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健康卫士先进事迹10篇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2238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0.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美健康卫士先进事迹10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最美健康卫士先进事迹10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最美健康卫士先进事迹10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最美健康卫士先进事迹10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最美健康卫士先进事迹10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最美健康卫士先进事迹10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最美健康卫士先进事迹10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最美健康卫士先进事迹10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最美健康卫士先进事迹10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最美健康卫士先进事迹10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最美健康卫士先进事迹10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最美健康卫士先进事迹10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最美健康卫士先进事迹10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最美健康卫士先进事迹10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最美健康卫士先进事迹10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最美健康卫士先进事迹10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最美健康卫士先进事迹10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最美健康卫士先进事迹10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最美健康卫士先进事迹10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最美健康卫士先进事迹10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美健康卫士先进事迹10篇Word文件下载.docx

《最美健康卫士先进事迹10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美健康卫士先进事迹10篇Word文件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美健康卫士先进事迹10篇Word文件下载.docx

他常说:

“做人要坦坦荡荡、无愧于心,我不会以医谋私、搞歪门邪道,更不会丢医生的脸,给中医院蒙羞”。

他为时刻鞭策和提醒自己,特意给自己立下了一个座右铭:

“老骥伏枥夕阳短,不用加鞭自奋蹄”。

他愿为广大患者和祖国的中医事业奉献出最后的光和热。

篇二

1981年,某某一从某某南医学院医疗系毕业便分配至某某县大埠卫生院,大埠乡地处偏僻,通往某某州市的班车每天只有一趟,村与乡的距离近则四五里,远则几十里;

生活条件很艰苦,整个乡都没有通电,天一黑,家家户户就点起煤油灯,没有自来水,生活用水只能拿着桶去旁边的井里取水;

卫生院医务人员总共加起来不足十人,却要负责全乡人民群众的医疗服务工作;

卫生院设备极其简陋,只有最基本俗称的老三样诊疗器、血压计、体温表,只能对患者进行一般的检查。

从未在农村生活过得某某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便以极大的热情克服生活及语言上的不便,迅速投入到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的工作中,细心地为农民群众服务。

令某某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这个冒雨走几十里山路出诊的经历了。

1982年春天,离大埠乡最远一个村的村民通过邻居给某某带话说,她今年70岁,家里的青壮年均在外地,她自己最近咳嗽、咳痰、劳动或活动后气喘,这几日有加重的现象,严重影响她自理生活的能力,想请某某上门服务。

当时春雨绵绵,某某听“老表”讲完,二话不说拿着近十斤重的药箱包,消失在雨中。

一路泥泞一路行!

某某从早上九点走到中午十一点二十多里山路走了将近2个小时,等他走到患者家里的时,他膝盖以下的裤脚已经占满了黄泥巴,整个身体早已湿透。

见到老人呼吸困难、精神差,某某二话不说,顾不得歇息便开始了治疗工作,老人是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旧发,考虑到老人病情比较严重,某某不放心便在当地住了一晚上,夜间他时时关注着老人病情的进展,第二天某某看老人病情已平稳,便给老人留下足够的药物交代完老人各项注意的事项之后才踏上了返回的路程。

众所周知,儿科自古以来就是医院麻烦最多的科室之一,患儿病情发展快却不能自我表达,容易对药物过敏出现不良反应,某某在某某州市妇幼保健院从事儿科临床工作20年以来,他秉承一贯良好的工作作风视病人如亲人,服务热情周到,受到患儿家长的赞誉。

2005年担任某某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后,针对科里年青医生多,患儿多,病床周转快,病情变化快等特点,他认真制定制度及计划,积极组织科里业务学习,使年轻医生尽快适应工作。

某某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在他的带领下迅速发展成一支业务素质高、抗压能力强的精干队伍,被评为全市医学领先学科。

2022年初,在他的精心谋划下,某某州市妇幼保健院成立了某某州市首家儿童重症监护室,专门收治危急重症患儿。

在儿童重症监护室,基本上每一天都要和死神抗争,这里时刻上演着“生死时速”。

2022年3月21日早上8点30分左右,某某和副院长李兵飞及经管医生蔡春华一起到儿童重症监护室查房时,发现重症肺炎早产儿心率减慢、呼吸减弱、血压、氧饱和度直线下降,随即出现全身发绀。

不好,立即实施抢救!

