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221089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1.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docx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docx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

【聚焦考点突破核心】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及变化与其组成要素密切相关,利用整体性原理可分析各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及发展变化的影响。

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

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涵义

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举例说明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即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

如南方低山丘陵区,如图所示。

2.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滥伐森林可能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失调,见下图。

3.不同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例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

二、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定义

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到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

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有规律的地域分异

随着海拔的变化,山脉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水热条件随海拔的差异而变化

重要因素

水分

热量

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受地球形状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变化为基础

水热条件的垂直变化导致气候、自然带的垂直变化

分布特征

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大致沿等高线方向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从山麓到山顶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低纬度海拔较高的山地

典型案例

非洲沿20°E经线自赤道向南北自然带的变化;从赤道向南北分别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自然带的变化:

大陆东西两岸从沿海向内陆分别是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珠穆朗玛峰、安第斯山、阿尔卑斯山、乞力马扎罗山的垂直自然带

简单图式

空间规模和尺度

尺度最大(全球性)的分异规律

尺度次于纬度地带性

尺度次于经度地带性

1、以北半球为例,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对比记忆法

2.世界陆地主要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及其成因

实际分布的自然现象

形成原因

按理想状态的地带性分布

南美大陆西岸3°S~30°S之间狭长的热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的输入

自北向南是热带雨林带(北)、热带稀树草原带(中)、热带荒漠带(南)

秘鲁寒流降温减湿

南美大陆南段东岸形成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沙漠)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

温带草原(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

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带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

东部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

热带稀树草原带

马达加斯加暖流增温增湿

东南信风来自海洋,暖湿

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

成因类似于马达加斯加岛东岸的热带雨林带

热带稀树草原带

南半球缺少寒带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南半球相应纬度带是海洋,没有陆地分布

寒带苔原带(较高纬度)、亚寒带针叶林带(较低纬度)

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

温带荒漠带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表现可以总结成“缺失”、“改变”、“约束”、“块状”等几个方面:

(1)“缺失”:

由于海陆分布差异的原因,使得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

南半球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改变”:

由于地形的影响使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如: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是温带森林带,东侧是温带荒漠带。

(3)“约束”:

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并很长。

(4)“块状”:

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3.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读方法

判定南北半球

南坡同类自然带高于北坡,则该山脉一般位于北半球

判定热量带

山麓的自然带(基带)反映所处的热量带

判断纬度高低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纬度位置越低

判断阴阳坡

一般情况下,山地阳坡自然带多于阴坡自然带的数量

4.雪线及其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

温度(热量或纬度)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

降水因素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少,雪线越高

地貌因素

坡度越大,积雪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阳坡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较多,气温偏高,雪线位置偏高,阴坡则相反

季节因素

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

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

全球变暖,使雪线上升;臭氧层破坏,使雪线上升;沙漠化造成气候变干,使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夏季气温小于0℃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线为山体的雪线。

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

一般来说,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陡坡雪线高,缓坡雪线低。

三、地域分异规律判断方法。

(一)水平地带性规律的判断

试题中一般不涉及山体、海拔等,一般体现的是陆地水平空间自然带的分布。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思路

(1)看更替方向:

南北方向。

(2)看延伸方向:

多东西方向。

(3)看主导因素:

热量。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思路

(1)看更替方向:

东西方向。

(2)看延伸方向:

多南北方向。

(3)看主导因素:

水分。

(二)非地带性的判断思路

1.非地带性的判断

判断自然带的分布是地带性还是非地带性,应依据该自然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先按地带性规律判断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

2.非地带性成因分析

首先,清楚影响自然带形成的因素有海陆分布、地形、洋流、水分等。

其次,分析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最后,分析非地带性自然带的形成主要受哪种因素的影响。

(三)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第一步,理解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

海拔变化→水热变化→自然带垂直更替、水平延伸。

山地垂直自然带的更替规律同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相似。

第二步,明确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影响因素。

主要影响因素:

山地的纬度、山体海拔、山体的相对高度。

分析时应逐层比较。

第三步,利用山地自然带分布特点分析其他地理要素。

1.判断南北半球:

同一山体南坡同类自然带分布海拔高于北坡,则该山位于北半球,反之位于南半球。

2.判断坡向:

同一山体南坡同类自然带分布海拔高于北坡,则南坡为阳坡,反之,北坡为阳坡。

3.判断山体所在的热量带:

根据山麓自然带可判断该山所在地区的热量带。

4.判断纬度的高低:

不同山体,山体海拔相同,带谱数量越多,纬度越低;不同山体,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越低,山体所在地纬度越高。

5.判断山体海拔:

纬度相同,带谱数量越多,山体海拔越高。

 

【2017年高考题】

(2017•新课标Ⅰ卷)图1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

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

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

据此完成1—3题。

图1

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

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A.用地类型差异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差异D.行政管辖不同

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温B.降水

C.光照D.土壤

【答案】1.B2.D3.A

2.两侧用地类型相同,均为绿化用地,排除A;隔离带用于城市交通管理,非居民观赏功能,且种植植物相同,不存在居民的喜好影响,排除B;根据材料中提到,数年前两侧植被类型相同,排除C。

因此造成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分属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

3.由于常绿灌木冬季不落叶,所以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

景观植物的最大用途就是营造城市景观,因此需要保持常绿。

而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大多数植物都在冬季落叶,故制约常绿灌木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气温低,热量不足,制约了常绿灌木的栽种范围。

考点:

植被类型及影响因素影响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

【点睛】第2题,不少考生错选认为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景观规划差异,同为隔离带的行道树,其规划相同,材料提到数年前道路两侧绿化隔离带为同一标准栽种,都是绿化隔离带用地,街道两侧,距离近,居民爱好不可能差异这么大。

(2017•新课标Ⅲ卷)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

图3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

据此完成7~9题。

7.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A.递减B.先减后增

C.先增后减D.递增

8.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水体营养盐B.太阳辐射

C.水体含沙量D.洋流流向

9.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答案】7.D8.C9.A

【解析】7.结合图例可以判断,8月份,在长江口附近的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大,故选D。

8.读图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长江口附近8月的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密度逐渐增大,由于夏季河流径流量大,携带泥沙能力强,所以流水携带的泥沙到河口地区沉积,泥沙中的营养盐类物质丰富,有利于浮游植物生长。

河口处因泥沙量大,水较混浊,不利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而向东泥沙量小些,水较清,利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因此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递增,故选C。

9.与夏季相比,冬季海水水温低,浮游植物总数相对减少,河流径流量降低,携带泥沙能力降低,流速减慢,河口地区泥沙淤积量少,所以总体浮游植物的密度降低,总量减少。

因泥沙量变小,河口处水没夏季那么混浊,故密度高值向陆地方向移动,故选A。

考点:

海域浮游植物分布规律和成因。

【点睛】该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根据图中浮游植物密度图例信息,判断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规律。

(2017•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第11题。

冻土是指温度在0℃或0℃以下,含有冰的土层或岩层,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

我国科学家考察了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后果。

11.据图文信息判断,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A.活动层厚度变小,补给河流的水源增加B.活动层厚度变大,春耕播种的时间推迟

C.永冻层上界上升,利于喜温植物的生长D.永冻层上界下降,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

【答案】D

【解析】全球变暖,气温升高,活动层的厚度增大,永冻层的上界下降,排除A、C;全球变暖,春季气温回升较快,春耕播种时间提前,B错误;永冻层上界下降,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D正确。

故选D。

考点:

全球变暖的影响。

【点睛】本题以全球变暖对冻土的影响为背景,考查全球变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该题主要根据气候变暖,温度升高,从而对冻土、植被、河流、农业等方面产生影响分析即可。

(2017•北京卷)图5表示喜马拉雅山脉某区域不同海拔四个站点的最冷、最热月平均气温。

读图,回答第8题。

图5

8.该山地

A.海拔3000米左右积雪终年不化B.气温年较差随海拔升高递增

C.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D.地处板块的生长边界

【答案】8.C

考点:

山地垂直地带性规律、板块运动。

【点睛】解答该题关键是获取图中信息,根据四个站点的最冷、最热月平均气温,可以判断出气温年较差随海拔升高递减,另外还需要掌握喜马拉雅山脉的北坡在青藏高原上,北坡海拔起点高,从而可以判断该山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

