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259460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

《高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

高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单元概述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抒情性或哲理性的,都带有强烈的心灵独白色彩和玄思色彩,他们描述社会生活现象,揭示社会发展规律、人生真理和审美规律,激发人生思考,启迪审美感悟,对当代中学生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单元学习目标

一、感受和理解课文作者的崇高理想、深刻思想。

二、理解散文情和理的关系。

三、体验散文中美的发现和表达。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新纪元》

教学重点

通过知人论世把握文意,体会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哲理,感悟人生真谛。

一、导入:

无产阶级革命伟大的先驱李大钊曾经在自己的文章中这样界定人生“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

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

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

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

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李大钊以其自身的实践证明了他是言行一致的革命家。

二、作者及创作背景: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

1913年冬,李大钊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当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他起草的《警告全国父老书》的通电迅速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举国闻名的爱国志士。

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

他宣称: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919年,他又发表了《新纪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10月,在李大钊发起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建立。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

在党的二大、三大和四大,他都当选为中央委员。

1926年3月,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

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制造了“三?

一八”惨案,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继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闯进苏联大使馆驻地,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

李大钊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

4月28日,军阀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悍然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

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38岁。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

什么样的时代才可称“新纪元”?

(学生读了以后,从文中找出答案)

参考答案:

表现出人类拿最大的努力,向最高的理想扩张传衍,流转无穷,把那陈旧的组织、腐滞的机能一一的扫荡摧清,别开一种新局面。

这样进行的发轫,才能配称新纪元。

四、再次朗读,深入探究

1、“新纪元来,新纪元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文章首先就发出高昂的声音:

“新纪元来,新纪元来!

”为全文抒写情意定了调。

如此开篇少见,不同凡响。

2、“灯光照旧明,……新衣新裳照旧穿戴”的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

从多个角度以整齐有力的句式表现出中国人习惯过的“新年”的陈旧乏味,缺乏创新,和“新纪元”形成鲜明的对比。

3、作者对“新纪元”寄予了怎样的希望?

参考答案:

本来中国人习惯以过春节为过年,而不习惯在元旦欢庆。

但作者意欲除旧布新,希望中国人在“新纪元”到来时,不再因袭旧的传统,而要接受新文化的洗礼。

其希望,一是大家都铲除旧的传统观念,接受新的社会理论;二是将新的社会理论付诸实施,“时时创造新生活”,这种“创造”是广义的创造、全面的“创造”,摧毁旧社会,开创新世界。

4、本文与时代社会有怎样的联系?

古人说: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文心雕龙·时序》)名人名作都是时代的产物,或者说都可以从中找到时代的风痕雨迹。

本文写于1919年的元旦,当时中国一方面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被列强瓜分的形势,一方面又酝酿强大的社会风暴,酝酿历史的大转折。

其时俄国十月革命已经成功,为世界上被压迫民族、被奴役的国家指明了解放的道路。

马克思列宁主义已经传播到中国来了,中国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自觉地用先进的科学理论武装自己的思想,并在社会上广为宣传。

中国的旧社会已经日薄西山,新社会的曙光已经微现,这些知识分子以笔为武器,唤醒世人,努力促成社会变革。

但是,或许是迫于当时社会控制之严厉,文章中并未出现“马克思”“列宁”“俄国”“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暴力革命”的字样,这是一种文章写作的策略。

几个月后,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五四运动爆发,开启了中国现代史的历程,这就印证了李大钊此前的“新纪元来”的预言。

也可以说,李大钊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的文章对“新纪元来”的局面起到了促进作用。

5、读了本文,我们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应该获得怎样的认识?

课文宣传了科学的思想、先进的理念,在当时具有巨大的宣传鼓舞作用,到今天也仍然具有启发意义、鼓舞作用。

它告诉我们,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历史可能会有曲折阶段,有黑暗时期,但那只是暂时的,总的还是朝着进步方向发展的;人生需要创造,富有创造性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社会需要创造,富有创造性的社会才是发展的社会,民族需要创造,具有创造性的民族才是优秀的民族。

