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词三首一19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2275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55.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词三首一19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江苏省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词三首一19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江苏省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词三首一19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江苏省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词三首一19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江苏省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词三首一19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江苏省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词三首一19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江苏省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词三首一19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江苏省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词三首一19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江苏省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词三首一19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江苏省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词三首一19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江苏省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词三首一19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江苏省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词三首一19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江苏省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词三首一19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江苏省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词三首一19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江苏省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词三首一19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江苏省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词三首一19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江苏省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词三首一19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江苏省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词三首一19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江苏省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词三首一19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江苏省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词三首一19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词三首一19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

《江苏省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词三首一19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词三首一19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词三首一19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

”从此,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流连于歌楼舞榭,沉迷于声色词曲,潦倒终身,死后靠群伎合金才得以入葬。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大家,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和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作品:

词作《雨霖铃》、《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定风波》(自春来、惨绿愁红)、《鹤冲天》(黄金榜上)、《望海潮》(东南形胜)、《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等。

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

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

南宋杰出女词人,婉约派代表。

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

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

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

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汴京,李清照夫妇先后渡江南去,第三年,赵明诚死于建康(南京),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

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很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漱玉词》。

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夏日绝句》《醉花阴》《武陵春》等。

薄命君王,绝代才子——李煜

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继位,史称李后主。

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后为宋太宗毒死。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具有非凡的艺术才华。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被称为“千古词帝”。

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

二、背景回放

《八声甘州》

柳永出身士族家庭,从小接受儒家思想,有求仕用世之志。

因天性浪漫和有音乐才能,适逢北宋安定统一,城市繁华,首都歌楼伎馆林林总总,被流行歌曲吸引,乐与伶工、歌伎为伍,初入仕竟因谱写俗曲歌词,招致当权者挫辱而不得伸其志。

于是他浪迹天涯,用词抒写羁旅之志和怀才不遇的痛苦愤懑。

《八声甘州》即此类词的代表作。

《声声慢》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金攻陷了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入据中原,从此半壁江山陷于敌手,国家形势非常危急。

宋朝统治者束手无策,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相继南渡避难。

期间,他们夫妇心血凝成的图书文物一部分在南下途中被盗,一部分被乱兵一把火烧毁殆尽,他们花费半生精力呕心沥血积攒的金石字画转瞬间荡然无存。

更为不幸的是,南渡第三年丈夫赵明诚因患疟疾在南京去世,这年李清照46岁。

这样一来,她连续遭受国破、家亡、夫死的重大打击,身心备受多重摧残。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

《虞美人》

南唐后主李煜被俘,软禁在宋都汴京,面对春花秋月他触景伤情,回想起昔日南唐的宫廷生活,愁苦万分,写下了这首词。

此词相传是李煜的绝笔,通过不堪回首的故国景物、情事与眼下生活的对比,抒发了李煜对囚居宋朝的屈辱生活的无比深长的忧愁和悲痛心情。

三、相关知识

词起源于隋,流行于宋。

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

词的特点:

①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

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

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写上一段小序。

②词一般都分两段(叫作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的。

③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根据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④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⑤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婉约词派

婉约词派:

词派之一,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张炎等。

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其词作大多写愁情别绪及个人际遇,缺乏重大的社会意义,却讲究音律格调,辞藻、风格清婉绚丽,故称“婉约词派”。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羁旅(jī)  

(2)潇潇(xiāo) (3)苒苒(rǎn)

(4)渺邈(miǎo)(5)颙望(yó

ng)(6)凄惨(qī)

(7)乍暖(zhà

)(8)堆积(duī)(9)憔悴(qiá

ocuì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识

  

(2)砌

2.语境辨析法

(3)朱可夫是苏军著名的将(jià

ng)领,我们说世界上没有常胜将(jiāng)军,但朱可夫就没打过败仗。

(4)艺术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集群、对一个民族、对一个国家,它的作用都是隐性的,而且是渐(jià

n)进的、逐渐(jià

n)的,按中国传统说法都是熏陶渐(jiān)染的,能够逐渐地提升你的审美品位。

二、词语解释

1.潇潇:

形容比较急的雨声。

2.凄紧:

指寒气逼人。

3.关河:

泛指山河。

关,关口,关塞。

4.残照:

落日的余光。

5.苒苒:

渐渐。

6.物华休:

美丽的景物已不复存在。

7.渺邈:

遥远。

8.淹留:

久留。

9.颙望:

因期盼而凝望。

10.争知:

怎知。

11.憔悴损:

枯萎、衰败到极点。

12.怎生得黑:

怎么才能熬得到天黑啊?