(2017•新课标Ⅰ卷)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

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

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

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000—2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图6)。

图6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6分)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6分)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6分)

(4)说明从2300米至2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

(6分)

【答案】

(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

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000—2300米左右)。

干扰强度分布特征:

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

(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

依据:

(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

(3)特点:

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

原因:

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

(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

【解析】

(1)由材料可知,山地苔原带呈单峰变化,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

按照一般变化规律,植物多样性应当先增加后减少,读图可知,阳坡曲线(虚线)呈单一变化,生物多样性始终呈减少趋势,说明受到了干扰。

阳坡2000—2300米,植物多样性少,而在2300米以上,基本符合苔原带植被类型的变化规律,所以在2300米以下,干扰强度强,2300米以上,干扰强度减小,即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2)读图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所以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苔原带的多样性多于阳坡。

(3)阳坡受太阳光照时间较长,获得太阳辐射多,所以温度高。

根据材料可知,阳坡与阴坡的降水条件、坡度差别不大,而导致阳坡与阴坡的植物多样性有明显差异,引起干扰的因素应为蒸发量大小导致的水分条件的差异,所以可以判断阳坡温度高,蒸发量较阴坡大,湿度小。

(4)由材料可知,在更高海拔地区,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热量条件变差,蒸发量减少,而水分差异也相应变小,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从而导致阴坡和阳坡的植物多样性差异减小。

考点:

自然带、植被分布及其变化的影响区位因素

【点睛】此题解答的关键是抓住“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这一关键信息,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阳坡曲线没有呈现单峰变化,而是一直降低,故说明其受到干扰。

 

【2016年高考题】

(2016•北京卷)图5为某山地气象站一年中每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及逐时气温(℃)变化图。

读图,回答第7、8图。

图5

7.气温日较差大的月份是

A.1月B.4月C.7月D.10月

8.该山地

A.冬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B.因台风暴雨引发的滑坡多

C.基带的景观为热带雨林D.山顶海拔低于1000米

【答案】7.C8.C

【解析】

试题分析:

7.仔细读逐时气温变化图,图中7月份一天内等温线密集,温差相差大,所以气温日较差大。

答案选C。

8.某山地气象站一年中每天的日出时间为6时,日落时间为18时,说明该地位于赤道上。

该山地冬季赤道低气压带控制,A错;该地不可能有台风发生,B错;基带的景观为热带雨林,C对;该地为热带雨林气候,最冷月气温在15℃以上,若山顶海拔低于1000米,1月份的温度不可能低于8℃,D错。

答案选C。

考点:

气温变化,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分析。

【名师点睛】从图中读取某山地气象站一年中每天的日出时间为6时,日落时间为18时的信息,从而判断该气象站的纬度位置;从图中提取一年中逐时气温变化状况,就可以判断温差大小的月份。

(2016•江苏卷)图4为某流域森林火灾后第1年、第6年两次相同降雨条件下河流流量过程线图。

读图回答7-8题。

7.关于两次径流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A.第6年的流量峰值大B.第1年的流速峰值小

C.第6年的河流含沙量大D.第1年的河流径流量大

8.导致图示径流差异的关键环节是

A.蒸发B.下渗

C.蒸腾D.地下径流

【答案】7.D  8.B

【解析】

试题分析:

7.森林火灾使森林面积减少,降水到地面以后受到植被的阻挡作用减弱,下渗减少,所以第1年的流速峰值小,第1年的河流径流量大;第6年植被增加,流量峰值变小,河流含沙量变小。

8.从图中可以看出,第1年中的径流量与第6年的径流量相差不大,说明降水量相差也不大,图中径流峰值变化主要是森林减少,对径流的阻挡作用小,下渗减弱所致。

考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名师点睛】解答植被多少与地表径流量关系时,首先明确地表径流主要来自雨水补给,这种补给形式,植被对其影响才比较大。

植被的覆盖率、植被的类型等对地表径流有很大的影响。

一般来说,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对雨水的涵养功能大,增加下渗时间和下渗量,可调节地表径流的大小,一般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小,峰值低。