某某同其他医务人员轮流给患儿实施胸外心脏按压,时间滴答滴答地流失,两分钟、五分钟、十分钟过去了,监护仪依旧鸣叫,液晶屏上两根行走的直线没有任何起伏,患儿依旧没有心跳、呼吸,并且出现瞳孔散大、四肢冰凉、肌张力消失等死亡迹象,血氧饱和度下降为零。

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放弃。

在持续抢救了近80分钟后,才出现了大家所期盼的生命迹像:

心电监护仪上那根杂乱无章的绿色生命线慢慢的变得有规律了,患儿心跳逐步攀升,呼吸也达到了每分钟60次,血压和氧饱和度慢慢恢复。

某某行医三十多年,他从未接受过患儿家属的红包,从不请吃。

不仅如此,当他看到患儿家属暂时拿不出医药费时,他常常自掏腰包,帮患儿垫付医药费。

今年6月初,一位从南康赶来的患儿在某某州市妇幼保健院诊断为肺炎,需立即治疗,但是其父由于来得匆忙没有带够医药费,这事传到某某耳朵里,某某一看发现自己恰好也没有带钱,便问同事借了100块钱,正当患儿家属举手无措之际,某某的100元钱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在市妇保院工作的20多年内,某某自己都不记得给患垫过多少次医药费了,上至五百下至几十不等,有的患儿家属记得就会将钱还给某某,有的忘记了某某也不去计较,也不当作教训,下回碰到这样的情况又照垫不误。

篇三

健康导读:

在30年的医学教学和治病救人的道路上,他用真情和心血谱写了白衣天使的大爱之歌和奋斗之歌!

他叫某某,男,汉族,1966年9月出生于某某某某,中共党员,教授、主任医师,泌尿外科专家,现任某某南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副院长职务,是某某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校级学科带头人、某某省男科学常委、某某州市泌尿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某某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某某省卫生系统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在尿路结石、肿瘤、狭窄、前列腺增生症、压力性尿失禁及男科的微创治疗方面处国内先进水平,使95%以上患者避免了开放手术。

坚守岗位

“癌症?

”“不可能!

”“我不相信!

”晴天霹雳!

去年9月,经专家诊断,某某教授患胃癌,需进行胃全切手术……

手术那天,手术室门外挤满了关切的人们。

有领导,有同行,有同事,有患者……他的病房挂满纸鹤、摆满花篮,大家伙自发地为这位守护生命的天使祈福。

手术非常成功。

大家多么希望某某能够好好养病,好好休息。

令大家震惊的是,如此大的手术,切口刚拆完线,某某就来到科室上班,询问病人的情况,并为病人安排手术。

紧接着,在术后长达半年多的化疗期间,某某一直坚守岗位,没有休过一天假。

消瘦的身体、沉重的步伐、紧蹙的眉头,谁都可以想象到他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大家心痛不已,轮番劝他不要这样拼命。

他说:

如果不在医院,放心不下那些病人,放心不下亲手创建的泌尿外科,放心不下正处于发展中的第三附属医院……

从1988年至今,某某在医疗岗位上不断书写小胜凭智,大胜靠德。

做医生,凭一时热情和心灵手巧,顶多只能做个“合格医生”,为“小胜”。

想“大胜”,即做个“优秀医生”,必须靠“德”。

什么是“德”?

某某归纳为四个字:

病人至上。

具体说,就是做好工作,做出成绩,创造奇迹。

作为一名健康卫士,不管是生病前,还是生病后,某某始终病人第一,任劳任怨,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守护着别人的生命,彰显了一名真正的健康卫士的崇高!

