大儒“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语与基督徒赵紫宸身上体现的精神彼此贯通,你认为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人物传记阅读

限时综合训练(二课时)

三、(贵阳市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乡情里的“精神家传”

任玉梅

2022年1月27日,初冬的下午,阳光和煦。

邓小宙站在安顺市一中“羲之图书楼”前,面对父亲当年捐建的“邓廷琮—张友杰图书馆”,百感交集。

中午,邓小宙刚去祖坟上拜祭了爷爷和父亲。

这样的拜祭,是他每年必须进行的一种“仪式”,不仅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告诉天上的亲人,自己一定会将家族的教育慈善事业延续下去。

邓小宙的爷爷邓羲之,是清末民初安顺富甲一方的知名士绅。

他看重文教,乐善好施,曾大力资助并参与编纂《续修安顺府志》;作为安顺救济院院长,他收养了很多孤儿并教他们谋生的技艺;他创办了老家大用镇最早的新式初、高两级学堂以及普定县建国中学,并为安顺县立中学(今安顺市一中)捐建“羲之图书楼”。

邓小宙的父亲邓廷琮,早年因战乱流落香港,靠着勤俭诚实和比别人更能吃苦的精神创办了自己的国际航空货运公司。

功成名就后,邓廷琮没有忘记家族传统。

2000年,他出资500万港币在香港注册成立邓廷琮教育基金会,每年资助100名黔籍贫困大学生。

2022年,他回到阔别53年的家乡,看到安顺教育相对落后,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