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山东省青岛即墨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255565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1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山东省青岛即墨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届山东省青岛即墨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届山东省青岛即墨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届山东省青岛即墨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届山东省青岛即墨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届山东省青岛即墨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届山东省青岛即墨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届山东省青岛即墨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届山东省青岛即墨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届山东省青岛即墨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届山东省青岛即墨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山东省青岛即墨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1.docx

《届山东省青岛即墨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山东省青岛即墨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山东省青岛即墨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1.docx

届山东省青岛即墨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1

2020届山东省青岛即墨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将第I卷选择题的正确答案选项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上交。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2B铅笔和0.5毫米黑色签字笔(中性笔)将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中性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为不同史籍关于西汉海昏侯刘贺的历史评价和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刘贺是一个循规蹈矩的正人君子

B.刘贺成为霍光宫廷权力争斗的牺牲品

C.刘贺因“狂乱无道”劣迹被废黜

D.儒家经典已进入皇家子弟的教育内容

2.钱穆曾撰文指出:

“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在春秋时代,西周王室虽早已覆灭,但由它所分封的诸侯们,却逐渐形成一坚强的同盟团体。

”他旨在说明

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B.分封制推动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

C.分封制对后世统一国家建立有积极意义

D.宗法观念催生了中央集权制度

3.针对“道”,韩愈指出:

“(在这个社会里)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

”韩愈所说的“道”

A.排斥佛道,以纲常伦理为核心B.追求社会有序,百姓安居乐业

C.加强自身修养,实现格物致知D.把儒学理念上升至天理的高度

4.宋仁宗曾说:

“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

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

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

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为易。

”该言论反映出宋代

A.君主专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削弱B.君主专制下的理性精神

C.君主专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强化D.相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

5.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

如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吴道子的宗教画

A.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B.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

C.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D.代表了唐朝的绘画成就

6.“雍正夺嫡”是清宫八大疑案之一,关于雍正登基,民间有多种说法。

其中一种认为,康熙原传位诏书上是“传位十四子”,而雍正将“十”字改写为“于”字,变成了“传位于四子”。

学者刘若芳在清官档案中发现,《康熙遗诏》明确记载“雍亲王皇四子……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她还通过满族历史文化和语言的研究,指出上述改字的传说并不可靠。

这说明

A.口传资料的价值一般不如档案B.档案和学术研究的结合才能确证史实

C.历史传说可能蕴含着历史真相D.档案史料是进行史学研究的必备前提

7.晚清学者章棂曾评说到:

“中国浅人略涉东西国一二家之学说,如染狂毒,如饮鸩酒,不自知其身之生死,并未尝窥见船山、梨洲之书,如果能够略读船山、梨洲之书,忠爱之心油然兴发,岂复有革命平权等事乎?

”这反映出

A.王夫之的学说仍然没有超脱出传统儒家范畴

B.明清思想界对黄宗羲的理论理解程度比较低

C.资产阶级革命派与黄宗羲的思想有本质区别

D.清末一系列改革都发端于明清思想家的理念

8.古希腊各城邦在其过境四周,都有一条不可侵犯的神灵界石线,这是各城邦宗教及神的四至,界石之外,是其他城邦神力所辖。

这样,在地理上临近的两个城邦问也有着很难逾越的界限,各自维持着自己的政治和文化。

这表明

A.希腊的地理环境导致了城邦林立

B.独立的宗教信仰孕育了人文精神

C.城邦自治是民主政体产生的温床

D.信仰的分歧妨碍了各城邦的融合

9.智者学派认为,法律的条文是经过协议达成的,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然而自然律令却不是人们约定的。

法律所确认的利益是自然的桎梏,自然所确定的利益却是自由自在的。

这反映出智者学派

A.认为法律是城邦和公民生活的保障B.主张自然律令是对公共利益的维护

C.认为法律是公共意志对人性的束缚D.强调了法律与自然之间的协调统一

10.文艺复兴时期,马洛笔下的浮士德是在魔鬼的引导下,享受了24年纵情声色的世俗生活,最后把灵魂交给了魔鬼。

而在启蒙运动时期,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却是把灵魂抵押给魔鬼,利用魔鬼的力量体验人生的欢乐与悲伤,被上帝拯救,灵魂归于上帝。