在当今充满竞争的全球环境和社会中,创造是生命之源、生存之本,我们中国人时时处处都要有创风气之先的思想和行动;要在创造新事物、新精神、新形象的同时,清除种种坏的恶的、因循保旧的、腐败黑暗的势力、习惯、事物,要有同恶势力作斗争的勇气和智慧;要有全球的眼光和长远的历史眼光,用一种开放的、前瞻性的视野来看待中国的社会发展形势,观察现象、思考问题应当深入一层,高人一层。

五、品味语言

1、“人生最有趣味的事情,就是送旧迎新,因为人类最高的欲求,是在时时创造新生活。

明确:

思想境界极高,又富有人生哲理。

2、“人类的生活,必须时时刻刻拿最大的努力,向最高的理想扩张传衍,流转无穷,把那陈旧的组织、腐滞的机能一一的扫荡摧清,别开一种新局面。

明确:

语言概括性强,又极有力度,势不可挡。

3、“我们在这黑暗的中国,死寂的北京,也仿佛分得那曙光的一线,好比在沉沉深夜中得一个小小的明星,照见新人生的道路。

明确:

语中感情极为深沉。

另外,本文写于白话文兴起不久之后,当时富有创新精神的作家们都在探索适合表达新思想新情感的白话语体,文章中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旧的用语习惯和新的不成熟语句。

例如“新纪元来”,到现在也许该说“新纪元到来”;“我们今日欢祝这新纪元”的“欢祝”,现在读来有点儿陌生;“才算能贯达这人类伟大的使命”,“这也是无可如何的事情”,“贯达”和“无可如何”都属于文言词语,“无可如何”就是“无可奈何”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捉不住的鼬鼠》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感知思想内涵。

2. 通过阅读,体味本文散文笔法,情感与哲理相结合,把握文中作者描述"时间"的特点。

  

3. 加深学生对时间的认识,树立分秒必争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以关于"时间"的名言导入课文。

①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

②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

③昨天换不回来,明天还不确定,你能确有把握的就是今天。

--李大钊

④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鲁迅

⑤你热爱生命吗?

那就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富兰克林

(“时间”是一个既平常又深奥的话题,这篇文章描绘时间的形象,探询时间的本质,表明世人对时间的种种态度。

二、作家作品

周涛,原名周小涛,1946年3月15日出生,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

著有诗集《神山》、《野马群》及散文《巩乃斯的马》、《哈拉沙尔随笔》等。

祖籍山西,在京启蒙,少年随父迁徙新疆。

1969年毕业于新疆大学中文系,现为新疆军区创作室主任。

目前出版诗集、散文集20多种,深得读喜爱。

曾获全国诗集奖和全军八一奖,1998年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系新边塞诗的代表人物。

同时也是当代中国最具个性魅力和文学气质的优秀作家。

三、问题导读:

阅读“我一出世就沉没在时间里了……它不愿意拆穿这种幼稚的错觉”。

问题一:

概括该部分写了时间的哪些特性?

明确:

无形可寻却无处不在,直接迫近却容易被忽略,无限亲近却又无比隔膜,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无影无踪却又无孔不入,似乎规矩渺小却又掌管生杀予夺,操纵生命却又被生命操纵,使生命消亡和诞生。

问题二:

分析该部分是怎样表现时间的特点的?

明确:

作者试图化抽象于有形,用各种比喻描写“时间”:

“如水”,“那是烟、雾、空气的包围”,“如宇宙天空,如一切生灵惟一的裁判,如神”,“如奴隶”,“钟表里的刻度”,“一只看不见的手”,“淹没着宇宙万物的滔滔洪流”,“神秘的意志,神秘的脸”,“一切生命的杀手和产婆”,“一只规矩而又准确的小松鼠”。

这些喻体总的特点是形迹诡秘、不可捉摸、灵活自由、法力无边。

这是以文学的方式描写“时间”,因其抽象、空洞,故而用这些繁多的比喻表现它的不同侧面、不同特点,未必有科学性、准确性,但是有形象性、审美性。

讨论“时间是什么”是文章的起点,也是全文的必要基础。

这是将时间人格化、神化,表达对时间的神秘感和崇拜心理。

阅读“人们经常爱问的一句话就是……曲背弯腰胁肩谄笑”

问题三:

概括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我们怎么对待时间。

问题四:

“我们怎么能够有或没有时间呢?