13.次第:

光景,情形。

14.朱颜:

红颜,年轻红润的面容。

15.问君:

设问之词,实则问自己。

三、名句默写

1.是处红衰翠减,         。

惟有长江水,        。

2.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        。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

4.三杯两盏淡酒,        。

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

这次第,        !

6.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        。

7.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

答案:

1.苒苒物华休 无语东流 2.天际识归舟  3.凄凄惨惨戚戚 4.怎敌他、晚来风急 5.点点滴滴 怎一个愁字了得 6.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7.雕栏玉砌应犹在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传颂千古的名作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它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

这首词描写的是无与伦比的“愁”,主要通过清冷的秋景来渲染愁情,表现词人因国破、家亡、夫死而只身流落江南时的孤苦无依的凄苦心境。

这是李煜的绝笔词。

词人以形象可感的愁情,起伏跌宕的笔法,在对故国往事的追忆之中表达了深深的故国之恋、切切的亡国之痛。

八声甘州

声声慢

1.《八声甘州》一词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参考答案:

描写景物:

暮雨、江天、清秋、霜风、关河、残照下的城楼、长江水。

抒发情感:

词人通过意象的选取,形成了一种凄冷的意境,抒发了孤寂、伤感的情怀。

思念家园又下不了回归的决心。

千回百结,柔肠寸断。

2.简析“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一句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遥想佳人在妆楼上天天盼“我”回家,多少次看到天边驶回的船帆,误以为是“我”的归舟呢。

明写妻思“我”,暗写“我”思妻,更显示思家之深,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盼归之情。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句哀婉动人,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那似曾相识的雁儿再度飞过,丈夫却已亡故,物是人非,相思之情已成“悼亡之悲”。

再者,词人避居江南,远离故土,看到北来的大雁便认为这是家乡来的大雁,因而说是“旧时相识”,可见,雁儿还勾起了词人的“怀乡之思”。

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在用语上有什么特点?

有什么作用?

(1)七组叠词,很好地统领了全词的内容,展示出一种凄凉、萧条的意境;

选用叠词,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为全词的抒情定下基调;

使用叠词更显示出感情之强烈;

平中见奇,字字传神。

(2)这几句直接抒情,表达的感情哀婉凄切、为全词奠定了凄清的基调。

5.《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试分析它的作用。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作用有三:

①以有形的“水”喻抽象的无形的“愁”,使“愁”具体、形象、可感;

②“一江春水”形象地写出了愁情之多、之深、之重;

③江水东流喻愁情之长,写出了愁的连续不断,无穷无尽。

6.“春花秋月”本是两种美好的事物,指代一年中的良辰美景,但是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

春花秋月,这美好景物,勾起了作者对往事的怀念,由此联想到自己的处境,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希望它结束。

1.炼字精妙,情景皆显

这首望乡词通篇贯串一个“望”字,作者的羁旅之愁,漂泊之恨,尽从“望”中透出。

上片是登楼凝望中所见,无论风光、景物、气氛,都笼罩着悲凉的秋意,触动着抒情主人公的归思。

下片是望中所思,从自己的望乡想到意中人的望归:

她不但“妆楼颙望”,甚至还“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望穿秋水之际,对自己的迟迟不归已生怨恨。

2.多用双声叠韵词,以声为情,声情并茂

双声如“清秋”“冷落”“渺邈”等,叠韵如“长江”“无语”“阑干”等。

它们交错相间,相互配合,时而嘹亮,时而幽咽。

这自然有助于增强声调的亢坠抑扬,更好地表现出心潮的起伏不平。

1.借景抒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在这一句中作者由秋雁高飞而触发对亡夫和故乡的思念。

北雁南飞一年又过,怎不引发南渡人的思乡之情?

