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2秦汉时期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241976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2秦汉时期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2秦汉时期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2秦汉时期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2秦汉时期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2秦汉时期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2秦汉时期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2秦汉时期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2秦汉时期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2秦汉时期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2秦汉时期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2秦汉时期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2秦汉时期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2秦汉时期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2秦汉时期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2秦汉时期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2秦汉时期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2秦汉时期解析版.docx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2秦汉时期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2秦汉时期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2秦汉时期解析版.docx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2秦汉时期解析版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公元220年曹魏建立)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

【阶段特征】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确立和巩固,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对后世影响深远;思想文化上使百家争鸣局面不复存在,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思想专制的局面开始形成。

【主要表现】

(1)政治上:

秦汉时期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秦朝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全面推广的郡县制,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得到确立和发展;西汉实行的内外朝制度(即中朝制度)、推恩令、刺史制度、察举制等,一方面有助于王国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进一步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上:

铁犁牛耕(直辕犁)的推广、水利灌溉事业(如翻车)的发展使小农经济进一步发展,盐铁官营、统一铸币加强了封建国家对经济控制,西汉初年厉行战国时期确立的重农抑商政策,有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但却抑制了商品经济的成长。

(3)思想上:

秦朝焚书坑儒打击了儒家思想,西汉初年盛行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使儒家思想继续冷遇。

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发展了儒家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了百家争鸣,确立了外儒内法的思想专制,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统一文字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中医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重点识记】

1.政治上

(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2)汉代的政治制度:

内外朝制度;推恩令、刺史制度;察举制。

2.经济上

(1)农业:

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的发展;

(2)手工业:

冶铁和制瓷的发展。

(3)商业:

秦朝统一货币;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西汉的盐铁官营和统一铸币。

3.思想文化

(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新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科技:

《九章算术》;中医的发展;蔡伦和造纸术发明。

【真题再现】

1.(2017·北京高考·12)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

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

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

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可以研究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故①正确;根据材料中“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可用于研究这一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和手工业、商业情况,故②③正确;通往通州的大运河是元代修建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2.(2019·江苏高考·2)《史记》载:

“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

”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

A.实行察举制度B.独尊儒家学说C.实行郡国并行制D.全面推行郡县制

【答案】C

【解析】“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

”指的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权力过大而发生叛乱,故C项正确;察举制是汉朝实行的选官制度,与诸侯叛乱无关,故A项错误;独尊儒家学术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与诸侯叛乱无关,故B项错误;全面推行郡县制是在秦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3.(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  )

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可知对诸侯王在经济上进行限制,进而削弱诸侯实力,故选C项;材料“称为‘皮币’”,而且有定价的,说明不是货币,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不是思想上的统一,排除B项;材料“‘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说明地方仍旧享有租税权,所以没有实现对地方的控制,应该只是加强控制而已,排除D项。

4.(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

由于西汉需要缴纳高额人头税,于是富商大贾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导致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土地兼并、农户流亡,直接后果就是自耕农失去了土地,使自耕农经济受阻,故B正确。

重农抑商是汉代的重要经济政策,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粮价低的后果是国家免除了实物田租,征收人头税,C项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

税收由政府征收,富商大贾无法操纵税收,其操纵的是物价,D错。

5.(2017江苏2).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

这一举措(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答案】A

【解析】“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表明汉武帝把铸造货币的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是在秦朝,与题目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是指提高百姓的赋税与材料的内容把铸币的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不符,故C项错误;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是在明清时期,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6.(2019·北京高考·13)《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诸子“百家争鸣”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D.司马迁撰《史记》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可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使得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选C项;材料强调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表现而非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A项;材料强调汉代推崇儒学的原因而非秦朝对儒学的打击排斥,排除B项;《汉书》是官方史书,《史记》是史学家编撰通史的典范,排除D项。

7.(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答案】C

【解析】由材料“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可知道家和董仲舒的儒家学说都兼采众家之长以适应现实统治的需要,故选C项;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排除A项;秦统一六国后“焚书坑儒”,奉行法家学说,打破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B项;文化政策是国家对于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制度性规定,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排除D项。

【实战演练】

1.(2019·天一大联考阶段性测试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相国,复置丞相,设一员称丞相,设二员称左、右丞相,确立了丞相制度。

秦始皇的举措意在(  )

