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成语典故.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244889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6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典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成语典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经典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成语典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经典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成语典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经典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成语典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经典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成语典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经典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成语典故.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经典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成语典故.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经典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成语典故.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经典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成语典故.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经典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成语典故.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经典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成语典故.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经典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成语典故.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经典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成语典故.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经典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成语典故.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经典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成语典故.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经典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成语典故.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经典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成语典故.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经典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成语典故.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经典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成语典故.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经典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成语典故.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典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成语典故.docx

《经典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成语典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成语典故.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典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成语典故.docx

经典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成语典故

经典成语故事大全成语典故

有志者事竟成

东汉初期,地方豪强张步占领着青州十三地,刘秀的大将耿龠自告奋勇要去平定张步。

耿龠真扑张步的巢穴凤县,张步调集二十万军队准备决一死战。

在激战中,耿龠腿部中了一箭,他咬咬牙,挥刀砍断了箭杆,然后他冲入敌阵,继续与敌人拼杀。

第二天,部将陈俊建议休战,耿龠不听,他激励将士再战。

经过一天的激战,终于把张步的军队杀败了。

刘秀前来慰问,他说:

“耿将军,你胜利了。

真的是有志者,事竟成啊!

” 有志者事竟成这个成语说明一个人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决心,最后一定能取得成功。

半途而废

    战国时代,有个叫乐羊的人到别国去寻师求学。

一年后,他兴冲冲地回家了。

妻子正在织布,她问:

“你的学业完成了?

”“还没有,我很想念你,特意回家来看看你。

”    妻子马上拿起剪刀,把机上的丝线剪断了。

“好好地一匹布,干嘛要把它剪断?

” “布是一丝一丝的累积成的,把它从中剪断,前面的功夫就白费了。

你在外面求学,若是半途而废,不是一样的道理吗?

”    乐羊恍然大悟,告别妻子,马上就走。

乐羊这一去,直到七年后才回来    这个故事载于《后汉书·列女传》,告诉后人,做事必须有始有终,成语半途而废,由此而来。

安步当车

    战国时,齐国有个文人叫颜斶,他有官不做,偏偏跑到深山去隐居。

在山里,他吟诗作画,下棋操琴,日子过得很悠闲。

有一天,齐国国王派人找他到宫里去。

国王见了他便喝到:

“喂,走上来!

”“你找我,应该你过来。

”齐国国王见他这样嘴硬,十分生气。

边上的大臣劝颜斶赶快走上去,大臣说:

“国王是一国之君,你得听他的。

” 他说:

“照你这样说,我走上去,不是巴结他吗?

”国王大怒:

“是国王高贵,还是你高贵?

”  “当然,我比你国王高贵。

” “好,你举个例子听听,说不出我就杀了你。

”颜斶讲了一个故事:

    一次,秦兵去攻打齐国,大队兵马来到鲁国名士柳下季的墓地,将领传令道:

“谁在损坏墓地,就杀谁的头!

” 士兵从墓地边上恭恭敬敬地走过去,到了齐国,将领说:

“谁杀了齐王,就封他做大官。

”  于是颜斶说:

“齐王的头还比不上名士的墓。

” 国王不得不服输,并拜颜斶为师。

国王留他住在宫里享受富贵,他拒绝了。

国王派车送他,他也拒绝了。

他说:

“走路安稳自在,跟坐车相差无几。

” 于是用安步当车表示一种安于清贫生活的清高思想,另外还有用缓慢的步行代替乘车的意思。

不求甚解

   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二十岁那年死了父亲。

当时,陶渊明家乡浔阳一带,水旱灾害连年不断,陶渊明一家过着非常清苦的生活。

他不羡慕荣华富贵,却喜爱闲散恬淡的田园生活。

他在耕作之余,勤奋读书,觉得很自在。

陶渊明二十几岁那年,在江州做了个名叫“祭酒”的学官。

他看到官场的丑恶情形,非常失望,没过多久,他就辞官回家。

他家门前有五棵大柳树,柳荫下是他经常饮酒赋诗的场所。

陶渊明读书,主要在于领会文章的要旨,不在于在字句上花功夫。

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记进了他的读书生活:

“好读书,不求甚解……”    陶渊明一生中写了不少诗文,是东晋时期的一位大文学家。

成语“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了解一个大概,不死扣字句。

现多指学者不求深入理解,或了解情况不深入。

一身是胆

    东汉末年,刘备的曹操在汉水一带交战。

刘备的老将黄忠前去曹营劫粮,被曹军团团围住。

黄忠左冲右突,没能突出重围。

刘备的大将赵云带了几名骑兵赶来营救。

赵云杀进重围,救出黄忠。

赵云回到营地,埋伏了大批弓箭手,然后大开营门。

自己单枪匹马,站在营门外。

追过来的曹军见了,不敢前进一步。

只见赵云把枪一挥,营里的箭好似飞蝗般射向曹军。

赵云和黄忠乘势追杀,获得大胜。

第二天,刘备来到前线视察。

他夸奖赵云“一身是胆”,意思是胆量极大。

百川归海

    汉朝时,淮南王刘安是汉武帝的叔父,他把从事天文,医学,历法,占卜的能人召集起来,人数有几千名。

刘安请这几千人编了一部几十万字的书,名叫《淮南子》。

《淮南子》中有一篇《记论讯》里面讲到人类的祖先原是住在水边和山洞里的,他们的衣着十分简朴,生活非常艰苦。

后来出了圣人,他见人们没有躲风雨,避寒暑的地方,就教人们建造房屋和工事,他教人们打造器具,从事劳动,发展生产;他又教人们制造武器,用来打击猛兽。

以后又制礼作乐,订出各种规章制度。

文章认为,社会是发展的,古代的制度凡是不合适的就应废除,合适的就要发扬,这都说明百川一元而皆归于海,就像是所有的江河一样,最后都要流入大海。

成语百川归海比喻众多分散的事物汇聚一处,也比喻大势所趋或众望所归。

按图索骥

    伯乐是春秋是一位著名的相马专家。

有一次,他从牲口集市上走过,他朝一匹白马看了一眼,买客们立刻出高价,抢着买这匹马。

他们说:

“伯乐看中的马,没错。

”果然,那是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马。

伯乐把相马的经验写成一部书,叫《相马经》。

他的儿子以为,只要死啃《相马经》就会相马了。

他高声念道:

“良马的眼睛大大的,腿长长的。

”他一边看书上的图,一边到郊外去觅马,结果,他捉了一只大蛤蟆,以为是良马。

成语按图索骥本意是讽刺墨守成规,现常用来说明根据某种标识即可找到需要的东西的意思。

名列前茅

    春秋时,弱小的郑国位于晋和楚两个强国中间,两个国家都有吞并它的企图。

    郑国同晋国定立了友好盟约,惹怒了楚国派兵伐郑。

郑国那里楚国的对手,经过几战,郑国大败,投降了楚国。

晋国闻讯后,派大将荀林父为统帅,前去救援。

晋军来时,郑国已被吞并,荀林父便同副帅士会商议对策。

士会认为:

楚军前茅虑无,不宜轻易同楚军交战。

    后来,他们就撤兵回国去了。

“名列前茅”由“前茅”发展而来,成语名列前茅比喻名次列在前面。

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

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

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

梁惠王对孟子说:

“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什么原因呢?

” 孟子回答说:

“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

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

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

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

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

“这对不对?

”梁惠王立即说:

“当然不对!

” 孟子说:

“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

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

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见怪不怪

宋代有个文学家写过一篇《姜子家猪》,记载了一个奇怪的故事。

有个叫姜七的人开了一家客店。

这年春天,姜七隐约听到后院有人的哭声,开门去看,却又没有声音。

有一天,五个客人住店。

半夜里,他们听到了悲悲切切的哭声。

他们循着哭声来到猪圈旁边,原来是一头老母猪在哭。

有个客人喝道:

“畜生,为什么在此作怪?

” 母猪说人话:

“我本是姜七的亲母。

”客人们大为惊奇。

那母猪继续说:

“我生前以养猪、卖猪为业,靠此发家。

”母猪突然翻了个身坐起来:

“我死之后,受罚投生为猪,如今后悔莫及!

