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8单元单元教材解析教材导读汇编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2358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6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8单元单元教材解析教材导读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8单元单元教材解析教材导读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8单元单元教材解析教材导读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8单元单元教材解析教材导读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8单元单元教材解析教材导读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8单元单元教材解析教材导读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8单元单元教材解析教材导读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8单元单元教材解析教材导读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8单元单元教材解析教材导读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8单元单元教材解析教材导读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8单元单元教材解析教材导读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8单元单元教材解析教材导读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8单元单元教材解析教材导读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8单元单元教材解析教材导读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8单元单元教材解析教材导读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8单元单元教材解析教材导读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8单元单元教材解析教材导读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8单元单元教材解析教材导读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8单元单元教材解析教材导读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8单元单元教材解析教材导读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8单元单元教材解析教材导读汇编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8单元单元教材解析教材导读汇编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8单元单元教材解析教材导读汇编文档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8单元单元教材解析教材导读汇编文档格式.docx

本组有两篇是老师们熟悉的传统课文。

《草原》原来安排在九义六年制九册第四单元,同组课文有《威尼斯的小艇》《三峡之秋》。

学习本组课文,目的在于“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白杨》原来安排在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第九册里,同组的课文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高粱情》《幸福是什么》,学习这组课文,是为了让学生“受到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教育。

虽然两篇是传统的课文,教材组织单元的主题非常鲜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把握也可以富于时代感。

《草原》一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西部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激发学生对西部的向往之情。

《白杨》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老一辈建设者为了西部的发展和繁荣所做出的贡献,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新选的两篇课文:

《丝绸之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学习《丝绸之路》,绝不仅仅是了解有这么一个历史故事,增长历史知识,重要的是了解西部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灿烂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了解西部、建设西部的热情和愿望。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与《白杨》相搭配,表现了新一代建设者建设西部的伟大成就。

《丝绸之路》一课修改了很多次,还不太理想,教材修订时考虑更换。

五年下册第一单元和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都提出了一个语文学习的要求:

“把握主要内容”。

这是一个十分重要阅读训练,也是学生阅读能力较薄弱的一个方面。

教材在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我的发现”栏目中作为一个训练点安排,并提示了怎么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这一个训练点应该贯穿在高年段的阅读教学中,即使单元导语中没有提出这一训练要求,在教学中也需要加以重视。

除了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提示的这一把握文章中要内容的方法(分段、概括段落大意),还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其他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如抓住文章自然段里的中心句、阅读文章时提出问题等。

本单元主要从阅读的角度提出训练的重点:

体会优美语言和含义深刻句子表达上的作用。

导语中提出的“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在这一单元的课后思考题中体现得很充分,在备课的时候,要重视利用课后的思考题来设计、组织教学。

高年级的“交流平台”是中年级“我的发现”的延续和发展。

由于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走进西部”,交流对西部了解和认识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草原》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白杨》中的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也需要引导学生加以掌握。

“习作”信封的写法十分重要(通信方式的改变,没有多少人写信了),但有一较难处理的问题,就是信写好后怎么寄出去。

教材编排不可能提示具体的邮寄地址(全国的小学生都往同一个地址邮寄,怎么处理收到的信)。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解析(教材导读)

一、单元教材分析:

童年,是充满纯真和情趣的时光,也是令人留恋和难以忘怀的时光。

本组教材就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

《古诗词三首》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牧童》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闲散与惬意的生活;

《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

《清平乐·

村居》则写了农村孩子童年的无忧无虑。

《冬阳·

童年·

骆驼队》《祖父的园子》分别写了骆驼队和祖父的园子给童年带来的快乐。

这几篇课文反映了古代、现代和当代中国儿童生活的某些侧面。

《童年的发现》写童年时有趣的发现。

《儿童诗两首》则写了现代儿童的丰富的想象和美丽的憧憬,展示了当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童年生活,因为无忧无虑而快乐,因为有了梦想而精彩。

透过一篇篇风格各异的课文,我们看到了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一种难言的亲切感和温馨会久久地萦绕在我们心头。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

二是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

三是丰富语言积累;

四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围绕本组专题,“口语交际·

习作”安排了交流“难忘

童年”和写童年趣事等内容,“回顾·

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等栏目,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如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积累激励少年立志的名句,课外去阅读关于童年的故事等项内容。

教师应从整体上观照本组的教学内容和编排特点,把理解内容和体会感情、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运用、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

