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236434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6.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docx

《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docx

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做6~9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齐欲伐魏。

淳于髡谓齐王曰:

“韩子卢①者,天下之疾犬也。

东郭逡②者,海内之狡兔也。

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③,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④,各死其处。

田父⑤见而获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今齐、魏久相持,以顿⑥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

”齐王惧,谢⑦将休士也。

(节选自《战国策?

齐策》)

[注释]①韩子卢:

犬的名字。

②东郭逡:

兔的名字。

③环山者三:

绕着山跑了三圈。

④罢:

同“疲”,与前面的“极”和“废”意思相同。

⑤田父:

农夫。

⑥以顿:

以同“已”;顿:

困顿、疲弊。

⑦谢:

辞谢、辞退。

6.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臣之妻私臣

2今齐地方千里

3时时而间进

4天下之疾犬也

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

2犬兔俱罢,各死其处。

译:

8.甲乙两文都是写劝谏的,其劝谏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答:

9.同是劝谏,邹忌和淳于髡在使用的劝谏方法上有何差异?

劝谏的效果看,二者又有何差异?

6.①偏爱

②方圆,纵横

3间或,偶然

4快,急速

7.①能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错并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②狗和兔子都疲惫到了极点,各自死在那个地方

8.甲文中邹忌劝谏的目的是使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以富国强民。

乙文中淳于髡劝谏的目的是让齐王放弃伐魏的计划,以避免两败俱伤,别国渔利。

9.二者使用劝谏方法的相同之处都使用了以事喻理(或借事说理)的方法。

不同之处是邹忌以身边事说理,真实可信;淳于髡以故事喻理,生动形象。

齐威王意识到自身问题后欣然纳谏并主动改变自己的做法;齐王因惧怕后果而被动放弃原有打算。

(一)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二)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

“吾知所以亡矣。

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

‘吾君圣者!

'侍御③数百人,被④服以立,无

曰:

吾君

者!

'

内外不

吾过

,是

以至此!

君之

所以

者众

也。

悟,卒得

新序

》)

注:

①出

亡:

失国后逃亡。

施政办事。

御:

侍从妃子。

④被:

穿上。

⑤谄谀:

奉承拍马。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臣之妻私臣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3.邹忌的进谏为什么能让齐威王称“善”?

4.齐威王和宋昭公的周围同样有谄谀者,然而齐国能够“战胜于朝廷”,宋昭公却不得不“出亡”,结合语段说说造成这样不同结局的原因有哪些。

5.从上面两个语段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二)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9—15题。

9.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朝服衣冠()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10.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1.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12.邹忌成功说服齐威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怎样的启示。

13.请仿照示例,补充一则与“纳言”相关的事例。

(除甲、乙两文之外)示例:

唐太宗善纳魏征良言,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四)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9——13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妾畏臣,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杀之。

晏子曰:

“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公曰:

“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

曰:

“烛邹!

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我君以鸟之故而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

数烛邹罪毕,请杀之。

”公曰:

“勿杀,寡人闻命矣。

”(《晏子春秋?

晏子谏杀烛邹》)

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今齐地方千里

10.查《古汉语词典》,“数

”有三种读音,并有若干不同义项。

一读“shǔ”义项有:

①作动词,计算。

②作动词,列举。

二读“shù”,义项有:

①表事物的数目。

②作名词,规律,气数。

三读“shuò”,义项有:

①多次。

根据以上义项,请写出“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中“数”的读音与词义。

(1分)

读音:

词义:

11.下面几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1)时时而间进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

(1)皆以美于徐公

(2)骈死于槽枥之间

D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吾欲之南海

1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

13两段选文都表现了进谏者的机智善辩,但各又有不同。

甲文劝谏的目的是为了使齐威王——,以富国强民;乙文晏子劝谏的目的是为了让景公以免落下“爱鸟轻人”的罪名。

甲文邹忌进谏时采用了——的方法说服齐王,乙文晏子进谏时采用的方法,使景公明确了事情的荒谬以及后果的严重。

(五)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短文,完成11-14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甲、乙两文写的都是臣子向君王进谏并被采纳的故事,这两位臣子的进谏方式有什么不同?

