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干警民法大全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2281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9.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法干警民法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政法干警民法大全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政法干警民法大全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政法干警民法大全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政法干警民法大全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政法干警民法大全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政法干警民法大全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政法干警民法大全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政法干警民法大全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政法干警民法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政法干警民法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政法干警民法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政法干警民法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政法干警民法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政法干警民法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政法干警民法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政法干警民法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政法干警民法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政法干警民法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政法干警民法大全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法干警民法大全Word格式.docx

《政法干警民法大全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法干警民法大全Word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法干警民法大全Word格式.docx

物权关系的义务人为权利人之外的一切不特定人,债券关系的义务人为特定的一人或数人。

4. 

事实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

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主观上不一定具有发生、变更或消灭正常民事法律关系的意思,但客观上能引起这种后果的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基于意思表示,旨在发生、变更或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事实行为不需要意思表示,民事法律行为需要意思表示

民事法律行为的当事人是有意识地建立或变更、消灭民事法律关系;

事实行为在主观上并无建立或变更、消灭某种民事法律关系的意思。

5. 

事件与事实行为

事件是指与主体的意志无关,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客观现象。

事件与民事主体的意志无关,事实行为与民事主体的意志有关。

事件是一种客观现象,事实行为是民事主体的行为。

1.公民与自然人

2.公民是指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根据中国法律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

自然人是指我国领域内一切具有自然生命形式的人,包括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中国公民和外国人以及无国籍人。

3.1) 

公民是指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而自然人则既包括中国公民,也包括外国人和无国籍人

4.2) 

自然人的范围大于公民。

5.2. 

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权利

6.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民事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从而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的资格。

民事权利是指则是民事主体在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中实际享有的法律利益。

二者区别:

7.1) 

民事权利能力是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可能性,但并不能因此而给民事带来实际的利益;

民事权利则是民事主体参加某一项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后实际享有的法律利益。

8.2) 

民事权利能力既是是指民事主体取得民事权利的资格,也是指民事主体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而民事权利仅指民事主体在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中取得利益的可能性;

9.3) 

民事权利能力的范围由法律加以规定,与民事主体的个人意志没有直接关系,而民事权利则是民事主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其意思实际参加民事活动时取得的,与民事主体的个人意志有关。

10.4) 

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主体的人身是密不可分的,民事主体不能放弃,他人也不能剥得,而民事权利除非法律特别规定,民事主体可以依法放弃或转让,也可以依法被剥得其享有的某项民事权利。

11.3. 

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

12.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民事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从而享有民事权利能力、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而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民事法律确认的民事主体以自己的行为独立从事民事活动,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从而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和资格。

二者的区别是:

13.1) 

民事权利能力自公民出生时就有,而民事行为能力则与公民的年龄和智力状况直接相关,只有达到一定年龄、智力状态正常的公民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14.2) 

法律对民事权利能力的规定具有统一性,而法律根据不同年龄和智力状态赋予公民不同的民事行为能力。

15.4.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与限制行为能力

16.完全民事行行为能力是指法律赋予达到一定年龄和智力状态正常的公民通过自己的独立行为进行民事活动的能力。

限制民事习惯难为嫩绿是指法律赋予已经达到一定年龄但尚未成年或虽已成年但精神不健全、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后果的公民所享有的可以从事与自己的年龄、智力和精神健康状况像适应的民事活动的能力。

17.1) 

年龄、智力和精神状况不同

18.2) 

独立从事民事活动的范围不同。

19.5. 