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课外书屋1课时。

4、教学建议

以童年为专题的单元,在本册教材中并不少见。

如,一年级下册“我们的生活多么快乐”是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甜蜜和幸福,知道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

三年级上册“多彩的儿童生活”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三年级下册“儿童生活”则在体现童年快乐生活的同时,也展示了生活中的一些烦恼以及对一些问题的思考。

四年级上册“成长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如何自立,如何与别人相处。

本组“永远的童年”,描述了一个个

独特而珍贵的童年感受,使我们认识到:

要珍视这些感受,留住童年,保持童真。

与以往以童年为主题组织单元的一个区分点是:

本单元从写的角度安排了一个训练点:

表达真情实感。

教材在“交流平台”中作了提示。

4篇课文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要围绕一个主线:

学习作者怎么表达自己真实的感情的。

《童年冬阳骆驼队》在《人民教育》引起讨论:

这是一篇成年人怀旧的课文,作者林海音回忆自己很小的时候在北平故里的几个生活片断,抒发了作者对童年一去不复返的惆怅。

课文容易引起老师的感动,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

a.想想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有什么收获/女同胞看情感电视剧;

b.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场面描写的语言特色和感情朗读、背诵是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不赞成改编课文的文体或把时间用在自己创作的文章中。

《祖父的园子》选自作家萧《呼兰河传》,也是成年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如果单独解读这篇课文,可以看出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时的快乐,还有浓浓的亲情。

老师们也以此解读文本、确定教学目标的。

但从小说《呼兰河传》来看,萧红作品中的这段文字,在回忆童年生活时,是带着点谈谈的忧伤的。

能否先引导学生读读《呼兰河传》,再学习课文。

这篇文章的编排,也为六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

要求学生回忆童年生活做了一些铺垫。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解析(教材导读)

我们每天都要用语言进行交流。

精练得当的语言,能准确表达思想、情感;

机智巧妙的语言,有时会帮助人们摆脱困境;

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活跃生活;

生动优美的语言,能愉悦身心……反之则不然。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就是这样奇妙。

凡是精练、幽默、生动的语言都是被艺术化了的语言,都充满了艺术的魅力。

本组教材就是以语言艺术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

《杨氏之子》一文,写了九岁孩童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

《晏子使楚》写了晏子针对楚王的侮辱,机智应答,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有力地回击了楚王;

剧本《半截蜡烛》写了母亲和两个孩子为了保护半截蜡烛里的秘密与德国军官的机智周旋,在不动声色的话语中充满了胆略和智慧;

相声《打电话》则通过夸张的语言,说明了打电话时,说话要简练,这样不仅节约时间,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二是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体裁文章表达方式;

三是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

配合本组专题,“口语交际·

习作”安排了以“劝说”为主题的模拟

表演和写发言稿的内容,“回顾·

拓展”也是紧紧围绕有关语言艺术和形式的问题,安排了“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项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搜集积累精妙语言。

本组教材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活动内容是发现、搜集、积累、运用有特色的语言,体会有艺术魅力的语言。

本次综合性学习是本组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把这次综合性学习和本组其他各项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时,教师要整体观照本组教材编排的特点,整体安排教学活动,做到教学内容自然融合,教学活动能够协调进行。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3课时。

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

略读课文2—3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习作2—3课时,

交流平台、日积月累l课时,展示台1课时。

四 

、教学建议

本组课文最大的特点体现在高年级专题组织的多元化。

从体裁/语文学习的角度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

有相声、剧本,故事,通过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体味不同风格的语言,了解不同体裁的表达方式。

训练的重点是:

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表达。

/说话、写作用语都要得体,做到得体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本组还安排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

编排文言文的意图:

人教版小语实验教材本来可以多编排一些文言文的,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小学阶段没有提文言文的学习。

文言文的学习是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提出的,为了使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内容衔接更紧密,人教版教材在第三学段就开始安排简短、浅易的文言文。

从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到六年级上册的《伯牙绝弦》,再到六年级下册的《学弈》和《两小儿辩日》,学生在小学阶段一共可以接触到4篇文言文。

这样,学生可以对文言文的样式和学习方法有一点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为初中学习文言文奠定一定基础。

七年级上册教材安排了3篇文言文,篇幅也比小学阶段的要长一些。

不过,有了小学的基础,学生对初中的文言文学习不会感到陌生和困难。

?

