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经典诵读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238667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下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一年级下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一年级下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一年级下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一年级下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一年级下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一年级下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一年级下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一年级下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一年级下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一年级下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一年级下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一年级下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一年级下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一年级下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一年级下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一年级下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一年级下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一年级下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一年级下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下经典诵读教案.docx

《一年级下经典诵读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下经典诵读教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年级下经典诵读教案.docx

一年级下经典诵读教案

一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执教老师:

时间:

一年级经典诵读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容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在小学生中开展诵读活动,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提升语文能力。

在指认式诵读中使低幼学生扩大了识字量。

学生从中感受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

充分利用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孩子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不求甚解、但求熟背”,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生受益。

3、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

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性著作。

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

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

4.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三、活动主题:

   读国学经典  传华夏文明

四、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获得中华文化的熏和修养。

2、具体目标:

①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②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③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

④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

五、经典诗文诵读的容:

诵读《语文课程标准》中附录的小学阶段必须诵读的诗词外,还有部分经典儿歌和诗词等。

六、课程开设的原则:

1.不求甚解,只要熟读会背。

2.不要苛求,要多多鼓励。

不要用同一标准要求全体学生,只

要半数以上的学生能正确流利的诵读就可以进行下一篇。

3.不要一暴十寒,要持之以恒。

4.不要死板,要注重兴趣。

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国学经典诵读展示形式:

  一种为大型集体诵读,全班学生参加,可辅以伴奏等艺术表现形式;另一种为情景剧表演、诗剧表演、亲子诵读等小型展演。

教师与学生同台展示,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展示的机会,每个节目展示时间不超过10分钟。

教学进度安排表

教学周次教学容

第一周小竹笋

第二周知了

第三周妈妈的爱

第四周冬爷爷的请帖

第五周野牵牛

第六周小蜘蛛

第七周西瓜娃娃

第八周星星和露珠

第九周期中复习

第十周期中考试

第十一周海水

第十二周小刺猬买气球

第十三周牧竖

第十四周风

第十五周蝉

第十六周春游曲

第十七周瀑布

第十八周期末复习

第十九周期末考试

 

1《小竹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小朋友对大自然的兴趣和探索自然奥秘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培养小朋友对大自然的兴趣和探索自然奥秘的好奇心。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读

1、学生泛读,圈出生字。

2、老师读,学习生字。

3、学生练习1分钟,朗读,选择最喜欢的一句朗诵。

4、分组读,并评论。

二、理解

1、引导小朋友认识竹笋。

2、请小朋友说说竹笋的特点。

3、请小朋友说说文中描写了竹笋哪些特点。

三、背

1、出示课件,遮挡一些字词。

2、更多的遮挡。

3、全文消失。

四、学习《大豆荚》

1、按照上首儿歌的学习方法,首先自学。

2、读:

自读—指读—评议。

3、师纠错。

4、请小朋友说说大豆荚的特点。

5、背诵

作业回家背诵所学容,朗读扩展阅读。

2《知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小朋友对大自然的兴趣和探索自然奥秘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培养小朋友对大自然的兴趣和探索自然奥秘的好奇心。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读

1、学生泛读,圈出生字。

2、老师读,学习生字。

3、学生练习1分钟,朗读,选择最喜欢的一句朗诵。

4、分组读,并评论。

二、理解

1、引导小朋友认识知了。

2、请小朋友说说你所了解的知了。

3、请小朋友说说根据文中的描写你知道了知了的哪些特点。

三、背

1、出示课件,遮挡一些字词。

2、更多的遮挡。

3、全文消失。

四、学习《青蛙笑哈哈》

1、按照上首儿歌的学习方法,首先自学。

2、读:

自读—指读—评议。

3、师纠错。

4、请小朋友说说青蛙的特点。

5背诵

作业回家背诵所学容,朗读扩展阅读。

3《妈妈的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小朋友理解、感受爱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增进爱妈妈的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引导小朋友理解、感受爱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增进爱妈妈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提前收集本班孩子们和妈妈的合影照

教学过程:

一、读

1、学生泛读,圈出生字。

2、老师读,学习生字。

3、学生练习1分钟,朗读,选择最喜欢的一句朗诵。

4、分组读,并评论。

二、理解

1、引领小朋友回顾自己的成长足迹感受妈妈为自己长大付出的艰辛。

2、欣赏诗歌,在教师的帮助下理解诗歌容,感受母爱的不同表现方式。

3、尝试仿编诗歌,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4、拓展爱的宽度,思考如何回馈他人对自己付出的关爱。