” 第二天早晨,客人们把昨夜见到的事告诉姜七,劝他奉养那头老母猪。

哪知姜七恼怒地说:

“畜生的话何足为信!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 两天后姜七突然发病,他怀疑母猪作怪,叫人把它杀了。

没过几天,他就死了。

成语“见怪不怪”,意思是,遇到怪异的现象而不惊怪,要冷静对待。

快刀斩乱麻

    高欢是北朝东魏孝晋帝的宰相,他身边有好几个儿子,个个天真活沷。

有人问高欢:

“哪个公子最聪明?

”经人一问,高欢就想考考他们。

他叫管家找来许多乱麻,他对儿子们说:

“看谁将乱麻理得又快又好。

” 高洋和兄弟们一起整理乱麻,高洋见哥哥和弟弟半天没理出头绪来。

他灵机一动,找来一把刀,几下就将乱麻斩断。

高欢问道:

“为何如此做?

”    高洋道:

“乱者必斩。

”长大后,高洋篡位,当了北齐文宣帝。

文中乱者,指造反的百姓,由这个事引出快刀斩乱麻这个成语,比喻办事果断。

草木皆兵

    两晋末年,西北方建立了五胡十六国,其中前秦的符坚气势最盛。

 他率领八十万兵马入侵南方,妄图统治全国。

晋武帝派谢玄为先锋都督,带兵八万去阻击。

谢玄先以精兵五千挫败符坚手下的良臣大军,接着,他又切断后路,逼迫秦兵渡淮河北逃。

这一仗,符坚损失兵将1.5万人。

符坚惶惑不安,登上寿阳城楼,察看军情,只见晋军阵式严整,士气高昂,符坚胆战心惊,看到山上草木,以为都是晋兵。

最后,谢玄以少胜多,在淝水之战中大败秦军。

由于恐惧惊慌而疑神疑鬼,连一草一木都当作士兵,称为草木皆兵。

汗牛充栋

    唐代有位学者叫陆质,他最爱读孔子的书。

他和朋友交谈,满口都是孔子书上的话。

他研读孔子的《春秋》几乎花去毕生精力,他写了许多有关研究《春秋》的书。

他死后,许多学士都争先都读他的书。

文学家柳宗元很尊敬他,曾写过纪念文章,文章中夸奖陆质书写得又多又好. 他说:

陆质的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意思说,陆质的书,堆在家里能碰到房梁,出门用牛马搬运,能累得牲口满身是汗。

 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即汗牛充栋的来历,专用来比喻书多。

车载斗量

    故事发生在三国时代。

自关羽败走麦城不久,即被吴国擒获杀害。

刘备和关羽亲同手足,噩耗传来悲痛万分。

他当即带领70万大军,水陆并进直取吴国。

 消息传到吴国,孙权十分惊慌。

他召集大臣商议,决定派赵咨去魏国求援。

孙权对赵咨说:

“魏国傲慢,你要有礼有节!

”  魏文帝见赵咨故意问:

“孙权看书吗?

”   赵咨答得很有礼貌,没不让主人占到便宜。

魏文帝又问:

“像你这样的人才,吴国有几个?

” 赵咨说:

“比我聪明的人多得要用车载斗量!

” “车载斗量”,形容人或物数量多到要用车装,用斗量

老当益壮

    西汉末年,扶风郡有个壮士名叫马援,马援少有大志,知书达理。

他又精通武艺,天天苦练不已。

马援的哥哥见他文武齐备,非常爱他。

不幸哥哥死了,马援侍奉寡嫂,恭敬敬仰。

后来他成了扶风郡的督邮,一次,他奉命押送一个囚犯到别处去,一路上他见囚犯痛苦哀号,心里很同情,就把他放走了,他自己也只好逃到北方去,以放牧牛羊为生。

他说:

“大丈夫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 由于他苦心经营,又精通养牛羊技术,没过几年,成为拥有几千头牛羊的富户。