A.恢复传统官制     B.减少决策失误

C.强化专制统治D.完善中枢机构

【答案】C 

【解析】传统官制是世卿世禄制度,故A项错误;置丞相是为了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故B、D两项错误;根据材料“复置丞相,设一员称丞相,设二员称左、右丞相,确立了丞相制度”,结合所学,丞相职能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出于强化皇权的目的,故C项正确。

2.下表为部分正史文献中,对汉代四个皇帝称谓出现频率统计(单位:

次)

汉高祖(汉高帝)

汉文帝

汉景帝

汉武帝

《晋书》

22

7

1

20

《北史》

7

6

3

《隋书》

21

19

3

17

《宋史》

16

1

14

《金史》

7

5

1

《明史》

11

6

1

8

合计

84

44

5

63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汉高祖对汉朝的历史贡献最大

B.汉景帝在汉代诸皇帝中影响力最小

C.汉武帝给后世留下的印象深刻

D.晋代因崇尚统一而比较欣赏汉武帝

【答案】C 

【解析】A、B两项的表述过于绝对,均排除;从表格信息看出,汉武帝在部分正史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说明汉武帝给后世留下印象深刻,故C项正确;《晋书》中汉高祖出现的频率比汉武帝高,且汉高祖建立统一的国家汉朝,故D项错误。

3.汉代的三公九卿设在宫外,这些官员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繁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皇帝便将处理机要事务的责任转移到内廷,逐渐形成中朝。

据此可知,设置中朝有利于(  )

A.制约丞相权力B.提高行政效率

C.加强中央集权D.监察三公九卿

【答案】B 

【解析】中朝的建立有利于制约丞相权力,但与材料建立中朝的原因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建立中朝的原因是三公九卿“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繁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中朝的建立有利于君主专制,故C项错误;中朝不属于监察机构,与监察三公九卿无关,故D项错误。

4.(2019·博雅闻道第二次联合质量测评)据历史记载,西汉户籍有一般平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等多个类别。

其中一般平民籍又分为“大家”“中家”“小家”(或“细民”)三个等级,西汉这样划分户籍的主要目的是(  )

A.为豪强地主崛起助力B.抑制地主的土地兼并

C.为征收赋税提供依据D.确立世家大族的地位

【答案】C 

【解析】“西汉户籍有一般平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等多个类别”主要服务于国家,不是为豪强地主,故A项错误;“西汉户籍有一般平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有利于特权阶层土地兼并,故B项错误;“一般平民籍又分为‘大家’‘中家’‘小家’(或‘细民’)三个等级”主要方便征税,故C项正确;“西汉”这种政策与“世家大族”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5.如图为汉代画像石中的农事图。

由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中原地区人地矛盾的缓和

B.田庄的管理方式较为落后

C.个体农户精耕细作的特点

D.雇佣关系成为普遍的现象

【答案】C 

【解析】人地矛盾出现在明清时期,故A项错误;田庄采用集体耕作的方式能够提高耕作效率,故B项错误;由图片信息可知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是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体现,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的突出特征是雇佣关系,故D项错误。

6.(2019·广东佛山顺德区二模)董仲舒曾经提出三条主张:

一是在中央建立太学,地方设庠、序,广泛培养官吏人才;二是责令地方官每年推举二人给朝廷;三是朝廷对这些人才进行考察,量才授官。

他的这些主张(  )

A.建立起了自上而下的教育体系

B.为察举制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C.以“大一统”为根本指导思想

D.强调对官僚队伍进行全面管理

【答案】C

【解析】 材料不仅强调建立学校,也有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的信息,A、D两项描述不全面;察举制的标准是孝、廉,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董仲舒的这些主张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以“大一统”为根本指导思想,故C项正确。

7.自两汉以来,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孔子由子而圣,由凡圣而神圣,最终在汉代公羊学中成为后世立法的神。

促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仁政观念深入人心B.儒家思想的神学化

C.儒家思想的官学化D.经学之士积极推动

【答案】C 

【解析】仁政是孟子的观点,故A项错误;儒家思想神学化主要还是由于经过改造后的儒学思想官方化,故B项错误;孔子地位由凡入圣,主要是汉武帝后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地位提高,创始人孔子的地位也逐渐提高,故C项正确;经学之士推动有促进孔子神化的作用,但相对于官方来说,并非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8.(2019·四川德阳一模)西汉初,文人创作群体以诸侯王为中心,创作多是抒发怀才不遇之情;西汉中叶以后,创作群体逐渐转移到以朝廷为中心,创作内容多是渲染皇帝的尊严或者描写帝王游猎的宏大场景。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央权威的加强B.儒学正统地位形成