学校党委书记在大会上评价说:

某某同志是说的少、做的多的新时代的好干部,是优秀共产党员的深刻体现,是白衣天使的真实写照,全校师生要学习他这种精神。

扎根某某南

某某教授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医生,成为一名健康卫士、一名守护生命的健康使者,认为救死扶伤、拯救生命是世界上最光荣、最神圣的行当。

1983年填报高考志愿时,他毅然填报了某某医学院,并以高分被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录取。

198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某某南医学院任解剖专职老师。

在当时,这是一份很体面的工作,但怀揣临床医生梦想的他,毅然在任教五年后,转入某某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成为了一名泌尿外科医生。

某某谦和踏实的为人、严谨好学的态度、扎实创新的业务,深受院领导器重和同事喜爱。

通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某某逐渐成长为某某南老区著名的泌尿外科专家。

主持或主要参与市厅级以上课题10余项,多项新技术通过科技成果鉴定,获省市科技进步奖3项,在《中华泌尿外科杂志》等专业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多次参与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讲学及手术演示,经常在全国及省泌尿外科年会上作专题报告,把自己的新技术在某某南革命老区推广,使革命老区人民不用千里万里外出求医,惠及老区人民,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某某南老区著名的泌尿外科专家。

20年来,潮起潮落,红土地流失了很多人才,某某也经常面对何去何从的选择,这些对很多人是梦寐以求的机会。

面对诱惑,某某经过思考后,婉言拒绝了:

某某南革命老区这片养育栽培我的红土地更需要我……就这样,他一直奔波于养育他的这片红土圣地上。

2006年,某某南医学院需从第一附属医院抽调学科带头人帮扶第三附属医院的发展,学校领导想到了某某教授,认为他身上踏实肯干、干劲冲天、开拓进取的品质不会辜负大家的期望。

某某被委以重任,调到某某南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任副院长,主要负责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和专科建设工作。

不论在哪个岗位上,他都追求把工作做得最好。

第三附属医院的泌尿外科在某某教授的带领下,从零做起,很快成为医院的领头羊,成为医院最具特色的品牌专科,目前在某某州及周边地区有较高影响力和知名度,多项技术填补省内空白。

德艺双馨

做医生难,做德艺双馨的好医生更难。

众所周知,德艺双馨就是医技精湛、医德高尚、群众满意。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太难了!

“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某某用行动诠释着德艺双馨的内涵。

2022年初,一位患有双侧肾动脉狭窄、肾血管性高血压并右肾萎缩的12岁女孩在辗转某某、上海等大医院求治无效后,绝望中慕名求助某某教授。

黄教授深知该病的棘手,看到患者家属恳切而无助的眼神,黄教授被其真情所动,同意收治该女孩。

某某教授牵头成立诊疗小组,多次召集各临床科室及相关人员进行术前大讨论,充分分析讨论病情、精心设计左侧肾自体肾移植手术方案。

历经8个半小时,手术顺利完成。

术后移植肾功能恢复良好,血压明显下降,不再需要静脉滴注控制血压,但血压还是偏高,还得靠药物稳定。

于是进行手术方案第二步,对其存在弥漫性血管病变的右侧萎缩肾切除。

经过精心治疗,患者生活能自理,肾功能、血压正常,某某省首例“儿童双侧肾动脉狭窄患者一侧自体肾移植并另侧萎缩肾切除手术”取得圆满成功。

某某教授不仅仅用双手实现了小女孩生命的转折,还让女孩全家见证了人间大爱。

在入院当天,听说小女孩本来不宽裕的家因到处求医已欠下不少债务,虽然坚强的小女孩已逃脱死神的魔爪,但本来清贫的农村家庭还得面对巨额外债及继续上学。

于是某某教授倡议全院员工伸出友爱之手,为小女孩献出一份爱心。

20多年来,某某教授技术上精益求精,手术上追求完美,对每一位病人总是千方百计精心设计治疗方案,用最小的创伤,最好的手术方式施治患者,让病人及家属得到满意的康复效果。