宣告失踪与宣告死亡

20.宣告失踪是指经厉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依法宣布下落不明达一定期限的人为失踪人的法律制度;

而宣告死亡是指经厉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依法宣告下落不明满一定期限的人死亡的法律制度。

21.1) 

条件不同,一般情况下,公民下落不明两年即可宣告失踪,而公民下落下落不明4年,才能宣告死亡。

22.2) 

法律后果不同。

宣告失踪的唯一后果是为失踪人的财产设定财产代管人,而宣告死亡产生的后果是失踪人的民事主体资格消灭,因此产生与自然死亡一样的法律后果。

 

法人与个人合伙

法人是指依法成立的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能独立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社会组织。

而个人合伙是指两个以上公民按约各自提供资金、实物、技术等,合伙经营,共同劳动的行为或组织形式。

法人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个人合伙不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

法人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个人合伙不能承担民事责任。

法人的财产所有权由法人享有,个人合伙的财产由全体合伙人共同享有。

4) 

法人成员仅在向法人投资的范围内承担有限责任,合伙人则对合伙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社团法人与社会团体法人

法人民事行为能力与公民民事行为能力

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法人以自己的意思独立近世民事活动,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或资格。

而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法律确认的公民通过自己的行为从事民事活动,参加民事法律关系 

,从而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

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权利能力在发生和消灭的时间具有一致性。

而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权利能力在发生和消灭的时间上具有不一致性。

法人民行为能力范围受民事权利能力范围的不一致性影响而范围不一致,而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范围受民事权利能力范围的一致性影响而具有一致性。

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由它的机关或工作人员来实现的,而自然人是通过自己来实现的。

法人民事权利能力与公民民事

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人作为民事主体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公民的民事权利是指公民作为民事主体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民事权利能力开始与消灭的情形不同。

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从法人成立时开始,到法人终止时消灭。

而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从出生时开始,到死亡时结束。

民事权利能力的范围不同。

专属自然人的某些民事权利能力,如继承权等,法人不可能享有;

而专属于法人的某些民事权利能力,自然人也不可能享有。

民事权利能力之间的差异不同。

自然人之间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普遍的,一致的和平等的,相互之间没有多大的差别;

而不同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都有局限性,并且受到经营范围和各自章程的约束而相互差异很大。

法人的设立与法人的成立

法人的设立是指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使社会组织具有法律上的人格的整个过程,也即它是创设法人的一系列行为的总和。

法人的成立则是指法人开始具有人格,成为民事权利主体。

法案人的设立是创设法人的活动,而法人的成立是法人得以存在的事实状态。

法人的设立是法人成立的前提,而法人的成立是法人设立的结果。

在法人设立阶段,法人不具有民事主体资格,在法人成立阶段,法人具有了民事主体资格。

委托代理与法定代理

委托代理是根据被代理人的委托授权而产生的代理关系。

法定代理是指根据法律的直接规定而产生的代理关系。

代理权的产生根据不同。

委托代理中的代理权产生的根据是被代理人人的委托授权,而法定代理中代理权的产生根据是法律的直接规定。

使用范围不同。

委托代理适用于一切可以代理的行为,而法定代理仅仅适用于监护人为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合法权益而需要代理的行为。

委托代理与指定代理

委托代理是指根据被代理人的委托授权而产生的代理关系。

指定代理是指根据人民法院或行政主管机关的指定而产生的代理关系。

委托代理中的代理权产生根据是被代理人的委托授权,而法定代理中的代理权的产生根据是人民法院或行政主管机关的指定。

适用范围不同。

委托代理适用于一切可以代理的行为,而指定代理适用于社会生活或民事诉讼过程中需要代理人代为法律行为,而没有代理人或无法确认代理人的特殊情况。

法定代理与指定代理

代理权产生根据不同。

法定代理中代理权产生根据是法律的直接规定,而指定代理中的代理权的产生根据是人民法院或行政主管机关的指定。

法定代理适用于监护人为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的合法权益而需要进行代理的行为。

而指定代理适用于社会生活或民事诉讼中需要代理人代理法律行为而没有代理人或无法确认代理人的特殊情况。

委托合同与授权行为

委托合同是委托人和受托人约定,由受托人处理委托人事务的合同。

委托授权是指被代理人向代理人授予代理权的单方民事法律行为。

委托合同是双方法律行为,而授权行为是单方法律行为。

委托合同仅仅在受托人和委托人之间产生法律约束力,而授权行为对代理人与第三人进行民事法律行为时具有法律约束力。

授权行为是代理权的产生依据,委托合同则不是。

显名代理与隐名代理

显名代理是一般意义上代理,即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在代理权限范围内与第三人为法律行为,其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担的民事法律制度。