可他把集聚起来的财产送给穷亲戚,自己依旧过着简朴的生活。

后来成为东汉名将。

后人用老当益壮这句成语来形容年纪虽老,但志气更壮

绕梁三日

    传说古代有个歌女名叫韩娥,韩娥自幼能歌善舞,闻名乡里,她歌声委婉轻柔,花儿听了也竞相开放,飘香万里;鱼儿听了都流连忘返,愿与韩娥相伴。

一次韩娥有事出远门,经过齐国,她去街着为百姓引吭高歌,歌声缠绵悠长,大家听得入了迷。

一曲终了,人们才渐渐回过神来,又喝彩又掏钱。

韩娥在这儿演唱两天,百姓是天天倾城而出。

韩娥走了,可是人们觉得她的歌声仍在耳旁回荡。

人们赞道: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形容歌声绝妙,余音不断,称绕梁三日。

洛阳纸贵

    西晋时代,有一位姓左名思的文人,他貌不惊人,却很有学问。

他想写一部《三都赋》,描写这三座都城的形势、风土和物产,这三都就是指魏、蜀、吴三国的都城邺、成都和建康。

当时的名作家陆机讥笑他说:

“哼,等他写好了,稿子正好用来封酒缸口。

”    但是著名学者皇甫谧非常欣赏,还替他写了一篇序。

另一位学者也很欣赏他的文字:

“左思的文章几乎可以与西汉的班固、东汉数学家张衡媲美。

” 左思终于成了名作家,大家为了买纸传抄左思的文章,洛阳的纸价居然暴涨起来,连曾经讥笑过左思的陆机也同样对他表示佩服。

成语洛阳纸贵称誉著作风行一时,流传很广

手不释卷

    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

 一次,他点兵三万,用船八十余只袭击荆州。

水手一律身着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舱里。

黑夜,船到当阳江边,烽火台的汉兵厉声盘问。

吴军诈称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风,汉兵信以为真。

约至二更,船上吴军突然袭击,占据了烽火台。

随后,吕蒙带兵长驱直入,轻取荆州。

吕蒙作战勇敢,平时却不肯读书。

孙权劝道:

“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

” 孙权道:

“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

”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

 手不释卷:

手里不离开书本,形容读书勤奋。

志大才疏

    西晋时,有位将军叫周浚,他有三个儿子,周顗、周嵩,周谟,都在朝廷做官。

    一年,冬至到了,三个兄弟去看望母亲,母亲很高兴,认为周家有福份。

周嵩却说:

“未必。

大哥周顗志大才疏,自己高傲也不得一世,小弟平庸,尚能和母亲相处。

” 母亲听了很扫兴。

公元三一七年,镇守建京的司马睿称帝。

提升王导、王敦、周顗等人的官职。

周顗升高后,出入宫廷很是得意。

但他经常饮酒,醉倒路旁,影响了他的声望。

王导族兄王敦位高权重,不满司马睿抑制王氏势力,起兵作乱。

王导怕牵连,就托周顗到皇帝面前美言几句。

周顗不理不睬,独来独往。

周顗拜见皇帝时,却极力称赞王导忠诚,还写了奏章列举许多事实,皇帝就宽恕了王导。

皇帝设宴招待喜欢喝酒的周顗,周顗又喝得醉熏熏的。

王导向他打招呼时,他还是不理不睬。

后来,王敦打进宫廷,因王导余气未消,在他的默许下,把周顗杀了。

后来,王导在清理档案时,发现周顗以前力保他忠诚的奏章,悔恨自己未劝阻王敦错杀周顗。

不久,王敦知道周顗的弟弟周嵩心怀不满,又杀了他,只有小弟周谟平安无事。

疏:

浅薄。

成语“志大才疏”,志向很大而才能浅薄。

家喻户晓

    梁姑子住在村上一间茅屋里,她身边带着自己的儿子和哥哥的儿子一起生活。

平时吃果子她总是捡大的给侄子,儿子见了不高兴,她说:

“这是做人的规矩。

”一天,她刚出村口,家里茅屋失火烧了起来,儿子和侄子正在家里睡觉,大火弥漫,浓烟滚滚,她一头扑进大火中,浓烟烈火中,她先抢救自己的侄子,可把孩子抱出茅屋一看,竟是自己的儿子。

她惊呼道:

“岂能户告人晓,让人骂我自私?