现实生活中如果要向同学提意见,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方式?

为什么?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

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儿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厉王虐①,国人谤王。

召公告日:

“民不堪

!

”王怒,得卫巫③

使

监谤者④。

以告,

之。

敢言,

王喜,告召公日:

能弭⑥谤

乃不敢言

日:

“是障⑦之也。

防民

,甚于

,川壅

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⑨之使导⑩,为民者宣㈣之使言。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⑩而行⑥之,胡可壅也?

若壅其口,其与⑩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zhi)。

【注释】、①虐:

暴虐。

②堪:

能忍受。

③卫巫:

卫国的巫师。

巫,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人。

④使监谤者:

让卫巫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

⑤道路以目:

路上相见,以目示意,不敢交谈。

形容政治黑暗,人民敢怒不敢言。

⑥弭:

消除,禁止。

⑦障:

堵塞、阻隔。

⑧壅:

阻塞⑨决:

疏通水道。

⑩导:

通行、通畅。

⑩宣:

放,开导。

⑩善败:

治乱。

⑩卓增多。

⑩成:

成熟。

⑥行:

有“自然流露''的意思。

⑩与:

赞许,赞助。

⑥流:

流放,放逐⑩彘:

晋国地名,在现在山西省霍县。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臣之妻私臣

(2闻寡人之耳

(3)国人谤王(4)道路以目

2.下列各句与“臣之妻私臣”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

B.以告,则杀之

C.何陋之有

D.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3.下面文言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D.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5.甲文中邹忌讽“纳谏”和乙文中召公谏“弭谤”有何共同的目的?

(四)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巨,臣之妾畏巨,臣之客欲有求于巨,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巨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诽谤于朝市,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期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

“敢有谏者,死!

”舍人①有少孺子②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③,吴王曰:

“子来何苦沾衣如此?

”对曰: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

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⑤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

“善哉!

”乃罢其兵。

[注]①舍人:

门客:

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

②小孺子:

年轻人。

③三旦:

三天。

④委身曲附:

变着身子紧贴着树枝。

⑤务:

一心,一定。

1、解词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子来何苦沾衣如此

(4)如是者三旦

2.翻译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3、请从两篇短文中各找出(归纳)一个成语。

(2分)

4.请比较两篇短文的相同点。

(1)从进谏方式看,邹忌与少孺子:

(2)从进谏结果看,威王与吴王:

(五)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

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

“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

曰: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郑龙谏勿伤百姓

赵简子①出畋,命郑龙射野人②,“使毋惊吾鸟。

龙曰:

“吾先君晋文公③伐卫④,不戮一人;今君一畋,而欲杀良民,是虎狼也。

简子曰:

“人畋得兽,我畋得士。

故缘木愈高者愈惧,人爵愈贵者愈危,可不慎乎!

【注】①赵简子:

即赵鞅。

春秋末年晋国正卿。

②野人:

农夫。

③晋文公:

即重耳。

春秋时晋国国君。

④卫:

春秋时的卫国。

1.解词

(1)邹忌修八尺有余

(2)王之蔽甚矣

(3)赵简子出畋(4)故缘木愈高者愈惧

2.译句

(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人爵愈贵者愈危。

3.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

4.同样是“谏”,邹忌和郑龙采用了什么不同的方法?

六)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

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

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乙】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

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慰问、吊唁)。

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

“楚王不知臣之不肖(品行不好),使臣受吏民之垢(谦虚的说法,意为担任楚国的宰相),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

”父曰:

“有说。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患祸隐伏在那里)。

”孙叔敖再拜曰:

“敬受命,愿闻余教。

”父曰:

“位已高而意益下(越把自己看得低),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1.解词

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孙叔敖为楚令尹④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

2.译句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3.邹忌向齐王、“老父”向孙叔敖进言分别用了什么方法?

