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崇明区届高三上学期等级考第一次模拟生物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246357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798.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崇明区届高三上学期等级考第一次模拟生物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上海市崇明区届高三上学期等级考第一次模拟生物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上海市崇明区届高三上学期等级考第一次模拟生物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上海市崇明区届高三上学期等级考第一次模拟生物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上海市崇明区届高三上学期等级考第一次模拟生物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上海市崇明区届高三上学期等级考第一次模拟生物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上海市崇明区届高三上学期等级考第一次模拟生物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上海市崇明区届高三上学期等级考第一次模拟生物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上海市崇明区届高三上学期等级考第一次模拟生物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上海市崇明区届高三上学期等级考第一次模拟生物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上海市崇明区届高三上学期等级考第一次模拟生物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上海市崇明区届高三上学期等级考第一次模拟生物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上海市崇明区届高三上学期等级考第一次模拟生物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上海市崇明区届高三上学期等级考第一次模拟生物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上海市崇明区届高三上学期等级考第一次模拟生物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上海市崇明区届高三上学期等级考第一次模拟生物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上海市崇明区届高三上学期等级考第一次模拟生物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上海市崇明区届高三上学期等级考第一次模拟生物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上海市崇明区届高三上学期等级考第一次模拟生物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上海市崇明区届高三上学期等级考第一次模拟生物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崇明区届高三上学期等级考第一次模拟生物试题.docx

《上海市崇明区届高三上学期等级考第一次模拟生物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崇明区届高三上学期等级考第一次模拟生物试题.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市崇明区届高三上学期等级考第一次模拟生物试题.docx

上海市崇明区届高三上学期等级考第一次模拟生物试题

崇明区2019届等级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生命科学

1.若要在高倍镜下测得蚕豆叶下表皮保卫细胞的长度,下列操作不必要的是

A.标定目镜测微尺每格长度B.调节物象至清晰

C.转动目镜调整测微尺的方向D.调节光源使亮度达到最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

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在低倍镜下找到物像,观察清楚→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调换上高倍镜头→调节反光镜或光圈使视野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直至获得清晰的物像(切勿用粗准焦螺旋)。

【详解】不同放大倍数下,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长度不同,所以应标定目镜测微尺每格长度,A正确;换用高倍镜后需要调节物象至清晰,B正确;测量过程中常需转动目镜,以使测微尺与保卫细胞的长径平行,C正确;在使用高倍镜时,调节反光镜或光圈使视野明亮,获得清晰的物像即可,无需使亮度达到最高,D错误。

2.图为氨基酸的结构示意图。

氨基酸作为能源物质时,在酶的作用下脱去一个化学基团,该基团可转化为尿素排出体外,该化学基团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题图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可见每种氨基酸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它们都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上还连了一个H和一个R基团,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详解】蛋白质的代谢产物是:

水、二氧化碳、尿素,其中尿素含氮,是较好的土壤氮肥,因此该化学基团应是①(氨基)。

故选A。

3.通过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筛选获得具有高效降解土霉素能力的菌株。

表为各菌株在以土霉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应选择进一步培养的菌株是

A.T1B.T2C.T4D.ZC-3

【答案】C

【解析】

【分析】

要筛选获得具有高效降解土霉素能力的菌株,培养基中应只有土霉素为唯一碳源,不具有高效降解土霉素能力的菌株在此培养基中不能的生存。

【详解】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以土霉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土霉素的浓度为50mg/L和100mg/L时,生长情况最好的都是T4,应选择进一步培养的菌株是T4,C正确。

4.一般认为,类固醇激素的跨膜运输方式如图模式1。

研究发现,在昆虫体内的一种类固醇激素跨膜进入细胞需要转运蛋白,如模式2。

则该类固醇激素的跨膜运输方式是

A.自由扩散

B.协助运输

C.主动运输

D.胞吞胞吐

【答案】B

【解析】

【分析】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中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扩散是小分子出入细胞的方式,大分子物质常通过胞吞和胞吐的方式进出细胞。

运输方式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胞吞(内吞)

胞吐(外排)

运输方向

高浓度→低浓度

①高浓度→低浓度

低浓度→高浓度

细胞外→细胞内

细胞内→细胞外

运输动力

浓度差

浓度差

能量(ATP)

能量(ATP)

能量(ATP)

载体

不需要

需要

需要

不需要

不需要

模型

实例

水、CO2、O2、甘油、乙醇、苯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和葡萄糖等

白细胞吞噬病菌、变形虫吞食食物颗粒

胰腺细胞分泌胰岛素、

【详解】分析题图可知:

模式①为自由扩散,物质由高浓度→低浓度运输,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模式②为协助扩散,物质由高浓度→低浓度运输,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B正确。

【点睛】本题考察的是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解答此种类型题的关键是准确识别图中所画的是哪种跨膜运输方式,再根据题意分析作答。

5.线粒体内的mtu1基因突变后,会导致3种“氨基酸运载工具”无法准确识别相关信息,从而无法合成蛋白质。

由此可知,该基因突变阻断了下列活动中的

A.DNA→DNAB.DNA→RNA

C.DNA→蛋白质D.RNA→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性状,包括转录和翻译。

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称为转录;遗传学上,把以mRNA为模板,在核糖体上以游离氨基酸为原料,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称为翻译。

【详解】翻译的大致过程是:

mRNA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以mRNA作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与mRNA上每个密码子配对的tRNA运载相应的氨基酸,合成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

由题干信息:

mtu1基因突变后,会导致3种“氨基酸运载工具”(即tRNA)无法准确识别相关信息,因此该基因突变阻断的是翻译过程,即RNA→蛋白质的过程,D正确。

6.将小鼠迷走神经元与“感觉肠道细胞”一起培养时,两者会形成突触(如图),同时“感觉肠道细胞”分泌的谷氨酸在100微秒内被神经元接收,阻断这些谷氨酸分泌会使得信号传递嘎然而止。

这里谷氨酸在突触传递中扮演的角色是

A.钠离子B.神经递质C.突触后膜受体D.突触小泡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1)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通过胞吐(需消耗能量)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立即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兴奋性或抑制性的变化。

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停止作用,因此一次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的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电位的产生。

当递质没有被及时破坏,则会形成连续的兴奋或抑制。

(2)信号转换: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详解】由题干信息可知两者会形成突触,“感觉肠道细胞”分泌的谷氨酸会迅速被神经元接收,阻断这些谷氨酸分泌会使得信号传递嘎然而止,所以谷氨酸在突触传递中应属于神经递质,B正确。

【点睛】1、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突触

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

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

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等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突触小泡存在于突触小体中,内含神经递质。

7.器官移植不仅会发生细胞(免疫)性排斥反应,也会产生体液(免疫)性排斥反应。

所以在器官移植后,若要排除“排斥反应”,则需要检测

①致敏T细胞②抗体③淋巴因子

A.仅①B.仅②C.①②③D.①③

【答案】C

【解析】

【分析】

器官移植是将一个器官整体或局部从一个个体用手术方式转移到另一个个体的过程。

其目的是用来自供体的好的器官替代损坏的或功能丧失的器官。

提供器官的一方为器官移植的供体,接受器官的一方为器官移植的受者。

器官移植存在的主要问题:

免疫排斥反应和供体器官不足。

【详解】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主要依靠浆细胞产生抗体“作战”。

细胞免疫主要依靠效应T细胞直接接触靶细胞“作战”;淋巴因子是活化的T细胞产生的。

在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在接受的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会进行一系列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

根据题干中信息,器官移植不仅会发生细胞(免疫)性排斥反应,也会产生体液(免疫)性排斥反应,所以在器官移植后,若要排除“排斥反应”,致敏T细胞、抗体、淋巴因子都需要检测。

8.噬菌体裂解酶是噬菌体在感染细菌后期表达的一类细胞壁水解酶,研究者将该酶部分结构(CBD)人工合成后,发现CBD可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结合从而抑制细菌感染。

下列与CBD的分子结构相同的是

A.噬菌体裂解酶的活性部位B.噬菌体的衣壳蛋白

C.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胞壁D.淀粉酶

【答案】A

【解析】

【分析】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总称,以细菌为宿主进行复制和繁殖。

噬菌体裂解酶是噬菌体在感染细菌后期表达的一类细胞壁水解酶,具有酶活性和底物特异性。

噬菌体裂解酶在结构上具有相似性,均含有两个结构域,即一个决定该酶催化活性的N-端结构域(催化域)和一个决定细胞结合位点的C-端结构域,它们之间由一个小片段连接。

【详解】将该酶部分结构(CBD)人工合成后,发现CBD可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结合从而抑制细菌感染,说明CBD与该酶的功能相同,推测CBD为噬菌体裂解酶的活性部位,A正确;噬菌体是病毒中最为普遍和分布最广的群体,它是由核酸和蛋白质构成的,蛋白质起着保护核酸的作用,并决定噬菌体的外形和表面特征,无抑制细菌感染的作用,B错误;噬菌体裂解酶是一类细胞壁水解酶,可以水解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胞壁,二者分子结构不可能相同,C错误;酶具有特异性,结构的特异性决定了功能的特异性,淀粉酶可以使淀粉水解;CBD可以水解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胞壁(主要成分为肽聚糖),二者分子结构也不可能相同,D错误。