还有曾经托雁传书的事情,一切都杳无音信,雁叫声声心欲碎是这时的心情吧。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用盛开的黄花无人共摘来反衬此时彻骨的孤独。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用梧桐秋声,细雨煎愁这样的物象来表达感情,本就是孤独失意百无聊赖,而此时又有断魂的梧桐细雨相加,心情的确不是一个“愁”字所能表达出来的。

2.铺叙手法

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

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觉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

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1.起伏跌宕的笔法

一开头就是自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写的是眼前景物,因其至今未了,故有此问。

这是实景。

接着是自叹:

“往事知多少。

”表明词人已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这是虚写,含有韶光易逝的感慨。

忽然又转到眼前的景物上来——“小楼昨夜又东风”。

于是登楼远望,然而“故国不堪回首”,词人又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了。

他很想知道明月下的故国现在是个什么样子,由此自然过渡到下阕。

一开始又是虚写: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这是词人想象中的“故国”图景,他把“雕栏玉砌”和“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最后把这一切都集中到一个“愁”字上来,这样的愁情是何等真实而深沉啊!

2.在强烈的对比中,表达人物复杂的心绪

在这首词中,词人采用隔句相承、反复对比的手法,将“春花秋月”的无休无尽与人世间“往事”的短暂无常相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与“朱颜改”两相对比,将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曲折地传出。

3.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这首词的结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读着它,令人想象出一幅生动的画面:

词人此刻仿佛回到了他的故都金陵,站在城上望着浩荡东流的长江,觉得自己的愁情简直跟这江水一样,无时无刻不在翻波涌浪地流向东海。

考点对接

诗歌中景物描写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声声慢》中的“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作者由秋雁高飞触发对亡夫和故乡的思念之情;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用盛开的黄花来衬托人物内心的孤独心情。

这些词句通过景物描写很好地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诗中的景象是诗人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它包括景物描写、场面描写和色彩描写。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感情的外在表现。

所以鉴赏诗歌中的情感的表达,需要我们认真分析诗歌中景物形象的描写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题目。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②无奈眉。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③迟。

[注] 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

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

围棋术语。

题目:

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

请结合内容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词的上半阕选取的意象有“春风吹雨”“落花”“小池寒渌”“落日”,这些是古典诗词中典型的愁苦类意象。

结合下阕作者的情感,以及小注中对“讳愁”的注解,景物描写对全词感情抒发的作用不难得出。

答题步骤:

首先答出感情基调,然后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

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

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如何解答诗歌中景物描写对表达感情作用类题目

1.找景物,组合画面

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然后把这些景物组合成画面,分析画面的特点。

2.析景物特点,创设意境氛围

抓住描写景物的关键性词语,分析景物的特征及特殊内涵,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把握意境的氛围特色。

3.掌握景物描写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1)营造氛围。

如《琵琶行》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

(2)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

(3)为人物提供活动背景或环境。

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

(4)创造意境。

意境是作者描绘自然景物中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目的是让读者“临其境”或“入其境”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

(5)衬托人物气节、品质或性格。

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

(6)奠定情感基调。

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

(7)以景衬境。

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

终于忍耐不住还是要写一写李煜,这一位在政治上极其失败、而在词坛上却享有最高地位的南唐后主。

我之所以敬佩李煜,是因为他在最悲痛的境况中还敢于面对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光景。

正是这种撕裂肺腑的痛,将他带入了更悲更深的人生境界。

他的每一句词都好似可以穿透人心的箭,因为他不是仅仅在用他的学识和技巧写词,而是在用他的生命写词。

我们读他的词的时候,也如同碰撞到了一颗鲜活跳动的心。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国家不幸意味着诗人将遭遇苦难,而苦难往往将人带入对人生更深层次的思索与探求之中。

快乐总是肤浅的,而痛苦却是深切的。

幸好李煜没有逃避,否则词坛上将会损失多少脍炙人口的经典篇章?

