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鲤常见疾病.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228001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锦鲤常见疾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锦鲤常见疾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锦鲤常见疾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锦鲤常见疾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锦鲤常见疾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锦鲤常见疾病.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锦鲤常见疾病.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锦鲤常见疾病.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锦鲤常见疾病.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锦鲤常见疾病.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锦鲤常见疾病.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锦鲤常见疾病.docx

《锦鲤常见疾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锦鲤常见疾病.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锦鲤常见疾病.docx

锦鲤常见疾病

锦鲤常见疾病   

1、毒性出血病:

该病又称为出血病,是观赏锦鲤与普通养殖鱼类中常见的一种疾病。

主要发生于夏、秋季,流行广泛,危害性大,可造成各种规格锦鲤的大批死亡。

症状识别

病鱼眼眶四周、鳃盖、口腔和各鳍条的基部充血。

如果将皮肤剥开,可见肌肉呈点状充血,严重时全部肌肉呈血红色。

肠道、肾脏、肝脏、脾脏也有充血现象。

腹腔内有大量腹水。

打开鳃盖可见鳃部呈淡红色或苍白色。

病鱼游动缓慢,食欲很差。

发病鱼的鳍条、鳞片通常都比较完整,主要症状是出血。

发病原因

由呼肠弧病毒引起。

当饲养水水质恶化,水中溶氧量降低,总氮和有机物耗氧量增高时,使锦鲤抵抗力下降,病毒乘虚而人,导致锦鲤发病。

流行及危害

病毒性出血病流行于6月下旬至8月下旬的夏秋季节,该病适宜流行水温是25二30℃。

当饲养水体中放养锦鲤的密度过大,水环境恶化时锦鲤就容易发病。

主要危害当年鱼和少数1龄鱼,最小的全长仅2.9厘米的锦鲤就开始发病。

出血病是急性型鱼病,可引起锦鲤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

(1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良好水质,夏、秋季节尽量稀养,对预防该病有一定的效果。

(2)流行季节在饲养水体中泼洒漂白粉,使水体中的药物浓度达到1毫克/升,进行该病的预防。

(3)用4~10毫克/升的红霉素浸泡鱼体15分钟有一定的疗效。

(4)注射组织浆疫苗和细胞培养灭活疫苗能有效的预防该病的发生.

2、痘疮病

又叫鲤痘疮病。

主要危害锦鲤等鲤科鱼类,严重时可引起鱼体死亡。

症状识别

发病早期病鱼的体表出现乳白色小斑点,覆盖着很薄一层白色黏液。

随着病情发展,病灶部位的表皮增厚而形成大块石蜡状的增生物,这些增生物长到一定大小之后会自动脱落,在原处再重新长出新的“增生物”。

患病锦鲤体质消瘦,游动迟缓,常沉于水底,随着病情发展而陆续死亡。

发病原因

由鲤疱疹病毒感染而引起。

疱疹病毒可在锦鲤皮肤上皮细胞上生长,病毒复制的适温是15—20℃·,当饲养水质中有机物含量过高时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强化秋季培育工作,使锦鲤在越冬前有一定的肥满度,增强鱼体在低温季节的抵抗力。

(2)加强日常管理,做好水质管理工作,经常对锦鲤投喂水蚤、水蚯蚓等动物性饵料,加强营养。

(3)发现有发病迹象时,若有条件,可人为提高饲养水温,水温升高后,痘疮病会逐渐自愈。

(4)用4—10毫克研红霉素浸泡鱼体15分钟,10天后再浸泡1次,有一定的疗效。

(5)注射组织浆疫苗和细胞培养灭活疫苗能有效地预防该病的发生。

3、打印病

又称作腐皮病,是各种观赏鱼及常规养殖鱼类的多发病,病程较长。

一般不引起病鱼大批死亡,但是能严重影响鱼体的生长发育及观赏价值。

症状识别

发病初期在鱼体的两侧背鳍下方或臀鳍上方出现红斑,以后红斑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接着病灶中间的鳞片脱落,坏死的的表皮腐烂,露出白色真皮。