9.人骨骼肌内的白肌细胞含少量线粒体,适合无氧呼吸、进行剧烈运动。

白肌细胞内葡萄糖氧化分解的产物有

A.酒精和CO2B.酒精和乳酸C.乳酸和CO2D.仅乳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呼吸作用过程

(1)有氧呼吸

阶段

场所

物质变化

产能情况

第一阶段

细胞质基质

1分子C6H12O6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2分子丙酮酸和[H],并释放少量能量。

少量

第二阶段

线粒体基质

丙酮酸和H2O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CO2和[H],并释放能量。

少量

第三阶段

线粒体内膜

前两个阶段生成的[H]与O2结合生成H2O,产生大量能量

大量

(2)无氧呼吸

阶段

场所

物质变化

产能情况

第一阶段

细胞质基质

酒精发酵:

C6H12O6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2C2H5OH+2CO2+能量

乳酸发酵:

C6H12O6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2C3H6O3+能量

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

【详解】白肌细胞含少量线粒体,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又适合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所以白肌细胞内葡萄糖氧化分解的产物有乳酸和CO2,C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呼吸的类型、过程、场所、产物等基础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0.某试验田中,有一株二倍体黑麦的基因型是aabb,其周围还生长着其它基因型的黑麦,若不考虑突变,则这株黑麦的子代不可能出现的基因型是

A.aabbB.aaBbC.AABbD.AaBb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中的杂交组合,根据选项进行合理的推测可得出正确答案。

【详解】基因型是aabb的黑麦能产生基因型为ab的配子,若周围的黑麦能产生基因型为ab的配子,可得到基因型为aabb的子代,A正确;若周围的黑麦能产生基因型为aB的配子,可得到基因型为aaBb的子代,B正确;这株小麦只能产生ab一种配子,若不考虑突变,无论周围植株产生哪种基因型的配子,子代中必然含ab,不可能出现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C错误;若周围的黑麦能产生基因型为AB的配子,可得到基因型为AaBb的子代,D正确。

11.图为DNA分子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决定DNA分子多样性的结构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题图为DNA分子的结构示意图,分析可知:

①为氢键,②为含氮碱基,③为脱氧核糖,④为磷酸。

【详解】DNA分子能够储存大量的遗传信息,遗传信息就蕴藏在四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

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图中②为含氮碱基,故B正确。

【点睛】1、DNA的元素组成:

C、H、O、N、P

2、DNA分子的结构:

由两条反向平行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双螺旋结构,外侧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结,内侧碱基对(氢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3、DNA分子的结构特性

(l)稳定性:

DNA分子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的方式不变;两条链间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不变。

(2)多样性:

DNA分子中碱基对排列顺序多种多样。

(3)特异性:

每种DNA有别于其他DNA的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

12.西班牙研究统计了110种海岛鸟类以及1821种大陆鸟类的脑部大小样本的数据集,发现生活在海岛上的鸟类比它们的大陆近缘种的脑部更大,说明

A.海岛环境引发了鸟类脑部的定向变异

B.海岛环境的不可预测性导致了对更大脑容量的自然选择

C.大陆环境引发了鸟类脑部向更小的方向变异

D.海岛鸟类和大陆鸟类有共同的祖先

【答案】B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详解】变异是不定向的,所以可遗传的变异只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而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和C选项都认为发生了定向的变异,错误;海岛鸟类和大陆鸟类有共同的祖先,但不符合题意;海岛环境与大陆环境相比更加复杂多变,生活在海岛上的鸟类比它们的大陆近缘种的脑部更大,研究人员认为是海岛环境的不可预测性导致了对更大脑容量的自然选择,故D正确。

【点睛】变异是不定向,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常见的错误说法还有:

农药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变异等。

13.图为根和茎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反应,图中N点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是

A.抑制根生长B.抑制茎生长

C.促进根生长D.对茎的促进效果比对根的更好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表现出促进植物生长,超过这个浓度则抑制生长。

植物体的不同部位生长素作用的最适浓度不同,即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根的生长表现为抑制,而对茎的生长则是促进;超过一定浓度,茎的生长亦将受到抑制。

【详解】分析题图可以看出:

N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和根都起促进作用且作用效果相同,C正确。

【点睛】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度的比较:

根>芽>茎。

图中曲线的A、B、C各点对应的浓度代表对根、芽、茎的最佳促进效果的最适浓度。

A′、B′、C′点对应的浓度分别表示生长素对根、芽、茎的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的浓度。

③A′、B′、C′点以上的部分体现了不同浓度生长素的促进效果。

④A′、B′、C′点以下的部分分别表示对根、芽、茎的生长起抑制作用的浓度。

14.“体外多酶系统”模仿的是体内代谢途径,即在体外将一系列酶及辅酶组合构建成复杂的生化反应网络,通过催化底物并生成所需产物的一种新型生物制造平台。

该平台的构建流程是

①酶的分离提纯②酶的发酵生产③调试反应条件④多种酶固定

A.①②③④B.④①②③C.②①④③D.③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体内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复杂化学反应(如光合过程、呼吸过程等),而生物酶可以有效保证这一系列复杂化学反应高效、有序地进行。

如何模仿生物体内这种高效的催化机制,将其应用于化学品转化、材料合成和能源物质合成,是催化领域的关键挑战之一。

【详解】“体外多酶系统”模仿的是体内代谢途径,体外多酶催化是合成生物学领域发展非常迅速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是利用纯化的酶以及辅酶,通过一定的生物化学反应,将底物转化为目标产物的过程。

该平台的构建流程是发酵生产所需的酶→对相关酶进行分离提纯→体外将一系列酶及辅酶组合构建生化反应网络→调试反应条件,使酶催化底物并生成所需产物,C正确。

15.蚕豆病是吃蚕豆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贫血,是伴性遗传病。

比较常见的情况是父母双方都健康,所生男孩都有50%的患病概率。

由此推测这类家庭母亲的基因型(用字母A/a表示)是

A.XAXAB.XAXaC.XaXaD.XAYa

【答案】B

【解析】

【分析】

伴性遗传的类型:

类型

典例

患者基因型

特点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红绿色盲、血友病

XbXb、XbY

隔代交叉遗传;男患者多于女患者;一女病,其父子均病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抗维生素D佝偻病

XDXD、XDXd、XDY

连续遗传;女患者多于男患者;一男病,其母女均病

伴Y染色体遗传

外耳道多毛症

——

父传子,子传孙

【详解】蚕豆病是是伴性遗传病,由题干信息:

父母双方都健康,生出患病孩子可知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又因为所生男孩都有50%的患病概率,推出母亲的基因型是XAXa,B正确。

16.由于缺乏显著的外部性状差异,中国大鲵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个物种。

但研究者在基因组水平上分析发现,研究数据支持至少5个物种的划分。

原有基于“一个物种”认识的人工养殖等保护措施可能会使中国大鲵

A.灭绝速率减缓B.物种多样性增加C.遗传多样性增加D.物种多样性降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中国大鲵俗称“娃娃鱼”,为中国特有珍稀野生动物,也是世界现存两栖类中体型最大的物种,体长可达2米。

中国大鲵具有极高的进化独特性,在全球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堪称“水中大熊猫”。

研究者在基因组水平上分析发现发现:

中国大鲵并非单一物种,目前研究数据支持至少5个物种的划分。

这5个物种(包括陕西种、四川种、广西种、贵州种和安徽种)与水系分布紧密相关,大致对应黄河、长江、珠江及钱塘江等水系流域。

【详解】基于过去的分类知识和常规做法,在保护区划分、人工养殖、增殖放流等保护过程中,中国大鲵长期以来被当作一个物种对待,且没有区分不同地理种群。

“若不及时调整,不仅有的物种不能得到保护,还很容易使小种群物种受到其它物种的基因侵蚀,甚至被取代,造成巨大遗传资源损失甚至物种灭绝。

”D正确。

17.在炎热高温季节或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环境下劳动,会因汗腺功能衰竭等原因导致中暑。

下列对中暑症状的说明正确的是

A.散热减少,体温升高B.产热减少,体温下降

C.散热减少,体温下降D.产热增多,体温下降

【答案】A

【解析】

【分析】

1、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种动态平衡是靠完善的体温调节结构和功能来实现的。

2、体温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体温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3、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有限的。

4、机体在寒冷环境中通过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恒定;在炎热环境中主要通过增加散热维持体温恒定。

【详解】在炎热高温季节或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环境下劳动,会因汗腺功能衰竭等原因导致机体散热量减少而使体温升高,造成中暑,A正确。

