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255329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85.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docx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docx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

福州市八县协作校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联考

高一语文试卷

【完卷时间:

150分钟;满分:

150分】

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中国雕塑中的意象化审美

孙齐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西方的“天人之分”说相对立。

所谓“天”并非指神灵、天神,而是指“天理”“真理”,类似西方哲学中的“理式”“理念”。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

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

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指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与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

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最为突出,老子认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

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汉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明确提出:

“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并深深融入中国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

禅宗也以意象感悟的形式表达“天人合一”观:

“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

”(《五灯会元·卷一》)坚信人与自然的统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是中华民族思想的优秀传统,也在中国传统艺术、包括中国雕塑的艺术表现和审美追求等方面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中国雕塑是与大自然息息相通的艺术,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是以农耕为主的文明古国,人们对土地、泥土怀有特殊的、深厚的感情。

在材质的选择上,中国雕塑也偏好以泥为塑,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调。

泥土是大地的肌肤,质地熟软、细腻,给人以温暖、柔和的感受,通过中国人特有的生命观念,被赋予了生命的意味;雕塑家又使无形变为有形,这种形象与人物、动物、大地山川共源。

也符合中国人追求温情、和睦、“天人合一”的心理。

在位置选择上,中国雕塑常常把雕塑从幽闭的建筑中请出来,让他们头顶蓝天,脚踏大地,与自然山水相依偎。

那些体量巨大的摩崖石刻、布放在山水林泉间的米勒和罗汉,无一不是默默例证。

中国雕塑强调“意”与“象”的浑然一体,追求“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艺术境界。

中国画强调“画必意在笔先,宁使意到而笔不到,不到即到也。

”中国雕塑在同样的思想支配下,通过感性的空间处理、直觉式联想与抒情和象征等方面来传达意象。

与西方雕塑相比,中国雕塑更讲究象征、寓意、借代,由感性空间处理而形成雕塑,凭直觉抒情赋予雕塑丰富的情感,其含蓄性带来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厚的意蕴。

中国雕塑中的意象化审美,“意”是与“象”连接在一起的,“意”的因素使雕塑与理想贴近,“象”的成分使雕塑与现实联系。

“意象”处于似与不似之间,不会使人产生一览无余的简单,也不会使人感到望而却步的深奥。

它引导出一种似曾相识的真挚、朴实,它所蕴含着的美的意味是与时代同步的,也是与民族精神整体契合的,在西方文明的映照中凸现出东方情结的感召力量。

(摘自《大众文艺·美术与设计》,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是与西方“天人之分”说相对立的,其中的“天”是指“天理”、“真理”。

B.“天人合一”即是天人的一致,也是天人相应或相通,所以一切人与事都要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

C.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出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因此让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最为突出。

D.董仲舒提出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是两千年来儒家主张“天人合一”的一个重要观点,深深融入到中国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雕塑在材质的选材上偏好以泥为塑,体现了中国人对质地熟软、细腻的泥土有特殊、深厚的感情。

B.那些体量巨大的摩崖石刻、布放在山水林泉间的米勒和罗汉,往往头顶蓝天,脚踏大地,没有一个成为中国雕塑“天人合一”思想的默默例证。

C.中国雕塑强调“意”与“象”的浑然一体,追求“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艺术境界,也是中国雕塑“天人合一”的体现。

D.中国雕塑的意象化审美,将“意”与“象”连接在一起,也就意味着中国雕塑既与理想贴近,也与现实联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大自然息息相通的中国雕塑艺术,其艺术表现和审美追求等方面都留下了“天人合一”的深刻烙印。

B.在位置的选择上,中国雕塑往往把雕塑与自然山水相依偎,把雕塑从幽闭的建筑中请出来。

C.中国雕塑与中国画受同样的思想支配,通过感性的空间处理、直觉式联想与抒情和象征等方面传达意象。

D.中国雕塑比西方雕塑更讲究象形、寓意、借代,传达意象的时候更加含蓄,从而超出了西方雕塑。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5题(11分)