患部周边整齐、分界明显,似烙印;肌肉糜烂可深至骨刺。

病鱼游动缓慢,食欲减退,最终衰竭而死。

发病原因

由点状气单胞菌点状亚种引起。

防治方法

(1)饲养过程中经常换水,保持水质清新,并注意勿使鱼体受伤。

(2)发现病情时,及时用1%呋喃西林涂抹患处i并用10—20毫克/升浓度的呋哺西林浸泡鱼体。

(3)用10毫克/升浓度的呋喃唑酮浸泡鱼体。

(4)用漂白粉遍洒,使饲养水体中药物终浓度达到1毫克/升。

4、肠炎病

又名烂肠瘟,是一种流行很广的细菌性疾病。

能危害各种观赏鱼类及常规养殖鱼类,也是对鱼类危害最为严重的细菌性疾病之一。

此病常和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并发。

症状识别

病鱼食欲降低,行动缓慢,常离群独游,鱼体发黑或体色减退,腹部膨大,肛门外突红肿,挤压腹壁有黄红色腹水流出。

拨开肠管,可见肠壁局部充血发炎,肠内无食物,粘液较多。

发病后期,全肠呈红色,肠壁弹性差,充满淡黄色黏液。

发病原因

由肠型点状气单胞菌引起。

该菌是条件致病菌,在普通水体及池底淤泥中常有大量存在,也存在于健康鱼体的肠道中,但是数量不多。

当锦鲤生活环境条件恶化,鱼体抵抗力下降时,该菌则可以在肠道内大量繁殖,导致发病。

病原菌随病鱼及带菌鱼的粪便排到水中,污染饲料,经口感染。

流行及危害

此病在水温18℃以上开始流行,流行高峰在水温25—30℃,发病严重时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

  

防治方法

(1)发病初期用1毫克/升漂白粉遍洒,或10毫克/升浓度的漂白粉液浸泡,消毒鱼体及饲鱼工具。

(2)在饵料中拌入药物投喂病鱼,用量为:

每千克饵料加入0.2克磺腤脒或5~10克呋喃唑酮,连续5天,每天投饵量占鱼体重的1%左右。

(3)对发病严重已不摄食的鱼,每天腹腔注射卡那霉素500—1000国际单位,连续3~5天或直至症状消

5、赤皮病

观赏鱼及多种淡水鱼类均可患此病,一年四季都有流行,运输后,细菌性赤皮病最易暴发流行。

症状识别

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充血发炎,鳞片脱落,特别是鱼体两侧及腹部最明显。

背鳍、尾鳍等鳍条基部充血,鳍条末端腐烂或感染水霉。

有时病鱼的上下颌及鳃盖也充血发炎。

发病原因

由荧光假单胞菌引起。

当鱼体表完整无损时病原菌无法侵入,一旦鱼体因机械损伤或冻伤,或体表被寄生虫寄生而受损时,就容易被病原菌感染而引起发病。

流行及危害

锦鲤的赤皮病一年四季都可以流行,但是以水温25—30C时为流行盛期。

鱼体受伤后易患此病。

防治方法

(1)在饲养管理中,一定要注意谨慎操作,尽量避免鱼体受伤。

(2)防治该病时,室外大池可用漂白粉1毫克/升全池遍洒。

(3)使用10毫克/升呋喃类药物浸洗鱼体。

6、竖鳞病

竖鳞病又称松鳞病、鳞立病。

主要危害锦鲤及其他鲤科鱼类。

发病后能导致病鱼大批死亡。

症状识别

病鱼体表粗糙,部分或全部鳞片竖起似松果状。

鳞基水肿,其内部积存着半透明或含血的渗出液,以致鳞片竖起。

在鳞片上稍加压力时,就会有液体从鳞基喷射出来,有的病鱼伴有鳍基充血,皮肤轻度充血,眼球外突。

病鱼离群缓游,严重时呼吸困难,反应迟钝,浮于水面。

发病原因

由水型点状假单胞菌感染引起。

该菌是条件致病菌,当水质污浊,鱼体受伤时经皮肤感染。

防治方法

(1)加强锦鲤越冬前的月巴育工作,尽量缩短停食期,早春水温回升后,投喂水蚤、水蚯蚓等活饵料;增强鱼体抵抗力,能有效预防此病发生。

(2)用2%浓度食盐溶液浸洗鱼体5—15分钟,每天1次,连续浸洗3~5次。

(3)用呋喃西林浸洗鱼体。

水温20℃以下时,浓度为15—20毫克/升。

(4)用链霉素腹腔注射,每尾锦鲤5万一10万国际单位。

7、烂鳃病

是流行于高温季节的一种疾病,可引起锦鲤和其他饲养鱼类的大批死亡。

症状识别

病鱼鳃丝腐烂处带有污泥。

鳃盖骨内表皮充血,有时被腐蚀成圆形的透明区,俗称“开天窗”。

有时鳃丝尖端组织腐烂,造成鳃丝残缺不全。

因鳃丝破坏造成病鱼呼吸困难,在水面呈浮头状。

病鱼食欲减退,反应迟钝,体质消瘦。

发病原因

由柱状嗜纤维菌引起。

带菌鱼以及带菌的水是该病的传染源。

病鱼在水中不断散布病原菌。

鱼体与病原菌接触,尤其是鳃部受损后特别容易引起感染。

饲养密度过大、水质较差的环境中容易发生该病。

流行及危害

细菌性烂鳃病一般在水温在20℃左右开始。

水温下降到15℃时病鱼逐渐减少。

该病能使锦鲤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

(1)用5—10毫克/升的呋喃唑酮浸洗鱼体15分钟。

(2)在饲养水体中泼洒利凡诺,使水体中药物终浓度达到1.0~1.5毫克/升。

(3)用2.0毫克/升的红霉素浸泡鱼体15分钟。

将大黄捣碎,用大黄20倍量的0.3%氨水浸泡过夜,提高药效后,连水带渣泼洒,使水体中药物终浓度达到2.5~3.7毫克/升浓度。

(4)用三氯异氰尿酸(含有效氯85%)泼洒,使饲养水体中药物终浓度达到0.4—0.5毫克/升。

(6)将五倍子磨碎后用沸水浸泡,泼洒在饲养水体中,使水体中药物终浓度达到2—4毫克/升。

8、肤霉病

又叫水霉病、白毛病。

是一种危害鱼卵、幼鱼及成鱼而具有广泛流行性的疾病,对水产动物是一种继发性的疾病,对水产动物是一种继发性感染,严重时可导致鱼体死亡。

症状识别

病鱼体表或鳍条上有灰白色如棉絮状的菌丝,故俗称“白毛病”,严重时菌丝厚而密,鱼体因负担过重,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最后瘦弱而死。

发病原因

由水霉和绵霉等两个属的真菌寄生引起。

流行及危害

当鱼体因操作不慎而受伤,或因寄生虫破坏鳃及体表,或水温过低冻伤皮肤时,水霉趁机侵人机体,当水温适宜(15℃左右)时,3—5天就长成菌丝体,若伤口继发感染细菌,则会加速病鱼死亡。