可见

A.两个浮士德都处于中世纪的蒙昧中

B.启蒙运动更强调个人力量

C.启蒙运动彻底改变了人文主义精神

D.启蒙运动时期宗教性更强

11.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大清国自愿奉献的,大清的官员是不愿惹这些麻烦(审判在华犯罪的外国人)的,这叫“以夷制夷”。

在今天看来是屈辱的规定,在当年还认为是“羁縻政策”的胜利。

这说明当时统治者

A.近代国家主权意识十分淡薄B.惧怕西方列强再次挑起战争

C.以西方经济侵略为防范重点D.不了解当时世界发展的潮流

12.恩格斯在l893年说:

“我们没有最终目标。

我们是不断发展论者,我们不打算把什么最终规律强加给人类。

关于未来社会组织方面的详细情况的预订看法吗?

您在我们这里连它们的影子也找不到。

”恩格斯说这段话的原因是

A.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B.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

C.19世纪晚期工人运动的发展呈现重大变化

D.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13.孙中山在评价马克思时说:

“苦心孤诣,研究资本问题,垂三十年之久,著如《资本论》一书,发阐真理,不遗余力,而无条理之学说,遂成有系统之学理;研究社会主义者,成知此本。

”以上材料说明了

A.孙中山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十年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引起反响

C.孙中山的政治主张发生实质性转变

D.孙中山在为国共合作进行思想准备

14.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说:

“……地主权力既倒,农会便成了唯一的权力机关,真正办到了人们所谓‘一切权力归农会’,这是对传统乡村社会政治关系的有力冲击。

”这反映了

A.湖南乡村民众注重政治追求B.土地革命推动基础政治建设

C.湖南农民运动成为时代潮流D.中共关注政权构建,动员农民革命

15.今人只知道地下党通常都用化名,殊不知当年抗联战士的姓名也要保密,因为敌人一旦知道了姓名,其家人就难逃屠杀。

抗联战士大多以外号或号码称呼,因此抗联战士牺牲后大多连姓名都没有留下来。

1941年,记载的抗联将士阵亡统计只能用“不知姓名者”多少名、“全部壮烈牺牲”等登记。

这反映了

A.队伍是自发组成的,组织不严密B.残酷的斗争环境导致统计不准确

C.抗联在东北面临恶劣的自然环境D.日伪对东北进行残酷的殖民统治

16.如果说昔日的机器仅有“骨骼肌肉”,那么今天的机器除了“骨骼肌肉”外,还有相当发达的“神经系统”。

今天的“骨骼肌肉”也有了新的内容,例如动力机,除了蒸汽机、电动机以外,越来越多地采用核能、化学能、太阳能、光能等新能源的发动机。

这些变化反映了

A.科技革命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B.人们对未来世界的艺术想象力

C.环境问题引发世界性能源革命D.技术革命导致社会分工的细化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17题14分,18题12分,19题14分,20题12分,共5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

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

今人之为学者既反是矣。

——摘编自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材料二: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礼记》《中庸》曰: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足以形容之。

如人身然,官体之有左右也,呼吸之有出入也,骨肉之有刚柔也,若相反而实相成。

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伦理学之动机论与功利论,宇宙论之乐天派与厌世观,常樊然并屿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白鹿洞书院与北京大学教授内容的不同,并分析两种内容出现的社会背景。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鹿洞书院明理修身方法和北京大学办学方针对儒学的影响和在当代的价值。

(6分)

 

18.(12分)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结构与形态体现出文化的差异。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5到公元前4世纪,希腊人把外来文化因素和他们自身的文化特点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希腊古典文化,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致力于构建完整的、纯粹以人类推理为基础的哲学体系。

材料二:

古希腊集市广场是公民们经常出没的地方,它布置着一些相关的设施:

突出的柱廊长厅、存放国家圣火的议会大厦、体操竞技场以及各种神庙和体育设施,它们共同构成城市以及城市生活的中心,广场往往呈不规则形状,也不存在明确的控制性建筑物。

——摘编自蔡永洁《空间的权利与权力的空间》

材料三:

中国传统广场的主要形态是扩大了的、四周合围的院落。

传统广场,尤其是礼制性广场(如天安门广场、太和殿广场),往往具有严格纵直的中轴线,广场与殿堂、坛庙构成井井有条、重重叠叠的空间序列。

——摘编自曹文明《中国传统广场与社会文化生活》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述古希腊文化是如何体现出构建“以人类推理为基础的哲学体系”的。

(6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古希腊集市广场和中国传统礼制广场在布局上的不同点。

(2分)结合所学,从政治和思想观念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4分)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有为等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

——摘编自郭延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

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

他强调“共和的观念是平等、自由、博爱。

”“共和国是平等之国,人们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共和国是自由之国,自由是人民的天斌人权。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

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

否则无生命力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成长。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和孙中山在追求民主道路上呈现的不同点。

(6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钱穆对待学习外国制度所持的观点,并用材料一、材料二中的信息及实践结果论证作者观点的合理性。

(8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

——摘编自孙应帅《中国共产党数量与结构变化及发展趋势》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进行探究,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主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高三历史试题参考答案2019.11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5DCABB6—10ACDCB11—16ACBDDA

二、非选择题(17题14分,18题12分,19题14分,20题12分,共52分。

17.(14分)

(1)内容:

白鹿洞书院主要教授三纲五常、理学等儒家思想;北大主要教授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和体现自由平等博爱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社会科学知识。

(4分)

背景:

朱熹等人吸收佛、道思想,创立新儒学理学;宋代加强君主专制需要控制思想。

(2分)西方文化进一步传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方针。

(2分,答出2点即可)

(2)影响:

传播了新儒学,南宋以后理学一直居于统治地位。

(2分)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发展,彻底批判了儒家思想,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2分)

价值:

为学生提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分)

18.(12分)

(1)构建:

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和决定作用;苏格拉底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知识即美德”,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亚里士多德创立了逻辑学,并把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

(6分)

(2)不同点:

古希腊集市广场开放、随意;中国的传统礼制广场封闭,规整。

(2分)

原因:

政治上,古希腊实行城邦制度,公民政治盛行;中国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思想上:

古希腊孕育了人文精神;中国古代强调严格的等级尊卑纲常伦理。

(4分)

19.(14分)

(1)不同点:

康有为把西学中的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融合,披着儒教外衣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4分)孙中山效仿欧美民主,在中国建立共和国。

(2分)

(2)观点:

学习外国制度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2分)

论证:

康有为假借孔子的名义,孙中山混淆了民权和民本的本质区别,都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2分)戊戌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辛亥革命主张实行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但在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专制影响根深蒂固,这些实践脱离中国实际,最终失败。

(4分)

 

20.(12分)

示例一主题:

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不断增多原因略谈。

(2分)

论证:

1921年7月,中国“一大”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在国共两党推动下,反帝、反军阀的国民革命在全国蓬勃开展起来了,到1927年4月中共五大前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逐渐增多。

(4分)

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三次武装起义,及时召开了“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系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到1934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增加到30万。

(4分)

总而言之,上述两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不断增多,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在奋斗中不断发展壮大。

(2分)

示例二主题:

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减少原因略谈。

(2分)

论证: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再加上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出现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国民大革命失败,使得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急剧减少。

(4分)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主力被迫撤离南方革命根据地,北上长征。

再加上长征路上,物资匮乏、道路险峻以及敌人围追堵截,红军损失巨大,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由30万减少到4万。

(4分)

总而言之,上述两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大量减少是由于中国共产党自身失误和敌人的绞杀两方面因素共同导致的。

(2分)

 

说明:

以上答案仅供参考,若学生答题有所创新,且言之成理,教师可酌情赋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