18.研究人员尝试打开皮肤细胞中与大脑细胞功能相关的基因并关闭无关基因,以诱导皮肤细胞转变成脑细胞。

该过程模拟了下列生命活动中的

A.细胞分裂B.细胞生长

C.细胞分化D.细胞变形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裂是指活细胞增殖其数量由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细胞的过程,真核细胞分裂包括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

2、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其实质是细胞内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详解】研究人员尝试打开皮肤细胞中与大脑细胞功能相关的基因并关闭无关基因,实质是使细胞内基因进行了选择性表达,从而诱导皮肤细胞转变成脑细胞,该过程模拟的是细胞分化,C正确。

19.健康人的HTT基因含有6~35个CAG重复序列,而引起亨廷顿氏疾病的HTT基因中含有36个或以上多至250个CAG重复序列。

引发该疾病的变异类型是

A.碱基对替换B.碱基对缺失

C.碱基对增添D.染色体片段重复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变异包括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详解】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替换、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健康人的HTT基因含有6~35个CAG重复序列,而引起亨廷顿氏疾病的HTT基因中含有36个或以上多至250个CAG重复序列,可看出是发生了碱基对的增添,A、B错误,C正确;染色体变异的类型有缺失、重复、易位、倒位。

其结果是使染色体片段上的一个或多个基因数目或位置发生改变,而不是个别碱基对的增加,D错误。

20.滇粳优1号水稻中含有毒性蛋白基因(ORF2)和解毒蛋白基因(ORF3),两者紧密连锁(交换概率极低),ORF2产生的毒蛋白可杀死其它不含ORF3的配子。

下图所示杂种水稻类型中能够产生的可育配子多数为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相互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

据此可判断图中细胞产生的配子类型,再根据题意分析解答即可。

【详解】分析题图,该杂种水稻可产生

两种配子,ORF2产生的毒蛋白可杀死其它不含ORF3的配子,

配子会被杀死,又由于毒性蛋白基因(ORF2)和解毒蛋白基因(ORF3)两者紧密连锁(交换概率极低),

也几乎没有,所以该杂种水稻类型中能够产生的可育配子多数为

,C正确。

21.回答下列有关细胞分裂的相关问题

2018年7月德国科研者在受精卵形成后的第一次分裂过程发现来自父母双方的染色体并非携手共进,如图。

(1)据图可知,受精作用发生在____。

A.有丝分裂   B.减数第一次分裂 C.减数第二次分裂 D.减数分裂完成后

(2)与图中纺锤体形成相关的细胞器是____。

(3)下列对图中受精卵第一次正常分裂时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描述及排序是____。

①不同来源的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上

②不同来源的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两侧

③在两个纺锤体的牵引下,染色体分离

④在两个纺锤体的牵引下,同源染色体分离

⑤细胞分裂,不同来源的染色体分配在两个子细胞中

⑥细胞分裂,不同来源的染色体均分在两个子细胞中

(4)图中的两种异常分裂现象表现为____。

(多选)

A.两个纺锤体牵引不同步 B.两个纺锤体方向不一致 

C.形成了两个纺锤体 D.着丝粒不分裂

(5)请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描述图7中异常子细胞与正常子细胞的异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中心体(3).①③⑥(4).AB(5).细胞水平:

异常子细胞有两个细胞核,正常子细胞一个细胞核;分子水平:

正常细胞与异常细胞中的遗传物质相同

【解析】

【分析】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诞生于受精卵。

教科书说,当父母的精子与卵子融合后,来自双亲的染色体共同组成了我们的遗传蓝图,联手开启了胚胎发育的过程。

人们长期以来认为,在胚胎的第一次细胞分裂过程中,一个纺锤体负责将胚胎内的染色体分离到两个细胞中。

教材中也是以相同的观点传授知识。

如下图:

而来自欧洲的一支科研团队发现,来自父母的染色体在初次碰面时,竟还保持了一定的安全距离。

在受精卵的第一次分裂过程中,这些染色体并非携手共进,而是自顾自的分离。

从题图中看出实际上存在两个纺锤体:

一个纺锤体分离一组父本染色体,另一个纺锤体分离一组母本染色体,这意味着来自亲本的遗传信息在第一次细胞分裂过程中一直都是分开的。

【详解】

(1)卵原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大)和一个第一极体(小),从图中可以看出,精子与次级卵母细胞融合,所以受精作用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

(2)在人和动物细胞以及低等植物细胞中存在中心体,在细胞分裂时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3)观察图中正常分裂的三个细胞图像可以看出:

首先不同来源的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上然后在两个纺锤体的牵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