”为了侄儿,她又冲入火海,最后不幸丧生了。

户告人晓:

家家传告,人人都知道。

后演变成家喻户晓。

喻:

明白。

价值连城

    卞和,春秋时楚国人,他去金山采石,路上捡到一块璞玉,这是没有打磨过的玉石,他拿去送给楚厉王。

楚厉王左看右看,是块石头,他十分恼怒。

他判卞和犯下欺君之罪,砍掉了他的左脚。

厉王死后,卞和又将璞玉献给武王,武王也断定是块石头,又把他的右脚砍了。

只到文王接位,才识别这是稀世国宝,于是把它称为卞和之璧,或者和氏璧。

 战国时,秦王对和氏璧垂涎三尺,他对赵国说愿用十五座城换取和氏璧。

形容极有价值的东西称价重连城,或价值连城。

大材小用

    南宋末年,金国不断南侵,辛弃疾参加了抗金义军。

后来,他在南宋朝廷里,历任湖北、江西、湖南、建安抚使。

他不仅是个爱国英雄,还写了很多充满战斗激情的词文。

    由于主和派的打击,他在上饶带湖旁,度过18年退隐生活。

1203年,朝廷任命他为浙东安抚使兼绍兴知府。

他常与住在绍兴鉴湖旁的爱国诗人陆游议论国家大事。

第二年春,宋宁宗要他去京城,征询他对北伐金国的意见。

临行前,陆游送他一首长诗《送辛幼安殿撰造朝》。

诗中说:

辛弃疾是管仲、萧何一流人物,做浙东安抚使大材小用了。

    辛弃疾到了京城,皇帝只安排他做镇江府知府。

不久,这位爱国英雄在忧愤中病逝。

    后来,人们以“大材小用”作成语,比喻才能高,职位低,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闭门造车

    古时候,山里住着一个老头,他上山去砍柴,太阳下山时才回家。

第二天,他背着柴去镇上卖。

    一路上,他走得满身大汗。

突然,一辆独轮车从他身边悠悠驶去,他寻思:

这东西好,用上它,省力多了。

    他到山里砍来木头。

他关上门,独自在家里又锯又刨。

    邻居问:

“你在干嘛?

” 他说:

“我在闭门造车。

” 老头把造好的新车推到门外,小车立刻飞跑起来。

    成语本意是赞扬闭门造车,出门可以合辙。

现在却与愿意相反,讽喻这样做不符合实际。

 