台湾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比例:

20%-40%。

台湾新党主席谢启大说过一句话:

“陈水扁搞‘去中国化’你们不用担心,因为台湾的中华文化底蕴太深了,他去不掉。

我认为海峡两岸统一,最重要的是大陆不要去中国化。

”近几年跟台湾、香港语文界同仁接触较多,给我的感受是他们的文化底蕴是很深厚的。

课程标准修订后的教材增加文言文、古诗词的比例。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学习要达到什么目标?

——课程标准的阐述:

在总目标里面——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这个要求是包含了对初中文言文学习的要求的,所以小学阶段的要求应该比之更低一些。

▲处理好朗读和理解的关系。

朗读基本的要求:

正确、通顺、流利;

(课后思考练习题没有提有感情朗读),所以我们正确把握对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朗读的要求,并注重积累:

背诵。

小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老师的朗读指导十分重要。

可采取如下步骤:

第一,教师首先要范读课文,提示学生如何断句、停顿。

第二,指导学生读通顺。

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

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

二要停顿得当,如“孔君平诣其父”“孔君/平/诣其父”“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正确停顿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思”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

如六年级下册《学弈》中的“为是其智弗若与?

”要读出反问的语气;

“曰:

非然也”应该读出肯定的语气。

第三,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最后达到背诵。

至于在理解方面,大体理解词句的意思即可。

学生要能做到在老师的帮助下,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并且有一点自己的感悟。

如,像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

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

孔子能正确地对待小儿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对文中蕴涵道理的讨论适可而止;

如《两小儿》中的道理,可以讨论,但是不要展开,这个问题太复杂了,即使讲得清楚,也不是小学生所能够理解的。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就杨氏之子来说,似乎存在教养问题,客人到家里做客,和小孩子开个玩笑是正常的,杨氏之子却反唇相讥,好像不大好。

修订时考虑重新更换,如果老师们有比较好的文言文,也可以推荐给我们。

晏子使楚

课文根据《晏子春秋》而改编,《晏子春秋》是记叙春秋时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婴言行的一部书。

全部由短篇故事组成。

课文讲述的内容在原著中是两个独立的故事,分别为:

“晏子使楚,楚为小门,晏子称使狗国者入狗门第九”和“楚王欲辱晏子,指盗者为齐人,晏子对以桔第十”。

编者将这两个故事合编在了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课文对话较多。

教学可以这样安排:

初读课文,了解写了什么事,写了几个回合的斗智,把握主要内容,理顺文章思路。

再读课文,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理解,了解楚王怎样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应对的,并把晏子的话多读几遍,体会其应答的机智、绝妙。

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从中体会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和从语文透出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并结合课文内容,交流“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最后还可以阅读、思考:

课文是怎样通过语言来描写人物的,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联系。

如学生感兴趣,还可以编演课本剧。

半截蜡烛

这是一个短小的独幕剧剧本。

读剧本,一要知道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要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

三要了解剧本这种体裁的特点——用角色对话推进情节、塑造人物,以及开始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中间穿插布景以及人物动作、神情等的提示语。

剧本不大适合全文朗读,更适合在熟悉人物台词的基础上表演。

打电话

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相声名段,也是小学课文第一次引进相声这种体裁的课文。

编进剧本、相声,意在丰富课文的样式,服务于“语言的艺术”的专题。

相声,不适宜朗读,宜浏览。

可先浏览全文,搞清楚这段相声讲的是什么事,针贬的是什么人。

而后,两人一组分角色读一读,一来熟悉一下语言,二来体会一下相声语言讽刺、幽默的特点。

接下来,还可以结对练说,并推举代表在班上说个片断。

有条件的,还可以找来经典相声段子的录音、录像,听一听,看一看,进一步感受相声的语文特点。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材解析(教材导读)

本组教材共有4篇课文,这些课文讲述了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

《再见了,亲人》中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令人难以忘怀;

《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红军战士忠于党、关心同志胜过自己的高尚情操催人泪下;

《桥》中老支部书记在生死关头,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壮举使人心潮难平;

《梦想的力量》中那个年仅六岁的孩子的美好梦想让人感受到善良与同情心会凝聚和迸发出巨大的力量。

这4篇课文有散文、有小说,内容生动、人物鲜明,表达了作者丰富美好的情感;

课文在表达方法上各具特色。

比如,《再见了,亲人》将抒情叙事相互交织,感情真挚强烈;

《金色的鱼钩》先倒叙,再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楚了鱼钩的来历,并通过具体的事例,赞美了老班长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革命前辈的怀念之情;

《桥》在环境的描写上、语言的使用上(精练、干脆)以及文章的结尾都极具特色,这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强烈的感情。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的同时,思想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华,感受到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