植被差的地区下渗量小,调节地表径流的弱,一般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大,峰值高,容易造成洪涝灾害,也常常发生水土流失,造成沟谷发育。

做这样的题目时就要仔细地分析图中的流量曲线分布规律。

(2016•江苏卷)某教授参加了新疆山科学考察,他在日记中写到:

“路旁出现了积雪,远处已经能够看到冰川的边缘,此时飘起了大雪……”据此回答17~18题。

17.此时教授正站在阿尔泰山的

A.山地针叶林带B.高山草甸带C.高山苔原带D.冰川带

18.阿尔泰山南坡

A.森林大多为落叶阔叶林B.草场仅分布在山麓地带

C.此时季节为冬季D.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

【答案】17.B  18.D

【解析】

试题分析:

17.阿尔泰山的垂直带谱是从下到上荒漠带、草原带、针叶林带高、山草原带和冰雪带。

教授身后的森林戛然而止,眼前簇簇花草相映,再往上看,花开始变得星星点点,这说明他位于山地针叶林带。

18.阿尔泰山处于在大陆的内部,东面与太平洋之间有重重山脉阻挡,水汽难以到过。

西面地形比较平坦,再加上阿拉山口可以有西面大西洋的水汽到达,所以南坡降水多。

考点:

山地垂直自然带

【名师点睛】解答山地垂直自然带时,要分清山脉所在的纬度位置和山体的高度,因为纬度位置和山体的高度决定山体的垂直自然带多少和类型。

坡向不同,自然带谱也不同,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的山地,南坡(阳坡)比北坡(阴坡)要获得更多的热量,因此,尽管南北坡海拔高度大致相同,但南坡气温高于北坡;潮湿气流如果与山地延伸方向相垂直或斜交,那么,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例如我国东部山地,夏季因气流来自东南方向,所以南坡降水量多于北坡,以致南北坡相同海拔水热状况不一,所以南北坡垂直自然带有明显差异。

同是一个山地,南北坡坡麓可以分属不同的气候带和自然带。

例如,我国秦岭南坡坡麓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北坡坡麓则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任何一个山地垂直自然带,总是在相应的水平自然带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与水平自然带相一致的山麓自然带,称为垂直自然带基带。

一般说来,山地所处地理纬度愈低、气候愈湿润、相对高度愈大,垂直自然带表现愈完整。

南极大陆气候严寒,呈现茫茫一片冰原景观,就谈不上真正的垂直自然带。

(2016•新课标Ⅱ卷)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长白上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

据此完成6-8题。

6.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A、大气温度B、降水量C、积雪厚度D、植被覆盖度

7.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A、年降水量最少B、冬季气温最低C、年日照最少D、冬季风力最大

8.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A、蒸腾加剧B、低温更低C、降雪期推后D、太阳辐射减弱

【答案】6.C7.D8.C

7.由上题可知,雪期缩短会加剧冻害,由此判断积雪覆盖一方面通过增加土壤的湿度,起到抵御冻害的作用;另一方面“积雪覆盖”会低于强风的侵袭,起到“保温”作用。

长白山为东北-西南走向,西北坡为冬季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A错;西北坡,不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地区,气温不是最低,B错;西北坡是夏季风的背风坡,晴天多,日照时数不是最少的,C错;西北坡是冬季的迎风坡,风势猛烈,积雪易被风力吹散,不易堆积,植被裸露,导致冻害加剧。

8.气候变暖,一方面,降雪的条件不易形成,使得雪期退后,另一方面,由于温度较高,积雪不易存留堆积,积雪冬季覆盖时间变短,矮小灌木裸露,缺少积雪的覆盖,加上强劲的风力,使得冻害加剧。

考点:

本组题主要考查气候变暖的影响,意在考察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带的影响。

【名师点睛】本组题以全球热点气候变暖位背景材料,考查全球气候变暖对高山自然带的影响。

第一题,用排除法即可,在高山苔原带,大气的温度、降水量、植被的覆盖率都与海拔有一定的关系,因此ABD排除,积雪的厚度与坡度的陡缓,积雪存留的条件相关,与海拔关系不大。

第二题由材料中“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加剧,可知冻害与西北坡的积雪厚度有一定的相关性,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