因为我们的一切都是它赐予的都为它拥有,就像我们不能说自己有没有天空一样。

”的内涵。

明确:

揭示了时间的复杂性,人们似乎拥有时间实则被时间拥有,时间赐予人们一切但人们的一切又为时间拥有。

阅读“这些,当然你都看见了,……那不能洞察的创造万物之手是什么”

问题五:

概括这部分所写的内容

明确:

时间怎么对待我们。

问题六:

文章为什么不以“时间片论”而以“捉不住的鼬鼠”为标题?

 

明确:

以“捉不住的鼬鼠”为正题,以“时间片论”为副题,作者肯定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

试探讨其理由,“时间片论”直观而无味,“捉不住的鼬鼠”含蓄而有深意;“时间片论”像论说文标题,“捉不住的鼬鼠”像散文标题;“时间片论”空泛,“捉不住的鼬鼠”集中表明时间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即把握不住,“无处不可穿越,无处不可逃遁”;“时间片论”大众化,“捉不住的鼬鼠”独一无二。

前人形容时间过得快,常用“白驹穿隙”,如果再用就乏味了,而“捉不住的鼬鼠”是周涛独有的创造。

 

文中说:

“极度的灵活,超自然的伸缩性,不可思议的变幻速度。

是的,鼬鼠一般,短、细长柔韧的身子,光滑的皮毛滴水不沾,豹头,双眼凝注而有神采。

”这是全文对时间的诸多比喻中最为精彩一个,或许作者自我欣赏,以之为题。

 

四、语言品味 

本文是周涛的一篇名文,集中体现了作为诗人和散文家的周涛的语言素养和语言风格。

文章体现了周氏散文语言的“两极分化”,一方面有着非常深刻的思想性,另一方面又有着非常生动的文学性,如“时间如水我如鱼”就是明显的例子,参考前文所释,兹不赘述。

 

神奇的形象思维是所有诗人、散文作家所应具备的,而周涛在这方面颇显优长,他把匆匆而过却又不可捉摸的时间描绘得可视可闻可触,确实非奇思妙想不能为之。

时间之思,古往今来哲学家、物理学家为之连绵不绝地思考、探索,因为认识时间是认识宇宙、认识人生的一部分。

哲学的、物理学的时间表述深奥难懂,而文学的表述却让人感觉亲近。

本文在描绘时间的形象、探讨时间的本质时,虽然对哲学家、物理学家没有多大参考价值,但凭借语言的形象生动、含蓄蕴藉,启发了读者的人生感悟和思考,对社会大众具有参考价值。

 

从句式来看,变化多样,有对称句、排比句、独词句、设问句,有的三字一句(“它是谁”),有的六十多个字一句(结尾),如此丰富多彩的语句也只有作家笔下才能见到,学者、科学家都难能为之。

 

从行文来看,段落很多,像诗或散文诗一样排列,给这篇散文增添了诗的韵律和气势。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美》

教学目标:

1、对美的内涵的把握和理解。

2、文章构思的特征的把握。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诗。

从思想内容上说,它从审美的角度给人以人生的感悟和启迪。

从写法上说,它感性形象极其丰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兼备,由自然美过渡到社会美、人生美。

本节课拟通过适当点拨,合作学习,体会文中处处闪现的语言美、形象美、距离美与曲线美,让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课前预习

1.熟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找出最欣赏的语言和有关形式与内容的疑难问题。

2.结合生活实际,收集有关“美”的名言和实例。

 

教学过程:

1、导入:

俗话说: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那么,什么是美呢?

大漠黄沙,壶口惊天,那是自然赋予的苍莽美、雄壮美;维纳斯断臂,蒙娜丽莎微含笑不露,那是艺术造就的残缺美、神秘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丛飞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邰丽华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那是人生谱写的豁达美、崇高美、坚韧美。

一个人在什么时候最美?

他的美来自于何处?

(外在美和心灵美)不同年龄层次,不同个性的人对此的认识和感悟是不同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当代作家曹明华女士的一篇散文诗《美》,感悟美,发现美……

2、整体感知

①本文表现了几种场景?