压在信封里的钱

申弓

那一年,老主人不知道出于什么心态,将我装进一个信封里,然后贴上8分钱邮票,将我投入信箱,我经历了飞机汽车的长时间颠簸,最后来到了新主人的家。

虽然在长途跋涉中我毫发无损,可我心里还是怨恨,同样是钱,别人可以换成一纸汇款单,让那薄薄的纸片穿州过省,自己免遭跋涉之苦,还可以光明正大地在市场里流通。

而我呢,变成了违邮品,一旦被别人截走,邮局概不负责。

虽说10元数额不大,可在当时也不是一笔小数啊,试想,8分钱一个鸡蛋,我可以换成100多个鸡蛋呢。

就这样不明不白地塞进窄窄的信封里,混混沌沌地来到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

更可恶的是,这天,当新主人从邮差手中接过信封后,随手一撕,还差点没将我撕裂。

不过我还真感谢他这一撕,让我一下子感受到了外面世界的美好:

阳光那么灿烂,天那么蓝,水那么清,空气那么新鲜,我原以为,从此我就不再与黑暗作伴了。

可谁知道我想错了。

主人不知道是兜里钱多了还是出于什么,心事沉沉,对我不屑一顾。

严格地说,只是用那带着浓烈烟味的食指和中指将我夹着抽出来一下。

准确地说,还不到三秒钟,便又默默无声地将我塞回了那个信封里,随手将装着我的信封塞进了书柜里,身上还压上重重的一本书。

于是,我又回到了黑暗之中,而且被那重重的书本压得喘不过气来。

我沮丧地在仄逼和黑暗之中跨越世纪,躺了足足35年。

35年哪,它可以使婴儿变成了大人,可以使大人变成了老者,甚至可以由沧海变成桑田。

35年里,我的那些兄弟们,在活跃的市场里遨游,由一元变成十元,再由十元变成百元,百元变成千元,千元变成万元,一个个像滚雪球一样壮大。

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可也十分无奈,谁叫我这么不走运!

我热切地期待着主人将我释放出来。

那一年,主人陷入了困境,晚上听到他和女主人在吵架,知道他的钱包里已经山穷水尽了。

我听得出来,是主人生意亏损了,好像是工厂倒闭了,而且,他的款都让一个女孩给卷走了,这是女主人跟他歇斯底里的争吵中透露的。

我想,是该我出山的时候了。

可是等呀等呀,主人就像是将我遗忘了一样,连压在我身上的书本也没动一下。

不但没动,我发现这段时间,主人发疯一样地买书,天天将新买回来的书往柜子里放,直压得我连呼吸都感到了困难。

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困扰,主人潜心读书,虽然跟女主人时有口角,可也没啥大碍,慢慢地,好像他们又弥合了。

男主人的工厂东山再起了,心情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这晚,他在写字,女主人走进来念:

财源广进,这四个字好!

男主人又刷刷地写了一张:

这个更好,鸿运高照!

看得出来,主人已经度过了难关,生意走上了正轨,是家和事兴,还是事兴家和?

还真有点说不清。

可有一个是肯定的,我只有继续压在书缝里,直到终老。

那一年,全民炒股,多少人一夜暴富,看得出来,主人也加进了这个行列。

我想,该是我出山的时候了。

而且有幸的是,主人被套住了,他的钱包又瘪了,甚至那一天女主人问他要10元钱买早餐,他也拿不出来。

主人在愁苦,我心里却乐:

你越是没钱就越是要想到我吧。

可是我又错了。

主人彻底地将我忘记了。

后来发生一件事真让我痛苦欲绝,男主人因为炒股被套,企图能在赌场翻身,可谁知他的运气那么不济,越赌越输,欠了一屁股的债,无法解脱,从高高的楼上跳了下来。

女主人在哭,而我却没能出来送他一程。

呜呜,主人一去,我重出江湖便更没指望了。

直到很久以后的一天,我突然感觉到身上的压力轻了,一位爱好集邮的年轻姑娘将信封拿起,两只纤指伸进来,将我夹了出来:

妈,快来看,这里有一张钱!