二是要引导学生懂得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三要引导学生课外搜集一些感人的故事,为口语交际和习作的教学做一些准备。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

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方法。

另外,入选的4篇课文篇幅较长,可通过本组教学,继续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4课时。

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与习作3—4课时,回顾与拓展2课时。

这一单元的编排主题、课文新意都不够,但革命传统题材类的课文还得要编排。

/人教版教材从2001年第1版至今没有改过版,有的版本现在已经是第6、7版了,改版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课改之初编写的教材没有重视把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编进教材中。

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从两个方面提出:

一是阅读方面,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写作方面,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这一组课文,四篇课文故事感人,人物形象鲜明,情感丰富、强烈。

教学本组课文,要使学生被一个个感人的形象所打动,感受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受到国际主义、革命传统等方面的教育。

但要两个方面问题:

一是老师感动学生无动于衷;

二是老师感动感染了学生,学生也感动。

感动只是达到了学习目标的一个方面,语文学习光感动不行,重要的是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上得到了什么。

本组有些课文,如《金色的鱼钓》《梦想的力量》篇幅较长,可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课程标准在高年段提出了默读的速度要求,即“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在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单元中,还提出了学习浏览的要求,这也是课程标准在高年段提出的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要达到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靠什么?

靠训练。

默读、浏览的训练,教材在四年级下册已经有意识地渗透了,如《小英雄雨来》的学习。

什么是打好小学的基础?

训练默读和浏览

▲编排这一单元的背景:

a.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2004-06-01):

“四、加快课程、教材、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加强教材建设,严格教材审查。

……特别是正在使用的中小学语文等学科的教材要增加优秀革命传统教育的有关内容,以保证那些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革命传统文章、故事进入课堂。

要在语文、历史、地理等教材建设中,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有意识地渗透德育内容,使学生广泛了解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b.教育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

“三、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内容:

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建立新中国的奋斗中表现出来的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既包括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又包括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64字创业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梦想的力量》:

编排这篇反映儿童生活的文章,试图改变这个单元课文题材过于革命化、过于沉重,增强课文的可读性和教育的可接受性。

关于革命传统课文教学注意的问题

●认识上的误区:

a.语文教科书编排一些革命传统题材课文,并不影响教科书的整体面貌。

/人教版一直没有改动,有的版本教材已经是第5版或第6版了,原因是以前对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重视不够。

b.革命传统题材课文,不能与守旧落后、过时、缺少时代感画等号。

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所描述的那些可歌可泣的事,抒发的感人肺腑的情,无不凝聚着我们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并使之发扬光大!

可以说,这样的精神财富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如,伟大的长征精神,留给我们的是一种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是一种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的精神,是一种自强不息、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勇气,这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乃至现在提倡的航天精神都是一致的。

当今时代的人,仍然需要从这些精神财富中汲取力量,推动中华民族的不断前进和发展。

c.课文是语文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科书不同于学生的课外读本,选文不能一味以学生的喜好为标准,应体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所选为语文教材,务求文质兼美,堪为模式,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之增长确有助益”之精神。

事实上,大多数革命传统题材课文,不但语言典范,思想健康,有启迪价值,而且便教利学。

d.不能一提到革命传统题材课文,内心就产生反感、产生抵触的情绪,更不能有过激的言行。

这与人民教师的职业要求不相符的。

●几点建议

a.命传统题材课文,一般都具有很强的思想教育性。

教学这一类课文,容易把握强烈的思想感情而忽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往往将革命传统题材课文,上成思想品德课。

要注意与思想品德课中的革命领袖和革命传统教育区别开来,不能向学生灌输革命的大道理。

要做到“文道统一”,把学习理解、运用语言文字与感受人物形象和美好品德融为一体。

在教学目标定位上,一方面,不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定得太高,脱离学生的实际和接受能力,使思想情感的浸润、熏陶变成生硬、空洞的说教;

另一方面,不要把教学目标仅仅定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一定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重点抓语言文字的训练,明确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有哪些,语言文字训练目标如何落实。

b.一些革命传统题材课文,学生在内容的理解上困难并不是很大,关键的还是要引领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走进文本;

在理解内容、品味语言文字过程中,实现教师、学生、作者、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对话,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感受人物形象,学习、运用文章的表达方法。

c.一些革命传统题材课文,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理解有点困难、不易与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这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学习课文前,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必要的时代背景、当时的社会环境等材料,如果有条件,也可以让学生查阅、收集相关的资料,为学生学习课文做一些铺垫工作。

另外,要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