而隐名代理是指代理人以自己的名义而不表明被代理人身份而实施的代理行为。

在显名代理中,被代理人直接承受代理行为的法律后果,在隐名代理中,被代理人不一定直接承受代理行为的法律后果。

在显名代理中,与第三人建立民生法律关系的当事人是被代理人,在隐名代理中,与第三人建立民生法律关系的当事人是代理人。

在隐名代理中,被代理人享有介入权,第三人享有选择权,在显名代理中则不存在此类制度。

6. 

无权代理与表见代理

无权代理是指在没有代理权的情况下以他人名义实施的民事行为。

表见代理是指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代理权终止后的无权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的民事行为在客观上使第三人相信其有代理权而实施的代理行为。

表见代理中存在使第三人相信代理人有代理权的情形,而无权代理中则不存在这种情形。

表见代理能产生有权代理的法律效力,而无权代理不能产生有权代理的法律效力。

7. 

代理与行纪

代理是指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在代理权范围与第三人为法律行为,其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担的民事法律制度。

行纪是指行纪人以自己的名义为委托人从事民事活动的法律制度。

与第三人建立法律关系的当事人不同。

在代理中是被代理人,在行纪中是行纪人。

代理中,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从事民事活动,在行纪中,行纪人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民事活动。

法律后果的直接后果承担者不同。

代理中,是被代理人,行纪中,是行纪人。

8. 

代理人与居间人

代理人是指在代理关系中,代他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人。

居间人是指向委托人报告订立合同的机会或提供订立合同的媒介服务的人。

代理人以代理权为被代理人进行民事法律行为,居间人并不代委托人进行民事法律行为。

代理人在代理活动中可以就代理的民事活动独立为意思表示,而居间人仅仅提供缔约机会,起媒介作用。

9. 

代理人与传达人

10. 

代理人与法定代表人

代理人是指在代理关系中,带为他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人。

而法定代表人是指依照法律或法人组织章程规定,代表法人行使其职权的负责人。

代理人适用于代理关系,而发电代表人适用于法人内部的组织机构。

法定代表人与法人之间的关系属于内部一致的关系,而代理人与被代理人之间是平等的独立民事主体。

法定代表人的行为直接视为法人的行为,法律后果直接归属于法人,代理人在代理活动中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

在对外活动中,法定代表人与法人是一体关系,代理人与被代理人是别体关系。

11. 

有权代理与表见代理

有权代理是指以合法代理权为基础进行的代理行为。

表见代理是指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代理权终止后的无权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实施的民事行为,在客观上使第三人相信其代理权而实施的代理行为。

有权代理以合法存在的代理权为基础,表见代理本质上属于无权代理的范畴

第三人善意与否不影响有权代理行为的效力,而在表见代理中,第三人为善意则是表见代理的成立要件。

诉讼时效与取得时效

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请求权,当时效期间届满时,,即丧失了请求人民法院依照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之权利的法律制度。

取得时效是指非所有人占有他人财物达法定时间,未受所有人追索即而去得该财物的所有权的法律制度。

所依据的事实状态不同。

诉讼时效是以权利人不行使请求权的事实状态为依据,而取得时效是以非所有人占有他人财物的事实状态为依据。

诉讼时效的法律后果是权利人丧失胜诉权,而取得时效的法律后果是特定权利的产生。

诉讼时效适用于债权中的财产请求权的存在和丧失,而取得时效适用于物权的财产所有权的存在和丧失。

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间

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在法定的实效期间内不行使请求权,当实效期间届满时,即丧失了请求人民法院依照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之权利的法律制度。