女主人迈着龙钟的脚步来到书房,从姑娘手中接过我,混浊的眼里充满了泪水,这是你爸生前留下的……

妈,我们有钱用了。

还用什么,过去这10元钱,可以买到100多个鸡蛋,现在连10个也不到了,还是留着做个纪念吧。

不,妈,从信里知道,这张钱是爸爸年轻时的一位年老朋友,临终前仓促间还给爸爸一笔钱的余款,在他遇车祸危急时刻爸爸曾用仅有的一笔钱救活了他的生命。

令人惊叹的是,为承载这张钱,信封上却不意间留下一枚价值无比的邮票,妈,这是一张猴票……如今可买下不胜枚举的、数不清的鸡蛋;而就这张十元钞版本,收藏价也已很昂贵,决不是100枚鸡蛋价格可比的……

这些鸡蛋,也就像是当年那100枚鸡蛋,经过35年蛋生鸡,鸡又生蛋,蛋又生鸡,循环往复,硕果累累。

姑娘又重复一句。

哟,这是你爸爸积的善、积的德孵活了这些蛋和鸡。

女主人抚摸着我,终于说出了一句心里话。

(选自《小说选刊》2015年第11期)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叙述老主人将一张10元钞票装进信封,贴上8分邮票,寄给远方的“新主人”,这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同时也起到设置悬念的作用。

B.本文对“我”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我”长期被冷落压抑的沮丧痛苦和无奈,对被释放的期待,被认可的欣喜等复杂的心理。

 

C.对男主人公写字的描写,主要是为了表现他东山再起后的喜悦,对美好未来的期待,“我”的“家和事兴,还是事兴家和”的感慨则“意味深长”。

D.本文对女主人虽然着墨不多,但形象鲜明,她是一个传统的贤妻良母,虽与丈夫偶有口角,但她爱家人,心地仁慈,这从她的三次流泪可以看出。

E.一张10元钱钞因其包涵着30年前接济病人的特殊价值,最终给陷入困境的接济者后人带来意外收获,这曲折奇特的情节,寄托了作者对人生价值观的深思。

5、小说为什么以女主人公终于说出的一句心里话为结尾?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

答: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15分)

1930年的秋天,钱穆应聘去燕京大学,开始了他几十年的大学教书生涯。

1930年至1949年期间是钱穆把自己的民族忧患意识与自己的学术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自己史学思想体系时期。

1931年夏天,钱穆应聘执教北京大学。

他讲课时史料充分,并能彼此相关,上下相顾,遵从客观,不发空论。

对制度经济、文治武功、选择历代的精华,阐述其发展流变与相承。

更为重要的是根据历代人的有关意见,来陈述有关的各项得失。

在北大期间,钱穆不仅教学,而且还从事学术研究,把教学与学术研究结合起来。

他先后出版了两部重要的代表作:

《先秦诸子系年》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钱穆对诸子学的研究大有贡献。

前人考证诸子年世,多依据《史记》中的《六国年表》,而《史记》也有不少错误,并非绝对可靠。

《竹书纪年》可以补此缺陷,但此书出而复佚。

今传世本错误百出,如不加整理很难作为考辨的依据。

加上一般人都信史籍而不信诸子之书,以致使诸子年次难以成其条贯。

如上所述,钱穆研究《竹书纪年》厘订今传世本的错误,以此来订正《史记》中的伪误,注释的牴牾。

同时又考诸子群书,参证诸子的行事,政治上的事故,六国的年代顺序,与山川地理参伍以求,错综以验,辨伪订伪,定世排年,立一说必推之子书、史书而皆须准确无误,证一伪必考其时间、地点而确皆无误,真是丝丝入扣。

至于其辨析之精,引证之博、则是世所罕见的。

然而钱穆初衷不想单纯为考据而考据,而是想使研究战国史的人对这一段纷乱的史事有比较清晰明朗的年代顺序为信据。

钱先生《先秦诸子系年》得到学术界的好评。

据杨树达日记,陈寅恪先生对钱著评价很高。

杨先生在日记中写道:

“1934年5月16日。

出席清华历史系研究生姚薇元口试会。

散后,偕陈寅恪至其家。

寅恪言钱宾四(穆)《诸子系年》极精湛。

时代全据《纪年》订《史记》之误,心得极多,至可佩服。

”此书实为清代考证诸子之学的总结。

1937年5月,钱穆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这是他在北大上课的讲义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钱穆不同意近代学者那种把汉学和宋学截然对立的观点,认为不了解宋学,也就不可能知道汉学,更无法评论汉学宋学之是非。