在与人交往中,你更欣赏哪一种?

请说说理由。

(七)

【甲】邹忌入朝见威王,曰: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

公孙闬①谓邹忌曰:

“公何不为王谋伐魏?

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

战不胜,田忌不进②;战而不死,曲桡③而诛。

”邹忌以为然,乃说④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⑤而往卜

⑥于市,曰:

“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⑦天下,欲为大事⑧,亦吉否?

”卜者出,公孙闬因令人捕为人卜者⑨,亦验其辞⑩于王前。

田忌遂走。

注释:

①闬:

念hàn。

②不进:

指不再威胁到邹忌。

③曲桡:

桡,念náo。

曲桡,这里指混淆视听、罗织罪名。

④说:

念shuì,劝说,说服。

⑤十金:

当时齐国二十两为一金。

⑥卜:

念bǔ,烧灼龟甲,看其裂纹以预测吉凶。

⑦威:

威慑,使恐惧而屈服。

⑧为大事:

这里指造反。

⑨为人卜者:

帮人占卜预测吉凶的人。

⑩验其辞:

验证占卜者讲的话。

1.解词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

(4)田忌遂走。

2.译句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3.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

()

A.甲文中“讽、刺、谏、谤、讥”几个词的感情色彩相同,都是中性词。

B.甲文中“战胜于朝廷”的最直接的证据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战功可以抹杀,事实可以歪曲。

乙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

传播决定事实,事实本身是什么是次要的,事实是由那些有心计的人来设计的。

D.读史可以使人聪明,是非却需要明辨。

乙文中邹忌采用公孙闬的伎俩,不惜损害国家利益迫使田忌出逃避祸,甚至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这就是要加以批判的地方。

4.两个片断中的齐王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差异很大,试分别加以说明。

(四)1、(3)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您”(3)这2.

(1)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错,并且传入我的耳朵的人,受到下等的奖赏。

(2)这三者都一心想得到他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及后面的祸患。

3.门庭若市或从谏如流螳螂捕蝉,黄雀在后4.

(1)

都采用设喻(类比、讽谏)的方式,委婉含蓄地指出君王的过失。

(2)都能接受进谏,并付诸行动。

(五)1.(3)打猎(4)攀援、爬(树)2.

(2)人的爵位(地位)越高就越危险。

3.邹忌劝说齐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吸引各诸侯国前来朝见齐王。

4.邹忌用的是曲谏——委婉规劝;郑龙用的是直谏——尖锐批评。

(六)1.③担任④离开2.②地位高而独揽大权的人,国君厌恶他。

3.邹忌运用设喻的方法进谏齐王,含蓄委婉又形象生动,让对方易于接受自己的观点或意见。

“老父”运用从反面讲道理(或直言不讳),向孙叔敖进言。

直接陈述利害,可以产生“苦口良药”的劝说效果。

(七)1.(3)不喜欢对方,关系不好,感情不和;(4)跑、逃走、逃跑、出逃。

2.

(2)邹忌认为(公孙闬的计策)有道理,就劝说齐王派田忌去攻打魏国。

3.C4.甲文中的威王是一位修明政治、善于采纳忠言、决心纳谏除弊的贤明君主。

乙文中的威王不能充分相信将领,被邹忌、公孙闬所骗而逼走了大将田忌,暴露出偏听偏信的糊涂一面。

一)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坏,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

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

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尽溪,平望如荠⑤。

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

舁夫⑥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选自《浣花溪记》)

[注]①玦(jué):

环形有缺口的佩玉。

②琅玕(lánggān):

像珠子的美石。

③潆回:

水流回旋。

④委:

聚集。

⑤荠(jì):

荠菜。

⑥舁(yú)夫:

轿夫。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4分)

(1)水尤清冽冽:

(2)佁然不动佁:

(3)西折纤秀长曲西:

(4)尽溪,平坦如荠尽:

2.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