防治方法

(1)饲养过程中谨慎操作,避免鱼体受伤,这对于预防肤霉病的发生尤为重要。

在越冬以前用药物浸泡鱼体杀灭寄生虫,可以有效地预防此病。

(2)用400—500毫克/升食盐溶液和碳酸氢钠(小苏打)400—500毫克/升溶液合剂全池遍洒。

(3)用孔雀绿0.1%一1%浓度水溶液涂抹伤口和水霉着生处。

(4)用孔雀绿1/15000浓度浸洗病鱼3~5分钟。

(5)锦鲤繁殖时用1/15000浓度孔雀绿浸洗鱼卵(连同鱼巢)10~15分钟,可以预防。

(6)口服维生素E,每10千克鱼体重,每天用0.4~0.6克(制成颗粒药饵投喂),可以增强锦鲤对水生真菌的抗菌力。

上述药物和处理方法,对预防和治疗轻度、早期的水霉病效果显著。

9、鳃霉病

    鳃霉病是由于被统称为鳃霉的真菌寄生在鱼体鳃丝或鳃小片中而引起的。

症状识别

病鱼失去食欲,呼吸困难,游动缓慢,鳃上黏液增多,鳃上有出血、淤血或缺血的斑点,呈现花鳃样。

病情严重时,病鱼高度贫血,整个鳃呈青灰色。

·

发病原因

初步认为是由水霉目的血鳃霉和穿移鳃霉所引起的。

流行及危害

通过孢子与鳃直接接触而感染。

主要流行于高温季节,尤以5~7月为甚,当水质恶化,特别是水中有机质含量过高时,容易暴发此病,在几天内就可以引起病鱼大批死亡。

防治方法

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主要是采取预防措施。

(1)清除池中过多淤泥,用450毫克/升生石灰或40毫克/升漂白粉消毒。

(2)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3)加强饲养管理,注意水质,尤其是在疾病流行季节,定期灌注清水,每月饲养水体遍洒1~2次生石灰(20毫克/升左右),必要时可全池泼洒1次漂白粉(1毫克/升).

10.孢子虫病

由孢子虫类的多种粘孢子虫引起的疾病,危害观赏鱼类及常规养殖鱼类,可引起病鱼大批死亡,即使未死亡的患病鱼也完全丧失其观赏价值和商品价值。

症状识别

病鱼的皮肤和鳃有明显的变化,皮肤上隆起芝麻状大小的白点或泡状物,是粘孢子虫孢囊。

鳃丝被孢子虫的成熟孢子和发育的营养体所充塞,影响病鱼呼吸或使鳃丝破裂出血引起死亡。

发病原因

由鲫碘孢虫、中华粘体虫、吉陶单极虫、鳃丝球孢虫等孢子虫类所引起。

防治方法

粘孢子虫病至今仍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只有积极预防,经常的进行消毒、隔离。

(1)发现病鱼应及时清除,深埋于远离水源的地方。

(2)加强饲养管理,增强鱼体抵抗力。

(3)饲养容器中遍洒30~40毫克升的福尔马林,每隔3~5天1次,连续3次。

11、小瓜虫病

又名白点病。

从鱼苗到成鱼都可拟患此病,经常造成患病鱼体死亡。

症状识别

小瓜虫寄生处可以形成1毫米以下的小白点,故叫白点病。

病鱼体表、鳍条和鳃上有白点状的囊泡,严重时病鱼全身皮肤和鳍条布满白点和覆盖着白色的黏液。

病鱼瘦弱,鳍条破裂,多数漂浮水面不游动或缓慢游动,最后病鱼呼吸困难而死。

发病原因

由纤毛虫类中的多子小瓜虫寄生引起。

水体中小瓜虫繁殖最适宜的水温在15—25℃之间;当水温降低到.10℃以下和上升到28℃时,虫体停止发育。

春、秋季,当水质恶劣,鱼体抵抗力低时发病。

   