他开展的腔镜手术种类、数量、质量居省内前列,技术娴熟并不断创新、优化,已向某某州市及周边地区五十余家医院推广,足迹踏遍某某南老区的山山水水。

篇四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精神病人是可怕的。

他们发病时给自己带来很多困扰,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给社会造成极大不稳定。

“疯子”成了唯恐避之不及的另类,让人闻“疯”丧胆,遭人唾弃。

然而,有一名弱女子凭着对精神卫生事业的忠诚,默默奉献,无怨无悔,和“疯子”朝夕相处整整30年。

她是某某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科主管护师某某。

她是精神科的一名老护士,有着丰富的精神患者护理经验;

她是一个低调谦和的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她是一个责任心强的人,是历任护士长的得力助手。

30年,360个月,1万多个日夜,某某以耐心包容、细心呵护、贴心服务的良好心态,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用爱心共筑精神病人的“避风港”。

她是用爱心筑起生命奇迹的白衣天使,是用行动实践对医学护理事业无限热爱的健康卫士。

她如同黑夜里的一盏灯,照亮着精神病人回归的方向,演绎着一则则感人心扉的真情故事。

朴素信念:

到哪都要做好工作

铁门,铁门,还是铁门,层层叠叠的铁门里住着的,是1000余名生命陷入迷途的精神病患者。

某某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作为我市唯一的一所精神病专科医院,让人觉得有些神秘,甚至有些害怕。

然而,这里却是全市精神病患者的“避风港”,“避风港”里有众多像某某这样坚守岗位为他们服务的护士。

30年前,20岁的某某以优异的成绩从某某州卫校毕业,被分配到某某州地区精神病医院(某某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前身),相比其他同学令人羡慕的好单位,她心里不免有些失落。

但她深入病房,看见病人呆滞的眼神和求助的目光时,她善良温软的心瞬间被深深地刺痛了——“不论在哪,都一样要把工作做好。

凭着这个朴素的信念,她服从分配安心地成为了精神科的一名护士。

做一名服务于精神病人的护士,面临的困难远远超出了她的想象。

她一路走来,经历了其他护士没有经历的艰辛,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

战胜恐惧:

身上淤青此消彼长

精神病患者有各种各样不切实际的想法和异常行为,要么伤害他人,要么伤害自己。

在精神科里,打人毁物和侵袭现象司空见惯,且会在无征兆的前提下随时随地发生。

面对这些失去理智的特殊患者,她首先要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

她尝试着每天用心观察这个特殊人群。

她发现,其实不发病时,精神病人和常人一样需要关爱,渴望康复,甚至像幼儿园里的孩子一样渴望温暖的鼓励。

护士对他们的好,他们都知道。

时间长了,他们对护士的依赖胜过家人,会像见到亲人一样露出纯真的笑容。

于是她在想,也许,他们是一群不慎陷入精神泥沼的精灵,自己天生就是一个没有翅膀的天使;

也许,自己的点滴付出都能为拯救他们争取机会,这群迷途的精灵需要她的细心呵护;

也许,只要自己不吝啬爱的付出,他们都能好起来。

她用爱心战胜了恐惧。

从此,她心无旁骛抛开俗念,以一颗包容的爱心,坚守岗位,默默奉献。

她不分昼夜的和他们在一起,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指导他们的治疗康复,料理他们的衣食住行,为他们及其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她每天工作中重要的一项内容是要反应灵敏,随时应对突然发生的变故,身上此消彼长的青紫红肿曾让她心有余悸。

有一次,一名刚入院不久的男性精神分裂症病人存在被害妄想,担心食物中有毒,拒绝吃饭,某某坐到他身边耐心地哄劝。

病人突然起身,将饭盆扣在某某的头上,同时一拳重重地打在她的胸口,她踉跄两步勉强站稳,胸口阵阵闷痛,头上也红肿了一大块,她忍了许久才没让眼里委屈的泪水落下。

在某某的记忆中,像这样被病人无端打骂的现象在精神科病房里司空见惯,她身上的青紫抓伤不时出现。

出于对病人的理解,她没有怨言,没有怨恨,反而更加关爱他们。

她常对科里新来的同事说:

“精神病人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只是病魔使他们失去了理智。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更好地善待他们,使他们早日摆脱疾病的折磨。

信念的坚守让她忘却了工作中的伤痛。

随着岁月的流逝,在坚守与追求中,她与这些特殊的患者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护患情缘。