钱穆在此独出心裁地将清代学术的渊源归结为晚明遗老,乃至宋学。

这种卓然不群的见解,是特别值得注意的。

因为近代学者言清代学术诸书,如章炳麟、梁启超等的著作,均未尝提及清代学术与宋学的联系,遂使人迷失其渊源。

如今钱穆特为指出,才真正显露出历史的本来面貌。

在西南联合大学期间,钱穆写成《国史大纲》。

钱穆于是书指出,研究中国历史的第一个任务,在于能在国家民族内部自身求得其独特精神之所在。

中国历史的演进,其基本精神表现在学术思想文化演进上是和平与大同,协调与融化,与其他民族是不同的。

轻言改革,则自食其恶果。

他反复强调中西文化演进不同,不能简单地用西方历史来套用中国历史,肯定不同国家民族之间文化的特殊性、差异性,以及文化价值的相对性。

再看钱穆书中的取材布局、用词造句皆耗费了不少心血。

有些读史的人,不明白这部史书的布局,何以详于汉唐而略于辽金元清,详于中国而略于外族?

在取材上,何以详于制度而略于人事,详于文化而略于战争?

在词句上,何以不用太平天国而用洪杨之乱?

因为辽、金、元、清是异族统治中国的时代,在历史上称之为乱世,汉唐是华夏民族治理中国的时代,在历史上称之为治世。

如果治乱不分,内外不辨,日本侵略中国岂不是可以根据辽、金、元、清的故事,名正言顺地拥有与统治我广土众民吗?

《国史大纲》一经出版发行,就成为全国大学的教科书,风行全国。

对学生积极抗战,增强民族凝聚力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选自郭齐勇、汪国群所著《钱穆评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数十年孤陋穷饿,于古今学术略有所窥。

虽居乡僻,未尝敢一日废学。

虽经乱离困厄,未尝敢一日颓其志。

虽或名利当前,未尝敢动其心。

虽或毁誉横生,未尝敢馁其气。

虽学不足以自成立,未尝或忘先儒之榘矱([jǔyuē]规矩法度),时切其响慕。

虽垂老无以自靖献,未尝不于国家民族世道人心,自任以匹夫之有其责。

(钱穆《宋明理学概述》自序)

②钱先生主张学习西学但是吸纳和消融西学,必须应以本民族文化为主体,必须保持本民族文化的主体性。

(上海大学陈勇教授《固守传统与融会中西》)

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前人考证诸子年世,是根据《史记》中的《六国年表》,而《史记》也有不少错误,于是钱穆就以今传世本《竹书纪年》为据来考证诸子年世。

B.《先秦诸子系年》辨析之精,引证之博,世所罕见,陈寅恪对钱著评价很高,认为此书实为清代考证诸子之学的总结。

C.为弘扬传统文化,钱穆笔耕不辍,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与温情,不为名利动心,不因毁誉气馁,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堪称爱国知识分子的楷模。

D.钱穆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是他在北大上课用的讲义,该书是在近代学者研究汉学与宋学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崭新观点。

7、选文介绍了钱穆在国学上获得的哪些成就?

请简要概括。

(6分)

答:

8、钱穆把自己的民族忧患意识与自己的学术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其“民族忧患意识”何以见得?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9—12题。

 嗟乎!

师道也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tán)、苌弘、师襄、老聃(dān)。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9.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

却,竟然

 B.作《师说》以贻之贻:

赠送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耻:

羞耻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谀:

阿谀,奉承

10、下列各句中与“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不拘于时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而耻学于师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中的“古文”与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的“古文”同义,即先秦两汉散文。

B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跟《马说》《爱莲说》是同类文章,可解释为“说说……的道理”。

C先秦时代,教育内容以“六艺”为主,这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指的就是这六艺。

D、中国古代称呼别人有多种方式,可以称其名、称字、称号、称籍贯、称官名、称郡望等,韩愈世称韩昌黎,属于称郡望。

1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译文: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3—14题。

春日登楼怀旧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首句即点明登楼。

聊,姑且。

引,长,引伸为“远”。

次句至颈联写想像之景。

 B.颔联写到一条河流,一条渡船,四野空旷无人,不见渡者,也不知船家何往,尽日只有那条孤零零的渡船横躺在水里飘荡。

 C.颈联写诗人登高览景,当目光投向荒村时,已近黄昏,村里人家大约已在点火做饭了,故冒出缕缕轻烟。

不远处的古寺那边,不时传来黄莺婉转清脆的啼鸣声。

 D.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醒悟过来,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感情的变化,突出了作者不想做官想回家的悲伤之情。