流行及危害

此病是锦鲤的常见病、多发病。

每年3—5月,10—12月为流行盛期。

当水温升高至25℃左右时,置于室外的水族箱,或小型鱼池不再出现病鱼,而室内的水族箱、小池则仍有此病流行。

防治方法

(1)用2毫克研的醋酸亚汞或硝酸亚汞水溶液浸洗鱼体。

水温15℃以下时,浸洗2—2.5小时;15℃以上时1.5~2小时;浸洗后在清水中饲养1~2小时,使死掉的虫体和黏液脱掉。

(2)遍洒醋酸亚汞。

水温在10℃以下时使饲养水体中药物浓度达到0.2毫克/升;10~15℃时达到0.15毫克/升浓度;15℃以上时达到0.2毫克/升浓度。

硝酸亚汞和醋酸亚汞对治疗小瓜虫效果很好,对其他原虫类也有杀灭作用,但是亚汞类为剧毒药品,使用时应特别注意安全。

(3)用0.2—0.4毫克/升孔雀石绿水溶液药浴病鱼2小时,然后在清水中饲1小时,洗去黏附在鳃和体表的药液、黏液等。

6天后用同样浓度的药液再浸洗1次。

(4)福尔马林200一250毫克/升浓度和孔雀绿1—2毫克/升浓度和孔雀石绿1~2毫克/升合剂浸洗鱼体1小时。

然后在清水中饲养1小时,在6天后用同样浓度的药液再浸洗1次。

(5)用冰醋酸167毫克/升的水溶液浸洗鱼体。

水温在17~22℃时,浸洗15分钟,以后每隔3天再浸洗1次,2—3次为一疗程。

(6)加强饲养管营养丰富的活饵料,增强鱼体抵抗力。

已经发病的饲养容器要刷洗干净,然后用5%食盐水浸泡1—2天,以清除、杀灭小瓜虫及其胞囊,并用清水冲洗后再饲养锦鲤。

12、轮虫病

由原生动物中纤毛虫类引起的疾病。

除寄生于各类观赏鱼类外,还能寄生于多种淡水鱼类及海水鱼类,严重感染时会引起病鱼大批死亡。

症状识别

少最寄生时鱼体无明显症状;严重感染时,可引起鱼体体表黏液增多,病鱼游动缓慢,呼吸困难而死亡。

通常没有特殊病症。

发病原因

由车轮虫.寄生引起。

车轮虫离开寄主后可在水中生活1~2天,通过直接与鱼体接触而感染,可随水、水中生物及饵养工具等而传播。

流行及危害

水温在25℃以上时,车轮虫大量繁殖,每年5月~8月为流行高峰季节。

常和其他寄状一起形成并发症。

车轮虫主要危害当年锦鲤,大鱼体上虽有寄生,但是通常不会引起死亡。

防治方法

(1)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良好水质,越冬前应将鱼体上的病原杀灭,再进行育肥;尽量缩短越冬期的停食时间;开食时要投喂营养丰富的饵料。

(2)当水温降至10℃以下,泼洒硫酸铜及高锰酸钾合剂,使饲养水体成0.3~0.4毫克/升的药物浓度。

(3)可以采取防治鱼波豆虫相同的防治方法。

(4)用2毫克研浓度的硝酸亚汞浸洗病鱼。

水温15℃以下时,浸洗2~2.5小时;15℃以上时,1.5~2小时。

浸洗后在清水中饲养1~2小时,使死掉的虫体和黏液脱掉。

(5)用硝酸亚汞溶液遍洒。

水温在10℃以下时,使饲养水体中药物浓度达到0.2毫克/升;10—15℃时,0.15毫克/升;15℃以上时,达到0.1毫克/升。

13、指环虫病

  是一种由蠕虫中的单殖吸虫类引起的疾病。

除危害锦鲤等观赏鱼类外,还能危害各种淡水鱼类和海水鱼类,寄生于鱼鳃、鳍和体表,大量寄生时能引起病鱼死亡。

症状识别

发病初期鱼体无明显症状,随病情发展,鳃部显著肿胀,鳃盖张开。

可看见鳃上有乳白色虫体,鳃丝暗灰色。

有时病鱼急速侧游,在缸边挤擦,企图摆脱指环虫的侵扰,最后,游动缓慢,终致死亡。

发病原因

由指环虫寄生引起。

流行及危害

指环虫病是一常见的多发病。

适宜繁殖温度为20~25℃,流行于春末和夏初。

指环虫寄生于鱼鳃,破坏鱼类鳃组织,妨碍呼吸。

它以鳃组织和血细胞为食物,造成鱼体贫血、捎瘦,当年锦鲤幼鱼寄生5—10个指环虫就能致死。

大量寄生也能使1龄以上的大鱼死亡

防治方法

(1)用0.2~0.4毫克/升浓度的晶体敌百虫溶液全池遍洒。

(2)用20毫克/升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鱼体,水温10~20℃;时,浸洗20—30分钟;20~25℃时浸洗15—20分钟;25℃以上时浸洗10~15分钟。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