说起“幸”字,也分从哪方面来考虑。

从诗词的造诣上讲,李煜的确达到空前的境界。

但若从人生的经历上讲,他所经历的变故与精神的落差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

他到底是深蒙上帝眷顾的“宠儿”还是被造物主遗弃的“孤儿”呢?

人生实在是充满了诸多的“无奈”。

但是我们实在没有任何能力阻止这些“无奈”的发生。

对于这些“无奈”事件,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

有的人怨天尤人;

有的人自怨自艾;

有的人沮丧消沉。

李煜在他的《相见欢》中吟道: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谁不期盼好花常开、好景常在呢?

但是现实的风雨总是能惊醒人们虚幻的美丽梦境。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在李煜的眼中,人生的“恨事”正如江水东流一般简单而又自然。

许多人难以接受现实的残酷,总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并且怀着一颗愤恨不平的心埋怨命运的不公。

其实即使他们找到了一万个使“无奈”事件发生的理由,也并不能使他们的愁苦减少一分,也不能使已经发生的现实有丝毫改变。

最明智的决定就是平静地接受,并且明白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这样,生活自然就多了几分坦然,少了几分无谓的抱怨和懊恼。

面对已逝的江山与昔日的繁华,我相信李煜也一定经历过极度的悲伤和挣扎。

《浪淘沙令》中的“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和《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正是他内心感受的真实写照,读起来让人心酸。

也许我们不必同情一位连自己的江山都保不住的昏庸君主,但正是因为李煜他太诚实地面对了亡国的失落、怅惘、悲痛和无奈,我真的不得不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他的情感世界。

这样的词就称得上是王国维所说的“不隔”吧!

从他的词作所抒发的亡国悲恨中可以看出李煜的心并没有死。

命运的打击没有使李煜的心消沉,身体的囚牢也并没有困住他那依然鲜活跳跃的心。

在被囚困的日日夜夜,我想这位伟大的词人是在用他最真挚的情感体验人生。

他所吟出的词句未经雕琢,自然天成,动人心魄。

就连他的愁绪也竟可以表现得如此迷人:

”有人评价李煜太软弱,但是处于这样失败的境地怎样表现才算坚强呢?

难道一定要如项羽一样满腔愤懑地怒吼“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吗?

不是的。

李煜所怀的态度就是顺应和面对。

在这样的心态中,他捕捉到了人心中那些难以言喻的微妙情感。

所以,他的词可以在读者心灵的最深处产生共鸣,也给予人们至高的精神享受。

说到底,真正幸运的可能是读者吧。

[佳作赏析]

文章用简略的语句概括了李煜复杂的一生,充分表现出生活在逆境中的词人勇敢面对自己失败的情怀和坚强的性格特征。

文章旁征博引,以大量的词人之词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使得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时间:

40分钟 分值:

56分)

一、基础知识专练(1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B.

C.

D.

选C 春花秋月:

既实指春天的花,秋天的月,又借指一年中最美好的事物。

2.下列不属于《声声慢》中“愁”的含义的一项是(  )

A.故国之思     B.闺怨闲愁

C.亡夫之痛D.漂泊之愁

选B 《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代表作,后期主要是国破家亡的伤痛,闺怨闲愁是她创作前期的词的基调。

3.下列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

B.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指早春时候,寒气还重,最难保养身体。

C.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朱颜”在这里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

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

选C “朱颜”在这里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4.名句默写。

(6分)

(1)柳永《八声甘州》中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的句子是“        ,        ”。

(2)李清照《声声慢》中“         ,         ”两句从听觉角度写景,侧面烘托出主人公孤寂愁苦的心境。

(3)李煜《虞美人》中运用比喻,写愁思浓厚的名句是“        ,        ”。

(1)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一番洗清秋 

(2)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3)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二、阅读理解专练(33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5~6题。

(11分)

少年游

柳 永

参差烟树霸陵桥,风物尽前朝。

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

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5.“夕阳闲淡秋光老”中“闲淡”的意思是什么?

“离思满蘅皋”是用什么修辞手法来形容什么的?

(5分)

“闲淡”的意思是惨淡。

“离思满蘅皋”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形容离愁之多,无所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