而除斥期间是指法律规定某种民事实体权利的期间,权利人在此期间内不行使相应的民事权利,则在法定期间届满时导致该民事权利的消灭。

诉讼时效期间届满时权利日丧失胜诉权,而除斥期间届满时权利人丧失该项民事实体权利。

期间不同。

诉讼时效的期间是可变期间,适用中止、中断、延长的规定,除斥期间是不变期间,不适用中止、中断、延长的规定。

适用依据不同。

诉讼时效仅仅适用于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不行使权利的情况,而除斥期间则适用于权利人不行使民事实体权利的情况。

适用条件不同。

诉讼时效在权利人请求时,法院予以援用,而除斥期间是法院直接根据法律规定予以援用。

5) 

起算时间不同。

诉讼时效自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算,而除斥期间自该民事实体权利产生时起算。

普通诉讼时效与最长时效

普通诉讼时效是指一般情况下普遍适用的诉讼时效。

而最长诉讼时效是指对于各类民事权利予以保护的最长实效期间。

普通诉讼时效的期间是2年,而最长诉讼时效的期间为20年。

普通诉讼时效自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算,而最长诉讼时效自权利被侵害时起算。

普通诉讼时效适用中止、中断、延长的规定,而最长诉讼时效则只适用延长的规定,而不适用中止、中断的规定。

诉讼时效中止与诉讼时效中断

诉讼时效中止是指是指在诉讼时效进行期间,因发生法定事由阻碍权利人行使请求权,诉讼时效依法暂时停止进行,并在法定事由消失之日起继续进行的情况。

诉讼时效中断是指已开始的诉讼时效因发生法定事由而不再进行,并使已经经过的时效丧失效力。

1)发生的事由不同。

诉讼时效中止的法定事由是与当事人意志无关的客观情况。

而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是与当事人意志有关的行为,是与当事人不行使权利的相反事实。

2)事由发生的时间要求不同。

诉讼时效中止的法定事由要求发生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或发生最后6个月前,但效果要延续到最后6个月内。

而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可以发生在实效期间的任何阶段。

3)效力不同。

诉讼时效中止的效力在于将时效暂时停止,中止期间的时间不计算如期间内,先前进行的期间仍然有效。

而诉讼时效中断使已经进行的实效期间归于无效,实效期间重新计算。

期间的计算方法不同。

诉讼时效中止的实效期间是将法定事由前已经进行的时间期间和法定事由后的实效期间合并计算,而诉讼时效中断的实效期间是自法定事由消失后重新计算,先前进行的期间不再计算在内。

诉讼时效中止与诉讼时效延长

诉讼时效中断与诉讼时效延长

民事权利的物权保护方法与债权保护方法

物权方法是指通过行使物上请求权对物权加以保护。

债权方法是指通过行使债权请求权对自身利益加以保护。

含义不同。

物权方法是指通过行使物上请求权对物权加以保护;