 E.本诗的颔联、颈联对仗工整,意象鲜明,写景生动形象。

颔联“野水”对“孤舟”、“无人渡”对“尽日横”,浑然天成;颈联以“荒村”对“古寺”、“生”对“语”、“断霭”对“流莺”,严谨工整。

14、这首诗前三联描绘了怎样的图景?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的思想情感?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5、补写出下面句子空缺的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开头,采用顶真修辞,描写作者与友人饮酒作别的悲凉心理,借用眼前江水浸月的景象,情景相生的两句:

“,。

(2)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点明诗歌主题的两句是:

,。

(3)李白《蜀道难》描写想象人走在青泥道上好像可以伸手摸到参宿和井宿那样,走下来坐在地上还令人恐惧万分或者说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

,。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17分)

16.下列各项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许昌春秋楼关圣殿正中为高13米、号称亚洲最大的室内关羽神像,关公手捋长髯,微合二目,夜读《春秋》,宝相庄严,栩栩如生。

B.我们也不妨回头看看各大品牌的汽车设计都是怎么变化的,今天就从欧洲车说起,每个大品牌挑选一个典型车型,管窥蠡测,找出这些车型的优点。

C.在中国代表团出征仪式上,全场嘉宾齐声呐喊“筑梦大唐合盛,为中国设计发声”,声音气冲霄汉,久久回荡在金色大厅中。

D.这些所谓的“文化人”所出的书,内容粗浅,文法不通,实在让人不忍卒读。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100多年来,化学家、药物学家、医学家、科学家从各个方面对吗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我国科学家也对此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B.生物入侵就是那些本来不属于某一生态系统,但通过某种方式被引入到这一生态系统,然后定居、扩散、暴发危害的物种。

C.近日,联邦调查局对一名受雇于美国海军的工程师“钓鱼执法”,指控其盗取美国最新型核动力航空母舰的设计资料,试图交给“埃及情报部门”,12月5日被逮捕。

D.如果心中淡了人民这个情怀,干事少了群众这把尺子,不能做到“己之温,思人之寒;己之安,思人之艰”,我们就会被人民唾弃。

18.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以功利主义视角看待和规制随地吐痰,带有很大危险性。

除了它与公共卫生①是引起传染性疾病之间关系脆弱,不易建立实证联系之外,②重要的是,③当一个人具备公共卫生的意识和情怀之后,④会有意识地做到不随地吐痰。

⑤这就需要先让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是整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⑥能具备不随地吐痰的素质。

这种思路之下,要养成文明习惯,只能祈求政府等强力机构介入,颁布文明举止的条款。

 ①②③④⑤⑥

A.因为最只有才但便

 B.特别最只要就但才

C.因为更只要就而便

D.特别更只有才而才

19.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4分)

2017年寒假,厦门理工大学发出10万元“亲情红包”鼓励学生回家过年。

可见,物奖励必然能让更多学生假期回家看看。

由此可知,思想教育国然重要,但外在手段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德行,只要学生有了好的德行,大学教育就是完美的教育。

2物质奖励未必能让更多学生假期回家看看。

20.在某市的汽车站门口,你遇到了一位外地人,向你打听去青春中学的路,你该怎么介绍呢?

请根据下面的地图,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不超过50字。

(4分)

 

答:

六.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都行”“可以”“随它去”“没关系”……这些被称为“佛系青年”的口头禅在日常生活中屡“听”不鲜。

佛系心态渐渐蔓延到了中学校园,变成了上课无所谓,学习无所谓,考试也无所谓,考试就像一场游戏一场梦,考好考坏都是命。

面对这样的现象你是怎么想的?

请根据材料内容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福州市八县协作校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联考

高一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C【命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答案应该是C。

先看A项,原文第一段说: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西方的‘天人之分’说相对立。

所谓‘天’并非指神灵、天神,而是指‘天理’‘真理’,类似西方哲学中的‘理式’‘理念’。

”由此可以得出A项的是正确的。

再看B项,原文第一段有: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

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

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指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与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

”通过这两句可以分析出C项的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