C.选官制度的变革D.文化专制空前加强

【答案】A 

【解析】题干提及文人创作群体由以诸侯王为中心转移到以朝廷为中心,创作内容变为渲染帝王,结合汉朝中央集权的加强的所学,故A项正确;儒学正统地位形成是中央集权加强的思想要求,只是原因之一而已,故B项错误;西汉察举制强调孝廉,与题干无关,故C项错误;文化专制空前加强是在明清时期,故D项错误。

9.(2019·广东湛江调研)公元2~3世纪,汉帝国和罗马帝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天花、鼠疫和麻疹疫乱。

两个帝国遭受了疾病的蹂躏,人口数量急剧下降。

这一事件(  )

A.说明世界已经联成一个整体

B.表明专制制度不断强化

C.反映出中国与西方有所交流

D.导致两个帝国分崩离析

【答案】C 

【解析】A、D两项不符合史实,B项材料未体现,均排除;据材料可知,天花、鼠疫和麻疹疫乱作为传染性疾病,罗马和汉朝人民都曾经得过,说明两国之间存在交流,故C项正确。

10.周代作为“天子”的周王既掌握“天命”又主宰“天下”。

王室衰微后,诸侯征伐只能获取实质上的“天下”,却无法得到象征“天命”的“天子”身份。

秦始皇创制皇帝名号,着重标榜自己的功德,淡化“天下”为“天命”的赐予。

这说明了(  )

A.周代天命观念逐渐消亡

B.秦注重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

C.神权不再与王权相结合

D.秦意在打破旧有的权力逻辑

【答案】D

【解析】周天子是王权与神权的统一,而王室衰微后二者分离,到秦朝时淡化了“君权神授”的天命观,这说明秦意在打破旧有的权力逻辑,故选D项;淡化天命观而不是逐渐消亡,排除A项;秦始皇创制皇帝名号,标榜自己功过三皇五帝,目的是淡化天命观,而不是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也不是神权不再与王权相结合,排除B、C两项。

1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

A.从“人治”到“法治”  B.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C.国家管理渐趋制度化D.为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答案】C 

【解析】A、B两项表述不全面,只阐述了材料部分内容,排除;根据题目中“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得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呈现从人治到法治、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制度化的发展,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质是专制,故D项错误。

12.汉初诸侯王国之官吏任免,除了由中央直接任命之傅、相外,“皆令自置吏”,所谓“宫室百官同制京师”。

诸侯国内之税收归诸侯,无须上缴中央。

据此可知(  )

A.宗法分封制得以完全恢复重建

B.大一统思想观念遭到普遍质疑

C.中央失去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存在矛盾

【答案】D 

【解析】题干中提及汉初诸侯国的官员除了由中央直接任命之傅、相外,其余自行任命,税收不需要上缴中央,再结合所学郡国并行制带来的王国问题,故选D项;宗法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崩溃,封建社会的分封与宗法分封制有很大区别,排除A项;西汉初年国家是大一统,诸侯国是王朝的支持力量,排除B项;题干中“由中央直接任命之傅、相”,可知诸侯国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中央,排除C项。

13.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乡闾清议成为大族扩张势力的工具。

曹魏时九品中正制形成,中正官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

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  )

A.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B.克服了察举制的弊端

C.更加注重德行的考查D.不利于选拔有用人才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正官由政府委任”“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可知九品中正制削弱了地方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A项;九品中正制并未改变察举制的选拔范围,排除B项;察举制选官标准也是德行,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选拔有用人才,排除D项。

14.(2019·海门二模)东汉左雄为尚书令,乃奏请举吏皆先试之公府,又复试之于端门。

左雄所创立的这一复试制度虽遭顽固派反对,但基本固定下来。

材料中的制度(  )

A.可防止选官中营私舞弊B.表明察举制度名存实亡

C.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D.说明了科举制的进步性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东汉”“举吏皆先试之公府,又复试之于端门”可知察举制增加了考试的环节,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察举制的弊端,防止营私舞弊的现象,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对察举制的完善,不能得出察举制度名存实亡的结论,故B项错误;察举制增加考试的环节不能扩大官吏的人才来源,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察举制,而不是科举制,且科举制创立于隋朝,故D项错误。

15.(2019·苏锡常镇四市一模)《汉书》记载汉废帝刘贺因“行昏乱,恐危社稷”而遭废黜,直至被贬为海昏侯。

但近年来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围棋及孔子像。

根据古代“事死如事生”的原则,可知(  )