东施效颦

    春秋时期,越州苎暨县内住着两户人家。

村的西面,有位生得天姿国色的姑娘叫做西施,村口东面,住着一位长得很丑的姑娘,叫做东施。

 西施是一个有名的美女,她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人们的注意。

有一次,西施发了心痛病,她只得按着胸口,双眉紧皱地回来家里去。

村民见了都说,西施这副病样子,比平时别有一种美姿。

东施见人们赞美西施捧心皱眉的样子,心里很羡慕,于是她就模仿西施捧心皱眉的样子,在村子里走来走去。

人们见了,觉得东施更丑了,可她自以为可以与西施比美了,十分得意。

她只知道,西施捧心皱眉好看,却不知道西施本来就长得美啊。

后人便称缺乏自知之明,一昩模仿他人者,为东施效颦。

与虎谋皮

    周朝时,有个人爱胡思乱想。

有一次,他想得到一件狐皮袍子,于是他进城去店铺挑选。

店里货色不少,可是价格昂贵。

他垂头丧气地离开店铺,他拿不出这许多钱。

    忽然,他突发奇想,连忙出城直奔山林。

他找到了狐狸,求狐狸送他一张狐皮。

狐狸听后拔腿就逃,带着全家藏进深山。

这个呆子不死心,又去捉羊讨肉吃。

羊立刻大呼小叫,领着羊群躲到山坳去了。

结果,这个呆子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成语“与虎谋皮”由“与狐谋皮”演化而来。

比喻向坏人索取,枉费心机

机不可失

    唐明初年,东突厥不断侵入唐朝北部边境,唐太宗令大将李靖、李绩兵分六路,征讨东突厥。

李靖带领三千铁骑兵,深入敌阵袭击,一举收复定襄。

接着,李绩也打了胜仗。

 东突厥首领颉利可汗派使者向唐太宗求和。

唐太宗估计,颉利可汗没有诚意,也就假意应允,并派人去抚慰。

李靖领会唐太宗的意图,准备发动突然袭击,以消灭颉利可汗。

副将张公谨认为,唐太宗已应允求和,不该去袭击他。

李靖说:

“兵贵神速。

机不可失。

”于是亲自率领一万骑兵,直扑颉利可汗营地。

李靖大败突厥兵,歼来一万多人,俘虏十几万人,颉利可汗被活捉,边境从此安定了。

成语由此而来,比喻有利的时机不可错过。

两袖清风

    明朝时,浙江钱塘出了个名叫于谦的人,于谦二十多岁考中进士,不久就做了监察御史。

他很关心人民疾苦,在做官期间,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

明宣宗非常看重于谦,派他巡抚江西,后来又提升他为河南山西巡抚。

他虽然当了大官,但衣食住行都很简朴。

    当时朝中有个名叫王震的宦官,权势很大,外省官员进京,都得向他送礼。

一次,于谦要入朝办事,他的两个师爷劝他送些蘑菇等土特产给王震,于谦听了不禁放声大笑,他立即写了一首诗:

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成语两袖清风赞誉旧时官史廉洁,意思是除了两袖清风外,别无他物。

画饼充饥

    曹操有个孙子叫曹睿,曹睿是三国时魏国的第二代君王,他手下大臣不少,可是他信任的只有卢毓。

一天,曹睿把卢毓召去,他告诉卢毓,朝中有个人要当中书郞,他问卢毓,谁配做这个官。

卢毓先不回答,问:

“这人选有什么条件?

”    曹睿笑笑,他叫待从取来纸和笔。

他在纸上画了一支笔。

边上的人相觑而望,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曹睿说:

“那人选徒有虚名,就像画饼充饥啊!

”  有名无实,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称画饼充饥。

精卫填海

    传说上古时代,炎帝有个女儿叫女娃,女娃长得活沷可爱。

有一次,她独个儿去东海游玩,突然,东海年掀风作浪,搅得天昏地暗,倾刻风平浪静,可是女娃已淹死在海里了。

她化作一只鸟,叫精卫,精卫日夜在海上飞行,为自己的不幸哀鸣。

精卫衔着石子树木一次次投进东海,她要把东海填平,以报仇雪恨。

可是,石子树枝一下子被大海吞没,精卫毫不气馁,带领她的子女一起填海。

精卫填海比喻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决心。

赴汤蹈火

    晁错是西汉的著名学者,他饱学多才,别人称誉他为“智囊”。

刘启当汉景帝时,封晁错为御史大夫。

不久,分封吴王、楚王的刘家子北对朝廷不满。

晁错主张削减领地,防止他们叛乱。

于是,吴王、楚王十分痛恨晁错。

 晁错的父亲得知后,马上上京劝说晁错,他说:

“皇上和诸王都是亲骨肉,你哪管得了啊!

”    晁错说:

“我不管,刘家的天下就保不住了。

”军事上,晁错主张奖赏打仗勇敢的将士,他说:

“这样,将士们才愿冒矢石,赴汤火。

”矢石,利箭和石炮,赴汤火,甘愿出入沸水烈火之中,形容不辟艰险,称赴汤蹈火。

呆若木鸡

    从前,一个叫纪渻子的,专给齐王专门训练斗架的公鸡。

过了十天,齐王问他:

“鸡训练好了吗?