明确:

文章写了一个现实发生的场景和三个联想场景。

一个现实发生的场景又分作开篇和结尾两次描写,中间连贯三个联想场景。

三个联想场景的开头的神态描写又是现实场景中的小片段,一个是“她又那么蹙起了眉”,一个是“她又那么抿紧了唇”,一个是“她又那么神秘地颤动起了长长的睫毛”,它们都是“现在”,引起将要描述的“过去”。

也就是说三个场景之联想生发点,在于它们与现实发生场景之间的某些关联。

②文章表现了几种类型的美?

明确:

距离美、曲线美,自然美,女性美,直线美、曲线美,悲哀的美、屈辱的美、流畅的美、甜蜜的美,社会美、人生美

③文章怎样组织素材来表现“美”的?

明确:

文章主要写了一个富有灵气悟性的爱美女生的话语和心理活动。

她的出场平淡无奇,为同学“设计发型”,似离题甚远,何“美”之有?

第一、二联想场景(蹙眉观景、抿唇观景),写她对自然美的感受,也不见有何特异。

不过下文开始精彩迭出了。

第三联想场景写她在欣赏自然景物时发现了“距离美”,根据她自己的理解诠释距离美的要义(“因为距离,巧妙地遮蔽了我们不该看到的一切,又信手添上些神奇的飘逸……”),由此思维跳跃,把距离美的道理引到社会人生方面来。

最后回到现实发生的场景,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审美讨论,对直线美、曲线美的理解精彩之至,文章于此光彩焕然。

其中“安逸、闲适,就犹如一条索然无味的直线。

奋斗中的挫折好比一条曲线的‘波谷’,成功,则好比‘波峰’——它们共同构成了美妙的曲线,构成了富有弹性的生活”,是独一无二的理解和表述。

原来文章开头写“她爱美”,“她懂得美”,看来是最为恰当的表述。

虽然没有写这个女生是什么样的人,有着怎样的性格和外貌,但文章展示了她的灵秀,她的颖悟,她的健康纯正的品性。

3、再次阅读,深入探究

①文中的“她”有哪些特点?

明确:

一个富有灵气悟性的爱美女生灵秀颖悟健康纯正的品性。

②每个片段开头的神态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这些神态描写包括“蹙了起眉”“抿紧了唇”“颤动起了长长的睫毛”等,它们的作用一是铺垫,二是连缀。

所谓铺垫是说写神态、写情景便于后面述理,即缘景述理、缘情入理,如果没有这种描写作铺垫,后面的述理就成为空穴来风;后者是说全文有现实发生场景和联

想场景,如何把它们贯穿在一起?

抓住两种场景相同的神态,是一巧妙方法,这些共同的标志如同熟悉的记号,方便读者阅读。

课堂小结

本节课即将结束,但对美的探讨与发现需要不断延续……因为世界万千变幻,美无处不在,美在大自然里,在生活里,在距离中,在联想中,在发现中,在创造中……

感慨之余,送给大家一句话:

热爱生活,以美的心灵去领悟美,以美的眼睛去发现美,以美的行动去创造美。

课后作业

稼轩从大漠上走过,看到俊彩飞驰卢马的美;摩诘从大漠上走过,看到的是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美;三毛从大漠上走过,看到的是坚韧甜蜜爱情的美;我们从大漠上走过,看到的是折戟沉沙的美。

不同的人对美有不同的感悟。

你是否有过难忘的欣赏美的经历?

试以生活为例,谈一谈你对美的感受和发现美的方式。

附:

学案参考答案

一、答案:

1、AC解题思路:

B项曲解原意。

作者“有了别样的体会”,是指“我”下乡到京西的大山里,亲身体验了北国春风粗犷豪迈、竭力扫尽残冬与催生万物的可贵品质,它及时送走了坚冰霜雪,伴随“我”经历子艰苦的岁月,对其驱散严寒,带来春天我不禁因油然而生无限怀念和深深敬意,何来“北国春风不如南国春风”?