A.出土的文物是唯一可靠的B.考古发现可弥补文献不足

C.《汉书》的记载更为可信D.考古发现和文献有所差异

【答案】D

【解析】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明显有差异,故选D项;文物也不是唯一可靠的,排除A项;材料中考古发现和文献有矛盾的地方,排除B项;文献记载在可信度上不一定更高,排除C项。

16.下表为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

该表信息主要反映出西汉(  )

家庭人口

项目

数量(单位:

钱)

5人

收入

粮食

8500

支出

赋役

2989

日常开支

7950

A.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B.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

C.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D.小农经济的根基脆弱

【答案】D

【解析】材料未涉及精耕细作,故A项错误;材料中只涉及“粮食”问题,未涉及纺织的内容,有耕无织,故B项错误;C项忽视了材料中“赋役”这一问题,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的家庭人口数可知是小农经济,表格中的支出超过了(粮食)收入,说明了农民的生活艰难,根基脆弱,故D项正确。

17.《太平广记》中记载:

“汉郭况,光武皇后之弟也。

累金数亿,家童四百人。

以金为器皿,铸冶之声,彻于都鄙。

时人谓郭氏之室,不雨而雷,铸冶之声盛也。

”材料反映出(  )

A.该私人作坊规模宏大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其手工生产成本高昂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铸冶之声,彻于都鄙……不雨而雷,铸冶之声盛也”可知郭况家中有私人作坊且规模宏大,故选A项;明代中后期,民营手工业才超过了官营手工业,故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手工业的成本高昂,故排除C项;结合所学,中国古代重农抑商,不可能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

18.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

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

这反映出“丝绸之路”(  )

A.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B.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

C.促使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都先后西传。

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D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丝绸之路推动沿线经济发展,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与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无关,B项排除;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不符合史实,C项排除。

19.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举贤良”“用天下之贤人”等主张。

董仲舒的这些主张(  )

A.传承了先秦教育与用人体制

B.适应了郡国并行的政治要求

C.有利于强化国家“大一统”

D.使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

【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在中央设太学,还令郡国设学校,以传授儒学,“举贤良”“用天下之贤人”,重用儒学之士,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故C项正确;由材料内容学校的设立及“用天下之贤人”等问题,A项表述片面;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解决了王国问题,B项错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

20.(2019·常州二模)西汉前期嫁过五次的女子不厌再嫁,寡妇的尊长不劝其守节,到了西汉中后期“从一而终”的观念才开始内化心中。

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B.社会主流观念的变化

C.传统儒学的影响D.自然经济形态的反映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思想观念的变化反映了汉武帝时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官方正统思想,董仲舒儒学所倡导的三纲五常开始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故选B项;商品经济的发展会促进自由平等思想的产生而非“从一而终”,排除A项;导致社会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的应该是董仲舒的新儒学而不是传统儒学的影响,排除C项;从西汉前期到西汉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始终是自然经济,排除D项。

21.公羊学派是研究《春秋》的一个重要学派,汉武帝要加强权威,他们就从《春秋》中发现了“大一统”;汉武帝要抗击匈奴,他们就从《春秋》中释义“尊王攘夷”;汉武帝要改变汉初以来的政策,他们就讲《春秋》有“新王必改制”。

公羊学派的行为实际上反映了(  )

A.孔子著作遭受学者曲解B.无为而治成为指导思想

C.法家学派占据统治地位D.现实政治影响儒学发展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公羊学派根据统治者的现实需求而为其寻求文化依据,反映出现实政治影响儒学发展,D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提及公羊学派对《春秋》的解释,A项排除;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材料中未提及,B项排除;公羊学派是儒家思想的代表而非法家学派,C项排除。

22.如图是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简牍(局部),上有“再拜上书太后陛下”等文字。

下列从中得出的结论最合理的是(  )

A.西汉末年出现了太后秉政的局面

B.简牍中的文字是秦朝的标准字体

C.海昏侯在书法艺术上有很高成就

D.当时可能还未普遍使用书写用纸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体现不出西汉末年出现了太后秉政的局面,且刘贺生活在西汉中期,故A项错误;秦朝的标准字体是小篆,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是在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简牍,但是不能说明就是海昏侯所书,故C项错误;写在简牍上,说明当时可能还未普遍使用书写用纸,故D项正确。

23.(2019·徐州期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学,从其产生起便作为一种政治哲学而存在,为现实政治服务。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董学是兼蓄内外、圣王之精髓的,是真正的儒家。

中国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