” 纪渻子答:

“没有,它放纵又自负。

”又过了十天,齐王再问他,纪渻子答:

“没有,它听到一点声音就急躁。

”又过了十天,齐王又去问他,纪渻子答:

“没有,它盛气凌人。

” 又过了十天,齐王又去问他,他说:

“差不多了,它不会变化无常了。

”    齐王去看他,只见他呆头呆脑的,像只木头鸡。

高枕无忧

    战国时,孟尝君是齐国的相国。

一次,他请门客冯谖去薛地去讨债,不料,冯谖到了薛地,把债据全烧了。

他对池地百姓说:

“孟尝君不要大家还租了。

” 孟尝君说说这件事,心里非常恼火。

后来,孟尝君被免去官职,回到薛地,没想到当地老百姓扶老携幼,一起出城迎候。

孟尝君这才明白:

“哦,当初冯谖做得对!

” 冯谖说:

“才做了一件事,离有备无患还早呢!

”后来,他出力让孟尝君当上官并修建了宗庙,这时他对孟尝君说:

“现在你可以高枕无忧了。

”高枕,把枕头垫高安睡,比喻悠然自得,无无忧无虑,称高枕无忧。

伯乐识马

    春秋时,有个名叫孙阳的人,善于识别马的优劣,人们用神话中掌管天马的仙名伯乐来尊称他。

一次,伯乐走过一处叫于柏的地方,看见一匹很瘦很瘦的马,那匹瘦马拉着一车盐巴,慢慢地向前走去。

走着走着,那匹马累得浑身冒汗,走得更慢。

伯乐仔细一看,不禁惊叫起来:

“这是一匹千里马呀!

”他立刻跳下车,脱下自己的袍子盖在马身上,他为千里马受委屈而难受,扑在马背上哭了起来,那马遇到了知音,便昂起头来放声嘶叫,那叫声直冲云霄,好像金石般铿锵动人。

后来,唐朝的文学家韩愈在《马说》中有句名言: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成语伯乐识马由此而来。

比喻善于识别发掘真正的人才。

大义灭亲

    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杀死哥哥卫桓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去打仗,激起人民不满。

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之臣石厚商量办法。

石厚就去问自己的父亲——卫国的大臣石碏,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

石碏对儿子说:

“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能巩固。

”石厚说:

“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么办?

”石碏说:

“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

”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

“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

百发百中

    养由基是楚国的名将,他有一手好箭法。

    一次,晋国和楚国在鄢陵交战。

晋将魏錡瞄准楚共王猛射一箭,箭正好射中他的眼睛。

楚共王负伤返回军营,他叫来养由基,交给他两支箭,“你用这两支箭替我报仇雪恨。

”    养由基拍马而去。

魏錡出城应战,未等交手,他便跌落马下。

原来,养由基一箭便结果了他的命。

他带着另一支箭去见楚共王,楚共王大喜。

    一个叫潘党的人听说这事儿,很不服气,他也是一个射箭能手,他找养由基去比试。

这天,养由基正在场上练习武艺。

潘党说:

“你能一箭射中百步以外的杨柳吗?

”    养由基朝他笑笑,也不答话。

他在百步外,选了三片杨柳树叶做靶子,他说:

“我能让三支箭都射中靶子。

”    他退到百步之外,一口气连射三箭。

只见三道银光伴着呼啸声飞掠而去,果然三支箭分别射在三片杨柳叶上。

    潘党不由得惊呼:

“真是百发百中,名不虚传哪!

” 人们赞誉箭法好,叫“百发百中”或“百步穿杨”。

风吹草动

    春秋时代,楚平王杀大臣伍奢,又追捕伍奢的第二个儿子伍员。

    伍员得到凶讯,立即乔装改扮,直奔昭关,准备到吴国去。

可是昭关已有重兵把守,伍员出不了昭关。

    伍员正在走投无路之即,巧遇父亲的好朋友东皋公。

伍员在东皋公家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一夜之间熬得须发全白。

    后来,伍员在东皋公的帮助下,终于混出关去。

    伍员逃到一条大河边,他怕追兵起赶来,隐藏在芦苇丛中。

    过了一会儿,他见一只渔船溯水而来,

急忙叫道:

“渔夫渔夫!

快来渡我!

”夫见他气度不凡,就问他的真实姓名,伍员照实说了。

    渔夫很同情他,不仅帮他渡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