三、背

1、出示课件,遮挡一些字词。

2、更多的遮挡。

3、全文消失。

四、学习《一首诗》

1、按照上首儿歌的学习方法,首先自学。

2、读:

自读—指读—评议。

3、师纠错。

4、请小朋友说说你有关“爱”的故事。

5背诵

作业

回家背诵所学容,朗读扩展阅读。

 

4《冬爷爷的请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喜爱冬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喜爱冬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其他有关季节的儿歌

教学过程:

一、读

1、学生泛读,圈出生字。

2、老师读,学习生字。

3、学生练习1分钟,朗读,选择最喜欢的一句朗诵。

4、分组读,并评论。

二、理解

1、请小朋友说说冬天的特点。

2、请小朋友说说“冬爷爷的请帖”是什么。

3、拓展:

说说四季中其他季节的特点。

三、背

1、出示课件,遮挡一些字词。

2、更多的遮挡。

3、全文消失。

四、学习《阿姨的手帕》

1、按照上首儿歌的学习方法,首先自学。

2、读:

自读—指读—评议。

3、师纠错。

4、请小朋友说说“阿姨的手帕”指的是什么。

5、背诵

作业

回家背诵所学容,朗读扩展阅读。

 

5《野牵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知尾首蝉联的儿歌形式,了解植物的特性。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感知尾首蝉联的儿歌形式。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读

1、学生泛读,圈出生字。

2、老师读,学习生字。

3、学生练习1分钟,朗读,选择最喜欢的一句朗诵。

4、分组读,并评论。

二、理解

1、谁能告诉老师和小朋友牵牛花都爬到了哪些地方?

(引导小朋友说出高楼、树梢、东墙、篱笆)

2、感知牵牛花攀爬的特性。

3、牵牛花为什么要爬到这些东西上面。

师总结:

牵牛花长着细细的蔓,而且很软,所以喜欢缠绕别的东西往上爬。

三、背

1、出示课件,遮挡一些字词。

2、更多的遮挡。

3、全文消失。

四、学习《金花银花》

1、按照上首儿歌的学习方法,首先自学。

2、读:

自读—指读—评议。

3、师纠错。

4、请小朋友说说“金花银花”变成了什么。

5师讲解植物的成长过程。

6背诵。

作业

回家背诵所学容,朗读扩展阅读。

 

6《小蜘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昆虫,了解昆虫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小朋友保护昆虫的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认识昆虫,了解昆虫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小朋友保护昆虫的意识。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读

1、学生泛读,圈出生字。

2、老师读,学习生字。

3、学生练习1分钟,朗读,选择最喜欢的一句朗诵。

4、分组读,并评论。

二、理解

1、谁来说说你见过的蜘蛛是什么样子的?

2、谁能告诉老师和小朋友蜘蛛的本领是什么?

3、蜘蛛是怎样捕捉小昆虫的?

三、背

1、出示课件,遮挡一些字词。

2、更多的遮挡。

3、全文消失。

四、学习《大蜻蜓》

1、按照上首儿歌的学习方法,首先自学。

2、读:

自读—指读—评议。

3、师纠错。

4、请小朋友说说蜻蜓的特点和本领。

5、背诵。

作业

回家背诵所学容,朗读扩展阅读。

 

7《西瓜娃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水果和蔬菜,了解蔬菜和水果的特点。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认识水果和蔬菜,了解蔬菜和水果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读

1、学生泛读,圈出生字。

2、老师读,学习生字。

3、学生练习1分钟,朗读,选择最喜欢的一句朗诵。

4、分组读,并评论。

二、理解

1、请小朋友说说西瓜的特点。

2、请小朋友说说水果的生长过程?

3、什么样的西瓜才是熟的?

三、背

1、出示课件,遮挡一些字词。

2、更多的遮挡。

3、全文消失。

四、学习《大蜻蜓》

1、按照上首儿歌的学习方法,首先自学。

2、读:

自读—指读—评议。

3、师纠错。

4、请小朋友说说丝瓜的特点和生长过程。

5、背诵。

作业回家背诵所学容,朗读扩展阅读。

8《星星和露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读

1、学生泛读,圈出生字。

2、老师读,学习生字。

3、学生练习1分钟,朗读,选择最喜欢的一句朗诵。

4、分组读,并评论。

二、理解

1、小星星和小露珠都出现在什么时候?

2、小星星和小露珠有什么特点?

3、太阳出来之后他们都去哪里了?

三、背

1、出示课件,遮挡一些字词。

2、更多的遮挡。

3、全文消失。

四、学习《太阳和小鸟》

1、按照上首儿歌的学习方法,首先自学。

2、读:

自读—指读—评议。

3、师纠错。

4、小鸟为什么不见了,它去了哪里?