而债权是指通过行使债权请求权对自身利益加以保护。

依据不同。

物权方法以物权的存在为依据,而债权方法以债权的存在为依据。

目的不同。

物权方法目的在于恢复物权人对标的物的完整支配权。

而债权方法目的在于补偿受害人所遭受的损失。

适用次序不同。

物权方法更能保护物权人的权益,因而首先适用物权方法,当物权方法不能适用时,才适用债权方法。

内容不同。

物权方法主要有请求返还原物、请求排除妨害、防止妨害等,而债权方法主要是是赔偿损失。

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

用益物权是指以标的物的使用和收益为目的而设立的定限物权,担保物权是指为担保债权的实现而设立的定限物权。

设立的目的不同。

设立用益物权的目的在于实现物的使用价值,而设立债权的目的在于实现物的交换价值。

权利性质不同。

用益物权多为具有独立性的主权利,而担保物权多为具有从属性的从权利。

标的物不同。

用益物权的标的物主要为不动产,而担保物权则不然。

客体价值形态的变化的影响不同。

用益物权的价值形态变化对其有直接影响,而担保物权价值形态的变化对其并无影响。

动产物权与不动产物权

动产物权是指以动产为标的物的物权。

不动产物权是指以不动产为标的物的物权。

取得方法不同。

不动产物权的取得方法主要为继受取得,而动产物权有多种取得方法。

公示方法不同。

不动产物权的公示方法为登记,动产物权的公示方法通常为交付。

行使方面不同。

不动产物权的行使与公共利益紧密相关,受到较多的法律限制。

争议管辖方面不同。

不动产物权的纠纷由不动产所在地的裁判机构管辖,而动产物权则不尽然。

物权与债权

物权是权利主体直接支配物并享受其利益的权利。

债权是特定主体之间请求为特定行为的法律关系。

二者是民法中两类基本的财产权,是民愤调整平等主体之间才查关系的结果。

作为财产权的两项基本制度,二者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一方面,物权往往是债权成立的基础,另一方面,物权又往往是债权运动的结果。

二者互相依存,共同反映经济生活的要求。

物权是支配权,债权是请求权。

权利效力范围不同。

物权为绝对权,债权是相对权。

权利客体不同。

物权的客体是物,而债权客体不以物为限。

权利效力不同。

物权具有优先力和追击力,而债权则无。

权利的发生方式不同。

物权的设定采取法定主义,而债权的设定采取意定主义。

6) 

权利的保护方法不同。

物权偏重于物上请求权的保护方法,债权偏重于赔偿损失方法。

附合与混合

混合是指不同所有人的财产互相结合在一起,难以分开并形成新的财产。

附合是指不同所有人的财产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财产,虽然未混合,但非经拆毁不能恢复原来的状态。

在混合的情况下,已无法识别各所有人的财产;

在附合的情况下,还能够识别各所有人的财产。

善意占有与恶意占有

善意占有是指不法占有人在占有他人财产时,不知道或不应当知道其占有为非法占有。

恶意占有是指不法占有人在占有他人财产时,知道或应当知道其占有为非法占有。

善意占有可以试用善意取得制度,而恶意占有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善意占有可以适用取得时效制度,而恶意占有不适用取得时效制度。

返还不当得利的义务范围不同。

善意占有只负有返还现存利益的义务,恶意占有则对现场利用和已灭失利益均负有返还义务。

返还原物情形不同。

善意占有返还原物时,可以请求所有人返还其为保管原物所支付的必要费用,并对原物的孳息不负返还义务;

而恶意占有不仅无权请求返还其为保管原物所支付费用,而且负有返还原物孳息义务。

抵押权与质权

抵押权是指债权人对于债务人或第三人提供的作为债务履行担保的财产,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得就其卖得价金优先受偿的权利。

质权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动产或者财产权利证书移交给债权人占有,以此作为债务履行的担保。

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将该动产或权利证书上所栽明的权利折价或以拍卖、变卖该动产或者财产权利的价款优先受偿的权利。

标的物种类不同。

抵押权的标的物包括不动产、动产和权利,而质权的标的物包括动产和权利。

是否移转占有不同。

抵押权以不移转占有为成立要件。

而质权以以移转占有为成立要件。

抵押权的设定以登记为公示方法。

而质权的设定以交付为公示方法。

4)能否重复设置担保不同。

抵押担保中,可以在同一抵押物上设置两个以上的抵押权,而质权则不能重复设置。

收取孳息的主体不同。

在抵押权中,有权收取孳息的主体是抵押人。

在质权中,有权收取孳息的主体则是质权人。

担保范围不同。

质权人因保管质物所需的费用和质物隐含瑕疵所产生的损害赔偿费用,列入担保范围,而抵押权则不存在此类情形。

转让与转包

转让是指承包人自找对象,由第三人代替自己向发包人履行承包合同的行为。

转包是指承包人把自己承包项目的部分或全部,以一定条件发包给第三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