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手抄报内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241657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读书的手抄报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关于读书的手抄报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关于读书的手抄报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关于读书的手抄报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关于读书的手抄报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关于读书的手抄报内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读书的手抄报内容.docx

《关于读书的手抄报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读书的手抄报内容.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读书的手抄报内容.docx

关于读书的手抄报内容

关于读书的手抄报内容

/2015/0804/20150804095133674.jpg"width="450"alt=""/>

 

古代名人读书方法

 

苏轼在《又答王庠书》中答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

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杜甫诗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李公朴感慨:

求知识虽然不只有读书,但读书,在求知识的过程中总不失为一个重要的部分。

古往今来无论哪一位大思想家或大科学家,没有不读许许多多书的。

郑振铎亦告诫读者:

多读书,常读书,总有好处。

不必手不释卷,但不可目不窥书。

诚如古训:

多读成颂。

要有读书决心。

 

面对书如山,学如海,如何寻得其中诀窍?

古人在训诫中提倡踏实学风,即勤读苦学。

所谓:

勤为径,苦作舟。

史上许多名人名家的读书方法值得借鉴。

 

苏轼在《又答王庠书》中答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

 

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意思是说,年轻人读书,每一本好书都读它几遍。

好书内容丰富就像知识的海洋,读书时人的意识指向一个方面,就像打开了一扇窗口,不能使各个方面的知识进入视野,读一遍书只是获取了意识指向的那个方面的信息而已。

所以希望读者每读一遍都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

 

宋人陈善《扪虱新语》记载陈晋之读书方法:

 

读书惟在记牢,则日见进益。

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

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数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是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

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贤良为得法云。

 

一个人读书就在于要牢记,这样每天就会有长进。

陈晋之一天只读一百二十个字,长年累月地这样就没有不读的书了;这就是所谓按日计算似乎不足,一年算下来就很多了。

现在的人谁不读书呢,有些人每天要读上好几千字,开始时好象挺高兴(很有收获),然而随读随忘;这样下去,虽然是一年,也记不住一百二十个字,何况一天呢?

我年轻时读书实在也有贪多的毛病,到现在总觉得自己腹中空空(没有记住什么),这才明白陈贤良的读书方法真是对头的呢。

 

这与朱熹所提倡的类似。

朱熹认为读书要循序而渐进:

 

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平彼,如是循序渐进,则意志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矣;学者观书,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抽前愈看得不分晓,不若退步,却看得审。

 

也就是说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弄明白它们的涵义,一句话一句话地搞清楚它们的道理。

前面还没搞懂,就不要急着看后面的。

这样就不会有疏漏错误了。

他还说:

读书要扎扎实实,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时还要频频回顾,以暂进的退步求得扎实的学问。

 

郑板桥劝诫人读书要掌握要领,所谓读书数万卷,胸中适无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

善读书者曰攻,曰扫,攻则直透重围,这样就能一通百通,其他问题随之而解,故曰扫则了无一物。

郑板桥认为读书必须有主张、有特识,要自出眼孔,自树脊骨,自树旗帜,万不可为古人所束缚。

如此,则心空明而理圆湛。

 

而据《清稗类钞》记载,清人张稷若有读书强记之法。

每读一书,遇意听好,即札录之。

录讫,乃朗诵十余遍,粘之壁间。

每日必三十余段,少亦六七段。

掩卷,辄就壁间观所粘录,日三五次为常,务期精熟,一字不遗。

粘壁即满,乃取第一日所粘者投笥中,俟再读有所录,补粘其处,随收随补,岁无旷日。

一年之内,约得千段,数年之后,腹笥自富。

对此,徐华隐深有同感。

他说:

读古人文,就其篇中最胜处记之,久乃会通。

朱彝尊也颇赞赏,说:

华隐言是也,世安有过目一字不遗者耶?

 

也就是说要多作笔录,见妙句华章应该赶紧记下,以备时常翻看,学习一二。

 

袁枚到了晚年,对幼年之事,犹能津津乐道,靠的也正是每读一书,必做摘录,而且还要分门别类。

他还勤于动笔,凡有见闻,无不笔之于册。

 

邢懋循有一种别致的读书方法,据说来自他的老师,称为连号法。

初日诵一纸,次日又诵一纸,并初日所诵诵之。

三日,又并初日所诵诵之。

如是渐增,至十一日,乃除去初日所诵,每日皆连诵十号,诵至一周,遂成十周。

资禀即中下,已无不烂熟矣。

又拟目若干道,书之签,贮之筒。

每日食后,粘十签,讲说思维,令有条贯。

逮作文时,遂可不劳余力矣。

 

可见,多读书,勤读书,目的是为了吸收知识,而吸收知识需要强记博识,而这靠的是日积月累的功夫,一点都取巧不得。

 

近现代名人读书方法

 

世界上许多名人之所以成功,与他们善于读书有关。

读书有成效,不仅取决于读什么,而且决定于怎样读。

以下学习啦为您选择现代名人读书方法6例,介绍如下:

 

一、鲁迅的跳读法:

 

鲁迅先生认为:

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

这种方法是对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进一步发挥。

它的好处是可以由此节省时间,提高阅读速度,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体理解和最重要的内容上。

 

二、老舍的印象法:

 

老舍说:

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

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功夫去细细分析它。

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

 

三、华罗庚的厚薄法:

 

华罗庚主张:

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

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彻底清楚。

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这是由薄到厚。

这一步以后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

经过这样认真分析,就会感到真正应该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由厚到薄这样一个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四、杨振宁的渗透读书法:

 

杨振宁教授认为:

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

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

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

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弄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

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五、白寿彝的研读法:

 

著名史学家白寿彝认为,读书之读,似应理解为书法家读贴读碑之读,画家读画之读,而不是一般的阅览或诵习。

 

冯亦代说:

我在看书时,每逢看到好处,不免自己的身心也进入书中的角色。

好像演员在舞台上演戏,演到好处,不由得为所饰剧中人的角色左右。

 

六、余秋雨的畏友读书法:

 

散文家余秋雨提出:

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

尽量减少与自己巳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

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古代名人读书故事

 

一.一字千金

 

形容诗文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