5、背诵。

作业回家背诵所学容,朗读扩展阅读。

9《海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课文容,感受大海的美丽富饶,体会打鱼人的辛苦,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通过“向大海提问”的练习,丰富学生关于大海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力。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感受大海的美丽富饶,体会打鱼人的辛苦。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口语表达力。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读

1、学生泛读,圈出生字。

2、老师读,学习生字。

3、学生练习1分钟,朗读,选择最喜欢的一句朗诵。

4、分组读,并评论。

二、理解

1、播放大海的声音,播放大海的图片,学生体会大海的美丽富饶和广阔。

2、“?

”表示疑问,心中不明白,向别人发问时就用“?

”,问话读↗升调,答话读↘降调。

(学生有感情朗读)

3、放开提问的围,鼓励学生可以向人、动物、自然界中任何事物提问,练习一问一答的句式。

三、背

1、出示课件,遮挡一些字词。

2、更多的遮挡。

3、全文消失。

四、学习《唱的是山歌》

1、按照上首儿歌的学习方法,首先自学。

2、读:

自读—指读—评议。

3、师纠错。

4、引导小朋友了解小河来自哪里,流向何方?

5、背诵。

作业

回家背诵所学容,朗读扩展阅读。

 

10《小刺猬买气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小朋友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培养小朋友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读

1、学生泛读,圈出生字。

2、老师读,学习生字。

3、学生练习1分钟,朗读,选择最喜欢的一句朗诵。

4、分组读,并评论。

二、理解

1、认识小动物刺猬,说说小刺猬的特点。

2、读好问句和感叹句,认识省略号。

3、体会小刺猬的可爱。

三、背

1、出示课件,遮挡一些字词。

2、更多的遮挡。

3、全文消失。

四、学习《小熊过桥》

1、按照上首儿歌的学习方法,首先自学。

2、读:

自读—指读—评议。

3、师纠错。

4、背诵。

作业

回家背诵所学容,朗读扩展阅读。

 

11《牧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了解诗的意思。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重难点:

背诵及正确理解此文。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

1学生泛读,圈出生字。

2老师读,学习生字。

3学生练习1分钟,朗读,选择最喜欢的一句朗诵。

4分组读,并评论。

二、理解

1认识作者

道融,江陵人。

唐末诗人。

人称江陵才子。

工绝句。

2释词解字

牧竖:

牧童。

持:

穿戴。

傲然:

神气的样子。

三、诗情画意

牧童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碰见人故意装得很神气。

放牧时卧在牛背上吹短笛,耕田时就在溪边田头休息。

简析:

诗中将牧童天真浪漫悠然自得,调皮可爱的形象描述的十分到位。

四、背

1、出示课件,遮挡一些字词。

2、更多的遮挡。

3、全文消失。

五、学习《悯农》

1、按照上首诗的学习方法,首先自学。

2、读:

自读—指读—评议

3、师纠错点拨。

释词解字:

悯:

怜悯。

粟:

(sù)谷子;栗粟。

犹:

还。

四海:

泛指全国各地。

诗情画意:

春天,农民把一粒粒谷子种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粮食。

虽然全国各地的土地都被农民耕种,但农民还是因为没有饭吃而饿死。

简析:

感受农民劳动辛苦,懂得粮食来之不易。

4、背诵。

作业

回家背诵所学容,朗读扩展阅读《田上》。

 

12《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了解诗的意思。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爱自然、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爱自然、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

1学生泛读,圈出生字。

2老师读,学习生字。

3学生练习1分钟,朗读,选择最喜欢的一句朗诵。

4分组读,并评论。

二、理解

1认识作者

峤(644~713),唐代诗人。

字巨山。

2释词解字

解:

能够。

三秋:

农历九月,指秋天。

二月:

农历二月,指春天。

过:

经过。

斜:

倾斜。

三、诗情画意

能吹落秋天的落叶,能催开春天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四、背

1、出示课件,遮挡一些字词。

2、更多的遮挡。

3、全文消失。

五、学习《敕勒歌》

1、按照上首诗的学习方法,首先自学。

2、读:

自读—指读—评议

3、师纠错点拨。

释词解字:

川:

指平原。

敕勒川,大概因敕勒族居住此地而得名。

阴山:

阴山山脉,起于河套西北。

横贯于自治区中部偏西一带。

穹庐:

游牧民族所住的圆顶帐篷。

即今蒙古包。

野:

为了押韵,此处也可以按古音读作yǎ。

见:

同“现”,这里不读jiàn。

诗情画意:

辽阔的敕勒川在阴山脚下。

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帐篷,笼盖了整个原野。

苍天辽远空旷,草原一望无际,微风吹倒了牧草,露出了藏在草中的牛羊。

简析:

表现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

4、背诵。

作业

回家背诵所学容,朗读扩展阅读。

 

13《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了解诗的意思。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

1学生泛读,圈出生字。

2老师读,学习生字。

3学生练习1分钟,朗读,选择最喜欢的一句朗诵。

4分组读,并评论。

二、理解

1认识作者

虞世南,唐代诗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字伯施,越州余(今属)人,唐初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

2释词解字

垂绥:

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借:

依靠、依赖。

三、诗情画意

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言外之意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

四、背

1、出示课件,遮挡一些字词。

2、更多的遮挡。

3、全文消失。

五、学习《画眉鸟》

1、按照上首诗的学习方法,首先自学。

2、读:

自读—指读—评议

3、师纠错点拨。

释词解字:

啭:

鸟婉转地啼叫

随意:

随着自己(鸟)的心意。

树高低:

树林中的高处或低处。

金笼:

贵重的鸟笼,喻指不愁吃喝、生活条件优越的居所。

百啭千声:

形容画眉叫声婉转,富于变化。

始知:

现在才知道。

不及:

远远比不上。

诗情画意:

千百声的鸟啭,随着自己的心意任意回荡着,(就在那)山花万紫千红绽放,高低有致的林木里。

这才明白:

(以前)听到那锁在金笼的画眉叫声,远比不上悠游林中时的自在啼唱。

简析:

全诗表现出诗人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心理。

诗人本在朝为官,后因党争牵连,贬为知州知县,诗中最后两句大概有所寄托。

4、背诵。

作业

回家背诵所学容,朗读扩展阅读。

 

14《春游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了解诗的意思。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重难点:

背诵及正确理解此文。

教学准备:

课件,春景图

教学过程:

一、读

1学生泛读,圈出生字。

2老师读,学习生字。

3学生练习1分钟,朗读,选择最喜欢的一句朗诵。

4分组读,并评论。

二、理解

1认识作者

王涯,唐代诗人,字广津,人。

2释词解字

万树:

万棵杏树,许多杏树

绿波:

春水,青水。

三、诗情画意

在栽有万棵杏树的江边园林,一夜春风催花开,整个园子里颜色深浅不同的杏花照在一江碧滢滢的春水之中。

简析:

这首表达了诗人出游时惬意的心情。

四、背

1、出示课件,遮挡一些字词。

2、更多的遮挡。

3、全文消失。

五、学习《北陂杏花》

1、按照上首诗的学习方法,首先自学。

2、读:

自读—指读—评议

3、师纠错点拨。

释词解字:

陂:

池塘,这里指池边或池边小洲。

诗情画意:

春天,一池塘的池水绕着杏花,其妖娆的身影使其成为春天的霸主。

纵使被东风吹作雪花落在水面上,也胜过落在南边的道路上被碾做尘土。

简析:

感受农民劳动辛苦,懂得粮食来之不易。

4、背诵。

作业

回家背诵所学容,朗读扩展阅读《田上》。

 

15《瀑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了解诗的意思。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

1、学生泛读,圈出生字。

2、老师读,学习生字。

3、学生练习1分钟,朗读,选择最喜欢的一句朗诵。

4、分组读,并评论。

二、理解

1认识作者

施肩吾,字希圣,洪州人。

元和十年登第,隐洪州之西山,为诗奇丽。

2释词解字

青冥:

青天.

颠:

顶部,

素:

未染色的丝绸。

三、诗情画意

恰似把的顶部割开,泉水从万丈高空倾泻而下。

那泉水像一条裁好的白丝带,与太阳一起挂在秋天的晴空中。

 

简析:

诗人采用比喻夸的手法,将瀑布一泻万丈的雄壮气势和恢宏景象如诗如画般展现出来,令人叹为观止。

四、背

1、出示课件,遮挡一些字词。

2、更多的遮挡。

3、全文消失。

五、学习《开先寺》

1、按照上首诗的学习方法,首先自学。

2、读:

自读—指读—评议

3、师纠错点拨。

释词解字:

开先寺:

在庐山南麓。

寺旁有东西两条瀑布,东瀑布称为马尾泉。

两条瀑布汇合后向下奔泻,形成一个深潭。

匡庐山:

庐山。

诗情画意:

瀑布从高高的半空中倾泻而下,发出巨大的响声落到人间。

不要说瀑布形成的水潭很小,瀑布奔腾发出的声音却有撼动庐山的气势。

简析:

让学生感受瀑布宏伟的气势。

4、背诵。

作业

回家背诵所学容,朗读扩展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