细心呵护:

全能“保姆”胜似亲人

“这里也许是他们心灵沙漠里能啜饮到的最后一滴水。

”她说:

“精神病人的心是脆弱敏感的,他们需要感情的呵护,我们把心给他们了,他们也会把心交给我们的。

某某一直这样用心与患者沟通交流。

精神病人的生活大都不能自理,洗头、洗脸、洗脚、洗澡、穿衣、喂饭、修剪指甲等,需要护士亲力亲为,护理工作量很大,有时候就像一个全职的保姆,从生活上、心灵上给他们细心的呵护。

在病区一线,某某总是哪里最忙、最累、最脏,她就奔向哪里。

她说,个人的力量有限,她要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大家。

在她的感召下,整个病区凝聚了一股集体向上的干劲。

有一次病房里收治了一位“三无”病人,他入院时浑身上下藏污纳垢,头发脏乱打结,有体虱、头虱,浪迹天涯的双脚血肉模糊。

某某看在眼里,怜在心里。

她毫不厌弃地把病人从头到脚仔仔细细地清理了一遍,做起了全能“保姆”:

先充当理发师,将缠结一气的头发修理整齐;

再当搓澡工,脱掉一件件褴褛布衫,擦掉一层层沉积的污垢;

再当幼儿园阿姨,把病人如虬枝般盘缠十几厘米的指甲泡上30分钟再层层修剪;

最后才是当护士,把病人身上的新创旧伤认真清创包扎,对体虱者进行灭虱处置。

接诊此类病人,入院处置花费大半个时日不说,他们多半还伴有躯体疾患或传染病的可能,后续的治疗护理十分艰巨。

可某某从未言苦喊累,她总是欣慰地说:

看到病人被自己“修缮一新”变了个人时,再苦再累都值。

一名来自上犹的女精神分裂病人让某某记忆深刻,康复后至今像亲戚般经常走动。

这名女病人才30多岁,因家里穷没有读过书,她有一次上山砍柴发现了一些很漂亮的蘑菇,采摘回家后,做了一碗蘑菇炒鸡蛋,自己舍不得吃一口,全部夹给了放学回家吃晚饭的八岁儿子。

当晚儿子中毒身亡,她在自责中悲痛的快要崩溃了,家人却仍然全部怪罪于她,骂她“猪狗不如”,亲手毒死了自己的孩子。

渐渐地,她开始精神异常,不穿衣服不吃不喝满山疯跑。

送到医院后,她生活不能自理,最大的问题是她不愿吃饭菜,她总是说自己“猪狗不如”,不配吃。

后来,某某想了个办法,用一个大碗盛着故意搅拌得很乱的饭菜放在地上,哄她说,这就是狗吃的饭菜。

她真的蹲在地上开始吃起了“狗饭”……

经过一段时间循序渐进的诱导,她开始愿意坐在桌上吃搅拌在一起的“狗饭”了,但她又觉得身边的人都想毒死她,每天的饭菜都需要某某吃一口,她才吃一口。

后来,经过近70天的药物治疗和护士们的精心呵护,她的行为和心智开始趋于正常稳定,出院时,她抱住某某放声大哭,说“曹护士比我的亲人还更亲,是你们又让我活了一次。

”后来,这名患者回到家乡开始了正常的生活和劳动,但经常会像亲人般问候某某,听她的劝导和鼓励。

责任坚守:

无私奉献顾不上家

“除了生孩子我不会,所有家务事几乎都是我包了。

”丈夫钟远明谈起某某,有点自豪,也有点无奈。

“她责任心重,老是惦记着病人的事,基本顾不上家,所以我成了做家务的‘劳模’。

钟远明和某某一样,也在第三人民医院工作了30年。

他记忆中,最艰难的日子是孩子还小的时候,某某坚守病房上晚班没时间带孩子,在锅炉房工作的他总是要背着孩子去烧锅炉,时常弄得父子俩一起全身都是灰。

用某某的话说,由于自己特殊的工作性质,忙起工作来总是顾不上家,的确有些对不住孩子,对不住爱人。

因为她时刻谨记前辈们的赠言:

选择护理,就是选择奉献,奉献爱心。

多年来,某某正是执着于内心的责任坚守,履行社会责任,奉献爱心,赢得了广大同事、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口碑。

那年冬天,一名精神分裂症女性患者被家人强行送进了精神科,她总觉得周围的环境很危险,所有人都对她有敌意,害怕地不敢回家。

入院后,她仍然不让任何人接近,大喊大叫,表情紧张。

某某接手后发现患者脚趾冻伤严重,皮肤溃烂发黑,伤口中渗着脓液,发出恶臭。

看到这种情景,她冒着被患者袭击的危险,一次次微笑着尝试靠近。

面对她的笑脸,患者消除了敌意,突然紧紧拉着她的手跪在地上,大声哭了出来:

“护士——救救我!

”面对患者渴求帮助的哭喊,某某的眼睛湿润了。

她深深地感到了责任的沉重。

这个患者太脏了,蓬头垢面,满身异味令人作呕。

她把患者搀进病房,为她洗脸洗脚理发更衣,清洗伤口、上药包扎。

冻伤的脚指头散发出阵阵恶臭,令人眩晕。

她要轻柔地安慰患者,同时用熟练地为病人冲洗伤口、去除坏死组织、安置引流条,每一个细节都一丝不苟。

患者顺从了、安稳了,她却心潮起伏,难以平静。

某某说,正是因为精神科所收治的大多都是病情较严重的患者,护士的服务态度和亲和力对患者的情绪影响特别大,所以她总是不敢有丝毫马虎,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每一名病人,每天都要提早半个小时上班,进入病房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护士长李水兰非常庆幸工作中有某某为伍。

工作中的某某是老师,过硬的护理基本功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值得全体同仁学习,特别是她在与不同病人沟通相处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年轻的护士姐妹们都喜欢向她请教。

生活上,她是护士姐妹们的贴心人,仿佛自家大姐,工作中的压力、生活的苦恼都愿意向她倾诉,她总是耐心倾听和疏导,为她们释放压力。

30年来,某某她用耐心擦亮患者迷茫的双眸,用爱心抚慰患者受伤的心灵。

面对业绩和口碑,她非常淡定,她说,精神护理工作虽然苦、烦、累,但她从不后悔!

她无悔自己的选择和追求。

篇五

村民心中的“120”

某某出生于1953年,高中毕业后回到村里。

他一心想为村民们看病,于是来到当时的公社卫生院学习。

1976年,他在日红村当上了一名赤脚医生。

这一干就是38年。

38年的坚守,一路走来并不容易。

年近六旬的某某,已经记不清自己曾经多少次匆忙地走在黑暗、寒冷的乡间小路上,多少次彻夜无眠陪同护送危重患者前往乡镇卫生院、市级医院就医。

山村里蜿蜒的小路上,留下了某某或深或浅的脚印,见证了一位乡村医者对生命的无限珍爱。

“他就像我们村里的‘120’,随叫随到,真是个大好人!

”当日,在某某家里采访时,附近的村民对某某的医术及为人赞不绝口。

据了解,日红村地处边远山区,有15个村民小组,某某家离最远的村民家里有三四公里路。

遇到病情严重无法到诊所看病的患者,不管多远,某某都会及时上门出诊。

在交通极为不便的当年,一个旧药箱、一盏应急灯和一双高筒雨鞋是他走夜路或雨天出诊时必备的物品,某某自称为自己的“三件宝”。

“只要还有希望,老朱就不会抛下病人不管。

”在村民李名玉的家里,他和爱人刘小宁说起了20多年前某某“救命”的事情。

1986年冬天,即将生产的刘小宁因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出现难产。

某某赶到现场后,刘小宁已出现水肿、昏迷不醒等症状。

某某立即做了简易担架,把她送往五云镇卫生院。

当时下着大雨,某某叫上邻居,和李名玉四个人一起,一路抬着担架,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茫茫夜色中艰难前行。

“刘小宁已经昏迷不醒了,不时还出现抽搐,情况非常危急。

病人每次出现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