D项张冠李戴。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

应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麦田在霜冰里返青”与“山桃在积雪里鼓苞”,都是北国春天的特有景象,既非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亦非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并未构成对比。

E项颠倒关系。

作者对北国春风是“欲扬先抑”而非“欲抑先扬”。

2、北国的春天时间短,风沙大,使作者怀念轻柔的江南春风。

后来作者看到北国的春风吹开冰冻,催生万物,产生了痛快淋漓的深切感受,因此怀念北国的春风。

(意思对即可)

3、用另一种角度写南国看不见的春风,与开篇对南国春风的描述形成对比,表明感情的变化。

用轻柔的南国春风,与强劲的北国春风对比,表明感情的变化。

用轻柔的南国春风,与强劲的北国春风对比凸显北国的作用。

从怀念的南国春风转为怀念北国的春风,突出文章主旨。

(意思对即可)

4、野草在烈火里重生了,海燕在风雨里成长了。

二、答案:

1、答:

明指“我”欣赏池荷的时间;暗寓荷的生命状态,虽已由“喧哗”走向“寥落”,“将谢而未谢”,但它安静地等待来年再唱,在“我”心中永远是“盛开的”。

解析:

本题考查标题的“午”的含义。

这是非常典型的“炼字型”题,答题就从其本义和象征义入手来答:

“午”的本义是指这朵荷花是在午后这个时间看到的,而其象征义则是这朵荷花像时间停留在午后,永远不会凋谢。

2、答:

通过“诚心”、“紧张”等描摹“我”的心理,表明第二次看荷前“我”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期待。

该段是全文的关节所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一个秋末的下午”紧承上文,而“再轻步向荷池走去”则引领下文。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画线段落的段意,并简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而放在文章中间的段落,一定就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这一段文字中的“诚心……心里有了准备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而心理描写的作用就是突现人物当时的内心世界。

3、答:

①形象美:

由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所呈现出来的自然美;亭亭玉立中的韵致美;在雨中英姿勃发的矫健美。

②精神美:

风雨中伟岸、挺拔的气质美;将谢未谢而安静温柔的孤寂美;接受命运安排,等待生命第二次接唱的平和美。

解析:

本题考查形象分析,分析荷花的美。

考的是文章中所描绘的荷花之美以及更重要的一点:

荷花所体现出来的精神美。

很多考生都会答到第一点3分那就是荷花天然去雕饰的优雅气质和在风雨中的坚强身影,但是出题者还故意留下一个3分的缺口,那就是托物言志——“事物的精神美”。

所以,我们还要答上,荷花在风雨中所坚忍不拔的身影所体现出来的刚毅、坚强的精神的美。

4、第一次观荷,面对雨中之荷矫健、挺拔、矜持的形象,听到“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我”有些不解,这引起了“我”的思索,也引发了“我”第二次诚心观荷。

第二次观荷在花残季节,面对“空虚向我袭来”,“残荷来欣赏我的孤寂”,“我”由此悟出“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从而认识到“孤寂也并不就是一种羞耻”,欣赏孤寂也不是“一种罪恶”,生命在澄明的自我观照中得到升华。

两次观荷,围绕“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展示出“我”“不解—思索—感悟—升华”的心路历程。

解析:

抓住题干中关键信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因此,首先把两次赏荷时的思绪进行概括,然后再把两种思绪概括,然后再把两种思绪进行综合即可发现作者心路历程的变化。

散文

第二单元《心灵的独白》学案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元概述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抒情性或哲理性的,都带有强烈的心灵独白色彩和玄思色彩,他们描述社会生活现象,揭示社会发展规律、人生真理和审美规律,激发人生思考,启迪审美感悟,对当代中学生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单元教学目标

一、感受和理解课文作者的崇高理想、深刻思想。

二、理解散文情和理的关系。

三、体验散文中美的发现和表达。

预习要求:

《新纪元》:

阅读课文,把握文章思路。

了解1919年前后的时代背景。

查看李大钊《狱中自述》。

《捉不住的鼬鼠》:

初读文章,查找朱自清的《匆匆》、高尔基的《时钟》。

《美》:

初步感知文章,概括文章每一片断的主要内容。

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练习题。

春风

林斤澜

北京人说:

“春脖子短。

”南方来的人觉着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最激烈的意见是:

“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

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

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

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这些名句是些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

这四句里没有提到风,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

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

这才草长,花开,莺飞……

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

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

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

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

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

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

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

噶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

有天夜里,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膊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

清早,着大靸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

到欢喜得不行时,连捎带来的粗暴也只觉着解气。

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

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

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淡淡的阳光,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

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选自1980年4月8日《北京晚报》)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三段,写北京春天时间短、风沙大,点明了北国春天的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